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民居又称潮汕建筑、
潮州市古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是
广东省东部的传统民居建筑,是
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是潮州传统文化中极具典型意义的载体,是潮州民系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
潮汕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汕特有的传统
工艺美术如金漆
木雕、工艺
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融合,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宫殿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皇宫起”“京华帝王府、
潮汕地区百姓家”之说。“厝角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两个侧面墙顶端起装饰作用的墙,似高耸的山峰。气势恢宏、高耸挺拔的“厝角头”是潮汕民居的显眼之处,也是潮人认家的标志之一。
潮汕乡村至今仍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村寨规模巨大,大多以宗祠为中心,次要建筑围绕宗祠展开,相连形成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的建筑群体。发展出诸如“
下山虎”“百凤朝阳”“四点金”“五间过”“驷马拖车”“
百鸟朝凰”等多样的建筑形式。这些中轴对称、向心围合的以天井为中心的民居建筑是古代世家大族居住的“府第式”民居体系在
潮汕地区的迁延。
背景简介
中原地区地大物博,地方建筑灿若星河,各具特色,潮汕民居便是这其中的一朵奇葩。潮汕民居融汇千百年来潮汕人的智慧,如同山西平窑民屋的粗犷,瑶寨吊脚楼的野趣,
江南徽屋的雅致,苏州园林的自然一样,潮汕民居也拥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潮汕民居直接地将大自然因素所谓“天时、地气、顺风”溶入建筑中,体现出人天和谐的统一境界和高尚心灵意境。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建筑由来
相传古时候,
潮汕地区的住宅十分简陋,有
茅根盖的,有树叶围的,有田涂角垒的。如果遇着刮台风,下暴雨,房里就会哩哩隆隆地倒塌下来。
后来,有一户姓陈的人家,生了一个女孩,由于家穷,从小就上山放牛。风吹、雨淋、日头晒,她长得皮肤黝黑,相貌粗陋,乡里人都叫她做“乌姿娘”。一天乌姿娘放牛归来,见村头人山人海闹哄哄的,不知出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老伯。老伯告诉她是朝廷派一位国师来这里寻觅一位“头戴
凤冠,身骑
麒麟,手执尘佛”的娘娘。乌姿娘感到新奇,遂将牛栓在树下,走上前去看热闹。不料人已围了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怎么挤也挤不进去。她灵机一动,便跃上牛身顶看热闹。那国师一看见她,立时高兴地叫道:“快接娘娘凤驾!”
原来,国师见乌姿娘坐在牛背上,就说她骑的是麒麟,手里拿的
牛鞭是尘拂,头上那顶插满野花的
斗笠就是凤冠。众军士急忙上去跪接。这么一来,吓得乌姿娘从牛身上跌落下来。说来也奇怪,当军士们将她从地上扶起来时,这个又粗又野的乌姿娘,竟骤然变成了一位肌如白玉,美如天仙的窈窕美女。国师即命众军士将她抬进
平安京。皇帝见了,龙颜大悦,将她立为皇后。
陈皇后进宫后,时刻怀念家乡,后来陈皇后的弟弟国舅
陈北科上京认姐。有一天,满天乌云,电闪雷鸣,飞沙走石,瓢泼大雨下个不停。皇上退朝回到御书房时,见陈北科眉目紧锁,不时叹息,问他有何不顺心之事。陈北科乘机奏道:“微臣因思念家乡的父老亲友,他们住的是泥屋草舍,如今雨暴风狂,臣之家乡未知又有多少房屋倒塌!多少人流离失所!”皇上听罢,不禁动了爱怜之心,遂指着金碧辉煌,巍峨壮丽的宫阙说:“风停雨止之后,朕赐八万银两,让爱卿之故乡按此仿造房屋居住如何?”陈北科一听,即忙跪下叩头谢恩。并恳求皇帝传下一道圣旨,选拨
潮州市的能工巧匠进京,学习建筑工艺。
自此以后,潮州地区就仿照宫廷式样,建造了“
下山虎”、“三壁连”、“四点金”、“五间过”、“驷马拖车”、“
百鸟朝凰”等住宅,既美观,又坚固了。因此有了句
潮汕地区白话文:潮州庴,皇宫起。
主要样式
在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有多种多样,虽然潮汕地区出现了许多的高楼大厦,但是在农村里,仍然保存着一些传统的老式民居,而且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如“驷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
四点金
