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菌(学名:Listeria monocytogenes),又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细菌,属于
李斯特菌病的病原体。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饲料、动物、各种
生食和即食食品中,且生命力极强,能在3℃-45℃的广泛温度范围内生存,甚至在冰箱的低温环境下也能长时间生长繁殖。因此,单增李斯特菌是污染生乳、奶酪、肉及肉制品等
冷藏食品的主要
病原菌之一。
李斯特菌早在1910年便在
冰岛羊群中流行,1926年被E.G.D. 默里(E.G.D. Murray)从动物中分离出来并命名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杆菌。1933年,在西尔(Cill)的研究后,该细菌才引起人们的重视。1940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哈维·皮里(Harvey Pirie)建议称该菌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为纪念
约瑟夫·李斯特(Lister)将该细菌命名为单核细胞李氏杆菌。20世纪80年代,
李姓杆菌病多次在人群中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它是人的一种食源性传染病。
自2008年起,
欧盟的
李斯特菌病病例持续上升,2014年确认病例为2161例,确诊病例比2013年大约增加22.71%,死亡报告210例。美国每年约有1600人感染李斯特菌,约有260人死亡。2019年10月7日,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宣布召回逾千种肉类商品。2024年,美国多州报告李斯特菌感染病例,造成2人死亡,20余人住院。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为
短杆菌属,菌体长1~2μm,宽0.5μm,常呈“V”字形排列。无
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但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可形成荚膜,该菌有4根周生鞭毛和1根端生鞭毛,但周毛易脱落。营养要求不高,兼性
厌氧,最适在含有
二氧化碳的微需氧环境中生长,生长温度范围-1.5~45℃,最适温度为30~37℃,能在普通冰箱冷藏室生长,是一种典型的耐冷性细菌,同时还具有耐盐性。
历史
1910年之前,
李斯特菌病在
冰岛羊群中流行,到1920年时,利尼埃(Lignieres)和斯皮茨(Spitz)从牛中分离该病
病原菌。1926年,E.G.D.默里(E.G.D.Murray)从单核细胞增多症兔、
豚鼠类分离到此菌,命名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杆菌。1927年哈维·皮里(Harvey Pirie)从患“虎河病”
沙鼠分离到单核细胞增生杆菌。
1929年,尼菲尔德(Nyfeld)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中分离到该菌,误认为其为该病的病原菌,后发现该菌主要引起动物单核细胞明显增多,而较少引起人类单核细胞显著增多,但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的名称仍保留下来。1933年,西尔(Cill)查明羊转圈病
病原菌是李氏杆菌后,才对本病有所重视。1938年斯拉博阿皮茨·基(Slaboapits’Kii)从一头青年猪分离到此菌。
1940年,哈维·皮里(Harvey Pirie)建议称该菌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1942年,德布利克(DeBlieck)和詹森(Jansen)报道仔猪感染。1951年,弗莱瑟姆费尔德(Flesemfeld)报道宰禽工人感染本菌发生
结膜炎。格雷(Gray)、赖泽(Ryser)分别于1966年和1991年报道了李氏杆菌引起人和动物的感染。为纪念
约瑟夫·李斯特(Lister)将该细菌命名为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20世纪80年代,人类因食用被污染的动物性食物而屡发
李姓杆菌病,才认识到它是人的一种食源性传染病。WHO认为李氏杆菌是90年代食品污染的致病菌之一。
病原学
生物学特征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形态为球杆状,菌体长1~2μm,宽0.5μm,常呈“V”字形排列,偶可见呈双球状。有鞭毛,在25℃运动活泼,35℃时动力缓慢,不产生
芽孢,一般不形成荚膜,在含血清的葡萄糖
蛋白胨水中能形成
黏多糖荚膜。幼龄培养物为革兰阳性,陈旧培养物可转为革兰阴性,呈两极着色,易误认为是
奈瑟氏菌。
李斯特菌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7℃,但在0~45℃范围内也能生长。该菌在潮湿环境中生长良好,在10℃时的生长速度是4℃时的2倍,能在
冻结温度下存活,在pH5.0~9.0范围内都能生长,在高酸性环境中不能存活,能在单核吞噬
细胞中进行孢内生长,当加工温度高于61.5℃时能被破坏。图中所示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形态。
致病性
单增李斯特菌的典型特点之一就是“欺软怕硬”,对免疫力正常的人群,感染后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症状较轻;对免疫力低下或者有
免疫缺陷病的人群,感染后死亡率可高达33%,如
艾滋病,李斯特菌感染可能从轻微的类似流感的症状开始,发展到更严重的并发症,如
败血症、
脑膜炎、
脑炎等。还可造成孕妇流产、死胎,新生儿脑膜炎、败血症,身体各
器官发生实质性病变等严重后果。
免疫性
