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姓
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
甄姓,是中原地区古老的姓氏之一,读音zhen(第一声),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205位。
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虞氏部落就给了甄姓一个“甄”字的微记。舜帝是甄姓公认的开族血缘圣祖。甄姓来源分为三种:其一相传为帝舜后裔,源出鄄城县(今山东省境内);其二仲甄之后;其三北魏代北三字姓所改。甄姓名人有西汉司空甄丰京兆尹甄寻新朝大司马甄邯光禄大夫甄阜,三国魏太尉甄像等。
甄姓在2015年中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162位。河北省是甄姓第一大省,约占中国甄姓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黑龙江省河南省等省。
历史沿革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帝舜,以字或技艺为氏。
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唐朝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昔陈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土。当姬喜之世,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文昭甄皇后,赐姓因生。”宋代庄绰《鸡肋篇·甄氏旧谱·甄复》:“舜子商均后,周封于陈,为楚惠王所灭。至烈王时,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周将,以舜居甄陶之职,命为甄,皆通之后而居中山,于邯郸县为近。”
以上关于甄姓起源诸说,皆认同甄姓出于帝舜后裔。前说是帝舜在瓠子河滨帮助东夷部落人制造陶器,其子孙后人因职业、职官以“甄”为姓氏;这些甄氏后人,大都出于中山、河南省这两郡的望族。后二说是周灭商后,封帝舜子商均后裔陈胡公陈国(今淮阳区),楚灭陈后,胡公满后裔陈通因忠于周天子而被赐甄姓,并授陶正之官于洛阳市,其后人居于邯郸市附近的中山国(郡)。
东汉与唐宋人的著述,有司马迁史记》相关记载可考。今人胡尧据《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在《中国姓氏寻根》里考证说:“由于舜仁义慈爱,所居之处人民纷纷前来归附,往往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他烧陶的地方很快形成一个城邑,叫做城(在山东鄄城,古代甄、鄄通用)。舜有子孙留在鄄城任甄官,后来就成文昭甄皇后。”
对甄姓起源于帝舜,各地甄氏后人族谱也有记载:明万历年间进士黄淳为《广东甄氏族谱》序云:“甄氏之族,古谱谓舜陶于河滨,遂取甄陶之义,而以甄为氏,是甄之先祖系出虞姚,盖亦黄帝裔胄也。”山东甄城县甄庄和鱼台县东甄庄保存明嘉靖年间编修之《甄氏族谱》记载:“陈胡公生二子,长名犀,袭爵于陈,为陈申公申培早卒,次子皋羊代立为陈相公,后逊位于侄。姬诵改封皋羊于甄为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后世便以甄为姓氏。”此说与《史记·陈杞世家》所记相契合,并提供可考线索:即帝舜血统胡公妫满的子孙,从河南陈地到鄄城县陶甄故地,与帝舜先前“陶甄河滨”留下来的文昭甄皇后子孙汇合,从而构成了后来固定的甄姓。
根据史籍和谱牒的记载,可以合理推定:中华甄姓起源于帝舜,山东鄄城和淮阳区乃甄姓之发祥地。
源流二: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郁都甄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是甄姓族群中流入外来基因的重要的历史时期。拓跋宏改华北近百个鲜卑族姓为汉姓,其中郁都甄氏改为甄氏。“郁都甄”乃“郁筑鞬”之异译,为东部鲜卑种姓,后来这支甄姓发展成为河南省的望族。
源流三: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初期,在满洲人、蒙古族、朝鲜人由相继出现了甄姓,形成了东北地区的甄姓的基础。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富森氏,亦称敷臣氏,满语为Fuse Hala,汉义“生的”,世居开原市(今辽宁开原老城镇),后多冠汉姓为文昭甄皇后、珍氏等。
(2)、满族尼珠珲氏,亦称尼竺浑氏,满语为Nijuhun Hala,汉义“珍珠”,世居长白山区地,后多冠汉姓为甄氏、尼氏等。
得姓始祖
仲甄。
