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妇科学》是
刘敏如编著的图书,于2007年由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包括
月经失调、崩漏、
带下病、子嗣、临产、产后、;乳疾,
症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规律,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在脏器方面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等特有的功能,必然在病理上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等特有的疾病。如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妇人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所以妇人别立方也。”由此说明,妇女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有其特殊的方面,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说:“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症,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这是对中医妇科疾病范围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诊断研究
妇科学疾病学研究强调的四诊要点,在对全身症状了解的同时,着重阐述经、带、胎、产方面的诊察方法。在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不可偏废。
望诊
根据妇科的特点,望诊时除观察患者的神志、形态、面色、唇色、舌质、舌苔外,应注意观察月经、
带下病和恶露的量、色、质的变化。望月经经量过多,多属
血热或
气虚;经量过少,多属
血虚、
肾虚或寒凝血滞;经量时多时少,多属气郁、肾虚。经色紫红或鲜红,多属血热;经色淡红,多属气虚、血虚;经色紫黯,多属滞。经质稠粘,多届瘀、热;经质稀薄,多属虚、寒;夹紫黯血块者,多属血瘀。望带下带下量多,是属病态,或因湿热较重,或由脾虚、肾虚,临证必当详辨。带下色白,多属脾虚、肾虚;带下色黄,多属湿热或
湿疹;带下色赤或赤白相兼,多属血热或邪毒;带质清稀,多属脾虚、肾虚;带质稠粘,多属湿热蕴结。望恶露恶器量多,色淡,质稀者,多为
气虚;色鲜红或紫红,稠粘者,多属
血热;色紫黑有块者,多为血瘀。
闻诊
闻诊包括耳听声音、鼻嗅气味两个方面。耳听声音听患者的语音、呼吸、
嗳气、叹息、痰喘、咳嗽等声音,可帮助判断病在何脏何腑,属虚属实。如语音低微者,多属
中气不足;寡欢少语,时欲太息,多属
肝气郁结;声高气粗,甚或语无伦次者,多属实证、
热证;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者,多属
胃气上逆、
脾胃不和;喘咳气急者,多属饮停心下,或肺气失宣。鼻嗅气味了解病体及病室气味,以辨阴阳、寒热。在
妇科学主要是了解月经、
带下病、恶露等气味。若气味腥臭,多属寒湿;气味臭秽,多属
血热或湿热蕴结;气味恶臭难闻者,多属邪毒壅盛,或瘀浊败脓等病变,为临床险症。
问诊
问诊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起居、饮食、特殊的生活习惯等,同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及其他与疾病有关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在妇科疾病的诊察中,要熟练掌握与妇女经、带、胎、产有关的问诊内容。年龄不同年龄的妇女,由于生理上的差异,表现在病理上各有特点,因此在治疗中也各有侧重。一般来说,青春期常因肾气未充,易导致月经疾患。中年妇女由于胎产、哺乳,数伤于血,肝肾失养,常出现
月经失调、胎前产后诸病。老年妇女脾
肾虚衰,易发生经断前后诸证、恶性肿瘤等。主诉主诉应该包括两个要素,即主要病症性质和发生时间。主诉在问诊时必须首先询问清楚,在具体书写时要求文字简练、精确。主诉为
妇科学的其他问诊内容提供了线索,在疾病的诊断上有重要价值。现病史包括发病原因或诱因,起病缓急,开始有哪些症状,治疗经过与效果,现在有何症状等。
切诊
切诊包括切脉与按察胸腹、四肢两个部分。脉诊妇科疾病寒、热、虚、实的辨证,其脉诊与其他科相同。这里仅就经、带、胎、产的常见脉象阐述如下。月经常脉月经将至,或正值月经来潮期间,脉多滑利。
月经病脉月经病脉主要有虚、实、寒、热四个方面。脉缓弱者,多属
气虚;脉细而无力或细弱者,多属