“四点金”是潮汕风俗的独特建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在旧时只有富达的家庭才能建造。“四点金”的建筑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点像。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大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去就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间房,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面就是后厅,也称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各有一个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如果小辈住进去就是大不敬。所以
潮州话说“细仔弟住厝耳”。
“四点金”一般对外不开窗,窗只开向内庭。这是因为“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
案山。天井阔狭得中,聚财”(《阳宅撮要》)。“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
呀呀葫芦漏气,“财气”外泄。
“四点金”的构式建筑还有许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厅会”;前后房都带“厝手房”和“八尺房”的,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如果在“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点金加厝包”。
下山虎
“下山虎”的建筑在
潮汕地区农村较为普遍,又称为“爬狮”。顾名思义,“下山虎”的开头真有点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狮。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比它少了两个前房,其余的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两边的门又称为“龙虎门”,也既有开正门而不开边门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
广州市出土的汉代明器和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传为
隋朝展子虔所作的《
游春图》中可见其前身,其格局与云南白族“
一颗印”住宅也颇为相似。
过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户住的。随着社会人口的发展和增加,一家一户住的形式渐渐被人们打破。一个民居往往住着三、四户人家。这样的住宅,虽然住起来有些拥挤、杂乱,但是非常适合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
大理石铺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门之上亦绘有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不同于“门楼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戏剧故事、
中国神话,如“
穆桂英挂帅”、“仙姬送子”、“
郭子仪得宝”等等,正厅墙上则有一幅长壁画,多为“十仙贺寿图”,皆取吉祥之意。还有红色的
檀木,蓝色的子(合称为“红桁蓝”),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使得“
下山虎”成为一座真正的画苑,就像
颐和园的长廊一样,有无处不在的艺术可欣赏。
单独画并不能彰显华丽,还有更具
潮汕文化艺术代表的瑰宝:巧夺天工的雕刻,金光闪闪的潮绣和栩栩如生的剪纸,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驷马拖车
“驷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驷马拖车”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头进的“反照”是为了遮挡路人和客人的视线,不致使屋里一览无遗。通廊是主人和来访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厅是平时接待客人用的,而长辈们重要的会见和议事则在二进和三进的大厅进行。三进的大厅还设置祖供奉祖宗
牌位。逢年过节、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国,就要开龛门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别”;家人做了伤风败俗的事要绳之以家法,也要开龛焚香,让他在祖宗面前请罪。后库则是供办丧事时停放棺柩的地方。主体建筑的大房由长辈居住,最高长辈一般住在三进的房子,其它房间由小辈居住。磨房、厨房、浴室、厕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边的火巷。家中遇上办喜事,则各进大厅的禅门洞开。办丧事时更为隆重,不单要卸下“反照”,还要卸下各进的禅门。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撑起帐篷。这样一来,一、二、三进形成了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便于进行各种活动。总的来说,主体建筑前低后高,每进递增三级石阶,这样便于突出主要厅堂,更重要的是为了不让前进遮住后进,保证后进的采光。后包是为了保护主体建筑和防盗而设。当然,像这样大规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现存较完整的“驷马拖车”,可在
