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亦吾
原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社长
冯亦吾(1903-2000),江苏沛县人。原名守道,后改亦吾,亦作一吾,号逸翁,著名教育家、书法理论家、书法家、诗人和学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培养了如柏杨冯牧佟韦等卓有成就的文艺家。冯亦吾是中国近现代书法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著作和诗歌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学习资源。
人物经历
1903年冯亦吾出生于江苏省沛县城东关。1919年毕业于沛县县立高等小学,小学的国文教师郭爱棠为拔贡生、南社诗人,先生受其影响,产生学习古体诗的兴趣,作诗数十首。1920至1922年,在沛县甲种师范讲习所学习,受国文教师程觐光影响,热衷诗词创作,组织“二五诗社”,与诗友多唱和之作。之后先后在沛县李集小学、刘庄小学、萧县黄口西荫小学等多所小学任教。1925年任沛县田赋处文书兼牙行专员,1928年任沛县教育局文书课长、教育会筹备委员等职。1930年任沛县第一区区长,编印《区政公报》,改岱庙为东关厢小学,使沛城东厢数百户子女得以入学读书。
1931年先生北上求学,先在北京大学旁听,后考入平民大学新闻系,求学期间即被聘为《北平晚报》记者,勤工俭学。1932年,由教育家、思想家胡石青先生(1880—1941,通许县人,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介绍到黎明中学任国文教师。1933年,入台湾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担任国文教师,同时兼职为《北平晚报》撰稿并负责编排副刊。期间,还曾兼任过一年的平民中学教务主任之职。在辅仁大学附中执教的12年中,颇受师生爱戴,得陈垣校长信任和赞许,受其指导阅《四部丛刊》,并从其学习为文做注释的方法。受陈垣校长委托,多次为其校阅稿件。在陈垣校长60寿辰之际,沈兼士等领衔送寿屏,先生则为骈体序文详做注释,陈垣校长则以此注释为话题同先生论治学方法。1936年,兼任《晨报 • 农村研究》副刊主编。1943年至1944年,在辅仁大学附中任教的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讲授社会政策。时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余天休博士主编《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向先生约稿,先生撰写《统制经济研究》《中西节日与民族习惯》《家庭制度之我见》《书画同源考》等文章在该刊上发表。1946年,先生赴东北地区工作,先后任东北生产管理局专员、产业处副处长、处理处处长、业务处长等职。
1947年,兼任辽东学院教授,讲授和研究工商管理。1949年从东北返回北京。1951年后,先后在北京十一中、女十中、五十六中、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师古典文学教学班”、西城区干部业余大学“古典文学班”等处任教职。
1974年退休。1980年,中山书画社成立,先生被聘为理事兼艺术指导,与张伯驹王遐举等一起倡导书画活动。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并举行第一次全国书法家代表大会,先生受邀参加。1983年,北京市书法家协会成立,先生当选为理事。1984年,卿云诗书画联谊社成立,先生担任社长,同年返沛县参加大风笔会,为家乡留下大量墨迹。1986年,卿云诗书画联谊社与长城八达岭特区合编大型画册《长城诗书画》,先生任主编。1989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成立书学研究所,聘请先生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授,兼任书学研究所所长。并为《于右任诗集》作序, 1993年10月,为表彰先生为文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及在书法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沛县人民政府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联合举办“祝贺冯亦吾先生从事文教事业70周年书画展览”。1994年,全国百位健康老人在人民大会堂集会,皆为一时名流,先生位列其中。1996年2月,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成立,先生被推选为理事。