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姓也作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73位。在现代是极罕见的姓氏。需要注意的是在简体中文里乾和干都被合并到了“干”,但作姓氏的“干”不是指“干活”和“树干”,在繁体中文中也应和“天干地支”一样应写作“干”。
干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1、以国为姓。古代有干国(在江苏扬州一带)。春秋时被吴国所灭,国人便以国名为姓,遂成干氏。2、春秋时,宋国有一大夫干,他的后代子孙以他的名字中干字为姓,亦称干氏,成为干姓的一支。3、
姬发之子邗叔之后,本作邗 ,后去邑作干,成为干姓。4、以邑为姓。《
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以邑为氏。干隧,
战国时地名,越王擒
夫差之所,在今江苏吴县西北。5、
北魏 干氏改为干氏。见《魏书.官氏志》。又三字姓厘若干氏改为干姓。明 初,干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
江苏省、
浙江省、安徽、
河南省等地。今
上海市、
河北省、
山东省、
山西省、
甘肃省、 湖北、安徽、
江西省、
四川省等地都有分布。
需要注意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明确规定,异体字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和异体字。因此,干姓中的异体字“干”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干姓氏名人有
干将,
干祖望,干戈、
干子豪、干奕、
干宝等。
基本介绍
干[干、邗,读音作hán(ㄏㄢˊ),亦可读作gān(ㄍㄢ),不可繁写为“乾”]
姓氏来源
干( gān)姓源出有:
源出一
源于
姬姓,出自周时期的古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古邗国,为
姬发姬发之子姬邗叔所建。古代的邗国,即今
江苏省江都区濒临
长江北岸的古邗城。根据史籍《左传·索隐》中按载:“\u003c左氏传\u003e云:邗、晋、应、韩,武之穆”,说明是周武王姬发之子邗叔所建。邗国后来被紧临的
郑国所灭,变成了郑国的一个邑,灭国时间当在公元前711年以前。“邗”字,最初见于史籍《左传》中的记载:“
鲁哀公九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在典籍《
辞海》中注“邗”时有两个义项:一是“古国名,在今江苏省
扬州市东北部,称作邗,春秋时期为
吴国所灭,成为吴邑。”另一是“古城名,公元前486年吴国所筑,故址一说在今扬州市蜀冈上,一说在市东南濒江处。”邗国被吞灭后,在邗叔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邗氏,失国后去“邑”为干,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源出二
源于兵器,出自春秋时期神兵
干将,属于以器物名称为氏。干将,是古代战国时期的神兵利器。“干将”一般被认为是
越国名师
欧冶子的别名,实际上是他所铸的一柄剑的名称。在史籍《
吴越春秋》中记载:“干将者,吴人也。
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莫邪断发爪投于炉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古代,历来有以神兵名称为姓氏者,因有以干将为姓氏者,后省文简化为
单姓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源出三
源于
子姓,出自春秋时期
宋国大夫干犨,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大夫叫干犨,为人干练而稳重,很受人尊敬,但他当时属于当时权势熏天的华氏家族集团。干犨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上古商代的开国君
商汤。在干犨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hán(ㄏㄢˊ),今音读作gān(ㄍㄢ)亦可。
源出四
源于赢姓,出自
春秋时期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道家鼻祖李宗子之后代,以封地名为氏。据《
路史》载:“殷干氏初邑段,以邑干,因邑为氏。”《
史记》中记载,春秋时道家鼻祖
老子之子
李宗,任魏国大将,先后被封地“段”、“干”两地,其子孙遂以
段干姓作为姓氏,称段干氏。李宗又称
段干木。从《路史》和《史记》上的记载可知,春秋时期老子的儿子宗,先封于魏国的段邑,后封于魏国的
干邑,后来“以邑为氏”合其封邑名而称段干氏。段干氏得姓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的魏国在今
山西省省芮城以北地区,所以段干氏的发源地应该是山西,后来逐渐向东播迁。故段干氏后人奉李宗为段干姓的得姓始祖。
在段干氏族人中,有省文简化为
单姓干氏、段氏者,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源出五
