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良棚乡位于
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61公里,东邻
岔河乡,东南塔甸镇,西南邻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化乡,西于
双柏县安龙堡乡隔江想望,北与
大龙潭乡毗邻,东北接
甸中镇,总面积248.99平方公里。全乡辖富良棚、塔冲、美党、翻家、迭舍莫、婀娜、石板7个村委会,52个自然村,56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总人口10100人,
彝族总人口的98%,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区乡。富良棚乡耕地面积20300亩,今年大春插种面积20300亩,其中
烤烟14000亩,水稻2900亩,玉米2800亩,高粱400亩,
魔芋75亩,
除虫菊500亩。
地理环境
富良棚属山区地形,全乡总面积为249.89平方公里,耕地16757亩,地11574亩,全乡辖7个村委会52个自然村,5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078人,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49%,
汉族占1.28%,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区乡。境内立体气候极为显著,有被称为"天然温室"的
亚热带河谷,温暖
谷地,中温山地,
低烧河谷盛产西瓜、香蕉、芒果、咖啡、
甘蔗、
台湾大青枣等亚热带水果作物,冷凉山区适宜种植
烤烟、水稻、
黄甜糯大穗、桃、梨、
苹果、萝卜、油菜、小麦、
泡核桃等,还有野生土
松子、
干巴菌、
赤松茸、牛干菌等,山中有龙胆、大黑药、首乌、黄山药等名贵药材。富良棚乡内主要河流有
绿汁江、咱拉黑河、拉莫拉河、莫舍迭箐河、茂腊冲河等。富良棚乡有丰富的铁、硅、高磷土矿,
铅锌矿。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58.9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08.5万立方米,有85%的土地为林业用地,主要树种有云南松、
台湾杉、兰桉和
柠檬桉等。
基础设施
水利设施
2006年共投入资金397.5万元,群众投工投劳2.4万个,完成总工程量9.2
立方米,完成大小工程500件(其中沟道岁修146件,坝塘除险2件、小水窖342件、人畜饮水4件、水浇地2件,其它工程4件)。安装自来水管道7882米,增加灌溉面积140亩,改善灌溉面积4779亩,增加蓄水6300立方米,解决大牲畜用水268头,解决饮水困难人口725人。
五通情况
全乡自来水人口覆盖率达80%;,乡村公路总里程达242.2公里,全乡7个村委会行政村道路通达率100%;通电率100%,有线电视普及率较低,电话在农户中逐步普及。
环卫设施
生态公厕在农村逐渐推广,现有公厕4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2个。
能源建设
全乡建有
甲烷池918口,2007年申报沼气国债项目771口;节柴灶110口;节柴热水器23口;安装
太阳能的农户850户;建成小水窖153口。
人口卫生
富良棚乡辖7个村委会,56个村民小组,52个自然村。2006年末全乡总户数2773户(其中乡属单位223户),农业户2550户,总人口10314人(县、乡属单位489人),其中:男5441人,占总人口52.7%,女4873人,占总人口的47.3%,全乡农业人口9825人,占总人口的95.2%,农村劳动力总数660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628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5.1%,全乡居住着
彝族、
汉族、
哈尼族、等10多个民族,其中:彝族9918人,汉族140人,哈尼族100人,其他少数民族156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6‰。
全乡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所3所,一体化管理率达43.75%;二是开展卫生知识培训。分别举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处方培训、乡村医生临床业务能力培训、乡村医生临床用药规范培训等会议,乡村医生、各村委会妇女主任等75人参加了培训;三是开展抗旱防洪救灾卫生防疫,发放并用于消毒的
漂白粉90公斤,
度米芬30瓶,对乡辖区内9个水源进行了消毒处理,饮用人口达7000余人;四是计划免疫,全乡共进行了6次冷链运转,其中脊灰强化服苗2次。开展学校和流动人员的查验接种证和补种,共查验学校8所、幼儿园2所,共计1300余人;五是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07年,全乡参合户共2451户,参合人数9190人,参合率96.58%。
