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阴道炎
妇科疾病
外阴及阴道炎症是妇科学最常见的疾病,感染性阴道炎主要包括前庭大腺炎症、滴虫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细菌性阴道病、老年性阴道炎、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这些炎症常发生于性活跃期女性、绝经后妇女、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其主要症状包括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灼热感、阴道和女性外生殖器疼痛、性交痛、排尿痛等。分泌物的性状和气味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病因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原生动物感染、激素水平变化、不良卫生习惯和性传播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常与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有关,如乳杆菌减少导致的pH升高,使得其他致病菌过度繁殖。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如湿片法、pH测定、细菌培养及病原学检查。对有血性分泌物者需排除生殖道恶性肿瘤,对小阴唇粘连者需与外生殖器畸形鉴别。
治疗原则包括消除病因、补充雌激素、使用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局部用药常用于轻度和局部感染,严重感染或全身症状则需全身用药。常用药物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克霉唑、咪康唑和制霉菌素。萎缩性阴道炎则主要通过补充雌激素改善症状。对复发性疾病,需进行长期巩固治疗以预防复发。
综述 
女性外生殖器及阴道炎症是妇科最常见疾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外阴阴道与尿道肛门毗邻,局部潮湿,易受污染;生育期妇女性活动较频繁,且外阴阴道是分挽、宫腔操作的必经之道,容易受到损伤及外界病原体的感染;绝经后妇女及婴幼儿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生感染。
病理生理
中医病机
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因病机
该病的发生,中医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及风、冷、湿、热之邪。
1、肝肾阴虚外阴、阴道为经络丛集之处,宗筋聚集之所,冲任与足三阴经(足大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均循此而过。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前后二阴。若因禀赋不足,房劳多产,精血耗伤,或七七之年,肾阴亏虚,天癸竭绝,冲任脉衰,阴血不足,不能德养阴户,或阴虚火旺伤阴灼络而致。
2、肝经郁热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若内伤七情肝郁气滞证气滞,郁久化热,热灼经络。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水湿运化失常,水湿内停与郁热相搏结,致湿热下注,直犯阴部,而生阴痛带下病等证。《精青主女科·带下》说:"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牌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
3、湿热下注湿热为病,有内生和外感之分。内生者多与脾虚肝郁或恣食育粱厚味有关。外感者,常因经行产后胞室空虚,湿热邪毒乘虚而入,直犯阴器胞官而成带下、阴痛等症
滴虫性阴道炎的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是因湿热蕴结,虫蚀阴中所致。
湿热之邪有内外之分。如久居湿地等致湿邪外侵,郁而化热,或月经周期、产后,湿热邪毒乘虚而入,此为外感湿热。若素体脾气虚弱,或肝气郁结,木克脾土,脾失健运,水湿内留,停注下焦,蕴而化热,则为内生湿热。湿热蕴结,韧带不固,则带下增多,色黄。下焦湿热,膀优失约则并发淋证;湿邪浸淫日久成毒,或感染热毒邪气,热盛迫血妄行,或湿毒腐蚀肌肤,则可见带下病脓血,或见"阴蚀"、"阴疮"。湿腐生虫,或摄生不慎,虫邪直犯阴器,虫蚀阴中则阴痒,阴中灼痛。
念珠菌性阴道炎病因病机
该病多因湿浊蕴结,感染邪毒所致。
1、湿浊蕴结牌虚湿阻,郁怒伤肝,湿浊蕴结,流注下焦,犯及阴部,湿腐生虫面发病,或因久居湿地,感受湿邪,或摄生不慎,忽视卫生,虫体邪毒直犯阴器致生本病。
2、阴虚夹湿房劳产众,久病或孕后阴血亏虚,肝肾不足,不能德养窍道,病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故临床上消渴及妊娠者易屡患此疾。
老年性阴道炎的病因病机
该病主要机制为肝肾阴虚,湿热下注。
1、肝肾阴虚年老体衰或手术切除卵巢后,精血不足,肝肾亏虚,冲任虚衰,带脉失约,津液渗漏于下则带下量多。阴阴虚火旺旺,灼伤脉络,迫血外出,则带下夹血,阴中灼热而痛。阴血不足,阴窍先养,生风化燥则阴痒。
2、湿热下注年老精血亏虚,阴窍失养,湿邪乘虚而入,或脾虚湿阻,与体内虚火相胶结,湿热下注而致带下、阴痒、淋证等诸病。或因摄生不慎,湿热之邪直犯阴部而成。若湿热煎熬日久,化腐成脓可使病情加重。
西医病机
阴道的弱酸性环境能保持阴道的自洁功能。西医认为阴道的环境经常受到宿主代谢产物、细菌本身的产物及外源性因素(交配、冲洗及其他干扰)而不稳定。正常情况下,阴道内以阴道杆菌占优势,还有少量厌氧菌支原体念珠菌病,这些菌群形成一种正常的生态平衡。但是,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或外来因素如组织损伤、性交,破坏了阴道的生态平衡时,这些常住的菌群会变成致病菌,冲破阴道屏障而引起感染。
