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稚川实验中学创办于2005年5月,是一所以寄宿为主的民办初级中学。学校原名平湖中学实验学校初中部,简称“平中实验初中”。经
平湖市教育局批准,于2008年3月更名为“平湖市稚川实验中学”。“稚川”源于
稚川学校。稚川学校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位于现
浙江省当湖街道南河头新街弄6号。整个建筑古雅,三层八间,楼下为学校教室,楼上为藏书楼。“传仆堂”藏书楼藏有书籍40余万卷,尤以地方志为主,成为浙江三大藏书楼之一,与
宁波市“
天一阁”、
南浔古镇“嘉业堂”齐名。稚川学校开平湖现代教育之先河。当时新学初兴,无“学校”之称,故名稚川义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后,改名为稚川高等小学堂。民国后更名为稚川高等小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设初中,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秋停办。平湖市稚川实验中学坐落于东湖之畔东方路,学校占地493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210平方米,集中绿化面积8877平方米。现有18个教学班,最近几年在校学生1000人左右,在编专任教师54人,全部达到大学本科学历,党员比例超过一半。获得
嘉兴市学科带头人2人、
平湖市学科名师15人、德育名师2人、名班主任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7%。在平湖市初中中,平湖市稚川实验中学教师本科率最高,党员比例最高,名师和获得市级及以上荣誉的比例最高。
学校介绍
学校办学理念先进,目标明确,开拓创新,成效显著。学校按照“一二三四”的战略进行管理,一个中心:厚德崇文。两大目标:1.追求师生共同成长;2.寻求学校持续发展。三项策略:1.
课堂教学改革;2.教育科研引领;3.评价机制保障。四条途径:1.创建文明校园;2.创建和谐校园;3.创建绿色校园;4.创建数字校园。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全市前茅,在中考中平湖中学上线率年年全市第一。2008年首届4个班毕业生,167人上
浙江省平湖中学分数线,占毕业生的75.57%;2009年第二届6个班毕业生,218人上平湖中学分数线,占毕业生的72.67%;2010年第三届6个班毕业生,包揽全市中考前10名,246人上平湖中学分数线,占毕业生的79.35%;2011年第四届6个班毕业生,260人上平湖中学分数线,占毕业生的77.38%;2012年第五届6个班毕业生,在平湖中学招生人数锐减180人的情况下,218人上平湖中学分数线。在“语文报杯”
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浙江省“新视野杯”语文阅读竞赛、
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
希望杯数学邀请赛”全国数学竞赛、浙江省综合实践活动展评等竞赛活动中,学生屡屡获得全国
特等奖、全国
一等奖、浙江省一等奖,学校多次获得团体
优胜奖。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真心诚意抓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教科研提振学校综合实力。从2007年开始的
课堂教学改革,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学校的主导性课题《实施“导学”机制构建理想课堂的实践与研究》2010年荣获
浙江省教育学会授予的省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成果一等奖,
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课题《构建“厚德崇文”校园文化的实践研究》2011年3月荣获
嘉兴市第七节教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我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走出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新路,引起媒体注意。
浙江省《
浙江教育报》2011年3月12日在头版刊登了记者《平湖市稚川实验中学:“减负”中找出路》为题的通讯报道,介绍了我校的
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嘉兴市教育学会于2011年5月20日在我校召开了《实施“导学机制”,构建理想课堂》成果推广会。2006年以来学校年年被评为
平湖市先进民办学校。
平湖市东方培训学校由平湖市稚川实验中学出资30万元创办,经平湖市教育局批准于2010年7月成立。学校位于平湖市当湖街道东方路平湖市稚川实验中学内。平湖市东方培训学校是一所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学校。2010年10月经平湖市民政局批准,学校为
民办非企业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健全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生健康成长奠基。