2006年全乡共出生113人,其中:计划内生育113人,占出生总人数的100%,同比持平;计划内生育一孩45人,计划内生育二孩68人,
计划生育率为100%,出生率为11‰,死亡65人,自然增长率4.6‰。全乡年内落实节育措施人数达到1826人,同比增加56人,增3%。综合节育率达到88%;结扎和放环措施人数达到1733人,同比增加56人;采取针药具避孕人数达54人,同比增加19人。长效节育率达到83.3%。农业人口办理独生子女246户。全乡共有流动人口577人,其中流入人口475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验证累计435人次,验证率91.6%;流出人口102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证累计67人,办证率65.7%。
农村经济
民居
2006年,全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572万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
农林牧
渔业产值3849万元,增长4%;工业产值2723万元,增长3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72万元,比上年增71万元,增长17.7%,地方财政支出346万元,比去年减少11.9万元,减少3.3%。完成
基本建设投资750万元。粮食总产达334万公斤,人均产粮344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419元,比上年增185元,增长8.3%。年末乡内各项存款余额达3032万元,比上年增长8.9%。人口自然增长率4.6‰,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历史文化
富良棚乡历史沿革:
清代富良棚属丁癸乡。民国建立后属丁癸、勋庄两乡地。民国23年(1934年)属第二区中和、万松两乡和第四区文范(后改文化)、人镜、对屏3乡。民国27年(1938年)属碧云乡,东部中和乡,东北大、小假佐属谧安乡,西南石板等村属镇边乡。1949年成立中民区人民政府。设碧云、中和、谧安3乡人民政府。1950年中心区改称第三区。1951--1952年属第三区,辖富良棚、塔冲、美党、迭舍莫、婀娜、斗门6乡。1954年富良棚、塔冲两乡合并成立富冲乡,斗门乡划并婀娜乡和大西乡。1958年设富冲、美党、迭舍莫、婀娜4个管理区隶属富冲公社。1960年富冲公社改名为富良棚公社,划富冲管理区为富良棚、塔冲两个管理区,划婀娜管理区为婀娜、石板两个管理区。1961年划富良棚公社为富良棚、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各雪3个公社,设富良棚、树林、李家村、塔冲、假佐、咱拉黑、美党、翻家村、迭舍莫、婀娜、石板11个生产大队,隶属富良棚公社。1962年合并富良棚、文山两个公社设富良棚区,辖富良棚、塔冲、美党、迭舍莫、婀娜、石板6个公社。1963年富良棚区改称第三区。1969年改第三区为富良棚公社,辖富良棚、塔冲、美党、迭舍莫、婀娜、石板6个生产大队。1980年增设翻家村大队。1983年划富良棚公社成立富良棚、婀娜两个乡。原富良棚、塔冲、美党、翻家村、迭舍莫5个大队属富良棚乡,婀娜、石板两个大队属婀娜乡。1984年合并富良棚、婀娜两乡改设富良棚区,设富良棚、塔冲、美党、迭舍莫、婀娜、石板、翻家村7个乡。1987年撤区建立富良棚乡,原设7个乡改设为村公所。1999年撤村建委,将原设的7个村公所改设为村民委员会,即:富良棚村民委员会、塔冲村民委员会、美党村民委员会、迭舍莫村民委员会、婀娜村民委员会、石板村民委员会、翻家村民委员会。
富良棚乡地理地貌:富良棚属山区地形,主要有元古界、中生界
大理石、
白云岩形成,美党、咱拉黑一带由
板岩、灰岩、
砂岩等组成,迭舍莫一带由砂岩、泥岩、
页岩、
砾岩等组成,石板、婀娜一带由一套陆相红色、紫红色
碎屑岩和
碳酸盐岩组成,为紫红色、黄绿色
长石石英砂岩、块状
泥灰岩、粉砂质泥岩等。富良棚、美党一带为富良棚复式背斜、背斜轴部最老
地层为昆阳群黑山头组,富良棚溶蚀
洼地、漏斗星罗棋布,
暗河伏流可见,呈现出
溶洞特征。
富良棚乡
彝族文化:富良棚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彝族人民向来以“能歌善舞”而著称。解放前,历代统治阶级一直采取歧视和摧残民族文化的政策,
民俗音乐和舞蹈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下品,甚至禁唱禁跳。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贯彻落实,彝乡的民间文化遗产得到开发和利用。一批彝文古籍、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诗歌得到搜集整理和出版;彝族人民喜爱的集体舞蹈“大娱乐”、“花鼓舞”、“烟盒舞”、“舞龙”受到各级组织的保护和支持;一批传统和艺术形式,如
月琴演奏、民歌独唱(对唱)等通过文化工作者的整理提高被搬上了舞台,多次参加各级文艺调演,并频频获奖。
文化教育
富良棚中心小学
富良棚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彝族乡,是滇中革命老区,位于