血虚;脉沉细者,多属
肾气虚;脉细数者,多属
肾阴虚,或
虚热病;脉沉细而迟或沉弱者,多属
肾阳虚。脉弦者,多属气滞、
肝郁气滞证;脉涩而有力或滑者,多属血瘀:滑而有力者,多属痰湿与血搏结。脉沉紧者,多属血寒;脉沉迟无力者,多属
体寒;脉沉紧或濡缓者,多属寒湿凝滞。脉滑数、洪数者,多属
血热;脉细数者,多属虚热;脉弦数有力者,多属肝郁化热。
带下病脉带下量多本属病态,所以带下只有病脉。脉缓滑者,多属脾虚湿盛;脉沉弱者,多属肾气虚损;脉滑数或弦数者,多见湿热;脉沉紧或濡缓,多见寒湿。
病理研究
中医妇科学对妇科疾病的病理机转研究可以概括三个大方面:脏腑功能失常影响冲任为病;气血失调影响冲任为病;直接损伤胞宫影响冲任为病。
妇科病机与内科、外科等其他各科病机的不同点,就在于妇科病机必须是损伤冲任(督带)的。在生理上胞宫是通过冲任(督带)和整个经脉联系在一起的,在病理上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等只有损伤了冲任(督带)的功能时,才能导致胞宫发生经、带、胎、产、杂诸病。历代医家多是以此立论的。《
诸病源候论》论妇人病,凡月水不调候五论、
带下病候九论、漏下候七论、
血崩候五论,全部以损伤冲任立论;《
校注妇人良方》称:“妇人病有三十六种,皆由冲任劳损而致,盖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会海。”《
医学源流论》说:“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源洞悉,而候所生之病,则千条万绪,以可知其所从起。”
李时珍更明确地说:“医不知此,罔控病机。”说明必须突出“冲任损伤”在妇科病机中的核心地位。
妇女保健
妇女保健旨在贯彻“预防为主”的精神。由于妇女有经、孕、产、乳等特点,更需重视卫生保健的特点功达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减少妇科疾病发生,保障妇女的身体健康。
经期卫生
月经期由于盆腔充血,胞宫
经血下行,血室开放,抵抗力减弱,又容易发生情绪波动,若不注意摄养可导致
妇科学疾病,故应予重视经期卫生。
1.劳逸适度经期失血可导致气血损耗,机体易感疲劳,故不宜作超越本身体力的劳动或作剧烈运动,并应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充沛的精力。
2.寒温适宜经期胞宫气血空虚,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冒雨涉水或冷水淋洗、游泳等,以防止
月经失调、
经痛、
带下病及妇科杂病。
3.调摄饮食经期不宜过食辛辣香燥伤津食物,以免耗伤阴血或热迫血妄行,但也不宜过食生冷之品,以防导致寒滞血脉,经行不畅。
4.心情舒畅经期因
经血下注,阴血不足,肝气易郁,情绪容易失控,或忧思烦怒,以致气血逆乱,导致月经失调等症,故应保持心情舒畅,维持气血正常运行,避免疾病发生。
5.严禁房事经期血室开放,故应严禁房事及盆浴、坐浴,防止病邪入侵。保持
女性外生殖器和
阴道清洁,勤换内衣
内裤。
孕期保健
怀孕后,生理上起各种变化,以
生殖系统变化最显著,应定期作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下列预防措施。
1.饮食调理怀孕早期出现纳少泛恶、乏力等现象,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是正常的妊娠反应,一般不需治疗。孕期饮食宜清淡,富于
维生素、
蛋白质,又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有刺激食物。孕期更不能随便乱服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药。
2.劳逸结合怀孕后应避免剧烈体力劳动或运动,更不宜提拿重物或攀高涉险,保证足够的睡眠和养成有规律的生活。
3.饱暖避寒妊娠早期,孕期卫气较虚弱,易感冒,故衣着要暖,服装及鞋要宽畅,舒适柔软,勿紧胸束腰,阻碍气血运行,以免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4.注意清洁孕期保持
女性外生殖器及皮肤清洁,常洗澡,勤换内衣,并用温水清洗乳头,常用手指牵拉或用
手掌按摩乳头,以防
乳头内陷。
5.注意胎教妇人怀孕,其思想、视听、言行,均应端正坝胎儿可得到感化,古称胎教。胎教,首见于《
大戴礼记》和汉代
刘向的《
列女传》,历来得到群众和医家的重视。《
叶氏女科证治》云:“胎前静养,乃第一妙法,不较是非,则气不伤矣。不争得失,则神不劳矣。心不嫉妒,则血自充矣。情无淫荡测精自足矣。安闲宁静,即是胎教。”孕妇的生活、思想、言行,足以影响胎儿,已为现代医学所注意。因母亲之思想情操,七情变化都可影响胎儿,故在孕期应保持精神愉快,多听悦耳优美的乐曲,可能有利胎儿发育和性格训导。
6.严慎房事房事过频可损伤肾气,发生流产。特别是在
