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
没有去除稻壳的子实
稻谷,是指没有去除稻壳的子实,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稻属普通栽培稻亚属中的普通稻亚种。人类共确认出22类稻谷,但是唯一用于大宗贸易的是Olyza Sativa L.类稻谷,即普通类稻谷。是一种50-130厘米高的年生性植物,主茎在底部分叉成数个分蘖,分蘖的末端可长出圆锥状花簇。每个花簇可长出50-500个小穗状花序,每个小穗状花序可给出一个果实,即核质仁。果实收获后不与花簇的植物结构完全分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水稻的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2,在商品粮中占一半以上。产区遍及全国各地。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浙江河姆渡、湖南罗家角、河南贾湖出土的炭化稻谷证实,中原地区的稻作栽培已有1.4万年以上的历史,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形体结构
稻谷
籽粒的外形结构主要由颖(稻壳)和颖果糙米)两部分组成:
稻壳
包括内颖、外颖、护颖和颖尖(颖尖伸长为芒)四部分组成。外颖比内颖略长而大;内、外颖沿边缘卷起成钩状,互相钩合包住颖果,起保护作用。颖的表面生有针状或钩状茸毛,茸毛的疏密和长短因品种而异,有的品种颖面光滑而无毛。一般籼稻的茸毛稀而短,散生于颖面上。粳稻的茸毛多,密集于棱上,且从基部到顶部逐渐增多,顶部的茸毛也比基部的长。因此稻的表面一般比稻粗糙。颖的厚度为25-30μm,粳稻颖的质量占谷粒质量的18%左右。籼稻颖的质量占谷粒质量的20%左右。颖的厚薄和质量与稻谷的类型、品种、栽培及生长条件、成熟及饱满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成熟、饱满的谷粒,颖薄而轻。粳稻的颖比籼稻的薄,而且结构疏松,易脱除。早稻的颖比晚稻的颖薄而轻。未成熟的谷粒,其颖富于弹性和韧性,不易脱除。
糙米
稻谷经谷机脱去颖壳后即可得到糙米。
糙米属颖果,它的表面平滑有光泽。在糙米米粒中,有胚的一面称腹白,无胚的一面称背面。糙
米米粒表面共有五条纵向沟纹,背面的一条称背沟,两侧各有两条称米沟。糙米沟纹处的皮层在碾米时很难全部除去,对于问一品种的稻谷,沟纹处留皮越多,可以认为加工精度越低,所以大米加工精度常以粒面和背沟的留皮程度来表示。有的糙米在腹部或米粒中心部位表现出不透明的白斑,这就是腹白或心白。腹白和心白是稻谷生长过程中因气候、雨量、肥料等不适宜而造成的。
糙米的结构:糙米由果皮、种皮、外胚乳、胚乳及胚所组成。果皮包括外果皮、中果皮、横列细胞和管状细胞,总厚度约10微米。种皮极薄,厚度约为2微米,结构不明显,有的糙米种皮内含有色素而呈现颜色。外胚乳是粘连在种皮下的簿膜状组织,厚度l、2微米,与种皮很难区分开来。胚乳是米粒的最大部分,包括糊粉层和淀粉细胞。糊粉层细胞中充满了微小的糊粉粒,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不含淀粉。淀粉细胞中充满了淀粉粒。胚位于米粒腹面的基部,呈椭圆形,由小麦胚芽、胚茎、胚根和盾片组成,盾片与胚乳相连接,种子发芽时分泌酶,分解胚乳中的物质供给胚以养分。
糙米再经加工碾去皮层和胚,留下的胚乳,即为食用的大米。碾米过程中脱落的糙米外表部分为米糠,包括果皮、种皮、胚芽、糊粉层及少部分的胚乳等。
品种分类
品种是在一定地区和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人工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栽培稻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在同一品种中的个体具有较一致的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在我国粮油质量国家标准中,稻谷按其粒形和粒质分为三类:
籼稻谷
即籼型非糯性稻谷。根据粒质和收获季节又分为早籼稻谷和晚籼稻谷
粳稻谷
即粳型非糯性稻谷。根据粒质和收获季节又分为早粳稻谷和晚粳稻谷。
糯稻谷
按其粒形和粒质分为籼糯稻谷和粳糯稻谷两类。
籼稻粳稻
籼稻(Indica)与粳稻(Japonic;Sinica)是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两个普通栽培稻亚种,籼稻主要分布
秦岭淮河以南的平原,粳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及以南的高寒山区。籼稻亚种与粳稻亚种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形态特征上均有区别。
(1)籼稻
籼稻
(Long-grain nonglutinous rice)是籼型非糯性稻的果实,具有耐热、耐湿、耐强光和忌寒冷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巴基斯坦、孟加拉等热带地区及我国南方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籼稻籽粒一般为细长形,长度是宽度的三倍以上,扁平,茸毛短而稀,一般无芒,即使有芒也很短,稻壳较薄,腹白较大,角质粒较少,加工时容易出碎米方便食品,出米率较低,米质胀性较大而粘性较小。