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60余公里。富良棚中心小学办学历史悠久,为富良棚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是一所山区的希望小学,现为“
云南省二级示范小学”、“
玉溪市文明学校”、“玉溪市绿色学校”、“玉溪市养成教育示范学校”。
富良棚中心小学创建于民国32年(1943年),称国民小学,校址在富良棚下寨五凤楼,学校设有一个复式教学班,在校生34人,校长普兴,教员李开平。民国三十三年到三十七年(1944年到1948年),学校迁往富良棚街子一幢
私房,1950年因土匪暴动,学校被迫停办,1951年恢复办学,学校几易校名校址,1988年正式更名为富良棚中心小学。
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当地群众的支持,富良棚中心小学于1997年8月实现了异地搬迁。如今,富良棚中心小学下辖6个村完小,2个教学点,办学规模发展至3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41人,全校教职工72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小学高级教师33人,专任教师中取得
专科学历的41人,本科学历4人,学历合格率88.9%。
富良棚中心小学建校以来,一直秉承了学校的优良传统,树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观,学校始终奉行德育为先、教学先行、文体齐抓的管理思想,育人水平和育人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积淀了厚实的基础教育思想和人文教育理念,进一步弘扬了教书育 人、教人求真的博大精神,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学校获得县级“先进学校”、“先进党支部”等各种荣誉32次,市级荣誉6次,省级荣誉2次。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富良棚中心小学每位教职工励精图治,将以更高的热情、更顽强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的山区教育,努力创建特色学校,为彝乡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富良棚中学
为按期完成我乡“数字乡村”工程,顺利迎接省市县的验收检查,按照乡党政办的安排和部署,现将我校文化教育情况介绍如下:
我校有9 个教学班,333名学生,住校生286人,少数民族学生3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99%;校长张春伟,领导一支爱岗敬业、精心治教、热爱山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教职工队伍,36名教职工队伍中,有专业技术人员30人,工勤人员3人,临时工3人,30名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12人, 30名教师均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学历达标率为100%,另外还有15名教师取得本科学历。
富良棚中学始终坚持“贯彻方针、以人为本、科研兴教、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做人的优良品德和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又有一定特长,并能适应时代需要和具有健康个性的初中生”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把“探索提高山区民族学生质量的途径,形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体系”确定为办学特色;学校全面推进“一训三风建设”,即校训:诚实守信、探求真知;校风:学校光荣我光荣、我为学校争光荣;教风:敬业爱生、严谨探索;学风:勤学上进、理解求实。学校坚持德育首位,建全德育工作机构,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德育网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
社会主义新人,强化养成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
和谐发展,积极组织音体美兴趣小组,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始终把“教会学生做人”做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自我教育,几年来,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为99%,校内师生犯罪率为零。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注重教学常规工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