妊娠头3个月不慎房事,易致流产。妊娠后3月不避房事,可引起
早产或诱发产褥感染,故严慎房事十分重要。
7.产前检查妊娠3个月时应测基础血压和作盆腔检查,了解
子宫大小与孕月的关系以及盆腔情况。妊娠5个月后应定期作产前检查,孕期如发现水肿、
高血压、蛋白尿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治疗。在近预产期时发现
阴道少量流血、流水、腹部阵痛等
先兆临产现象,应立即赴医院检查。
8.牢记“六字”产妇临产时不必恐怖紧张,医务人员应予关心照顾,向病人宣传“睡、忍痛、慢临盆”六字的精神,避兔过早迸气,鼓励产妇进食和休息,必要时可进服参汤、
桂圆松子仁汤等,以扶助正气,增加体力,加速产程进展。如出现难产或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也要镇静,迅速果断地作出处理。
产褥期保健
由于分娩耗血伤气,故产妇在产褥期气血虚弱,体力疲乏,产后调养护理尤为重要。
1.谨避风寒新产之后,营弱表虚,易见褥汗,稍受风寒即易感冒,故应保暖。在炎热夏天,居室尤应通风透气凉爽,防止
中暑。
2.饮食护养产妇新产不久体力未复,脾运不健,不宜进食油腻之品,饮食应清淡可口,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可适当进食水果,增加
维生素摄入。
3.讲究卫生产褥期应保持皮肤及
女性外生殖器清洁,清洗会阴,勤换
内裤及卫生巾,严禁房事,保持
乳房清洁,防止乳头破裂和
乳腺炎,还要破除“月子里”不梳头、不刷牙的陋习。
4.产后锻炼一般顺产的产妇,在产后2~3天就可起床适当活动,产后2周即可逐渐开始产后保健运动,以增强体质和保持体型,但不宜过早进行下蹲或增高腹压的活动,以防
子宫脱垂。
5.产后访视 产后45天产妇应抱婴儿去医院作
产后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治疗。
6.
计划生育措施医务人员要向产妇宣传计划生育的意义,落实计划生育措施,如男用避孕套、女方放置节育环等。
哺乳期保健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物,优于人工喂养,应提倡母乳哺养。
1.定时喂奶养成定时喂奶的习惯,根据月龄增长逐月增加食量,或添加辅助饮料,进食量要适中,防止
消化不良。乳母应适当增加营养和保证休息。
2.清洁乳头注意
乳房卫生,常用温水洗奶头,哺乳前后都要清洁乳头,不能让婴儿含奶头入睡。喂奶时双侧乳房轮换吸空,发现乳头破裂应立即治疗,防止
乳腺炎发生。
3.辅助食品婴儿奶量大者,可逐渐增加辅助食品,如米汤、
奶糕和蛋汤等。一般在婴儿10个月左右即可断奶。
4.慎用药物有些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乳汁,如
苄青霉素、镇静剂等,直接影响婴儿,甚至使婴儿致敏,发生过敏反应,故应慎重用药。凡堕胎之中药也应慎用
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是长身体、长知识时期,随着月经初潮,防治重点是
月经病。
1.月经生理的宣教少女进入14岁左右,天癸成熟,月经初潮,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少女青年对月经来潮感到羞涩、恐惧,甚至厌恶月经,导致月经病的发生,故宣教月经生理是十分重要的。
2.性知识的宣教月经来潮,说明已具有生育能力,青春期少女对女性的性生理缺乏了解,又有一种好奇心,出现性紊乱现象,故对少女要进行性知识的宣教,促使她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性知识的了解。
3.饮食多样化青春期是长身体时期,体内需要各种氨基酸、
蛋白质、
维生素等,故应增加饮食的种类,包括含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锌、钙等),促进
卵巢及体内各脏器的需要,促进天癸发育,促进冲任气血旺盛,保证月经正常来潮,切忌偏食和不恰当的减肥节食,导致
月经失调、厌食等症。
更年期保健
更年期是妇女天癸渐衰,阴阳失去平衡,卵巢及性腺功能衰弱时期,也是肿瘤好发时期。
1.劳逸适当此期妇女肾气渐衰,易疲乏,故应劳逸结合,不宜过度操劳,预防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的月经失调和肿瘤的发生。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调节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和休息。
2.情志舒畅更年期虽是肿瘤好发时期,但不可思想负担过重,要防止
精神过度紧张,避免不良刺激,做到清心寡欲,心情舒畅,才能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
3.
