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直
原广东大学文科教授
古直(1885—1959年),字公愚,号层冰,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滂溪村人。自幼聪敏,负苦读,早慧有成。青年时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和讨袁护法等一系列活动。古直在参与社会变革以及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创办了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龙文公学、高要初级师范等学校。在任封开县、高要县县长期间,兴办教育、育苗造林、兴修水利,做过不少益于民生的事。古直辞官后,隐居庐山,研究国学,专心着述。后来,被聘为中山大学(随后改名为中山大学)文学教授,中文系主任,从事中文教育,执教十余年。解放后在广东省文史研究馆供职,并担任省政协委员。
人物简介
古直(1885~1959年),字公愚,号层冰,广东梅县梅南滂溪村人。早年去兴宁市,从学于罗翙云。后来返梅城,就读于谢吉我门下,与谢吉我之子谢直君交好,常在一起阅读新思潮书籍,吸取了民主革命思想。不久加入同盟会,并到同盟会开办的松口体育学堂学习,毕业后留松口公学任国文教员,与同盟会员钟动、李季子等组织“冷圃”诗社,从中进行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前夕(1909),得曾伯捐助,他与李季子在梅城创办梅州高等小学,向学生宣传灌输民主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时,奉同盟会派遣,转任汕头市中华新报》编辑,大力鼓吹革命。不久,回梅进行秘密活动。与钟动等人在梅城组织反清起义,成立梅州军司令部,古直任秘书长,推翻清朝嘉应州的统治政权。1912年民国建立后,古直在家乡创办滂溪小学。3月,被任命为汕头同盟会机关部秘书长。4月,在汕筹办《大风日报》,亲自去南洋募款招股,奔走半载,回汕时,同盟会已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遂辞去秘书长一职,尽力办报。
后来,《大风日报》社遭军阀龙济光封闭,古直被悬赏通缉,遂由汕避往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年后,古直由香港回梅县原乡,组织龙文乡教育会,筹办龙文公学。并将家乡滂溪村中的安仁寺庙改为龙文公学校舍。
民国5年(1916)初,钟动邀古直到香港,共商讨袁之事,被任命为赴南洋筹饷讨袁专员,事毕返至昆明市,被云南省都督唐继尧聘为顾问。次年2月,唐派他赴南洋慰问华侨和招引华侨资本,购买新式机器回来开采云南个旧锡矿。古直向唐继尧提议将云南讲武堂向华侨开放,得到唐的采纳,后来有不少华侨子弟进入讲武堂学习。
民国8年(19919)春,古直任广东军政府陆军部秘书,后任封川县长。任内。开辟苗圃,造林绿化,推行新学,将五通神庙偶像焚毁,改为县立小学校舍。同年12月,调任高要区县长。到任后,即着手改善城市卫生及设七星岩苗圃,倡设风景林场,创办高要初级师范及暑期教育讲习班等。之后,因感军阀混战不息,难抒救国救民之抱负,遂辞官回梅,闭门攻读。一度赴庐山隐居,搞农林试验,有暇即撰稿著述。民国14年(1925),广东大学聘他为文科教授。广东大学改为中山大学后,专修《广东通志》。此时,他撰写《客人对》一书,成为研究客家源流的重要著作。
抗战初,被中国国民党当局封闭十多年的梅南中学复办,中共梅县县委及梅南中学校友邀请古直出任校长,他欣然辞去中大教授职务,就任梅南镇中学校长。他在乡创办“梅南文学馆”,掩护中共地下党活动,两次出洋为梅南中学筹款。期间,梅县县政府乘他不在,撤销其校长职务。他回到梅南后,坚持办好“梅南文学馆”。抗日胜利前夕(1944),中国民主同盟梅县区筹备召开“东南干部会议”,古直加入民盟组织。抗日胜利后,古直被推为象宿中学董事长。之后,出任梅县修志馆馆长兼总编至1949年。
1949年5月,梅县解放,他应邀参加庆祝大会,为县人民政府作“人民作主,天下为公”门联。1950年应聘任南华大学教授。1951年到广东省参事室工作,1952年,调任广东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委员。1953~1958年任广东文史馆馆员。1957年为广东省政协委员。1959年6月病逝于广州,终年75岁。
人物生平