(2)粳稻
粳稻(Medium to short-grain nonglutinous rice)是粳型非糯性稻的果实,具有耐寒、耐弱光和忌高温的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温度较低的云贵高原高海拔地区及韩国日本等。粳稻
籽粒一般呈椭圆形,粒短,长度是宽度的1.4-2.9 倍,茸毛长而密,芒较长,稻壳较厚,腹白小或没有,角质粒多,加工时不易产生碎米方便食品,出米率较高,米质胀性较小而粘性较大。
早中晚
籼稻粳稻亚种根据其播种期、生长期和成熟期的不同,又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三类。凡全生育期(播种一成熟)125 天以内的为早稻,125-150 天为中稻,150 天以上为晚稻。早、中、晚稻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上均有区别。
(1)早稻
早稻是生育期较短、成熟季节较早的类型。从纬度上看,我国的水稻南起海南三亚(北纬18°),北至黑龙江省黑河(北纬52°),如此广泛的纬度分布,造成水稻对温度和光照反应的多样性变异。早稻的感光性极弱或不感光,只要温度条件满足其生长发育,无论在长日照或短日照条件下均能完成由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换。华南及长江流域稻区双季稻中的第一季以及华北、东北地区和西北高纬度的一季粳稻都属于早稻。由于早稻的生育期较短,成熟季节较早,在长江以南稻区既可做双季早稻种植,又可做双季晚稻种植,早、中熟品种还可以“早翻早”,即早稻收获后再播种、移栽。
早稻又分为以下两类:
①早籼稻(Early long-grain nonglutinous rice):生长期较短、收获期较早的籼稻谷,一般米粒腹白较大,角质粒较少。早籼稻的生长期90-125 天,一般1-4 月播种,4 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平原早籼稻栽插全面开始,7 月中下旬进入大面积收割阶段。
早籼稻一般米质疏松,耐压性差,加工时易产生碎米方便食品,出米率较低,食味品质也较差。但是,早籼稻也具有许多其他大米品种无法替代的品质优点:
一是营养品质好。喜米蛋白具有较高的赖氨酸含量、蛋白效用比值(PER) 和生物价,是种子蛋白中的佼佼者;而早籼稻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都要明显优于中晚稻。
二是早籼稻用途广泛。早籼稻除直接作口粮外,还可作多种工业加工用粮和饲料。早籼稻直链淀粉含量高,是食用味精、米粉和酿酒等主要加工原料。据浙江省味精协会介绍,浙江省味精年产量达110 亿公斤,占全国产量的1/ 6 ,每年可转化早籼米215 亿公斤。用早籼米为主要原料加工的米粉更加松软可口。
三是早籼稻脂肪(油份)含量相对较少,大米的陈化速度较慢,从而耐贮藏。《中央储备粮油轮换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长江以南地区稻谷的储存年限为2-3 年,但从实际情况看,早籼稻谷即使储存3-5 年,质量仍可保持相对稳定,而晚籼稻和晚粳稻储存2-3 年后就容易引起陈化劣变。由于早籼稻耐储存,所以它往往是国家储备粮的首选品种。
四是早籼稻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相对较少,早籼稻的卫生品质也相对较高,因而随着早籼米质量的提高和品种多样化的发展,当前及未来还有相当数量的消费群体。
②早粳稻(Early round-grain nonglutinous rice)生长期较短、收获期较早的粳稻谷,米粒腹白较大,角质粒较少。东北地区的一季粳稻以及长江以南稻区双季稻中第一季早、中熟品种多属于早粳稻类型。
国内所说的早稻通常指双季稻的前季稻,基本上为籼型,即早籼稻。
(2)中稻
中稻生育期介于早稻和晚稻之间,生长期125-150 天,一般在早秋季节成熟。多数中粳品种具有中等的感光性,播种至抽穗日数因地区和播期不同而变化较大,遇短日高温天气,生育期缩短。中籼稻品种的感光性比中粳稻弱,播种至抽穗日数变化较小而相对稳定,因而品种的适应范围较广,可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之间相互引种,如华南稻区的迟熟早籼引至长江流域稻区可以作中稻种植。
(3)晚稻
晚稻为生育期较长,成熟季节较迟的类型。晚稻对日照长度极为敏感,无论早播或迟播,都要经9~10 月份秋季短日照条件的诱导才能抽穗。原来的华南和华中地区一带的单季和连作晚籼或晚粳的地方品种,都属于晚稻。现代改良品种中,许多晚稻品种的感光性被削弱。由于晚稻的成熟灌浆期正值晚秋,昼夜温差较大,喜米品质比较优良。
晚稻又分为以下两类:
①晚籼稻(Late long-grain nonglutinous rice)生长期较长、收获期较晚的籼稻谷,一般米粒腹白较小或无腹白,角质粒较多。晚稻的生长期为150-180天,7-8 月播种,11 月上旬收获。晚籼稻米与早籼稻米相反,一般品质较好。
