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维蕃
植物病理学家
裘维蕃,男,汉族,1912年5月15日出生,江苏无锡人,植物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裘维蕃曾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福建农学院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讲师。1947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农学会第三届理事和第四、五届常务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第三届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人物生平
1912年5月15日,裘维蕃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家道中衰的世代书香门第家庭。幼年时,常随母亲到农村的外祖父家过活。5岁开始习读《中庸》、《诗经》;7岁入小学;16岁考入辅仁中学西文班。因许多课程都用英文课本,这给他自幼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
1931年,裘维蕃中学毕业后,到南京中央大学旁听数理化课程,准备第二年参加工科升学考试。后来受好友赵志立的启发,也想弃工学农。有一天,他从书店买了一本由钱崇澍邹秉文等人编写的《高等植物学》,对植物病理学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年他报考了金陵大学理学院植物病理系。
1932年,植物病理系归到金陵大学农学院,裘维蕃从师于戴芳澜教授。
1934年,裘维蕃在俞大绂指导下进行冬瓜绵腐病的研究。其间,他夜以继日地观察病菌游动孢子萌发过程,受益甚大。
1935年,裘维蕃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并留校作俞大的助教。
1937年,经俞大绂推荐,裘维蕃承担了中央农业实验所蘑菇栽培的研究任务。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他只身一人到安徽调查。同年夏天,南京告急,学校要他直接到武昌与学校会合。经过辗转到达武昌,但学校已西迁成都市,直到年底才赶至成都回到学校。
1939年,裘维蕃应邀到福建永安筹办福建农学院
1941年,裘维蕃受戴芳澜教授邀请,赴昆明市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继续从事真菌学的研究。
1945年,裘维蕃经俞大绂教授联系赴美留学,进入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学习。师从植物病理学家J.C.沃克(Walker),从事瓜类黑腐病的研究。在此期间还得到了国际植物病毒权威J.约翰逊(J.Johnson)教授的指点,学到了许多有关植物病毒的知识和操作技术,并协助他完成了一篇植物病毒研究发展的综述论文,为裘维蕃今后从事植物病毒研究指明道路。
1947年,裘维蕃完成瓜类黑腐病研究论文,获得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
1948年1月,裘维蕃辞谢了导师的挽留动身回国。同年3月应聘于清华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担任副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裘维蕃转入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系任副教授。
1950年,裘维蕃被学校派送华北革命大学学习。
1953年,裘维蕃兼任中国科学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应用真菌学研究所(现微生物研究所)病毒室主任、研究员(至1956年)。
1962年11月,裘维蕃受中国科学院之托,前往古巴协助古巴科学院筹建植物病理学实验室。
1972年12月,裘维蕃受农业部委派,作为中方谈判代表团的首席谈判专家,对从美国进口小麦带小麦矮腥黑穗病问题进行了交涉,取得了胜利,美方退货并道歉。
1979年后,裘维蕃多次代表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进行友好访问。
1980年,裘维蕃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39年至1940年,在福建一年中,裘维蕃和同事组织了一个步行调查团,到莆田市、晋江、漳州市等地进行植物病害调查,完成《福建经济植物病害志》等三篇报告。
1948年半年内,裘维蕃先后与人合作完成红霉(Neurospora)的生理、根病轮作防治、以及丝核菌的研究,并进行夏抗55病害的调查。
1949年进校不久,就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当时美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使用了生化武器,他联想到在美留学期间有位同学曾参加过细菌战的研究,便上书报告了中央政府。不久接到以方石珊为首的反细菌战委员会的通知,请他参加农业微生物组的工作。裘主管分析从朝鲜战场和东北地区上空美机投下的植物材料。通过分析证明,大量材料都含有一种大豆紫斑病菌(Cercosporakikuchii)。这种病菌能使大豆籽粒变紫或黑色,降低商品价值,而且使发芽率降低,幼苗死亡率增高。此外,还从大量材料中分离出鼠疫杆菌霍乱弧菌肠道沙门氏菌等重要的传染病菌。为了昭告天下,1952年11月裘维蕃作为专家组成员赴维也纳,参加中国组织的反细菌战展览,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中国食用菌分类与栽培研究的先驱
