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2月18~20日前后,此时太阳黄经到达330°,表示
降水开始,雨量逐渐增多。
雨水节气的到来,代表大地上的积雪和河流中的冰凌会开始融化,降水逐渐增多,空气也渐渐变得温润。在降水方面,多地降水以“润物细无声”的小雨为主,降雪开始减少;在降水总量方面,相较立春全国平均降水量增加了21%;在气温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升至0
摄氏度以上,黄淮平原日均气温达到3摄氏度左右。由雪到雨,由冻到融,乍暖还寒,日夜温差较大,更需要“春捂”,谨防感冒。
因为
春节最迟可到2月20日,所以有些年份的春节和雨水节气重合,2015年的春节和雨水同一天;1996年2月19日的春节和雨水同一天;下一次要到2072年2月19日。人生难得三次逢春节雨水同日,也被称为“百年难逢水浇春”。但还有春节在雨水后的,1985年2月19日、2034年2月18日,
除夕和雨水同一天。
节气由来
雨水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古人认为,此时处于融冰阶段,雪水化而为雨,降雨有所增多,故名“雨水”。
节气故事
相传古时到了雨水时节,万物复苏,很多
冬眠的野兽纷纷苏醒过来,下山觅食。在洞穴居住的先人们最容易受到这些野兽的袭击,很多人就这样活生生地被野兽吃To为了过上太平日子,人们便凑在一起想办法:有人观察发现,只要狮子、老虎或豹子这些“兽王”一吼,别的野兽就吓得四处乱跑;
不死鸟一叫,其他的鸟就像吓破胆似的,乖乖地站在原地不走;还有人发现野兽一看到火就不会再往前。由此,众人集思广益,通过模仿老虎和狮子的吼声造了
锣鼓,模仿凤凰的叫声造了笛子。每逢雨水时节野兽出没之际,大家就点起一丛丛的篝火,并拿出锣鼓和笛子来吹吹打打,一直闹到天亮。野兽们听到,便不敢再来骚扰。后来,这个习俗被一代代传下来,成为正月十五闹社火这一民俗的来源。在
东北地区,由于天气寒冷,跳篝火舞成了当地人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并被逐渐改良,最后演变成了著名的东北秧歌。
节日典故
二十四节气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
西安市在立春前后最低温度基本都在零度以下,但在雨水节气时,最低温度基本都在零度以上,零度是水的冰点,是形成雪的极限温度。“雨水”节气的意思不是表示这时会下雨,黄河流域几乎每年都会春旱,春天的雨水并不多,“雨水”表示从这个时候开始,天上落下的是水不是雪了。民诊说“雨水节,雨水代替雪”,古人没有现代的温度概念,他们会根据植物、动物以及水的形态变化来判断温度,水的固体和液体的形态变化便是古人重要的温度标志。这也是《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里说的“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在古人心中,“雨水”节气在一定程度上是气温的变化,是水不再凝成雪和冰了,表示气温升到零度以上,万物开始复苏,雨水节气里有重要的
农事信息。
节气特点
雨水节气后,降雨慢慢地增多,但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这是因为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再加上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非常快,所以雨量增多。恰当的
降水正是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这样就有了“春雨贵如油”这一说法。
节气天气
雨水节气时,中国大致以黄淮流域为分界,往南最低温度零度以上,春江水暖,雨水充沛;往北最低温度零度以下,天寒地冻,冰雪未融。黄淮流域则在零度左右,冰雪消融,但雨水并不充沛,北方大部分地区雨水节气期间降水量都在十毫米以下,而南方城市则雨量丰沛,降水量达到几十毫米。
南北雨量差别如此大,是因为暖湿气流从东南沿海登陆时势力比冷空气强大,能顺利挺进,带来的
降水主要集中在
南方地区。北进到黄淮流域时,暖湿气流已有所减弱,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又还比较强所以在黄淮流域形成的雨水并不多。
气象变化
由于雨水节气的到来,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已经升到0℃以上,冰雪开始渐渐地融化。而在西南、江南的大多数地方早就是一副青山如笑、草色青青的早春景象了。但是,尽管白天阳光温暖,到了夜晚还是有些湿寒。到了
华南地区则是铺青叠翠,繁花似锦。尤其是在
