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孙师(公元前503~前447年),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
论语》中提及二十次。
颛孙师崇敬
孔子,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多次向孔子问“政”、问“行”,孔子也反复对他加以指教,强调“忠”和“信”。颛孙师便把有关忠、信的教导写在衣带上,以示永远不忘。颛孙师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颛孙师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应该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颛孙师主张“尊贤容众”,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在生活上不拘小节随和从俗,不注重衣冠的整洁美观,在观点上与
墨家有相通之处。
孔子认为颛孙师过于心高气傲,而或流于一偏,对他的评语是“辟”(偏激)。因其性格狂放,不能守仁,故孔门弟子对颛孙师敬而远之。所以
曾子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颛孙师虽向孔子学干禄之道,但未曾从政。
颛孙师在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宜扬儒家学说。《
韩非子子·显学篇》谓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派,其中
有若张之儒,列为“儒家八派”之首,《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之儒的文献。
人物生平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
颛孙姓师生于
陈国,比
孔子小四十八岁。子张为人相貌堂堂,极富资质,从容自得,居处不务求立于仁义之行。孔子评价子张说“师也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就是说子张才过人,失在有些邪辟,喜欢文过饰非。在《论语·先进》里孔子又说子张“师也过,商也不及”,即认为子张性格有些过于张扬,
卜商性格有些过于软弱,并说“过犹不及”,认为他们都没有达到中庸之道。子张很喜欢问从政的事情,孔子告诉他:“多听,有不明白的就先阙疑,谨慎地说其余的,就少过失;多看,不明白的就先搁置,谨慎地做其余的,就少后悔。言少过失,行少后悔,事业就在其中了。”
后来,颛孙师跟从
孔子在
陈国、
蔡国两国间受困,问如何才能畅行无阻。孔子说:“言语忠信,行为笃敬,即便在蛮之国也能行;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即便州里之间能行得通吗!站在地上就看见‘言忠信,行笃敬’竖立在自己面前,在车上则见其倚靠在
车前横木上,然后就能畅行无阻了。”子张恭敬地把这话记在衣带上。
他与人交注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个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
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大戴礼记·千乘》即子
张姓之儒的文献。本篇记载:“下无用则国家富,上有义则国家治,上有礼则民不争,立有神则国家敬,兼而爱之则民无怨心,以为无命则民不偷,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树之德,此国家所以茂也。”
章太炎解释为“下无用
即墨之战节用,上有义即墨之尚同,立有神即墨之明鬼,兼而爱之即墨之兼爱,以为无命即墨之非命,盖施政之术不尽与修己同也。”《用兵》认为“圣人之用兵”“以禁残止暴于天下”,“贪者之用兵以百姓危国家”。与《墨子·非攻》中的“诛”和“攻”实为同义。“诛”即“圣人之用兵”;“攻”即“贪者之用兵”。
东汉画像石
孔子见
老子图中,众多孔门弟子注名者不多,他是注名者之一。
东
刘庄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
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
家世考证
历史文献中,有以子张为陈人者,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颛孙师,陈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颛孙师,陈人,字子张”。有以子张为鲁人者,如《吕氏春秋·尊师》篇云“子张,鲁之鄙家也”。蒋伯潜在其《
诸子通考》一书中引上述材料,但没有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只是说“子张有鲁人、陈人两说也”。
钱穆在《
先秦诸子系年》中引崔述语云:子张乃颛孙于(鲁)庄公二十二年自齐奔鲁,历闵、僖、文、宣、成、襄、昭、定至
鲁哀公凡十世。子张之非陈人明矣。因其先世出自陈而传之者遂误以为陈人耳,若子张为陈人,
孔子亦将为宋人乎。从此可看出,子张祖籍陈人历史上是没有争议的,因为子张之姓(
颛孙姓)源于
陈国。颛孙形成于
春秋时,据《
尚友录》载:“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颛孙氏是春秋时代的陈国公族,上古圣君虞舜
妫姓的后裔,颛孙从陈国到