源于
姬姓,出自战国时期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候有个地名叫干隧(今江苏吴县),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地,当地人的工艺水平也高,多造有小城邑,其中就有干隧之邑,城邑中人取干字为姓氏,世代称干氏至今。据《
姓氏考略》记载:“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氏,殪以邑为氏。干隧,战国时地名,越王擒
夫差之所,在今
江苏省吴县西北。”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源出六
源于
鲜卑族,出自
南北朝时期鲜卑
拓跋姓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纥干氏、厘若干氏、干已氏、
阿伏干氏,可地干氏等部落。
拓跋宏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九~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
洛阳市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这些氏族部落皆有改为
汉姓干氏者,逐渐融合于
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源出七
源于
蒙古族,出自明朝蒙古族将军
干八秃帖木儿,其后裔以干为氏,主要居住在
福建省福州、
泉州市等地。干八秃帖木儿,明初蒙古族将军,信奉
伊斯兰教,原居通州,
洪武末年调任(泉州石狮)永宁卫指挥使,世袭指挥使。随
郑和下西洋有功,封万户侯。见《
泉州府志》、《
晋江县志》、《卷之二十九 职官志武秩》。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源出八
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地名长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长干,是古代民间称呼的一种地名。在典籍《左思·吴都赋》中记载:“长干延属。建业南五里有山冈,其闲平地,吏民杂居。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地有长短,故号大小长干。韩诗曰考盘在干。地下而黄曰干。”建业,就是今
江苏省南京市,当地人称狭长的地块类型为长干,实际上为一种小规模的河谷平原地貌。居住于长干的“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长干氏,后省文简化为
单姓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源出九
源于
妫姓,出自
夏朝时期的古干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干国,是夏王朝时期即有的古诸侯国,在史籍《
淮南子·道应训》中记载:“荆有飞,得宝剑于干遂。干国,在今临淮,出宝剑。”关于干国,在
商朝卜辞中就有商末
帝辛田猎游幸的记载,所到的地方即有“干”。在史籍《路史·国名》中记载:“干,桀臣
干辛邦也。”也就是说,干在夏王朝的时候是
夏桀臣子干辛邦的封地。在史籍《大清一统志·大名府》中记载:“干城,在开州北,《诗·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后汉书·郡国志》:‘卫国县有竿城。’盖即干城之讹也。今州北有干城村。”开州在今
河南省阳,在商都安阳的东南。古干国(今
扬州市),在
春秋末期被
吴国所吞灭之后,其故国子民便以国名为姓氏,称干氏,并将这个姓氏带往分迁的各地,世代相传至今,文字改革中简化为干氏。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源出十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司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司干,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王室内宫官位负责掌管舞乐器具,为典礼重臣,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在典籍《周礼·春官》中记载:“司干掌舞器。”在司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司干氏,后省文简化为
单姓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源出十一
源于地名,出自两周时期地名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干,就是
首都的城郊地区,简称国郊,主要是由武将及其军队居住生活的地方,因武将不得居于城内,因此与公侯、臣子、庶支子孙们居与国郊,兼有防护守卫国都的作用。在典籍《诗·周南》中记载:“公侯干城。干城者,言以武夫自固,为扞蔽如盾,为防守如诚然。”在居住于国郊的军民后代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干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干氏正确读音作gān(ㄍㄢ)。
