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郭熙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为绢本墨笔,纵96.5厘米,横46.3厘米。《
》现藏于
云南省博物馆,系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宋初时期的山水画延续了五代时期浑厚雄强的风格,直至北宋中期,山水画呈现出刚柔并济的面貌,郭熙的《溪山行旅图》便是其中代表之一。此图为郭熙早期作品,写深秋山水,点缀着寻幽访友的高士,寄情于林泉的雅兴。山石用多种法,树枝如
毛蟹爪莲下垂,笔力劲健。画面立体厚重,意境深。画幅右边有作者楷书“臣
郭熙”三字款识,左上角有
爱新觉罗·弘历的题画诗及题识。画面有“
乾隆御览之宝”篆书朱文印、“乾隆鉴赏”篆书白文印以及“三希堂精鉴玺”篆书朱文印等。郭熙运用精湛的笔墨描绘了山川、云雾、茂密的树林、楼阁和人物,展现了壮丽景象和北方山川的雄浑之美。作品意境悠远,同时又带有雄奇刚健之气。
郭熙的画作,据《
宣和画谱》著录,共计30幅。但留存至今的仅有《
早春图》《
关山春雪图》《
窠石平远图》《
幽谷图》《古木遥山图》《
溪山行旅图》等7幅,可谓弥足珍贵。
创作背景
创作环境
在宋初,山水画延续了
五代十国的风格,二者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随着
郭熙等人的诞生,到了北宋中期,山水画已经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变化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风格面貌上,北宋中期以来的山水画已经从五代宋初的浑厚雄强向冲逸和谐的画风转变,呈现为一种刚柔并济的面貌,具有了许多南派山水的特点。其次,在画面意境的营造方面,北宋中期以来的山水画更加注重具体的诗意呈现,深入人心的“诗画一律”的观念改变了
五代十国宋初山水画那种宽泛的具有哲学意蕴的追寻趋向。再次,随着宋代以来
儒家正统的重建和优厚的文官待遇,这些加大了士人的向心心理,山水画已经逐渐失落了五代画家那种山林隐士精神,而有很强的入世情怀和世俗化趋势。最后,在经历了五代宋初的高峰之后,那些经典佳作成为效仿的样板,远离了真切的自然感受,北宋中期以来的山水画呈现出程式化的倾向。当然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更重要的是自宋代以来一种精致典雅审美趣味的形成,
秦汉的那种阳刚、开阔、从容的传统正在远去,代之而来的是一种精致、小巧、典雅、内敛趣味的形成,这种变化不只是山水画传统的变化,而是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
作者介绍
郭熙(约1000—1080年),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
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其出身平民,早年信奉
道教,游于方外,绘画自学成才,初法
李成,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画艺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赵顼熙宁元年(1068年)奉诏进入宫廷画院。郭熙认为绘画的意义在于可以将大自然的山水景色凝缩于画作之中,使人能够在室内就能感受到山光水色的美妙。通过画家的功力,画作能够让观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忘却自身与物我之间的界限。他觉得作画需要去除俗务的杂念,只有胸无点尘才能真正表达出作品的意境。
郭熙画艺高深,其子
郭思将其平日言论及手稿辑录整理为《
林泉高致》一书,分为《山水训》《画意》《
画诀》《画题》《画格拾遗》《
画记》六篇,总结了对山水画中四季的审美感受以及山水画中“三远”构图法。该书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鸿篇巨作”,迄今仍影响深远。
作品内容
画面内容
此图写深秋山水,点缀着寻幽访友的高士,寄情于林泉的雅兴。郭熙的这幅画展现了宋画厚重沉郁的风格。平视近处角度中的山石虽不高,但有形,其形卧狮,其背夷平,石头的后侧另有一怪石,形状不规则。石之后有奇松三棵。右边低矮,枝叶披垂,若胡须般飘逸。另两棵松较长,其一向天,枝叶稀松,另一侧弯,其姿势如翅羽张开,呈飞腾状。画的中部有石桥,有瀑布。溪面或平阔,或置于悬泉瀑布之中,山石嶙峋,奇松峥嵘。其间可见第二道瀑布,落差较小,瀑布在两岸密树掩映下淙淙流淌。亭台楼阁在一层上有两处。一见近处房舍,体积大。在树丛间突出大部分。另一处见亭台。人字形亭顶,显得简洁渺远。高处群山运用虚实法,只勾勒皴制山尖,四座凸峰前后排列,再往远处,尖峰若隐若现。与画面左边的题款形成互补。