②晚粳稻(Late medium to short-grain nonglutinous rice)生长期较长、收获期较晚的粳稻谷,米粒腹白较小,角质粒较多。无论是早稻、中稻还是晚稻,都可根据熟期早晚分为早、中、迟熟三类。熟制是因地、因时相对而言。我国水稻品种全国熟性期的划分,是以各品种在南京的抽穗期作为标准;地区熟性期的划分,则按地区品种在当地的生育期长短而定,不同熟期类型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生育期日数、不同生育型,在不同的生态条件
下生长,播种期和收获季节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按熟期特点进行搭配和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
由于中、晚籼稻的种植和收获时间连续,用途相近,现货中通常把中晚籼稻归为一类,与早籼稻相区别。
水稻陆稻
根据栽种地区土壤水分的不同,早稻、中稻和晚稻又分水稻和陆稻两个土壤生态类型。陆稻是人们从水稻中选择驯化出的具有耐旱性的一种土壤生态型。水稻与陆稻在生理特性、栽培特点上均有区别。
水稻种植于水田中,需水量多,产量高,品质较好;陆稻则种植于旱地,耐旱性强,成熟早,产量低,谷壳及糠层较厚,米粒组织疏松,硬度低,出米率低,大米的色泽和口味也较差,因此播种面积一直较少。此外还有少量完全依赖雨水的天水稻。水约占93%,天水稻约占4%,旱稻约占3%。纳入国家标准的籼稻谷、粳稻谷和糯稻谷,都是指水稻而言。
粘稻糯稻
每个土壤生态型又分为粘稻和糯稻两个变种。粘稻与糯稻的主要区别是米质粘性大小的不同,糯稻是粘稻淀粉粒性质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变异型。
(1)粘稻
粘稻
(非糯性) 是相对于糯稻而言的,米粒的胚乳中含有较多直链淀粉的水稻类型。粘稻的米饭粘性较弱,其中粳稻的粘性强于籼稻。大多数粘稻的胚乳中含有15%~30%的直链淀粉和70%~80%的支链淀粉,而糯稻中则只有支链淀粉,不含或很少含直链淀粉(\u003c2%)。籼稻、粳稻都有粘稻和糯稻之分,粳型粘稻的直链淀粉含量一般为12%~20%,籼型粘稻一般为14%~30%。粘稻米粒因含有一定量的直链淀粉,煮出的米饭质地干、胀性大,饭粒不易粘结成团。直链淀粉含量过高的粘喜米,食用口感往往不好,超过25%时,米饭的口感差。粘稻的米粒多为半透明状,遇1%的碘—碘化钾溶液,因吸碘量较多而呈蓝紫色反应。
(2)糯稻
糯稻(Glutinous rice)是糯性稻的果实,按粒形和粒质分籼糯稻谷、粳糯稻谷两种。糯稻胚乳中淀粉大多由支链淀粉组成,其直链淀粉含量一般少于3%,米质胀性小而粘性大,其中粳糯米粘性最大。糯稻胚乳呈白垩(白粉)质状,煮熟后米饭较籼、粳米软粘。糯稻
又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①籼糯(Long-grainglutinous 米饭)籼型糯性稻的果实,糙米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米粒呈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状(俗称阴糯、长糯),粘性大。
②粳糯(Round-grainglutinous rice)粳型糯性稻的果实,糙米一般呈椭圆形,米粒呈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状(俗称阴糯),粘性大。
普通优质
根据米质,稻谷分为普通稻和优质稻。通常优质稻是米质一级以上的水稻,普通稻是米质二级以下的水稻。优质喜米是碾米、外观、蒸煮、食味、营养、市场、卫生七项品质指标都优良的食用稻米。优质稻的谷壳茸毛短而稀少,且较普通籼稻颜色白,颖壳较薄,尾端有细微裂缝,后熟期较长(3 个月左右),后熟期过后的加工工艺品质为最佳。优质稻米皮薄,组织坚实,直链淀粉含量中等偏低(22%-25%),胶稠度中等偏软,透明度较高,光泽好,米粒延伸性好(决定食味品质),脂肪含量较高(决定米饭光泽和可口性)。优质稻米对温度较普通稻米敏感,温度越高其品质劣变越快,度夏后常出现米粒回生现象。
早籼稻也有普通早籼稻和优质早籼稻之分。南方普通早籼稻面积大,产量高,但因垩白度偏高,导致适口性差、出米率低而降低食用品质。尤其是杂交早籼稻的品质更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观品质(商品品质) 的垩白率、垩白度和长宽比三项指标达不到国优标准,甚至离标准相差甚远;二是绝大多数早籼稻品种食味品质的胶稠度比国优标准都低。
近几年来,我国花大力气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全国优质早籼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使早籼稻品种有很大改善,品质不断提高。很多优质早籼喜米粒光洁、细长、口感舒适、饭香宜人,畅销广东省福建省上海市等地。例如,2005 年江西省优质稻谷比重扩大,主要指标达到三级以上的优质早籼稻面积约1200 万亩,占江西早籼稻面积约58.4%,同比提高约3 个百分点。过去我们辨认稻谷种类是看粒型,园粒非糯即粳,早籼稻一般为椭圆型,晚籼为细长型,优质早籼稻和晚籼稻粒型相近,都属细长,难以区别,优质早籼稻播
种面积达75%以上。与普通早籼稻相比,优质早籼稻不耐长时间储藏,淀粉含量低,用途较窄,主要作为口粮;与晚籼稻相比,由于推广的优质早籼稻大多为杂交金优、中优系列,单产较高,其食用品质仍然不佳。