晋国去做了官,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颛孙,称颛孙氏。《
通志·氏族略》云:“颛孙氏出自陈公子颛孙”两种材料都说明颛孙是陈国的公子,只是仕晋与仕鲁的区别,后一种材料似乎更据可信度,《左传》载:(鲁)庄公二十二(
公元前672年)年云:“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鲁)。”,这里说得是
陈国在
春秋时期曾发生一起争夺王位的斗争,“陈人杀其大子
列子”,王室的内讧导致
陈完与
颛孙姓在陈国无法安身,于是逃奔到了
齐国。这个陈公子完(字敬仲)是
陈厉公的儿子。即后来代齐称王的田氏始祖。另一位公子颛孙则从齐国又逃到了
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后代遂以颛孙为氏。故而
梁玉绳在其《
史记志疑》说:“(子)
张盖其后,故又为鲁人。”。有一副对联正说明了这种情况:陈国簪缨之后 孔门游夏之俦。这里上联说得是颛孙氏的来历。下联即是说子张是与
宋前废公、
卜商并列于孔门的贤人。
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子莫考》中又说“近人
罗根泽引钱大昕云因谓‘《
说苑》虽未明载
颛孙姓子莫为鲁人,然颛孙得氏日浅,
战国之初当未散居各国。……而颛孙既出于鲁,谓之鲁人亦不为过。’”。
此外,还有旁证材料,《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中记载“子张有父之丧,
公明仪相焉,问启于孔子。孔子曰‘拜而后启颡,颓乎其中顺;启颡而年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也。’”。这里说子张的父亲死时,公明仪曾作为礼相向
孔子询问过跪拜之礼。说明一是子张之父与孔子及其弟子有交往,而且关系颇深,二是从子张之父死后以公明仪为相来看,子张父子应该是长期居于
鲁国的。。三是“三年之丧”并非当时的通用之礼(古今学者已有许多文章论证此),只是孔门中或鲁国的部分人中实行。因此,子张父之丧当在鲁发生。四是当时有父在不远游的风俗。《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张师从孔子的时间主要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子张首次出现在‘陈蔡间受困’时,时为
鲁哀公六年,即公元前489年,年15)到孔子返鲁后,因此,其主要活动在鲁,其父也必在鲁。又《
礼记·檀弓》篇中记子张与
曾子之母同时死,“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或曰:‘齐衰不以吊。’曾子曰:‘我吊也与哉?’”。《礼记·檀弓上》还有一段关于子张死时的记载“子张病,召
申祥而语之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 。曾子是
鲁国人(南武城人氏),申祥则是子张之子,也在鲁国作官,曾随
吴起与
齐国作战。并且是
鲁穆公礼贤之人,因而长期活动在鲁国。从子张与这些人的交往来看,子张生前的活动应该也是以鲁国为主的。又《礼记·曲礼下》中说“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
颛孙姓氏去陈至鲁是逃出来的,自然不会有“爵禄列于朝(
陈国)”,发展到子张时已170余年,早已在三代以上,“从新国之法”久矣。
关于子张的家世,《吕氏春秋。尊师》有段记载:“子张,鲁之鄙家也,颜琢聚梁父子大盗也,学于
孔子。
段干木晋国之大驭也,学于子夏。高河县子石,
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
墨子。索卢参东方之拒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这里所说的“鄙家也”、“大盗也”、“大驱也”、“暴者也”、“拒狡也”等,都是同样性质的卑贱而有罪的“刑戮”之人。子张也是这个行列当中的一个。另外《尸子》中有段话也说:“
端木赐卫之贾人,颜琢聚盗也,孙师胆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前面那段材料说子张是“鄙家也”,这里又说是“驱也”,虽然称谓不一,但都是说他出身微贱,而且是个犯有罪行的人。
虽然出身微贱,但是经过
孔子教育后,成了名显于天下的有名之士。孔子死后,他独立招收子弟进行活动。《史记·儒林列传》说:“自孔子卒后,七十
子之徒散游诸侯……故
仲由居卫,(孔子死前,子路就死在
卫国)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
卜商居西河,子贡终午齐”。这样看来子张最后是在
陈国定居下来,并以陈国为基地发展自己的势力。又据《
韩非子·显学》记载,孔子死后,
儒家分为八派,而“子张氏之儒”列在最前面。可见他这一派在后儒中,势力是相当大的。
性格
孔子有名的学生,’除了学术思想各有特点外,在为人性格上也有各自的不同。仔细查阅材料,发现子张有如下几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关于“师也辟”的问题。
孔子在《论语·先进》篇中,概括四个学生的性格时说:“柴也愚,参加鲁,师也辟,由也。关于这段话的注解,其他三人没有什么不可,一部就是说
高柴愚笨,
曾子迟钝,
仲由由莽等等。然而对于“师(子张)也辟”却有两种不同的注解。一是把“辟”解为“偏”,偏者,怪也。就是说子张性格偏激。多数人都是这样解释的。少数人则以
朱熹,他把“辟”解为“便辟”,作邪僻之意思,而他对’“便辟”又曹作过两次解释,一次说:“谓习于容止,少诚实也”,另一次说:“谓习于威仪而不直”①朱熹对“便辟”的这两次解说是一致的,都是说善于逢迎诌媚而不诚实的意思。照朱熹的看法子张也就是这样一种不老实的人。