1996年秋,为表彰先生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沛县成立冯亦吾书艺馆。1997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和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教育培训部联合出版并发行《艺海纵横:中国当代著名老书法家》大型系列录像,先生为10位主讲人之一。1998年9月,潍坊市国际西安碑林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兴建“冯亦吾艺术园”。2020年聊城市成立冯亦吾书法研究院。中国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徐州广播电视台“社会大观”栏目、《中国与世界》画报、《中国时代》画报、《人物》杂志、《中国书法》杂志、《农民日报》、《中国建设报》、《北京科技报》、《中国老年报》、《中国消费者报》等多家媒体曾对先生予以采访和报道。
个人作品
1974年退休之后,冯亦吾开始全力从事书法创作、诗词创作和书法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其著作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文言虚词释例》《汉赋研究》《中学生文言文选读》《书法丛时代名师谈》《书法探求》《书法名论集》《书法故事》《晚晴书法诗》《书法函授教材(上下册)》《冯亦吾文集》《书法诗百首》《中国书法今鉴》《〈书谱〉解说》《书概〉释义》《韵语自解》《逸翁诗词》《逸翁诗词续集》《晚晴室语》《司空图〈诗品〉解说》《袁枚〈续诗品〉解说》《〈安吴论书〉注释》《书法津梁》《〈郑板桥集〉注释》《〈艺舟双楫〉(论书部分)》《书法名著选讲》《中国书法论稿》《中国书法通史》《书法学概论》《楷书概说》等,还有助手、学生和亲人编辑的《逸翁乡书——冯亦吾与李鸿民信存》《愿结人间翰墨缘——冯亦吾先生事迹报导选辑》《逸翁生平》《历代名媛百咏》等30余种。1983年出版的《书法探求》发行达15万册以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版的最早的书法理论著作之一;《〈书谱〉解说》接连印刷多次并再版,至今还是书法专业人士及书法高校教学的重要参考图书之一,在书学领域产生巨大影响;1993年出版的《中国书法今鉴》,170万字,成为第一部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多年来全国书法艺术全貌的大型工具书,具有填补书学史空白的意义。
专业之学
冯亦吾在台湾辅仁大学附属中学做教师时,与校长陈垣关系亲厚。陈垣曾劝他多读书,希望他写文章能够讲求考据,从实际出发。但冯亦吾是学新闻专业的,写报纸文章写习惯了,对考据工作不太习惯,终于没走上考据之路,很少写考据文章。不过在陈垣校长多年的影响下,冯亦吾终究还是学习了一些考据学的方法。1940年,陈垣先生60寿辰,辅仁大学沈兼士等人领衔为他送寿屏。序文是骈体,极为典雅,博得多人赞赏,后被印成单行本,由冯亦吾作注。“陈校长看了很高兴,并指点我注释方法,要我把每一个典故都查出其根源来。我按照他的指点,修改了三次,才定稿付印。经过这次寿屏序文注释的研讨,我进一步了解到陈先生治学的严谨切实。”冯亦吾将考据学作为辅助研究书法学的方法,写了一些专业性的考据文章,如《书画同源考》《王羲之生卒年考》《论包世臣拟删〈书谱〉》《歌风碑考证》等。这些文章都是利用考据学的方法来解决一些书法方面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既体现了陈垣对冯亦吾的影响,也展示了冯亦吾的博学多识。
家世背景
沛城冯氏家族向有读书、办教育的传统。如民国时期冯氏家族的冯太乙、冯峻山二位先生均为秀才出身,他们在沛县办义学,培养了大量人才,在当地影响深远。先生年轻时便从二位冯氏家族长辈处借阅古书,受擅长书法的二祖父冯峻山先生影响而产生学习书法的浓厚兴趣和强大动力,利用染缸的靛青水和旧讲义、旧练习本等材料发奋习书,并经常为街坊邻居和亲戚故旧书写春联和应酬书信等。先生对书法的爱好一直伴随终生。
婚姻家庭
冯亦吾与夫人张英玉皆为平民大学的进步学生,二人的结合曾引起社会关注。1933年5月31日《北平晚报》,曾以三分之一的版面发表题为《冯张婚礼盛况》的报道。
风格特点
冯亦吾把长寿养生总结为:顺其自然、自强不息、诗书自娱。他认为一个人,30岁前是学习阶段,30岁至60岁是职业阶段,60岁以后才是事业阶段。1994年,冯亦吾与冰心、巴金等人同时荣登“中国百名健康老人”荣誉榜。1997年冯亦吾在中央电视台主讲书法与养生,他非常注重书品和人品的修养。他认为,单纯追求名利,不讲人品,其名声再大,最终也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冯亦吾腾出来家中两间房子作为办公场所,书法收入均用于卿云诗书画社的活动和培养新秀。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正式成立,冯亦吾列席参加第一次代表大会。他曾建议,中国书法家协会应编写一套书法教科书和一部书法通史及整理历代书法名著,这三件事亟待提上议事日程。