不过,最近两年,南方地区早籼稻种植结构又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部分农民种植普通早籼稻的积极性明显高于优质早籼稻,其中政策性收购价与种植成本因素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
常规杂交
(1)常规稻
栽培稻是自花授粉的作物,经过上万年的演化适应了自交繁衍后代而不至于衰退。我国所征集的栽培稻地方品种资源绝大多数都是农艺性状整齐一致的纯合体。常规稻的基因型是纯合的,其子代性状与上代相同,因此它不需要年年制种,只要做好防杂保纯工作,就可以连年种植,利于良种的加速繁殖。
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出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即杂交稻。由于杂交稻的基因型是杂合的,子代性状与上代分离,制种不孕率高,所以需要每年制种。水稻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现象,主要表现在生长旺盛、根系发达、穗大粒多、抗逆性强等方面,因此,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我国于1964 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 年实现了三系配套,1976 年开始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杂交水稻,由于增产效果明显,杂交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4年达2.6 亿多亩,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9%,占总产量的67%。近几年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约420 公斤,其中杂交水稻为470 公斤,常规水稻为380 公斤。
我国杂交稻仍以籼型杂交稻为主,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其中湖南省、湖北、四川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贵州省等省(市)是杂交稻的主产区。
单季双季
稻谷有一季、两季,甚至三季,稻谷品种一季减产,不一定全年减产。
(1)单季稻
单季稻是一年只种一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主要分布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北,长江流域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南方部分丘陵山区也有种植。单季稻可分为单季早稻、中稻、晚稻。南方的冬水田和海拔较高的地区,冬季实行休闲,每年只种一熟单季稻,一般均以单季早、中、晚稻与其他旱作物复种,形成一年两熟或三熟制。北方一熟单季稻,选用对光照反应不敏感的早熟早粳或早熟中粳品种;南方单季早、中稻选用优质、早熟、花期耐高温的籼稻品种为主,单季晚稻选用对短日反应较敏感的迟熟籼、粳品种。
(2)双季稻
双季稻是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按其栽培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双季连作稻、间作稻和混作稻等。长江流域,包括江苏省、安徽、上海市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四川省盆地、陕西省河南省南部,都为一年两季,早稻品种多为籼稻,中稻多为籼型杂交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以粳稻为主。南岭以南,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台湾、海南省云南省南部,多为双季稻,部分为三季稻;种植品种以籼稻为主,山区种植粳稻。
区别
(1)早稻与晚稻
①谷粒壳色:早籼稻壳色较晚籼稻显着偏深、偏红。
②糙米皮色:早籼稻壳皮干色深,手磨砻脱壳时褪皮程度显着偏低。
③垩白深浅:米粒垩白按其在胚乳部位的不同分布可分为腹白、背白、心白。含背白的仅有中鉴100 等少数几个早籼稻品种,早籼米垩白大多为腹白而且明显外露,晚籼米腹白大多为心白而且外露不明显。
④米熟粒的老嫩:晚籼稻米熟后糙米皮色显着偏青绿色。
⑤角质明暗:早籼精米角质普遍干红,光线透明度差。
⑥气味浓淡:早籼稻谷气味干烈,晚籼稻谷气味湿柔。
⑦病虫感染:早籼稻易感虫害,虫蚀粒偏多;晚籼稻易感稻曲病,谷壳染色往往普遍。
(2)普通稻与优质稻
①断碎率:手磨砻脱壳时,优质喜米断碎率很少,而普通稻米适中,劣质米显着偏多。
②垩白:优质稻米垩白显着偏少,而且大多为心白,罕有背白;普通稻米则多为腹白。
③角质:优质稻米蛋白质含量相对高,品质优者角质晶莹透亮,早籼优质稻角质比晚籼优质稻角质显着偏红。
(3)常规稻与杂交稻
很多杂交稻粒型与常规稻相似,但米质稍差,如金优桂99 与赣晚籼19 号、香两优68 与赣早籼37 号等。其感官区别主要体现在谷粒颖沟处的黑点。杂交稻谷粒颖沟处可见一个显眼黑点,而常规稻即使偶见也很不起眼。