澄海区隆都镇的“慈爷故居”即
陈慈黉故居及
普宁市洪阳镇的清提督府“德安里”看到。另外,还有
揭阳市市
桂岭镇的
松竹公祠,经过修缮后,焕然一新。这些都是“驷马拖车”格局,有些有埕头厝。以合“长龙短虎”之意。
百凤朝阳
俗称“三座落”、“三厅串”,较大规模的称“八厅相向”。它们都是两座“四点金”纵向合并与扩充,整个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三座(“八厅相向”为四进四座)三开间平行布置,相邻两座中间均隔着天井,天井两侧各有厢房连接各座形成围合。主体建筑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房,即俗称之“从厝”,以巷隔开,称“火巷”。“从厝”排屋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由两组一厅二房连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与两侧“从厝”排屋相连,与后厅以巷隔开,此为“后包”。整座的正门开于门楼间中央,门前有一大埕,大埕两侧均开有门,称“龙虎门”。
竹竿厝
以布局狭长犹如竹竿而得名,厨房客厅住房天井排列成狭长的空间,组合位置无规则,类乎广府民居中之“竹竿屋”。
建筑风格
潮汕民居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类于皇宫
潮汕地区民居的主要特色是将传统的建筑文化与潮汕特有的传统
工艺美术如金漆
木雕、工艺
石雕、嵌瓷艺术、金属工艺以及书法、绘画艺术等最大限度的融合。民居建筑金碧而不庸俗、淡雅而有韵味,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豪华气派,无论在建筑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可以与皇宫相媲美,故自古就有“潮州大厝皇宫起”、“京华帝王府、潮山百姓家”之说。
潮阳区等地方更把房子建成红梁金瓦的,有人以“老爷宫”(神庙)形容之。这种建筑风格本来只有皇宫和神庙才可以有,听说潮阳之所以可以建是当年的假国舅
陈北科“申请”来的。
规模庞大
潮汕民居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形成了大规模的村寨等建筑群体,再加上地方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所以建筑规模经常非常宏伟壮丽。
次要建筑则围绕主体建筑,相连成片,为一外部封闭而内部敞开建筑群体,聚族而居。
轻巧通透
所谓“轻巧”,一是单体体量较小,普遍不及
中原地区和
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的宏敞高大;二是外表视觉效果不及中原地区之威严,也不及江南地区之俊逸。
红头船建筑的色调偏灰浊,着重于屋脊、梁架、墙头、檐下等重点部位加强装饰,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所谓“通透”,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既有利于
建筑材料上去潮防朽、延长寿命,更着眼在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居住活动舒适凉快。
民居建筑内部空间讲究聚气、通风和遮阳,梁柱架叠,层层推进,重线条分割而纤细秀丽。
注重装饰
潮州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而且追求豪华、典雅,为了达到效果甚至不惜代价。这使得
潮汕地区的民居建筑外观十分富丽壮观,厅堂更是金碧辉煌。
屋脊之装饰,屋顶之龙风及仙人走兽的嵌瓷,精美绝伦之
木雕、
石雕工艺等,都是潮汕民居之特色。
工艺精致
潮汕建筑可谓建不厌精,旧时建筑师傅总是建了一会儿后就停下来几个人端详讨论,提出批评意见,然后再修改,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要来回修改好几次。而“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的建筑掌故,应该是最能说明潮汕民居的“精”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大户人家的庐室中多设有花园,种上芳草嘉木,营造叠石
理水,普通家庭的庭院中和屋前屋后常常中有各种花草树木,使民居处在一个幽美的近乎自然的环境之中,以获得宁静和谐的生活氛围。
潮汕地区园林更与苏州园林等并称
中原地区四大园林。这些都是追求与自然和谐、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好的生活质量的体现。
讲究风水
潮汕建筑非常讲究风水,比如屋外侧顶部山墙塑脊饰甚为讲究,常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五行属性等作成金、木、水、火、土五星灰塑,其中火星仅限于寺观祠庵采用,这有传统的哲理思想,又受阴阳五行学说与约定俗成的影响。而建筑选址、朝向、格局、
植被等就有更多的讲究了,比如门前要有水、天井要有适当的过白、厅房要恰当穿插、前种榕后种竹等等。并因此还留下了虱母仙、余半仙等选风水和营造建筑的许多传说。