云南省南部地区,早已是春色满园,鸟语花香。在气候学上,中国经常以每五天平均的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日期划分为春季的开始。可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尽管进入春季的雨水节气,但是气温仍是比较低,感觉还是没有走出冬天的范畴农诊“雨水有雨庄豫好,大春小春一片宝。”“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说的是越冬作物的生长受雨水节气的天气影响很大,因此在广大农村要根据雨水节气时的天气特点,对三麦等中耕除草、施肥,清理沟渠,耕地开望,做好排水、防渍的准备。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祭鱼,二候鸿雁北,三候草木萌动。雨水节气的物候体现了此时天气的回暖。
獭祭鱼
獭祭鱼前一个物候是立春三候鱼陟负冰,因为河水解冻,冬天藏在水底的鱼开始往上游动,透过未化完的薄冰,能看到冰下的鱼。随着气温的持续回暖,此时薄冰全部融化,鱼游上水面,很容易捕捉,
水獭亚科捕捉到的鱼太多,吃两口就放到一边。“獭祭鱼”一般解释中国人诗意的时间哲学甲骨丈“祭”。为水獭将鱼扔在岸边,像人祭祀时摆放祭品,所以称为獭祭鱼,意思是獭以鱼祭祀。
候雁北
雨水中气时孟春的阳气正式到了,南方的
鸿雁感知到阳气开始往北方飞回来。七十二物候里,鸿雁是很重要的一个物候,和大雁有关的物候有四个,分别是雨水二候候雁北、
白露一候鸿雁来、
寒露一候鸿雁来宾、
小寒一候雁北乡,是入物候最多的鸟类。这除了大雁飞行排成
队列容易观察、来往有时之外,也和大雁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有关。
草木萌动
雨水最后一候是寅月的最后五天,一直欲出难出的阳气终于冲出地面。此时春雨如油,滋润大地,草木开始萌芽,黄河流域的大地出现新生的青葱。
天文历法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是雨水,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此时
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雨水节气。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
民间习俗
成都客家送雨水
立春以后的第一个节气是雨水,其时最冷的季节已过去,春风化雨,草木萌生。四川成都
龙泉驿区东山的客家人认为,雨水节开始日,是生命复苏的关键日子。人和草木一样,需要“上水”才能重生。在他们的观念中,老年人满一个甲子需要“重生”,但“上水”比较困难,需要有外力相助才能“上水”,才能重获旺盛的生命力。给年满60岁的父母“送雨水”,一送至少要三年。有的年头还特意去要七姓人家的肉来炖:陈姓的不要,担心父母染上沉;
刘姓的也不要,担心父母得了病会被“留”住。要代、戴、周、马、熊、宋、林、袁、万等寓意好的姓氏的。其中,“马”有威武之气;“熊”与“雄”谐音,意味着身体硬朗;“宋”与“送”谐音,万一有病可以被送走;“林”象征着灵验;“袁”与“圆”谐音,表示家庭幸福圆满;“万”是大数,意味着活得久长。有的头年还要送一棵
柏树苗并把它栽到房前,以后送去“
寄生”父母就先在柏树下吃饭。
柏树本身象征着生命常青,“柏”还与“百”谐音,取长命百岁之意。现在的东山是枇杷之乡,枇杷树四季常青,今也有老人靠着门前的枇杷树吃饭的习俗。客家“送雨水”习俗蕴涵含客家重要的生命意识和客家植物崇拜。东山客家认为生命好比一棵树,要有“根”而且通过“上水”才能获得生机;并认为生命的复苏也有时令,自然界的草木一岁一枯荣,而人年满六十是一个大坎(六十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组成的一个周期),神秘而灵异的“寄生”具有帮助客家生命由枯到荣的寓意。于是,从给
花甲老人“送雨水”,演化到给老人“送雨水”。有女儿出嫁的老人家也能享受到“送雨水”的待遇。在雨水这一天,东山客家出嫁的女儿要给父母、女婿给岳父母送节。女婿送节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称为“接寿”,祈求岳父母“寿缘”长,长命百岁。女儿送节的典型礼品就是“寄生”
清炖肘子、
炖鸡。女儿用将“寄生”炖了
猪蹄、鸡汤,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由女婿恭敬地给岳父母送去。这是女婿对辛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母表示感恩和尊重。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母还要回赠雨伞,女婿出门奔波可以遮风挡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这就是东山客家“送雨水”习俗,也称作“送寄生”“炖雨水”。客家人将长在大树上的小树苗叫作“寄生”。常见的“寄生”有
糖棕树上的
榕树寄生,栋树、
桦树和榆树上的
北桑寄生。这种习俗在
都江堰市、
雅安市等地同样流行。
占稻色
占稻色是流行于华南稻作地区的习俗,就是通过爆炒糯米花来
