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嘉镇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下辖镇
礼嘉镇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是武进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全镇总面积58.23平方公里,辖3个社区、11个行政村,共有455个村民小组。2017年,礼嘉镇户籍人口为85977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常澄高速公路、232省道等交通干线贯穿境内。 礼嘉镇历史悠久,宋代时期分属永胜东乡、永盛西乡等行政区域。1992年,撤销乡级行政单位,设立礼嘉镇。2019年,礼嘉镇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方面,2019年,礼嘉镇共有工业企业1930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2个,综合商店或超市49个。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将礼嘉镇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
历史沿革
礼嘉桥源自集镇内架设于礼嘉河上的一座老桥,原名李家桥,据传为明嘉靖后期(1560年岁左右)由定居在小村上(今上头巷东村)的李姓所建。后来,周陈桥王氏和孙第桥孙氏先后迁居李家桥之东、西。清雍正七年(1729年),李家桥年久失修,孙氏后人孙竹独资重建此桥,易木为石。桥成,孙氏欲以祖籍郡名“乐安”取代“李家”桥名,因遭桥东王氏的反对而作罢,双方因此结怨。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孙氏再次修桥时,孙、王两姓事先修好,共同商定桥名取“李家”之谐音为“礼嘉桥”,意在嘉许礼让和睦之美德。
礼嘉地区从宋代至民国初期分属永胜东乡(后改名升东乡)、永胜西乡(后改名升西乡)、安尚乡和从政乡管辖,区划长期不变。民国18年(1929年),境内分设礼嘉桥镇等2个个个镇14乡,礼嘉首次成为乡镇冠名。此后,乡镇区划变动频繁。1961~1999年,稳定为礼嘉、坂上、政平三个乡镇。1999年11月和2007年3月,区划两度调整后,形成今之礼嘉镇。
坂上原称阪上。“坂”与“阪”音、义皆同。“阪”是斜坡,坂上所处地势西高东低,略微倾斜,形如大坡,因以得名。
走马塘原名中兴镇,与架于永定河(今名走马塘河)上的中兴桥同名。后常州至宜兴市筑官道经过中兴镇,过往人员常驻马于此,马迹遍地,因此得名。又据民间传说,明末清初,水渠村有个钱姓武状元,经常带领家丁在中兴镇骑马练武,往来驰骋,马蹄踏出凹陷的泥塘,有人说了句“中兴镇变成了走马塘”,一时在百姓中传播开来,走马塘之名始传。
地理环境
礼嘉镇位于武进区东南部,东邻洛阳,南接雪堰、前黄,西依武进高新区,北靠湖塘镇、遥观。礼嘉镇呈不规则狭长的地形,东西宽8.6米米公里,南北长13.3公里公里公里公里。境内河塘稠密,属太水网平原。周边有采菱港、小留河、锡漕河、永安河等分界河道,境内有礼嘉河、武南河、周陈河、贝庄河、禹城河、走马塘河等纵横交错。河流、坑塘、养殖水面面积865.61公顷,约占全镇总面积的15%。全镇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地面高程一般在吴淞零上6米左右,最高点在前桥村茶亭下附近(高程7.75米),最低点在蒲岸圩内(高程2.45米米)。共有圩区9个,集水面积1096.54平方米公顷。
镇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境内土壤分为6个土种。其中,白土分布最广,占全镇土地面积的41%;其次为黄泥土,占38%;其余依次为旱地黄泥土、旱地白土、乌底黄泥土和乌渣土。土壤地力总体为中等偏上。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动植物生长、繁衍,物产丰饶,渔牧兴旺,素称“鱼米之乡”。
经济
礼嘉镇,经济发达,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4全镇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205亿元和销售200亿元;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5家。农业装备、制冷器材、电子电器、轻工塑料、游艇、新型建造材料等产业特色鲜明,“百兴”房地产享誉长三角,“常发”单缸柴油机和手扶拖拉机双双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礼嘉是国内二类工业品(制冷器材和箱包包装面料)的最大生产基地。积极鼓励科技创新,成为全区第一个市级“专利示范乡镇”。