课堂教学质量。重视教育科研,重视教师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由于做到科学管理,严格要求、勤奋工作,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中考成绩连续三年稳步提高,升入
高中学习的学生人数从2004年的11人提高到2005年的19人、2006年的26人、2007年的34人,今年我校64人参加中考,中考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李绍文同学以605.5分的成绩被玉溪一中录取,实现了富良棚中学建校43年来被玉溪一中录取为“零”的突破;李江源、
龙涛、李真幅3位同学被玉溪市民中录取;师俊伟、方海兰2位同学被
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录取;李娟凤同学被
云南省民族中学录取;龙露等27人被峨山一中录取。初二李翠芳同学中考科目总分437分,达全县第15名;初一李艳同学中考科目总分369.5分,达全县第13名,另有19个科次进入了全县前5名。
体育传统项目
--中长跑训练学校,学校长年坚持训练,科学指导,为上一级体育运动学校输送了13名体育尖子,其中普希旺同学在省十运会上获100米、200米、4×100米接力三枚
金牌;李应祥同学在省十运会上获5000米竞走金牌和3000米竞走银牌。自1994年体育中考以来,我校体育中考平均分、优生率、及格率九年列全县第一,为
峨山彝族自治县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富良棚中学是峨山县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一所山区农村初级中学,承担着为富良棚乡培养人才和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承担着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学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与关怀下,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同心同德,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培养更多具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努力把学校办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农村初级中学。
民风民俗
族源
彝族是富良棚乡境内的土著民族。源出于我国古代
西北的氐恙游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混血的融合体,元明清时期,彝族称“罗罗”。据清康熙《峨县志》载,境内有“黑倮”、“白倮倮”、“仆喇”、“山苏”。民国时期称夷人、山苏。夷人分黑白两种。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彝族。峨山彝族有纳苏、聂苏、勒苏三个支系。富良棚乡的彝族属纳苏支系,占全乡人口的98%以上,是全县彝族最集中的乡镇。
居住
彝族村寨多居于依山傍水,周围有树,背风向阳的地方。一村彝民多为数十户,也有上百户的。新中国成立前彝民住宅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俗称“土掌房”,土掌房冬暖夏凉,平顶上可凉晒衣物及农作物。生活贫困之彝民居住草房的较多。民国后期,彝族山区住宅出现了三间两耳瓦房,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坝区和半山区有小四合院建筑,这些建筑通常属于大财主和村寨公房。
新中国成立后至1987年,彝族地区民居住宅变化不大。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彝族地区居住条件大大改善,起房盖屋多为钢混结构,且面积大,装饰讲究。
饮食
富良棚乡彝族
日食两餐,山区彝族以
玉蜀黍属、荞、麦为主食,半山区、坝区
彝家食品大米。肉类有:猪、鸡、牛、羊、鱼、鸭、兔等。蔬菜有:青菜、白菜、瓜类、
豆类、
阳芋、姜、葱、蒜、山药、茄子、菜、辣椒等。居住山区彝族因时鲜蔬菜不多,故制作
腌咸菜,久成习惯,且以酸辣味为主。
彝族男子多爱饮酒,用高粱、大米、
玉米棒等粮食
小锅酒,自酿自喝,当远方宾客来时,主人取出陈年佳酿,杀鸡宰鹅款待。
彝族男子嗜吸水烟筒。烟筒用一节小碗口般粗细的
龙竹制成,客人进家,主人先换净烟锅水,用布揩干净后,恭敬递给客人吸用。彝族喜欢喝茶。先把茶叶装进陶罐或搪瓷茶缸里,置于炉火上烤至香味扑鼻略有糊气,倒入开水放回炉火上煮沸,而后慢慢品尝,浓茶带着酥香味,清心解渴,回味无穷。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彝族传统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彝族群众已主食大米,
