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县志》是1995年济南
齐鲁书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沾化县地方史志编委员会。本书除志首序文3篇、志尾
后记外,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5部分构成。专志25篇,依次为:建置、自然环境、人口、
政党群团、政权·政协、军事、公安·司法、劳动·人事、民政、农业、水利、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财税·金融、商业、经济管理、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宗教·侨务、民俗、方言。
1995版
基本信息
刘荣昌 主编 宋魁武 刚传武 王今昔 副主编
济南
齐鲁书社 1995年 5000册 900千字 599页 彩图 15码 60.00元 ISBN7-5333-0482-9
修志说明
沾化修志始于明
嘉靖。明、清、民国共纂
成县志9部,但刊印并得以传世的只有3部:明
万历《沾化县志》,万历四十七年(1619)
丁懋逊纂修;清
光绪《沾化县志》,光绪十六年(1890)知县联印主修;民国《沾化县志》,1935年县长
梁建章主修。另外,清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王植纂成《沾化县志》10卷,未刻,仅有王植序得以传世,收入新编《沾化县志·附录》。新编《沾化县志》 自1982年着手,至1987年选定主编正式起步,共征集资料400多万字。六修篇目,五易其稿。本志上限为1840年,下限为1987年,因出版时离下限时间太长,特在附录
中等专业学校设《资料辑存》栏目,精选下限后大事、人物、著作3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沾化区位于
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境域建置始于唐
垂拱四年(688) ,取招抚境内盗匪之义,置
招安镇。宋庆历二年(1042)升镇为县,金明昌六年(1195)取汉代龚遂治
渤海民沾圣化之义,更
招安县为沾化县。
新中国成立后,1987年,县境总面积2214.57平方千米,辖3镇、11乡,1个办事处,1个
国营农场,443个行政村,共有人口35.91万人。全县有
汉族、
蒙古族、
回族、
满族、
白族、
鄂伦春自治旗等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9%。县境域属于
鲁西北冲积平原。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县境北部浅海属
渤海湾海区,水深16米以内的海区200多平方千米。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占有土地量是
山东省平均水平的3.3倍,人均占有耕地为全国、全省水平的2倍以上。
沾化冬枣是本县独有的宝贵资源。盛产
对虾属、
中国毛虾、三疣梭子蟹、
丽文蛤、
北梭鱼等。石油储油区总面积1400多平方千米,约占全县总面积的2/3;沿海有优质
卤水汁,矿化度高达104克/升,可与四川黑卤媲美。
沾化区人民世代以农为本,辛勤耕作,但由于生产手段落后,水、旱、涝、碱、潮、蝗等自然灾害频仍,长期处于贫困境地。20世纪80年代后,全面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治理旱、涝、碱,进行农业区划,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农、林、牧、渔、副各业。1987年农业
总产值为1.61亿元,比1949年增长4倍,比1978年增长1.3倍。工业也相应得到发展,到1987年基本形成机械、建材、造船、纺织、轧花、食品、印刷等行业,工业总产值为7682万元,是l949年的115倍多。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国道、
省道贯穿境内,县、乡公路四通八达,水路交通亦称方便。城乡贸易繁荣活跃,1987年, 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9910万元,比1949年增长29倍。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大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7323家,从业人数34507人,占农村劳力总数的25%。
沾化区虽立县较晚,经济贫困,却不乏学者名人。明清两代,人才辈出,先后40人登第。明代“一科四进士”传为佳话,
清代“父子二鼎甲”延誉四方,因此沾化县被誉为“济北诗书之薮”。20世纪30年代中期同时在
北平市高等学府求学的学生即有十多人,居鲁北诸县之首。其中郭本道、
王学曾、罗清泽学识渊博,著书立说,颇有建树。王哲、冯基民、宋彦人、宋中等,是早期参加中国革命的骨干。当代名人主要有中外驰名的烧伤湿润暴露疗法专家
徐荣祥,国际泳坛名人刚守林,著名画师王本诚,
山东大学教授
吴开晋、张景淮等。
新编《沾化县志》2005年获
山东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2010版
基本信息
《沾化县志》 沾化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李向升 主编 朱瑞东 梁玉恩 王金普 副主编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0年12月 1961千字 1046页 500元
ISBN 978-7-80238-942-7/K·574
主要内容
该志为新编《沾化县志》续志,时间断限为1988年至2007年。个别事件上溯至1988年前,2007年后各项事业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突出事迹续至止笔,载于附录。
沾化区位于
山东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17°45′~118°21′,北纬37°34′~38°11′之间,东西宽53.75公里,南北长68.99公里,总面积2218平方公里。北濒
渤海,南靠
滨城区,东与
河口区和
利津县接壤,西与
阳信县及
无棣县毗邻,2007年辖6镇4乡1海防办事处,440个行政村,总人口38.7万人。
境域多为退海之地,属
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呈轻坡状。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域内草场辽阔,有天然草场4.46万公顷,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先天优势。县域海岸线曲长170.5公里,滩涂面积5.64万公顷,-15米以上浅海面积18.97万公顷,为发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及