夯实基础,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扎实推进“万顷良田工程”建设,完成庞家、华渡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任务。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葡萄、水蜜桃等果品和特种水产品初具市场优势。统筹发展,镇村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完成“三星级康居示范村”以及一类整治村和二类整治村的创建。富民惠民,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行低保城乡一体化,做到应保尽保。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市场秩序规范有序。
今日之礼嘉,工业发达,商贸繁荣,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节节攀升。先后创成“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级生态镇”、“江苏省乡村道路管养及安保工程示范镇”;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常州市新型小城镇”、“常州市农业十强乡镇”、“常州市外向型经济十强乡镇”、“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乡镇”、“江苏省体育强镇”、“江苏省教育先进镇”等荣誉称号;武阳村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村,14个行政村均创建成省级卫生村,10个村创建成为省级生态村。
发展概况
工业礼嘉工业萌芽于土布纺织和砖瓦窑业。民国初年始办小型织布厂。40年代,铁木织布机、碾米机、内燃机、车床己见应用。1954~1956年,先后成立铁木竹、纺织、窑业等生产合作社。1958年“大跃进”中社办工业兴起,但在接踵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遭重挫。60年代中期,社队工业重新起步,但政策限制较多。改革开放后,乡村工业摆脱羁绊,步入快车道。境内三乡分别以雨衣、电子接插件、摩托车配件等产品声名远播。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乡村工业冲破姓社姓资樊篱,超常规发展。1994~1999年的产权制度改革,解决集体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明、责任不清的疾,使镇村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2007年,全镇工业产、销双超百亿元,形成机械、轻工、电子、纺织服装、化工、建材等门类,蒸发器冷凝器、单缸柴油机、塑料压延制品、雨衣、汽车发电机精锻爪极等五类产品产量居国内第一,农业机械、音视频连接器、精密钢管、箱包面料、磁卡卡基材料、摩托车电动车车架油箱、油泵调速器、铜包铝(镁、钢)合金线、康复器材等工业品产量也位列前茅。全镇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只、江苏省名牌产品7只、常州市名牌产品5只,有驰名商标1只、著名商标5只、知名商标6只。有规模以上企业162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1家,江苏常发实业集团和中国百兴集团有限公司已身全国民营企业200强,工业销售分别达到33.62亿元和13.06亿元。工业成为礼嘉经济的主体,2007年工业增加值218225万元,占全镇GDP的71.84%;上交国家税金21190万元,占全镇总税收的90%;务工的本地劳力13749人,占农村总劳力的52.1%;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从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占63.83%。工业的发展为繁荣农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建设新农村发挥主要作用。2000~2007年,以工业税金和规费为主的镇财政收入中用于反哺农业和各类社会事业建设的资金累计36435万元。其中,农林水利支出6488万元、教育12466万元、公用设施建设13595万元、社会保障3886万元。
文化
乡镇特色
银杏(白果)树在前桥村朱家桥东岳庙内。据传为道士许玉甫手植。树高20余米,主干粗2米人相抱。树龄100余年,枝繁叶茂。里面或许外面可遥见其卓然挺立之势。相传抗日时期,曾有地下工作者为躲避日寇搜索而隐于树冠中。现为武进区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榉树坂上何墅村西巷头邵伟忠家屋前有一棵100年以上的树。现为武进区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贝庄村田舍头有二棵榉树,约有百年,一棵树干高4米,另一棵2.5米,树干直径均在0.4米米以上。桂花树西杨墅村原西杨墅小学内有百年的桂花树一棵,树干高6米余,主干直径0.25米。
戏剧
