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建河
室建河
室建河又称望建河,现在名称是石勒喀河。所属黑龙江省上游,全长900公里。
记载
新唐书》卷219《北狄列传·室韦传》云:“北有大山,山外曰大室韦,濒于室建河,河出俱伦,迤而东;河南省有蒙瓦部,其北落坦部;水东合嫩江、忽汗河,又东贯黑水靺鞨,故跨水有南北部,而东注于海。峱越河东南亦与那河合,其北有东室韦,盖乌桓东南鄙余人也。”室shì审质,越南语thất;石shí禅昔,越南语thạch(与突厥语tach‘石’同源)。东汉三国时期,审母对译梵语ś、ṣ;康僧铠译kṛt为吉(见质)、译mit为蜜(明质)、译yat为逸(喻质),支娄迦谶译mat和madh为蜜(明质)、译rīt为栗(来质)、译sid为悉(心质)和膝(心质),支谦译kirt为诘(jié溪质)、支谦译(v)jit、(v)ji为逸(喻质)、译mad为蜜(明质)、译tis为蛭(zhì照质、端屑、端质),康孟祥、竺大力译sud为悉(心质);室可还原为*śit、*ṣit、*śat、*ṣat、*śir、*ṣir、*śil、*ṣil等。唐僧梵语Śrāvastī为室罗伐悉底,室对译梵文Śr;梵语Śrī‘吉祥’通常音译为“室利”。“失剌”(Syra或Sira)在蒙古语中为Shira意为“黄色的”,失(shī审质,越南语thất)对译Syr、Sir、Shir。石勒喀Shilka的词根Shil当可译为室。玄奘译撒马尔罕Samarkand为飒(越南语飒秣为táp-mạt)建,建对译kand。建jiàn见愿,越南语kiến;牟融译kaṇ、安世高译gan为犍(见元、群仙),康僧会译kaṇ、支谦译gan为揵(群仙、见阮);元阮愿为同一韵的平上去;建可还原为kan,室建可还原为*śilkan、*ṣilkan、*śirkan、*ṣirkan等。其中的建kan可比对为蒙古语汗qan,此时室建即室汗。韦wéi于微,越南语vi;支谦译ve为韦;韦*vi/*ve出自*bi/*mi,韦为乌孙之弥(靡)之音转。室汗即室弥也,室建即室韦。马克(Maack)氏曾于松花江黑龙江省汇流之处,见锡耳比(Silbi)村落男女皆文身。此Silbi即室韦也,当为鲜卑*Sarbi之音转。闵宣化(J.Mullie)《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称:“发源于毛金坝,流经科尔沁右旗,至赤峰注入英金河之河流,实为锡伯河”这个锡伯应即室韦之音转。
东汉三国时期的译音中常常出现-n尾译为零尾(开音节)、零尾(开音节)译为-n尾的现象。如:支谦译kin、kī为翅(审寘);支娄迦谶译ci为震(照震)、支谦译为支(照支),支谶译音可能是以后面na音节中的n收音所致;支谦译(v)jit、(v)ji为逸(喻质);安世高译jña为然(日仙);支谦译(v)tna为麟(来真)、邻(来真)、阑(来寒),支谦的这些译音可能是将n换位到词尾所致;支谦译(v)din为利(来至)、译di为提(定齐、禅支);支谦译(v)dha为檀(定寒)、屠(定模、澄鱼)、支谶译dan、dhān为檀;康僧会译na为难(泥寒、泥翰)、支谦译为那(泥歌、泥、泥),支娄迦谶译nan、nā、ni为难,迦叶摩腾竺法兰译nā为那、支谦译ni、da为那;昙果译ntya为然(日仙);支谦译(v)pi为旬(邪谆)、卑(帮支),支谦译pe为旬、(并脂),支谶译(v)jan为旬;支谶译pra、支谦译(v)pan为般(帮桓、帮删);支谦译phin为宾(帮真)、匹(滂质),n尾变t尾;康僧译bil、康孟祥、竺大力译ban为频(并真);支谦译ma、maṇ为满(明缓、明恨);康僧铠译(v)man为磨(明戈、明过)、支娄迦谶译为门(明魂);支谦译mā、(v)man为漫(明换);支谦译māi、muc、支谶译mun为文(微文);支谦译yan为耶(喻麻)、延(喻仙、喻腺);康僧会译yin、支谶译yi为夷(喻脂);支谶译ra为轮(来谆)、罗(来歌),译ruṇ为轮;支谶译(v)va、Van为桓(匣桓);支谶译vaṇ、支谦译vat为曰(影月),n尾变t尾;支谦译śyin、śi为尸(审脂);支谦译sin为是(禅纸),译stha为欢(晓桓)。