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梅克人(卡尔梅克语:Хальмгуд),自称哈利姆格人,语言为卡尔梅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西蒙古语族,是
俄罗斯境内的一个民族。卡尔梅克人起源于西部蒙古沃伊洛特人,形成该民族的核心是沃伊洛特人,此外,在该民族的组成中还有当地的
土著居民突厥人、俄罗斯人及其他人种成分。
卡尔梅克人祖先为13世纪在
蒙古高原的古老克烈部,部分克烈勇士任
成吉思汗护卫立下功劳,演变成
土尔扈特部。17世纪初,土尔扈特部在
塔城市和
额尔齐斯河中游两岸草原游牧,有部分人游牧到
西伯利亚地区西部和南部,在迁移和定居的过程中形成了卡尔梅克民族。1628年左右,
和鄂尔勒克率五万帐牧民向西迁徙,1630年左右到达
伏尔加河下游。从这时起,在俄国的文献中开始称他们为卡尔梅克人。和鄂尔勒克将行宫设伏尔加河流域阿赫图拉河畔,建立土尔扈特汗国。
面对沙俄侵略,土尔扈特部首领积极改善与卫拉特蒙古各部关系,清朝建立后,与清政府关系密切。18世纪后,为躲避
俄罗斯帝国迫害,
渥巴锡等首领率部众东归。少数
土尔扈特部众因客观原因滞留,在1775年后遭沙俄政府严加管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卡尔梅克人战争贡献突出;1935年,卡尔梅克
自治共和国成立,卡尔梅克青年组成骑兵部队参加诸多战役,但在肃反和集体化运动中,全体卡尔梅克人被扣“通敌”罪名,共和国被撤,民族被流放各地。20世纪40年代,被流放的卡尔梅克人大都受雇于集体农场,主要从事伐木业。1958年11月,卡尔梅克共和国重建。20世纪90年代,
苏联解体后,卡尔梅克人自由度增加,1995年,他们经普选产生自己的总统。
卡尔梅克人主要信仰
藏传佛教中的
格鲁派,其文艺作品是在民间口头创作基础上产生的,代表作品是民族史诗《江格尔》。祖尔节是他们的国庆节,是最重要和最受欢迎的全国性节日之一。他们的住房是圆形毡制帐篷,畜群是卡尔梅克人作为游牧部落时的财富与生存基础,卡尔梅克人会制作一种叫埃萨嘎的奶酪,用到
羊奶发酵、烧煮、蒸发和熬制等工艺。现在的卡尔梅克人多数从事石油、铁路、机器制造业等。战后获准移民美国的卡尔梅克人,大多数和黑人妇女结婚成家。
历史沿革
族称由来
卡尔梅克人实际上是来自
土尔扈特部。关于卡尔梅克这个词,最早是操突厥语族的人使用这个词称呼漠西卫拉特蒙古人的。卫拉特部包含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和硕特、准噶尔四部,其中生活在俄罗斯的卡尔梅克人主要来自土尔扈特部,另有少部分其他卫拉特蒙古人。
俄罗斯帝国向外扩张,直到1704年才初次使用“卡尔梅克”这种称呼,从此便把生活在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大草原上的卫拉特蒙古人称为卡尔梅克人。
民族渊源
卡尔梅克人起源于西部蒙古沃伊洛特人。公元初至11世纪游牧在
亚洲中心地区。他们的祖先为13世纪在
蒙古高原的古老克烈部,首领是
王汗,他曾与
成吉思汗父亲
孛儿只斤·也速该结为兄弟,还与成吉思汗结盟攻打乃蛮部、篾儿乞惕部并收复。王罕弟弟杜阿绀孛的四个女儿中,长女亦必合别吉儿嫁成吉思汗为妃,次女必克秃忒迷失旭真嫁成吉思汗长子
孛儿只斤·术赤,三女唆儿忽塔尼别吉嫁成吉思汗幼子
孛儿只斤·拖雷并生子蒙哥汗、忽必烈汗、
孛儿只斤·旭烈兀汗等。后成吉思汗为统一大业收服克烈部,克烈部成为蒙古黄金家族属民,部分克烈勇士任成吉思汗护卫立下功劳,这些克烈人演变成
土尔扈特部。随着
蒙古第一次西征及收复
中亚,作为
黄金家族属民的土尔扈特部扩散到天山南北和中亚各地参与征战,为成吉思汗事业及
蒙古族统治这些地区奠定基础,土尔扈特部也在此征战游牧。
建立王国
土尔扈特部于元末南迁到匝盆河和
准噶尔盆地,经营收业,并有部分农业。
清代时称卫拉特,分为4部:杜尔伯特、
准噶尔汗国、土尔扈特
和硕特汗国。17世纪初,土尔扈特部在塔尔巴哈台和
额尔齐斯河中游两岸草原游牧,有一部分人游牧到
西伯利亚地区西部和南部。在土地迁移和定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卡尔梅克民族。形成该民族的核心是沃伊洛特人。此外,在该民族的组成中还有当地的
土著居民突厥人、
俄罗斯人及其他人种成分。
当时准噶尔部强盛致其与
土尔扈特部在草场土地方面矛盾扩大,引发卫拉特内部争斗,且卫拉特蒙古全体会议有重占原
蒙古帝国失地、恢复成吉思汗帝国计划,因这两方面原因,1628年左右
和鄂尔勒克率土尔扈特部联合杜尔伯特及和硕特一部约五万帐牧民向西迁徙,1630年左右到达
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的无主草原地带。从这时起,在俄国的文献中开始称他们为卡尔梅克人。
沙俄征服
喀山、阿斯特拉罕两汗国后,其政治势力尚未达此地,土尔扈特部
蒙古族认为该地是神佛赐予的好土地牧场,决定留下开发,作其主人。和鄂尔勒克将行宫设伏尔加河流域阿赫图拉河畔,部族游牧于
乌拉尔河到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到
萨马拉一带,以
萨拉托夫为与
俄罗斯分界线。因俄称
土尔扈特部为卡尔梅克人,此地也被称为卡尔梅克草原。初期
和鄂尔勒克未称汗但建立各种独立汗国制度,部族长为
军政首脑,下设宰桑,还有“扎尔固会议”类似现代议会,制定法律,制度严明,土尔扈特部发展壮大后建立土尔扈特汗国。此后土尔扈特部在
伏尔加河下游草原逐水草放牧,经半个多世纪繁衍,游牧范围扩大,因沙俄势力未达,直到1713年中国清朝“
图理琛使团”到达萨拉托夫地区时,此地仍是俄与土尔扈特汗国国界。
沙俄侵略
不久后,沙俄为巩固在
喀山、阿斯特拉罕的利益,进一步侵略顿河、伏尔加河及
乌拉尔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对
土尔扈特部施压欲使其隶属
沙皇,
和鄂尔勒克为部族独立自由以武力对抗沙俄侵略压迫,1641年率万名土尔扈特战士打到沙俄
萨马拉城下使其被围。1642年沙俄派克比科夫去
准噶尔汗国部,企图利用土尔扈特与准噶尔部矛盾诱使
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出兵攻土尔扈特部,但因和鄂尔勒克主动与巴图尔浑台吉和好,沙俄阴谋失败。
寻求联盟
和鄂尔勒克积极改善与卫拉特蒙古各部关系,1640年参加巴图尔浑台吉在
塔城市召开的会议,共同制定《蒙古一卫拉特法典》以调整关系。和鄂尔勒克与巴图尔浑台吉原有联姻,其孙子朋苏克娶巴图尔浑台吉之女,生子阿玉奇留在巴图尔浑台吉处抚养。
和鄂尔勒克西迁后,因不存在牧场等矛盾且其采取主动和解态度,两部关系很快改善,1643-1644年间,和鄂尔勒克曾派土尔扈特军团协助
绰罗斯·巴图尔珲台吉指挥的