(4)新稻与陈稻
①壳色:同等条件下多存一年的壳色显着加深,常温保管3 年者壳色显着深红。
②米皮:储存越久,糙米皮色越干褐,脱皮越难。
③米色:储存越久,米色越暗,角质越干粗,呈深褐甚至黄变。
2001 年,农业部喜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征集了全国除新疆、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山西省、台湾外的27 个省(市、区)的1109 份水稻样品,共有919 个水稻品种,其中早籼稻品种349 个、中籼稻148 个、晚籼稻120 个、南方粳稻172 个、北方粳稻97 个、籼糯稻14 个、粳糯稻19 个。其中当年种植面积达6 667hm2(10 万亩)以上的主栽品种332 个,非主栽品种587 个,包含了各地种植的传统品种、特质品种、专用品种和审定推广的新品种。
与中晚籼稻相比,早籼稻品种数量较少,商品一致性较高。据农业部喜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统计,2006 年,我国种植面积50 万亩以上的早稻品种共31 个,而中晚稻品种为88 个(其中粳稻14 个)。稻谷主产省份基本上情况类似。2006 年,湖北省分品种稻谷质量调查共收集品种198 个,其中早稻46 个、中晚稻154 个(有两个品种,早稻和中晚稻均有种植);根据《2008 年福建省审(认)定通过的农作物品种目录》,其中早稻品种4 个,中稻品种19 个,晚稻品种15 个。
收购价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布《2016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一、早籼稻
1、最低收购价格:早籼稻(三等)50kg/133元。
2、主产区:安徽、江西省、湖北、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5省(区)。
3、执行时间:当年7月16日至9月30日。
4、标准品:国标(GB1350-2009)三等早籼稻。
标准品的具体质量指标为:杂质≤1%,水分≤13.5%,75%≤出糙率<77%;44%≤整精米率<47%。
二、中晚稻(包括中晚籼稻和粳稻)
1、最低收购价格:中晚籼稻(三等)50kg/138元;粳稻(三等)50kg/155元。
2、主产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安徽、江西省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11省(区)。
3、执行时间: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8省(区)当年9月16日至次年1月31日;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当年10月10日至次年2月末。
4、标准品:国标(GB1350-2009)三等中晚稻为标准品。
1)标准品中晚籼稻的具体质量指标为:杂质≤1%;水分≤13.5%;75%≤出糙率<77%;44%≤整精米率<47%
2)标准品粳稻的具体质量指标为:杂质≤1%;水分≤14.5%;77%≤出糙率<79%;55%≤整精米率<58%。
稻谷储藏
稻谷具有完整的外壳,能缓和喜米吸湿,对虫霉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在保管过程中,稻谷有较高的储藏稳定性。在正常储藏条件下,稻谷的生活力,第一年很强,呼吸旺盛,一年以后,则逐渐减弱,变化较小,储藏稳定性相应增高。故存放一年以后,稻谷储藏性即比较稳定。
储藏方法
稻谷的储藏具有三种明显的特性:容易陈化,不耐高温;容易发热、霉变、生芽;容易黄变。因此,稻谷保管的原则是“干燥、低温、密闭”。按照这个原则保管稻谷,能够实现安全储藏,较长期地保持稻谷品质和新鲜度。
基层粮库普遍采用的是常规储藏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稻谷入库到出库的整个储藏期间采取以下六项主要措施:
(1)控制稻谷水分。
稻谷的安全水分标准,根据种类、季节和气候条件确定。粳稻可高些,籼稻可低些,晚稻可高些,早中稻可低些,气温低可高些,气温高可低些,冬季较夏季可高些,北方较南方可高些(南方的安全水分标准不高于13.5%)。籽粒饱满,杂质少无虫害及芽粒,安全程度高;反之,安全程度低。种用稻谷的渡夏水分,低于所定标准1%左右,对生活力保持才有把握。
稻谷的安全水分界限标准是:①30℃左右:早籼13%以下,中、晚籼13.5%以下;②10℃左右:早籼15%左右,中、晚籼15.5%左右;③5℃左右:早籼16%以下,中、晚籼16.5%左右。
(2)清除稻谷杂质。通常把稻谷中的杂质含量降低到0.5%以下,就可提高稻谷的储藏稳定性。
(3)稻谷分类储藏。入库的稻谷要做到分类储藏,即要按品种、好次、新陈、干湿、有虫无虫分开堆放,分仓储藏。
(4)稻谷通风降温。稻谷入库后要及时通风降温,缩小粮温与外温或粮温与仓温的温差,防止结露。根据经验,采用离心式通风机、通风地槽、通风竹笼与存气箱等通风设施在9-10月、11-12月和1-2月分三个阶段,利用夜间冷凉的空气,间歇性地进行机械通风,可以使粮温从33-35℃分阶段依次降低到25℃左右、15℃左右和10℃以下,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稻谷发热、结露、霉变、生芽,确保安全储藏。