玉米棒、小麦、荞等杂粮作为饲料喂养禽畜。饮酒不但逐渐高档化,而且许多外地进口的饮料也进入寻常彝人家。
服饰
彝族各支系男子服饰基本相同,内穿白色的衬衣,外套黑色对襟褂,内衣扣布疙瘩纽扣,穿宽边扭裆裤,裤口绣花,用白帕包头。纳苏和聂苏妇女服饰基本相同,外穿右
短袖黑色长衣、衣领、袖口及四周镶花边,布疙瘩纽扣。姑娘身着色彩鲜艳的紧身衣裤,中年妇女则喜欢素雅宽松。纳苏、聂苏妇女服饰的区别在头饰和围腰上,纳苏姑娘戴绣花
喜鹊帽,帽顶做空,四周用五彩丝线绣花,前沿和后边钉上
玉石小佛头。聂苏头饰黑色包头帕,先将发辫盘于头顶用黑纱帕包好,再用黑布做成的方形头帕盖顶,置花纹于前额,状如古代铜,俗称“铜鑵头”。聂苏妇女衣服多为
藏青色和黑色布料缝制,衣襟分内外两件,外衣无领,袖短且宽大,内衣立矮领,袖短及腰,外衣襟边袖口多镶绣各种色彩的精美花边,两衣叠穿,形成大袖罩小袖状,显露出多层花边图案。纳苏、聂苏妇女围腰链由8根银链组成,每根银链均由小银扣连接而成,围腰式样为“凸”字形。纳苏妇女围腰有围腰芯,四周用丝线绣上花边,聂苏妇女围腰没有芯,整块围腰都绣上自己喜欢的花草鸟兽及其它精美图案。围腰带长1尺余,亦用彩色丝线精心绣成,在后腰系个结,迎风飘舞,似彩蝶纷飞。
彝族妇女制作自己的服装,须一年多功夫方可制成一套,可谓精心制作,千针万线绣出彝家人的瑰丽风采。
婚俗
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与同家族外通婚,禁止宗族内通婚。民国时期,彝族婚姻习俗较多,有换生辰贴,推算八字等,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还要雇花轿迎娶新娘,有的地方亦重“姑婊姨亲”。
新中国成立后,青年恋爱自由,但婚姻须由媒人介绍,即使是自己找的对象也须请人做媒,双方长辈同意认可才行,婚姻的过程为相识相爱,请媒探花、订亲下聘礼、迎娶成婚4个过程。订亲聘礼先由男方到女方家下两次聘礼,女方家则酒食款待,第一次喝小酒,第二次喝大酒,大酒喝过后,双方的婚事就算订下,并在喝酒中订下迎娶日子。
彝族嫁女、娶媳妇历时3天,女方家嫁女1天,男方娶媳妇正日1天,筵散1天。婚礼仪式有族中长辈或毕摩主持,要拜天地父母、夫妻交拜,新郎有陪郎,新娘有小伴,且有多人作伴娘。以前,一些地方有婚后不落夫家之习俗,新婚之夜夫妻不能同房,短则年把,长则3年夫妻生活才能正常。通过国家“婚姻法”的贯彻执行,男女婚姻权利得到法律保障,婚嫁中的许多旧习俗和老规矩都逐渐废除,男女结婚先到民政部门登记,提倡勤俭节约婚事新办。
彝族一夫一妻家庭占绝大多数,解放前只有极少数的地主、恶霸为满足其淫奢生活,倚仗权势强娶民女,形成一夫多妻。在家庭中,三代同堂者极少,长子成家后,即分家让其独立门户,父母扶助么子女,同他们生活共吃一锅伙。在彝族家庭里,男子是
主事人,行使经济收支,生产经营,对外交往,决定家中大事等都由男子作主,女子主要从事家务,生儿育女和上街做生意搞小商品交易等,但有的家庭“阴盛阳衰”,女主人掌管家中财务及决定大事者仍不少见。近年来,大讲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和谐平安家庭,提倡男女之间相互尊重,互敬互爱,夫妻两人地位同等。
彝族妇女怀孕称“有喜”,生产孩子叫“喜事临门”。妻子怀孕,男方对其十分关心体贴,做好吃的服侍,稍重的活计就不让做,护母保胎,关心至极。妇女生孩子后,丈夫要携带一瓶酒、一只鸡(生男带
公鸡、生女带母鸡)到女方父母家报喜,岳父母见报喜礼物,即知女儿生男生女,随后,岳父母备白酒一瓶,背衫一付、衣服一套,备
鸡蛋红糖等到姑父家探望。妇女生头胎“坐月子”期间,她的亲戚伙伴都备礼探望,孩子满月要请“汤客”,请族中长辈、
舅父或父母给婴儿剃头取名。
彝族生男孩叫阿宝,生女孩叫阿,进学校读书取一个学名,沿用一生。
丧葬
彝族的丧事办理由毕摩主持,从报丧到出殡,要呤诵《笃慕鲁细则》、《阿梭黑》、《则依则夺书》、《
指路经》、《招魂书》等祭祀经文。要请吹鼓队在灵堂内吹奏民俗哀乐,表示对死者哀悼。花鼓队、洋鼓队,轮换打鼓跳舞,增加热闹气氛,以示驱鬼怯灾,让死者安心上路。人死后,亲戚朋友得讯后要备祭品前来吊唁,俗称“烧纸”。娘舅姑爷是至亲,祭品最多,礼物最重。人死一般不能超过三天,通常为第三天出殡。坟地由家人请毕摩或风水先生先行勘定,也有少数是死者生前选好的地点。出殡之日,死者子女或亲属都要带孝,死者子女要给抬扛人敬酒,发草鞋钱。当棺木放入墓穴后,同族晚辈挽起后衣襟背土、绕墓穴正三圈、反三圈将土撒在棺材上,以表示全族晚辈为去世之人在阴间建住房,随后填土、垒坟、立碑。也有的人家过后几年,
清明节才去立碑。
节日文化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新街、米嘎哈、祭
山神、
火把节等。另外也有与汉族相同的
春节、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冬至等。近年来,彝族最有特色,活动面最广,人数最多的重大节日即为“火把节”。“火把节”
彝语为“咩震独通”,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彝族有聂苏、纳苏、山苏三个支系。虽支系不同,但文化习俗相似又各有特点,形成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民俗活动。充满神奇传说的“火把节”是彝族各支系的共同节日,这一节日承袭着彝族对火的崇拜和光明的向往。这天,