准噶尔汗国部与
哈萨克族的战争。
寻找靠山
1645年,和鄂尔勒克攻打阿斯特拉罕城时牺牲,其子书库尔岱青继位,他在与沙俄斗争中深感需卫拉特蒙古支援和强大祖国后盾。1646年沙俄加强对土尔扈特攻势,修筑工事、招募哥萨克监视并侵扰抢劫,还强迫
土尔扈特人信东正教致其反抗。清朝建立后,
土尔扈特部多次与祖籍故土联系、纳贡,后因准噶尔与哈萨克开战改道
西伯利亚地区等。1712年
清代派出“
图理琛使团”经西伯利亚到
伏尔加河沿岸慰问土尔扈特部,
阿玉奇热情迎接,图理琛转达
康熙谕旨和问候,此次探访达成联系目的。土尔扈特部除与清政府关系密切外,与卫拉特各部往来频繁,血缘、语言等形成无形纽带,
渥巴锡与各方保持密切联系,而沙俄的侵略控制使土尔扈特部产生强烈回归故土愿望。
东归故土
18世纪后,
俄罗斯帝国为补充兵员强迫
土尔扈特人当兵打仗,首领渥巴锡曾充军且虽立战功仍受辱,长期战争致土尔扈特损失大量劳力,沙俄又加强控制和征兵,使矛盾激化。
土尔扈特部召开大会策划准备后,渥巴锡等首领率部众于1771年1月5日东归,途中遭沙俄围堵,抵达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时死伤过半。土尔扈特部回归后,清政府和
乾隆积极妥善安置,首领受赏赐册封,部众受厚待,其后代现居新疆和
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滞留部众
留在
伏尔加河北岸的一万多户土尔扈特部众因河未结冰及沙俄军队阻挠而滞留,沙俄为阻止其东归,对他们包围十几年使其留居
俄罗斯。留下的卡尔梅克人曾计划回归引起沙俄恐惧,沙俄于1771年取消土尔扈特汗国成立卡尔梅克管理处,由阿斯特拉罕省管理,派警官维持治安并长期包围。但1771年至1775年仍有2000多人利用游牧机会分散回归祖国,
清代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沙俄统治
卡尔梅克人在1775年后遭沙俄政府严加管制,禁止游牧,还设立法庭按沙俄法典审理,沙俄试图利诱威胁部落头领回归但未成功,还毒死部分头领。1774年
叶梅利扬·普加乔夫农民起义时,卡尔梅克人与普加乔夫联合反俄,后起义军败走,沙俄虽当时未深究但想报复。1786年,沙俄撤销阿斯特拉罕卡尔梅克法庭和管理处等,引发卡尔梅克人强烈反对后被迫收回成命。1801年,沙俄采取“以夷制夷”策略,任命卡尔梅克部族首领为总督等,恢复卡尔梅克法庭,虽给予一些特权和自由,但卡尔梅克人实际仍受多重管辖。克人的控制进一步增强,卡尔梅克人几乎失去了一切权力。此后,沙俄与卡尔梅克人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各种冲突不断。
参与十月革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众多卡尔梅克人加入红军,组建卡尔梅克骑兵团,参与察里津保卫战等,保障后勤、稳定战线并保护游牧民。十月革命后,1918年建立
苏维埃政权,1920年建立卡尔梅克自治州,1935年改为卡尔梅克
自治共和国,十月革命使其从封建游牧社会进入
社会主义社会。至
苏德战争前,卡尔梅克人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迅速发展,一五计划期间定居,建立地方工业、公路与
工人阶级队伍,开展文化教育事业,扫除文盲,建立学校,实现畜牧业集体化。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两万多卡尔梅克青年组成骑兵部队参加基辅保卫战等诸多战役,卡尔梅克人民积极支援红军,提供人力、物资并捐款,还在多地开展游击战与
法西斯主义殊死战斗。战事进展中
德军扑向伏尔加河流域,
埃利斯塔部分地区被占,卡尔梅克人在敌后建立游击队,红军中的卡尔梅克指战员也在各战线英勇战斗,在
柏林会战和远东战役中有其身影,多人因功受奖、获
勋章,受人民爱戴和颂扬。
民族流放
在广大卡尔梅克人英勇抵抗和斗争的同时,也有个别卡尔梅克人背叛国家,投靠
德国占领军,有人打出“从
俄罗斯人统治下解放卡尔梅克民族”的旗号,这种煽动语言极易在同胞中引起共鸣。他们甚至组织
伪军,协助德军,做了一些坏事。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一小撮反动分子煽动的结果。虽少数人与德国合作,但多数卡尔梅克人拥护
苏维埃。1943年,
苏联决定消灭叛国通敌分子,秋天基本肃清。但苏联当时极“左”,将全体卡尔梅克人扣“通敌”罪名,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被撤,民族被流放各地,还广泛株连,很多人受迫害。
流放状况
1944年3月,依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法令,所有来自
莫斯科等城市的卡尔梅克人被驱逐。文献显示,很大一部分特殊定居者生活条件不佳。从1945年开始,苏联东欧领土上营地中的卡尔梅克人被分派到东方,居住地被确定为村庄。截至1945年4月,
阿尔泰共和国地区和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地区、克齐尔奥尔达地区、
新西伯利亚州地区、
鄂木斯克州地区、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地区、
托木斯克州地区和秋明地区共有82397名卡尔梅克人(28688个家庭),其中39951名是16岁以下的儿童。
许多被驱逐到东方的卡尔梅克人无法忍受迁徙和饥饿的艰难困苦。卡尔梅克移民沿途和定居地区死亡率很高,沿途393号列车死亡76人,394号列车死亡48人,428号列车死亡22人,412号列车死亡31人,398号列车死亡57人。在将卡尔梅克人运送到鄂木斯克地区的途中,有312人死亡。并在安置期间另外安置了83人。到达
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地区的卡尔梅克人的死亡率为20.5%,秋明地区为18.9%,新西伯利亚地区为0.4%。来到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卡尔梅克人死亡总数为826人。
1946年死于
肺结核和肺部疾病的人数为61.5%。另据了解,从重新安置到1949年6月,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卡尔梅克特殊定居者中有405人死亡。卡尔梅克人的出生率极低。因此,在新西伯利亚地区,卡尔梅克人出生了297个孩子,比死亡少9倍。
卡尔梅克特殊定居者的很大一部分受雇于集体农场,包括
渔场以及
国营农场。特殊的卡尔梅克定居者从事工业(少数),主要从事伐木业。
重获自由
卡尔梅克人不服而上诉等,国际社会也声援。