(5)防治稻谷害虫。稻谷入库后,特别是早、中稻入库后,容易感染储粮害虫,遭受害虫严重危害,造成较大的损失。通常多采用防护剂或熏蒸剂进行防治。
(6)密闭稻谷粮堆。完成通风降温与防治害虫工作后,在冬末春初气温回升以前粮温最低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压盖粮面密闭储藏,以保持稻谷堆处于低温(15℃)或准低温(20℃)的状态,减少虫霉危害,保持品质,确保安全储藏。常用密闭粮堆的方法有三种:全仓密闭、塑料薄膜盖顶密闭、草木灰或干河沙压盖密闭。
储藏方式
稻谷储藏按堆存方式可采用散装或包装,散装适于大量保藏和长期储藏的情况,包装适于品种多、储藏量少和短期储藏的情况。
水稻种子水分含量的多少是直接关系到稻种在贮藏期内的安危状况。据试验证明,种子水分降低到6%左右,温度在0℃左右,可以长期贮藏而不影响发芽率。水分为13%的稻种可安全度过高温夏季。水分超过14%的稻种,到第2年 6月份发芽率会有下降,到9月份则降至40%以下,而水分为12%以下的稻种,可保存3年,发芽率仍有80%以上。
水分在15%以上,贮藏到翌年8月份以后,种子发芽率几乎全部丧失。然而稻种水分对发芽率的影响,往往与贮藏温度密切相关。贮藏温度在20℃,水分10%的稻种保存5年,发芽率仍在90%以上。温度在28℃,水分为15.6%~16.5%的稻种,贮藏1个月便生霉。因此,种子水分应根据贮藏温度不同加以控制。
稻谷的水分属稻谷的化学成分。稻谷水分含量的高低,对精米的加工影响很大。当稻谷的水分高时,稻谷的流动性差,造成清理和谷糙分离困难,降低脱壳效率,影响稻谷的加工强度,碎米方便食品率高,加工中容易造成动力消耗大,导致生产成本增加;而当稻谷的水分过低时,虽有利于脱壳,但因水分过低,其皮层与胚乳结合紧密,研削困难,同样不利于加工。
品质变化
稻谷的品质变化因仓储条件而不同。常温储存的平均温度(上、中、下三层平均,夏季上层温度可达40℃)控制在20℃左右,低温储存的平均温度则在10℃左右(上、中、下三层平均,夏季上层温度可达30℃),所储存稻谷的品质在同样的时间内差别很大。籼稻在储存过程中,如保管不善会出现等级变化。只要控制好温度,质量问题不大,早籼稻国储三年一轮换,储四年也无问题。粳稻存期短,为一年半至两年,要求第一年轮出三分之二,一般一年就可轮换完。经过一年的储存,出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可能会下降1%,而这也是不同检验机构之间很容易达到的误差。
品质判定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制度。稻谷在储藏过程中,加工及食用品质将逐步下降,甚至丧失食用及利用价值,适时、合理地对稻谷推陈储新是当前粮食储备工作的重要工作。为准确、科学的判定储存稻谷的储藏品质,国家制定了《稻谷储藏品质判定规则》国家标准(GB/T20569-2006),2006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按储存品质的优劣将稻谷分为宜存、轻度不宜存和重度不宜存三类,用以评价在安全储存水分和正常储存条件下稻谷的储存品质,指导稻谷的储存和适时出库。
稻谷国标
稻谷》国家标准(GB1350-2009)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9-03-28发布,从2009-07-01开始实施。《稻谷》(GB1350-2009)与原标准相比调整了整精米率要求,按照不同等级设置不同的整精米率指标;规范了整精米率检验方法和检验仪器;设定了等外级;增加了判定规则和标签标识要求。具体质量指标见表1-2。
质量要求
1.各类稻谷以出糙率为定等指标,3等为中等。
2.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籼糯稻谷质量指标见表1。
表1 早籼稻谷、晚籼稻谷、籼糯稻谷质量指标
3.粳稻谷、粳糯稻谷质量指标见表2。
表2 粳稻谷、粳糯稻谷质量指标
生产分布
(1)我国稻作分布广泛。我国稻作分布广泛,从南到北稻区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5 个温度带。从总体看,由于纬度、温度、季风、降雨量、平均海拔、地形等的影响,我国稻作区域的分布呈东南部地区多而集中,西北部地区少而分散,西南部垂直分布、从南到北逐渐减少的格局。
(2)水稻种植区域以南方为主。水稻种植区域以南方为主,南方3 个稻作区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93.6%,稻作区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可分为9 个亚区,其中长江流域水稻面积已占全国的65.7%;北方3 个稻作区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6%,其稻作区跨度很大,包括7 个明显不同的稻作亚区。
(3)南方省份多为双季稻,以种植杂交籼稻常规稻为主,而北方稻区大多种植单季稻,以种植粳稻为主。