潮汕平原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未近江河者多开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圆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体建筑,以纳气聚财,也有“过池风”凉爽的实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的实用价值。
独特的建筑方式和材料
潮汕地区还保留古老的板筑的建筑方式(即“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版筑)。
原料一般采用
红土和砂砾搅拌后筑成墙体,而不用需要耗掉田里好泥土的砖块来筑墙,然后用泥沙和贝壳灰搅拌后涂墙面,也有部分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旧时海滨贫民所居就多为这种称为“涂(草)”的茅屋,石材则多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
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和石牌桥、石塔、
石桥大型建筑物的建造。而屋面与屋脊,有通花陶瓷压顶,既可以透风又能压顶防风,还有双层(或三层)青瓦上层为食七留三,底层食三留七,再压瓦筒,于两瓦之间隔热泄水。
影响因素
宇宙观
“
天人合一”是
中原地区古代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根本观点,其特点是将自然界和人类的各种活动都纳入一个统一整体中,这个统一体的各个因素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宇宙观反映到民居的设计中,则是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既是自然界的独立个体,又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必然与天地有着内在的相互联系,有着共同的变化规律,人的活动必定受到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因此,作为人与环境联系的中介物住宅的设计要考虑如何取得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以向人提供一个适宜的居处。
风水观
风水观是以阴阳
五行学说、唯气论等传统思想为理论指导,并合了建筑实践中的一些经验而形成。其中,唯气论的影响颇为深远、风水论中聚气说的产生便是以此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由于受社会政治形态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风水观难免鱼龙混杂,掺有不少杂质,带有不少神秘色彩,但对潮汕民居设计而言,风水观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主要反映在下面几个方面:
1民居在空间环境中的位置确定,也即是住宅的选址;
2民居朝向的确定;
3民居形态构成的确定;
4民居平面和高度尺寸的确定;
宗法等级观
中原地区传统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历经千年不衰。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这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与家庭结构存在着
同构相似的关系颇大,这种同构性的突出表现在与“家”和“国”都具有统一的构成原则——宗法等级制。
伦理道德观
儒家伦理学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主体,它是思想实质是作为
等级制度的“礼”与作为
人道主义的“仁”相互结合起来。“仁”的伦理意义是爱人,它的作用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缓和各方面的冲突。对传统家庭而言,“仁”的具体表现是“孝绨”并不仅仅是对
礼服从的单向行为,而且是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交相互爱而产生的双向情感诱发的行为。在某个角度来说,孝绨亦来自父母对子女的爱、年长者对年幼者的爱,这种双向互爱的交流,使得传统家庭在强调尊卑等级的同时,亦带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气氛,这种传统的伦常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潮汕民居的设计。
建筑构成
居室
空间形态的属性为阴,取闭、暗、藏、静的
表征,可抵御火、燥等邪气的干扰,是养阴安身之所。
天井庭院
空间形态的属性为阳,取露、明、张、放的表征,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寒邪、湿邪的入侵是住宅空间构成的一个活跃要素,具有纳阳、引风、排水,为人们提供室外活动场地,点缀住宅内部空间等多种功效。
天井、庭院是潮汕民居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说有宅舍必有天井、庭院,它多设在厅前堂后,是住宅向外界沟通的主要渠道。在用地允许的情况下,其设置有较严格的讲究,即有外明堂(当地称为阳埕)和内天井之分。如潮洲三达尊黄府、
许驸马府,这些住宅的主要厅堂前是宽敞的横长庭院——宅前明堂,其势取旷阔开展,以便外气的乘入收回。厅堂之间的内天井则取势方正紧凑,宽度仅比厅堂面宽略超出一点,绝少从卧室前横亘而过,因为在风水观中,长短适度。