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干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位,人口约二十七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6%左右。
干姓寻源
相关古寒国
黄帝联盟有寒部落,寒哀为黄帝驾御马车,为寒氏族始祖。“寒”“干”古通,“寒哀”又称“干类”。黄、寒两族通婚,嫁女黄帝子青阳生子少皋。夏时,
寒浞被伯明氏所逐,投东夷族
后羿为相。但寒“行媚于内,取贿于外,愚弄其民”,乘后羿毫无防备,杀羿夺权。封子浇于过(今山东掖县),封于戈。后,
夏朝中兴,
少康灭浇于过,少康子后杼又灭豷于戈。寒人分干、戈两族,干即盾,可见寒部落勇武及精于制造干戈的技术。今山东潍县,原叫
寒亭区,古寒国所在。
有关干国
寒被夏灭后,族人南迁,商末迁至
徐州至
江西省,故寒(干)郡望出川郡、浔阳郡,徐州有寒山,东有
赣榆区。江西有
赣江。商代,干为商之属国。干国因其人善制盾、用盾,又擅长于干栏建筑,故以干为国、为姓。
周代中叶后,干国由
徐州市南迁临淮,“干,国,在临淮,出宝剑。盖为
莫邪,洞鄂之形也。”干立国于临淮,故加邑旁作邗。临淮,今江苏泗洪。干国再南迁
扬州市,后为吴所灭,吴、干之战战争相当残酷,“昔者吴、干战,未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就是说为参加抗吴,年幼者提前凿齿以表成年。
干国亡后
一支留于临淮、邗等地,后并入宋,为干姓,郡望出于
荥阳郡、颍川郡。宋有大夫干犨,汉有蜀尉干献、
京兆尹干已衍,吴有
军师于吉,晋有将军干、
散骑常侍干宝(新蔡人)。
一支南迁姑苏寒山,融入吴,称干吴。邗虽为吴灭,仍有干人留居,“吴有干隧之地,故多干姓”。干隧,是邗都之隧道,或曰邗沟——运河,“吴城邗,沟通江淮”。
干将为干人之裔,铸剑工艺精湛,犀利异常。越灭吴,干吴转为干越。南迁
余干县的干人与越人、越章人、扬越人融合,也成为干越。最后融入
汉族。明代江西新干(淦)县有干姓,为大族,如
高淳区教渝干凤,孝子干显思,
康熙时贡生
庐山市人干特。
干人一支没与越人结合,体格高大,称为赣巨人,居枭阳,今
鄱阳县西。赣人之后为赣姓。
郡望堂号
郡望
荥阳郡:
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
河南省原阳市。
西汉辖地在今河南省
荥阳市东北地区部一带。三国时期
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
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
朱仙镇一带,包括今
开封市、
郑州市在内的八县。
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
南北朝时期的
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颖川郡:战国时期
秦国灭
韩国后,以所得韩地于秦王
秦始皇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颍川郡。之所以名为颖川郡,是因为有一条河,名为颖水,其上游支系流经郡中大部分地区。郡治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其时辖地在今
许昌市、长葛县、
登封市、
宝丰县以东,
尉氏县、城县以西,
新密市以南,
叶县、舞阳市以北一带的广大地区。南北朝时期
东魏朝
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颖阴(今河南许昌),
北齐则改为长社县。
隋朝初期曾废黜颖川郡。
唐朝时期复改为长社,后又曾改许州为颖川郡。
扶风郡:
周代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
陕西省兴平市、
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
刘彻太初元年(
丁丑,
公元前104年)置
右扶风,与
京兆、左冯合为
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
凤翔区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
麟游县、干县以西,
秦岭以北、
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
东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
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
泾阳县),
南北朝时期的
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
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堂号
颖川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晋朝人
干宝博览强记,做散骑长侍,著有《
晋纪》,求实存真,人称良史。