第一,
孔子在这里对儿个学生所概括的愚、鲁、谚等,很明显是指的天生的素质或性格,那么在叫起谈到的“师也辟”的“辟”也应和前面所讲的问题是一致的,指的“偏激生性,不像指后天的习性
第二,我们知道,孔子对其弟子的过错,都是很坦率地给以指点的,如指责
仲由“野哉!由也”,说
宰予“朽木不可雕也”,说
冉求“非吾之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假如子张的品德真的像
朱熹所说的,是逢迎诌媚而不诚实的话,孔子定会给以斥责的。然而
孔子在这方面没有半点批评。可见子张品德,并不是这么低下。
第三,子张对于品德低下者,不但不同流共处,而且还给以卑视,如《论语·子张》篇中载:“子张日:‘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在这里子张就批评了那些信道不忠实的人,是些不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
可以肯定,由上分析,皆误。孔子说的“师也辟”而不是指的其他,专指子张性格清流这一点,所以才有循而不作的主张。只学知识不去真做的。
(二)关于“师也过”的问题。《论语。先进》载:“
端木赐间:‘师(子张)与商(
卜商)也熟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日:‘然则师愈与?’子日‘过犹不及,。”这段话如何理解呢?
朱熹曾注释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⑧自从朱熹这样注释以忘
黄式三的《论语后案》,
康有为的《
论语注》等等,也都是重复着这种注解。好像已成定论似的。我感到这样理解不符合事实。因为,第一,子张固然才高意广,然而子夏也是个才气横溢的人物,如《论衡。知实》就说
卜商“有圣人之才”。他们二人的才气并没有多大差别,这里所说的“过”和“不及”绝不是指的才气问题。第二,至于说子夏笃信谨守规-模狭隘等,更不符合子夏的具体情况,实际上子夏也是个思想开通、性格爽朗的人。根本没有什么“狭隘”的问题。(详见拙著《子夏研究》)。总之,子夏的思想并不拘谨狭隘,
朱熹的之却璐是难以成立的。
这里的“过”和“不及”,既不是指才气,卜又不是指思想,那么如何理解才恰当呢?我认为在这里
端木赐问的和
孔子回答的是个具体的如何交朋友的问题。子贡问,在交朋友方面子张和
卜商谁好一些呢?孔子说,子张所交的朋友什么人都有,面很广,但广得有点过份。而子夏只结交比自己贤能的人,交结面不广,朋友少,所以说他“不及”。‘这样解释是符合两个人的实际情况的。如《论语·子张》篇说:“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日‘子夏云何?’对日:‘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日:‘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
嘉善县而矜不能。我之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在交结-朋友的问题上,
卜商认为可以交的就去交他,_不可交的就拒绝他。什么人可结交呢?《
说苑·杂言》中说,子夏是“好与贤己者处”。这就是说,比自己贤能的人,子夏才去结交,否则就拒之。子张则不然,他认为:君子尊敬贤人,也要接纳普通的人,称赞好人,也可怜无能的人。不论什么人,子张都不拒绝结交。
或问,子张这一认识不是也可以吗?为什么受到
孔子“过”的批评呢?我们知道,孔子在交朋友方面是有其一定要求的,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同意子夏的“好与贤己者处”的意见的,因为孔子自己就是“毋友不知己者”⑧,所以他对子张这种广交朋友的态度,就感到太过份了。
或又问,
卜商的“好与贤己者处”和孔子的“毋友不如己者”,不是完全一致的吗?孔子为什么又批评子夏是“不及,呢!这是因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做得并不绝对,有时他也想的人交往。如《论语。述而》篇说:“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日: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就是说,对子过去不满意的人,不要老看到人家的不足,也要看到人家进步的地方,做事不要太过份,不要抓住人家以往的过失不放。
孔子在交朋友方面既不同意太广,也不同意太狭窄。所以他说了上面那段话。
儒家学派,很注意个人修养,为了修养好,也就重视选择邻居和交结朋友的问题。对此,孔子曾发表过意见,如说“择不处仁,焉得知”(《从里仁》)、又说“毋友不如己者”等等。总的说来,弟子们是听从孔子这些意见的,但是也会有小的出入,而子张在交友方面过于豁达,不与贤己者交。就构成了他的一个特点。
由上分析,皆误。孔子把
卜商当成第二个自己,偏爱子夏,所以才说子张朋友太广泛
(三)、“禹行而舜趋”的问题。
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就说:“弟佗(颓唐的样子)其其冠。”郭沫若同志在引了这段话以后说:“荀子骂人每每不揭出别人的宗旨,而只是在枝节上作人身、攻击”④。不谈人家的思想和主要问题扩只说人家戴帽子不正等问题,确是提不到问题的要害。不过却也帮助我们了解到子张的为人风度。子张就是个大咧咧的不拘小节的人。
另外,郭沫若同志在其《十批判书、儒家八派的批判》中,更把子张的“禹行而舜趋”的行为,引伸为是“犯而不校”品德的一种表现。“犯而不校”,就是受到别人攻击、欺侮,也不加以计较的意思⑥。郭老说:“禹之父鲸为舜所诛戮,而禹臣服于舜。舜之弟象作恶不俊,而舜封之有库。这些都是‘犯而不校’的好榜样。所以子
