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口镇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辖镇
口镇,位于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西北部。截止2022年,巉口镇全镇辖29个行政村,总面积为31152公顷,户籍人口26466人,有工业企业35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7个。
巉口镇辖境东临葛家岔镇、青岚山乡,南接凤翔镇,西南与称钩驿镇相连,西与榆中县甘草店镇接壤,北与鲁家沟镇毗邻。境内现有310、上海—霍尔果斯公路,巉柳、天巉高速公路,以及巉郭公路等重要公路干线。
巉口镇历史悠久,有新石器时代的朱家庄北马家窑文化遗址、磨石沟齐家文化遗址,有广泛分布的汉墓群,安西古城遗址,及千年古刹青烟寺等等。两汉时期该地是设置官颁标准器和国家屯粮之所,北宋中叶始有“巉口关”之称,金元时期设置有瓜州县(治安西城),明清两代设有巡检司。
截止2023年8月,巉口镇将437名乡村人才纳入人才库管理。扶贫工作上,巉口镇开展两轮排查和专项排查,重点强化对脱贫户和“三类户”的监测。截至2022年底,共风险消除108户344人,风险消除率达55.66%,2023年新纳入7户24人。
历史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设巉口堡,后改为保,属平西乡;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为巉口乡。
1951年9月,改设巉口区(第三区),辖7乡。
1958年10月,改设巉口公社。
1983年7月改乡。
2000年10月,撤乡设镇。
2004年11月,景泉乡并人巉口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巉口镇下辖18个村:巉口村、康家庄村、赵家铺村、里铺村、大柏林村、小柏林村、盐沟村、胜利村、松川村、常川村、官兴联星村、龙滩要、学房村、新坪村、冯家岔村、石家岔村、上岘村。
截至2020年6月,巉口镇下辖29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巉口镇地处安定区北部,东与葛家岔镇相连,东距省城兰州市79公里,南接凤翔镇,西与榆中县甘草店乡接壤,北与鲁家沟镇毗邻,距市区19千米,行政区域面积311.52平方千米,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自古就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境内古迹丰富,人文荟萃,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新莽权衡”出土于此地,且在镇区内广泛分布着汉墓群和古安西城遗址。
地形地貌
巉口镇境内地处丘陵沟壑区,地势稍平缓,地形呈狭长形,长23千米,宽13.8千米,境内最高点位于景泉村车道岭,海拔2570米;最低点位于赵家铺村河谷,海拔1700米。
气候条件
巉口镇境内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气温6.3℃,1月平均气温-6.7℃,7月平均气温21℃,平均气温年较差6.2℃,生长期年平均193天,无霜期年平均14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500.1小时,年总辐射141.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430毫米。
水文条件
巉口镇境内关川河由南向北流经6个村,全长1.5千米,流域面积40余平方千米,河道6—9月水流量较大,秋末春初基本干涸,年径流总量18万立方米。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巉口镇辖区总人口28020人,其中城镇人口1595人,城镇化率5.7%,另有流动人口3100人,总人口中,男性16712人,占59.6%;女性11308人口,占40.4%,人口出生率9.4‰,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3.2‰。
截至2018年末,巉口镇有户籍人口32778人。
民族