苏联国内平反呼声不断,斯大林逝世后,卡尔梅克人于1957年被批准返回原地,建立自治州。1958年5月平反冤案,民族声誉恢复,多数人返原籍,11月重建卡尔梅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但面积缩小,人口比例变化,卡尔梅克人不占多数。
人口分布
据统计,目前散居全世界各地的卡尔梅克人约有1万多人。此外,还有一部分卡尔梅克人被流放发配到哈萨克斯坦。
1989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当时全苏境内共有173821名卡尔梅克人,主要居住在卡尔梅克
自治共和国境内。哈萨克斯坦共有该民族成员1127名,共和国境内各州均有分布。1999年,哈萨克斯坦有731名卡尔梅克人。
语言文字
卡尔梅克语包括土尔扈特方言、杜尔伯特方言和布扎瓦方言。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语音和词汇方面。
卡尔梅克人直到17世纪中叶还使用回鹘式蒙文,而后改用托忒文。到1924年,卡尔梅克人开始使用基里尔字母为基础的字母,1931年开始使用罗马化字母,1939年重又使用基里尔字母。现代卡尔梅克语的主要特点是:元音的阴阳(松紧)和谐比较完整,但唇状和谐不十分严紧。名词有数、格、领属范畴,并多数名词保留词末尾音-n;动词有时、式、人称、态、体等语法范畴;构词手段主要是附加成分法。
宗教信仰
佛教
卡尔梅克人信仰佛教。18世纪末,卡尔梅克汗国被并入
俄罗斯帝国,从此佛教首领由
沙皇指定,并命名为卡尔梅克人民的喇嘛。佛教中心位于阿斯特拉罕城。这里的佛教主要是
藏传佛教中的
格鲁派,也有部分
萨迦派(花派)(TpaдHшna Cakba)和噶举派(白派)(Tpaдhцua Karbo)。1741年,
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颁布命令,承认佛教在
俄罗斯的合法地位,并册封了15座
喇嘛寺和150名喇嘛。
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时期设立大喇嘛的职位,其官邸
古西诺奥泽尔斯克喇嘛寺成为革命前俄罗斯最大的喇嘛寺。
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卡尔梅克人在哈萨克斯坦东部的
七河地区、
巴尔喀什湖的东部和南部以及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在吉尔吉斯斯坦的
伊塞克湖周围建立了帐篷寺院。卡尔梅克人越过哈萨克斯坦前往
伏尔加河时,也在哈萨克斯坦的许多地方建立了帐篷寺院,他们还在哈萨克斯坦东部巴尔喀什湖周围地区修建了石寺。
1846年,仅布里亚特就拥有34座喇嘛寺,布里亚特人从中国的西藏、蒙古进口了大量佛教书籍。寺院附设学校,编纂各类佛教书刊。宗教活动的兴起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到1887年已有了29家
印刷厂,到20世纪30年代共出版了2000多种藏语和
蒙古语的佛教书籍。
20世纪30年代以前佛教的宗教活动还在正常进行,1917年全俄共有佛教团体185个。但从30年代起到1941年,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受到了巨大冲击。30年代前在外贝加尔地区不计算小型的庙宇,仅大的喇嘛寺就有40座,在图瓦各种寺庙约50座,卡尔梅克10座。但到1935年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喇嘛寺被关闭,布里亚特和图瓦的许多喇嘛以“人民的敌人”或“特务”的罪名被
驱逐出境;在卡尔梅克从1917--1937年间有79座寺庙被毁,两所佛学院被关闭,到1943年苏联政府撤销了卡尔梅克的自治权并强行将卡尔梅克人迁往
西伯利亚地区,这里的佛教问题就不解自决了。到了1941年在苏联宗教管理局的记录上已经没有一个注册的佛教组织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有组织的佛教活动重新开始。
2005年12月27日,卡尔梅克共和国首都
埃利斯塔又开建了一座新的佛教寺庙,名为“Burkhan Bakshin Altan Sume”。它是
欧洲最大的佛教寺庙。卡尔梅克共和国政府希望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宏伟寺庙,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学者和学生打造一个国际学习中心。更重要的是,这座寺庙是1944年至1957年流亡期间去世的卡尔梅克人的纪念碑。
卡尔梅克裔美国人额尔德纳·翁巴迪库夫为卡尔梅克人的最高喇嘛。2023年1月,他在
俄罗斯被认定为外国代理人。
其他宗教
在18世纪,很小一部分卡尔梅克人皈依了罗马天主教,还有一小部分皈依
伊斯兰教。卡尔梅克穆斯林中有一群被称为托穆特人的人,他们是卡尔梅克妇女与居住在卡尔梅克人中的
哈萨克族人和巴什基尔人通婚的后代,到18世纪三十年代末,他们的人数已达600个帐篷左右。另一群卡尔梅克穆斯林被称为舍列茨人,他们有120个帐篷,1733年他们逃离了杰伯特塔伊什切特尔,定居在
亚速海附近。后来他们被转移到
克里米亚半岛,在那里皈依了伊斯兰教。1744年,233名卡尔梅克男子和413名卡尔梅克女子在阿斯特拉罕鞑靼人的劝诱下皈依了
伊斯兰教。
19世纪初,
白俄罗斯的一小部分卡尔梅克-哥萨克家庭皈依了
犹太教。也有部分卡尔梅克人皈依东正教。
民族文化
社会文化
1648年,卡尔梅克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在这以前使用通用的蒙文。卡尔梅克人的文艺作品是在丰富的民间口头创作(传说、神话、谚语、咒语、故事等)基础上产生的。
1975至1976学年,有282所各类普通学校,6所
中等专业学校,1所高等院校。1975年,在职职工中,受过高等和中等敎育的人占67%。目前每371人有1名医生。
经济文化
从前,卡尔梅克人从事游牧和半游牧的畜牧业。部分人从事捕鱼业。从19世纪30年代起,住在叶尔根尼高地上的卡尔梅克人开始学会耕种。
十月革命后,从1929年至1940年,所有的卡尔梅克人逐渐转为定居生活。目前,在
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农业和畜产品、鱼产品加工工业。工业包含机器制造、
金属加工、
建筑材料、轻工和食品工业等。食品工业产值占工业
总产值的百分之三十五。工业产值1975年比1940年增长8倍。农业在1975年有81个
国营农场和23个集体农庄。
种植业主要生产谷物(小麦)和饲料。畜牧业很发达,以毛肉两用为主,饲养牛和细毛编羊。
民族史诗