张姓之儒在摹仿他们,亦步亦趋。子曰“以直报怨,何以报德”。这在孔门的中庸之德看来,应该是有点过火的,所以
曾子批评他,‘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言偃也批评他:‘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他那样的宽容,而说他不合乎仁道,大约、是嫌他有点近于
乡愿吧!”⑥郭老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子张并不一定是乡愿式的好好先生,但他学着禹、舜的样子不太计较过去的恩:怨,不好记恨人,确是他为人的一个特点。这和他的大列列的性格,喜欢广交朋友的特点也是完全一致的。
《论语·先进》篇记载,当子张向
孔子请教“善人之道”时,孔子就回答说:“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是说,不踩着圣人的脚印走,道德是难以学到家的。大概子张听了孔子的话以后,就模仿禹、舜这些
儒家圣人的样子行事。一方面学些表面的走路的样子,另方面更是学他们的品德。在模仿中,可能有些过份,所以就受到了
荀子“禹行而舜趋”的议论。对于:“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南怀瑾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善人之道要不着痕迹,不留心里。做过就做过了。
另外,还需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
说苑·杂言》和《列子·
孔子》两书记载的资料和前面说法不太一致己两书记载,
卜商问孔子说,子张之为人也何若?”孔子就回答说“师(子张)之庄贤宇丘也”。“庄”就是严肃的意思。在这里孔子说态度严肃是子张的一个特长。这就和前面说的大大列列马大哈的性格不一样了。以该书所伦,子张乃故意“克己”,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要求自己对待朋友。到底如何!可以研究。不过,该两书出得晚,可靠性不大。在此提出来,仅供参考而矣。
(四)勇武精神。在孔子的学生中,大多人都具有勇武的精神,子张也具备这个特点。如《
论语·子张》记载说:“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己矣,”。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士”,临到危难的时候,就要把自己的生命拿出来,看到有利可得时,便要考虑一下应该不应该得。这真是个有勇有义精神的大侠。
再者,《
太平御览》卷915还记载:“
仲由勇且力。其次
端木赐为智,
曾子为孝,
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这里又把子张看作是有“武”的特点的人。“勇”和“武”有所不同,“勇”的精神,不仅在打仗时能表现出来,而且在办其他事情时也能表现出来。而“武”就比较具体了,就是打仗勇猛的意思。勇、武并不矛盾,可以并存。子张是个有勇武精神的人。
思想特点
一主忠信 言亲疏尊卑之异。婚礼威仪,如承祭祀。
证据: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
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以异”。”
《论语。第十八篇子张》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惑:迷惑,不分是非。
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
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
因为孔子反复地对他强调忠、信问题,所以打动了他的心,有一次,当孔子谈完了忠、信的重要性以后,子张就“书诸绅”
写在大带上,以示永不再忘。以后子张在这方面的修养确见成效,以致他也发表了这方面的言论来教育别人。如“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可见他在这方面是受到了
孔子较深刻的教育。所以后来的孟子和
王充在谈到子张时,都一致承认“
端木赐、
宋前废公、子张皆得圣人一体”⑩。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
二、“禹行而舜趋”。“君子必服古服,言古言,然后以为仁。”“君子循而不作。”
荀子《第六篇非十二子》:“弟佗(颓唐的样子)其其冠,神潭(冲淡)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
张姓之贱儒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头上歪戴着帽子,嘴里说些淡薄无味的话,走路还学着禹、舜的样子,子张氏之儒就是如此之下贱。
证据: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论语。第十一篇先进》
子
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禹行是指什么?据李零引
唐朝李轨的注解:“禹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跛行……而俗巫多效禹步。”
大禹的腿出了毛病,走路费劲。成了瘸子,而巫师们很多人模仿大禹的一瘸一拐的走路姿势。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为什么禹步要这么费劲的走了,
偏瘫了
舜趋是指什么?