宗祠通用联
五言通用联
能工成一剑(
春秋末著名冶匠
干将,工于铸剑,吴王曾命他铸造宝剑);
良史善五行(干宝的事典)。
七言通用联
通达治体名中外(
元朝平章政事干栾,聪明典重,通达治体,易历中外,有令闻);
修史著述誉古今(干宝的事典)。志气百年内;生平一寸心(
唐朝大臣书法家
褚遂良赠唐朝名人干彦思诗联句)。
十言通用联
御史清廉,豪强皆敛踪迹(明朝
都御史干桂,
正德进士,为政廉明,所在豪强敛迹);
大夫荣贵,子孙世绍簪英(晋代大夫干仇的事典)。
字辈排行
湖南岳阳干氏字辈:“名添廷斗万子允能文景尚兴士大加兆昌虎榜登英才”。
浙江干氏一支字辈:“荣耀
晋朝国文瑞廷世纪美嘉德厚惟钦鸿范永式高隐扬名忠良显达孝友贤声继承善述否绍克承于厉斯年启裕有成”。
安徽天长干氏字辈:“世以国维永远存兆有仁龙阳远”
家谱文献
浙江干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
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浙江县黄墩干氏宗谱十五卷,(民国)干丕桀修,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敬承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浙江余姚道塘干氏宗谱三卷,首一卷,(民国)干锦书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唐]干玉良。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乐清市干氏宗谱两卷,首一卷,(现代)干远祥等修,1982年据油印本复印。注:先祖为干昭、干尧章,始迁祖为干仲叔。原稿现被收藏在
余姚市梨洲文献馆。
盐城市干氏宗谱,(现代)干氏族人于清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86年)最后一次续修本基础上合修,2001年
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原稿现被收藏在
江苏省盐城市干氏宗祠。
历史名人
干将
春秋末年
吴国 庐时人。著名冶金匠,工于铸剑。吴王曾命他铸造宝剑。三年,铸成雌雄各一,雄为干将,称为"吴干之剑" 。
干宝
晋代人。字令升。
晋朝新蔡县人。著名史学家,卓学博览,好阴阳五行术数。
刘奭时,被朝庭召为著作郎,
编修国史。他著作的《
晋记》,直而能婉,评为良史。他编著的《
搜神记》被评为"鬼之
董狐"。此外,他还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和《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
干吉
干吉,一作干吉、干室。三国时代人。相传从一仙翁那儿学得道家经典,能治疗百病,祈神求雨。
干奕
元朝时北庭人。其祖畏惧孙儿归元,世居
沧州雄狮足球俱乐部。干奕历官平章政事,廉明典重,通达治体,政绩显著,皆有令闻。
干道冲
据《
康熙字典》记载,《
万姓统谱》见《姓苑》,宋时
西夏有干道冲,其先 从夏主迁兴州,世掌夏国史。其通五经,官至
中书宰相。元有干勒忠,习识女真
辽朝字,通法律,官至同枢密院事。
干桂
明代顺天人,
正德年间中
进士,官至督
御史,政治严明,所官之处,豪强不敢妄为,威风收敛。
干祖望
1912年9月出生,教授。现为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系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创业者之一。主要贡献:无间断临床66年(未退休)。治疗
慢性咽炎、增生性
喉炎有效率95%以上,治愈率85%以上。第一个人发表报导“喉源发性咳嗽”、“多涕症”。一个人包干办了“中医耳鼻喉科师资班”五期(全国共十期)。带出中医耳鼻喉科专业临床医师160名左右。1991—1994年第一期全国500名老中医继承工作运动中带了两名、成绩列
江苏省之冠、全国前茅。1990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厦门国际培训交流中心主办一班一人主讲及主持的“国际中医耳鼻咽喉科短期班”一期。学生来自美国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全国第一个人于1951年
上海市松江区“城乡第四联合诊所”亮出中医第一个耳鼻喉科牌子。中医第一本《
中医耳鼻喉科学》在1955年《新中医学》发表,长期连载公世。中医耳鼻喉科病以如今临床病来计算,2/5付之缺如,在20—30年予以补缺添加使其完整而能在临床上可应付。主持的南京中药学大学附院耳鼻喉科为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唯一的“建设中心”。在中医传统理论中深入开辟了不少新的论点及治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建国40年中医科持成就》的“耳鼻喉科”(422-434)中有忠实的反映。重订三因学说。四诊八纲扩展为五诊十纲。设计出“辨证公式”,填补了千年空白。把病因病机学,设想出“中介症”学说,用以弥补传统的笼统与固定化。追踪
孙思邈的中西医结合手法来做中西医结合工作,已有20多年。代表作有:《