《江格尔》起源于新疆,最初主要在新疆卫拉特和卡尔梅克人(
土尔扈特部)中流传土尔扈特部迁徙时将其带走并继续传唱。该史诗曾有72部,虽无人能全部演唱完,但有传说体现其规模宏大。19世纪中叶起被外人记载。它是恢弘的英雄史诗,主人公江格尔是被歌颂的首领,其国家“宝木巴”是理想国度。演唱《江格尔》五章以上的歌手被称为“江格尔奇”,演唱时既有演唱也有叙述,伴唱乐器常见陶布舒尔琴,演唱有相关禁忌。它靠艺人口口相传,艺人的即兴创作使其成为活态史诗,充满民族特色和异域色彩,具有宏大性和神圣性,令人赞叹。
国庆节日
祖尔节是卡尔梅克人最重要和最受欢迎的全国性节日之一,于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庆祝。在节日前夕,人们会进行大扫除,准备食物,并穿上新衣服。节日当天,人们会互相招待并邀请客人喝茶,同时还会举行一些特殊的仪式,如点燃生命之船、向父母和老人致敬等。晚上,人们会聚集在一个帐篷里,庆祝共同的生日,享受美食和娱乐活动。
婚礼习俗
卡尔梅克人的婚礼通常有三个主要仪式:
3.迎亲仪式:这是婚礼的最后一个仪式,新郎的亲戚会前往新娘家迎接新娘。在新娘家,新娘会接受各种考验,如跳舞、唱歌、解谜等。考验结束后,新娘会被带到新郎家,举行婚宴。
在婚礼期间,双方家庭会准备大量的食物和礼物,以招待客人。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跳舞、唱歌、赛马等。
民间工艺
民间实用艺术多种多样,主要有雕刻、绘画、
压花、
刺绣、贴花等。十八至十九世纪的
造型艺术是仿效
西藏自治区和蒙古的传统艺术,如
圣像画术、圣像和书籍的木刻印刷、木刻画等。
卡尔梅克人中还有一些银匠,锻制小首饰、
耳环之类的妇女用品以及供佛用的小盅、盛圣水用的小壶和供奉
佛像的小龛等,所用原材料有银、铜和
黄铜,做工相当精巧。此外,他们也掌握布里雅特人的镶铁技术,用锉刀在生铁板上刻制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再镶上或锤进银片。他们还在木制的茶壶上饰上银或黄铜的
圆环或叶片,图案多为各种动物。
卡尔梅克人中还有特别精于木工的匠人,他们称之为抹敦赤,有些木匠专门制作帐篷架子上必备的材料,另一些木匠则擅长雕刻木头器皿和碗盆,雕刻匠最爱用有纹理的木块做材料,他们加工后的成品其光滑度简直可以与
车床相媲美,他们还精于雕制鞍
木荷枪杆,技艺也相当高超,因此俄罗斯人也经常委托他们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不少由卡尔梅克人生产的鞍木进入了俄国城市的市场。
生活方式
住房特色
卡尔梅克人的住房是圆形毡制帐篷,称“Garr”,
俄罗斯人称“Kibirka”。帐篷由围篱、门框等组成,搭建时需拉开栏篱、绑紧等步骤。帐架搭好后用毡布覆盖,包括边毡、顶毡等,有多种装饰和保暖措施。内部布置有主人床铺、客席等,还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和器具,如
佛像、枪支、奶囊等,铁鼎用于烧火煮食,还有各类铁盘、木碗等器皿,穷人们多用烤
大理生皮制作器具,长柄铁勺用于处理奶等。这种帐篷实用舒适,体现了卡尔梅克人的生活特色。
畜群管理
畜群是卡尔梅克和
亚洲诸游牧部落的财富与生存基础,其种类包括马、牛、羊、骆驼、山羊等。卡尔梅克人会
阉割牤牛,用其驮载家什杂物,给马割除
睾丸,用长杆捉幼驹,用绳子绑马,让其在草原奔跑,给牛挤奶等。他们的羊尾巴粗肥,油脂软,毛质粗糙,多为白色,主人喜欢饲养这种羊,
公羊管100头母羊,母羊产奶,
羊奶做奶酪。冬季常有母羊和羊羔死亡,用死羊羔皮加工成的羔皮享有盛誉。畜群中还有山羊,骆驼是最昂贵的牲口,繁殖慢,易得病,对豺狼等野兽毫无抵御能力,冬天死亡率高,夏天常因食进
寄生在
橡树等叶子上的昆虫或
禾本科杂草上的彩色芫青虫而丧命,春天换毛时常遭
蝎子叮咬,发情期后变得疲惫,骨瘦如柴,弱不禁风,到夏天长膘时才能重新竖起。骆驼主要产奶和产毛,驼奶浓、油、咸,驼毛可填塞垫褥和枕头,搓绳捻线以及制作毡布,还能纺成
羽纱料和加工成精细柔软的布料。
野骆驼不适合骑坐,它们步履维艰,行走时摇摆不定,人坐在驼背上会感到不适。
迁徙文化
畜牧业发达使卡尔梅克人不断变更住所,他们冬季在南部或其他不太寒冷的地方度过,1月前后或更早离开,到北部生活,
伏尔加河和扎牙黑河之间的旷野、里海边上的芦苇荡、卡米什
萨马拉湖岸以及
库马河草原南部无雪地区是他们最理想的冬季牧场。春天他们迁到稍北的地方,纳伦沙漠沿途山谷绿草如茵,伏尔加河下游沙丘间嫩草遍野,夏天他们迁到伊尔吉兹河和
萨马拉河,7月下旬伏尔加河两岸低地正是花草茸茸,足够牲畜吃到暮秋。王公们为避免换季牧场争执会事先达成协议,巴木巴尔兀鲁思在纳伦沙漠以东,汗部在沙漠以西,冬天迁往库马草原,汗帐11月通常驻在萨斯水河边
洼地的察罕阿曼,因此此地不许他人放牧。
汗帐周围是卡尔梅克最繁华的市场,
伏尔加河封冻后卡尔梅克人才能迁往
库马河。土尔扈特部克烈兀鲁思夏天在伏尔加河支流布散河沿岸,冬天迁往库马河和捷列克河之间的草原,阿萨拉瑚和玛什王公的也客楚忽尔兀鲁思夏天在伏尔加河草原彼岸的德米特列夫斯克以北地区生活,冬天则沿萨尔帕河向上游迁徙,到马内奇河以及库马河的源头过冬,杜尔伯特人多聚牧于顿河和萨尔帕河之间的草原。现在伏尔加河的卡尔梅克人留居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的草原上,冬天在两条河流沿岸的洼地上或马内奇河和库马河畔的草原上,有时一直迁到里海沿岸,春天沿顿河和萨尔帕河北徙,夏天在顿河沿岸的高原上,秋天回到伏尔加河和萨尔帕河之间的洼地,10月至11月回到冬季牧场。
卡尔梅克人迁徙驻留的草原上很少有河流或
淡水湖,他们根据枯萎草原上残留的
苔草和芦苇茎杆的情况,推知暗泉位置,挖掘水坑或井,但不少井太浅或没围东西,夏天干涸,有些井水是咸的,还有些地方是干涸的盐碱泥沼地,无法打井取水,牲畜在迁徙途中经常喝不上水或得走上20或20俄里以上的路程才能喝到水。
夏天卡尔梅克兀鲁思每4天、6天或8天就要率众人和畜群徙行,迁徙时派先锋探路,为汗或王公以及喇嘛和
庙宇选好最佳位置,出发时由宣谕官宣布,汗或王公以及喇嘛走在队伍前面,人群跟随其后,各人可根据其爱好选择自己在队伍中的位置。大迁徙中所有东西都靠骆驼和公牛驮载,出发前一晚准备就绪,天气晴朗时帐篷也要卸下一部分,人们把篱墙折叠,把椽棍绑成4束或6束,每头包上罩盖物或毡布,普通毡帐用两头公牛或一峰骆驼驮,大一些的毡帐要用两峰或更多骆驼驮。
出发当天早晨男人们把牲畜赶到帐旁,妇人们给马套上鞍具,在男人和孩子的帮助下把所有什物都装上驮畜,富人的行囊多盖有五彩缤纷的毡布或地毯,装饰得更为精巧,还给驮畜系上响铃或小铃铛。行进时有人牵着骆驼,再将后边的骆驼与骆驼系在一起,