舜娶
娥皇、
女英回
妫水河居住,舜很顺从老婆的话,
瞽叟和象有次哄骗,阴谋烧死舜。娥皇、女英出谋划策,舜乖乖的带着两顶斗笠,爬上房顶干活。他刚上去,这时,两个斗笠就派上了用场,舜一手拿着一个,像长了翅膀一样从房上跳下来,毫发未损。又有一次,叟叫舜去挖井,等舜刚下到深处时,他的老爹和兄弟就急急忙忙地取土填井,想把他给活埋了。幸运的是,舜的两位夫人早被公公、婆婆、
小叔子一大家子层出不穷的“阳谋”、“阴谋”修炼出极高的警惕性,提前让舜在水井的侧壁凿出一条暗道,这才捡了一条命。
《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
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亦称《汲冢纪年》,于
晋朝咸宁五年(279年)被盗墓者不准(Fǒu Biāo)所发现的编年体史书。
《竹书纪年》述:尧帝最宠爱一位名叫女黄的妻子,她生儿子
房国。由于尧的偏爱,丹朱在十个儿子中地位最高,成为尧内定的继承人。当尧自觉年老力衰的时候,他果然将皇位传给了丹朱。
然而庶出的兄弟姐妹们从小就看着各自的母亲受到父亲的冷落,心中忿忿不平。更何况丹朱一向恃宠,不把手足之情看在眼里,禀性凶顽。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让丹朱做这个皇帝。于是一场
政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姚重华夫妻三人和伊氏庶子九人取得了胜利,将尧和丹朱都囚禁起来——尧应该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当初他就是用同样的方法从大哥挚手里夺得了首领位置。接下来,九个小舅子和姚重华之间,又为谁最后继位展开了殊死搏斗。三年后,姚重华最后胜出。在这整个过程中,娥皇女英始终坚定地站在丈夫的一边。(真是女生外向啊!)
姚重华成为“舜帝”。
但是更多的人都愿意把尧夺兄位、舜夺丈人位的事情说成是“禅让”制。
所以在广大民众眼里,尧帝与舜帝都是中国上古史中,具有美德与智慧的统治者,被后世的人们视为典范。托了父亲与丈夫的名声,娥皇女英也成为
中原地区古代女子最早的表率
个别零乱的史料之附录。内篇也。是否属实,没有客观证据,完全是个人主观一面之词,一曲之见,个人偏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三,廉洁自夸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问曰:“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
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第五》
四,信命教条
“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穷达、赏罚、幸否有极(9),人之知力,不能为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第二》
五,耿直爱虚荣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达名天下,即扬名天下。出自《墨子·汉晋伪书亲士》:“三子之能达名成功於天下也,皆於其国抑而大丑也。”
六,好问问题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阂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网,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第二》
七,爱穿草鞋。
八,宽厚为怀。“君子胜不逐奔,掩函弗射(14),施则助之胥车。”
卜商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
嘉善县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九,安静待民。“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周昭:“当世君子能不然者,亦比有之,岂独古人乎!然论其绝异,未若
顾邵(顾邵)、诸葛使君(
诸葛瑾)、步丞相(
步骘)、严卫尉(
严畯)、
张承之为美也。《论语》言‘夫子恂恂然善诱人’,又曰‘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豫章有之矣。‘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使君体之矣。‘恭而安,威而不猛’,
丞相履之矣。学不求禄,心无苟得,
卫尉、奋威蹈之矣。此五君者,虽德实有差,轻重不同,至於趣舍大检,不犯四者,俱一也。昔丁出於孤家,
吾粲由於牧竖,豫章扬其善,以并陆、全之列,是以人无幽滞而风俗厚焉......