甄本义为制作陶器,也是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据《元和姓纂》记载,甄姓的鼻祖是皋陶次子仲甄。他们的祖先就是当时为虞舜做瓦器的唐英,而根据考证皋陶“甄”字的本意,也就是古代做瓦器之人的意思。根据考证皋陶是虞舜时造律的大臣,如果甄氏是少子仲甄的后代,则是以王父字为氏。故文昭甄皇后后人尊仲甄为甄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发展主脉: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
古代,有“中原甄氏无极枝”与“中山五姓甄第一”之称。《汉书》、《后汉书》记载,西汉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无极境内聚居,在土地兼并中出现高门大户,著名的人物有甄丰甄邯甄寻甄阜等。到西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已成为中山郡的“仕宦望族”。
东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与争霸天下的袁绍曹操司马懿三大家族联姻,受赐赏封,家道殷富,满门显贵。甄邯后裔文昭甄皇后,先嫁袁绍子袁熙为妻,后被曹操子曹丕纳为夫人,生子曹叡。226年(魏黄初七年),曹睿称明帝,追谥母甄洛为文昭皇后,追赠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对甄氏家族赏赐累巨万。外祖母去世,封赠安喜君,魏明帝身穿孝服,亲临吊唁,百官陪位。尔后,有十数人受封公爵、侯爵和入朝拜官,时有“甄半朝”之称。无极甄氏家族步入鼎盛时期。
两晋、南北朝,是社会大动荡时期。此时无极甄氏家族,仍朝中职官如云,保持其公侯世卿地位。代表人物晋朝甄德父子,刘宋有甄法护兄弟,南梁甄彬父子,北朝魏有甄凝、甄琛甄楷祖孙三代,北周有大数学家甄鸾等。甄德先后娶司马师司马昭之女为妻,官至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甄彬有“赎苎还金”之美誉,深受萧衍赏识重用。甄琛是北魏三朝元老,官至吏部尚书,任内颇多建树,去世后,元诩追赠其为孝穆公,并亲临祭奠,扶舆出殡。甄鸾北周时任司隶校尉汉中市郡守等职,是中原地区第一位系统研究军事数学的学者,主要著作《五曹算经》、《五经算术》、《数术记遗》辑存于《算经十书》,并精通天文历法,编有《天和历》,颁行十八年。
隋、唐朝代,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无极甄氏家族虽不及前时显赫,但仍有不少人官居高位。如甄鸾子甄族为隰州直隶州刺史,孙甄绍为沁州刺史,绍孙甄封为宋州刺史。甄封第四子甄亶,是盛唐时期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他文武双全,博览经史典籍,精通书法;八次挥师疆场,战功显赫,五次出使藩国,政绩斐然,深得一代女皇武则天赏识。开元年间,甄亶出任广州市都督兼岭南按察五府经略讨击使,集南方地区军政大权于一身。任职期间,致力改善岭南人民的居住及医疗条件,为岭南地区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唐天宝年间甄济,在“安史之乱”中视死如归,以大智大勇保存气节。其子甄逢因父名未列国史而奔走,后得元稹韩愈力荐,朝廷追爵甄济四品官。
甄姓名人见诸《二十五史》者59位,大都出于无极甄族。考其显赫世系,可知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是中华甄姓氏族发展的主脉。
当代族人聚居最集中地区:广东省“四邑”
当代中国甄姓族人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新会区“四邑”。
据1451年(朱祁钰景泰二年)及1580年(明万历庚辰年)的广东《甄氏族谱》记载,并对七百余年前先祖墓葬考证:岭南甄姓族人,系出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甄彬甄琛甄济支脉。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仕途的无极甄族人,随着官职迁调流寓各地,后有宗脉落籍广东。“安史之乱”后,甄济应大将来瑱之聘,到襄阳市做官,定居宜城市。济翁后裔甄廷宣,赵构时考取进士,任国史修撰,出仕南京安庆市州,定居安庆。廷宣翁孙甄善庆,赵惇绍熙癸丑科进士,任广东南雄州推官。善庆翁在任上去世,长子景福携眷扶父灵柩回安庆,次子景贤落籍南雄珠玑里。景贤生四子,取名如金、如璧、如圭、如锡。次子如璧,便是岭南甄姓开族“始迁一世祖”甄舜河公。
南宋末年,因避战乱,甄舜河家族从南雄珠玑里向珠江三角洲二度迁移。第一次,1273年(南宋赵禥咸淳九年),为避战乱,舜河公率子世茂、长孙可立、曾孙素善、仕达,举家从南雄沙水珠玑里迁往新会区(新会)大岳甄村。第二次,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军追击南宋王室攻陷崖山丞相陆秀夫背宋帝赵昺在崖门投海自尽,南宋覆亡。冈州人四处逃避兵祸,其时舜河公已八十高龄谢世,由四世素善、仕达率族西迁新宁(台山市)德行都(今开平新昌地区)。舜河族人在德行都新昌地区定居后,家业渐兴,人丁日旺。甄素善有五子十三孙,始居旺北,后分支霞坑;甄仕达有三子十三孙,始居石海,后分支冲。经过若干代繁衍,形成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房系。“虽其间徙居他境者亦不一而足,而总以马蹄冈堡之四村为大宗。”(《岭南中山甄氏重修族谱序》)