冯亦吾有一套长寿秘诀:站着悬肘而书,如打太极拳 ;坐着凝神而写,如练气功。在他下肢瘫痪、卧床期间,仍念念不忘练字和思考他尚未完成的研究项目,每天要在床上坐起来,身前放个木板,不停地书写着他的翰墨艺术人生,继续为书法艺术做贡献。
创作特点
艺术综述
冯亦吾学书,少年时代从赵孟頫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入手,大学时转学李邕《云麾将军碑》,后又学王羲之《兰亭序》,后又参以苏、米、黄,再后来感到宋四家为“天才字”,遂又开始强调对唐人的学习,重欧、虞、颜、柳,于李邕用功最深。晚年通临《淳化阁帖》《澄清堂帖》等,广泛参考学习从魏晋至元明书法大家的结字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
治学思想
冯亦吾坚持书法理论研究与书法实践“两条腿”走路,以对古代书法理论的研究心得促使其书法艺术水准的提高,而书法实践又进一步成为其书法理论研究的动力。在执笔、运笔、结构、临摹碑帖等方面,先生都从古代书法理论中得到启发,并在实践中自觉运用前人理论。尤其是《书谱》中的理论,成为指导其书法实践的良方。先生对书法的结体尤其注重,他深入研究了《欧阳询三十六法》《欧阳询八诀》《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古代理论,同时又主张不拘泥于上述理论,强调自己在实践中加以体会和运用。冯亦吾认为书法应该“意在笔先”,即在书写之前头脑中先有字形结构,写出来才合乎想象,才能中意。关于临摹碑帖,先生主张借鉴《书谱》理论,认为先重“察”,即观察,后重“拟”,即模拟,所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书谱》句)。冯亦吾认为古代书法理论虽多,要能从中选择可执行的理论,按此方法前进,便可一通百通。
创作《书法诗百首》
冯亦吾书写最多的还是其论书法的诗,《晚睛书法诗》收录此类诗85首,《书法诗百首》则增改至百首,往往以辩证之观点讲学书体会。如《学书偶题》“书道精微亦易知,朝乾夕惕志于斯。锲而不舍攻坚法,人一能之己百之。”讲出了其学书的艰辛,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肯下笨功夫才能有所成就。“学书仿佛强登山,道路崎岖步履艰。境愈高时心愈旷,行行不觉出尘寰。”则讲出了学书历程中境界不断提升的体会,非知书学禅定者不能道之。
诗为真情的流露
冯亦吾强调书法与诗词的结合,自作诗词成为其书法创作的主要内容,又以百首诗词论学书体会,诗书一体、相得益彰为其书法增添了文化内涵和书卷气息。冯亦吾一生作诗不辍,用诗词记录生活,抒发性情,馈赠亲友。据统计,先生一生所作诗词留存者在3000首左右,其诗用语朴素,简单易懂,读之朗朗上口,富有哲理,从不故作高深或堆砌典故,皆为真挚情感所铸就。1997年,沈鹏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去看望他时,他曾赠诗二首:“蓬门寂静欲生尘,忽报高轩问主人。一簇鲜花陈几案,辉光照射满庭春。”“尝思清静避嚣尘,何幸忙中遇雅人。久矣不闻高格调,因风寄意听阳春。”其诗词格调可见一斑。
文史交织
由于冯亦吾在文言文、诗词及书法理论研究上的多重修养,其书法也表现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化内涵。冯亦吾认为,作为一个书法家,应该有修养,即字外的功夫,一个合格的书法家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有历史学的见解,明白书体的源流和来龙去脉,使自己的书法有“根”;二有哲学的头脑,讲究辩证关系,使“理”有根据,能辨别古人法帖的优缺点;三有文学的修养,文学与艺术有共通之处,尤其是诗词与书画均存在密切关系。冯亦吾还提出,书法要讲究真、善、美。真,诉诸史学;善,诉诸哲学;美,诉诸文学。
书法特色
冯亦吾的书法以行楷为主,用笔灵动、连贯而有气势,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表现出典雅、温润而不失率真的美学风格。冯亦吾坚持学书要重“规矩”、重“法度”,因而主张从唐人入手,如欧、虞、颜、柳,学到一定程度,再由唐入晋。冯亦吾的书法结体在李邕王羲之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体态,即宽绰而不失缜密的风格特征。他作书强调“意在笔先”,即头脑中须先有字形,而后书之。在用笔上,他强调既“肯定”又“灵动”,并且指出意要连、气要贯、势要成(即表现出笔势)。动与静,收与放,轻与重,徐与疾,枯与润,直与曲,刚与柔,虚与实,诸多矛盾的方面他都能在一幅作品中兼顾和统一,并且处理得轻松自如、不动声色,冯亦吾书风也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晚年则愈书愈佳,《书谱》中所言的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家国情怀