原盐生产提供了天然条件。域内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县城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境内有多种矿产资源。煤蕴藏量颇丰,有待开采;石油储量丰富,
胜利油田、
华北油田常年在此作业;贝壳矿藏,理论储量约2.43亿吨以上。全县湿地面积11.86万公顷,
植被资源16科34种;陆生动物资源中,鸟类246种,昆虫147种,
哺乳纲25种,
两栖纲6种,
爬行纲9种;
水生生物资源258种。随着“工业兴县”战略步伐的加快实施和
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出台,盐及盐化工企业已成为滩涂开发的热点,
沾化区广阔的滩涂和浅海域,越来越发挥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1988年,全县
国内生产总值3.6亿元,农业
总产值4.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1元。面对底子薄、自然条件差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狠抓农业生产,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到1998年,沾化实现整体脱贫,摘掉了
山东省最后一个
国家级贫困县帽子。此后,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全力推进工业经济,以“开发黄三角,融入环渤海,打造新
沾化区”为目标,确立“高新技术引领,重大项目支撑,特色产业富民,开放开发助推,环保节能保障,关注民生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全县农业经济实现了由单一低效的传统农业,向多元高效的特色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经济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单体项目向产业集群转变;城乡居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进入21世纪以来;沾化县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全县总体经济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GDP80.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25元,在岗职工年
平均工资14657元。
一
四大产业(
冬枣、棉花、畜牧、水产,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域内耕地面积82.8万亩。1988年,粮食总产10.19万吨。改革初,在稳定和完善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试行
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林地产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在全县实施“两黄”(黄淮海平原、黄河三角洲)开发后,农业综合开发以方田建设为中心,以治理旱涝碱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大搞引蓄节排工程,沟渠路林桥涵闸站全面配套建设,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1998年粮食总产27.25万吨,创历史最高产量。至2007年,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6.2亿元,实施了过徒干灌区、小开河灌区、东部联河建闸、引黄干渠和淤积河道清淤整治、方田化建设等一大批骨干枢纽工程和1800余项乡村田间工程,开发治理土地56.5万亩。是年,粮食产量14.69万吨,年均增长1.6%。
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
沾化冬枣产业。1989年,在
下洼镇嫁接庭院冬枣树1050棵,种植冬枣树1833棵。1995年2月,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确定冬枣树为
沾化区树。同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首届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沾化县被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2002年,沾化冬枣成为
山东省第一个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7年,全县
冬枣密植园面积50万亩,冬枣总产量30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成为富民
兴县的支柱产业。林业生产大力建设沿海重
盐碱地防护林绿化试验基地,进行
多枝柽柳、
四翅滨藜、
白刺、
沙枣品种选育,示范区面积1万亩,推广面积70万亩。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县
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1.2%提高到2007年的18.6%。
沾化区是全国植棉百强县之一,1988年全县植棉35.12万亩,皮棉总产1.83万吨。由于
棉铃虫等虫灾频发及价格因素影响,1997年棉花种植面积减至13万亩,皮棉总产0.54万吨。在经历了产量、价格低迷而种植面积一度减少的徘徊期后,2001年全县植棉24.6万亩,皮棉总产1.75万吨。2007年,全县棉花面积达到43万亩,皮棉总产量3.13万吨;实现产值5.6亿元。
1988年,畜牧业产值0.58亿元。1995年,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畜牧年”,提出“稳定发展鸡、猪,大力发展草食畜”的方针。1996年8月,
沾化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飞播牧草示范县,人工撒播与飞机播种牧草均获成功,草场面积发展到57万亩,优质饲草产量大增。2002年,沾化被批准自费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为现代化畜牧强县建设打造了金字招牌。2007年,畜牧业产值4.83亿元,年均增长16.54%。
渔业生产重点强化滩涂养殖及增养护养措施,鼓励群众走护养增殖和远洋捕捞相结合路子,实行休渔期与捕捞期交替运作、不同海域交替轮捕、梯次捕捞,全面推行“以养为主,以捕为辅,联合经营”机制,实现对