裘维蕃是中原地区早期研究食用菌分类与栽培方法的学者之一。1937年他在中央农业实验所从事蘑菇栽培研究的时候,他只身一人带着一些简单仪器设备,在安徽屯溪歙县汤口镇一带山区,访问菇农,调查菇商,了解农民栽培的方法和经验,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1938年在成都期间,他集中主要精力从事栽培食用菌的实验。曾到川北大巴山区,调查银耳和黑木耳栽培情况,到峨眉山采集野生食用菌;去广西柳州了解草菇的栽培情况。通过调查和实验,使用了用锯末栽培平菇(平菇)和金针菇的方法;总结了二年来关于食用菌栽培的调查研究结果写成了一本关于食用菌的专著《中国食用菌及其栽培》(1952年,中华书局出版)。1941年应戴芳澜教授之邀,在清华大学农科所潜心研究高等担子菌的分类。在此期间,他经常自己出去采集标本,也常到市场上调查,并亲自处理标本,记录菌种性状,绘制图谱,观察孢子,完成了云南红菇科、云南绒盖牛肝菌、云南鹅膏菌科和其他蕈菌的分类研究。文章在美国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美国著名真菌学家AlexanderH.Smith等称他为“当时世界上搞蘑菇分类的七专家之一”。
在植物病理学上的突出贡献
1945年裘维蕃在著名植物病理学家J.C.沃克院士的指导下,完成了瓜类植物黑腐病菌的形态和变异、黑腐菌的生理和致病力的研究工作。在这项工作中,他对美国瓜类黑腐病害作了详尽的探讨,他提供了许多确切的资料。他还发现并报道了真菌菌丝细胞异核现象。在这方面,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者之一,而且是首先阐明异核现象是细胞突变的根源之一的一位科学家。他提出了诱发Ascochyta(无性世代)的有性世代(Mycospharella)的方法;订正了该菌学名,即Mycosphaerellamelonis(Pass.)ChiuetWalker;创制了现在广泛用的植物病情指数演算公式,这比英国学者用微积分推导出来的早两年多。由于这一研究成果裘维蕃获得了博士学位,并于1947年被推选为Sigma-Xi荣誉会员。
中国植物病毒学的奠基人之一
裘维蕃植物病毒学早在美国留学期间,就对国际上发展着的植物病毒的理论进行过探讨,并协助导师进行黄瓜花叶病毒的研究1953年后,他主要精力投入到结球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上。最初是对细菌性的白菜洋葱软腐病做了一些工作,接着就从事白菜孤丁病(病毒)系统研究。白菜孤丁病的病因在学术界存在许多争议,裘维蕃通过大量试验证明了其病因是病毒,而蚜虫是传播媒介,使多年争论得到了解决。同时他还明确了随着大白菜的生长,其抗病毒的能力不断增强。他结合农民经验提出在白菜7叶期之前喷药治蚜或适当推迟播种3-5天的防治方法。他还阐明了大白菜三大病害的关系,认为感染了孤丁病的菜株,霜霉病发生严重;而一旦发生霜霉病,软腐病也就更为严重,因此防治白菜三大病害要特别注意孤丁病的防治。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白菜生产,而且为裘维蕃今后专门从事植物病毒的研究建立了深厚基础。
50年代末,他多次去内蒙等地调查研究甜菜黄化病毒的问题。他证明了甜菜黄化是由蚜虫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根据病害的生态关系,查明病毒的主要来源是制种区,他提出将本田与菜种田隔离种植等有效的防治措施。
1959年-1963年,中原地区处于经济困难时期,裘维蕃不仅坚持了植物病毒学的研究,而且在国内率先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开出了“植物病毒学”的课程。在此期间,他还将多年收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写成了《植物病毒学》专著。1963年正式出版后,在国内植病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1964年他赴山东省调查小麦芦楂病(即丛矮病),初步证明它是飞虱传染的病毒病。由于“文化大革命”工作被迫中断。1974年后继续在农村开展小麦丛矮病的工作,1978年完成成果报告,获得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为了加强教学和科研,他多方筹措资金,建立了中原地区第一个植物病毒实验室,借此,先后培养了许多植病人才。
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裘维蕃从不满足已有成就,总是不断探索和创新。1980年他接受农业部下达的防治番茄病毒病课题时,他受到中草药治病原理的启发,提出了“通过改变植物的生理状态,诱导植物产生一种能够减轻病毒病致病性的反应,以提高植物的耐病性和抗病性”的新观念。基于这一理论,他与有关人员在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协助下,从多种无毒有机物质中找到了一种能在植物体外抑制多种植物病毒的植物油。但这种植物油不能被植物吸收。为此,他们将这种植物油进行组份分离,用单一组份或不同组份的混合物逐一测试其植物的内吸性和对番茄tmv增抗性,最后得到了NS-83(又称83增抗剂)。这种增抗剂各地使用后,烤烟的产量平均增产10-15%,其质量可以提高两级,对番茄病毒病也有显著抑制作用。1983年国内通过专家鉴定,现已在生产上推广使用,其基本原理的研究,1990年经国家教委评为甲类一等奖,国家科委定为国家级推广项目。
学术论著
裘维蕃一生编写了14部著作,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和科普文章。
1、裘维蕃:《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华书局,1952.