锡剧是太湖边的一颗明珠,常州地区是锡剧的发源地之一,而礼嘉更是有着很深厚的锡剧文化底蕴,座落在礼嘉中学校园内的古戏楼向人们诉说着礼嘉地区戏曲的辉煌。在2005年礼嘉镇就成立了民间的锡剧协会,到目前为止,协会有业务骨干45人,参与锡剧演唱人数一百多人,每周星期日为锡剧演唱日,经常开展演唱活动,先后排出了传统锡剧《珍珠塔》《双推磨》《哑女告状》《慈母泪》《三请樊梨花》《吃面条》《红花曲》等剧目,还免费下乡演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去年在礼嘉商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连续演出了一星期,观众多达10000多人次。目前礼嘉镇锡剧爱好者的演唱水平在常武地区已小有名气。锡剧艺术也将在礼嘉这个有着深厚底蕴的地方得到升华和发展。
社会
文化教育
礼嘉镇,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镇域以礼嘉冠名的时间虽不足200年,但先祖们早就在这里开发生息,留下了深厚的人文积淀。境内禹城墩传说是夏禹治水留下的足迹,前墩则是春秋时期小型屯兵城池遗址,初建于唐朝多次毁修的大刘寺古刹是朝代兴衰治乱交替的见证,省级文保单位古戏楼彰显了中华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礼嘉,人才辈出,历史上孙觌邵长衡吕思勉、钱振鍠等一大批名人雅士在这里成长生活。礼嘉,崇文重教,南宋淳熙年间(1182年左右),常州郡守杨万里在永胜东乡创建城南书院。明清时期,私塾遍及乡村。清末,停科举办学校,至民国元年境内已有8所小学。
旅游
代表人物
礼嘉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梁湘州刺史何之元好学有才思,著有《梁典》30卷;宋代翰林学士、两部尚书孙才华横溢,诗文雄冠一时,著作和手迹入编《四库全书》和《三希堂法帖》;明末探花管绍宁,因誓不事清,惨遭灭门之灾,生为黄人杰,死亦鬼雄;清代文学家邵长衡学识渊博,工山水,通音韵,文言文侯方域、魏叔子齐名,述著卷浩繁;清漕运总督管干贞,为官鲠直无私,干练公允,恤丁爱民,谙诗文,精历史学,善绘花鸟,得常州画派真传;清末民初管凤和学识宏博,才干过人,主政县、府,造福一方,操办实务,业绩卓著。自宋代以降,境内产生进士14人、举人30人。现代礼嘉更是人才济济,灿若群星。全镇副处级及以上党政干部118人,省部级及以上先进模范人物54人、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科技教育界人士280人(其中含研究员、教授7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24人)。其中有:医术精湛、享有盛誉的香港中国国医学院教授庄育民,为护理事业奉献毕生心血和全部情感的“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孙静霞,曾11次进入核试验场区执行任务、为研制“二弹一星”作出杰出贡献的孙培荃,在海水提的科研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全国先进工作者毛官欣,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构造动力成矿理论的创立者、著名地质构造——区域成矿学家周济元,亲自施行开颅手术超万例、获1998世界华人杰出英才奖的唐镇生,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陈伟烈,曾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究、中国工艺研究的领跑人孙颖,国家保密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董光,长期从事海军舰艇电子系统总体技术研究的国防科技工业突出贡献专家范国平,填补中国空气动力学弹性研究领域空白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路波,先后参与或主持杭州湾跨海大桥、澳门西湾大桥等数十座重点桥梁设计的庄勇,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政经杂志之一《南风窗》总编朱学东,艰苦创业、善于创业、跻身国内民营企业200强的企业家茹伯兴、黄小平,忠诚教育事业、潜心钻研语文教学的全国三八红旗手、特级教师蒋纯,致力于农村幼儿艺术教育的求索、武进区十大杰出女性之一王惠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不愧为礼嘉人民的优秀儿女。礼嘉历史积淀深厚。相传大禹曾在此治水拓荒、授先民以农耕之术;境内华渡村前墩经考古发掘被确认为春秋中晚期小型屯兵城池遗址;隋开皇九年(589年),原梁湘州刺史何之元迁居永胜东乡,成为礼嘉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外来移民;初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的慈福寺(俗称大刘寺),屡经毁修,至今殿宇犹存;历经三百七十多年风雨沧桑的周陈王氏宗祠保存完好,堪称常武地区聂氏宗祠建筑之经典;礼嘉古戏楼后台尚存晚清昆剧瀛凤班等戏班演出时的题壁剧目,足证戏剧在乡村民间的深远影响。全镇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百年以上古桥10座。
革命烈士
(一)礼嘉籍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中,为国捐躯的礼嘉籍烈士有73名。