牤牛则被驱赶着前进,妇女和姑娘们身穿漂亮服装,浓妆艳抹,打扮得花枝招展,她们要照看孩子,帮助驱赶牲畜和驮畜,一路上引吭高歌,互相取乐。婴儿由母亲抱在怀里,骑马前进,稍大一些的孩子则坐在深篮子里,挂在骆驼或公牛的两侧,学会骑马后就自己骑,上等人的子女使用特制鞍具,鞍韂上面有四根呈杈状的臂或角,相互之间有一定距离,上面覆有一块华盖,多饰有丝绸帘布之类,鞍柱之间的鞍楦中也填塞了东西,孩子们用这种鞍具骑马不会从马上掉下来,大人们给孩子选择驯顺的马匹,行进时由母亲或另一个亲属牵着缰绳。
出发前男人们只告诉家人他们前面到达的地方,叫家人跟着,自己则骑在前面,四处狩猎,恣意行乐,或者坐在草丛中吸烟,等待队伍的到来。但如果天公不作美或路途坎坷,男人们就与其家人一起行走,负责将陷入或摔入泥沼的驮畜解救出来,此外,男人们还帮助大家从驮畜上卸下东西,搭起帐幕,点起篝火,必要时还得掏净水井,而挤奶、煮茶、烧饭以及整理家什则是妇女们的事了。
生活经验
卡尔梅克人根据天数计算旅程,队伍悠然行走一天约22至25俄里,骑马轻装行进一天约50至70俄里。短距离路程用喀喇耐计,一喀喇耐约10俄里或以上,也可用听见
牤牛、骆驼叫声或羊群咩咩声为一距离单位,在同样条件下能听见号角响声的距离为穆尔特。记载文献时,蒙古和卡尔梅克僧侣使用更精确的距离计算方法,24耐摩忽或节为一吐忽依或肘,4吐忽依为一阿勒达或寻,500寻为半贝雷或一华里,1000阿勒达为一贝雷,4贝雷叫郭洛洪。
以前卡尔梅克部准备渡
伏尔加河时,先让在王公牙帐做事的
俄罗斯军官告知沿河诸城,俄国居民会带上船只等候在适宜摆渡的老地方,渡口河面较窄,有小岛,马群可游过河并在岛上休憩,牛的水性也好,羊、骆驼和行李则需靠船只运到对岸,渡一峰骆驼要价10戈比,马6戈比,牛5至7戈比,羊2至3戈比,摆渡过河需时甚久,普通卡尔梅克人多租用小船,装上行李和衣服,让几匹马拖着游过河,青年人扶靠着马匹游泳过河。
夏天伏尔加河下游流域蚊子和牛虻肆虐,只要有卡尔梅克兀鲁思带着牲畜安营扎寨,这些蚊子就会消失,原因是蚊虫跟着畜群跑,且牲畜也在除灭和杀死害虫,此外,畜群四周常有鸟类盘旋,还有成群结队的蜻蜓相随,牲畜惊起的害虫是这些鸟类和蜻蜓的猎物,帐篷中的烟雾以及羊身上的膻味也有助于驱赶蚊子。
冬季卡尔梅克人在选定的地方过冬,他们把牲畜放出去觅食,为保护娇嫩羸弱的牲口,他们喜欢在低地和长有芦苇的地方过冬,这样畜群可以躲避寒冷的
白毛风天气,但整个冬季羊群还是要死掉1/3,有时还会超出这个比例,最糟的年景是秋季就已开始风雪交加,遇上这种光景,牲畜大多死亡,贫穷的卡尔梅克人就得忍饥挨饿,有的人在冬天遗失了马群,那就犹如雪上加霜,变得更为饥寒交迫。
冬天,漫游在草原上的马群经常会迷路,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持续的暴风雪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没有人胆敢出去阻拦马匹,它们也就这样跑掉了,有的时候狂风把枯干的植物茎杆刮起来滚成大团大堆,马群见状受惊,拼命逃跑,直到把这些大草团甩在身后才停下来,暴风雪又吹走了马群的全部脚印,人们无法知道它们逃到哪里去了,卡尔梅克和吉尔吉斯草原上那些四处游荡的
普氏野马群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那些走失的马群。
饮食习俗
卡尔梅克人主要从畜群获取食物和满足日常家用,牲畜提供奶制饮料、
白酒、奶酪、酥油、肉,皮可
制革做毛皮大衣,毛可做毡布等,筋可用于缝纫和做弓弦,畜粪可应急当燃料。总之卡尔梅克人基本生活所需都来自牲畜。生活在偏僻地区的游牧部落大多如此。他们迁徙途中会经过城市附近,商人也会来到他们中间,这时他们可用牲畜换取
手工业产品,如猎鸣器、烟草、
砖茶、
麦片、面粉等。
肉类习俗
肉的品种
肉是卡尔梅克人最普通日常食物且百吃不厌。他们食用畜群中所有动物包括
马肉、
骆驼肉,还吃很多其他民族唾弃的野兽肉,如
旱獭属等,除狗和
黄鼬不吃外几乎什么动物都吃,狐狸和狼一般不吃但万不得已时也吃,野猪等也是他们盘中美餐,不管野兽是猎获还是被其他
食肉目杀死。其中欧黄鼠被卡尔梅克上等人视为最好佳肴,他们喜欢把鼠肉放酸奶中煮熟吃,具体做法是把肉放壶中煮沸直到能从酸奶中提取烧酒。
屠杀习俗
中等生活水平和富有的卡尔梅克人不喜屠杀自己牲畜,并非吝啬而是认为这是罪孽,对掠夺来的牲畜因怕败露才杀。他们一般不杀健康马,只杀瘫痪等无用或倒地无法站起的马。死亡牲畜只要非恶性瘟疫而死(如骆驼患痨病)他们会吃,关于
雷击死动物的处理后文会提。在阿斯特拉罕卡尔梅克市场及本部落市场,有人公开出售用腐臭动物尸体制成的熟食,贫苦卡尔梅克人常吃。卡尔梅克人连动物胞衣也不丢弃。羊通常现杀现吃,杀羊方法是将羊放倒肚子朝天,刺破皮肤和膈膜,沿心脏两端开口,伸手掐下掏出心脏,卡尔梅克人称这种宰杀方式在
成吉思汗统治时就在蒙古诸部普遍使用。动物血被精心收集用于灌制香肠,有时伴麦糁儿有时没有,这种灌肠也被当做佳肴。
肉类吃法
卡尔梅克人不吃全生肉,通常把肉放水中煮沸且不放盐,连
肉汤一起吃,常往肉汤加面粉或麦糁儿使其成糊状。他们也用从俄国人那买的面粉在灰烬上烤不发酵
面饼,冬天穷人常以薄面糊充饥。他们一般不吃烤肉,仅在旅途猎到野兽且无烹煮工具、饥饿难忍时才烤食,把肉插木扦放篝火上方翻动烤。关于卡尔梅克人征战时在鞍下生食
马肉的传闻,可能源于游牧部落鞍后挂鲜肉备食的习惯,但卡尔梅克人从不吃生肉。
肉类储存
当有大牲口死亡、因病宰杀或狩猎到很多野兽有肉剩余时,卡尔梅克人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会把剩余肉切成窄条,通过空气风干或帐幕内小火熏干来储存,也用同样方法储藏动物内脏。普通人会将母牛、马或骆驼的胃脏反过来吹大,经晒干熏烤后用于盛奶。
调味制品
卡尔梅克人知晓草原上哪些野生草根和草茎可食用及生长地,食用这些植物既为调味也为饱腹。他们认为香叶芹葱头的根可生吃或熟吃,味似胡萝卜且熟后更佳;
水车前属的块茎可食;一种生长在南部草原河边和山丘的块根;雅葱之根形似萝卜;只在最南部地区生长的类似山楂
益母草的根;茸草的青茎含乳汁可生吃,马爱吃;普通慈姑的根呈圆形有须毛,卡尔梅克人春天去
伏尔加河洼地捕猎天鹅时因有大量慈姑常不带干粮,可熟吃或生吃且味佳;必要时吃
香蒲之根果腹;香蒲之根生长于沼泽地,野猪常拱出;紫堇茎与野
郁金香之根只能生吃,味道极好。
食品工艺
处理肉类
卡尔梅克人如遇大牲口死亡、因病宰杀或狩猎野兽有剩余肉时,会切成窄条状风干或熏干储存,也用同样方法储藏动物内脏,普通人会将母牛等胃脏处理后用来盛奶。
酿酒工艺
妇女负责酿酒和烧饭,在帐篷中央鼎上放
铁锅,加水后倒入搅匀的酸奶至离锅沿两指深,锅容量大,锅盖内部凿空用
实木板制成有出气孔,灶锅边缝用牛粪、泥巴或卡尔梅克人用面团涂塞,
蒸馏时接受器是小壶有盖和气孔且边缘密封,置于鼎旁冻槽中,引奶酒的管子叫绰罗斯,由半圆树枝劈半凿槽再合并用生皮等覆盖,管子一头接出口一头接锅盖气孔并涂密,锅边要放
柱状物,妇女会多做且以做得好为乐,准备好后重新点火,观察奶液沸腾和蒸汽冒出,质量好的蒸汽可燃,放柱状物封紧改小火,接受器气孔要敞着否则不成功,约一个半小时后有奶酒,牛奶产酒1/30至1/25,