妇科学普查更年期易患肿瘤,应定期组织妇科普查,排除妇科肿瘤或早期发现肿瘤,特别对某些不明原因的症状更不可忽视,须进一步检查。
4.适当治疗更年期又称围绝经期,为妇女从生殖功能旺盛的状态,向老年衰萎过渡的时期,这时期可始于40岁,而历时10余年至20年。在更年期
卵巢功能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偏低,已有缺钙倾向,故应开始补充适量的雌激素和钙片,防止
骨质疏松症和
心血管疾病。中药方面可适当服用
活血化瘀药类药物和补肾健身壮骨类药物。
女性解剖命名
中医关于解剖一词,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灵枢·经水》篇:“若失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中医有关生殖器解剖的认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像西医研究深刻,但从历代文献关于妇女生殖器解剖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在封建制度下,能获得有关妇女生殖器官解剖资料是非常可贵的。学习这些器官的中医名称、位置、形态和功能,对理解中医妇科学的生理和病理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阴户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的解剖术语。阴户一词最早见于《
校注妇人良方》。阴户又名四边。根据《校注妇人良方》记载,阴户相当于
阴道口四周的组织,如阴蒂、阴道前庭、阴唇系带及大小阴唇的部位。
后世历代医学家也较广泛的使用阴户这一名称。如《
医学入门》等书籍中有“阴户肿痛不闭者”,就是描写前庭大腺急性炎症时的症状。
四边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名词在有些中医文献上有四边的记载,如《
诸病源候论》有:“玉门、四边皆散,子户未安”。说明了四边指阴道口外前后左右四边,即前至阴蒂,后至大小
阴唇系带,左右应指大小阴唇,由此四边与阴户的解剖范围一致,可认为四边是阴户的别名。
玉门 是女性外生殖器官名词。又名龙门、胞门。根据《
脉经》等书记载:“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女属玉门”。关于龙门的位置,在《
千金要方》记载龙门“在玉泉(即尿道口)下,女人入阴内外之际”。提示玉门、龙门、胞门的部位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的处女膜组织,只是外形改变而已。玉门为未婚妇女,处女膜尚完整;龙门为已婚未产妇女,处女膜已破裂;胞门则为已经生育过的妇女,由于分娩时胎头、胎体经过该处,撕破和压迫处女膜,检查时只能见到处女膜边缘的痕迹。但是,也有称已婚、已产妇女为玉门的,如《
妇人大全良方》有“产后阴脱,玉门不闭”等记载,因此在某些书籍中玉门并非未嫁女的专用名词。而是已婚、已产者也可称玉门。
关于阴户、玉门的功能,由《妇人大全良方》的记载“玉门、四边,主持关元,禁闭精子”。说明阴户、玉门是性交场所,也是胎儿、月经、
带下病、恶露排出的通道和关口。
阴道 是女性内生殖器官名词。阴道一词首见于《请病源候论》。该书记载“五脏六腑津气流行阴道”、“产后阴道肿痛候”,中医阴道的解剖位置与西医的阴道是一致的。阴道的主要功能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也是性交的场所。由于中医文献关于解剖名词尚未规范统一,有的书籍将“阴户”、“子肠”也作为阴道,这需要根据书中叙述具体内容来理解,如“产后阴脱,玉门不闭”、“子肠下出”等,前句阴脱是指阴道膨出,后句的子肠下出可能指阴道后膨出,也可能指
子宫下脱。
子门 又名子户,是女性内生殖器官之一。子门首见于《灵枢·水胀》:“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的记载,说明子门相当于西医的子宫颈口的部位。子门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
胞宫 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等,属女性内生殖器的重要器官之一。女子胞一词首先于《
黄帝内经》,在《素问·五脏别论》里称“女子胞”,在《灵枢·五色》里称为“子处”。在《
神农本草经》里称“子宫”、“子脏”。在
紫水晶的主治中记载了“女子风寒在
子宫”。子宫一词为历代医学家所接受,在历代著作中多有记载。胞宫一词,始见于《
女科百问》:“热人胞宫,寒热如疟”。以后各妇产科专著里也多有记载。
胞宫的位置在《
类经附翼》说:子宫“居直肠之前,
膀胱之后”。此解剖位置的描述与西医子宫解剖相同。
关于胞宫的形态,在《
格致余论》、《
景岳全书》中记载:“阴阳交,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中分为二,形如合体,一达于左,一达于右”。因此
中医学的
子宫包括子宫实体和两侧附件(输卵管、
卵巢)。说明中医学子宫(胞宫)的解剖范围与西医学子宫的解剖范围不完全相同。另外从脏腑、经络关系来看,《素问·评热病论》说:“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素问·奇病论})又述:“胞络者系于肾”。因此胞宫有经脉直接与脏腑相连,中医的胞宫与西医的“子宫”在解剖位置上有相同之处,但中医的胞官还包括两侧附件,并参与脏腑、经络的气血交流和调节。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了胞宫的功能是“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类经})又说:“女子之胞,
子宫是也,亦以出纳精气而成孕者为奇”。可见胞宫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此外,《
黄帝内经》称女子胞为奇恒之府,它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脏腑,一般的脏,是藏而不泻;腑,是泻而不藏。而胞官却是亦泻亦藏,藏泻有时,行使着行经、蓄经、育胎、分娩、藏泻等功能,充分表现了胞宫的特殊功能。中
医和西医在解剖名上有一定的联系,现列表供参考。
疑难病学
中医妇科疑难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妇科疑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辨证治疗及护理、预防保健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