引起女性阴道炎的病原体不外乎两大来源,即来自原本寄生于阴道内的菌群,或来自外界入侵的病原体。正常情况下,阴道内以阴道杆菌占优势,还有少量厌氧菌、支原体及念珠菌,这些菌群形成一种正常的生态平衡。但是,当人体免疫力低下、内分泌激素发生变化,或外来因素如组织损伤、性交,破坏了阴道的生态平衡时,这些常住的菌群会变成致病菌,冲破阴道屏障而引起感染。
分类
前庭大腺炎症
前庭大腺炎症由病原体侵入前庭大腺所致,可分为前庭大腺炎(bartholinitis)、前庭大腺脓肿(abscess of Bartholin gland)和前庭大腺囊肿(Bartholin cyst)。生育期妇女多见,幼女及绝经后期妇女少见。
病原体
多为混合性细菌感染,主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肠球菌。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率的升高,奈瑟氏球菌沙眼衣原体也成为常见病原体。
病原体侵犯腺管,初期导致前庭大腺导管炎,腺管开口往往因肿胀或渗出物凝聚而阻塞,分泌物积存不能外流,感染进一步加重则形成前庭大腺脓肿。
若脓肿消退后,腺管阻塞,脓液吸收后被黏液分泌物所替代,形成前庭大腺囊肿。前庭大腺囊肿可继发感染,形成脓肿,并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
前庭大腺炎起病急,多为一侧。初起时局部产生肿胀、疼痛、灼热感,检查见局部皮肤红肿、压痛明显,患侧前庭大腺开口处有时可见白色小点。
若感染进一步加重,脓肿形成并快速增大,直径可达3-6厘米,患者疼痛剧烈,行走不便,脓肿成熟时局部可触及波动感。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腹股沟淋巴结可呈不同程度增大。
当脓肿内压力增大时,表面皮肤黏膜变薄,脓肿可自行破溃。若破孔大,可自行引流,炎症较快消退而痊愈;若破孔小,引流不畅,则炎症持续存在,并反复发作。
前庭大腺囊肿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若囊肿小且无急性感染,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往往于妇科学检查时方被发现;若囊肿大,可感到女性外生殖器坠胀或交配不适。检查见患侧阴道前庭窝外侧肿大,在外阴部后下方可触及无痛性囊性肿物,多呈圆形、边界清楚。
治疗
滴虫阴道炎
滴虫阴道炎(trichomonal 阴道炎, TV)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阴道炎症,也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病原体
阴道毛滴虫生存力较强,适宜在温度25-40°C、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在pH5.0以下环境中其生长受到抑制。
月经前后阴道pH发生变化,月经后接近中性,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得以繁殖,滴虫阴道炎常于月经前后发作。滴虫能消耗或吞噬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阻碍DL-乳酸生成,使阴道pH升高。滴虫能消耗氧,使阴道成为厌氧环境,易致厌氧菌繁殖,约60%的患者同时合并细菌性阴道病
阴道毛滴虫还能吞噬精子,影响精子在阴道内存活。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还常侵入尿道或尿道旁腺,甚至膀胱、肾盂,可以引发多种症状。
传播方式
经性交直接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滴虫可寄生于男性的包皮皱褶、尿道或前列腺中,男性感染滴虫后常无症状,易成为感染源。滴虫也可通过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便器、衣物、污染的器械及敷料等间接传播。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4-28天。25%-50%的患者在感染初期无症状。
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间或出现灼热、疼痛、性交痛等。分泌物的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分泌物呈灰黄色、黄白色并呈脓性是因其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若合并其他感染则呈黄绿色;呈泡沫状、有异味是由于滴虫无氧酵解糖类,产生腐臭气体所致。
痛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外阴。若合并尿道感染,可有尿频尿痛的症状,有时可有血尿。检查见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部分无症状感染者阴道黏膜无异常改变。
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容易诊断,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即可确诊。最简便的方法是湿片法,取0.9%氯化钠温溶液1滴放在玻片上,在阴道侧壁取典型分泌物混于其中,立即在低倍光镜下寻找滴虫。显微镜下可见到呈波状运动的滴虫及增多的免疫细胞被推移。此方法的敏感性为60%-70%。阴道分泌物智能化检测系统及分子诊断技术可提高滴虫检出率。取分泌物前24-48小时避免交配、阴道灌洗或局部用药。取分泌物时阴道窥器不涂润滑剂,分泌物取出后应及时送检并注意保暖,否则滴虫活动力减弱,造成辨认困难。分泌物革兰染色涂片检查会使滴虫活动减弱,造成检出率下降。