刘海大(1921—1940)又名文化,震声村牌楼下人。民国29年(1940年)3月,参加新四军,4月,在湟里镇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毛久如(1919—1941)毛家村西仪庄人。民国28年(193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入伍,任新四军十六旅某连班长。同年,在溧阳塘马战斗中牺牲。
毛忠(1921—1941)又名祖法,毛家村西仪庄人。民国30年(1941年)参加新四军,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新四军十六旅教导队某连班长,是年在溧阳塘马战斗中牺牲。
庄桂大(1919—1941.08)震声村谢公岸人。民国28年(1939年)春参加“江抗”第二路军,任独立二团副班长。民国30年8月25日,在圻舍桥附近对日军作战中头部负重伤后牺牲。
周仲锡(1919—1941)又名仁年,庞家街村周家塘人。民国29年(1940年)参加革命,任通讯员,后任小漕通讯站站长。翌年8月,因汉奸告密被捕,途经港桥西谢墅村时,趁敌不备走脱,敌发觉后开枪追赶,中弹牺牲。
施祖寿(1914—1941)新辰村滩坝上人。民国29年(1940年)参加新四军,翌年随部队往马山转移,途经潘家桥与日军作战时牺牲。
沈志大(1912—1942)又名志银,震声村沈家塘人。民国31年(1942年)参加新四军独立二团,同年10月在灵台堰桥头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林惠甫(1927—1942)陆庄村毛家头人。民国30年(1941年)入伍,翌年12月在邵家塘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毛祖兴(1916—1943)又名斌,毛家村西仪庄人。民国28年(193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初调寨桥地区任游击小组组长,同年6月调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教导队学习,民国31年分配到抗日民主政权武南二大队任指导员。后调任锡西交通联络总站站长。民国32年8月,在日军扫荡中,因叛徒出卖被捕,在常州惨遭杀害。
刘金大(1923—1943)震声朱家村人。民国28年(1939年)参加新四军,后调武南二支队,任中队长秦兆文的勤务兵。民国32年3月,部队在南宅鸪山附近被日军包围,突围时身驮不会水的秦兆文渡河,不幸牺牲。
庄锡炳(1925—1943)震声村前巷人。民国30年(1941年)参加运村王坤生部队。民国31年随军编为新四军武宜支队第二大队。民国32年2月,在周桥卢家桥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秦兆大(1912—1943)前桥村秦家塘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31年(1942年)9月,参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二大队一中队队长。民国32年3月,日军发动大规模清乡,在周桥东沟西村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钱泉林(1919—1943)前桥村水渠上人。民国27年(1938年)9月参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二大队一中队事务长。民国32年3月,在周桥东沟西村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谢全金(1926—1943)西杨墅村谢家头人。民国31年(1942年)2月,参加新四军,同年随部队进入浙江天目山。民国32年5月在草明山与日军作战时牺牲。
蒋其清(1900—1943)大路村蒋家塘人。民国30年(1941年)12月参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二大队一中队排长。民国32年3月在周桥东沟西村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王长根(1918—1944)贝庄村芦庄漕人。民国33年(1944年)10月参加革命,任武南县警卫连通讯员。同年11月被日伪军逮捕,杀害于戚墅堰。
王焕光(1925—1944)礼嘉村鱼池上人。民国32年(1943年)11月参加新四军,任新四军独立二团二连二排四班班长。民国33年9月在广德牛头山与中国国民党顽军作战中牺牲。
陆永金(1926—1944)庞家街村大漕上人。民国31年(1942年)参加新四军,在警卫连当战士。民国33年3月,在前黄西庄村牺牲。
张兴法(1925—1944)震声村张五房人。民国32年(1943年)投身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权礼嘉区公所通讯员。民国33年6月,奉命送信到庙桥沈家塘地下交通站,途中被马杭桥伪军中队逮捕。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同年10月,被枪杀在马杭桥南巷上东北的黄家坟上。
陆忠岐(1904—1944)原名炳坤,陆庄村陆庄人。民国32年(1943年)参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权洛阳区西桥税务所主任。翌年日军清乡时被捕,杀害于洛阳岑村三摆渡。