画石以卷云皴为主,树木多枝,如
毛蟹爪莲下垂。以淡墨勾勒山川、烟霭,寥寥数笔,将峰峦之势、烟云变化跃然于绢素。用浓墨写树,境界清幽,颇有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之妙。
以表现烟云变灭为长,画中峰峦秀起,山势多耸拔盘回,水源高远。
署款与题识
《溪山行旅图轴》图中右下方署“臣
郭熙”三字款,左上方有
爱新觉罗·弘历题画诗:“河阳行旅曾题句,彼似非真此是真,既曰似应犹未定,真呼欲问彼行人。”“向有题郭熙雪山行旅诗图中,既无款识,笔墨亦觉纤弱,因未入石渠宝之弁。此图古淡雄简,似是河阳真迹,然细观题名又似后人补署者,仍致疑当故诗句及之。戊戌季秋月中瀚,御题并识。”
艺术鉴赏
构图
在《
溪山行旅图》中,郭熙绘画的面貌特征一览无余,例如山势多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又如笔法如乱云飞卷,笔法、皴法变化丰富,再如
马尾松攒针,杂叶夹笔,绘画左下角的树根处有郭熙之藏款,这和当时流行的署名方式不谋而合。《溪山行旅图》以表现烟云变灭为长,画中峰峦秀起,讲究布置造妙,以神奇幽奥、突兀险绝的构图取胜,
郭熙特别在《
林泉高致》中指出画山水要“远取其势”,以大的眼界去观察和摄取山水,显得气势非凡。
技法
在《溪山行旅图》中,郭熙运线运墨都极有生力和
张力,线条有变化时,墨法就随着起伏收缩,扫的速度也快,整个山体看起来像云突风涌,有强烈的体积感,不虚名为卷云皴。此图石法圆润,多卷石皴,树多虬枝,形似
毛蟹爪莲。无论在笔墨技法上或表现手法上,都概括了郭熙运用笔墨的技法特点。郭熙以健笔中锋写岩危树,以浓淡
黑色的过渡变化来推进前景,拉深远景,呈现前后距离。运笔厚而不滞,用墨鲜而不浮,绘画技巧极高。
意境
画作以“深远之意”布局,通过卷云皴、鬼脸皴等技法来描绘画石,树木则表现为多虬枝,状如蟹爪下垂。艺术家运用精妙的笔墨绘制出山川、烟霭、深林、楼阁和人物,展现了峰峦之势、烟云变化跃然于绢素的壮丽景象。作品意境悠远,同时又带有雄奇刚健之气,展现了北方山川的浑厚雄健之美。
流传与鉴定
此画作曾为
清代收藏大家
梁清标收藏,并在图下方有“梁清标印”“棠村审定”“蕉林”等印鉴,图中右下方署“臣
郭熙”三字款,字迹略显浮躁,与画作气象不符,因此有人认此款为后人补署。
20世纪50年代,
云南省著名收藏家
高荫槐向
云南省博物馆捐赠了百余幅古代著名书画家作品,其中有
北宋郭熙《
溪山行旅图》等书画精品。
1980年,
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到达云南省博物馆考察时,在该馆被列为参考资料的书画堆中,发现了宋代郭熙的《溪山行旅图》和
黄公望的《
雪夜访戴图》。这两件作品经徐邦达先生首先鉴定,确认为真迹,不但为云南省博物馆增添了两件镇馆之宝,也为对郭熙和黄公望绘画的研究增加了两件重要实物资料。
临摹作品
孙天牧自20世纪30年代即师从
陈少梅先生,对唐、宋、元、明历代大师作品苦心研习,其仿古作品在绘画界和博物馆学界获得极高评价。如临摹复制的
郭熙《
溪山行旅图》、
李成《
寒鸦图》《寒林图》、
刘松年《松窗读易图》、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
唐朝《松湖钓隐图》、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等作品,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
沈阳博物馆收藏,并替代原画展出。
馆藏与展览
馆藏信息
郭熙《溪山行旅图》现存于
云南省博物馆,系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相关展览
2023年3月18日,《溪山行旅图》首次出馆展出。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浙江省教育厅、
浙江省文物局、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和
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其中展品包括
郭熙的《
溪山行旅图》。
价值与影响
郭熙的画作,据《
宣和画谱》著录,共计30幅。但留存至今的仅有《
早春图》《
关山春雪图》《
窠石平远图》《
幽谷图》《古木遥山图》《溪山行旅图》等7幅,可谓弥足珍贵。其中《溪山行旅图轴》收藏在
云南省博物馆,堪称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