厅堂
具有双重属性,对庭院,天井方面而言,它属阴;对居室而言,它属阳,故畅透与围合相兼的
表征,它能有效地防御
风邪的骚扰,是和合阴阳的枢纽所在。潮汕民居厅堂的空间界定是实虚结合,两侧墙面、地面和屋顶是厅堂空间围合的实体界面,前后的格扇门、
屏门则是具有可
变性的界面。
潮汕地区民居的择位定向是根据所谓三元命卦或具体的环境条件决定,常呈现多朝向形态,另外,潮汕夏季长且炎热潮湿,住宅既要防范冬季寒风从天井、庭院处长驱直入,又要在夏季迎风纳气,以去热湿,这就要求住宅在外来风异常变化时,自身要具有一定灵活调节的机理组成,能根据不同的外界条件,控制住宅内部的
气流状况。
方位选择
原则方法
潮汕民居方位的选定是建宅的头等大事,民居择位定向的原则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选取所谓的聚气之地。
选取聚气之地,实际上是住宅环境的选择问题。潮汕民居的择位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宅址宽敞平整,宅前有宽阔平地;
2宅外地势东下西高,前低后高;
3宅前有水,宅后有山;
4宅周的植物生态良好。
此外根据住宅所处的具体地点不同而采用一些意念的手法,通常可分为三种:
1山地
丘陵住宅的择位往往有较中意的山形水态,理想宅址要求以山的环四以聚气,宅后有“座山”,宅前有“
案山”、“朝山”。
2平原地区住宅的择地偏于取得意念性的聚气之地,而不在于构成聚气的自然实体因素能否真的达到聚气的效果。在平坦的地形中,高一寸者便能为山,田野中稍高的草地或水边的堤岸等都能以高的意念代替座山、朝山和案山。
3城镇住宅的择地在意念的更高层次寻求心理的满足感,通常采用的象征物是以街巷走向作为水的流向,以面对的房屋为朝山、案山,后倚的房屋为座山等。
风水在
潮州市的古民居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潮汕的民居其朝向的选择原则是: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要满足冬季能争取较多的日照,而夏季要有利于通风的要求。
潮汕民居朝向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
入射角小于45度的朝向上,使室内得到更多的穿堂风。但当总平面布置是
行列式方式时,民居朝向宜采取与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在30~60度之间的朝向上,以利于室内自然通风。此外,影响朝向的另一个因素是建筑环境的景观。传统建筑对景色是非常重视的,所以“风水歪门”有时就是为了取得好景观,避免不良景观而设计的。但在
潮汕地区民居朝向的选择中很少有选择朝向四正方向,其原因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自古以来,
庙宇、
道观的朝向是与奉仰的
主神有关,地位较尊高的神才能取正四方向,所以在古人眼里,普通的老百姓的德性、修养是远远不能与圣人或神明相比拟的,因此民居多取于二十四方位
罗盘定向的,否则“煞气”太重,心理难以承受。
在潮汕民居中,尺寸也是很讲究的。在传统
建筑设计中,古代勘舆家和匠师把木工尺度与九星图的各星宫相配联系起来,于是尺度便有了一白、二黑、三碧、四绿、无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按勘舆所定的法则,其中的三白星属于吉利星,所以尺度合白便吉,如此决定出来的尺度用于建筑设计上,便称为“压白”尺法。
潮汕地区的使用原则是“尺白有量尺白量,尺白无量寸白量”,即尺单位有适合的压白吉利尺度应尽量使用,如无尺白或尺度较小的地方便使用尺单位的压白吉利尺度。无论尺白或寸白,总的原则就是要“压白”。
评价
潮汕民居的多朝向性成为当地住宅,尤其是乡村住宅的一个特点,这与潮汕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一定联系,独特的地形和气候使得风水说的择位定向法有适宜环境存在和发展 。
传承变异
作为
汉族诸多民系当中的一支,潮汕民系一直以来备受世人的关注。在漫长的岁月当中,潮汕人以其刻苦奋斗、勤劳与智慧名扬世界。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潮汕商帮的崛起,以
工夫红茶、
潮剧、潮汕民居等为代表的
潮汕文化逐渐被世人所关注。而潮汕民居作为潮汕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精美的艺术装饰。
潮汕地区民居平面类型很多,主要以下山虎,四点金为主,四点金向横发展为五间过,七间过!向纵发展有三座落,三厅串。如向纵横同时发展则形成了四厅相向,八厅相向,三壁连,驷马拖车等,还有少量大型潮汕民居和土楼方寨。
古时
潮州市的民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后来潮汕地区
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
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
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而版筑这一形式本身就来自于中原
汉文化。相传
明朝正德年间潮人
陈北科进京,看好了京城的四合院,在拜见皇帝时,忽闻雷雨而大惊失色,即装欲钻入桌下之状。帝惊问其故,陈答道潮州民居是草和泥所造,天下雨须躲于桌下避雨,方免淋湿衣衫。于是皇帝恩准陈绘图回潮,按北京城的四合院形式建民居,从此
潮州市才开始有类似四合院模式的民居式样。潮州的传统民居是在嘉靖年间才得到发展的,是潮州先民在生产活动和区域交往中受到中原建筑文化的渗透,同时较多地受到