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28016人,占99.9%,少数民族4人,其中回族3人、藏族1人。
经济
2011年,巉口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13.2万亩,人均4.9亩,有效灌溉面积1.3万亩,农业总产值0.89亿元,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豌豆、马铃薯为主,生产粮食8706吨,其中玉米8476吨,小麦158吨,豌豆73吨,马铃薯16169吨。
2011年,巉口镇制药和马铃薯加工等工业企业14家工业总产值14亿元。
马铃薯产业
巉口气候温凉,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马铃种植占当地气候两抛周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的马铃薯色泽光洁,外形美观。镇上结合结构调整,在巉口通过招商引资,兴建了两个大型淀粉厂,
同时兴建贮藏1.1万吨的地下贮藏室,共92窖,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8.3万亩,产量达7.5万吨,商品薯5.5万吨,畅销东南沿海等大城市,通过淀粉厂加工精淀粉、薯条、薯块等颇具广阔的市场前景,经过努力能够打造出陇中特色产业的航母。
畜草产业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紫苜蓿面积不断扩大,舍饲养殖不断扩大,畜禽饲养量达69000头(匹、只),先后建设了九华沟流域、联星流域、复兴流域、官新流域、朱家山万亩员工林、赵家铺退耕还林精品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打造出生态第一镇的品牌,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已见雏形。
药材产业
巉口镇气候复杂多样,植物种类繁多,地产药材有北柴胡、党归、党生、黄氏、板兰根等,开发药材精深加工,建立定西扶正制药厂和和金羚生化集团公司,为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柠条产业
巉口镇降雨稀少,气候干旱,是发展柠条产业的理想区域,柠条保存面积4万亩,目前正在开发市场,寻求项目合作。
巉口是定西市向外宣传的窗口,是主动接受兰州市辐射的前沿,通过招商引资,各大企业纷纷落户巉口,镇域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的发展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交通、通讯、能源等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二是基本形成城市新框架,提高城镇特色化水平。三是聚集了大量的非农业生产者,开发了一批商贸市场,加快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四是增强了建设理念,牢固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思想,统一干部群众加快建设城镇化的的理念,规划并建设的龙头企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建设、管理逐步走向了市场化的轨道。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实践和探索,巉口人民逐步从贫穷走向了富裕的道路,镇区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4年被评为省级文明乡镇,全镇农村工作和城镇化建设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4年,全镇GDP达到1.49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8700万元,社会零售总额达2900万元,一、二、三产业比值27:29:44,全镇财政收入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0元。