竺律炎译ṣan、支娄迦谶译śa、sa为沙(审麻、审),此沙ṣan即英语sand;英语sand和汉语沙shā相比缀加了个-nd尾,古英语hund‘dog狗’和吐火罗语ku‘狗’和上古汉语的狗*ku相比同样多出个-nd尾;汉语是通过声调是同一音节的不同单词得以区分,英语则是以缀加不同的词尾如-nd、-ld来加以区分的;比较古爱尔兰语的狗cū、所有格con,词尾-n可能是所有格尾。古英语动词不定式词尾-n在中古英语南部方言脱落。例如:to berʒe‘to save,protect拯救,保护’\u003c古英beorgan‘to protect,defend保护,保卫’;springe‘tospring’\u003c古英springan;sprede‘spread蔓延’\u003c古英[ġe]sprǣdan‘分布,延伸’;flo‘to fly’\u003c古英flēon。蒙古语中存在-n尾增减少无常的现象。冯承钧云:蒙古名称N字的尾音,增减无常。例如合失(Qasi)可变作合申(Qasin),札答剌(Djadara)可变作札答阑(Djadaran),阿勒赤(Alci)可变作按陈(Alcin)等等。室建*śilkan/*ṣilkan中的-n脱落后即是石勒喀Shilka,室建河即今俄罗斯的石勒喀(Shilka)河。石勒喀河上游今称鄂嫩Onon河,旧称斡难*Onan河(拉施特作ānan)。支娄迦谶译nan、nā、ni、康僧会译na为难(泥寒、泥翰),迦叶摩腾竺法兰译nā、支谦译na为那(泥歌、泥哿、泥箇);那和难可互相音转。那*na缀加无厘头词尾-n即是难nan。难nan中的元音a音转为o即是嫩non。
室建河在《旧唐书》中作望建河。《旧唐书》卷199下《室韦传》云:俱轮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室韦之南,又东流与那河、忽汗河合。”此望建为蒙瓦之音转。“蒙兀”,《新唐书》作蒙瓦,《契丹国志》作蒙古里,与夫《大金国志》作朦骨,《秘史》作忙豁勒。此外还有蔑劫子,梅古悉,谟葛失,毛割石,毛揭室,毛褐室韦,萌古,萌古子,蒙国斯,蒙古斯,盲骨子等等。自元代以来,方用“蒙古”二字固定下来。汉语蒙、忙、萌、盲、朦都是以-m收音。金尼阁西儒耳目资》:蒙chcām、mâm、mûm,忙mâm,萌mêm,盲va,朦mûm。蒙古的第一个音节可拟为*mam、*mem、*mum;金尼阁之-m,现代汉拼写作-ng[ŋ]。金尼阁之-m和蒙文-ng(拉施特作-nk)相当。汉语-m尾在突厥语中要么脱落要么以-b尾对之,在晚期回鹘文中则以-η对之。国王,拉施特作kūyānk,来自汉语‘国王’;金尼阁国kuǒ、kuě,王vâ、uâ;国中的音尾k音变为波斯语-y,汉语-m尾被对译为波斯语-nk。公主,拉施特作kūnǰū(突厥语kunčuy),来自汉语‘公主’;金尼阁公kūm,主chụ(加上声符号),汉语-m尾被对译为波斯语-n尾。波斯蒙古汗旭烈兀(Hülägü)的谋臣纳昔尔·丁·秃失在其《突厥年的准则》(1260年左右)将龙年写作lūy yil,汉语的龙lum经畏兀儿语luη音变为波斯语的lūy。而英语drag-on‘龙’、梵语nāg-a‘龙’则呈现出英语-g、梵语-g和汉语-m相对应,这种对应相当于回鹘文-η和汉语-m的对应。将金尼阁之-m尾写作蒙文-ng尾,蒙、忙、萌、朦可还原为*mang、*meng、*mung等。兀wù疑没,越南语ngột金尼阁niě、guǒ;瓦wǎ疑马、wà疑祃,越南语ngõa,金尼阁uà、goèi;这两个疑母字的读音,都由ng[ŋ]音转为w。蒙兀可还原为*Mang-ngot/*Mung-ngot,对译蒙古语;蒙瓦可还原为*Mang-nga(l)/*Mung-nga(l)。白鸟库吉称:“D'Ohsson氏依据Rašideddin氏之解说,谓Mongol一词为质朴脆弱之义。Schmidt氏则反对其说,谓其语源为mong,勇敢无畏之义。至Schott氏乃主张折衷说,谓蒙古语之mong有二语源:一为富裕、繁荣之义,由此而转为勇敢之意;二为蒙昧、错乱、暗愚之义,Tibet语谓愚钝曰mong,汉语蒙字音曰mong,皆属同一语源。