张爱宝(1910—1944)陆庄村伍家桥人。民国30年(1941年)参加新四军,民国33年在天目山战斗中牺牲。
徐汉培(1918—1944)又名徐良,震声升东徐家村人。民国29年(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2年3月赴茅山新四军根据地学习,同年12月回乡任抗日民主政权礼嘉区大队副大队长,率领区大队转战武南地区。历经战斗数十次,曾以一发子弹夺取伪军两支步枪,并率区大队两次配合新四军主力,夜袭马杭桥伪军据点。民国33年6月11日,率区大队在锡西活动,转移到东王村(今属建设村地域)宿营,熟睡中被叛徒胡晋生等杀害。
钱惠祖(1924—1944)原名祖大,秦巷村大塘里人。民国29年(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任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礼嘉区大队某班班长。民国33年6月7日在庙桥乡梅树下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卫春元(1914—1945)毛家桥新街人。民国34年(1945年)入伍,为华东野战军七纵队某连战士。同年12月,在高邮战斗中牺牲。
马炳林(1899—1945)礼嘉集镇人。民国30年(1941年)3月参加革命,任游击小组组长。他原为铁匠,参加革命后,在部队制造土炮打击敌人。民国34年大军北撤后,留守当地坚持工作。同年冬遭杨宇霆部逮捕,杀害于坂上。
王伯荃(1926—1945)政平村石部子坝人。民国32年(1943年)参加新四军,任十六旅独立二团一营通讯员,民国34年10月新四军北撤渡江时牺牲。
孙伯生(1899—1945)坂上村孙家塘人。民国31年(1942年)参加新四军,在独立二团二营任战士,民国34年9月在苏北对日作战中牺牲。
朱荣富(1929—1945)前桥村后桥人。民国34年(1945年)8月参加新四军,同年在对敌作战时牺牲(地点不详)。
陈东平(1920—1945)陆庄陈家村人。民国32年(1943年)参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权洛阳区交通站站长。民国34年秋大军北撤前,遭“忠义救国军”逮捕,杀害在遥观乡塘桥附近的西河墩。
陈产雪(1925—1945)毛家桥人。民国33年(1944年)参加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警卫连,民国34年10月随军北撤,编入新四军七支队。同年12月在高邮市对拒降日军作战中牺牲。
邵建成(1925—1945)又名锡其,建东村邵家头人。民国32年(1943年)入伍,后在抗日民主政权洛阳区政府工作。民国34年8月在南义桥与日军战斗中牺牲。
陆林兴(1918—1945)又名林大,贝庄上路村人。民国34年(1945年)8月参加新四军,同年12月在高邮对拒降日军作战中牺牲。
李祥兴(1924—1945)新辰村前大河人。民国32年(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4年8月参加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礼嘉区大队,后编入新四军七支队,同年北撤,12月在高邮市对拒降日军作战中牺牲。
杨焕近(1910—1945)贝庄曹家村人。民国34年(1945年)6月参加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警卫连,后编入新四军,同年北撤,12月在高邮对拒降日军作战中牺牲。
周英(1924—1945)女,原名邵祥娣,建东村邵家头人。民国33年(1944年)任抗日民主政权洛阳区地下交通员,民国34年10月新四军北撤后,留守当地坚持工作,同年冬被“忠义救国军”逮捕后杀害。
康达(1921—1945)又名荣大,政平村戴家塘人。民国32年(1943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武南县警卫连某班班长,北撤后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三营七连某排排长。民国34年12月16日,在苏北高邮战斗中牺牲。
章甫根(1925—1945)建东村章家桥人。民国33年(1944年)参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权洛阳市区征税员,翌年在岑村三摆渡与日军作战中牺牲。
王海大(1923—1946)华渡村大三房人。民国31年(1942年)参加新四军,民国35年在苏北宣堡镇战斗中牺牲。
印纪大(1911—1946)陆庄村贾家头人。民国34年(1945年)8月参加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警卫连,后编入华东野战军八纵队64团。民国35年6月在苏北宣家堡战斗中牺牲。
陈发大(1919—1946)陆庄陈家村人。民国34年(1945年)入伍,在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警卫连任战士,北撤后编入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三营八连某排任副排长。民国35年8月在如皋县丁堰镇与国民党交通警察部队作战时牺牲。