(4)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较大的省份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较大的省份有湖南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四川省、安徽、江苏省、湖北、浙江省福建省云南省、黑龙江等12 个省(区),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
(5)从品种来看:
①籼稻。籼稻主要分布于南方16 个省(市、区),即海南省、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省、四川、重庆市、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省河南省。其中四川、重庆、江西、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水稻种植基本上全部是籼稻,按面积计,湖北水稻87%以上、安徽70%以上、贵州92%以上、河南75%以上均为籼稻,浙江省约65%、云南省32%、江苏省17%为籼稻。
粳稻。粳稻分布地区主要有3 个:长江和淮河以北的北方粳稻区,以江苏省为核心的南方粳稻区和以云南省为核心的云贵高原粳稻区,我国商品粳稻平均年产量在800 万吨以上,其中黑龙江省省约占60%。粳稻生产省份有24 个,主要的有东北三省和江苏、浙江、安徽、云南四省,这7 个省粳稻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粳稻播种面积和产量的85%。能往省外销售商品粳稻的主要是东北三省,江苏和安徽也有少量商品粳稻销往省外。
③早(籼)稻。早籼稻种植地区分布在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安徽、浙江省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等13 个省、自治区,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安徽、浙江、广西、福建是全国早籼稻的主产省份,其中湖南、广西、江西、广东是全国早籼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四个省(区),播种面积占全国的80%,决定着全国早籼稻播种面积的大局。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工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区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早稻播种面积下降明显。近二十年,早籼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下降40.9%和39.8%,尤以浙江省广东省福建省等省调减幅度较大。2004 年与1984 年相比较:浙江省减少1000 多万亩;广东省减少1300 多万亩;福建省减少300 多万亩。近两年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全国早稻种植面积恢复性增长,其中江西省湖南省等几个传统农业大省种植面积恢复明显。
④中稻及一季稻。中稻及一季稻生产分布在除广东、海南省青海省以外的全国各地,其中四川、江苏省、黑龙江、安徽、湖北、云南省、湖南、重庆市等8 省(市)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
⑤晚稻。晚稻生产分布在南方15 个省,与早稻分布相近。
蒸谷米
蒸谷米(parboiled 米饭),国际市场俗称“半熟米”,是以稻谷为原料,经清理、浸泡、蒸煮、干燥等水热处理后,再按常规稻谷碾米加工方法生产的大米制品,具有营养价值高、出饭率高、出油率高、储存期长、蒸煮时间短等特点。蒸谷米是以中国籼稻为原料,经清理、浸泡、蒸煮、干燥等水热处理,再按常规方法脱壳、碾米而成的纯天然、营养型大米。一般采用无公害、绿色有机稻谷,确保农残、重金属等不利成分浸入其中。蒸谷米中原地区还不广为人知,但在欧美、中东等地区非常畅销,在国外以健康米、绿色食品着称,其消费量逐年增加,其全球年贸易量在500万吨,国际市场蒸谷米卖价通常比同规格的白米高出10%~15%,效益显着。但由于加工成本高、米色较深、米饭粘性较差和口味习惯等原因,始终未被国内消费者普遍接受。蒸谷米米粒伸胀,韧密均匀,色黄如蜜,晶莹润泽,耐嚼适口,芳香甘甜,极富营养和滋味。从营养、膳食和储存角度比较,蒸谷米较普通大米具有更多优点:
1、营养价值高。稻谷经水热处理后,皮层内的维生素无机盐类等水溶性营养物质扩散到胚乳内部,增加了蒸谷米的营养价值。
2、出饭率高。在米饭干烂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出饭率比同等质量的白米高出37-76%。
3、耐储存。稻谷蒸煮后,大部分微生物被杀死,减少了虫害侵蚀;米酶失活,丧失了发芽能力,延长了储藏期。蒸谷米这一特性极其适于特殊环境和条件下的粮食运输、储存。
蒸谷米生产工艺中的浸泡、蒸煮、干燥过程使大米内部淀粉结构发生变化,可以消除米粒内部裂痕,增强大米硬度,有利于降低碾米过程中产生的碎米方便食品,提高大米的出成率和整精米率。一般大米的碎米率在15%以上,而蒸谷米可以控制在5%以下。