孙思邈评传》、《干祖望医话》、《耳氏鼻咽喉口腔科学》、《干祖望医案》。主编或副主编的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等5种;与人合作的有《中医学概论》等14种;已发表论文百多篇;小品医话四百多篇;1981—1988年在全国(包括台湾)公开发行的医刊杂志上刊出全国医界对干氏的治学精神、思想体系、学派风格、临床教学经验的探讨、研究、总结、继承、评议的文章104篇。1985年获
江苏省人民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状及奖章;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奖”及证书。
干季良
男,1941年12月生,浙江人。1963年毕业于
上海市铁道医学院。第二医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教授,
纽约科学院委员、
韩国仁济大学客座教 授,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委员会委员。擅长肢体
淋巴水肿性疾病的诊治,
微波烘疗作为一项新 疗法曾在《
健康报》等报刊杂志广为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课题的实施,其中"丝虫病细胞免疫紊乱与
象皮病因果关系及其调控"实验研究课题于1997年通过 上海市教委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次出访韩国、
日本、美国等国家参加学术交流 并作专题学术讲座。在美国、
欧洲的
整形科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内有关杂志发表 论文20余篇。曾获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
一等奖,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
干大文
女,1951年2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
汉族。现任航天职大教师,讲师职称。1970年至1973年8月在
颍上县陈桥公社金元大队务农,兼生产队会计。1976年8月毕业于
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1976年至1978年在上海广播器材厂工作,1978年至今在上海航天局教育中心从教。担任过于部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工程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独立承担开设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授课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独立完成了哲学、职业道德、应用文写作和语文四种讲义的编写工作,在1996年被学校评为讲义质量水平全校第一名。在此其间,曾于1980年至1981年在上海市委党校哲学专业进修;1985年夏参加中央党校哲学教师进修班学习;1986年至1988年毕业于
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行政管理专业,获法学
学士。1996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先后在1998年11期《
教学与管理杂志》上发表《寻求板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最佳组合》被多家国家级大型理论文集所选用,获优秀论文奖;在《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3期上发表《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获优秀论文
二等奖成爱、严、恒——班主任的金钥匙》已在《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4期上发表。
干戈
(1920-1994.10.26),浙江省
丽水县人。1940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海市吴淞区政治协商会议副主任,上海市吴淞区人民法院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4月至1944年6月任中共
江苏省阜宁县委员会秘书,江苏省阜宁县区青年救国会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至1946年3月任中共浙西区党委
广南县一区区委员,浙江省广南县一区区长。1946年4月至1949年5月在中共胶东区党委西海地委统战部和
中共中央华东局社会部任科员、组长。1949年5月任
上海市公安局社会处秘书科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
上海市公安局政保侦察处秘书科长、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10月任中共上海市航运公安局党组成员,上海市航运公安局办公室主任。1957年被划为