占卜当年稻谷的收成和成色。成色足则意味着高产,成色不足则意味着产量低。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这年稻谷收成越好;而爆出来的米花越少,则意味着这年稻谷收成越不好,米价越贵。“花”与“发”语音相同,有发财的预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还用爆米花供奉天官与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风调雨顺,家家户户五谷丰登。这项活动渊源很深,元代的娄元礼就在《田家五行》中记载了当时华南稻作地区“占稻色”的习俗:“雨水节,烧干镌,以糯稻爆之,谓之享罗花,占稻色。”“学罗”即“字娄”,南宋范成大《吴郡志》提道:“爆糯谷于釜中,名学娄,亦曰米花。”范成大《吴中节物诗》中也有“拈
粉团栾意,熬释膈膊声”一句,诗人自注云:“炒糯谷以卜,俗名学罗,北人号糯米花。”雨水的食俗似乎少了点,其原因可能是雨水节气大部分时候在春节以后,相对于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人们还没有缓过神来。
吃驴打滚
驴打滚是北方有名的小吃之一,当地人在雨水时节都会做驴打滚食用以应节气。驴打滚主要由黄豆、糯米、
白糖、桂花、
果仁、红豆、
椰丝等做成,一层卷一层,呈红、白、黄三色,十分好看。因为糕点做成后最后要放在黄豆磨粉的面汤中滚一下,其情景就如同驴打滚扬起灰尘,故而得名。雨水后人们开始下田,由糯米、红驴打滚糖、豆沙制作而成的小吃能提供较高的热量,有助于产热御寒和恢复体力,从中医角度来看,驴打滚味甘,性平,所以此时吃驴打滚比较应时。中医也认为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有助养脾气。在南方,由于天气寒中带湿,饮食上建议以散寒祛湿为原则,
驴打滚原料较为滋腻,祛湿散寒功效稍逊,制作时可以适当加
生姜粒或者煮姜糖水,借生姜的升散力祛寒湿。此外,用驴打滚原材料桂花、红豆、黄豆等
熬粥,做成桂花
红豆粥、
姜糖、
姜汁豆浆等小吃也比较适合。
拉干爹
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这天要拉干爹的父母手提装好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带着孩子在人群中穿来穿去找准干爹对象。找干爹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女健康平安的成长。
接寿
接寿习俗意思是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
猪蹄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回娘屋
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
川西一带的另一项风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生育了孩子的妇女,须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不怀孕的妇女,则由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到贴身处,据说,这样可使其尽快怀孕生子。
相关农事
雨水节气的天气特点对黄淮流域的越冬作物有很大影响,此时越冬作物,如
冬小麦、油菜,已经返青,开始生长,一且遇到倒春寒,容易冻坏,必须及时为油菜、冬小麦等作物培土施肥,防止冻害。作物返青对水分需求也比较大,但这时黄河流域往往春旱较为严重,不能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所以春雨贵如油,很多雨水节气的诊语主题都是抗旱,如“蓄水如囤粮,水足粮满仓”,“水来蓄满塘,用时不慌张”,“黄河水可用不可靠,来水赶快把麦浇”,这些谚语都有打仗的感觉,提醒农人春天到来要及早蓄水备用。从这个角度看,黄河流域的先人们把这个节气称为“雨水”,寄托了他们对雨水的期盼。
唐朝杜甫的名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无数农人的心声。
养生介绍
雨水节气冷暖不定、变化无常,“倒春寒”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
心肌梗死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这时要注意保暖,继续“春捂”。中医认为雨水节气后,南方降雨增多,
湿气渐重,气候较阴冷,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出现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
腹泻等症状,所以雨水前后要着重养护脾脏,风除湿。此时可以适当食用蜂蜜、
大枣、山药、银耳、莲子、韭菜、菠菜、菩菜、
春笋等食品,少吃油腻的食品。北方人可以多喝些
五谷养生粥,如
莲子粥、
山药粥、
红枣粥。“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所以在雨水节气里不宜吃燥热食物,辣椒、羊肉这种温热食品要少吃。
相关信息
诗词
节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