苟由狂悍之义一转而为勇武之意,则上述之二语源似出自于一。余赞同Schmidt氏说,认为蒙古语语源之mong乃勇悍之义,与满州语之manga,朝鲜语之mai,及汉语之moeng(mong猛)等,同其语源。”以满州语来还原蒙瓦,当是manga(l)。蒙瓦*manga(l)中的第一个a音转为o即是《伯郎嘉宾蒙古行纪》所记蒙古Mongal。戈瓦简注《蒙古秘史》云:“‘蒙古’一词似与腾格里有关。蒙古即忙豁勒[mɔŋɡɔl]是由长生天[məŋk təŋəri]的[məŋk]和表示氏族或部族传统的象征物之炉灶之火[ɡal]一词结合而成为[məŋkɡal]。而这[məŋkɡal]又由于语音和谐律的支配作用,变为[mɔŋɡɔl]的,故蒙古云者,即长生(或永恒)的部族之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11月,第2页)他将蒙古[mɔŋɡɔl]视作[məŋkɡal]之音转。蒙古的第二个音节本当作gal。支谦译gal为迦(见麻),-l尾被略去;*mangal在对译成汉语时略去-l尾即可音译为蒙瓦。望wàng明漾、明阳,越南语vọng,金尼阁vâ;明漾之望可写作*mang。建jiàn见愿,越南语kiến;唐僧大唐西域记》译撒马尔罕Samarkand为飒秣建,建对译kand。蒙文bergen‘嫂’、yurgen‘女婿’、mangğut‘忙忽惕’,拉施特分别作birkān、kūrkān和mankkūt,蒙文g变为波斯语k。支娄迦谶译gal、康僧会译kaṇ、支谦译gan为揵(群仙、见阮),牟融译kaṇ、安世高译gan为犍(见元、群仙);元阮愿为同一韵的平上去;蒙古语gal当可译为建。若将建还原为*gal,那么望建可还原为*Mang-gal,此即蒙瓦*Mangal也。古人常常以居住在河流附近民族之名为河流命名,“望建河”无疑是因蒙兀/蒙瓦人而得名的河流。
室韦的蒙兀/蒙瓦部在唐时位于石勒喀(Shilka)河之南。在拉施特的《史集》中,蒙古族已南下到鄂嫩河(今鄂嫩河)、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土兀剌河(今图勒河)。拉施特称成吉思汗列祖“他们的禹尔惕[营盘、牧场]位于斡难、怯绿连与土兀剌河[流域],这三条河发源于不儿罕-哈勒敦山。”(《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8页)不儿罕-哈勒敦山(būrqān-qāldūn)即今布尔汗哈勒敦(Burkhan-Khalduun)山,它位于蒙古国中央省境内。“而孛儿只斤·也速该把阿秃儿及其子女们的禹尔惕当时在斡难河和怯绿连河境内”(《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109页)成吉思汗“他出生在斡难河下游的不鲁克-孛勒答黑地方,距不儿罕-合勒敦有六天路程。”(《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321页)“蒙古有一座名叫不儿罕·合勒敦的大山。……成吉思汗的驻夏和驻冬牧地就在那一带”(《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321页)石勒喀河的上源是鄂嫩Onon河,唐之室建/望建河源出突厥东北界,包括了今之鄂嫩河。石勒喀河之南包括了鄂嫩河下游东面部分。室建河(今石勒喀河)之南是和斡难河(今鄂嫩河)下游东面毗连的。蒙瓦人的游牧地仅从唐时的石勒喀河之南再往南扩展了许多。