彝族人民万众欢腾,热情如火,彝族青年男子围成圈,手拉手,肩并肩,尽情跳跃欢歌。夜幕降临,点点火把巡游在田间地头,青年男子怀抱
月琴四弦,击鼓欢歌,通宵达旦。古朴豪放的彝族风情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
火把节是彝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1987年,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的(
峨山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规定火把节为彝族人民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根据各自情况,放假一天。1989年开始,在县城举办火把节盛会。在火把节这天,峨山亚尼乡大西山山苏支系居住地还要举行花街节。传说很久以前,大西山上有个勤劳本份的小伙子,早年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以编织背萝、筛子到山下街子出售度日。山下有一富户人家姑娘,长得俊秀、聪明、她很同情小伙子,经过几次接触,俩人产生了爱慕之情。姑娘的父母竭力反对这门亲事,并将姑娘锁在闺房里。姑娘好久没见到小伙子,心里又急又恨,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趁父母看守不严,跳窗逃出,跑上了大西山,找到了那小伙子。俩人拥抱痛哭,倾诉离别苦衷,六月二十四日双双殉情,于是男女青年一起到聚到大西山上,纪念这对情人。以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周围各地的
彝族青年男女就聚到大西山上,一来凭吊他们,二来寻找自己心爱的人,慢慢形成了今天六月二十四日大西山花街节。近年来,大西山成了
峨山彝族自治县举办
火把节神火取源的最初火源地,大西山的火种再经过
双江镇的接火站点直接传到县城的大火把上点燃。彝族宗教信仰以万物有灵的多种崇拜,图腾崇拜和
祖先崇拜为主,而祖先崇拜居于中心地位。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称为“贝玛”文。彝族舞蹈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性舞蹈。双江居住的
彝族常以花鼓舞、四弦舞、烟盒舞、跳大娱乐等自娱自乐。花鼓舞称“者波毕”,是一种表演性的舞蹈,逢年节日、红、白、喜、丧事都请花鼓队来跳。四弦舞是一种彝族非常喜爱的舞蹈,俗称“大娱乐”,无论场地大小,人员多少都可跳舞,其特点柔和、优美、抒情,舞者伴和着乐曲在胸前击掌,脚步在拍节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轻快悠扬。烟盒舞是用双手手指夹住烟盒的底与盖,以食指边弹边舞,舞蹈活泼优美,节奏感很强,表演特点明快。
特色产业
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富良棚乡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加快富良棚乡
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富良棚乡的支柱产业为烤烟,烤烟收入是我乡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今年烤烟种植面积为10500亩,其中田烟700亩,地烟9800亩,品种为K326。
在发展特色产业上,主要是结合我乡实际,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矿电(煤、铁、水电)产业和生态农业,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保持传统的产业优势,进一步依托企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产业(核桃、
木姜子、
膏桐)以及油菜、
魔芋等产业。
畜牧业
去年富良棚乡实现畜牧业产值977万元,同比增长5.03%,其中
肉猪出栏7785头、肉产量为58.39万斤,
肉牛出栏828头,总产量8.98万公斤,羊出栏1493只,总产量为3.73万公斤,家禽出栏43092只,肉产量6.22万公斤,禽蛋产量1.43万公斤;
渔业产值8万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及
产地检疫制度已覆盖全乡7个村委会,56个村民小组,市场检疫率100%。
今年大春种植结构在稳定了
烤烟面积的基础上,积极推广高粱、
魔芋、除虫菊种植,同时发展蔬菜,提高农产品和农业生产效益。采取集中连片,点面结合、样板带动的方式,种植高粱400亩,主要分布在婀娜、西舍迭等下片村组;坚持适地种植,采取林下抛坑种植、玉米套种、间种等方式,种植75亩魔芋和500亩除虫菊主要分布在富良棚、塔冲、美党三个村委会。
林木产业