四世素善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云谥(素善长子),官任东莱府知府云南省提学副宪。他生五子,长子畴卿居霞坑,后代分支恩平平塘和锦地冈、阳春市、台山冲蒌霞洲和下川岛;次子余卿裔居新会城;其余三子遂卿、奇卿和益卿裔居旺北,分支台山三合、开平金鸡镇盘村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五世云嵩(素善次子),生一子善卿,迁居广东高州。五世云聚(素善三子),官任广西巡检,生三子仁伯、仁长、仁寿,仁长裔居广东德庆。五世云(素善四子),生三子达明、理明、得明;五世恩佑(素善五子),生一子仁日,裔居情况族谱未见记载。
四世仕达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连山(仕达长子),官任连州市太史姓,生四子昆祥、昆玉、昆彦、昆政,裔居石海,分支新会五显冲、恩平那吉镇等地。裔孙甄松年,清干隆己酉科进士,授奉政大夫,历任文渊阁检阅,武英殿分校,铜殿傅胪,内廷方略馆修等职,是爱新觉罗·颙琰的老师。去世后,干隆皇帝赐御葬,墓地在新宁德行都,建有石牌坊和石狮子。五世台山(仕达次子),生三子广大、广遂、广安市,由石海迁居开平仙塘(沙塘镇),分支恩平沙湖和电白区。五世云山(仕达三子),生六子文保、文益、文卿、文质、文子、昆泽,裔居簕冲,分支台山市花瓶、上川和阳江市南海、始兴、遂溪县、惠州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随着支脉繁衍,甄姓族人遍布广东省、广西各地,但主要聚居在广东台山、开平市恩平市新会区,形成以“四邑”话为谱系特征的岭南甄氏宗族血轮。清代以前,甄姓族人向外地迁居不多,清初仍保持着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乡村聚居为主的格局。后来,人口、房派日增,才逐渐出现大量向外迁移的势头。从1736年(清干隆元年)起,四大房系子孙先后向台山县海宴地区大规模迁徙,在该地建成甄姓人聚居的村乡。后来,又有许多舜河子孙到台山市广海镇、三合、冲蒌、端芬镇、白沙、下川岛等地落户。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帝国列强在广东省沿海掠夺廉价的劳动力,甄舜河子孙也加入了“契约华工”的行列,随着历史的进步,华侨地位改善,出洋的人更多,这成为甄族后人向外发展的重要出路。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开埠后,大量甄族人又到两地谋生,从事经商和各种职业。据不完全统计,甄舜河子孙在香港、澳门定居的有三万多人,移民海外的有近五万之众。他们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达黎加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中,在美国的人数最多,尤以旧金山洛杉矶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为集中。旅居海外及港澳的甄族人,还成立了“甄氏宗亲会”,三藩市的“甄舜河堂”组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甄姓族人在海外始建的“第一堂”。这些组织,对联系宗亲,沟通乡情侨情,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增强对祖国家乡的凝聚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人口分布
地理分布:
宋朝时期,甄姓大约有近4万人,主要集中于山东省,大约占甄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湖南省陕西省浙江省河南省等地。
明朝时期,甄姓大约有2万2千人,陕西为甄姓的第一大省,约占甄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河北省、山东、山西省、河南、湖南等省。
当代甄姓的人口大约有35万,为第二百三十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8%。自北宋以来1000年中,甄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河北是甄姓的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甄姓人口的43%。全国甄姓主要分布在河北、黑龙江省、河南三省,大约占甄姓总人口的70%。其次分布在广东省、山西、安徽、北京、山东省辽宁省、湖北、天津市等省市。