学校的业务范围:1.招收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学生;2.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生源;3.举办各级各类学生兴趣班、辅导班、培训班、提高班、竞赛班;4.其他有关教育教学培训活动。
学校的主要任务:利用双休日、寒暑假,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业成绩和特长,通过举办适合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的文化、艺术类兴趣班、培训班、辅导班、提高班、竞赛班等,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校主要招生对象为平湖市稚川实验中学学生,开设语文、英语、数学、科学探究班和辅导班。条件成熟时将面向社会招生。
解放前介绍
稚川学校创办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人为光绪十年(1884)生
葛稚威先生,如今旧址处只留下高高的回墙和门梁上的雕饰,以及对面照墙上被凿掉的“鸿禧”两字痕迹。
稚川学校开平湖现代教育之先河。葛稚威先生把学校取名稚川,是为了纪念他的祖先,晋代著名炼丹家
葛洪,因葛洪字稚川而名。
稚川义塾首批学生20人,教师4人,设经、史、舆、算四科,还设修身与国文,仿西方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私塾截然不同。经过二年的教学,邹之栋、
奚可阶等人成了平湖末代秀才。
宣统元年(1909)稚川高等小学堂第一届毕业生7人,其中
葛昌楹等2名最优等生,被清政府赐为廪生,沈树桐等2名优等生赐为增生,中等2人为附生。
学校创办初期学生成绩斐然,这与
葛稚威先生要办一流学校的信念与措施是分不开的。葛稚威先生深知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先生所聘请的老师,如陈翰(字佰叙)、程菊航、金斗山、沈初、沈海秋、马翰如、王撰春、陈怡如、颜云伯、朱符生等都是当时平湖著名的学者,他们不仅个人人格魅力为世人崇敬,而且都有渊博的学问、高尚的道德、高超的教育方法,能真正做到以高尚的情操熏陶人、以渊博的知识启迪人,给学生以终生的财富。
稚川学校除了有一支出类拔萃的教师队伍外,还有一整套科学、严格、感情入手的管理制度。从校长到每一位教师,都把执行校规放在培养人行为规范的首位。当时校规分:通则、教室、食堂等三部分,“通则”有11条,“教室”规则有10条,“食堂”规则有3条,还有稚川学校校训和校歌。
稚川学校办学35年,培养了一大批擎天柱地的栋梁,如国际著名治金专家、中科院陆军士
邹元爔;东方之子、首届“韬奋奖”获得者、中华书局高级编审、著名学者
周振甫;《
人民日报》副总编
潘非;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援非专家
俞履圻;教育家
张文郁;茶叶学家、品茶泰斗
张堂恒;医学家
金问淇;抗日英雄、飞行大队长
梅元白;黄浦二期毕业生、革命烈士张堂坤;
高级工程师、上海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张遵守;
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陆明(原名倪耀文);上海科教职工所所长
陆善涛;被誉为红色爆破专家的邵善臻;另外还有台湾的邹元辉(台湾公路局高工)、张去疑(台湾科委副主任)、张震复(台湾经济建设委员会咨询委员)、张守敬(联合国农业组织土壤专家)、徐善同(
东吴大学教授)、沈元肇(污水处理专家)、奚复一(台湾中医学会理事长)等等。
在平湖家乡,也有一群服务桑梓的精英,如名医程光辉、孙光琪;书法家
俞元龙;中学高级教师吕康成、沈烨如;建筑
高级工程师胡景;还有《平湖县志》副主编张觉海、编辑时壬林;《平湖文化志》主编陆桦筠等等。1937年11月19日侵华日军第二次进入
平湖市城区,
稚川学校毁于侵华日军的飞机轰炸!!
葛嗣浵先生,字词蔚,号稚威,生于清
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1935年7月,他自已编的《平湖采芹录》中记载,葛稚威先生是光绪十年(1884)廪生,在北京清政府工部任职时与
康有为交往甚密,深受维新思想影响,其岳父
徐用仪,
海盐人,时任
兵部尚书,在义和团兴起时,力主“外衅不可启”,与
慈禧相悖,深知政治舞台险恶,所以在庚子年(1900)前命葛稚威先生辞官还乡。
葛稚威先生回乡后,继承父兄遗愿,兴文办学,服务桑梓。首先,
扩增葛氏“传朴堂”藏书,从原有的10万余卷,增至40余万卷,尤以地方志为主,成为
浙江省三大藏书楼之一,与
宁波市“
天一阁”、
南浔古镇“嘉业堂”齐名。嗣先生不惜重金刊印胡昌基编纂的《续李诗系》,又与
金兆蕃、
张元济通力合作,由金兆蕃定稿编纂的《檇李文系》,这是一部集
嘉兴市各县区,自汉唐至清末的2345位作者的4041篇文章的巨著,他为保存嘉禾文献做出巨大贡献,此原稿80卷现藏
上海市图书馆。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葛稚威先生等以义庄田赡族余资,在平湖葛家宗祠设立学堂,至民国二年(1913)七月止,葛稚威先生共捐银陆仟肆佰参拾元。民国三年(1914),被教育部授予“捐资兴学”奖章;先生葛稚威办理学校,勤劳备著、勋绩卓著,在民国四年(1915)、十年(1921)又先后二次荣获大总统六等与四等两枚嘉禾奖章,荣获之样高的殊荣,在我们平湖现代教育史上独一无二。葛稚威子女均业有所成,卓然自立。子昌栋,擅昆曲与舆地之学,为上学文史馆员;昌楹,善书法,精研金石;昌粉,善画;昌权,为工业管理专家;昌纯,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葛氏“传朴堂”和“守先阁”概况
葛氏“传朴堂”、“守先阁”,在