福建省、
江西省建筑文化的浸润和
江南、广府建筑文化的影响,加上自身地域的自然、经济、人文和工艺特征,使之成为既是中华建筑文化之一脉相承;又既有别于中原和北方民居建筑的凝重、鲜艳;又区别于江南民居的俊逸、清纯,逐渐形成自身的民居风格。
在漫漫
潮汕地区历史长河中,潮汕民居受到经济条件、政治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习俗乃至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而在历史上潮汕民居的变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首先,由于潮汕
汉族大多是从中原经
福建省南迁而来的。潮汕明清时期的建筑,多受苏杭园林的影响,常以庭院式建筑为主,如
澄海区樟林的西塘等。这与明清时期海运业的发达而潮汕对外贸易渠道主要是苏杭一带有关。
其次,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海运的开禁,华侨华人的增多,以及
汕头市的开埠,一些开风气之先的富商巨贾,也逐渐把西洋的建筑技法和材料带到
潮汕地区,形成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最典型的莫如澄海的
陈慈黉故居了。
最后是民国时期,即上世纪30年代,汕头埠的商业中心是以
汕头市小公园为中心的四永一升平。小公园是汕头开埠后的商业发祥地,聚集了多数那个时代的潮汕特色建筑。
在整个潮汕民居的发展过程中,潮汕民居形成汲取了各方面的营养,既有
中原地区古代优秀的艺术结晶,也有西方现代建筑的精华。这一点也正体现了
潮汕文化开放的一面,但同时潮汕民居发展至今所形成的固定模式对潮汕民居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大片建筑规模和风格都一样的“四点金”让追求个性的现代人感到厌倦。而与此同时,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建设的
水泥砖洋房,也由于缺乏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凸显了许多的不足。所以,聪明的
潮汕地区人将潮汕民居的传统装饰风格与现代的洋房有机会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风格的现代化楼房。这也更好地促进了新时期的潮汕民居的发展。虽然这种中外结合的方式从诞生至今都具有极大的争议,但是无论如何这也是潮汕人民对传统民居眷恋所表达的一种方式。
潮汕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为保护潮汕艺术精品寻找到更好的天地。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应用,潮汕民居本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代的磁砖和
大理石等在潮汕民居中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潮汕民居的艺术风格,使得原来守旧落俗的潮汕民居又焕发了新的风采。
现今潮汕
内能完成既传统又美轮美奂的古建筑
木雕的只有位于
广东省揭东区陇上村的金石祖传木雕精艺坊赖沛钿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
起源由祖传木雕精艺坊
高祖赖茶天于清
咸丰初年开创,至今160年左右,几经动乱,从未间断。时赖茶天绰号盖三阳,即
澄海区(
潮安区)、
潮阳区、揭阳。可见其技艺高超,现存世作品有
福建省东山岛关圣帝君庙木雕。
曾祖父赖荣林存世作品不详。祖父赖源顺存世作品有
凤塘镇大埕三房祠木雕(现正在重修,木雕工作由祖传木雕精艺坊创始人:赖沛钿承接)。父亲赖森河较有名气的作品有汕头妈屿
妈屿岛天后宫、蓬州所城天后宫的
木雕和揭阳炮台关爷宫的龛、几(皆为文保单位)。赖沛钿完成的木雕作品文保单位的就有官塘宋祠(陈氏家庙)、蓬州翁万达大司马府、蓬州城隍庙、鸥汀许氏家庙(青砖祠)、潮州青龙古庙、南春路谢氏宗祠等。还有磷溪的刘刺史公祠、
新加坡的修德善堂、众弘善堂、广东
揭东区陇上村的“泰华祠”等的木雕工程。工艺精致,得到了优良的评价。
赖沛钿自小生长在祖传木雕世家,在家传的木雕工艺氛围中,耳濡目染,慢慢地对木雕工艺产生了一份热爱。悄后跟随父亲赖森河学习,凭着自己对
木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父亲的精心传授,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就能熟练掌握从木雕的选料到制作各种技巧。在36年的工作历程中,在父亲和
五华县仝仁的帮助下创作了一些木雕工艺作品,取得了一定成绩。
从业三十几年来,在每一道工序的学习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很快地就能熟练掌握了修光、打坯等各种
潮州市金漆木雕艺术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对木雕
平面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1985年起从事学习
汕头市何大盛大师的木雕图案设计,能充分根据潮州金漆木雕的特点特性,设计出一批既能体现出潮州金漆木雕多层镂空的特点,但又便于进刀、运刀;既疏密有致,又坚固耐久的