冯亦吾年轻时在北平平民大学读书期间,九一八事变爆发,他积极加入北平平民大学抗日救国会,系平民大学抗日救国会7个委员之一。在成立大会上,冯亦吾登台演说,激昂慷慨,爱国感情自然流露。即日赋诗曰:“闻讯日军占沈阳市,师生奋起气昂扬。即日成立宣传队,唤起同胞救危亡。”
书法教育
冯亦吾先生任罗利宝田的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作为当时全国性的大社团,下设有诗词部、书法部、绘画部、篆刻部、组织部、联络部、社刊部、咨询部,下属单位有展览路活动站、朝阳门活动站、左家庄街道活动站。此外,培训部又专设了卿云艺术学校,面向全社会招收学生。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定期开办书法函授班,另由《农民日报》、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等联合创办了一个函授班叫“卿云书法函授班”,面向城乡招收书法爱好者。冯亦吾负责编写教材讲义、授课,并且每月写两篇作为辅导教材的文章在《农民日报》副刊上发表。函授班以书法概论为主修课,以历代书法名著为教材,按照执笔、运笔、书体结构、章法等顺序,对课文详细注释、解说,使学生掌握传统书法之精髓并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配合教材编写辅导材料,设有书法史、书法理论、问题解答、作业评改等内容。学生可书面提出疑难问题,由教师解答或在辅导材料中解答。冯亦吾编写的教材《中国书法名著选讲》,被安徽省《书法之友》分期转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冯亦吾也给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的众多社员上书法课,讲授书法知识。冯亦吾既有书法理论著作,又常应邀赴各地讲学、做书法知识的报告,在书法界渐以“书法理论家”见称。应友人之邀,自1987年起,冯亦吾就开始在原国家经委讲书法课,每周一次,听讲之人多是离退休的干部。此后他不断应邀到其他单位讲课,教授了众多学生。
社会教育
1997年8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等有关部门为了提高书法创作质量、培养人才、多出精品,纠正当前书坛存在的功利主义、轻视传统、忽视基本功、浮躁浅薄的书风,引导广大书法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探求正确的书法艺术创作道路,聘请当时在书坛成就卓著、享有盛誉的年逾古稀的老书法家担任主讲。启功、赵朴初、周而复、冯亦吾、欧阳中石沈鹏王学仲等均在受聘之列。冯亦吾讲课的题目是“传统书法与强化基本功的关系”。
国际传播
1990年,为了迎接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决定举办迎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书画展览,并将所有作品捐献给亚运会组委会。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345幅,展品除了社员的作品外,还有首都和全国其他各省区市书画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经过精选的佳作,立意新颖,风格多样,表现了书画家们对亚运会的积极支持。这种捐赠形式的书画展览引起了书画界的注意,许多书画团体和名家也纷纷向亚运会组委会捐献书画,最后这些书画作为礼品,分赠给有关国家或个人。这样的做法不仅显示了中原地区礼仪之邦的待客之道,同时将中国书画传播到了国外,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1990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社会调查研究所与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等单位共同举办首届“霸州市杯”亚洲妇女书画大赛获奖作品展。大赛征集到全国27个省区市及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作品1200余件,展出近200幅作品,收到了较好的展览效果。除此以外,为了庆祝一些社会大事,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也会举办一些大型展览。