李斯特菌病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潜伏期长,一般单增李斯特菌侵入人体后4~21天出现临床症状,最长3个月后出现临床症状;其二是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表现为非特异性,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寒战、肌肉痛,少数人伴有消化道症状。人们感染李斯特菌后不重视,常常吃点感冒药或者觉得症状不严重而不服药。但拖到症状严重后再就医会延误治疗。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孕妇,这种想法非常致命,会导致胎死腹中,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很大的身体和精神打击。研究发现,孕妇重视早期监测和及时发现干预,能使活产新生儿死亡率降低约20%。
分类
细菌学分类学上李斯特菌属(
李斯特氏菌属)归属在
芽孢杆菌纲(Bacii)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李斯特菌科(Listeriaceae)。李斯特菌属目前有6个种,包括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onocylogenes)、格氏李斯特菌(L.grayi)、无害李斯特菌(L.innocua)、伊氏李斯特菌(L.ivanovii)、塞氏李斯特菌(L.seeligeri)、韦氏李斯特菌(L.welshimeri)。其中,仅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人和动物致病。
传播机制
传播途径
李斯特菌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研究表明69%的传播通过食物传播,7%通过环境,5%通过动物,5%通过人际传播,13%与旅行有关。此外,李斯特菌还可通过水传播。
土壤传播是该细菌的另一种传播机制,它可以从土壤转移到蔬菜中进入食物链,包括用污染的水灌溉后通过维管束根系,内化至沙拉叶片中。
感染机制
单增李斯特菌的两个主要毒力因子,广谱磷脂酶C( Lm PC-PLC)和成孔毒素李斯特菌溶血素O(LLO),使细菌能够通过破坏细胞膜在宿主体内传播。该细菌从肠腔穿过上皮
细胞层后通过血流再传播到其他器官如肝脏、脾脏。在感染的初始阶段,受感染的肝细胞是中性粒细胞的目标,随后才是负责控制和解决感染的单核/巨噬细胞的目标,细菌细胞随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区域淋巴结,进一步通过血液传播进入大脑,或者进入
胎盘导致胎盘脓肿、绒毛膜羊膜炎,最后感染胎儿。
流行病学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人畜共患病的重要病原,特别是家养动物。该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主要存在于土壤、烂菜及多数哺乳类动物的粪便中。5%的健康人群粪便中可分离出该菌,与感染患者接触人群中检出率更高。许多食物可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如蔬菜、牛奶、鱼、家禽及肉类等。
发病率
目前尚无明确的发病率相关数据,有研究显示,正常人粪便中李斯特菌携带率约为0.6%~16%,密切接触者可达20%~25%。
好发人群
1个月以下的幼儿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最高,孕妇约占病例数的30%,60%的患者年龄为10~40岁,70%的非
围生期感染见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艾滋病(AIDS)、器官移植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李斯特菌的潜伏期长,菌侵入人体后4~21天出现临床症状,最长3个月后出现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表现为非特异性,类似感冒症状,如发热、寒战、肌肉痛,少数人伴有消化道症状。在一般人群中,感染该细菌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性胃肠炎,它可以作为胃肠炎的潜在
病原体。另外一类常见李斯特菌病的表现形式为
菌血症或败血症,占15%~50%,如果伴有严重的消耗性疾病病死率可高达70%。还有一些非典型的临床症状:
心内膜炎、
心肌炎、
大动脉炎、
肺炎、
胸膜炎、
肝炎、
腹膜炎、局部脓肿(如
脑脓肿,10%CNS感染表现为脑脓肿)、
关节炎、
骨髓炎、鼻窦炎、
中耳炎、结膜炎。
诊断检查
诊断
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初步判断病情,然后结合血常规、脑脊液检查、CT、MRI等检查进一步了解病情,最后通过病原学检查做出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李斯特菌感染可以通过病原学检查确诊,出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需要与
结核分枝杆菌、
刚地弓形虫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
结核性脑膜炎起病隐匿,病程较长,通常表现为持续发热、头痛、颈僵、病程中出现精神症状、意识障碍以及神经功能损害;而李斯特菌感染可能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脑膜炎,通常伴有发热、头痛、僵硬颈项和(或)意识障碍,二者可通过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弓形体性脑炎急性发病,会引起39℃以上的高热以及大脑、
脑干损害症状,严重时数天内即可导致死亡。二者可通过病原学检查进行鉴别。
检查
预计检查
