环州村
云南楚雄州武定县下辖村
环州村,彝族语谓之:樊诏,樊者:飞崖绝壁,深谷渺茫,诏者:环山居高四围而成锁,坝子落底坦荡而为居。现为云南省武定县环州乡政府驻地,属于高寒山区,距离镇0公里,国土面积21.67平方公里,海拔2200.00米,年平均气温16.00℃,年降水量537.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烤烟、麦、稞麦、马铃薯等农作物。
历史沿革
环州”系彝族纳苏支语,意为“封闭的岩洞”,是彝族宋元时期东乌蛮三十七 部落之一华竹部的谐音,明代以前被称为华竹。是彝族六祖后裔中的一支的领地,意为:守护祖妣的部落。环州村的前身是环州石城,分为大小环州,于明末清初开始建城,清康熙初年大小环州便基本形成,与现今无异,以阴阳鱼为形状,环州河穿城而过。明嘉靖44年,环州上报明朝户数为360户,土著十二姓,全系彝族纳苏颇,2011年,环州村共549户,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最大的彝族聚居村寨。
环州村世代居住彝族纳苏,土著先民爨氏族在魏晋时期便开始结束之前的游牧生活方式,在环州村周围定居,称为华竹,属于彝族十二支系分支时的蜂族,六祖分支时慕阿肯的后裔,慕阿肯七世至德布,强大了布部势力,从此布部以德布为姓氏,环州先祖从德布子啊德布德昂分支,居住于环州来子山、蘑菇山周围,与罗婺部同根同源,后罗婺部因功而雄起大理国,华竹部亦有大功于段氏,故被称为麻部。华竹部与罗婺部皆出自布部氏族,慕德布二十一孙耿苁罗婺壮大了罗婺部,从而成慕(慕:酋长,王),从此以罗婺为姓氏,布部族群遍布贵州省西北,云南省东北及东南地区,被唤作东爨乌蛮,属滇东部语系。从土著的言传和爨文的记录推算,环州历史近2000年左右,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定居,大理国建国,罗婺君长阿力阿而受封万户,华竹部先祖亦有功,故被封为麻部(麻:将军、军人、勇猛的人),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影响与茶马古道(川滇线)的过境,华竹部渐渐被世人所知,因而被载入宋朝史册,这是环州第一次被记录予官方史书中,至今900余年,元朝至元十一年,元军南入,孛儿只斤·忽必烈领军败大理白族自治州,东进追击,华竹部于今元谋县败于元军,从此,华竹部改名元谋(元:元朝、初始的寓意,谋:就是彝语的慕,意为天空,君长,酋长,王)。元朝在环州城北设立环州驿,金沙江北岸溪笼安氏土司(元册封安氏为建昌道罗罗斯宣慰使《元史卷六十二》,明册封安氏行都指挥使,《明史》:西南土官,安氏为称首,诸者皆节制于行都指挥使司,安氏子孙受封于溪笼)于明末领兵云南、贵州平叛,安纳留镇环州,接管溪笼(今四川攀枝花市、会理等地)元谋(姜驿、金沙江南岸村寨)和环州、东坡区等地区(共300余村、寨),受封土司。明朝时期,称环州为石峡。清康熙年,环州土司(明万历年改姓李)与江北自氏土司争斗,放弃北岸世袭领地,姜驿(元至元十一年设姜驿站,位于金沙江北岸,今为元谋县姜驿乡)依然判给环州土司,从此,姜驿划归云南省清代,朝廷倚重李氏土司,环州成为云南的屏障,在金沙江南岸建护滇营(又称:故天云,彝语:布谷鲁),并命环州土司为总兵,环州石城安氏(李氏)土司共在环州历经十一代十八位土司,共384年(实为387年)。
明朝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五》中写到:西界诸山,俱自定远夹流分支,东北而尽于金沙江。其西北又有大山方顶矗峙于北,与金沙北岸“蜀滇交会”之岭,骈拥天北。从坞中北向遥望,若二眉高列于坞口焉。余初以为俱江北之山,及抵金沙江上,而后知江从二山之中,自北而南,环东山于其北,界西山于其西,始知此方顶之山,犹在金沙之南也。其山一名方山,象形一名番山,以地因其音之相近而名之。其东界水皆小,惟墟灵驿一支较大,南出马头山之南,经县治东而北与西溪合。自是以北,溪东之村,倚东界山之麓甚多:官庄之北,十里为环州驿。