作为梅州市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古直一度淡出家乡人民的视线多年。然而,他一生在社会政治活动、兴办教育培育人才以及文学学术方面的成就,对推进梅州社会进步、文化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古直以一介书生之躯,心忧家国,投身民族民主革命;不畏艰难,奔走四方,推动家乡教育;淡泊名利,皓首穷经,潜心学术研究。古直一生编著有《陶靖节诗笺》、《陶靖节年谱》、《钟记室诗品笺》、《客人三先生诗选》、《客人骈文选》、《客人对》等五十多部著作,内容涵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客家历史以及个人诗文创作。
书生忧国忧民,投身革命
古直字马公愚,号层冰,1885年出生于梅县梅南滂溪村一个有读书传统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刻苦用功。少年时代,古直就熟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打下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17岁那年,他被家人送到兴宁市师从光绪癸卯科举人罗翙云,得以专心研读《十三经》、《资治通鉴》、《昭明文选》等典籍,尤其喜爱诵读《昭明文选》,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产生终生不渝的浓厚兴趣,奠定后来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在兴宁学习三年后,因罗云要上京应试,1904年古直又返回梅城,就读于谢吉我门下。在梅城,古直接触阅读了严复的《天演论》、《群学肄言》以及邹容革命军》、杨笃生《新湖南》等进步书籍。深受民族革命思想触动的古直于1906年秋,在梅城下市的攀桂坊桂里学堂加入中国同盟会,投入反清革命的大潮。从古直早年的读书生涯可以看出,他接受的是传统的诗书教育,以后他的学术研究也大致围绕国学这一范畴,喜爱古典诗词和骈文,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就是这样一位传统型的知识分子,在国家衰弱不振的危亡时刻,他加入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古直这点与国学大师章太炎非常相似,接受的是旧学,学术研究领域深奥古雅,思想锋芒却在当时的时代潮流前列,并积极参与反抗清朝政府专制统治的革命活动。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在古直心中植入的是积极的因子,即传统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加入同盟会后,古直参加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1907年,他进入由同盟会人士谢逸桥温靖侯等主办的松口体育会,接受包括学科和术科在内的军事训练。毕业后,古直与友人钟动、李季子等组织冷圃诗社,借开展文学创作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后来在《冷圃曲》诗中写到:“忆昔结交少年日,意气相倾在胸臆。风景山河感慨多,摩挲宝剑思投笔。”这正是他当年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态的真实写照。嗣后,他又参加了柳亚子创办的近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文学团体——南社,成为第108号社员,用诗歌抒发强烈的爱国感情,揭露清朝的黑暗统治,歌颂民族民主革命志士的斗争精神。
1911年初,古直来到汕头市担任《中华新报》编辑,编发不少同情和鼓吹革命的文章,是年神州大地反清起义烽烟四起。古直虽然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挫败,但意识到革命之火已经燎原,革命高潮大幕即将拉开。当年夏天,他辞去报馆的职务回到梅州市,秘密参与策反驻守梅城清军巡防营士兵的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古直跟随友人钟动发起光复梅州运动,在钟动的主持下设立义军司令部,古直担任秘书长。由于事先进行策反工作,梅城的清军倒戈,和平推翻清朝对当地的统治。
热心教育事业,桃李满门