关于中国蒸谷米的起源,目前引用最多的说法,是指起源于公元前400多年的春秋时期吴越时代,该说法在太湖地区流传甚广。据《杭州市市制》“民俗风情”篇记:吴越相争时,吴国越国进献良种,越国大臣文种献计,将种子蒸熟后再送给吴国。结果吴国人种了,都长不出苗,造成大荒年,民心大乱,越国乘机灭吴。越国臣民大喜,将余下的蒸谷碾米造饭以表庆祝,于是沿袭下蒸谷米的食用习俗。而据《中国农业科技史》记载,我国蒸谷米加工技术最早出现在宋代。公元1101年四川采用“先蒸而后炒”的稻米加工方法,是中国蒸谷米加工技术的萌芽。
营养价值
谷类含蛋白质在8-12%之间,因谷粒外层蛋白质较里层含量高,因此,精制的大米和面粉因过多的去除外皮,使蛋白质含量较粗制的米和面低。例如,整粒稻米蛋白质生理价值为72.7,而精白米的蛋白质生理价值降为66.2。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L-苯丙氨酸和蛋氮酸含量较低。尤其是小米和面粉中赖氨酸最少。玉蜀黍属中既缺乏赖氨酸又缺乏色氨酸。因此,应将多种粮食混合食用或将谷类与动物性食物混合食用,以提高谷类蛋白质的生理价值。
谷类脂肪含量较少,约2%,但玉米和小米可达到4%,主要存在于糊粉层及谷胚中。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少量磷酸甘油酯。胚芽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
谷类中含碳水化物不但量多(约70-80%),而且大部分是淀粉。谷类的淀粉按其分子结构分为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两种,由于二者的溶解度、粘度、易消化程度的差别,以及在不同谷类中所占的不同比例,就直接影响它们的加工特点与食用风味。谷类碳水化物的利用率较高。在90%以上,是人体热能堆经济的来源。
谷类是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其中维生素B1、B2和尼克酸较多。小米、玉蜀黍属中含有胡萝卜素。谷类小麦胚芽中含有较多量的维生素e,这些维生素大部分集中在胚芽、糊粉层和谷皮里。因此,精白米、面中维生素含量很少。
谷类的无机盐的含量为1.5%左右,其中主要是磷和钙。此外,还含有较多的镁。谷类的无机盐也大都集中在谷皮和糊粉层,粗制的米和面由于保留了部分轶皮,无机盐的含量较精制的高。谷类所含的钙和磷,绝大部分以植酸盐形式存在,植酸盐不易为机体吸收利用。据一国外学者研究,谷类中含有植酸酶,可分解植酸盐释放出游离的钙和礴,增加钙、确的利用率。该植酸酶在55 摄氏度环境下活性最强,当米、面在经过蒸、煮或焙烤时,约有60%的植酸盐可水解而被吸收利用。
栽培技术
农业防治
选用抗性强的品种。品种定期轮换,保持品种抗性,减防虫轻病虫害的发生;采用合理耕作制度、轮作换茬、种养(稻鸭、稻鱼、稻蟹等)结合、健身栽培等农艺措施,减少有害生物的发生。
生物防治
通过选择对天敌杀伤力小的中、低毒性化学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利用及释放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物理防治
采用黑光灯、震频式杀虫灯、色光板等物理装置诱杀鳞翅目同翅目害虫。
药剂防治
①主要病害的防治
稻瘟病:当稻瘟病的中心病团出现时,每667m2用三环唑20g~25g或稻瘟灵28g~40g喷雾防治。
稻纹枯病:在水稻分蘖至孕穗期、抽穗期,当分蘖期丛发病率在15~20%、孕穗期30%以上时,每亩用井冈霉素10g~12.5g加水50kg喷雾l-2次。低于此指标可以不施农药。
白叶枯病:在白叶枯病常发区,于发病初期每亩用叶枯唑30g~40g加水50kg喷雾防治;尤其在大风、暴雨、洪涝等灾害之后,水稻叶片受到损伤,应及时喷施上述药剂,防止病情暴发。
稻曲病:在孕穗中、后期每亩用井岗霉素10g~12.5g兑水50kg对穗部进行喷雾。
②主要虫害的防治
二化螟:在稻苗枯鞘高峰期,每亩用杀虫双36g~45g或杀虫单45g~55g或三唑磷20g兑水50kg喷雾,但蚕桑养殖地区不宜使用杀虫双、杀虫单(防治指标见附录D)。
三化螟:根据虫情预报,掌握在卵孵化初盛期,每亩卵块发生量在50块以上的田块进行药剂防治,药剂种类同二化螟。
稻飞虱:当百丛虫量达1500头~2000头,每667m2用噻7g~10g或吡虫啉1.5g~2g兑水50kg,针对稻株中下部喷雾。
稻纵卷叶螟:掌握在主害代1、2龄美国白灯蛾盛发期(稻叶初卷期)。当分蘖期百丛幼虫65头~85头、孕穗期40头~60头以上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杀虫双、杀虫单;此外,也可用氯吡硫磷32g~40g兑水50kg喷雾稻株中、上部。
于移栽后5d~10d,每667m2用禾草丹乳油100g~125g或吡嘧磺隆6.25g或田草光(苄嘧磺隆丁草胺复配剂)25g30g拌化肥或细泥土30kg撒施。
目录
概述
形体结构
稻壳
糙米
品种分类
籼稻谷
粳稻谷
糯稻谷
籼稻粳稻
早中晚
水稻陆稻
粘稻糯稻
普通优质
常规杂交
单季双季
区别
收购价政策
稻谷储藏
储藏方法
储藏方式
品质变化
品质判定
稻谷国标
质量要求
生产分布
蒸谷米
营养价值
栽培技术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
药剂防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