环州先民的爨文碑刻几乎在历史中消失,唯留有的是万松山摩崖石刻,爨文石刻很高的彝族历史价值,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第四块发现的古彝文石刻,其他石刻爨文,汉字尽有,诗句,对子多篇,体现了彝族的文化以及汉语修养。
1914年(民国3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云南省四川省,途经武定县的环州村时,彝族土司李自孔的夫人那兰芳送给他一本彝文《占吉凶书》,“书是先用朱墨写在草纸上的,以后朱字上又盖了一层黑墨”。此彝文书由丁文江携至贵州省,经大定(今大方)县彝文经师罗文笔翻译,订名为《武定罗婺夷占吉凶书》,收入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爨文丛刻》中。此次揭开了彝文典籍的收集和翻译出版工作。
彝文书籍,从内容上可分祭祀、占卜、律历、谱牒、历史、文艺、医药、伦理、神话、哲学、译著、契约等12类,多数典籍又每部含若干个类的内容。
环州彝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土著先民蜂族慕啊肯布部德布后裔纳苏支系昂吐支和樊吐高支,六组分支后从德布分支(西汉)开始定居于华竹部(被称为麻部和沙部),以马缨杜鹃(别名:大红杜鹃,彝语:麻)为图 腾,后华竹部与南下的羌族杂居,为日后的元军东进灭华竹埋下了伏笔。华竹部于明末在内争与外围中灭亡,其后裔分别改汉姓。其二为宋元时期不断定居的默部慕阿齐后裔、明末安氏征伐乌撒、芒部、贵州水西后迁移的默部德喜氏族后裔(如贵州水西、毕节市、昭通镇雄、曲靖等地的德喜后裔)、以及随同安氏的南诏大理国后裔落兰部族后裔,从金沙江北南下(昆明部落,原居于大理剑川等地,安氏先祖在南诏时期受封邛竹)。
建国前环州村为环江镇,建国后,改名环州,彝族是畜牧与农耕并重的民族,在传说时期,彝族先祖种植荞麦,以放牧、狩猎为生,直到十二部落分支迁移,受战争的影响,游牧成为彝族祖先的生活方式,此后百余年后到西汉,六祖分之后,彝族开始逐渐定居,并开始发展种养殖。社会的发展前进是曲折的,在社会问题的不断凸显下,彝族的种植与养殖一直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加上千百年来,民族融合的节奏不停的加快,彝族并不是一个擅长于种植、养殖的民族,相反,畜牧与狩猎却更为擅长。
环州村有耕地2123.00亩,其中人均耕地1.09亩;有林地26506.00亩。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49户,有乡村人口1795人,其中农业人口1785人,劳动力131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30人。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34.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自然资源
万松山原始森林探秘区
环州有天然松林区万松山彝族语意为:鹿鸣山。与来子山相对,蘑菇山相连,与来子山不同,皆是松属,风景怡人,是旅游的好去处,北跳三峡,东望渡口,是清朝时期云南省最重要的屏障。
诗云:金沙原不比鸿沟,却有长江环江洲!