辛亥革命后,古直继续参与政治活动,先后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的二次革命和护国战争,但是这段时期,他把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救国的理想实践中。
早在辛亥革命前,古直人生的第一份职业就是当教师,他在松口体育会毕业后就曾在松口公学任国文教员。在冷圃诗社时期,古直又与李季子、曾伯谔等于1908年在梅城创办梅州高等小学。1912年春节,古直回到家乡梅南滂溪,建议兴办滂溪小学。面对办学经费的短缺,他说服宗亲克服传统观念,将祖祠屋后山林砍伐变卖得银500两,解决了办学经费,使得学校在当年春季顺利开学。1914年,遭袁世凯政府通缉而避居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年的古直回到家乡,组织龙文乡教育会,筹划创办龙文公学(高等小学),为解决校舍问题,他带头拆除安仁寺内神像,将之改建成校舍。在20世纪初的粤东客家地区,信奉风水和敬畏神明的观念相当浓厚,古直做出这种无畏的兴学之举,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也可见他热切希望通过教育为家乡培育人才,推动家乡和国家进步的赤子之心,而不顾自身的利害安危。龙文公学的开办,使当地一些家境贫寒的子弟得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在梅期间,古直督建龙文公学的新校舍,还曾在梅城西厢公学和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担任国文教员,为梅州中学写下传唱至今、意境深远的校歌。
从1925年至1939年,古直主要在广州市中山大学执教,任文学系教授、文学系主任兼代理文学院院长等职。在高等学府钻研学术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古直依然关注已由龙文公学升级的梅南中学的发展,对学校被国民党政府当局以政治原因封闭痛心疾首。1938年,日军入侵华南地区,中山大学内迁,古直决定辞去教职放弃优厚的教授待遇,返回家乡复办梅南中学,并在家乡一呆又是十多年。
古直一生钟情于教育事业,培养出的学生人才辈出,既有革命烈士熊锐、革命人士胡一声、郑天保等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也有杜宣陈槃、闵孝吉等文学、学术方面的杰出人才。
潜心学术研究,著作等身
对于辛亥革命后,相继出现的复辟帝制丑剧、南北军阀混战等国家政局动荡的局面,现实与当初理想的巨大反差,让古直感到心灰意冷,1921年,离开高要区县长职位的古直,效法陶渊明而隐居庐山,决心专心致志进行讲学和学术研究。
古直少年起就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情有独钟,敬慕陶渊明、阮籍的节士情操和为人,他把筑在庐山的居室命名为“葛陶斋”,有以诸葛亮和陶渊明为人生榜样的意味,既秉持诸葛亮经世致用忧国忧民之心,又怀陶渊明刚直志猛而僻处江湖的节士情操。古直在庐山创造了个人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他对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先后写成《陶靖节述酒诗笺》、《陶靖节年谱》、《陶靖节诗笺》、《陶集校勘记》,另外他还编成《诸葛忠武侯年谱》、《汪容甫文笺》、《钟记室诗品笺》等著作,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使他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古直的治学条件更加优越,能够方便与众多的学术界大师名流互相切磋交流,他与国学大师陈三立陈寅恪的父亲)、李审言,文史学家侯过、古汉语学家吴三立至为交好,结下深厚友谊。在这样的环境下,古直发挥自己国学功底深厚、博闻强记、学识通博的特点,学术研究成果迭出,又先后写成《汉诗研究》、《汉诗辩证》、《曹子建诗笺》、《曹子建年谱》、《阮嗣宗诗笺》、《文心雕龙笺》,从而奠定了他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上的学术权威地位。