右派。1960年10月到1979 年底调至安徽省淮北煤矿筹备处劳动,“文化大革命”中受拘留关押长达4年多。1979年1月平反,恢复名誉。1980年1月至1981年12月任上海市政府宝钢地区办事处办公室主任。1881年12月至1983年12月任上海市
吴淞区政治协商会议副主任,上海市吴淞区人民法院院长。
1994年10月26日因病在
上海市逝世,终年74岁。
干卓
(1898-1937),字冠洲,
青田县六上都洪庵村人(父干廉甫,字焕云,晚清生,以教师为业)。少年有壮志,1921年浙江省立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毕业。1924年
黄埔军校二期工科毕业。1926年赴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中国国民政府驻苏联使馆武官。国民革命军陆军
少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1921年浙江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分别任教于青田县芝秀初级小学(城西小学)、大路求是完全小学。
大革命时期,1924年赴
广州市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工科。参加1925年3月第一次
国民革命军东征棉湖战役。毕业后分配黄埔军校第四期任中尉区队长,未几升调校长办公厅
少校科员。1926年6月被选派至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从
苏联学成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驻河南的暂编陆军25师特派员。1930年冬由中央
黄埔军校军官连调任第47师宣传处
上校处长。1932年夏供职于中央军校政治训练班。1934年任江苏省太仓县警察局局长,后调南京参谋部、防空委员会副处长兼宣传科科长。1935年奉派往中国驻苏联使馆任陆军少将副武官,旋代理武官。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中国驻苏联使馆任所,时年仅39岁。
次子:
干丹岩,
吉林大学(今吉林大学)毕业,浙江省大学数学系教授。
干毅
(1913-——),乳名干正春,祖籍
青田县六上都洪庵村人(父干廉甫,字焕云,晚清廪生,以教师为业。
干卓少将之胞弟)。旅居美国孟菲西州。浙江省立十一中学毕业。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毕业。英国皇家军官学校军事工程毕业。1936年毕业英国
剑桥大学机械工程,继入英国军事学院。1943年毕业于美国参谋大学。国民革命军陆军训练司令部参谋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
浙江省丽水中学初中部毕业后,入上海
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高中部学习,后转浙江省立高级中学毕业。1932年7月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南京第七期。1933年毕业后到第7师政治训练处工作,旋派第41团任上尉指导员。1934年调军政部通讯技术训练班任
少校指导员。1935年7月考入英国皇家军官学校学习军事工程。1936年12月毕业后入英国
剑桥大学学习
机械工程。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6月毕业后获荣誉学士、硕士学位。继人英国军事工程学院。1940年10月转入美国军事工程学院青年军官班、研究班进修。先后在英、美
工兵部队见习和参加军事演习。1943年9月毕业于美国参谋大学。1943年10月回国任重庆陆军大学
少将教官,后历任军政部军务司炮兵组组长、战车防御炮教导总队少将副总队长兼干部训练班主任、教导团少将团长。1945年5月,调任
青年军军编练总监部少将高级参谋。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任
陆军大学编译处少将处长。1946年7月奉派驻
日本代表团第一军事组少将组长。同年12月任陆军总司令部第六署第一处(兵器研究处)少将处长。1947年7月陆军总司令部增设陆军训练司令部,陆军副总司令
孙立人兼任陆军训练司令部司令官,随被调任陆军训练司令部
少将副参谋长、代参谋长,驻防台湾省高雄。1948年初升任少将参谋长。1948年6月因故携眷离台湾
回族南京,经上海回家乡
青田县。后经同乡、陆军大学同事
章培将军引荐,周恩来总理电召进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29日,周恩来总理召见
干毅等人到中南海住处晚宴,周总理称赞“干先生文武全材”。1950年3月到东北工学院任教授。1951年调任
湖南大学教授兼机械系主任。1953年调任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等职。后旅居美国孟菲西州。
发表有《米雪尔止推轴承的构造与计算》等论文五篇,编著有《反战车战术》、《高等传热学》、《青田干毅回忆录》等书五本,与人合译有《热机学》等书两本。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推举为“世界1000位最有创造力和成就名人”和“世界1000位伟大科学家”。
夫人:项月眉,系