木雕图稿。在设计的过程中汲取前辈的精髓并融入自己的理念,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受到了同行的一致赞许。
自1995年以来完成的木雕作品中“文保单位”的就有官塘宋祠(陈氏家庙)、蓬州翁万达大司马府、蓬州城隍庙、鸥汀许氏家庙(青砖祠)、潮州青龙古庙、南春路谢氏宗祠等。还有磷溪的刘刺史公祠、
新加坡的修德善堂、众弘善堂、
揭阳市揭东区陇上村的“泰华祠”等的木雕工程,得到了优良的评价。特别提到的是设计、创作的揭东区陇上村“泰华祠”的
木雕作品更是工艺精致到了极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广州
陈家祠社区博物馆馆长李卓奇(国家级工艺大师评委)先生只看了该
聂氏宗祠的照片就赞叹不已。
创作的木雕挂屏《梅兰菊竹》在
中原地区(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荣获“中国
工艺美术创意奖”金奖,《七子归朝》和《喜上眉梢》分别获得“广东(潮州)工艺美术精品展”金、银奖。创作的镂空
虾蟹篓也在该次展会荣获金奖,创作的《仕、农、工、商·渔、樵、耕、读》在“第十六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荣获金奖。并于2014年4月被聘为
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木雕专业委员会委员,在2014年12月被评为市工艺美术师。于2015年4月被评为工艺美术大师
实例举证
构筑得很有特色的
潮汕地区民居太多,年代最久远的潮州府城许驸马府,
建筑面积最大的澄海隆都陈慈黉旧居和保留着连续历史序列的澄海樟林民居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许驸马府位于潮州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相传是许府第。许珏是宋代
潮州市名贤
许申的曾孙子,北宋英宗时娶了皇族德安郡主,所以有驸马衔,他的宅第,也就被唤作许驸马府。
这座宋代宅第,在明清两代曾经重修。现在的许驸马府,整座建筑面阔42米,进深47米,面积约18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式庭院。住宅正座三进,左右有火巷排屋,后包是楼房,称“御书楼”。主体建筑采用五柱穿斗式梁架,夯土墙。屋顶为硬山顶,
转轴倾角小于20度,出檐平缓。这与明清时期
潮汕地区民居屋顶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据说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如果从营造方式方面去考虑,这种小倾角屋顶,大概是原来采用
凤蝶总科瓦砌盖方式。在铺盖瓦顶时,不使用
胶凝材料,第一层底瓦直接铺架在两桷之间,凹面朝上,第二层瓦将凹面朝下,覆盖住两行底瓦间的接缝。这种屋顶,就叫做蝴蝶瓦屋顶。蝴蝶瓦屋顶的透气性强,能防止梁木受潮腐朽,为南方民居所常用。到近代客家围屋的瓦顶还采用这种形式。采用这种营造方式,屋架不能太斜,否则瓦顶受大风雨或其他外力影响,容易发生溜泻危险。明清时期的潮汕民居屋顶的营造采用灰沙土做胶结物,瓦片粘连结实,倾角也就可以陡些。风格的差别也许能说明
许驸马府的建造,确实在明代以前。
许驸马府建筑装饰简朴。门簪为木制圆形,门槛较高。柱子多为圆木柱,门墙柱础均置于石基上。第二进厅前的拱斗有简单的
卷云雕刻装饰。与明清时期
潮汕地区大型民居的装饰风格,区别也很明显。
该府建筑形式古朴大方,浑厚坚实,保留宋代住宅建筑的传统特点。1981年列入
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列为
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慈黉故居是潮汕大型的民居宅院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这座民居坐落在澄海隆都前美乡,包括“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座宅院和“三庐”书斋,兴建时间从清末延续到抗战前。这四座房子连成一片,占地25,4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有大小厅房506间,是
潮汕地区最大的宅第之一。
陈慈黉故居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每座宅院都用潮汕民间建筑的百凤朝阳的传统格局。整座宅院外面又建起一围二层洋式楼房,形成一完整的独立结构。楼房面朝庭院,后墙向外。自外远望,大面积的粉墙与黝黑的屋顶,对比鲜明。宅第的这种外观形式中,蕴含着一种坚实而严肃的内在精神,让人感觉到它的不可冒犯。在高墙后面,宅院成为一个同外界隔绝的空间,保持了静谧和安宁,而宅院格局秩序所蕴含的礼制秩序,同样显得稳定难以改变。
这组建筑的装饰也是中西合璧。或饰以中式金漆
木雕,名家
书丹的石刻,典雅大方,或饰以西式图案
瓷砖,
彩色玻璃,金碧辉煌。这些不管是物质外观还是文化品格都存在极大差别的样式被并置在一处,使整个装饰变得十分不协调。但正是在这种不协调的形式中,呈示了一种兼收并蓄的精神力量。
由于宅院平面布置中以洋式楼房代替了围墙,陈慈黉旧居的总体布局已经有了新变化,加上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一建筑群在文化景观学上,应属于准传统型民居。陈慈黉旧居建筑形式的新变化,显示出社会经济因素对于民居文化的影响。它对研究