1989年,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与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人民日报社、华声报社、中国老年报社、经济日报出版社、中国书法杂志社、中国书画报社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机构共同发起,由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全国书画大联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由于新闻界的广泛宣传,此次展览收到了来自各地11000多件书画作品,其中书法作品7000多件。最终展出的作品共360件,其中有评选选出的210件佳作,另有特约海内外名家惠赠的作品150幅。这次大型展览可算是一大创举,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各界的一致好评,而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也更为社会所瞩目。 199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45周年和建社十周年,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举办了书画大展和诗书画印大奖赛。冯亦吾作诗纪念:“十年树木已成林,叶茂枝繁根渐深。更盼花多果累累,名扬中外令人钦。”1995年,为庆祝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社员书画展。展览历时一周,共有350余件作品参展。其中,书法、绘画作品占了绝大多数,还有多件篆刻作品,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反映了社员的创作水平和思想追求。此次展览约有近5000人参观,包括法国人、美国人、日本人等。这些书画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赞叹不已。此外,还有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举办的全国书画联展、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举办的书画展,以及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庆祝香港回归、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佳节而举办的书画展等。这些大型展览参展书画作品类型繁多,风格各异,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欣赏要求,而且参观人群遍及全球各地,这对于中原地区书法的国际传播具有重大意义。冯亦吾个人的书画展览更是不计其数,包括个人作品展、团体展、机关单位展等。在冯亦吾的带动下,北京卿云诗书画联谊社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书学研究所为普及书法知识、传播书法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主持编纂
《中国书法今鉴(1949—1990)》
中国书法今鉴(1949—1990)》的编写体例援用了“年鉴”或“百科全书”的编写体例,内容分为书坛纪事、书迹发掘、书法著作、论文索引、书法报刊、碑帖印谱、碑林摩崖、书法教育、书法团体、当代书家、文房四宝计11个大项目,期望通过这些栏目的设置能够全面反映当代书坛活动的概况,“初步建立以书法艺术为主体、结合多种邻近学科的互补性资料系统,以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开拓发展之功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书学研究所延聘京城书坛耆宿名家及有关方面的知名人士,组成编辑委员会,由冯亦吾担任主编,苏平、王耀先、刘正成为副主编,编写过程历经三年之久,因为编写这样一部资料工具书既无先例可遵循,又无范本可借鉴,尤其是40多年来书法艺术活动资料浩如烟海,因此,冯亦吾等人在编写期间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经费方面,由于无资金来源,需自筹经费,冯亦吾率先投入自己的润格作为开办费用。在筹款过程中,有冯亦吾故乡沛县捐助的,有由笔会征集的,有台湾友人代为捐助的,有基金会捐助的,等等,可谓集腋成裘。资料的搜集亦大为不易,有些资料是向各地发函征寄来的,有的则是派人往各地征求来的。但各地书法团体组织不够健全,有些地方的书法团体无人负责,所以征集不完全。尤其关于台湾部分的资料,搜集更为困难。后来辗转与台湾文化界人士取得联系,才陆续得到些资料,还得到陈立夫先生的题词。虽然历经了千辛万苦,一部170余万字的巨著最终还是完成了,并于1993年顺利出版。《中国书法今鉴(1949—1990)》是我国第一部展现新中国成立40年中国书法艺术全貌的大型资料工具书,该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大空缺,是泽及后人的壮举。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诸国的媒体对这部巨著的问世纷纷给予高度的评价。陈立夫先生亲笔题词:“中国文字,集世界书法之大成,既美观又易学,故能集结十一亿人民为一家,持续五千多年历史文化而不中断。”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人物轶事