干
(乾)
gānㄍㄢˉ
◎触犯,冒犯,冲犯:~扰。~涉。~预(亦作“干与”)。森然~霄。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禄。~仕。
◎关连,涉及:~系。互不相~。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戈。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支。
◎涯岸,水边:“河之~兮”。
◎个数:若~。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燥。~旱。~枯。~柴。豆腐~。
◎枯竭,尽净:~尽。~杯。
◎徒然,白白地:~着急。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亲。
◎〔~将(jiàng)〕古剑名。
◎姓。
其它字义
●干
(干)
gànㄍㄢˋ
◎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躯~。~线。
◎做:~事。说~就~。
◎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才。~员。~练。
◎方言,坏、糟:事情要~。
干,求也。古论语当作“子张问求禄”,今本为“子张问干禄”。周昭引古论语,称赞同僚品德有古儒之风范。五句,今本四句皆存,第五句自然也为论语旧本。又不犯四者,俱一揆也。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此当为不犯五者。今本《
吴书》则妄为四也。笔误明矣。
学不求禄,心无苟得。
白话文翻译:学习技能不要想着设法得到官吏俸给你的机会。最要紧的是没有不合理的收入机会。
孔子谓
卜商: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数学逻辑关系:原命题成立,逆否命题必然也成立。
若学,则不求禄。逆否命题:若求禄,则不学。
有心,则无思苟得。逆否命题:若有思苟得,则非存心。
应为『13·8』子谓
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之残篇。联系上下文,大家很明显就能知道“原文应该、或许、可能、好像是
『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心有,曰:苟得矣”
影响
韩非《显学篇》说:自
孔子之死也,
有若张之儒,有
孔伋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
漆雕姓氏之儒。有仲良氏(道藏本良作梁)之儒,有孙氏(即
荀子)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从孔子之死到韩非,中间二百多年,先后共有过这八大派的
儒家。这八大派并不是同时发生的,如乐正氏,如子思,都是第三代的;孟氏、孙氏都是第四或第五代的。颜氏、仲良氏今不可考。只有子张和漆雕氏两家是孔子直传的弟子。今试作一表如下:
孔子/子张/漆雕氏/(
曾子)--/子思-
孟子/乐正子春/(?)荀卿/(?)颜氏/(?)仲良氏
最可怪的是曾子、
卜商、
宋前废公诸人都不在这八家之内。或者当初曾子、子夏、
言偃、
有若诸人都是孔门的正传,“言必称师”(《论语》十九曾子两言“吾闻诸夫子”,《
礼记·祭义》乐正子春曰:“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故不别立宗派。只有子张和漆雕开与曾子一班人不合,故别成学派。子张与同门不合,《论语》中证据甚多,如: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十九)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十九)子张是
陈亮、
陆九渊一流的人,瞧不上
曾子一般人“战战兢兢”的萎缩气象,故他说: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十九)
从《韩非》与《天下残文》,
我们足以了解到,
战国末年,子张,
孔伋虽然学术影响巨大,但是已经处于少数派地位。《天下残文》歌颂其他六儒,按诗书礼乐春秋易,六艺顺序对六
儒家,进行了褒扬,单独对子张,子思进行嘲讽。
可知一,原来分裂出去的五儒,已经在战国末年趋于统一,而且承认了
鲁国的曾子学派的
正统地位。论功行赏,不再固执的予以对抗。
可知二,唯独子张之儒,子思之儒抗拒到底,成为乱臣贼子,道家不耻。
据猜测:子张为人。
一,道德楷模,讲理的人,有涵养的人。
二,对强者不阿谀,不亲近,不讨好;对弱者不虐待,不骄傲、蛮横,举止有礼貌。
三,朋友远离他时,他能够也不计较得失,犯而不校,不怨恨、不责怪。
最后却归于失败。仅仅流于历史的瞬间。很可怜。这与《论语》《
汉书·艺文志》的出版记录吻合,又说明汉独尊
曾子后,却并未不发行仲梁子,乐正子,等反对过曾子的学派著作。可知并未履行当初诺言,故《史记》高度表彰
季布之诺,一诺千金,暗讥当时之儒食言
子张是
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他的特长是明显的,学业也是有成就的,因而影响也是不小的。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可以看出如下几点。
首先,子张的性格开朗,为人豁达,且有善于广交朋友等的特点,这对后世是有一定影响的。如《
后汉书》云:“盖孔子称‘上交不诌,下交不默’,又曰:‘
晏婴善与人交,
卜商之门人亦问交于子张。……古之善交者详矣”。这里对孔子、晏子、子张在交朋友方面,一块肯定为“有之善交者”。可见子张在这方面是有好的影响的。
其次,子张问行时,
孔子就大谈忠、信思想品德的重要性,随之子张就把它记下来。师徒之间关于忠、信的这段谈话,对后世也有影响。如
东汉时人们就借着这段话来发挥感想,“而忠信笃敬,蛮貂行焉者,诚以德之感物厚矣。故赵孟怀忠,匹夫成其仁,杜林行义,烈士假其命。易曰‘人之所助者信’,有不诬矣。”⑧由这段话可以看出他对后世的影响。
子张给后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有文献材料,而且还有实物资料。如在山东
嘉祥县武氏祠文物馆,收集到的东汉的画像石中,有
孔子见
老子图,图中跟随孔子的弟子很多,但只注名了子张、
仲由、
端木赐等人,可见在东汉人的心目中,子张是孔子的个重要弟子。甚至直到三国时代人们还称“子张、子路、子贡等七十之徒”有“亚圣之德”⑥。这说明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代封建政府,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稳固其统治地位,无不宣扬儒家学说和推崇孔子,而在这个过程中,也给子张以很高的地位。据《后汉书·明帝纪》载,东汉明帝十五年东巡狩,“三月……幸孔子宅,祠