富良棚乡立体气候明显,山地海拔差异较大,适宜种植多种林木。富良棚乡党委、政府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市场前景、产业导向等多种因素,结合林改与林产业发展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核桃、
小桐树、竹子、
木姜子等能够促农增收的特色
经济林,加大林产业种植推广力度,加快推进我乡林业产业化进程。主要做法是:
一是依托企业在我乡低海拔地区种植
膏桐。我乡共有3个村委会、12个村民小组适宜种植膏桐,通过
企业承包集体山场的方式,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进行膏桐种植。目前已经与昆明绿源公司、峨山云天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种植面积3.2万亩,完成膏桐预整地1.655万亩(种植沟1000亩),培育膏桐苗圃23亩,预计产苗60万株。
二是在海拔1600米以上地区发展保健食品----
泡核桃。我乡把核桃作为产业调整的一项主要工作,去年在6个村委会,30多个村民小组引进优质泡核桃嫁接苗13000株,种植面积达300多亩,今年落实面积2100亩,主要分布在富良棚、塔冲、美党、迭舍莫、婀娜五个村委会。此外,我乡还积极探索建立
核桃苗木基地,通过政府引导,在富良棚村委会树林村民小组建成核桃苗圃30亩,通过嫁接苗移栽、成果点播的种植模式培育核桃苗,其中嫁接苗5万余株,预计产核桃苗40万株。
招商引资
2003年通过乡镇企业改革、改制,我乡共引进4家企业开发矿产资源
,其中:峨山万得利自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开采汞山铁矿,建设汞山洗选厂,有效利用
贫矿资源;易门太安工贸有限公司共投入3000多万元,开采小假佐铁矿;易门福安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投入2500万元开采稻香村铁矿;华宁华溪彝族乡独家村竜家荣与峨山万茂公司联营开采李家村煤矿。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盘活了资产、盘强了企业,带动了我乡运输业的发展,也给当地建设、捐资助学等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数字乡村
富良棚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富良棚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严格按照“高起点、重应用、见实效”的原则,通过各项措施,确保按时完成我乡“数字乡村”工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乡长为组长的工作实施领导小组,抽调乡、村干部具体负责七个村委会的各项工作,共有35名乡、村工作成员参与“数字乡村”工程建设。二是统一认识,早安排、早准备。通过会议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让大家明白“数字乡村”工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为搞好“三农”服务提供决策所作的一项系统工程;另一方面向参训人员讲解和说明了“数字乡村”建设情况调查表,及图片的采集和文字撰稿编写要求等事项。三是抓好分工协作,每组工作成员具体分为图片收集组、文字编辑组及数据指标采集组,分工负责整理填报并审核采集的资料。目前,富良棚乡“数字乡村”工程工作组成员已经进村入户开始进行图片采集及数据收集工作。
植树造林
开展森林无公害防治工作,是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基本方针,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培养健康森林,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举措,同时还能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林发展。为了保证无公害防治害虫的时效,保护好
森林资源,及时有效地遏制森林害虫的扩展和蔓延,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目标,富良棚乡林业站对和平坝周边森林等重点地带展开无公害防治工作,并得到
峨山彝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站领导的亲临指导。用于无公害防治工作的农药是防虫防螨的
粉剂药物,可在风力作用下遍布整片森林,主要采用人工喷洒和车辆喷洒两种喷洒方式。同时林业站还及时地粘贴告示,告诫附近的村民注意喷洒的防治森林病虫害有毒农药。此次森林无公害防治工作将覆盖八万多亩国家级省级森林,有助于培养健康森林与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自控能力,达到持续控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