2002年9月18日,国务院讨论通过了《甘肃省洮河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2006年7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可行性研报告。可供工农业、生活用水。
社会
发展战略
自巉口镇被列为甘肃省小城镇改革试点镇以来,特别是在2002年被国务院体改办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巉口镇干部充分发扬苦干、实干精神,坚持“生态立镇、交通建镇、工业富镇、科教兴镇、商贸活镇、文化强镇”的六镇战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群策群力,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镇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区位优势
对于巉口的发展,中央领导特别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部委领导多次来巉口镇检查指导工作,对巉口的发展思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发展思路
巉口镇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努力探索,镇党委、镇政府提出了坚持“生态立镇、交通建镇、工业富镇、科教兴镇、商贸活镇、文化强镇”的“六镇”发展战略,在农村探索围绕“荒山反坡植柠条锦鸡儿、坡地退耕还苜蓿、梯田整薯种阳芋、千家万户抓养殖”和“三种两养一劳务”(三种即:种洋芋、种地膜玉米、种苜,两养即:养牛、养羊,一劳务即输出劳务)的路子。在城镇建设中“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依靠增量促发展”和“一区两城”(一区:即定西市生态农业示范区,两城:即现代“药城”和“淀粉城”)建设,努力形成发展新高地,实现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西部大开发为总揽,立足镇情,调优结构,重点突破工业,发展服务业,提升马铃薯、药材、畜草、劳务四大产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贮藏业;狠抓退耕还林(草)和小流域治理,创立生态经济模式,强化道路网络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全镇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巉口镇有文化中心1个,村文化室16个,藏书6.4万册。
卫生
2011年末,巉口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个,其中卫生院2个,村卫生室18个;医疗床位15张,专业卫生人员30人,村医18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900余人次,住院1300余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4541人,参合率97.9%。
社会保障
2011年,巉口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39户,人数4552人,支出240.97万元;农村医疗救助86人次,支出31.7万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5人,分散供养143人,共支出5.3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10人,抚血事业费支出28.9万元,年末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43人,参保率95.3%。
教育
2011年末,巉口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57人,专任教师12人;小学11所,在校生1013人,专任教师14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936人,专任教师14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013人,专任教师65人,教育经费6931万元,比上年增长3%。