当代甄姓的分布和图谱表明:在冀京津、山东大部、豫皖苏平原北部、山西省东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省北部,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为0.1%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2%,居住了大约59%的甄姓人。在吉林南部、辽宁、内蒙古中东部、山东东部、皖苏中部、鄂豫陕大部、山西西部、湘黔桂三省交界圈,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5%—0.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居住了大约21%的甄姓人群。
另据统计资料显示,现代中国甄姓人口不多,但播迁散居面很广。1988年3月,沛县鱼台县甄姓合修族谱,范围竟及江苏省山东省、安徽、河南省河北省五省二十五县二百余村乡。嵩山地区甄姓人口达6万之众,遍布30余县市。此外,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等省以及东北、西北均有甄姓人居住。
血型分布:
甄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1.9%,A型占27.8%,B型占30.8%,AB型占9.5%。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 郡望
中山郡:《郡望百家姓》云:甄氏望出中山。战国时为中山国。秦朝巨鹿县领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治所卢奴,在今河北省正定县刘启后改为中山国,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 堂号
还金堂:源出典故“甄彬还金”。
中山堂:因为文昭甄皇后的郡望为中山,所以得此堂号。
舜河堂:2006年由甄氏后人成立于纽约
家谱文献
字辈排行
宗祠对联
• 四言通用联
樵夫却步;
苎束还金。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朝无极人甄济,字孟成,少年时为孤儿,好学而以 文雅著称,在青岩山住十几年,远近的人们都佩服他的仁德,甚至樵夹都不到山上砍柴,猎人也不到山上打猎。曾在范阳安禄山署中枉掌书记,后觉察到安禄山要谋反,便用计脱身。肃宗时,历官秘书郎侍御史。下联典指南朝梁中山人甄彬,有德行,为乡人所称道。曾以苎麻抵押给人,后来赎回苎麻时,从中发现五两金,马上送还给人家。萧衍很阜就听说过他的事,代齐建梁后,任他为益州录事参军兼郫县令。
望征直节;
家世儒宗。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甄济天宝中以左拾遗召,安禄山求济于帝,授范阳掌书记,察禄山有反谋,佯病求归。禄山反,召之不应,肃宗召置三司署,使通贼官罗拜,以愧其心。下联典指东汉·甄宇,清静少欲,习严氏《春秋》,建武中征拜博士。
灵蛇示髻;
瘦羊传名。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曹魏甄后每晓妆,辄有一绿蛇盘髻形于脑后,宫人仿之,号灵蛇髻。下联典指东汉·甄宇建武中拜博士,每腊八节,诏赐博士每人一羊,宇独取其瘦者,为帝所嘉,人称“瘦羊博士”。
• 七言通用联
舜祖衍迁枝叶茂;
河源市溯远水流长。
——佚名撰甄姓宗祠通用联
文昭甄皇后祖先是古汉族的名门姓,舜河祖随着汉民族的南迁大潮,在岭南创业,繁衍分支,子孙后代散布世界各地,他们为发扬光辉的华夏文化,创造璀璨的岭南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甄氏祖先和后裔的光荣。
文物保护
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甄姓历代名人29名,占总名人数的0.06%,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二百一十三位;甄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原地区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甄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3%,排在并列第二百八十位;甄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三十二位。
参考资料
甄姓的来源.平顶山晚报.2024-01-03
甄姓.xing.911cha.com.2020-01-11
甄氏宗祠的对联.yjbys.com.2020-01-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姓氏起源
得姓始祖
迁徙传播
人口分布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家谱文献
字辈排行
宗祠对联
文物保护
姓氏名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