宋建初(1919—1946)毛家村西边巷人。民国31年(1942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曾任连指导员。民国35年在靖江孤山战斗中牺牲。
吴荣生(1918—1946)毛家桥人。民国34年(1945年)参加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警卫连,同年北撤,编入新四军七支队,民国35年在盐城市中国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牺牲。
施荣法(1915—1946)新辰村滩坝上人。民国34年(1945年)8月参加新四军,为新四军七团三营八连机枪手。翌年在泰兴战斗中牺牲。
钱玉生(1922—1946)华渡村卞家头人。民国33年(1944年)参加新四军,民国35年在攻打高邮市战斗中牺牲。
尹国良(1921—1946)又名和尚、立三,秦巷杨家村人。民国34年(1945年)参加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礼嘉区大队,同年北撤。民国35年10月,在涟水战役中牺牲。
陶洪泉(1910—1946)礼嘉集镇人。民国34年(1945年)4月参加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警卫连,同年北撤。民国35年7月在苏北宣堡镇战斗中牺牲。
钱兴培(1925—1946)秦巷村大塘里人。民国34年(1945年)参加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礼嘉区大队。同年北撤,编入新四军七支队,民国35年7月在苏北宣家堡战斗中牺牲。
贾最杰(1922—1946)政平村贾家塘人。民国34年(1945年)参加新四军,为一师三旅七团三营七连战士,民国35年在南通小海战斗中牺牲。
王祖英(1924—1947)又名祖银,建东村何四房人。民国33年(1944年)参加革命,任抗日民主政权洛阳区交通员,新四军北撤后,奉命留守,民国36年被中国国民党六区区长虞洁逮捕后杀害于坂上。
庄祖生(1930—1947)又名炳,震声村后巷人。民国33年(1944年)参加抗日民主政权礼嘉区大队,后随新四军北撤。民国36年1月在枣庄市爆破敌堡时牺牲。
何志铨(1923—1947)又名兴铨,何墅村邢溪桥人。民国33年(1944年)入伍,中共党员,原在地方从事革命活动。民国34年随军北撤后,在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某部任重机枪排排长。1947年在鲁南战役中牺牲。
倪正法(1922—1947)原名小大,住贝庄村王言桥河西。民国33年(194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随军北撤,编入新四军第八纵队七支队,任班长。民国36年在邵伯镇战斗中牺牲。
葛三保(1924—1947)又名朱才兴,建东村土山上人。民国34年(1945年)入伍,民国36年在涟水战斗中牺牲。
蒋根全(1922—1947)大路村蒋家塘人。民国34年(1945年)3月参加新四军,为一师七团七连三排机枪班战士。民国36年12月在大别山曲山战役中牺牲。
王清生(1917—1948)礼嘉村西鱼池人。民国30年(1941年)参加革命,民国32年与日军作战负伤,在家养伤期间又被礼嘉桥的伪军捉去严刑拷打,后去世。1982年11月10日,武进区人民政府下达155号文件追认其为烈士。
孙文轩(1914—1948)又名大,建东村土山上人。民国30年(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3年任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洛阳区小留乡乡长。民国37年6月被国民党自卫团逮捕,杀害于常州东门白家桥。
周志忠(1921—1948)原名银大,建东村桥前人。民国34年(1945年)3月入伍,同年随军北撤,时任七支队某班班长。民国37年8月在淮海地区战斗中牺牲。
韩银山(1927—1948)大路村漕塔里人。民国34年(1945年)7月参加革命,后任一师七团二营某班班长。民国37年秋在豫东战役中牺牲。
毛伯峰(1920—1949)又名阿耇,毛家桥人。民国33年(1944年)参加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警卫连。民国34年随军北撤,1949年4月在渡江战役中牺牲。
高福兴(1927—1949)大路村吉家桥人。民国35年(1946年)9月参加革命,任班长。1949年在苏北大王庄战斗中牺牲。
陆浩生(1914—1950)贝庄上路村人。民国32年(1943年)参加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礼嘉区大队,任副班长。民国33年6月7日,在庙桥梅树下对日军作战时头部负伤,致左眼失明。民国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旧伤复发医治无效逝世,被批准为烈士。
廖山桐(1931—1950)又名缪山桐,建设村万家坊人。民国36年(1947年)参加华东野战军,任某部通讯员。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7月26日在福建大担作战中牺牲。
陆汉文(1935—1951)陆庄村陆庄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赴朝参战牺牲在朝鲜战场。