稚川学校校园内(现南河头新街弄6号),整个建筑古雅、三层八窗,楼下为学校教室,楼上为藏书楼(现存约40——50平方米的平房一间)。创始人葛金粮(
葛稚威之父),字景亮,号煜珊,清光绪十二年(1886)
进士。辑《爱日吟庐书画录》未竟。威于
宣统二年(1910)为之写定刊印,计六册,由徐善闻题名,
朱福诜、廖荃、
章钰作序,收录所藏的宋、元、明、清的书画的概况,其中有宁代
范宽、
赵伯驹、
刘松年、
马远、元代
赵孟頫、
黄公望、
吴镇、
倪瓒、
王蒙、
王冕,明代
祝允明、
唐寅、
文徵明、
仇英、
项圣谟、
董其昌、
张瑞图、
蓝瑛、
陈洪绶,
清代“四王”、“扬州八怪”等的书画作品。葛氏“守先阁”藏书,为近代邑中巨擘,始于清
同治年间,迄于民国十十六年(1937),绵延七十余年,积书十万余种,计四十余万卷(1937年《嘉兴文献》中记载有十二余万卷)。
朱士嘉1956年编写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一聊聊天的序言中载:“平湖葛词蔚(即稚威),所藏的地方志约有一千种。”又有
张元济题签,
王欣夫作序《葛氏守先阁藏书目录》10册。据嗣浵(稚威)之子昌权所作《葛嗣浵先生传略》中记述:“传朴堂”所藏
善本,宋版及海内孤本多达四千余种,尤以方志二千数百种,蔚为巨观,为海内罕见,另藏宋元明清名家书画376轴之多。
1.
邹元爔,冶金物理化学家,半导体材料学家。
平湖市人。1937年毕业于
浙江大学化工系。1947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在
周仁协作下,在国内首次试制成功球墨铸铁,1956年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领导完成了包头
铁矿冶炼试验,解决了含和其它稀土的铁矿
高炉炼技术难题,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在
徐元森等协作下,领导了
攀枝花铁矿冶炼试验,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风口喷吹技术,解决了含
钛铁矿冶炼过程中高炉渣铁畅流难题。领导了从
包头市铁矿渣中提取
硅铁稀土合金的研究,创立了硅铁还原法。六十年代后从事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在有关同志协作下首先在国内制备出超纯磷镓。对纯金属、
石英、氧化硼、
砷化镓的
提纯制备提出了一些新方法。
2.
周振甫(1911-2000),
平湖市人。中华书局编审。1932年肄业于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任上海
开明书店编辑所题材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学编辑室编辑、中华书局编辑,编审。
昆明市第一届文论学会会员,济南文心雕龙学会会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著有《
诗词例话》、《
文心雕龙注释》、《
中国修辞学史》、《
毛泽东诗词欣赏》等,专著辑为《周振甫文集》。1983年2月4日,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者协会和中华书局在京联合举办“
周振甫从事编辑工作50年”纪念活动,表彰他为编辑工作所作的贡献。于2000年5月15日逝世,享年89岁。
3.
潘非(1918–1986),原名凤石,
平湖市人。1933年,稚川初中毕业。潘非,浙江平湖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晋西独立支队宣传队队长、一一五师第四旅宣传科副首长,火线报社社长,《
晋察冀日报》编辑,大连广播电台编辑科科长。1948年后,历任《
东北日报》编辑、总编室副主任、副总编辑,《
人民日报》国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驻
英国首席记者、编委会常委兼国际部主任、副总编辑。曾以费逸等笔名发表了有影响的分析国际形势的文章和新闻、通讯。采写有通讯《人狗之间》、《泰晤士河》等,著有《美帝国主义的军事危机》、《泰晤士河》、《海外掠影》等。
4.
俞履圻,浙江
平湖市人,1935年南京
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1945年留学美国。曾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解放以后,历任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食用作物系副研究员兼水稻品种组组长,
河北省天津稻作研究所品种室主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等职。是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用近60年的稻种资源研究实践,证实了中国栽培稻分为、两大类;
粳稻起源于
云南省南部边境山区的
旱稻地带;中国籼、粳品种的地理分布为:南方种植
籼稻,北方种植粳稻,南方低海拔地区种植籼稻,高海拔地区种植粳稻,粳稻品种的适温较低。这些重要结论不仅对中国的稻作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得5项省部级、国家级重要科技成果,培养了大批稻种资源研究人才。在
丁颖主编的《中国稻作学》中编写了稻种资源部分,撰有《西南各省之粳稻》、《四川稻种分类之初步研究》、《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等论文。1997年7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5.