交通
巉口位于定西市的北部,南距城区19公里,北距省城兰州市79公里,境内310、312国道,巉柳高速公路平定高速公路、宝兰铁路二线纵贯全境,定郭公路、巉新路等县乡公路辐射周边,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历来是陇中的商品集散地,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
巉口镇已形成由铁路、公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陇海铁路连云港市至兰州)过境,境内长12千米,连霍高速(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市)过境,境内长10千米;上海—霍尔果斯公路过境,境内长21千米;巉(口)郭(城)公路过境,境内长6千米,通村公路18条,总长270千米,公路通村率和通社率分别达到100%、95%。
文化
民间传说
莲花山的传说
巉口有两个少年,一个是农夫,名曰李糜,一个樵子,名日张榆。两个虽未举孝廉、秀才,但亦是能识字的山人。虽不富足,但腹有诗书,好扶贫济困,倒也活得逍遥自在,图个随缘而过。当晚两个在墩岭山上,吃得半酣,各携一坛,徐步而回,见风雨大作,夜宿青烟寺,梦见有一金甲神人,捧玉皇大帝圣旨一道,敕命满福黎庶,于明朝祭献金童玉女一对,以解寅已之犯,从尔后可保永安康,二人暗暗称奇。
当夜,巉口百姓都接到玉帝旨意,天不亮便聚到青烟寺,商议祭天之事,但谁都不愿送自家骨肉去祭天。正在左右为难之时,忽见寺门外来了一男一女两个乞讨小儿,皆十四、五岁年级。无奈之下,便将二人打扮整齐,抬上轿子,送到莲花山顶。说也奇怪,这两个孩子也不哭闹,一路只是欢喜耍子。祈完毕,正要将二人活活埋进岭上土坛下面时,忽听仙乐飘飘,异香扑鼻,两个小孩子化作一道清风而去。
原来,这两个小孩子就是李糜、张榆装扮的。他们梦见玉皇大帝旨意后,化装成乞讨小儿去祭天。此举感动了玉帝,便让他们做了巉口的行雨使者,并向关水龙君下旨一道:
“敕命司雨神,驰雷掣电行;
及时施恩泽,普济满福城。”
但关水司雨龙君总是会在寅已相冲的日子降下冰雹。李糜、张榆作为行雨使者,便守在墩岭山上,李糜手执种地的铁锄,将雹雨拔向西天,张榆手持伐木的大斧,将雹雨拔向东天。于是千百年来,巉口一直风雨和节,五谷丰登。如今,那个祭天的土墩残迹犹存,所以莲花山又叫墩岭山。
古墓传说
在巉口东山龙泉观的后端,遗存着两处有一千多年的古墓,从古到今流传着一个风流雅趣、孤苦凄凉的故事。
东汉末年,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刘汉王朝,分崩离析。汉朝宰相甄邯的曾孙,中山上蔡县令甄逸膝下有一女子名洛儿,洛儿长得聪明可爱,文昭甄皇后夫妇视若掌上明珠。洛儿三岁那年,父亲甄逸病故,奉禄断了,家庭重担全落在母亲张姓肩上。张氏愁肠百结,艰难度日。一日,有九华山静空和尚来院前化斋,张氏让家人甄福给和尚赏施斋饭。和尚饭后,见有一女孩从外走来,和尚细观此女相法,笑对张氏说:“夫人,此女孩将来贵不可言”。说罢飘然而去。张氏听后心中高兴,她知道甄洛是名门之后,说不定将来真如和尚所言为人极贵。因此,对甄洛更加宠爱,特请名师许于家中专门教她读书识礼。文昭甄皇后从此勤学苦读,博览群书,通晓经史,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女。
花开花落,流光似水,一晃十几年过去,甄洛已经出落成了一位,婉若仙子波临人间的绝代佳人建安初年,时任大将军兼领冀州牧的袁绍,携带夫人刘姓,乘坐两个软轿,直奔五柳山庄寻找许劭先生。二人相见,携手入内,童子献茶上来,袁绍呷了口茶说:“先生这些年在家做何营生?”许劭笑着说:“闲云野鹤、无非种菜灌园,吟诗垂钓罢了”。寒暄中,袁绍说道:“想求先生为夫人刘氏画一幅肖像。”许劭说:“将军有所不知,许某年前得了怪病,右手偏瘫,不听使唤,为夫人画像有负所托”。袁绍只得作罢。见袁绍和刘夫人失望,许劭说:“许某虽不能为夫人画像,但我的女弟子文昭甄皇后为夫人画像,定合夫人心意。”即差小童去接甄洛过来。原来袁绍之妻刘夫人,前些日子作了个怪梦,总是疑心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故求袁绍寻求画工为她画像,作为留于子孙的纪念。袁绍想起了许劭画得一手好丹青,就决定探访他为夫人画像。