马奶1/15,奶酒清澈含水高不能点燃装瓶不易变质,富人反复提炼增加
乙醇含量并给各次产物起名,如从奶酒中第一次提炼叫当,第二次叫阿尔萨,第三次叫霍尔查,一般提炼3次但对第六次产物也有专门称呼辛查和丁查。
奶酪工艺
卡尔梅克人制作一种叫埃萨嘎的奶酪,多用
羊奶或山羊奶,先将鲜羊奶倒入壶中,用少量发酵的奶(埃苔喇克桑乌孙)或酒糟(博桑)与
牛奶搅拌均匀让其发酵,然后点火烧煮并不断搅拌,待鲜奶变成泡沫状,水分蒸发完后加入少许
酥油继续旺火熬煎,直到泡沫变干变褐,奶酪就制作完成,若操作卫生味道相当不错。
酥油工艺
卡尔梅克人制作酥油,先把足量鲜牛奶或羊奶放锅中煮较长时间,加入少许发过酵的奶脂等其全部发酵,发酵后用搅棍反复搅拌后灌入槽或盆,脱脂的酥油会沉淀在表面,舀入皮制器皿或干硬动物胃脏贮存,若看上去发酵奶未全部脱脂就再煮一遍,其余步骤相同,卡尔梅克人称这种酥油为托孙,蒙古人称鄂罗木。
制茶工艺
卡尔梅克人嗜茶、吸烟,女子也爱吸烟,喜欢喝从
中原地区传入
俄罗斯的块状茶叶即
砖茶。喝茶时通常掰下一盎司左右茶叶加入8磅水煮沸,还加奶(
骆驼奶最佳)、
酥油和食盐等作料,煮茶用食盐而非
蒙古族的
原盐,用平纹
亚麻布袋舀出茶叶下次加
新茶再用。因路途远茶叶在
伏尔加河一带价高且常缺货,普通卡尔梅克人采集野草代茶,发现一种欧亚甘草科野草可代茶,还采集
长叶车前种子(称Temǎhnschike)、沼生黄色
唐菖蒲或假菖蒲根、矮
槭属种子(有强烈止血功能,称枫树为
蚱蜢树,把种子放袋中敲打或揉搓使荚子脱落)。
饮食文化
待客习俗
卡尔梅克人吃饭或招待客人时,先将煮熟的肉和汤汁用木盆或碗端出,若吃羊会有肥羊尾,客人盘腿围坐成圈,用
手抓羊肉撕开蘸汤吃,肉有时已切碎,上等人请客每人有小木盆用手进食,他们不用叉子勺子,若只有一盆则依次传递,年长者先,仆役最后,
肉汤黏稠加麦糁儿饭后喝。饭后主人递韧皮等净手,再斟饮料。卡尔梅克人餐具能引食欲,他们遵守
成吉思汗不许用水洗刷餐具的敕令,只用干草等擦净,不许狗舔食碗碟。总体来说,卡尔梅克人遇大吃机会便暴食暴饮,这与其他游牧民族相似。
奶制品
卡尔梅克人常喝奶制品,原料主要来自母畜的
马奶和牛奶,他们更喜爱马奶。新鲜马奶有异味但发酵后美味且清凉爽口、营养价值高。酸马奶比
酸牛奶更受青睐,卡尔梅克人喝酸牛奶没事但不习惯的人可能腹痛。他们不喝未煮沸
牛奶和生水。挤出的牛奶和马奶会煮沸后灌入皮奶囊,奶囊不冲洗且内壁有奶酪皮,奶的发酵变酸有独特方法,如加
白酒残渣或羊羔胃中
羊奶等。酸奶统称契干,纯马奶制的酒叫古乌那契干即马重,马奶牛奶混合制的酒叫巴斯拉克,酸牛奶叫爱拉克,鲜奶统称乌孙。
奶酒习俗
卡尔梅克人在夏季等畜奶多的时候会痛饮奶酒。马奶酒精含量高产酒多,牛奶次之,羊奶不用于酿酒。将用于蒸馏烧酒的马奶注入不洁净奶囊,夏天发酵24小时,冬天或阴冷天需2至3天成酒类,沉淀物不取出而搅拌,上面酥油另用。游牧部落居民和俄国人可证明畜奶能酿酒,有人亲眼见或实践,但很多欧洲人不信。一些游人见过游牧民族畅饮奶酒至醉,俄国人中善饮酒者喝奶酒或酸奶也会有反应但酒量不如卡尔梅克人,有些俄国人酿酒试验不成功,作者自己用干净器皿试验也失败,而用不洁净长期使用的器皿则能成功,关键在于器皿条件,鲜奶靠陈奶酵化。发酵过程有独特规律需多次实践,库塞勒游记中描述阿拉伯人制作炼乳也是类似过程,需用乳酶使鲜奶凝固并经多次实践才能得鲜美炼乳。
卡尔梅克人通常饮用初次
蒸馏的奶酒,会趁热将奶酒从接受器倒入带壶嘴的木碗,再灌入皮革或葫芦瓶做的瓶子,主人招待客人时会先倒一点奶酒在碗里,部分洒火苗、部分洒烟孔祭奠气神及保护神,还会在泥制圆柱顶端掏空后洒奶酒,然后给客人和家人递温热奶酒,用大碗盛酒容量大,喝剩的酒常温后再饮,奶酒含水高不会像果酒那样易使人沉醉,但常饮奶酒致醉后醉意持续时间长,且醉者无食欲但不会像喝谷物
白酒那样头痛。
过冬食品
富有的
伏尔加河卡尔梅克人在城市附近过冬时会用发酵过的俄式面包,有时加马奶或牛奶或只用面包酿造烧酒,这种烧酒比奶酒更烈更酸。酿制奶酒剩下的酒糟卡尔梅克人叫博桑,
蒙古族叫查哈,极酸奇臭类似酒酵母,有多种用途,可与
鲜奶搅匀即食,或用于硝制羊皮羔皮,用牛奶酿酒后的酒糟,妇女们会烧煮使其变黏稠后倒入袋子脱水捏成块或饼状,块状叫舒儿米克,饼状叫脱罗孙,可在旅途和冬天食用。
皮具制作
卡尔梅克妇女承担煮菜做饭、酿造饮料、为牲畜挤奶、搭卸帐幕、缝补衣服以及硝制皮革等事务。
羔皮制作
卡尔梅克妇女硝制特别柔嫩羔皮时,先用温水洗净后晾干,用钝刀刮去有肉肉面以去余肉和削薄让酵母或酸奶易渗透,晾干后用奶酒酵母或加盐酸奶涂抹,一天3次连续3天,第四天晒干后用双手揉搓使其变软,质地硬的用刻凹痕的鞘把揉搓,粗糙兽皮用酸奶
鞣制可做鞋子等,用类似打蔴机工具弄软。兽皮初次硝制后需烟熏,在地上挖坑点火,放朽木干粪或松球等产生浓烟,卡尔梅克人认为羊粪和硬毛草最好,坑四周插棒如金字塔状,覆盖兽皮让浓烟被吸收,不时移动皮革位置使其均匀熏烤,需1小时以上,熏烤后皮革脆硬需再次鞣制使其柔软,最后用干粉或
石膏扑撒羔皮光面,刮削平整并涂抹干粉、去毛拍净。
兽皮制作
对于质地粗糙兽皮,卡尔梅克妇女只用灰和盐水拌糊涂抹几次,根据皮革强度调整盐水浓度,次日刮削靠肉面,用酸奶擦抹、晾干、揉搓、用干白粉刷白,有人熏烤后水洗,用煮烂牛肝羊肝糊擦抹,做法是捣烂肝放牛奶一整天成稀糊,涂抹后刮净,这样皮革柔软但有难闻味且不易消。卡尔梅克妇女用马鬣、牛鬣、驼鬣缝制她们自用皮毛物,剪下晒干拍净,撕开捻成线比棉纱线丝线牢固。羊皮用于制作骑裤和夏季服装,硝制时先铺地上等羊毛脱离,晾干后用酸奶擦抹揉搓,绷地上用
白矾、羊脂、大匙叶草草根熬制高浓度煎剂擦抹光面,晾干让黄褐色渗入,这种方法硝制的羊皮抗潮湿腐蚀能力强。
羊皮制作
羊皮主要被用于制作宽大骑裤和旅途用夏季服装。硝制羊皮时,先将刚剥下的羊皮铺于地上等待羊毛自动脱离,接着晾干羊皮,用酸奶擦抹后如
鞣制羔皮般彻底揉搓,随后把羊皮绷在地上,用由明矾、少许羊脂以及大匙叶草草根熬成的高浓度煎剂擦抹羊皮光面,再次晾干,使草根的黄褐色渗入羊皮,通过这种方法硝制出的羊皮能很好地抵御潮湿腐蚀。
鱼皮制作
在俄国从事捕鱼的卡尔梅克人会剥下大海鲤的皮晒干、刮鳞,经酸奶或酒糟硝制后再用大匙叶草草根煎剂擦抹,鱼皮质地优良半透明且有鱼鳞处发亮,渔人用其缝制雨衣即鲤鱼衣。
牛马皮制作
马皮和牛皮主要用于制作皮革餐具和器皿,先煮泡去毛,公牛皮背部最佳,也可火灰去毛,去毛后刮净刨平洗净,有的会置于含少许盐分的酸奶中一周以上,这种皮一般制鞋等。
兽皮器皿
其他兽皮有采用油鞣,要制作坚固耐用有棱有角的兽皮器皿需将新鲜兽皮晒干,妇女按所需形状剪裁后用动物鬣毛缝制,再熏干,可制作大口器皿、凸肚酒囊、鞍形瓶子等,还可加工成颈窄的形状,通过吹胀或塞沙等方式,有装饰精美的茶壶和盛奶器皿等,帐篷里有大容量普通奶囊,还有四角形带盖和皮带的,以及用马或
牤牛腿皮硝制的弯曲瓶子。器皿晒干可用于生活,要坚固耐用且遇冰冻或沸腾液体不变形无异味需长时间烘烤,邻居会聚集共同使用燃料和烟火,放在棍棒上盖旧毡熏烤若干天,器皿会如牛角般透明坚硬且永不变形。
毡布制作