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从这以后孔门弟子—包括子张,也不断受到历代官府的祭祀。另外,历代政府也不断对子张追加溢号,
唐朝尊为“陈伯”,宋代时又增溢为宛邱侯,以后又尊之为“陈公”。由上可见,历代帝王对他一直是很推崇的。
总之,子张对后世是有一定影响的。
①分别见于《论语、先进》和《
论语·季氏》有关篇章的
朱熹注。②见《论语·先进》朱熹注。③见《论语·学而》又见《
论语·子罕》。④见《十批到书·孺家八派的批判》。⑤见《论语·伯泰》第五段。⑥《十批判书行儒家八派的批判》。⑦《论语·学而》。⑧《
论语·为政》。⑨《论语·颜渊》。⑩《论语·卫灵公》。⑧《论语·子张》。@《论语·公孙丑上》《论衡·知实》。⑩《后汉书·朱乐何列传》。⑧《后汉书·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⑩《三国志·诸葛膝二孙二仆阳传》。
评价
孔子评价颛孙师说“师也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卜商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选自《子张》
论语篇名
本篇共计25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见危致命,见得思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之过,犹日月之食”;“其生也荣,其死也哀”。本篇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孔子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精神;孔子对
帝辛的批评,孔子关于学与仕的关系,君子与小人在有过失时的不同表现,以及孔子与其学生和他人之间的对话。
全文: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3』
卜商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
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
嘉善县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
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後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2』
宋前废公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後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
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
『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於
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2』卫公孙朝问於子贡曰:“
孔子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23』
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曰:“
端木赐贤於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
墙也及肩,窥见屋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
聂氏宗祠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
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
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於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5』
陈亢谓子贡曰:“子为恭也,
孔子岂贤於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
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
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全文翻译:
『1』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2』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3』
卜商的学生向子张寻问怎样结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答道:“子夏说:‘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我所听到的和这些不一样: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够赞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够的人。如果我是十分贤良的人,那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容纳的呢?我如果不贤良,那人家就会拒绝我,又怎么谈能拒绝人家呢?”
『4』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 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5』
卜商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6』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7』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8』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9』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10』
卜商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11』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12』
宋前废公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13』
