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淑(83~149年) 字季和,
东汉川颍阴(今河南
许昌市)人。荀氏为
颍阴望族,荀淑为
战国荀子第11世孙,博学多识,所拔韦褐牧之中,执案刀笔之吏,皆为英彦。博学而不好章句。为人耿直方正,以对策讥刺权贵。
刘志时为郎陵侯相,品行高洁,莅事明理,有“神君”之称。育有8子,并有才名,时人称为“荀氏八龙”。
简介
原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宪,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主题
黄宪字
叔度,汝南慎阳人。在现有的史籍里,关于黄宪的描述几乎都是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的,但无一不流露出对其博大胸怀与深厚学识的钦佩(注释一)。《世说新语》从中择取了两条,分别出自
周乘和
郭泰。
周乘字子居,汝南安城人,他对结交朋友极其挑剔,认为只有
陈蕃、
黄宪这样有高雅品操的人才够资格做自己的朋友(注释二)。周乘常常公开对别人说:“我要是有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宪的话,庸俗贪鄙的念头就又会萌生了。”在周乘看来,黄宪言行可以祛除自己心中的杂念,仿佛一剂通气清心的良药。
袁阆字
奉高,也是汝南慎阳人,与黄宪是从小就一起长大的朋友(注释三)。郭泰年青的时候到
汝南郡去,先拜访袁阆,只见了一面就走了,等到拜访黄宪,却在他家留住了好几天(注释四)。之所以
郭泰对待袁阆和黄宪有这么大的不同是因为他认为,黄宪的涵养和胸怀像浩瀚的万顷波涛一样,沉淀过滤不改清澈,翻动搅拌也不会混浊,其才能是难以揣测的。而相比之下袁阆就好像一眼泉水,虽然清澈但很容易被看透(注释五),其涵养和胸怀是不能和
黄宪相比的,也并不值得郭泰自己学习。
郭泰对黄宪的推崇被后人看作是知人识人的典范,魏万“宣父敬
项橐,林宗重
黄生” (注释六)、
李翰“
王允千里,黄宪万顷”(注释七)都将以引用。
除了周乘和
郭泰对黄宪的推崇以外,更有两个人把他敬为自己的老师。
一个是
戴良,他是黄宪的同乡,也是当世的名士之一,平时的为人一直是恃才兀傲的。一次
戴良见完黄宪回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戴良的母亲就问他是不是又去见过那个牛医的儿子黄宪了(注释八),戴良无限感慨的说“我不去看黄宪,并不觉得自己学不如人。但见过他之后,就觉得黄宪实在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注释九),是叫人没有办法揣摩,无法企及的。黄宪就是我的老师啊!”(注释十)
因为戴良的母亲管黄宪叫“那个牛医的儿子”,也就落下了一个“牛医儿”的典故,“牛医儿”一下子成了有才学、有风度的人的代名词,
李商隐有诗云:“今年牛医儿,城社更扳援。”(注释十一)
另一个把黄宪当作师范的人是
荀淑。荀淑字季和,颖川人,游历到慎阳的时候,在驿站里偶遇了当时年仅十四岁的
黄宪。几番交谈,荀淑对黄宪这少年的才学和胸襟肃然起敬,拉着黄宪的手,把他看作自己的师范。(注释十二)如果按照年龄来看,荀淑是黄宪的长辈,但是出于对黄宪学识和操守的钦佩真是不耻下问了。
荀淑后来遇到
袁阆,见面第一句话就问:“你知道你这地方有个
颜回吗?”袁阆马上就意识到荀淑指的是黄宪。当时的人们也都跟着荀淑称黄宪为“颜子再生”。(注释十三)
黄宪对于仕途既不像当时有些名士自命清高,刻意回避,也不会去急功近利,钻研琢磨。虽然被推举为孝廉,人也到了京师,却直到死,也没有做上
东汉的官。
黄宪死的时候只有四十九岁,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征君”。(注释十四)
陈蕃在被升任
太尉以后,曾发感叹:“倘若黄宪还活着,哪里轮得到我做这太尉呀!” (注释十五)
另注
1、“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这段话,《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载是
周乘说的,但是在
范晔《后汉书·黄宪传》里却认为是陈蕃和
周举相互勉力的话。(注释十六)无考。
2、“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
范《后汉书·黄宪传》、
谢承《后汉书·黄宪传》均作“千顷之陂”(注释十七),而《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司马彪《续汉书·郭泰传》则作“万顷之陂”。无考。
位于
许昌市城北2公里陈庄村西,为东汉末期朗陵侯相
荀淑墓冢。荀淑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均为
东汉末年和
曹魏时期的名士,人称八龙。如
荀爽,十二岁通晓《春秋》,自布衣始,九十五天官至“三公”。荀淑侄子
荀昙的孙子
荀攸是
曹操的谋士,曹操称赞他“
军师荀,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荀是荀淑的孙子,
济南市相
荀绲之子,曹操的重要谋士,官至
尚书令。传说荀淑死后,八子在冢顶各植柏一株,故称八柏冢,冢西北有散冢八个为八子葬处,时旷年久,八冢已为平地。
八龙冢呈园形,高约5米,周长约100米。
荀爽
荀爽,字慈明,
东汉颍阴人。“荀氏八龙”中的第6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
刘志延熹九年(166年),
太常赵典举
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10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
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号为硕儒。党锢解除,
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不就。
刘协即位,爽避而不及,遂为平原相。行至
宛陵(今安徽宣城)追为光禄勋。任职三天,又迁司空。荀爽见
董卓残暴,参与
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举事前病卒。
荀
(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
许昌市)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
太尉,谥曰敬。
荀彧的祖父是
荀淑,为朗陵令,是
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
荀绲曾任
济南市相,
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
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
南阳郡名士
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顗(205年~289年),字景倩,魏
荀彧第六子。初仕魏,深受 司马氏父子赏识,历散骑侍郎、侍中、尚书、仆射、
司空。入晋后,仕至侍中、
太尉、行太子太傅。
荀顗博学多闻,理思周密。他曾与
钟会就《
周易》问题进行辩难。又和
扶风县王骏辩论仁、孝的先后。他通“三礼”(即《周礼》、《仪礼》、《
礼记》),识朝廷
礼部尚书,曾和
羊祜、
任恺共同修订
晋朝礼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