潮汕地区民间建筑及其演进,对研究近代潮汕人文化观念变化,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樟林地处韩江三角洲北缘,古时滨海,是韩江北溪出海口—个小渔村,明代后期建寨。
清代开始发展海上贸易,
乾隆爱新觉罗·颙琰间已是一个繁荣的商贸港口。自晚清起,沧海桑田,樟林变成内陆农村,但仍是一个著名侨乡。
现存早期樟林寨民居,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平面布局多为方形,中间是一大庭院,有水井。房间绕庭院建成一围,门户朝着院子开。夯土墙壁,向外的后墙较厚,窗小而高。房顶的坡面,朝外一面,较陡而短,朝里一面,则平缓而长。整座民居只有一个大门与外相通,大门关闭,即与外界隔绝。从起居的舒适和方便考虑,这种民居建筑有相当多的缺陷,但它却有显而易见的防御功能。这同樟林建寨初期,海氛不靖,经常受到山贼海寇侵袭的历史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乾隆爱新觉罗·颙琰年间,随着商贸经济的繁荣,樟林的民居面貌大变。社会稳定,商业经济发达,使得樟林人有资力可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一时期,樟林兴建了许多高大宽敞的
下山虎和四点金民居。
在
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樟林出现了一些以“街”为名的新
聚落,聚落以街道为中心,两旁盖建店铺栈房,多数兼作居宅之用。由于地点的限制,这些建筑平面一般为狭长形,面窄而进深深,布局采用潮汕“竹竿厝”传统建筑形式,并改造成二层楼房,以利用更多的空间。临街下层门面多用作商店,后面是起居室和厨房,中间或留小天井,来解决通风透光的问题。上层做栈房屯积货物。在沿河而建的新兴街很多民居临河的后门,有用条石修砌起来的私家码头。当地人叫它做“踏步头”。厨房就设在后门,妇女们利用码头掏米、洗菜、洗衣服。店里货物,也通过码头进出。一个小小的私用码头,却给主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当时的樟林,南北商贾往来如云,不少
商号构建了精巧雅致的庭园式住宅,以招待外地客人。其中,当推“
西塘镇”为佼佼者。西塘始建于
爱新觉罗·颙琰四年(1799),光绪间富商洪植翁购得残址,仿苏州园林风格重建。宅第进门有一小院,中开月洞门与大院相通。大院左边是一堵花墙,右边是居室,前面为庭园。庭园以假山为主体,山峭洞幽。山下挖一曲池,小桥流水。亭台水阁,上下呼应,间以奇石异卉。庭园占地虽仅亩余,而各种造园手法,摩不具备。其厅堂居室,则保持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民国初年,由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南洋
经济萧条。樟林侨商多携资归梓,大兴土木,建造宅第。这些以“里”命名的民居
聚落,大多数为传统的驷马拖车格局。在功能方面,它呈示出来的仍然是聚族而居的古老传统;在建筑形式方面,使用水泥构件、洋
瓷砖、
彩色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显示出这一时期民居建筑的进步。
樟林民居完整的历史序列,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变化的影响。
创始人简介
陈北科:原名陈洸,字世杰,世称陈国舅,潮阳贵屿人,明正德二年(1507)中
举人,六年(1511)登
进士。历任户部给事中、吏部左给事中、大理寺
少卿、
黄门侍郎等职。后告老还乡。家居期间常寄情诗词,抒发对朝政的关切之情,还创建潮汕民居、
潮汕地区龙头厝等一些有益乡亲的事。
主要建筑代表
潮汕民居东里寨
东里寨位于
潮南区陇田镇东仙社区,始建于清乾隆28年(1763),是
粤东地区为数不多、保存完整的方形古寨。在平地之上建成一座5米多高、四面墙皆为112米长、60厘米厚、三面环溪的城寨,并且至今保存完好,这在潮汕地区较为少见。寨中仍有郑氏宗祠1座、“三座落”样式民居12间、“
下山虎”样式民居15间,沿三街六巷的布局排开。是一个完整的潮汕
中国传统村落样式。
位于
汕头市的陈慈黉故居有着“
岭南第一侨宅”的美誉,它从1865年开始建造,历经三代人,跨越两个世纪。是
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华侨文化的特色建筑。陈慈黉故居占地2.54万平方米,共有厅堂506间,以传统潮汕民居“驷马拖车”的格局建造,大宅中分成若干个小院落。俯瞰陈慈黉故居,居顶、长巷、梯楼、天桥和通廊萦回曲折,点、面、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潮汕民居甲第巷
“、灶、义、兴、甲”,一句话概括了潮州城古民居的精华。这几条街巷位于
潮州市古城中南部,成并列状一字排开,是古代潮州城仕宦商贾望族聚居之地,至今仍保留明清街巷格局和大量古民居。甲第巷位于潮州古城区南部,长不足200米,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明清宅院,汇集了
潮汕地区“四点金”、“三座巷”、“
下山虎”、“反照”、“抛狮”、“竹竿厝”等民居特色。这些街巷宅院就成了研究古代潮州社会、建筑艺术和民俗风情的重要遗迹。
古村落的乡村
汕头市濠江区达街道的葛洲村、
潮南区岐山街道的大宅村和
澄海区澄华街道的冠山社区;
揭阳市的有
普宁市南溪镇的新溪村、
揭东区玉湖镇的湖岗村、空港经济区溪南街道的
西寨村、
其中,澄海区的
程洋冈村、
前美村,濠江区的
凤岗村还被中国民协命名为“国家级
中国传统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