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以北至
淮河两岸的方言。流经
江苏省的
长江、淮河(今为
废黄河故道,其南有
苏北灌溉总渠)两条
黄河,把省境分为三块,现在这三块大地正好各有一个自己的方言,大体上说,长江以南是吴方言,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方言,淮河以北约一百公里以外是北方方言。自然地理与方言地理大体上相符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
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滞。"
扬雄《
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
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
政治经济学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
江苏省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华夏族向南发展,从
渭河平原、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
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
江汉平原的诗,可以称?quot;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周初
周公曾率军东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强,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
吴国征服,今
江苏省全境几为吴国所有。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共同接受华夏文化。
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
中原地区化的进程。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
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
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
齐国军事家
孙武训练吴军,
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
阖闾的长子。
孔子有一位大弟子
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
鲁国任
武城县宰。此外,楚人
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还有
文种、
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
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所有这些都表明
吴越两国已经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后
首都迁到
寿县(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方特别是江淮间的语言影响更大了。
江苏
方言情况可以通过
西汉扬雄《方言》的记载来了解。上文说过,当时省境偏西部西接
淮河南北为江淮方言区,其他是吴方言区。这是因为《方言》记载词汇的流行区域,总是江淮并举,其中多次与楚国中心地区的郢相联系。表明楚是一个大方言区,并且随着势力向东扩张,楚语也向东发展,此后逐步扩大到
长江下游以北地区,吴方言区则多
吴越并举,吴扬并举。吴是包括江北的。
扬州市地域广大,与江淮荆楚陈青徐都有并举,可见当时在下江江东广大地区已形成一种大体相近的华夏语方言区,即后来的吴方言,
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仍,加之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为避乱纷纷南迁,
江苏省境首当其冲,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尤以长江两岸为重,江淮间是主要战场,作为战争手段,军事家往往采取迁民或屯垦的措施。江南镇江一带地区则是南来难民的主要停留地区。聚居甚众。所有这些情况都是最能引起语言变化的因素。
一些著名的
粤语文学作品,如
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
施耐庵的《
水浒传》,都是以江淮方言为基础写成的。
曹雪芹的《
全本昆曲《红楼梦》》尽管是用流畅的北京话写的,但书中也有不少词汇受江淮方言和吴方言的影响。尤其是现代戏剧
黄梅戏的唱腔和风格,都是江淮方言的特别代表,更是以安徽安庆方言为主,表演出浓重的中国地方特色。
江淮方言初步成型,同时进一步向官话靠拢。一些原来的吴语区由于人口的流动变成了江淮方言区(如
扬州市),
朱元璋定都南京进而确立南京方言为
通用语使江淮方言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江苏省:
连云港市:市区、
东海县(西北部除外)、
灌云县、
灌南县,约304万。
盐城市:市区、
射阳县、
滨海县、
响水县、
阜宁县、
建湖县、
大丰区、
东台市,约606.5万。
宿迁市:
沭阳县、
泗洪县(西北部除外)、
泗阳县,约343万。
淮安市:市区、
涟水县、
洪泽区、
金湖县、
盱眙县,约520万。
扬州市:市区、
宝应县、
江都区、
高邮市、
仪征市,约453.5万。南京市:市区、水县,约530万。
镇江市:市区、
句容市、
扬中市、
丹阳市,约187万。
南通市:市区(比较特殊)、
如皋市、
如东县(多种方言并存)、海安县,约430万。
泰州市:市区、
兴化市、
姜堰区、
泰兴市,约438.5万。 (总计3812.5万)
江西省:
九江市:市区、九江(北部)县,约142万。以上共计6761.5万。
注:江淮官话黄孝片由于存在较大争议,未列入分布表内。以上人口数据中,
江苏省、江西九江均以2003年为准,安徽有部分为2001年数据。
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声母浊音清化,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洪巢片、黄孝片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通泰片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清音。除通泰片及
盐城市地区外大部分地区n、l不分,疑母[ng]、影母混同;舒声韵母系统较华北官话更接近早期官话的代表——《
中原音韵》音系,区别其他官话的主要特点即是保留入声韵[ʔ],复合
元音和鼻音韵尾韵母有显著单化。洪巢片一般有5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去声、入声。黄孝片和通泰片声调有6~7个,入声去声分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