本病应与需氧菌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 AV)相鉴别,两者阴道分泌物性状相似,稀薄、泡沫状、有异味。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鉴别。滴虫阴道炎湿片检查可见滴虫,而AV常见的病原菌为B族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等需氧菌,镜下可见大量中毒白细胞和大量杂菌乳杆菌属减少或消失,阴道分泌物中凝固酶和葡萄糖醋酸酶可呈阳性。此外,因滴虫阴道炎可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如HIV、黏液脓性宫颈炎等,诊断时需特别注意。
治疗
滴虫阴道炎患者可同时存在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多部位滴虫感染,治愈此病需全身用药,并避免阴道冲洗。主要治疗药物为硝基咪唑类药物。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曾称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女性外生殖器阴道炎症。国外资料显示,约75%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VVC,45%的妇女经历过2次或2次以上的发病。
病原体及诱发因素
80%-90%的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假丝酵母菌适宜在酸性环境中生长,其阴道pH通常\u003c4.5。假丝酵母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C,1小时即死亡;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等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白假丝酵母菌为双相菌,有酵母相和菌丝相。酵母相为孢子,在无症状寄居及传播中起作用;菌丝相为孢子伸长形成假菌丝,具有侵袭组织的能力。10%-20%的非孕妇女及30%的孕妇阴道中可能黏附有假丝酵母菌寄生,但菌量极少,呈酵母相,并不引起炎症反应;在宿主全身及阴道局部细胞免疫能力下降时,假丝酵母菌转化为菌丝相,大量繁殖生长侵袭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发病的常见诱因有: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等。胃肠道假丝酵母菌感染者粪便污染阴道、穿紧身化纤内裤及肥胖使女性外生殖器局部温度与湿度增加,也是发病的影响因素。
传播途径
主要为内源性传染,假丝酵母菌作为机会致病菌,除阴道外,也可寄生于人的口腔、肠道,这三个部位的假丝酵母菌可互相传染,也可通过交配直接传染。少部分患者通过接触感染的衣物间接传染。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外阴阴道痛痒、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阴道痛痒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严重者坐立不安,以夜晚更加明显。部分患者有外阴部灼热痛、性交痛以及排尿痛,尿痛是排尿时尿液刺激水肿的外阴所致。阴道分泌物的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妇科学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可伴有抓痕,严重者可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可分为单纯性VVC和复杂性VVC,后者占10%-20%。单纯性VVC包括非孕期妇女发生的散发性、白色念珠菌所致的轻或中度VVC;复杂性VVC包括非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VVC、重度VVC、复发性VVC、妊娠期VVC或其他特殊患者如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低下者所患VVC。
诊断
对有阴道炎症症状或体征的妇女,若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假丝酵母菌的芽生孢子或假菌丝即可确诊。可用湿片法或革兰染色检查分泌物中的芽生孢子和假菌丝。湿片法多采用10%氢氧化钾溶液,可溶解其他细胞成分,提高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对于有症状而多次湿片法检查为阴性或治疗效果不好的难治性VVC病例,可采用培养法同时进行药敏试验。
VVC合并细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是常见的阴道混合性感染的类型,实验室检查可见到两种或以上致病微生物。pH测定具有鉴别意义,若VVC患者阴道分泌物pH\u003e4.5,需要特别注意存在混合感染的可能性,尤其是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的混合感染。
本病症状及分泌物性状与细胞溶解性阴道病(cytolytic vaginosis, CV)相似,应注意鉴别。CV主要由乳杆菌属过度繁殖,pH过低,导致阴道鳞状上皮细胞溶解破裂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外阴痛痒、阴道烧灼样不适,阴道分泌物性质为黏稠或稀薄的白色干酪样。两者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鉴别,VVC镜下可见到芽生孢子及假菌丝,而CV可见大量乳杆菌和上皮溶解后细胞裸核。
治疗
消除诱因,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或全身抗真菌药物,以局部用药为主。
细菌性阴道病
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 BV)是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以带有鱼腥臭味的稀薄阴道分泌物增多为主要表现的混合感染。
病因