当孕妇、新生儿、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异常的成年人,出现
畏寒、发热、头痛、肌痛、关节痛、背痛、
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后,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CT、MRI等了解病情,然后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脑脊液检查
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高,为(100~10000)×106/L,
蛋白质含量增高,达0.5~3.0g/L,部分患者可出现糖量降低的情况。未出现
脑膜炎的患者,脑脊液检查通常正常,或仅有轻度蛋白质含量增高、淋巴细胞增多等情况。
病原学检查
可进行细菌涂片检查,直接取脓性分泌物、穿刺液、脑脊液(至少10ml)等涂片做革兰染色检查,为提高该菌检出阳性率,选用添加萘啶酸和
吖啶黄或
食用醋酸铊培养基。此外,还可通过酶联免疫法或分子生物学检测进行诊断。
影像学检查
对于出现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的患者,医生还可能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了解大脑损害情况,一般来说MRI检查脑实质损害优于CT。
干预治疗
李斯特菌感染以药物治疗为主,多数抗菌药物对李斯特菌具有抗菌作用,其中
氨苄西林、
苄青霉素是治疗的最佳首选药物,医生也会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一步调整临床用药。
药物治疗
氨苄西林
氨苄西林是治疗的首选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充分得到临床应用证实,对
妊娠妇女及儿童使用也比较安全。
青霉素
青霉素对李斯特菌感染有治疗效果,也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
此类药物可以联合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对李斯特菌有
协同作用,比如病情严重或
免疫缺陷病者,应加用庆大霉素进行治疗。
其他药物
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可能还会选择
磺胺甲噁唑-
甲氧苄啶、
万古霉素、
四环素、
红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相关药品
氨苄西林、
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万古霉素、四环素、红霉素。
手术治疗
本病通常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相关事件
宣布召回逾千种肉类商品
2019年10月7日,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宣布召回逾千种肉类商品。原因是其可能被李斯特菌污染。其网站上发布逾千种召回商品的目录,其中包括
腊肠、
比萨饼和面包等种类。
德国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已经下架相关商品。
发现李斯特菌
2021年7月7日,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表示,在常规检测中发现可能含有李斯特菌后,Countdown召回了一款即食沙拉产品。2022年6月3日,位于
美国中西部的一家奶酪公司与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发表联合声明称,由于发现李斯特菌,决定在全美9个州召回2800磅(约合1270
千克)奶酪产品。
感染李斯特菌致多人死亡
2022年2月1日,根据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报告,新鲜蔬果供应商
Dole加工生产的袋装
蔬菜沙拉感染李斯特菌,已导致美国13个州的17人患病,2人死亡。
2022年6月30日,据美联社报道,美国疾控中心(CDC)卫生官员当天表示,美国新一波李斯特菌感染事件已导致23人患病,1人死亡。
2022年11月10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宣布,发现李斯特菌疫情已导致16人感染,至少13人住院,1名孕妇因感染李斯特菌流产,
马里兰州报告了1人死亡。
2023年11月20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公告说,截至11月17日,美国已有7个州报告了11例李斯特菌感染病例,其中10人入院治疗,1人死亡。
2024年7月19日,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表示,美国多州报告李斯特菌感染病例,造成2人死亡,20余人住院。
2024年8月28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表示,与熟食肉类有关的李斯特菌感染又导致14例新病例,以及6人死亡。使得本轮李斯特菌感染病例的总数达到57例,所有病例都需住院治疗,总共有9人死亡。
吃冰西瓜感染李斯特菌
杭州市60多岁的岑女士(化名)因高热不退且逐渐陷入
昏迷,被紧急送入ICU进行救治。经医生了解,她吃了放置多日的冰西瓜,不幸感染李斯特菌,进而导致了
脑脓肿。
孕妇喝冰箱剩牛奶感染李斯特菌
2024年6月,
温州市一名孕妇因饮用冰箱里已开封过的鲜牛奶,引发
败血症,导致胎儿
早产、
感染性休克。经诊断,患者感染了李斯特菌。
2024年10月11日,美国FDA发布召回通报称,金针菇大王蘑菇农场(Enoki King
蕈菌 Farm)召回一批金针菇,因为产品疑似受到李斯特菌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