青田县鹤城镇名人项璧人之独女。育有四子四女。
长子:干高雄,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毕业,
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现任美国
密苏里州大学教授。
次子:干小雄,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在国内从师数学大师华罗庚、数学硕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任美国摩尔根州立大学教授。
长女:干荣珠,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毕业,美国孟菲斯州立大学博士,任美国俄克拉哈马大学教授。
干德源
(1884-1946),生于
永春县内碧。自幼跟随姑丈李俊仁习武,少年时就出来闯荡江湖,遍游东南亚诸列强殖民地。1916年,二岁的干先生在马来亚〔今
马来西亚〕吧生埠创设国术医馆,负责传授武、医和青狮三艺。所以当地人称他为「三绝奇人」。同时,
医馆也专治跌打风伤,其医术精湛,声誉日隆。先后在
吉隆坡,
麻坡、
马六甲、
砂拉越州等地创办中国国术馆。在三十年代初,南京中央国术馆主办「国术会考」。于是派门下弟子藩衍,其高徒林宝山赴往南京参加武术擂台赛。由于都荣获
优胜奖徽章的特出表现,
中央国术馆的馆长--
张之江先生特地南渡星岛拜候干老,并视他为当地德艺高民望重的老师傅呢!而且张之江先生还特书『强种自卫』四字赠送,足见意诚之殷。
后来闽南国术团,承国府命令出洋,提倡国术,高徒宝山恭请先生出而领导,开演国术,登高一呼,众山俱应,得众欢迎,公推为国术馆长,艺即超群,人诚和谐,故能领导群英,名闻中外。后来倭寇南侵,人多受困经济,遇贫病者登门求医,先生免收诊金一概施济。
1946年,干德源大师逝世。其三位公子:干湖海、湖昌和湖南,均为武林高手,都克绍箕裘,善承父业,携手创立「
新加坡中华国术协进社」,传授
永春县少林五祖拳和家传中华医术,使之发扬光大。
干大师的入门弟子中身怀绝技者不乏其人,如号称“独行千里”的
李载鸾;30年代初荣获南京武术擂台赛
优胜奖的林宝山、李绍茂、林邦华、吴龙飞等人皆是。
干铎
我国著名的林学家、林学教育家。他生活朴素,学识渊博,是中国当代森林经理学的
波特兰开拓者队之一,在吸收和引进国外森林经理学说、探索中国式的森林经理方法方面,做出了贡献。曾留学
日本,主编了《森林经营规划学》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著。别名 干宣 字震篁,湖北广济
余川镇干仕垸人(今
武穴市)。生于1903年4月10日。父干健书,民国时代曾任最高法院推事,为政清廉,崇尚俭朴,干铎自幼受家庭影响,生活朴素,勤勉好学。1918年中学毕业后,考人湖北省立外国语专门学校,攻读
德语,1923年毕业后,转读于
北京大学外语系。两年后考取
湖北省官费留学生,东渡日本,就读于
东京大学农学部林学实科。三年修业期满,在日本农林省目黑林业试验场从事研究工作。1932年回国,继续在
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森林系攻读。1932年去湖北省,历任省建设厅技正、襄阳林场场长等职。1938年后,在湖北农业专科学校、中央大学等高等学校从事
林业教育事业。1953年
干铎任南京林学院林学系主任,1956年任副院长。1956年赴
苏联考察高等林业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工作。1959—1960年从事编著工作和负责《
辞海》林学类修订工作。1969年8月7日病逝于
黄山市。
1941年10月,干铎由鄂入川,途经
四川省万县谋道溪,见
土地庙后面有一株从未见过的落叶针叶大乔木,便停下来作了观察,因时令已属深秋,未采到标本。但为以后进一步考察和对
水杉这一新种的鉴定、定名提供了线索。1948年5月8日由
翁文灏主持的中国水杉保存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纪录中记载:“一、发现水杉经过……中央大学森林系
干铎教授于民国三十年十月底由鄂入川路经人川境五里许之谋道溪见路旁有落叶大树一株,当地俗称水杉(应为“”字,当地土名——编者注),干氏极为注意,惜因当时树叶尽落未获标本,翌年转请万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杨龙兴氏采得枝叶标本,迄今未鉴定……。”这就是后来经
胡先骕、
郑万钧研究和鉴定,于1948年定名的
水杉。
干子豪
干子豪(2002年-),湖南罗人。青年作家、华人诗学会成员、南禮士文学社第十四届社长、楚风文学社第二任社长、《楚风》2020-2021年执行主编,曾获“2021年中国好文章”全国
一等奖、第二十届岱蕾杯全国高校文学奖 特别奖、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读书心得奖”、第十四届高中生才艺展示大奖赛写作组全国
二等奖、第一届“百鸣文学奖”提名、
汨罗市环保杯征文第一名,南禮士文学社第十三届征文比赛一等奖,被评为汨罗市文学之星,多次荣获各级文学大奖。作品《目送》、《记忆里的葡萄》入选《2021年中国好文章编汇》,作品常见于《
中国作家网》、《
学生·家长·社会》、《
意林》、《高中生》、《楚风》、《南禮士》等文学刊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