沛县“歌风台”因刘邦的《大风歌碑》而得名。高祖丙午十二年冬(公元前 195 年),刘邦平定英布之乱,回师长安,途经故乡,置酒沛宫,悉召父老。酒酣,击筑而唱《大风歌》。从那时起,这首气势磅礴、雄壮激越的楚歌,就成为脍炙人口、历传不衰的千古绝唱。“歌风台”至今还保存着这首歌的古老碑刻。碑文以篆籀文书成,含钟鼎之气,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是书法家认可的国之瑰宝。但此碑的年代、作者,史说纷纭,无从稽考。冯亦吾先生发前人未发之秘,做了翔实考证,并书为《大风碑歌》长篇,由沛县刻碑以志。
人物评价
原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分别题写了"冯亦吾书艺馆"馆名。他享年98岁,寿高、德高、学高,他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世纪念
“冯亦吾书艺馆”书艺馆藏有冯先生著述样书、手稿、荣誉证书、书事活动照片、名人书画、冯老墨迹等。聊城市建有“冯亦吾书法研究院”、潍坊国际碑林建立“冯亦吾书法艺术园”以资纪念。
相关新闻
中艺卿云书画院书画展
为庆祝中艺卿云书画院成立20周年,“中艺卿云书画院书画展”10月22日至24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隆重举行。
此次展出的书画精品近200幅,其中有刘艺、李铎张飙、陈永正、程允贤、段成贵、刘大为、旭宇、袁伟、郭得河、李洪海卢中南、陈序琪、杜志刚、孙季康、周建远、秦岭云冯理达、张开纲、马泉、李树萱、郑文博、李永高、周明善、齐自来李力生、李德亮、葛喦、韩墨林、艾庆芸、黄幕尧、郑克明、荆壁、姚少华、张守涛、李默闻、李洁民、王西林。还有刘少奎、李涵、崔国一刘民怀、黄宁、蓝国生、吴伟成等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内容生动,形式多样,墨沉流畅,气概纵横,精彩纷呈,洋洋大观,充分展示了中艺卿云书画院成立2 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特地为此次展览题写了展名和书名,老将军李景、史进前、万海峰、郑文翰、刘玉堤等也为展览题词祝贺。据悉,展览结束后,将出版书画作品集,还将在浙江省海南省、江苏等省市巡回展出。
中艺卿云书画院是1984年由著名书法理论家、书法家、诗人、教育家冯亦吾、唐棣华等著名书法家创建的。二十年来,先后组织和举办了“庆祝建国40周年全国书画大联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书画展"及与国内外的书画艺术交流活动。1996年,香港科技探索传播公司专门为画院拍摄了一部电视专题片,在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和美国等地多次播放。此外,画院还组织、承办了各类诗书画印培训班243期,结业学员18900人次;有28名书画家应邀在国外举办了个人书画展。画院还出版了书画册、书画理论专著30多本,为发展中国的书画事业,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出一大批书画艺术人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据了解,这次展览,得到了国内书画界同仁的支持和广大观众的极大注目。这对全国书画界之间的相互交流、对书画院本身的发展与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中国网
冯亦吾先生青年时期与启功等一起共事,曾培养了如冯牧佟韦等卓有成就的文艺家。(人民政协报)
参考资料
时代名师丨冯亦吾专题.微信公众平台.2024-05-31
冯亦吾书法理论研究述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24-06-0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个人作品
专业之学
创作特点
家国情怀
书法教育
社会教育
国际传播
主持编纂
人物轶事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相关新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