妇科学疑难病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病因病机不清不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证型难分难辨,多经辗转治疗而效果不佳的妇科难治
病种。如
月经失调、
经痛、闭经、
白带异常症、
骨盆腔发炎、
外阴瘙痒、外阴白色病变、
异常子宫出血、
子宫脱垂、
女性性功能障碍、
不孕症、
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
妊娠剧吐、胎位异常、异位妊娠、胎儿宫内生长迟缓、羊水过多、
产后尿潴留、
产后宫缩痛无力、产后宫缩痛、
产后缺乳、更年期综合症、
闭经溢乳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症、盆腔瘀血综合症、
乳腺增生症、
乳房纤维腺瘤、
乳房发育不良、
巨乳症、
子宫黏膜下肌瘤、
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及
卵巢肿瘤、葡萄胎、
畸胎瘤等。
妇科学发展史
中医妇科学是
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建立和充实起来的。医学发展的历史,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影响,为此,我们把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大历史阶段进行阐述。
夏商周
(公元前2178—公元前770年)我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就已经发现了一些药物,积累了初步的医疗经验。到了夏、商、周时代,中医妇产科学已有了萌芽,主要有关于难产、种子和胎教理论的记载。
《史记·楚世家》和《史记·夏本记》都有关于难产的记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约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成书的《
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妇产科用药。
《
列女传》说:“
太任,
王季娶以为妃……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
周文王。”提出了胎教理论的雏形。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公元前X1年)随着历史的前进,医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医家,如医和、
医缓、
扁鹊等,特别是扁鹊曾专门从事过妇产科的医疗工作,当时称为“带下医”。这一时期妇产科理论进展主要是难产、优生学、胚胎学的相关理论。《
黄帝内经》的出现,提出了
妇科学相关理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蕃,繁殖之意)。”明确提出近亲结婚有害于后代的繁殖。在胚胎学方面,《文子九守篇}有怀胎十月的记载。
战国时代成书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巨著《内经》,确定了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出了妇女的解剖、月经生理、
妊娠诊断等基本理论,还初步论述了一些妇女疾病的病理,如
血崩、月事不来、
带下病、不孕、
肠覃、石等。《内经》还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黄帝内经》的理论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代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朝,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
淳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的病案,是妇产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汉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首见记载,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
胎产书》,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又据《
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妇人婴儿方》(公元前26年),张仲景在《
伤寒论》序中自称撰用《胎胪药录》,《隋志》记载有《张仲景疗妇人方》1卷,可惜已都散佚。现存的只有
张仲景所著《
金匮玉函要略方》中的妇人三篇。与张仲景同代的医学家
华佗(公元112~公元207年),是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他发明了麻沸散、创伤药(神膏),并成功地进行了开腹手术,也成功地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公元618年)这一时期,主要是脉学和病源
证候学的成就,推动了妇产科的发展。晋,
王叔和著成的《
脉经》使诊脉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了,其中在妇
产科学方面,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指出“尺中不绝,
胎脉方真”及脉辨男女,描写了产时“离经脉”。稍晚,
南齐褚澄著《
褚氏遗书》1卷(10篇),其中从摄生角度提出了节育及晚婚的主张。南齐
徐文伯著有专书《疗妇人瘕》,并曾针刺引产成功。
北齐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明确指出怀胎十月养生和调摄的注意事项。
隋代
隋代,在公元610年,
巢元方等编著了《
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67门,1730个证候,书中有妇人病8卷,逐项讨论了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内容颇为丰富。
唐代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代继隋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事制度,设立了“太医署”,这是