渤海近海渔业资源有效保护。1992年起,严格
文蛤采捕许可制度。2003年捕捞量7284吨,年出口创汇800万美元。进一步提升海参、海蛰、
红星梭子蟹、
对虾养殖科技含量,在原有
虾蟹混养等模式基础上,重点推广虾蛏混养等池塘精养模式。2007年,全县海淡水养殖面积8万亩,
渔船2512艘,水产品总产量12.76万吨,年均增长8.14%,渔民人均纯收入18082元。
农业生产紧紧围绕特色产业,突出“政策、项目、龙头、科技”4个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获得省名牌产品4个、国家名牌1个,“金丝红”牌
沾化冬枣被评为全国名牌产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面积7.35万亩,建成40万亩
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43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申报成功“中国绿色
农业示范园”
建设单位;2006年被评为
绿色农业示范区。实施“阳光工程”、
沼气建设、“绿卡”计划、测土配方施肥、棉花良种补贴等项目20余个,申报的中国螨害控制
三氯杀螨醇替代和工艺改进示范项目是全国惟一棉花项目示范县。以冬枣、棉花、畜牧、水产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农林牧渔
总产值34.03亿元,年均增长8.81%。
二
工业强县,特色骨干产业挺起县域经济脊梁。1988年,全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0.87亿元。1995年,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大改革力度,企业围绕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全面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2001年,采取租赁、托管、兼并、合资、股份制等形式进行企业改制。在企业内部推行工效挂钩,调整劳动结构,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全员风险抵押等措施,初步构起电力、生态
造纸、盐及盐化工和
食品加工四大工业框架。域内民营经济立足资源优势,以枣制品、
冬枣贮存保鲜、水产品、牛羊肉加工等为主的农副产品
加工业迅速发展。2003年,个体工业户、个体商业户、个体运输户以及特色农业经济种植户等民营业户达2.6
万户,从业人员7.5万人,营业收入64亿元,上交税金4152万元。同年,
沾化区发电厂2×150MW、炜烨热电2×12MW工程等项目的开工建设,标志着沾化亿元以上大工业项目相继入驻沾化;以海源盐业为代表的盐及盐化工业和以健源食品为代表的
食品加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冠源彩印、美东树脂、金岳玻璃等项目相继建成。齐明造纸、英伟纺织、生源建材等项目陆续竣工投产。齐明纸业集团利用当地棉花
秸秆、芦苇、麦草等资源作为
造纸原料,产生的污水经收浆、沉淀等预处理后,封闭排入
盐碱地种植芦苇,形成人工芦苇湿地,收获的芦苇用于造纸,经湿地处理的
废水再回用于生产。经省环保部门测定,齐明造纸厂的工业废水达到了“零排放”标准。利用沾化发电厂燃煤产生的煤灰,建起100万吨水泥生产及
砌块等新型建材项目。2003年5月,开工建设城东工业园。园区建设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指导思想,坚持“生产—环境—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逐步形成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与此同时起步的还有城西工业园、城北工业园、沿
海盐及盐化工工业园以及大高航空城高科技工业园等。至此,电力、盐及盐化工、生态
造纸、
食品加工、皮革加工、高新技术等六大骨干产业框架形成。是年,全县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
总产值14.83亿元。2007年,城东工业园内有40多个大中型企业落户,累计投资金额12亿元。海兴船舶制造等投资过亿元项目建成投产,滨州海洋化工、炜烨新能源、中海精细化工、国华风电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是年,全县
规模以上企业115家,工业总产值112.81亿元。
三
市场贸易活跃繁荣。1988年后,商业系统完善承包责任制,对所属企业进行
招标,全员风险抵押自负盈亏,商品经营创历史新高。1992年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放开,彻底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正视市场疲软、效益滑坡的局面,租壳卖瓢,抽本经营,稳妥推行“公有民营”,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94年,率先由县百货公司尝试股份制改革成功。供销系统自1988年进行第一轮经营承包,1991年实行第二轮经营承包,1993年至1997年,根据沾政发《关于在全县流通企业中推行“公有民营”改革的意见》,按照“
抓大放小,统放结合,双层经营”的改革思路,进一步深化对基层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公有民营改革的尝试,取得显著成效。1992年全国粮价全部放开后,粮食系统迅速转换思路,由单一经营型向多功能转变,对县内一些濒临倒闭企业实行兼并、租赁和联合,盘活县内闲置资产,成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
国有控股企业—
沾化区粮食收储公司。自此,商贸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集体商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个体私营商业逐步成为商业流通领域的主力军;商业购销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超市、便民店、专卖店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供应充裕,价格平稳,消费者选择空间加大,全县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活跃的景象。1995年,全县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人员达到2.16万人。集市贸易日趋活跃,市场不断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至2007年,全县共有市场42处,其