卡尔梅克人居家旅行离不开羊毛捻制的毡布,帐篷顶、睡垫、雨衣、地毯、被子等都用到毡布,用途不同质量和形式也不同,帐顶毡布纹路疏密有致且坚固,高贵者用纯白
羊毛毡布,普通人多用杂色羊毛毡布,地毯和被子用的毡布质地精美且羊毛染色有各种花纹图案。捻制毡布主要在秋季,男人参与并请邻居帮忙,先将羊毛铺在旧毡布或席子上打散清理拍打,然后均匀松散铺在旧毡上形成经纬,厚毡布需铺一脚高羊毛,放上饰物浇开水,众人将羊毛和旧毡卷紧用山羊毛绳扎紧,排成两行反复将卷物在地上和膝上抛掷使羊毛成毡,工作繁重需超一小时,瑕疵用羊毛修补后露天晾干。帐篷等所需带子由卡尔梅克妇女精心捻织,速度慢,经线绕圆棍由小男孩握,妇人穿引纬线用
梭子织紧,有些妇女学会精巧编织技术能织粗糙细长羽纱布。绳子用马鬃和驼毛搓制,方法简便易学。
服装服饰
服装
风俗卡尔梅克人已穿现代服装,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着民族服装,如短棉袄、四角帽、长外衣、宽腰带。
卡尔梅克男人通常着一件上衣、一件或多件内衣与一条长裤。上衣下摆至下腹,袖子长且宽但两手处紧窄,多为织物或棉布材质。内衣有时重叠穿,质地轻薄为棉布,富人的内衣多用锦缎等丝绸织物,下摆至腘窝,衣袖窄小,胸部用纽扣连接,多用腹带或腰带将内衣单独或与上衣一起扎。衣服特色是脖颈四周衣边或窄领几乎垂至肚脐。富裕者还喜在上衣和内衣里穿短衬衣,敞胸且不及臀部,两襟对叠。长裤为亚麻布或棉布,肥大至靴子中央。穷人多穿皮裤,不穿衬衣,直接贴肉穿毛皮外衣,冬夏无异,天热时会翻穿让粗糙面在外。
卡尔梅克
人中,富人用冬季死亡羊羔等珍贵兽皮制作毛皮外衣,外常套类似材料
罩衫,僧侣喜用狐狸皮毛,因其神圣,普通人多以粗糙羊皮为衣料,卡尔梅克人还用幼驹皮毛做大衣,纯色黑色或深褐色娇嫩兽皮大衣珍贵,可卖50
俄罗斯卢布以上且肩部臂部常饰鬃毛,外出时皮毛向外可挡雨,普通人也用夏季
山羊皮做大衣料,冬天和多雨秋天喜穿宽大粗糙灰色布外套和肥大外裤,男子衣服颜色有黄、红、深蓝、灰色等,僧侣偏爱黄褐色、紫褐色、红色服装,其特点后续再谈。
妇女服装中,长裤宽大如男款,衬衣颈部不敞开且用纽扣扣紧,上衣比男款长、衣料精巧、衣袖精巧,衣领在脖颈处扣紧,胸襟用纽扣扣起且右边有附衬垂到下身。妇女喜穿无领无袖坎肩,用最好衣料制成,边缘多镶饰物,背面臀部敞开,前面扣纽扣,外出常穿且一般不用腰带。上等人的坎肩贴边镶金银饰物,冬季常披轻薄珍贵毛皮外衣加丝绸
罩衫。外出游玩时除上衣和坎肩外还披外套或毛皮外套并用腰带扎紧。姑娘服饰质地薄、做工讲究,发式独特,是与男孩和已婚妇女的唯一区别。男孩服装类似姑娘但质地和做工不同。
头发
男人头发通常剃光,仅头顶稍后处留圆形区域长满长发并扎成辫子,一般人扎一条,上等人尤其年轻人多扎两条或三条。这种发式在满洲和
通古斯诸部也可见,
满族征服中国后中国人也采用。年轻卡尔梅克人通常还喜欢在发辫四周留拃把长的散发不扎辫,此圈头发称为Schalba-Tabak。
男孩子自幼剃光头,女孩子到一定年龄精心护理头发。女孩12或14岁及笄时,将发路以下头发扎成一根大发辫,头路两边头发扎成许多小发辫,这些辫子多悬于身后或两肩,少盘头上。姑娘出嫁时解开所有发辫,然后在脑后两耳后扎成两根硕大辫子,有人会掺杂他人乌发使其更大更粗,大辫子如前所述垂于两肩,并用棉布等布料做的辫套罩盖保护。
饰物
姑娘婚后两耳戴耳环或其他垂饰,婚前只能在一只耳朵上佩戴此类饰物。男孩或男人未入僧籍时也常于一只耳朵戴小银环。此外,所有女人及大部分姑娘会浓妆艳抹,使用商人出售的红色
胭脂和铅白。
着衣
卡尔梅克人通常让男孩子光着身子玩耍,女孩子则无论父母经济状况或孩子年龄大小,至少要穿一条小裤子。男孩子长大后成为青年仍喜欢裸露身体,天气不太冷时在屋内仅穿一条裤子,睡觉时也如此。
靴子
卡尔梅克的男人和女人一般都穿半统靴子,多由女人和普通人自制,制靴皮革从俄罗斯人处购得。上等人爱用红色植物鞣搓花革和哥尔多瓦革做鞋料,制成后用绿色马革镶嵌四周。靴底用自产皮革,方法同制奶桶。穿靴时夏天加平纹亚麻布
衬垫,冬天穿短袜或
长筒袜,袜子由他们用羊毛线纺制。卡尔梅克人不穿黄色靴子,认为脚是卑贱部位,以示不玷污神圣颜色。若有人把靴子挂帐篷栅栏,主人会不高兴,若置于床上尤其床头,主人会大怒。
帽子
卡尔梅克人帽子种类多,有男女通用或各自偏爱的。帽子隔层多用黄布,有钱人爱戴大宽边帽,顶系红丝捻成线条的缨子,姑娘会制作,也会把好针线活绣在帽上,不能系缨子的也会在帽顶中央缝红布。帽子上的红色标记或缨子及黄色构成东方
藏传佛教标志,中国统治下的布哈拉人也佩戴以避免受
蒙古族伤害顺利通过其控制区域。
卡尔梅克男女除冬季外普遍戴一种叫Chatschilga-malachai的帽子,饰优美缨子,帽顶
圆环内塞羊毛隆起外包小羊皮,约五指深仅盖头顶,平坦四角形用黄布制顶饰缨子。普通冬帽多用毛皮衬里男女通用,护住头部更多地方,有两翼可遮两腮或用带子缚脑后。
上等男子和僧侣夏天戴圆形极平坦
太阳帽,或毡布或丝绸棉布重叠铁丝圈绷紧,下层多红色上层多黄色,因帽顶平坦用线或带系帽沿固定于下颏。还有一种Chalbung=Malachai帽子,上层僧侣和富裕妇女戴,帽顶同Chatschilga=Malachai呈圆状但帽边镶上等狐皮或
紫貂,顶部丝绸料子精工绣。
最后一种Sakalur=Malachai帽子圆小,用平滑兽皮或绒布制无衬里前后开启或前面大口以便戴摘,外为黄色布料或棉布,平边缝合无法站立的叫Channaga=Malachai,主要年轻姑娘和小伙子戴。
因所有帽子带圣色,卡尔梅克人从不把帽子放地上,总放膝盖上,非放时也垫衣服等干净东西。帽子常戴到耳根致耳朵受压,加上天生耳朵大更显招风耳特征突出。中国人帽子在大小上与蒙古诸部相似。
体育运动
卡尔梅克人自古以来以骑马著称,每逢节日或隆重庆祝会必有赛马。卡尔梅克人普遍擅长马术,相比鞑靼人,他们骑马更大胆敏捷。鞑靼人骑马时像农夫端坐。卡尔梅克人使用的
马镫很短,导致他们的腿弯曲,脚呈内八字。妇人也精于骑术,动作敏捷,与男人无异,年轻姑娘和小伙常进行骑马比赛。
武装武器
武器装备
卡尔梅克人鞍具由鞍架和皮革垫子组成,与
德国鞍架相似,下面有两块平坦皮革,中间放毡垫,不用辔头。卡尔梅克人武器有长矛、
弓箭、
短剑、
马刀和火枪,箭矢有多种,由自己制造,最昂贵的弓用
野山羊角、鲸须或山羊角胶合成,普通人用
槭属或榆树、
冷杉属板制成,外部饰有皮革或
白桦。装备精良的卡尔梅克人还需佩戴铠甲,铠甲由铁制或钢制小
圆环组成,呈网状,主要向特鲁赫缅人和
乌兹别克斯坦人购买,也有来自与中国发生的战争,波斯人制造的铠甲质地最好,整套铠甲由钢盔、甲衣和臂铠组成。
武器制作
准噶尔汗国人能用自然结晶硝制作
发射药,把硝石花放在
毛白杨或
桦木灰制成的浓烈
碱液中烧煮,使之结晶,然后用
硫、木炭与这些硝捣碎拌匀,再浸渍一会,倒入锅中,点上炭火煮沸,需不时搅拌液体,直到液体开始结成颗粒为止。武器、马鞍和其他生活用品所必需的小铁器,以及质地精美的刀子,都由卡尔梅克的铁匠
锻造,他们的帐幕就是作坊,整套工具小巧精致,铁砧子很小,砧子下面是一块大小适中的木块,由树木枝叉加工而成,通常多平卧在地上,火口是一个小坑,四周砌有几块石头,中间有一根