在唐时,大室韦亦在室建河流域游牧。《新唐书·室韦传》称:“北有大山,山外曰大室韦,濒于室建河”《旧唐书》卷199下《室韦传》云:“今室韦最西与回纥汗国接界者乌素固部落,当俱轮泊之西南……其北大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东北地区界”室韦最西的北大山是指今肯特山,当时室韦和突厥/铁勒大致是以肯特山为界。源出突厥东北界肯特山的望建/室建河当是指今石勒喀河的上源鄂嫩河。肯特山脉(Хэнтийн Нуруу。肯特,英文Khentii,蒙文Хэнтий,勒内·格鲁塞作kenteï,《秘史》作不儿罕-哈勒敦、拉施特作būrqān-qāldūn、brğādū)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0公里,是太平洋水系和北冰洋水系的分水岭。山势较平缓,一般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峰阿萨拉尔图(Асаралт)海拔2751米。北段多森林,是蒙古的主要游牧地带。克鲁伦河河、鄂嫩河(Онон)、图勒河等发源于此。克鲁伦河的主要集水区在乌兰巴托东面肯特山,鄂嫩(Onon,《秘史》作斡难,拉施特作ānan)河河源市在肯特山脉高处、在克鲁伦河及其右岸支流明兹河的河源附近。肯特山脉严格保护区(Khan Khentii Strictly Protected 面积,面积12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央省境内,覆盖肯特省西北角,保护着针叶林区、大草原以及神圣庄严的布尔汗哈勒敦(Burkhan-Khalduun)山。大室韦在唐时的游牧地在室建河上游鄂嫩河
大dà定箇、定泰、dài、tài《集韵》透泰,越南语đại,王力《同源字典》dat;牟融译dā为大。汉语定母d和突厥语t相对应,如Turk(ut)译作突厥,突(定没。康巨译duṣ为突)对译Tur;又如突厥语Tabgač为唐国之对音(gač相当于古塞语γar‘地区;国家’;国guó见德,越南语quốc,金尼阁kuǒ、kuě,王力《同源字典》kuək),唐(táng定唐,越南语đường,金尼阁tcâm)被对译成突厥语Tab。按汉语定母d与突厥语t的对应规律,汉语之大da在突厥语中可作ta。由于浊母定母(d)的清化,汉语之大da亦可音转为ta,如Tadjik(又作Tazi或Taziks)汉译作大石人、大食人,Ta译作大。本,笔记本:突厥语däftär,维吾尔语däptär,乌孜语däftär,裕语bïŋzi,图瓦语dekter,土语defter,阿语däftär,土库语depder,撒语bunzi,哈语däpter,柯语depter,塔语däftär,巴语däftär。牒dié定怗‘书札’(《辞海》释为“①古代的书版。②公文;凭证。”),越南语điệp;叶yè喻叶、shè审叶,越南语diệp,英语leaf,郑张尚芳上古音系》leb。表示被动语态后缀的/l/在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塔塔尔语与/y/交替。东汉译经师译Alexandria为乌弋山离,弋(喻职)对译lex,支娄迦谶译yik为翼(喻职),汉语也存在l\u003ey音转。突厥语däftär、维语däptär中的däf/däp即汉语牒,后缀-tär相当于汉语“者”。者zhě照马,越南语giả;王力《同源字典》(zhě照马,越南语giả)作tjya;后汉三国时期,译经师通常将梵语ty-、c-译为照母字,如支谶译(v)tya、ca、(v)ca支谦译tyā为遮(照麻);者的古音为*ca或*tya。者*tya出自*tra、*tar。后缀-tar即波斯语padar‘父’、mādar‘母’、dādar‘兄’、barādar‘弟’(梵文bhradar‘兄弟’)、dukhtar‘女儿’中的后缀-dar/-tar。此后缀在印欧语中具有众多的音变形式。母亲:拉丁语māter,希腊语mátēr(Doric方言)、métēr(Attic方言),梵语mātā,古爱尔兰语máthir,古英语mōdor,古弗里斯兰语mōder,古撒克逊语和哥特语mōdar,古高德语muotar,古北欧语mōthir,丹麦语瑞典语moder;吐火罗语A支mācar,吐火罗语B支mācer;吐火罗语尾缀-car和印欧语尾缀*tar相对应。父亲:拉丁语pater,希腊语patēr,梵语pitā、复数pitáras,古英语faeder、中古英语fader、英语father,古弗里斯兰语feder,古撒克逊语和哥特语fadar,古高德语fater,古北欧语fathir。兄弟:拉丁语frater,希腊语phrater、变体phrator,梵语bhratr,阿维斯达语bratar,古爱尔兰语brathir,盖尔语brathair,康瓦尔语brodar,古斯拉夫语bratru;古英语brothor,哥特式建筑语brothar,古北欧语brothir;吐火罗语A支pracar,吐火罗语B支procer。大*ta加上后缀-tar即是鞑/塔塔尔族塔塔尔语。大室韦即后来之鞑靼/塔塔儿tatar。