张堂恒(1917–1996),我国著名茶学家、评茶大师、我国茶学学科第一位博士生导师,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
浙江省茶叶学会荣誉理事。
平湖市人,1917年7月10日出生。培养了大批
茶学人才,为茶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在
复旦大学、中央大学、
武汉大学、浙江农业大学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在茶学加工、茶叶审评、茶叶经济贸易及茶叶标准化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基础性与开拓性研究工作,获得显著成就。张堂恒先生还参与制订了我国茶叶标准及分类工作,完成了我国第一个茶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绿茶品质机理研究》等课题。因病于1996年8月5日在
杭州市逝世,享年80岁。
6.
金问淇,妇产科学家。
平湖市人。
同济大学医学院肄业。1920年留学德国。1925年获弗赖堡大学妇产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上海
同德医学院医务主任、妇产科主任,同德产科学校校长,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武汉医学院教授、妇产科学教研室主任、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第一研究室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晚年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
妇科学疾病研究,率先使用针刺排卵及针刺调节宫缩,取得成果并应用于临床。又组织研究针刺治疗
不孕症及
天花粉中期引产成功。此两项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
全国科技大会奖。著有《妇幼卫生手册》,参加编著有《
妇产科学》等。
7.
梅元白(1911–1941),
平湖市人。杭州高级工业学校毕业后进上海海关就业。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毅然弃职从戎,考入中央航空学校,后分配在
杭州笕桥机场实习。1935年夏,任中尉飞行员,先后在南京、
上海市、武汉等
空军基地服役。1938年5月19日深夜,在大队长
徐焕升率领下,与其他7名空军飞行员分乘两架飞机从武汉出发执行任务,途中遭日本侵略军军舰射击,元白驾机避开其炮火,直抵日本长崎上空,散发《告日本国民书》传单。嗣后又冲破重重封锁,飞往
佐世保市、
福冈县等地散发传单,往返1000公里。1941年,升任飞行大队长。此年秋,奉命率机9架轰炸停泊在武汉的
日本侵略军军舰“赤云”号,座机不幸被击中,壮烈牺牲。遗体葬于成都北门外磨盘山抗日烈士墓。1985年迁至南京空军烈士陵园。
8.奚复一(1916–1998)名铭圭,字佛一,
皈依佛门,法号心了居士。
奚可阶次子。
平湖市稚川中学毕业,奚氏幼承庭训,弱冠即已涉世,任平湖县国医支馆医学处主任,1946年6月起在平湖创办《
建国日报》,任发行人兼社长,1949年去台湾行医。1958年当选
台北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两任6年。1961年当选台湾省中医师公会理事长,两任6年。澳门
华南师范大学曾授予荣誉哲学博士学位。1965年起曾先后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
泰国、东南亚、美国等悬壶济世。有台湾中医妇科权威之称,台湾《中央日报》曾誉称其为“中医一代大国手”。著有《现代中医妇科学全集》、《
伤寒论注释》、《癌症病理与疗法》、《鼻炎浅说》等。
9.
徐调孚(1901–1981)原名骥,字调孚,笔名蒲梢。
平湖市乍浦镇人。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在英文函授学校部工作。曾任《
文学周报》编辑。后转《
小说月报》社,为主编郑振铎得力助手。同时参加
文学研究会,担任该会主办的《文学周刊》编辑。还曾任《东方》杂志编辑。
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商务印刷厂被毁,《
小说月报》被迫停刊。5月,转
开明书店负责出版部工作,担任开明书店出版部、编审部、推广部主任,翻译《
木偶奇遇记-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彩图本》、《
母亲的故事》等。1956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
10.俞元龙(1908–1996),又名翔,平湖城关人。1923年8月,考入稚川中学,受教于本地著名文史学者、书法名家陈翰先生,在文史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功底,同时也为其日后擅长各体书法打下了基础。早年他随陈先生学写
米芾、
赵孟頫等名家的行书,对
苏轼的《大江东去》、《黄州寒食诗》及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等著名法帖临过不下百遍。俞先生学书甚为艰苦,颇得大家神韵。1928年2月,与吴一峰先生一同到上海私立新华艺专求学,深得书法教授
朱天梵先生魏碑体书法传授,掌握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特殊用笔方法和执笔方法。三十年代初从艺专毕业,在小学任
越南语和常识教员二年,四十年代初在县立初中任劳作、美术教员兼文书。抗战胜利后,先在嘉师附属民众教育馆(平湖)任教导主任,后在光启中学任文史教员,任事务主任、文书组长,直到1952年12月光启中学改为平湖二中。此后在平湖二中任教至1961年二中并入平湖中学,至1972年2月退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