万松山原始森林探秘区位于环州乡境内,环州村就建在万松山下,护滇营建在万松山东北角。万松山之东北角就是环州李氏土司筑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古营盘城堡以及镌刻于明嘉靖——清康熙的许多汉、彝文崖刻等遗址,是研究彝族文化和土司历史文化的活教材。
最高海拔2835米,公路行程128公里,属以云南松为主的林区,总面积4万多亩,其中国有林面积10000余亩,集体林面积30000余亩。景区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9%。主要植物有云南松(占60%)、华山松
(占20%)、阔叶林和灌木林(占20%)。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跨越数百年历史的土司墓 群、凉爽的气候是该景区的亮点。景区与武定最大的彝族村—环州村相连,村内李氏土司遗迹依稀尚存,彝族风情浓郁。
盛产各种菌类,尤以牛肝菌、山鸡棕最为有名;盛产各种药材和蕨类;野生动物中爪兽类有鹿子、岩羊黑麝等,鸟纲红原鸡锦鸡属鸮形目大杜鹃画眉、班鸠等。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123.00亩(其中:田0.00亩,地2123.00亩),人均耕地1.09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麦等作物;拥有林地26506.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05.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9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1101.0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1年底,全村有497户通自来水,有52户饮用井水,有549户通电,有382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2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4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49户。该进村道路为属于弹石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0.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0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990.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0亩。该村到2011年底,有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0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
该村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34.0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32.28万元,畜牧业收入164.51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020头,肉牛50头,肉羊500头);林业收入13.11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18.20万元,工资性收入89.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14.00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9.9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22人,在省内务工181人,到省外务工41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烤烟,主要销售往本县。2011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60.00万元,该村正在发展烤烟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烤烟产业。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农户549户,共乡村人口1795人,其中男性881人,女性914人。其中农业人口1785人,劳动力1311人。到2011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24;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783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0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0.00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549户。
文化教育
清末环州 十六世、十七世土司将土司府衙北门区用作学校,兴建了署衙学堂,并将清康熙铸成的悬云 钟)用作警铃。园内有古柏,槐树,皆有百余年,树干宽大,夏日乘凉,冬日赏雪。五月槐花盛开,则是一番美景。(此钟于2012年被盗窃,至今下落不明)
民国时期,被国民政府嘉奖,学校校门至今仍有的励词:促进边地教育,其他字均被破坏。从环州学堂走出的文人不少,在明清时有高中之士,因谱牒遭到破坏,已无从寻知。建国后,也有跟随红军北上的学子,参加了革命。特别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环州村青年几乎都入伍参军,彰显了彝族男儿的血气方刚。新中国后,改名为武定县环州中心学校家长学校。
历史事件
近代云南武定环州地区彝、(彝族支系中的俚颇支系,因建国后武定县彝族人不满与俚颇同被称为彝族,故上书县衙,后改称傈僳族,除武定地区外,其他地区俚颇均为彝族)等族人民反土司斗争。在辛亥革命影响下,环州各族农民派代表到昆明市控告土司罪行,要求废除土司特权和各种苛捐杂派,但遭云南军阀政府拒绝,代表领导人亦遭屠杀。自1915年起,各族农民转入武装斗争,斗争前后延续三十五年之久。终于在1949年摆脱土司统治。
基层组织
该村设党小组9个,党员总数90人,党员中男党员72人,女党员18人。团员127人。
被遗忘的环州
相对于武定罗婺部和万德镇来说,华竹部和环州像是被遗忘部落,历史上饱受困苦的环州人民,顽强不息的创造,传承,繁衍。特别是自改土归流之后至今,古老的环州文明一步步被破坏,环州所丢失的文物更是数不胜数,至今,很少能见到关于华竹部的史料,传说虽多,却无字无凭,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彝族来说,很难再找到一个拥有如此长久历史的聚居地,消逝在环州村的古寺,古桥,建筑,艺术品自从离开故土,有的再见到,却已然变了身份。环州承载历史,保护古老文化和习俗的使命消逝无几,或许,家谱中背诵的这千年时光,早已戛然而止。只是我们曾有期待,一个尘封的山谷之中,也有古老的先民对未来的期望。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环州的明天将会越来越好!
天籁环州
绵羊妹妹
2012年4月20日晚,绵羊妹妹登上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第三季的舞台,在梦想秀的舞台现场,两个可爱的女孩为观众带来了一首“绵羊音”原生态歌曲。绵羊妹妹郭春柔(彝族)来自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自治州武定县环州乡环州村。擅长唱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民俗音乐
彝乡百灵科普艳喜
2010年参加“天之蓝”杯第十四届中国中央电视台青歌赛获原生态唱法单项银奖。在全国青歌赛上,普艳喜的演唱被我国著名艺术家闫肃赞誉为“日产天籁之音”,被徐沛东评价为“声乐表演张口就来”。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灌溉不便,农业产业化发展困难。
2、交通条件差,农产品运输困难,农民增收困难。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巩固好烟草产业,进一步发展好蔬菜、核桃等产业和家庭生猪养殖。
环州本就是应战争而修建的石城县,正因如此,极其不便的交通,难以被人发现的地理位置,称为如今环州发展最大的困难。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自然资源
基础设施
农村经济
特色产业
人口卫生
文化教育
历史事件
基层组织
被遗忘的环州
天籁环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