作为一位来自客家地区的学者,古直热心客家文化和历史的研究,他研究客家历史,在1928年写出《客人对》一文,阐述了客家人的源流和形成过程,驳斥把客家人视为未开化民族的观点,指出“客家”其实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文中古直还从客家方言接近中原古音,以及客家文化自我延续的特征长期保持上进行考证,解释了客家人南迁千年后依然冠有“客家”称谓的现象。古直还热心客家地方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他极为推崇黄遵宪宋湘李黼平三位客家才子的诗文,专门选编他们的作品汇集成《客人三先生诗选》,以便时人诵读。出于对骈文的热爱,他又搜寻选编《客人骈文选》一书,收入张九龄、李平、吴兰修、张其翻、丁惠康温仲和、钟动、谢贞盘等八位客家籍学者的骈文作品,对其中一些作者作品的保存流传,起到延续文化薪火的贡献。
古直在文学创作上也颇有建树,他毕生钟情古体诗词写作,他的五言诗颇追魏晋诗歌的风骨,如《咏陶靖节》:“东方有一士,邈然不可干。称心固为好,即日弃其官。拥褐曝前轩,闲饮自欢然。所乐非穷通,所惧非饥寒。猛志固常在,有时不肯言。哀哉亦可伤,在己何怨天。其人虽已没,千载乃相关。”则是集句陶渊明的作品,又自然表达赋予新意。目前他留下的诗集有《转蓬草》、《新妙集》、《东林游草》、《隅楼集》等8部。他的文学创作还涉及词赋、楹联,在如今的越秀山镇海楼上,依然挂着他拟的一副对联,他作的梅州中学校歌朗朗上口传唱至今,那首歌的第一部分写到:五岭东趋尽揭阳市,中有梅花香乡,横枝独傲冰雪里,畸人节士代相望,流风犹未泯,大启我门墙。古直用秀丽的笔触勾画出在梅州市代代相传的梅花精神,歌颂不阿世不媚俗、特立独行的人文风尚,这不仅是对一所中学学子的鞭策激励,也是对梅州所有读书人的期许。
经过半个世纪的岁月沧桑,梅州新一代对古直这位先贤的建树不太了解,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古直本人学术研究的特点因素。古直研究的主要领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这是相对艰深冷僻的学术方向,远离公众的视线,遑论与时下学术明星利用通俗化的议题吸引读者观众相提并论。还有一点是,他坚持用古文撰写学术著作,这种写作风格与同时代的国学大师陈寅恪、钱锺书类似,在白话文流行的现代,古直的确显得超然世外。据说,著名诗人、剧作家杜宣年轻时上门拜古直为师,古直问他带了什么工具书,杜宣说只带了一本《辞源》,古直听了勃然大怒:“怎么我的学生用《辞源》?”杜宣说:“我不认识的字,不查《辞源》查什么?”古直更加怒了,大声地说:“怎么,我的学生查《辞源》?”后来古直缓和下来,才说:“做学问,不能靠二手货,不懂的字,要查《说之解字》,查《尔雅》,查《水经》。要查这个字的第一次出现的地方,这样才可靠。《辞源》这一类书,是二手货,不可靠的。我们做学问要有穷根究底的精神才行。”这种严谨又传统的风格,使他的著作流传受到限制,正如一般人知道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很少涉猎他的皇皇巨著;喜读《围城》,而不了解钱锺书的《管锥编》和《谈艺录》。
即使这样,古直留下的50余部著作蕴含很高的学术和历史价值,陈三立、郭沫若、朱自清等学者都对他的学术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古直曾担任南华大学教授、广东文史馆馆员、省政协委员。1959年,古直在广州市病逝,终年75岁。在他去世后,海峡两岸亦不时重版其部分重要著作,其中,1984年,台北编译馆中华文化丛书编委会出版一套《层冰堂五种》,2007年,《钟记室诗品笺》经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旭整理,列入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
古直生前极为喜爱梅花,考证他的家乡梅南滂溪就是当年大诗人杨万里提到的十里梅花生长地,曾计划重新种植,再现壮丽景观,弘扬梅花精神,后因遭逢抗战的动荡时局而搁浅。
人物著作
古直一生着作良多。已出版的诗集有《转蓬草》,《新妙集》,《层冰诗存》,《隅楼集》,《层冰堂诗集》等。在学术方面,尤精于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已刊行的着作有《汉诗辩证》、《诸葛武侯年谱》,《曹子建诗笺》,《阮嗣宗诗笺》、《陶靖节诗笺》、《陶靖节年岁考证》、《汪容甫文笺》、《钟记室诗品笺》、《清诗独赏集》、《客人对》、《客人三先生诗选》、《客人骈文选》、《客人丛书》等三十多种。其中《客人对》是研究客家的重要文献。至于他对古代诗文的笺注,大都因理据全面,视点独到,被视为经典,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