2、裘维蕃:《云南牛肝菌图志》,科学出版社,1957.
3、裘维蕃:《北方果树病理学三联教程》,高教出版社,1959.
4、裘维蕃:《植物病毒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63第一版;1984修订版.
5、裘维蕃:《英汉植物病理学词汇(主编)》,农业出版社,1990.
6、裘维蕃:《农业植物病理学(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修定版).(全国教材473页).
7、裘维蕃:《云南伞菌的十个新种》,《微生物学报》,1973,13:129-135.
8、裘维蕃,张继增,陶国华:《中国大白菜品种对于软腐细菌(Erwiniaaroideae)抗病力的差异》,《植病学报》,1955,1(1):61-70.
9、裘维蕃,王祈楷:《中国白菜的一种病毒病害—“孤丁”》,《植病学报》,1957,3(1):31-43.
10、裘维蕃,章一华,谢家驹,周域,韩聚荣:《内蒙甜菜黄化毒病流行的研究》,《植病学报》,1959,5(2):53-64.
11、裘维蕃,吴全安:《放线菌代谢物质对油菜花叶病毒病的治疗及防护作用研究初报》,《植病学报》,1963,6(2):187-196.
12、裘维蕃,徐锡琳:《西葫芦花叶病的研究》,《植保学报》,1964,3(1):15-24.
13、裘维蕃,杨莉,梅汝鸿,林志亮,蔡祝南等:《小麦丛矮病研究之一:分布、症状及损失》,《植保学报》,1979,6(1):11-16,之二:关于小麦丛矮病的病源病毒问题。植保学报1979,6(1):17-23,之三:灰飞虱同发病的关系。植保学报1979,6(2):36-46.
14、裘维蕃,雷新云,于振华,严梅和:《一种病毒抑制物质NS-83的研制及其对番茄预防TMV初侵染的研究》,《植病学报》,1984,14(1):1-7.
15、维蕃,李怀方,雷新云:《耐病毒诱导剂NS-83生理活性的测定》,《植病学报》,1987,17(3):147-152.
人才培养
裘维蕃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一生严谨治学,勤奋求索,教导青年、培育后学。他对事业鞠躬尽,数十年如一日。在他几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虽历经艰难困苦,但始终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在抗日战争时期,颠沛流离的情况下,他举家过着极度清贫的生活,但从未放松过读书和研究,并做出一些令人惊叹的成果。“文化大革命”期间及其以后,他还是力争多做一些极有意义的科普工作,足迹遍及15个省市。每到一处都作学术讲演或举办培训班,为各地培训人才,传播国内外最新科技信息。有暇时,他独居斗室,搜集文献、整理资料、撰写文章,有时还亲自描图、洗印照片、制作标本。
裘维蕃为人胸襟旷达,热心助人。晚生后学都乐于向他求教,同辈学人也乐于和他交往切磋。“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他热心培养后进和乐于助人的结果与写照。如今他虽年事已高,仍不辞辛劳继续为科学事业作奉献。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裘维蕃先后担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6年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同时,还担任第四、五、六届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原地区真菌学会理事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用菌专业协会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农业专业组成员等职,并兼任多种全国性刊物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个人生活
裘维蕃的父亲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秀才。
1941年在昆明市期间裘维蕃一家4口寄寓在一户农舍里,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解决研究所经费不足,裘维蕃办了一个酱油厂,每天还步行十余里到一所中学代课。
人物评价
裘维蕃在中国植病事业上耕耘了50余年,他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了众多的生产问题。在大量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科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真菌学上,裘维蕃是国际上最早发现异核现象的科学家之一,在真菌生理和食菌分类及其栽培的基础研究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自20世纪30年代起,他开始对中原地区真菌和植物病害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云南省高等食用菌的分类和栽培方面成绩卓著,是中国这一领域的先驱者。
人物纪念
2012年5月13日,裘维蕃教授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举行。活动期间,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生命科学大楼报告厅举行了裘维蕃塑像揭幕仪式。
参考资料
裘维蕃同志事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1-12-1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学术论著
人才培养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人物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