中等专业学校业批发市场7处,集贸市场35处,集市贸易成交额10亿元。是年,全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2 亿元,年均增长25.3%。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3.9亿元,年均增长15%。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95年,取得进出口经营权,当年对
日本、
韩国出口活文蛤250吨,实现了自营出口零的突破。1997年,外贸系统对下属公司全部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年内化工实现利税70万美元,苇帘出口30万床。2003年出口总量3.8亿元,完成自营进出口430万美元,其中出口完成380万美元。2005年全县获权企业共24家。出口由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逐步向东欧和北美发展。2007年,完成进出口7815万美元,新增备案企业20家。
四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1988年,全县各类晴雨通车公路227.92公里,有客运汽车28辆(其中个体客车11辆),客运班线12条。2000年后,共计投资4.588亿元,新建或改造
农村公路917.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等级路、通客车。2007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982.3公里,拥有社会营运客车50辆,开通38条客运班线,客运周转量8349.3万人公里;货运车4181辆,年公路货运量230.1万吨;海上运输船只9艘,水上货运量130万吨,周转量35100万吨公里。是年,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150.62万元;通信业务总量11932.1万元。程控交换容量10.74万门,
固定电话用户88194户,
小灵通平台用户10333户,移动电话用户15.93万户,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66部/百人。宽带用户8787户。
20年来,相继建设了毛家洼、河贵、
利国镇、下河等10余座
平原水库,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用水条件明显改善。2000年后,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共融资2.2亿元,先后建成了恒业湖、清风湖及配套供水设施,使沾化总蓄水能力达到1.5亿立方米,成为全省一次性蓄水最多的
平原县。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户户通自来水工程,实现了“农村供水
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彻底根除海潮威胁,20世纪90年代建成了
秦口河至
徒骇河全长70余公里的防潮堤工程;21世纪初市场化运作融资1.3亿元,建设沿海防潮大堤40公里,达到抗御50年一遇海潮标准。防潮大堤的建设,拉动了北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为“
北海新区”建设提供了安全基础保障。
沾化旅游业以大枣园、大滩涂、大草原、大苇场、大水库
生态旅游独具特色。
沾化冬枣生态旅游区被命名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荣“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桂冠,旅游业前景无限。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行列。随着人民群众经济收入的增加,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居民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由过去的“老四件”变为“新四件”,逐步到拥有小汽车、电脑等高档商品。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825元,较1978年增长93.3倍,年均增长16.9%。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显著改善,消费观念骤然更新,从1978年到2007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由84元增加到2631元,增长31倍。城镇居民向富裕生活迈进,2007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00元,消费支出8087元。全县在岗职工年
平均工资14657元,较1978年增长28.1倍,年均增长12.19%。居民生活水平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
五
科教文卫谱写新篇章。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历年教育事业费支出增幅均高于当年的财政支出水平。1988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518万元,1998年2590万元, 2000年3735万元,2003年5338万元。2007年19121万元。
1988年,全县有小学415处、初中34处、
普通高中3处、教师进修学校1处。1995年, 14名聋哑儿童进入
聋哑学校开始接受正规教育。1997年,顺利通过省政府全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
两基”验收。2001年起,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共投入资金5898.43万元,将全县乡镇初中调整为18处,农村小学调整为87处,全县学校布局更为合理。改造中小学
危房10万平方米,被评为“全省危房改造先进单位”;投资1300多万元,从2007年春季开学起,全县近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告别了交学杂费上学的历史。2007年,全县有小学71处、教学点18个、初中17处、
普通高中2处、职业中专1处、成人中专1处、
聋哑学校1处。
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考入各类高等院校的学生逐年增加。1983~2007年共录取本科生4081人,1993年高考成绩居地区首位。
1988~1997年,组织完成省、地、县科技攻关、科技开发、
星火计划推广项目289项,取得成果203项,有116项填补省内空白或达省内先进水平。全县新技术普及率80%以上,全县良种覆盖率90%以上,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41.2%。1996年,引进利用