大室韦之大是指块头大,可作大人、大夷、夷解。许慎在《说文·羊部》“羌”字下称“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将夷释为大人。牟融译dā为大,康僧会译dha为夷(喻脂)。十四世纪伊利汗国的史学家拉施特丁,在他的名著《史集》一书(卷一)中曾说:“由于塔塔尔人非常‘伟大’和受人尊敬,其它非塔塔尔人各氏族也以塔塔尔人的名字为世所知,尽管种族的名称不同,现今都被称为塔塔尔人。这些非塔塔尔族由于把自己列入塔塔尔人之中,并以塔塔尔人的名字见称于世,因而自己也觉得居于‘伟大’和可敬的地位。”(可参考余大均、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66页)。这里的“伟大”不仅指塔塔尔人事业、成就的伟大,同时亦指他们形体的伟大。鞑靼一名,最早见于唐中叶之突厥碑文中,有“三十姓鞑靼”和“九姓鞑靼”之分。“三十姓鞑靼”,始见于《阙特勤碑》;“九姓鞑靼”之名见于“毗伽可汗碑”。《契丹国志》卷22《控制诸国》称鞑靼“各无君长,每部多者三二百家,少者五七十家,以部族内最富豪者为首领。不常厥居,逐水草,以弋猎为业。其妇人皆精于骑射”。鞑靼应是突厥人对其北面的大室韦的称呼。大室韦讲的是夷语,他们的语言和其他室韦部落不同,大室韦与其他部落“语言不通”(《隋书·室韦传》)。拉施特称塔塔尔族人“他们的根本居所[禹儿惕],是称做捕鱼儿-纳兀儿(būīr-nāūūr)的地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64页)大室韦/塔塔儿人的中心虽然已迁徙到贝尔湖地区,但鄂嫩河地区仍有塔塔儿人,塔塔儿人和成吉思汗所在的尼伦蒙古仍然是近邻。《史集》记载“成吉思汗乘机立即将附近的军队召集起来,去攻打斡难河地区的塔塔儿人。……他在勒札地方,截住了蔑兀真-速勒图,击溃了他的军队,捉住杀死了他,并夺取了他们的全部马群、畜群和财产。”(《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121-122页)ūljā,C本作ūlkā,《秘史》132-133节作浯勒札河,《金史·内族襄传》作斡里札河,即今蒙古国境内的乌勒札河(Ulz Gol),该河流入蒙俄边界上的托列伊湖。大室韦/塔塔儿人曾俘获客列亦惕人的首领并占有他们的兀鲁思。拉施特称客列亦惕人:“他们是蒙古族的一种,他们住在斡难、怯绿连[两河沿岸]蒙古人的土地上。那个地区邻近乞台国边境,[客列亦惕人]曾多次与一些人数众多的部落,特别是乃蛮诸部为敌。”(《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07页)客列亦惕人位于鄂嫩河、克鲁伦河的兀鲁思后来从塔塔儿人手中夺回。“后来,合只儿汗与撒里黑汗一同聚集军队攻打塔塔儿人,为撒里黑汗收复了客列亦惕人的兀鲁思,交给了他。当时,王汗和自己的母亲亦勒马哈敦曾被塔塔尔族人俘获;他们也被解救了出来。”(《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183页)