贾建平(1929—1951)政平村贾家塘人。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203师609团三连战士,1951年10月20日在朝鲜金花郡仁南西峰山战役中牺牲。
张晓明(1924—1952)又名耇大,禹城村金家头人。民国35年(1946年)入伍,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讯员、保管员、事务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四分部招待所管理排长等职,1952年12月22日,牺牲在朝鲜战场。
凌全大(1925—1952)禹城村白鱼庙人。民国36年(1947年)参加革命,1952年在家病逝,批准为烈士。
顾吉庆(1931—1952)庞家街村大漕上人。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1月在朝鲜青坡山战役中牺牲。
王志朝(1935—1953)陆庄村夹树里人。1953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同年6月赴朝参战,牺牲在朝鲜战场。
方雨春(1935—1953)又名玉春,建东村许家头人。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赴朝参战,牺牲在朝鲜战场。
盛伯全(1934—1953)十车垛村长沟湾人,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23军67师199团1营2连战士,同年7月9日牺牲在朝鲜战场。
陆海山(1924—1954)小名和大,又名瑞和、华平,陆庄村陆庄人。1945年参加地下革命工作,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立一等功2次。连职干部。1954年12月13日在东海霓山峡战斗中牺牲。
汤锡生(1936—1960)建设村汤家塘人。1956年参军入伍,为解放军930部队西藏公路日喀则养护团战士,负责放羊。1960年,驻地山洪爆发,为抢救羊群殉职。
谢征(1925—1973)建东高乡村人。民国32年(1943年)入伍,中共党员。曾任兰州军区守备师二团副政委,立过三等功。于1973年5月29日在上海病逝,经师党委批准为烈士。
(二)外地籍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在境内有名可考的外地籍烈士有12位,另有民国28年(1939年)在坂上西王村战斗中牺牲的两位“江抗”三路指战员、民国28年5月在华渡桥战斗中牺牲的20多位民国政府军六十七师四○一团指战员、民国29年5~6月在境内“反扫荡”战斗中牺牲的200多位“江抗”挺进纵队二团指战员、民国30年6月在大塘里战斗中牺牲的11位战士、民国33年2月在坂上舍下塘战斗中牺牲的10多位指战员,因不知其姓名,未能一一列出。
王赤(1913—1939)江西人,少年时当过雇工。民国19年(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赣南某部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等职。民国24年2月,组建湘南(湘赣边)游击队,先后任中共湘粤赣特委委员、中共西边山边区委员会委员、中共东边山区委书记、湘粤赣边区人民抗日义勇军二支队政训员等职。民国27年6月,随陈毅司令员挺进苏南。11月,调任“江抗”三路政治部副主任。民国28年4月,率领“江抗”三路军一部在坂上西王村与日军作战时牺牲。
戴传(?—1939)江西人,老红军。抗日战争时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毕业后参加新四军。民国28年(1939年)2月,随新四军一支队参谋长胡发坚到“江抗”第三路军工作,接替刘史明任二连连长。同年4月,在走马塘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周厚荣(1915—1940)又名厚柱,湖北省红安县人,中共党员。民国19年(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民国27年由延安市派到新四军工作,先后任连长、团侦察参谋。民国29年1月,调至“江抗”三路游击司令部新二团任一营营长。5月,和“江抗”二团政委邓曼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千余人,到庙桥、坂上、礼嘉桥一带开展活动。一天,一营驻在礼嘉桥西约五里的横塘村,遭遇大批日军进攻。下午三四点钟,周厚荣和邓曼在阵地上用望远镜观察敌情,被流弹击中牺牲。
徐和法(1911—1940)原庙桥乡上家塘人,新四军独立二团三营战士,民国29年(1940年)对日作战时在坂上牺牲。
符义山(?—1940)广东人,海员工人出身,中共党员。曾参加省港工人大罢工,后当中国工农红军参加长征。民国29年(1940年)1月,派往“江抗”二团任二营营长。5月,奉命赴武南县走马塘、礼嘉一带反击日军“扫荡”。5月26日,在高田村与日军的战斗中,不幸中弹,身负重伤。由两位战士用担架抬到鸭脚塘(今属禹城村),终因流血过多牺牲。
龚鹏佐(?—1940)无锡人。民国27年(1938年)10月任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三路军(翌年12月改称“江抗”二团)二连政治指导员。民国29年5月21日,部队在坂上姚家头、西庄头(今属蒲岸村委)遭受数倍日军包围,在率部突围时牺牲。