正常阴道菌群以乳杆菌属占优势。若产生H₂O₂的乳杆菌减少,阴道pH升高,阴道微生态失衡,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主要有加特纳菌,还有其他厌氧菌,如动弯杆菌、普雷沃氏菌、紫单胞菌、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等,以及人型支原体感染,导致细菌性阴道病。促使阴道菌群发生变化的原因仍不清楚,可能与频繁交配、反复阴道灌洗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带有鱼腥臭味的稀薄阴道分泌物增多是其临床特点,可伴有轻度外阴瘙痒烧灼感,性交后症状加重。分泌物呈鱼腥臭味,是厌氧菌产生的胺类物质(尸胺腐胺三甲胺)所致。10%-40%的患者无临床症状。检查时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等炎症表现。分泌物呈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状,常黏附于阴道壁,但容易从阴道壁拭去。
诊断
主要采用Amsel临床诊断标准,下列4项中具备3项,即可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多数认为线索细胞阳性为必备条件。
除上述临床诊断标准外,还可应用Nugent革兰染色评分,根据阴道分泌物的各种细菌相对浓度进行诊断。目前有研究显示厌氧菌生成酶的检测有助于细菌性阴道病的辅助诊断,大部分患者唾液酸苷酶阳性。细菌性阴道病由阴道微生物菌群失调造成,因此细菌培养在诊断中意义不大。
治疗
治疗选用抗厌氧菌药物,主要有甲硝唑、替硝唑、克林霉素。甲硝唑可抑制厌氧菌生长而不影响乳杆菌生长,是较理想的治疗药物。
萎缩性阴道炎
萎缩性阴道炎(atrophic 阴道炎)为雌激素水平降低、局部抵抗力下降引起的、以需氧菌感染为主的阴道炎症。常见于自然绝经或人工绝经后的妇女,也可见于产后闭经、接受药物假绝经治疗者。
病因
绝经后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或缺失,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壁萎缩,黏膜变薄,上皮细胞糖原减少,阴道内pH升高(多为5.0-7.0),嗜酸的乳杆菌不再为优势菌,局部抵抗力降低,以需氧菌为主的其他致病菌过度繁殖,从而引起炎症。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女性外生殖器灼热不适、痛痒,阴道分泌物稀薄,呈淡黄色;感染严重者阴道分泌物呈脓血性。可伴有性交痛。检查时见阴道皱襞消失、萎缩、菲薄。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小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有时见浅表溃疡
诊断
根据绝经、卵巢手术史、盆腔放射治疗史及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疾病,可以诊断。阴道分泌物镜检见大量免疫细胞而未见滴虫性阴道炎假丝酵母菌等致病菌。萎缩性阴道炎患者因受雌激素水平低落的影响,阴道上皮脱落细胞量少且多为基底层细胞。对有血性阴道分泌物者,应与生殖道恶性肿瘤进行鉴别。对出现阴道壁肉芽组织及溃疡情况者,需行局部活组织检查,以与阴道癌相鉴别。
治疗
治疗原则为补充雌激素,增加阴道抵抗力;使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infantile 阴道炎)是因婴幼儿外阴皮肤黏膜薄、雌激素水平低及阴道内异物等所致的外阴阴道继发感染。常见于5岁以下婴幼儿,多与外阴炎并存。
病因
由于婴幼儿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外阴阴道容易发生炎症。
常见病原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奈瑟氏球菌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也为常见病原体。病原体常通过患病成人的手、衣物、毛巾、浴盆等间接传播。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临床上多由监护人发现婴幼儿内裤有脓性分泌物而就诊。大量分泌物刺激引起外阴痛痒,患儿哭闹、烦躁不安或用手抓挠外阴。部分患儿伴有下尿路感染,出现尿急、尿频尿痛。检查可见外阴、阴蒂、尿道口、阴道口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自阴道口流出。病情严重者,外阴表面可见溃疡小阴唇可发生粘连。粘连的小阴唇有时遮盖阴道口及尿道口,粘连的上、下方可各有一裂隙,尿自裂隙排出。
诊断
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采集病史时常需详细询问患者监护人。结合症状及查体所见,通常可做出初步诊断。可用细棉拭子或吸管取阴道分泌物作病原学检查,以明确病原体;必要时做细菌及真菌培养。必要时还应做肛诊以排除阴道异物及肿瘤。对有小阴唇粘连者,应注意与外生殖器畸形鉴别。
治疗
参考资料
..2024-06-18
细菌性阴道病诊治指南(2021修订版).中华妇产科杂志.2024-08-13
目录
概述
综述 
病理生理
中医病机
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因病机
滴虫性阴道炎的病因病机
念珠菌性阴道炎病因病机
老年性阴道炎的病因病机
西医病机
分类
前庭大腺炎症
病原体
治疗
滴虫阴道炎
病原体
传播方式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病原体及诱发因素
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细菌性阴道病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萎缩性阴道炎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婴幼儿外阴阴道炎
病因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