隋时的大室韦已在石勒喀河流域。《隋书·室韦传》记载“从钵室韦西南四日行,至深末室韦”。钵室韦,《新旧唐书》作婆莴室韦。安世高译(v)pat、pra、支娄迦谶译bar、pal、康僧会译pakṣ[tʂ']、支谦译pad、pāt为钵(帮末,越南语bát),钵可还原为*bar、*par、*pat等。*bar即蒲类,*par为Pārsa的族名词根,*pat即族名“发”;钵室韦可以解释为蒲类室韦。支谶译(o)pa、牟融译(v)pā、支谦译(v)pa、(v)丁基羟基茴香醚、bi、竺律炎译bha、bhā为婆(并戈),婆可还原为*ba、*pa等。莴wō《集韵》影戈,越南语oa;婆莴*Baoa当是莫贺baga‘神’之音转,婆莴*Ba-a则是*Bar-a(钵*bar缀加阴性后缀-a)中的r脱落形成的。*Bara中的r音转为y、y音转为w即是*Bawa。钵室韦/婆莴室韦分布在今黑龙江省盘古河流域。支娄迦谶译(v)pan、vaṇ为盘(并桓),古对译蒙古语gol‘河’,盘古*bar/*par-Gol是因钵室韦而得名。位于钵室韦(盘古、盘古河)西南四日行的深末怛室韦当在激流河额尔古纳河流域,位于深末怛室韦西北的大室韦当在石勒喀河流域。
室建河通常被学者们比定为额尔古纳河,这是由《新唐书·室韦传》的记载引出的推论。《新唐书·室韦传》云:“北有大山,山外曰大室韦,濒于室建河,河出俱伦,迤而东”“俱伦”在《旧唐书》中作“俱轮泊”。支谦译gu、康僧会译go、竺律炎译gro为俱(见虞),支娄迦谶译ra、支谦译ran为伦(来谆),支谶译ruṇ为轮(来谆);中古汉语见母为k、来母为l;俱轮/俱伦可还原为*Kulun。俱轮/俱伦*Kulun泊当即今呼伦湖。出自呼伦湖的室建河只能是额尔古纳河。白鸟库吉称:“唐季蒙瓦部所据之地曰俱伦泊,故吾人由此可以推知其方位。此湖水乃指Kerlum河所流注之Dalai nor而言,而俱轮泊即此湖水之另一名Kulun nor之音译。《新唐书》所载出是湖而东流之室建河,似指今之Arghun河。据两《唐书》所载,蒙瓦(蒙兀)部落盘据俱伦泊之东(实即东北)室建河(Arghun)之南(实即东)。是以其游牧地应在Arghun与兴安岭间之旷野,似在今之Hailar附近。蒙瓦部落何时离开此地而西迁?因史无明文,无从探悉。然在十二三世纪初叶,即在成吉思汗时,业已盘据于Shilka河上游之Onon(斡难)河沿岸矣。”白鸟库吉称“唐季蒙瓦部所据之地曰俱伦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新、旧《唐书》以及其它中国史籍都没有蒙瓦/蒙兀部所居地为俱伦泊的记载。《新唐书》卷219《北狄列传·室韦传》云:“悉处柳城东北,近者三千,远六千里而羸;最西有乌素固部,与回纥汗国接,当俱伦泊之西南。自泊而东有移塞没部;稍东有塞曷支部,最强部也,居啜河之阴,亦曰燕支河”据此乌素固部在呼伦湖西南,在今新巴尔虎右旗一带;移塞没部在呼伦湖之东,在今海拉尔区(Hailar)河一带。《新唐书》的这一记载否定了白鸟库吉关于唐时蒙瓦部在呼伦湖、海拉尔河游牧的假说。拉施特亦称“关于蒙古族最初生活的详情,诚实可靠的讲述历史的突厥讲述者说,所有的蒙古部都是从[某时]逃到额尔古涅-昆来的那两个人的氏族产生的。”(《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6页)额尔古涅-昆argūneh-kūn,比较蒙文ergüne。昆:《秘史》蒙文旁注作崖。额尔古涅-昆并非额尔古纳河。拉施特还说“这个地方名叫额尔古涅-昆。‘昆’字意为‘山坡’,而‘额尔古涅’意为‘险峻’;这个地方意即‘峻岭’”(《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51页)照此,任何一个峻岭都可称作额尔古涅-昆。不能因拉施特的这一记载而断定蒙瓦室韦在唐时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流域。
现状
室建河的读音将其指向今石勒喀河俱轮泊的读音将其指向今呼伦湖。然石勒喀河并非出自呼伦湖。《新唐书》的记载当有误。《新唐书》将室建河和忽汗河搞混了。河出俱伦的是忽汗河而非室建河。忽汗的读音正和额尔古纳市相吻合,忽汗河即今额尔古纳河。在丰水期,呼伦(Hulun、Kulun)湖水溢入额尔古纳(Ergun)河。额尔古纳河往东北方向和石勒喀河相汇。额尔古纳河的另一支流根河,流经根河市、额尔古纳市,其发源地在甘源(Ayuan)附近。注入呼伦湖的两条大河是克鲁伦(Herlen)河和乌尔逊(Orxon)河。额尔古纳河从呼伦湖流出后,径往东北方向流去,难以划分河北省河南省。将额尔古纳河经过地区划分为河东与河西更为准确。