组织培养、试管育苗、嫩枝插等高新技术培育发展起了独具特色的
沾化区冬枣产业,使沾化冬枣由庭院栽植走向大田,实现了规模发展。1997年3月,被国家科委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自2003年起,先后发展滨奥飞机制造、炜烨热电、庆翔金属材料、滨州海洋化工、美东树脂等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11月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至2007年,引进并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3万人,有259项科研成果获奖,全县专利申请量189件。
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吕剧团、电影公司、体育中学等文化事业单位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乡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多层次文化体育网络。2007年,县
渔鼓戏剧团排演的渔鼓戏《审衙役》在“
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第二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中,荣膺榜首,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和优秀剧目奖。2004~2007年,连续举办了4届群众文化
中国艺术节,共组织大型广场演出100余场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及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书法、美术、
摄影等作品在国家、省、市展评中多次获奖。剪纸、枣木雕刻等民间艺术也得到整理和继承,涌现出兰尊侠、刘桂兰等一大批民间艺人,50多个“庄户剧团”常年活跃民间;扶持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建起集文化夜校、远程教育站点、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于一体的农村文化大院260多个,成为农民学习知识技能、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积极组织参加省、市级体育赛事,至2007年,在省级比赛中获
金牌18枚、银牌33枚、铜牌18枚;在全国比赛中获金牌1枚、银牌1枚。
卫生事业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级卫生所为网点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2005年起,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成了全县11处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2007年,
沾化区被纳入省级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全县参合人数287932人,参合率达86.24%。实施“农村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民心工程”,总投资800多万元新建、改造乡镇
托老所10处,全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0%。
1988年,
计划生育率与晚婚率分别为95.8%和29.2%,
人口出生率16.31‰,自然增长率8.96‰。计划生育工作基本纳入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轨道,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相应提高。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县。2007年,计划生育率与晚婚率分别为97.11%和58.96%,人口出生率9.75‰,自然增长率1.54‰,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
沾化区县正处在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工业挖掘整合盐碱荒地宽满、热电充足、海洋资源丰富等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传统产业品牌化要求,发展集群式产业,打造支撑型龙头,强势推进“5139”工程(到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5家,过10亿元的10家,过亿元的30家,过5000万元的90家),南部大高高新技术、中部县城
循环经济、北海高效生态新区“三大板块”快速崛起。电力能源、油盐化工、
金属材料、飞机制造、食品医药、皮革加工等骨干产业规模迅速膨胀、链条不断延伸。农业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坚持“重点在特色、关键在管理、根本在龙头”思路,注重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四化并举”,
沾化冬枣、畜牧、水产、棉花等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优化发展环境,打造良好平台。城市改造开发步伐加快,铁路、3条高速、4条干线路、3大港口、1个火车站、3大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提高了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使沾化成为客商青睐的投资宝地。坚持内外并举,凝聚发展合力。县委、县政府始终把
招商引资作为振兴沾化的必由之路,采取组团式招商、小分队招商、挂职蹲点招商等形式,拉动相关优势产业向沾化转移。仅2003年至2007年,全县就引进项目660个,投资过亿元项目33个、过千万元项目170个,到位县外资金182亿元,年均增长64.4%。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全县人民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劲头苦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挖掘潜在优势,在黄河三角洲开发中创造新的优势,飞速发展的沾化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