卜商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14』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15』
宋前废公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16』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17』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18』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
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19』孟氏任命阳肤做典狱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弄清他们的情况,就应当怜悯他们,而不要自鸣得意。”
『20』
端木赐说:“纣王的不善,不像传说的那样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处在下流的地方,使天下一切坏名声都归到他的身上。”
『21』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22』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
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
周文王姬发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
秦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23』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
端木赐比仲尼更贤。”
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
聂氏宗祠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
『24』叔孙武叔诽谤
孔子。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25』
陈亢对子贡说:“你是谦恭了,仲尼怎么能比你更贤良呢?”子贡说:“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动员百姓,百姓就会齐心协力。(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是极其可惜的。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大宗世系
自颛孙子始,颛孙子大宗世系至光绪1年历73代。第73代世系,依《
萧县志》而补。自73代以后世系,因资料缺乏而暂缺。
先祖
传说时期
世祖桥牛
世祖重华
5世祖陈颛孙,与陈厉公子完(即
陈完,一作田完)同出奔
4世祖 颛孙强
2世祖(祖父) 颛孙齐
1世祖(父亲) 颛孙姜,生三子:子张、子莫、子英
本人
颛孙子:颛孙师,字子张
后裔
世系
1世孙(儿子) 颛孙申详,生于
鲁国,因名鲁人,师事
孔伋,缪公尊以宾礼
2世孙(孙子) 颛孙钟,请学于申详
3世孙 颛孙文,博学强记,淹贯六经,魏召为相不受,著书万言,悉皆心性之学。生二子:江、河
4世孙颛孙河,文次子
5世孙 颛孙羡,仕于赵
6世孙 颛孙球,言行笃实,修书筑墓
7世孙
颛孙姓冲,字太元,因秦焚书灭儒,遂隐于三台山,藏书石室
8世孙 颛孙延庆
10世孙 颛孙茂春
11世孙 颛孙简,博学好古,修遗书,
刘弗陵征为博士
第13代 颛孙萃
第14代 颛孙湛
第15代 颛孙园,天姿明敏,正直不阿,因
王莽纂位,避而不仕
第16代 颛孙永久
第18代 颛孙标
第19代 颛孙宁
第22代 颛孙无欲
第23代 颛孙凤
第24代 颛孙应泰,事母孝,修筑祖墓
第26代 颛孙,恢廓大度,魏举孝廉
第27代 颛孙奎
第29代 颛孙寰
第30代 颛孙存,
北齐天保2年封子张为萧伯,存奉祀生
第31代 颛孙源,
宇文邕改封子张为陈伯,授源博士奉祀生
第34代 颛孙远
第35代 颛孙通
第37代 颛孙高
第39代 颛孙泰,唐显通1年明经及第,授国子监博士
第40代 颛孙宣
第41代 颛孙循,当五季之乱,隐居躬耕
第42代 颛孙熙,聪明颖异,八岁能文,后为
户部员外郎第43代 颛孙允
第44代 颛孙宏毅
第45代 颛孙书绅,宋大中祥符1年追封子张为宛丘侯,给奉祀官一员世袭祀事
第46代 颛孙晋,袭封奉祀,重新祠宇
第48代 颛孙订,奉祀,筑堤护墓
第49代 颛孙孔臣
第50代 颛孙,
金朝陷
徐州,入淮泗毁祖墓。
宋康王南渡,遂避
河南省,隐姓
西华县第51代 颛孙问明
第52代 颛孙燧
第53代 颛孙应芝,辟释老之说,著《涤尘》十二篇
第54代 颛孙瑾,癖沈琴鹤,为范阳教谕
第55代 颛孙栋,仕元后退隐河南西华县,尝对子叹曰:“萧,吾故土也。先人之坟墓在焉,不可流离忘归,子其旋返世守,无失尝之祀”
第56代
颛孙姓志,不忘父训,明洪武2年回萧守墓,仍筑室于
闵子御车制牛板之东
第57代 颛孙礼,
生员。生四子:崇儒、崇治、崇书、崇学
第58代 颛孙崇儒,字象贤,生员,生一子:,无后,以崇治为宗。颛孙崇治,奉祀生员。生三子:仪、钊、海
第59代 颛孙钊,崇治次子,奉祀生员,生二子:禄、
第60代 颛孙杲,钊幼子,奉祀生员
第61代 颛孙守经,奉祀生员
第62代 颛孙岱,字华峰,生入监,善词赋,好山水,重修祠墓,袭奉祀官。生二子:承恩、承惠
第63代
颛孙姓承惠,岱幼子,字泽甫,号继华,儒学
生员,袭奉祀官,筑堤修墓,建祠于邑治西门外。清康熙1年,以子佐圣官赠江西临江府
峡江县知县。生四子:依圣、辅圣、翼圣、佐圣
第64代 颛孙依圣,承惠长子,字必孔,奉祀生员,言行敦笃。生一子:尊贤。颛孙佐圣,字悦孔,奉祀生员,入学食,
顺治8年恩贡,廷试
推官改授江西临江府峡江县知县,5年复补吉安府
泰和县知县。生二子:景贤、好贤
第65代 颛孙尊贤,依
圣子,生子达道。
颛孙姓好贤,佐圣幼子,字乐只,儒学生员,生一子:诚道
第66代 颛孙达道,尊贤子,生子成德。顗孙诚道,好贤子,清雍正3年恩诏为先贤颛孙子设立博士,查颛孙诚道委系嫡裔,奉旨授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生一子:明德
第67代 颛孙成德,达道子,生子宏绩。颛孙明德,诚道子,
乾隆21年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生一子:宏传
第68代 颛孙宏绩,成德子,生子开来。颛孙宏传,明德子,因病未袭。生一子:
开瑞第69代
颛孙姓开来,宏绩子,生子奕桂。颛孙开瑞,宏传子,查非大宗,不应承袭
第70代 颛孙奕桂,开来子,生子世增
第71代 颛孙世增,生子树勋
第72代 颛孙树勋,
爱新觉罗·旻宁9年承袭翰林院
五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