甄洛来到许宅,袁绍和刘夫人一见,不由呆住了,这甄洛不仅才华出众,知书达礼,且有赵飞燕之容,王昭君之姿,而且为刘夫人画的像栩栩如生,袁绍夫妇大喜,重赏了甄洛。刘夫人回府后,念念不忘甄洛,与袁绍商量,托许劭上甄府为次子袁熙提亲。袁熙横行冀州劣迹昭著,妇孺皆知,一听师傅前来提亲,差点昏厥。可是,在那个年代,她一个弱女子又有什么办法来抗争呢!她只能牺牲自己的幸福来保住全家平安。半月后,文昭甄皇后含泪嫁到袁府。
甄洛嫁到袁府后,只得强作欢颜,每日以吟诗作画自娱其乐。不知不觉,已在袁府度过了五六个春秋。第二天一早,甄洛在袁熙的陪伴下,乘车马来到了离城三十里的道畔寺,住持法明迎入。由于战事吃紧,袁熙将甄洛安置好后,就匆匆离开了道畔寺。超度亡灵,需要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甄洛每日除了道场应付外,平时,常在寺院各处走走。这天早上,甄洛和往常一样来到寺后的“飞狐岩”上观赏风光,忽听到前面不远处传来了一阵缠绵悱恻的琴声,幽雅琴声中还伴随着优美的歌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甄洛自幼博览群书,熟读五经四书,岂不知这是《诗经》之中的《关》?于是顺着琴音走去,见松树下有一白衣少年正在抚琴,少年飘逸俊秀,风度翩翩,原是闻名天下的“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字子建,曹操的三儿子。文昭甄皇后自幼精通乐理,对琴瑟之音颇为内行,走近前赞叹道:“好琴”!曹植抬头细看甄洛生得美若天仙,忙站起身来,说:“弹得不好,让姑娘见笑了。”说着,互通姓名,甄洛方知少年是才华横溢中原的操子建,曹植未想到在此遇见了时与貂蝉齐名,娴静淑雅,风华绝世的甄洛。二人施礼坐后,曹植说明了这次来冀州访友,听说道畔寺建造宏伟,香火旺盛,故此逗留几日,观赏胜地。今早闲暇无事,拨弄琴弦,不其在此遇见夫人,不胜荣幸,甄洛也叙说这次来寺经过。二人从“琴棋书画”论起,直至百家诸子无所不谈,双方互叹相见太晚。曹植文昭甄皇后二人谈今论古十分投机,这时,侍婢催甄洛去用午饭,甄洛起身,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曹植托起古琴放于甄洛身前,说:“他乡遇知己,知音难觅,此琴留于夫人,如日后有缘,抚琴相见”。说罢怅然而去,甄洛看着古琴,不禁潸然若失,甚觉孤凄,无奈,闷闷回到寺中。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在仓亭大败袁绍,袁绍兵败冀州,不久吐血而死,曹操长子曹丕首当其冲,将袁府统统围住,不许任何人进入袁府,自己撞开前门,提剑而入,发现后宅两个女人相拥而泣,方知是袁绍夫人与儿媳文昭甄皇后,甄洛泪流满面,微微发抖,可她美貌绝伦的仪态还是不减,曹丕见状,好言安慰:“有我在,什么都不要怕”。曹操攻下冀州区,在父亲的同意下,曹丕遂纳甄洛为己妻,由是,甄洛二度沦为人妻。
第二年,曹操为了一统天下,携带家眷随军南下攻打孙吴,当时甄洛染病独自留在冀州。这天午后,甄洛焚香抚琴,用的是当年曹植所赠的那把古琴,一直将它带在身边,视为珍宝。每当心情惆怅,见物思情的时候,就弹奏一曲以解愁肠。今天她又拨弄琴弦,弹起了“凤凰游”:“凤兮凤兮思故乡,遨游四海兮求其凰。时末遇兮无所将,何故今夕兮升斯堂”……?文昭甄皇后正弹得入神,侍婢忽报三公子来了,她一听曹植到了,不由又惊又喜,要知道,自嫁到曹府,她和曹植一直没有单独在一起的机会。曹植进门施礼:“子建闻知嫂嫂有病,特来看望”。甄洛忙还礼:“多谢子建挂怀”。二人来到室内坐定,曹植说:“嫂嫂还记得当年道畔寺一别吗?”甄洛指了指案几上的那把古琴说:“子建那是什么?”曹植近前一看,那把古琴依然古色古香,被擦得纤尘不染。曹植托琴说:“嫂嫂每日还有抚琴的雅兴吗?”甄洛灿然一笑,轻声叹道:“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曹植是何等聪慧之人,岂能听不出弦外之音?遂道:“嫂嫂可知道闻琴解佩的故事吗?”文昭甄皇后脸色绯红,说:“子建,莫不是前朝望江亭司马相如凤凰游的那段故事吗?”曹植蓦地抓住甄洛的手说“嫂嫂郁郁寡欢,何不学卓文君?”甄洛抽出手来转身望着窗外的柳烟,尽量压抑自己的感情,她知道,自己稍有不慎,会酿成大错,害了曹植,毁了自己。于是轻轻说:“子建,你的心甄洛领了,若有缘,我们来生再聚”。曹植还想说什么,甄洛复对曹植说:“子建,别忘了长嫂为母的古训”。曹植无法,只得说:“嫂嫂珍重。”