朱真(1921—1941)女,又名兰芳,武进卜弋桥人。民国28年秋,入扬中抗日训练班学习并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春,随陈立平等来武南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翌年春,任中共武南县委妇女部长。6月5日,随部队在礼嘉桥附近的大塘村(今属秦巷村)宿营,遭到伪“武进区密探队”盛计然部袭击而被捕。第二天晚上在王家村(今属建东村)英勇就义。
庄锡培(1919—1942)又名培大,原庙桥乡前园上人。民国30年(1941年)参加革命,曾任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政府情报员,礼嘉区税收主任。翌年10月3日,被汪伪清乡警察队韩星伯部所抓,枪杀在坂上集镇后街。
庄生林(1918—1944)原庙桥乡张家村人,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警卫连战士,对日作战时牺牲在坂上舍下塘陈家桥。
王菊生(1915—1945)原南宅乡后庙人,抗日民主政权武南县警卫连战士,对日作战时在坂上新桥附近溺水牺牲。
周忠(?—1945)出生地不详,“江南抗日义勇军”二团青年干事。对日作战时牺牲在坂上西庄头。
白少云(1921—1946)又名祖来,原庙桥乡白家塘人。民国27年(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抗救协会。民国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日民主政府殷薛税务所主任、上店乡乡长(兼中队长)等职,经常率领乡中队配合主力部队牵制、扰乱敌人的部署,同时发动和领导群众进行抗粮、抗租、抗息斗争。民国35年11月7日,白少云从上店到坂上为新四军武南留守处侦察情况,途中被中国国民党区长李友梅部逮捕,押解途中被杀害于震声村的三漕河旁。
礼嘉人民抵抗日军侵略的光辉历史
礼嘉人民具有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斗争传统。民国28年(193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三路到境内活动,在打击日伪军的同时,开展创建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工作。12月,第一个党支部傅家塘支部在战火中诞生。民国30年1月,中共毛家桥区委成立。6月,抗日民主政权武进(南)县第三区(毛家桥区)成立。
民国31年10月,撤销毛家桥区,先后设礼嘉、洛阳两区。抗日战争时期,礼嘉地区累计建立党支部29个、党小组6个、发展党员216名。日本侵略军在境内犯下滔天罪行,枪杀抗日志士和群众70多人,关押200多人,被毒打者不计其数,烧毁房屋76间,抢概述·3·
掠稻麦3800余担。礼嘉人民奋起抗敌,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区大队、乡中队等地方武装和游击小组,袭击日伪军、惩处汉奸、反抢粮、反“清乡”,有力地打击日伪气焰。礼嘉人民还选送380多名青年参加新四军和地方武装。八年抗战中,“江抗”挺进纵队二团在境内浴血战斗,粉碎千余日军的分进“扫荡”;国民政府军六十七师四○一团与日军900余人激战于华渡桥一带,毙敌过百;新四军独立二团参谋长王香雄率部灵活机动打击日伪军,威震敌胆。抗战期间,有60多位礼嘉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有250多位外地籍指战员在境内对日作战时英勇献身。其中有:“江抗”三路政治部副主任、老红军王赤,参加过长征的“江抗”二团一营营长周厚荣,亲历省港工人大罢工和长征的“江抗”二团二营营长符义山,宁死不屈的女英雄朱贞。这些久经考验的革命志士,为抗击侵略,背井离乡,在礼嘉的大地上壮烈牺牲,礼嘉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
民国34年(1945年)10月,境内部分党员随新四军北撤,一些党员与组织失去联系,但仍有28名党员在新四军武南留守处的领导下坚持斗争,直至民国38年4月23日全境解放。
获得荣誉
先后创成“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国家级生态镇”、“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乡镇”、“江苏省体育强镇”、“江苏省教育先进镇”、“江苏省乡村道路管养及安保工程示范镇”、“常州市首个档案工作省五星级乡镇”;先后获得了“常州市新型小城镇”、“常州市农业十强乡镇”、“常州市外向型经济十强乡镇”等荣誉称号。
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礼嘉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礼嘉镇为国家卫生乡镇。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经济
发展概况
文化
乡镇特色
戏剧
社会
文化教育
旅游
代表人物
革命烈士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