天宝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专门培养医药人才。自晋至唐
临床医学日益兴盛,发展特点是逐渐趋向专科化。
当时著名的医学家
孙思邈,兼长内、妇、儿各科,所著《千金要方》,成书于公元652年,全书凡30卷,有妇人方上、中、下3卷,而且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
此时,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
昝殷著的《产宝》,成书于公元852~-856年,全书3卷41门,260余方,每门前有短论,后有附方,对后来
产科学发展有一定指导作用。
宋代
(公元960—公元1279年)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在国家医学教育规定设置的
九科之中有产科。这一时期出现一些重要妇产科专著。杨子建著《
十产论》,成书于公元1098年,“十产”包括正产、伤产、横产、倒产、偏产等,并对各种异常胎位和
助产方法作了叙述,对产科的贡献较大。
朱端章著《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成书于公元1184年,集宋以前产科的各家沦著,明标出处,并附有新生儿护理和治疗。齐仲甫著《
女科百问》,成书于公元1220年,全书凡2卷,将妇产科病归纳为100个问题,逐一解答,并附理法方药。
此期,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
陈自明和他的著作《
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于公元1237年著成该书,全书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
妊娠、坐月、产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产后8门,《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一直风行300多年,对后世医家也有巨大影响。此外,还有数部妇产科专著。总之,中医妇产科学在宋代得到了迅速发展。
金元时代
(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金元时代是医学百家争鸣时期,医学流派开始兴起,刘、张、李、朱四大家对妇
产科学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贡献。元代医学设13科,有产科一门。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发展,开阔了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思路。
刘完素著《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成书于公元1184年,集中反映了其学术思想。同时该书《妇人胎产论》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
太阴经也。”对妇女生理作了规律性阐述。
张从正著《
儒门事亲》,成书于公元1228年,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驱病,这种观点也常用于妇科。李呆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始生”,治病着重应用补脾升阳除湿之法,此法也广泛用于
妇科学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李呆著《
兰室秘藏》,成书于公元1276年,该书所论:“妇人
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对今天月经
病(主要是“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是有指导意义的。
朱震亨在理论上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疗上重视保存阴精,另外,朱震亨著《
格致余论》,成书于公元1347年,该书《受胎论》说:“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日
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第一次明确描写了子宫的形态。
明代
(公元1368-公元1644年)明代的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设13科,据《明史·百官志》记载有妇人科。此期妇科专著较多。
薛己著《
薛氏医案》,成书于公元1528-1544年,即医案16种,凡28卷,大旨以命门真阴真阳立论,对妇科理论也有重要影响。
万密斋著《广嗣纪要}、《妇人秘科》,成书于公元1549-1615年。王肯堂著《证治准绳·女科》,成书于公元1602-1607年,其中对妇科疾病的治疗论述甚详。
武之望著《
济阴纲目》,成书于公元1620年,书中广集别说,细列纲目,资料较全,但少有己见。李明珍著《
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1578年,并著《
奇经八脉考》和《
濒湖脉学》,其对月经理论和奇经八脉的论述,对中医月经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明·赵养葵著《
邯郸遗稿》,为其晚年作品,
赵姓独重命门学说,在《邯郸遗稿》中又有发挥。
张景岳著《
景岳全书》,成书于公元1624年,全书凡64卷,有《
妇人规》3卷,强调阳气阴精互为生化,形成了全面温补的一派,这对妇科理论发展有重要意义。
楼英著的《医学纲目》、
李梃著的《
医学入门》、龚信著的《
古今医鉴》等,对
妇科学疾病也有精辟论述。
此期,
中医学对肾及命门学说的研究和阐发,从理论上给妇产科以重大影响,但未能引起妇产科临床的广泛重视。妇产科著述虽多,而大多数著述局限于对前人论述的整理。
清代
(公元1636-公元1949年)清代将妇产科统称为妇人科或女科。清代妇产科的著作较多,流传也较广。
傅山的《
傅青主女科》,系后人辑录而成,书中辨证以肝、脾、肾三脏立论,论述平正扼要,理法严谨,方药简效,更有独到见解,影响久远。萧赓六著《女科经纶》,成书于公元1684年,内容较丰富,间有己见。亟斋居士著《
达生编》1卷,成书于公元1715年,论胎前、临产、产后调护之法,难产救治之方,平易浅近,尽人能晓。