曹植走后,甄洛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这一切,却被曹丕暗中布下的心腹们看在眼里。曹丕从此怨恨曹植与文昭甄皇后。不久曹操病故,曹丕做了皇帝,因为宿怨,命曹植在七步之内吟诗一首,不成则行大法。曹植满腔悲愤,应声作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罢,深有惭色,曹植才幸免一死。甄洛在宫中听到曹丕对曹植不念手足如此绝情,更加看清了曹丕心胸狭隘,做事险恶。从此,忧郁寡言,饭茶不思,彻夜不眠。想起了自己生逢乱世,三岁丧父,初嫁袁熙,强作欢言。再婚曹丕,曲意顺从。幸逢子建,赠琴结为知音,可天不作合,永成憾事。就此,文昭甄皇后抱病不起,常以泪水洗面。病榻上愈怀子建,叹天各一方,难得再见。黄初三年,甄洛苦闷郁积,含恨而死。
甄洛死后,曹植悲痛欲绝,几乎饮食俱废。世态的炎凉,仕途的坎坷,兄弟的相残,知音的死去,使他在无限的伤感中,写下了文才溢光,情兼雅怨的《洛神赋十三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日,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这赋,借神话题材写出了诗人与文昭甄皇后欲爱不能的感慨悲剧。
太和初年,侄子曹叡当政,效法其父,继续压抑曹植。这时的曹植,神色呆然,早已没有了往昔的风采,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摧残,处境上的窘迫,使之他情绪非常低落,而更加怀念甄洛。故此,他想方设法、决心离开这个勾心斗角的是非之地,寻求可容自己栖身的渺茫之所。太和二年,曹植向这位侄子上疏,因自己闲居无事所做,要求游学西之天水市辖地。经曹睿准许,于当年三月,密遣几位心腹,于深夜人静之时,将文昭甄皇后遗骨从墓穴中移出,暗藏车中,堆放一些书籍及银两,带一随身书童,绝别洛阳市,风尘仆仆,踏上了西之古道。出洛阳、过潼关、经长安、穿秦州,主仆二人披星戴月,艰程苦行,历时两月有余,到达一所古镇。观其地,三面环山,地域开阔,南北通,人烟集密。寻人一问,方知此地是前朝两汉的属国都尉“满福”之所,王莽执政时,曾取名“纪德”,现为魏王所统。曹植遂下车投宿,主仆二人饭后,顺城转游,见街道整洁,铺面井然。细心观察,多方接触,发现这里的百姓,出言礼貌,待人忠厚,很投人缘。为此,暂时选在这里栖身定居。定居之后,托人在地方上找了一位颇懂风水的老先生,为文昭甄皇后选择墓地。经多处选择,最后定在离古镇以东两里许的东山上。此山势如同一条游龙,由东而来,面对北流河水,有卧龙饮水之势。左右又有两山环抱,藏风聚气,遂将甄洛遗骨安葬在龙头鼻梁之间。由此,东山取名“卧龙山”,左为珍珠山,右为凤凰山。迁葬后,四时八节,曹植必去甄洛墓前抚琴凭吊,痛诉衷肠。
寄人篱下,身处异地,曹植更觉得自己孤独凄凉,面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长叹不已。内心的苦闷,生不逢时无从诉说,只能以写诗宣泄;这时他的《吁磋篇》前面以“转蓬”自喻;后面、“当南而向北,谓东而反西”。“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抒写了其颠沛生涯的痛苦。又写了杂诗六首,其第四首为:“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夜宿潇湘。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谁将暮,荣耀滩久恃”。自比南国美女,姿色出众。才华超群,居无定所,屡遭迁徙,无人爱怜,才能埋没,人生短暂。此诗可视为曹植濒临绝境,而求告无助的血泪之语。曹植终于积郁成疾,于太和六年十一月,这位才华横溢的诗赋高手,病故于今天的巉口镇,时年四十一岁。曹植病故后,地方官绅怜其亡魂孤独无伴,遂葬于东山甄洛坟墓佐上方。其墓至今尚存,为后人所应时凭吊。
旅游
民间八景
巉口民间八景诗为清代邑人光绪举子万中伦所作,其诗原撰铸在高约1.20米,宽约0.60米,厚约0.06米一块铸型铁块上,悬于金山魁星阁之内,以供游人观赏。民国九年冬(1920年12月),巉口境内发生大地震,魁星楼及西朝楼等部分庙宇震毁塌,随之这块铁板也无知去向,再未发现。八景诗曰:
墩岭观日代代传,禹王栈道几千年。
磐石滴珠惊蛰见,驿道飞雪五月天。
双河春浪掀波澜,白塔藏骨官道边。
古城夜月光明鲜,清西陵烟雾紧相连。
墩岭观日