石勒喀河(即望建河/室建河)东流与额尔古纳河(忽汗河)汇合后称为黑龙江(那河),因此,《旧唐书·室韦传》“又东流与嫩江、忽汗河合。”应改作“又东流与忽汗河、那河合。”《新唐书·室韦传》“水东合那河、忽汗河。”应改作“水东合忽汗河、那河。”那河之那即纳西族之纳、诺苏之诺,意为黑,那河即黑河。那河应是夷语对黑龙江的称呼。黑龙江之龙则是契丹语的水。《梦溪笔谈》曰:“大抵北方水多黑色,故有卢龙县郡,北人谓水为龙,卢龙即黑水也。”此北人是泛称,指契丹人,“北人谓水为龙”即是说契丹人“谓水为龙”。黑龙江省俄语称为阿穆尔河(Amur River)。发源于蒙古肯特山南侧,在石喀勒河与额尔古纳河交汇处形成。经过我国黑龙江省北界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区(Khabarovsk krai)东南界,流到鄂霍次克海鞑靼海峡(TatarskiyProliv)。黑龙江有黑水、弱水、乌桓河等诸多别称。黑龙江在汉魏晋时称为弱(ruò日药。安世高译jña、支娄迦谶译jñā、昙谛译ṇya为若(日马、日药);弱可能是夷语那之音转)水;南北朝黑龙江省上游称完水松花江及两江汇流后称为难水。隋唐时始称黑龙江下游为黑水,完水改作望建水县,难水改作那河。公元13世纪成书的《辽史》第一次以“黑龙江”来称呼这条河流。“黑龙江”是一个混合语,黑、江为汉语、龙则是契丹语(意为水),“黑龙江”意思是黑水江。元明时称为混同江。黑龙江一名在清代成为官方名称。由于黑龙江两岸土壤多为具有大量腐殖质的黑土,流经黑龙江的水流冲刷岸边的土壤,使黑土沉入江中,沉积在江底。故在水体清澈的地方看黑龙江省水往往是黑色的。黑龙江在19世纪后期开始亦称阿穆尔河(Amur River)或阿母(Amure)河(a即汉语之乌,蒙古语muren‘河’中的词尾-n脱落后即是mure,Amure意即乌河A-muren。Amure进一步缩减为阿穆尔Amur。蒙语muren‘河’当和汉语海、拉丁语mare‘海’、哥特式建筑语marei‘海’、古英语mere‘海,湖’、威尔士语mor‘海’同源),亦作Hei-lung chiang或Heilong Jiang。满语称作萨哈连乌拉(sahaliyan ula),其中萨哈连sahaliyan意为“黑”,乌拉ula意为“水”;萨哈连乌拉意为“黑水”。蒙古语称作哈拉沐涟(Kharamuren),蒙古语khara相当于突厥语qara‘黑色’、muren意为‘河’,哈拉沐涟意为黑河市黑龙江省上游有两源:北源石勒喀河(上源鄂嫩河)出蒙古肯特山东麓;南源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上源又分3支,其中一支海拉尔河发源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西侧古利牙山麓。南、北两源在漠河市以西洛古河村汇合后始称黑龙江。蜿蜒东流,沿途接纳结雅河布列亚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大支流,最后注入俄罗斯鄂霍次克海。从南源克鲁伦河算起,黑龙江全长5498公里。自洛古河村至黑河市为上游,长900公里;黑河市至乌苏里江口为中游,长950公里;乌苏里江口以下为下游,长970公里。法国贝凯、韩百诗译注《伯郎嘉宾蒙古行纪》注称:“‘蒙古’一名首次出现在唐史(公元八——九世纪)中,一般被称为‘蒙兀’或‘蒙瓦’,他们分别是对蒙古文Mongrol和Mongra(l)的标准对音,一般系指居住在望建河(Amour,阿穆尔河)上游的一个部落集团。……伯郎嘉宾所风闻的‘Mongal’一名似乎完全相当于该部族在唐朝时的第二种名称(即‘蒙瓦’);另外,鲁布鲁克却使用过‘Moal’一名,而且这也是俄文古史中所出现的形式,该名称的历史是最难稽考的。”这一注释很聪明地将望建/室建河作为黑龙江省的上游,而不用指明这一上游是鄂嫩河石勒喀河还是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记载
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