陶土制的管子,风箱产生的风经过此管送入火口。风箱是两只皮囊,每只皮囊的上端有一个出口处,各接一个狭长细小的管子,两块平滑的
实木板夹钳住皮囊出口处,可以用一只手迅速便捷地开启或关闭之。一名帮助锻铁的人蹲坐在皮囊之间,轮番挤压两只皮囊。他把一只风箱的出口向上提起时,木板分离开启,空气进入皮囊;挤压时关闭出口,空气经管子流出。铁匠及其助手工作时多赤裸着上身,在平地上用上述方法锻打出全部必要的小铁器。据说卡尔梅克人那里现在还有会
锻造火枪的铁匠,枪杆用金属和大鱼钓锻制而成。
娱乐活动
他们喜爱文娱活动,优秀的“郁金香”耿舞团早已闻名全苏。卡尔梅克人的娱乐活动还包括狩猎等,狩猎也是他们获取食物的工作,他们几乎从事所有形式的狩猎活动。
驯鹰主要是王公和上等人的消遣娱乐活动,盛行于夏季。他们驯养的飞禽最多的是
红隼以及罕见的白项鸦,还有鸢和其他黑鹰以及各种小型猛禽。他们精通驯鹰术,驯养鹰隼的方法与欧洲驯鹰人几乎相同,主要是不让鹰隼食寝。鸢多捕自其巢穴,
苍鹰则要在冬季时捕捉。捕捉的方法是在地上挂一口网,网下缚一只活鸽,黄鹰扑下身来欲食之时投入罗网。
矛隼和
游隼不见于卡尔梅克人如今居住的地区,所以驯养此类鹰隼者属凤毛麟角。这两种珍贵的鹰隼通常喜欢栖息在
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的山地,所以上等的卡尔梅克人常不惜重金向巴什基尔人谋取。
狩猎的时候,王公及其上等人通常都让较小的鹰隼立于手背上。水禽因惧怕鹰隼而不敢起飞时,猎人便发射飞箭,惊起水禽。这种飞箭的箭头上有一个空心的骨球,飞越时发出咝咝响声。箭头之所以不装铁球,是为了不让箭沉入水底。山雕则栖于外面裹有毡布的棍棒上。两个骑在马上的猎人各抬棍棒的一端;或者在
马镫上面置一块拐形大木块,黑鹰栖于木块上,由一个人带着走。山雕主要用来对付狼和
野山羊。
卡尔梅克人骑马纵狗打猎的主要猎物是狼。成批装备精良的骑手在浩瀚无垠的大草原上追赶狼群,赶上后拿起又短又粗的
马策将猎物抽死。巴什基尔人和
柯尔克孜族也用同样的方法消灭这种危害畜群的
食肉目。在这种骑马纵狗的猎狼途中,有的马匹会具有天然的勇气,像复仇女神一样疯狂地追逐狼,并用前蹄击打它。卡尔梅克人的猎狗似乎与家狗
同源同种,但猎狗的生活方式更近于自然,其体型要比家狗漂亮得多。它们的身体细长像灵提,两耳毛茸茸,腿和尾巴处则光秃秃。
卡尔梅克人捕猎
狐属和
欧洲狗獾的方法,是用烟将它们从洞穴中熏出。捕捉小动物靠设陷阱。
马鹿以及如大雁和鹅之类的
鸟纲体重身大,最好的办法是用火枪射杀之。
民族现状
俄罗斯卡尔梅克人
20世纪90年代
苏联解体后,卡尔梅克人自由度增加,1995年普选产生总统。2009年时,卡尔梅克人约20万,他们能讲卡尔梅克
蒙古语,用托忒蒙古文,少数信东正教,多数信
藏传佛教,有喇嘛庙,多数人不再从事畜牧业,转而从事石油、铁路、机器制造业等,进入新时代。
美国卡尔梅克人
1918至1920年俄国革命期间,滞留在
伏尔加河西岸的卡尔梅克人遭受人员、财物和牲畜损失。部分卡尔梅克人因曾反对布尔什维克逃离
俄罗斯,经
土耳其分散至
法国、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和
捷克斯洛伐克。1944年秋至1945年春,
苏联军队推进,这些逃亡者又逃往
奥地利、
德国和法国,德国东部和北部的卡尔梅克人逃至
美国军队占领区。1945年2至4月,老流亡者及其后人与新流亡者在豪琴佛难民营汇合,之后7年被迫住
慕尼黑等地难民营。1951年7月,
美国裁决卡尔梅克人可成为美国人,结束其在欧洲历程。1951年起15年中,不断有卡尔梅克人从联邦德国、
比利时和法国迁入,目前人数已约950人。
在美国剧集的卡尔梅克人,随着其大学生和受过职业训练的人数不断增加,在之后的10到15年里,部分人在
洛杉矶、圣弗兰西斯克(
旧金山)、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纽约和
芝加哥等地及其附近安家落户。卡尔梅克人对政治表现较为淡漠,几乎从未支持过任何
政党。他们在美国拥有三个社团,这些社团的领袖均是通过定期举行的成员大会选举产生的。
在美国定居后,卡尔梅克人起初能抵制外族文化侵入以保持民族风格。虽多数仍遵循与本族人结婚的传统,但近25年,年轻卡尔梅克男女与外族通婚数量增多。族内婚姻离婚罕见,族外婚姻近几年离婚率引人关注。
卡尔梅克人在教育领域有显著发展。1954年至1956年,
费城的卡尔梅克文化保护社团为学龄儿童建立卡尔梅克语学校,1974至1976年,
新泽西州多地也建立此类学校,部分由卡尔梅克蒙古研究会主办管理。近25年,卡尔梅克人重视高等教育,1950年后,众多卡尔梅克青年进入大学。迄今已有70-75人获本科学位,3人获哲学博士学位,2人获医学博士学位,5人获法律博士学位,还有多人获硕士学位,部分毕业于
哈佛大学等名校,毕业后有人任教授或在外事部门任职。
在美国的卡尔梅克人中,佛教重要性渐增,利于民族聚合,主要信奉
藏传佛教。1955年建成第一座卡尔梅克佛教堂,1958年、1970年和1971年在赫威尔镇的佛瑞伍地区又分别建成三座。1977年1月22日新教堂落成,体现卡尔梅克—西藏佛教建筑特色。1984年2月,
费城的卡尔梅克人建成自己的教堂。
春节、春节、灵光节等主要宗教节日及其他节日,卡尔梅克人会在教堂举行庆祝活动。
民族名人
列宁,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曾经用过的笔名。列宁是世界
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伟大的
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和理论家;是俄国
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
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者和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的缔造者。列宁的族系属于欧亚混血型。他身上具有东西方的民族特点,与
蒙古族有着亲缘关系。列宁故乡阿斯特拉罕也是
蒙古语名字。
祖拉·诺哈什基耶夫是第一位卡尔梅克专业电影演员,Lenfilm电影厂专职演员,参演过15部电影,包括《
恰巴耶夫》《七勇士》《第一骑兵》《策仁王子》《奥其尔》、“车站事件”等。在电影《第一骑兵》中,他饰演传奇指挥官
奥卡·戈罗多维科夫。
参考资料
国庆节祖尔.kalmykia-online.ru.2024-06-08
“乌鲁斯”行动.kalmyki.narod.ru.2024-06-15
婚礼习俗.kalmykia-online.ru.202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