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成书于公元1742年,此书由国家组织编写,内有《妇科心法要诀》,集清前的妇产科大成,理法严谨,体例规范,通俗广传,成为医者必读的参考书。沈尧封著《沈氏女科辑要},公元1850年由王盂英校注刊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全书计2卷,最为晚出,而颇多新说。其他著作,如
陈士铎的《
石室秘录》、
徐大椿的《
兰台轨范》、
叶天士的《叶天土女科》、
沈金鳌的《
妇科玉尺》、吴道源的《
女科切要》、
陈莲舫的《妇科秘诀大全》等;专论胎产的有阎成斋的{胎产心法)、汪朴斋的《
产科心法》、单养贤的《
胎产全书》、张曜孙的《
产孕集》等。
民国时期对妇科贡献比较大的著作有
张锡纯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书于公元1918年。还有张山雷笺正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成书于公元1933年,书中所倡肝肾学说,多是自识心得,切要发明,曾作教本而广泛流传。
总之,
清代以近的妇产科专著,现存不下数十种,在理论和实践中影响较大的首推《
傅青主女科》、《
达生编》、《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
沈氏女科辑要》。
现代
(公元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医妇科学理论进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连续编写了六版《中医妇科学》统一教材,出版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各地先后编写了一批内部教材和妇科专著。开展了博士、硕士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
同时,出现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如1964年,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藏象专题研究组的《
肾的研究》,其中有关于“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病的治疗法则与病理机制的探讨”及“妊娠中毒症中医辨证分类及其治疗法则的探讨”;60年代,
山西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
输卵管妊娠”;1978年
江西省妇女保健院的“中药药物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以及针灸纠正胎位、防治难产等,为中医妇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和途径。
以上所述,仅列举了中医妇科学发展的简要史料,以供学习参考使用。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必须对中医妇科学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作者简介
刘敏如,女,1933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1962年毕业于
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巾帼建功”全国教育系统标兵、“巾帼建功”英模、
四川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四川省首届名中医。曾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8、9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委员、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中医药学会
妇科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妇科学学术带头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香
香港大学学中医学院中医药学术顾问。
长于中医妇科,2002年应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才输入计划于香港东华三院--香港大学中医药临床教研中心工作。开展了中药补肾对生殖轴调节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公开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主编大型论着4部,副主编5部,点校古医籍1部,主审教材2部。其中,主编的《中医药高级参考丛书‧中医妇产科学》获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
一等奖,《中医妇科学》获省局
二等奖。指导培养硕博士研究生21名(硕士12名,博士9名)。多次应邀于不同国家讲学。作为科研课题负责人,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级、厅局级科研课题9项,2006年8月在美国学术交流“补肾气法与HRT对照研究”受到学术界关注。获国家星火博览金奖1项,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中药管理局科技进步
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省中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3项。作为课题负责人的3项科研成果已开发为产品投放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目前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获批“补肾中药复方对女性更年期骨量影响”的研究正在进行。
她在医疗中对妇科疑难重症的治疗,如气阴双补治疗妇科出血,通补兼治重症
经痛,补肾
通络生骨胶囊论治不孕,补泻兼施、内外
同治女性外生殖器白色病损,五脏并治经断前后诸证,一方多用治疗妇科湿热症等,组方用药具有特色。擅长治疗
月经失调、痛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围绝经期相关病证、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黏膜下肌瘤、不孕、外阴白色病损、
骨盆腔发炎、妇科肿瘤等。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