墩岭即墩岭山,又名莲花山,距镇西北两里许。其山顶尚遗存明代狼烟墩(烽火台)一座,故名墩岭山。海拔2000米,绿化面积271公顷,其山势“巍峨而丰腴,森削而俊丽”。青烟古刹坐落于此,为定西市八景之一。欲观日出,东方未晓登攀,盘旋山顶,跃上烽台,举目四望,豁然开阔,大好河山尽收眼底。群山环抱,河水蜿蜒,烟霭飘渺,山风徐徐。此时,遥望东方,看佛光日出,心旷神怡,遐想联翩。诗曰:
墩岭观日五更寒,觅径踏迹夜登攀。
跃上烽台凌绝顶,遥看日出现光环。
禹王栈道
位于镇东两华里珍珠山麓,现名周家山。其栈道,若隐若现,时断时续,境内绵延四十里。从珍珠山回环而下,横跨巉口,于磨石沟沿山而上,延伸去金城。观此道之逶迤,登其路之险峻。考证其古道,为秦灭六国之战后开通之“平襄道”(平襄在今通渭县境内)。又传说此古道,昔日悟空大战二郎神杨为拴哮天犬铁链绳拉开之沟槽。大禹,为舜时部落首领,勤奋能干,奉命治水。在伯益后稷几位首领的共同协助下,疏川导滞,开山泻洪,身劳苦思治水一十三年。三过家门而未入,终将浩浩荡荡洪水引流大海,传为佳语。诗曰:
禹王栈道不可攀,百步三折绕巉岩。
三临家门匆匆过,引流疏泻万古传。
磐石滴珠
在金鳌山下,有一高约丈余,其长数丈之巨石。千百年来,当地流传着“惊蛰若见石吐珠,当年秋夏必丰收”之谚语。金鳌山,形如卧鳌,明清两代为地方道教圣地。当时其山建有显佑宫、老君洞、魁星楼、西朝楼、三霄殿、三官殿、药王殿、财神殿、圣母殿、火神殿及龙王殿之庙宇。皆为同治兵、民国地震、大跃进及文革时期拆毁,现已荡然无存。一九六三年二月初,其石滴水如珠,观者如潮,当年果秋夏皆丰收。诗曰:
磐石滴珠古今谈,金鳌衔石半空悬。
若得惊蛰石滴珠,田畴禾稼兆丰年。
驿道飞雪
驿道古称官道,乃清同治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过境时,新开之大道。命自泾川县(今泾川县)至玉门,夹道钟柳,几年之内,杨柳成绿,人称“左公柳”。清人杨昌濬诗曰“大将筹边人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公柳在境内延绵二十里,每到农历五月期间,柳烟如带,絮花飞扬。行人穿梭于林荫道中,如进幻觉,遐意无限,仿佛身在三冬飞雪之际。诗曰:
驿道飞雪柳吹棉,五月银花舞眼前。
过往行人无限意,疑是飞雪落九天。
双河春浪
双河,即境内之大河(关川河)、小河(称钩河),二河交汇于金鳌山东侧。每年七九春暖雪消冰开之际,两水相激,冲起波浪,河水弥漫,伴随涛声北流而去。游人徘徊于河堤,看冰叶日中花流珠,随波起伏,映日晖光,目不暇接,真可谓:“伴波涌之翩跹,映流光之璀璨”。诗曰:
双河春浪七九间,波涌涛声漫关川。
冰开雪融日渐暖,流珠冰花映眼帘。
白塔藏骨
白塔,名曰白骨塔,位于镇南东川蔡家庄。同治八年八月,左宗棠取道会宁县进驻安定。见境内赤地一片,白骨现天,惨不忍睹。怜悯之情由然而生,命湘军在官道边建造高数丈白塔一座。左公亲笔书写“白骨塔”三字,雄厚圆润,苍劲有力,勒碑塔前。并配专人,拾骨集中,焚化深埋,为后人追祭亡灵之处。陇上书法家、邑人张一贞有怀古诗一首。曰:“六载避乱回驿城,亲邻不见血尚腥。寥落炊烟荒凉路,白骨塔前恸伤情”。其诗平乱后、诗人所见的凄凉惨景及极度悲伤之写照,此塔为文革初毁之。为感念左公之善举,诗曰:
白塔藏骨美名传,嵯峨雄立官道边。
左公集骨蕴藏处,追宗祭古吊先贤。
古城夜月
古城,原名汝遮,后赐名安西,始筑于赵煦绍圣三年(1096年)。当时安西城内,商业鼎盛,市铺节比,歌馆酒楼,人流如云。每当皓月升空,灯火通明。人们登上城楼,欣赏明月,聆听歌弦,如醉如痴解除了一天累劳。惜此城于元末明初,定西沈儿塔之战毁之,繁华不再。诗曰:
古城夜月星璀璨,聆听歌弦几悲欢。
劝君何用手执灯,朗月如昼不夜天。
西陵,位于镇南十华里树林山下,现名朱家山。此处有汉墓10座,相传为汉代王莽叔父王潭家族墓。境内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有明代郎中墓,(魏容)万亩园工林。因境内树木荫,山势秀美,清晨多有晓雾弥漫,久久不散,游人频临不绝。诗曰;西陵烟雾漫晴天,游人凭吊顾盘桓。欲觅西陵今何在,深锁茫茫烟雾间。
参考资料
巉口镇.安定区人民政府.2024-02-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条件
水文条件
人口民族
民族
经济
马铃薯产业
畜草产业
药材产业
柠条产业
社会
发展战略
区位优势
发展思路
文化事业
卫生
社会保障
教育
交通
文化
民间传说
旅游
民间八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