始终有人,呼之欲出,其在我青年,勉哉。
――古直1925
人物经历
1906年初加入同盟会。1907年秋进入松口(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体育传习所学习。毕业后,留在松口公学任国文教员,传播爱国思想。1908年春,古直与李季子、钟动、曾伯谔等组织“冷圃”诗学社。同年夏天,与李季子共同筹备在梅城创办务本学校(即梅州市梅江区梅州中学前身)。1911年春,古直受同盟会派遣,转任汕头市中华新报》编辑,大力鼓吹革命。同年夏,返回梅县(今梅州市梅县区)联络革命同志,达成共识,准备起义,设立梅县(今梅县区)起义指挥部,钟动任总指挥,古直任秘书长。10月,武昌起义炮声响起,梅县区(今梅县区)亦宣告起义,县城顺利光复。1912年春节期间,古直回到梅南家乡,创办滂溪小学。3月,受同盟会派遣,出任汕头同盟会机关部秘书。4月,筹备创办《大风日报》,为募款招股,亲赴南洋游说,半载方归。
个人履历
1913年1月,《大风日报》正式出版,古直任社长,叶菊生、周菊人(柳亚子推荐)任主笔。1914年2月,古直回到家乡,组织龙文乡教育会,创办龙文公学(高等小学)。1915年8月,省立梅州市中学聘请古直担任国文教员。时值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已激起公愤,古直又放下教鞭,投身于反袁护法斗争,并受命为“南洋筹饷讨袁专员”,于1916年正月十二日离港,经海防、胡志明市,抵达星洲,不辱使命,至二月初十返国。往昆明市,被任命为云南省都督唐继尧的顾问。1917年2月,古直以“云南护国军政府特派慰劳华侨使者”的身份,不辞劳苦,重赴南洋,动员华侨回国投资、华侨子弟入学云南讲武堂(共和国叶剑英元帅就是其中之一),出色地完成都督所交办的使命,深得都督嘉奖。1919年,古直在友人林虎的推荐下,先后担任广东军政府陆军部秘书、封开县县长、高要县县长。1925年,广东大学聘任古直为文科教授。
成就及荣誉
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并聘请郭沫若任文学院院长兼广东通志馆长。郭沫若因校务繁忙,无暇兼管通志,便聘请古直专管通志。1939年,古直辞去中山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文学系主任、教授职务,回家乡出任梅南中学校长,创办“梅南文学馆”。1946年,古直出任私立象宿中学董事长。3月,出任梅县区(今梅县区)修志馆馆长兼编纂。1950年,六十六岁的古直,受聘为南华大学教授,专教陶渊明诗歌。其后,古直调往广州市,历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1959年6月病逝于广州,终年七十五岁。
社会政治活动方面:
1.1906年,古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同盟会组织的松口体育会军事训练。1911年,古直跟随钟动在梅城组织光复起义,担任梅州义军司令部秘书长,推翻清朝在梅的统治。
2.1913年“二次革命”时期,古直在汕头创办《大风日报》,发表系列文章揭露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袁政府通缉被迫流亡香港特别行政区
3.1916年,古直担任南洋筹饷讨袁专员,往南洋向华侨筹措讨袁护国战争的经费,同年被聘为云南都督府顾问。1917年,他以云南护国军政府特派慰劳华侨使者的身份,前往南洋动员华侨子弟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年起,叶剑英、赵一肩等一批客家青年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
兴办教育培育人才:
1.1908年,古直与友人李季子、曾伯谔等创办梅州高等小学,熊锐彭精一是在那时成为他的学生的。
2.1912年后,在家乡梅南创办滂溪小学和龙文公学(梅南中学的前身),推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学生胡一声、郑天保后来成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3.1919年,在任高要县县长期间,创办高要初级师范学校
文学学术成就:
1.古直是中国南社诗人,著有《转蓬草》、《隅楼集》、《东林游草》等8部诗文集,撰写了《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梅州中学校歌》等一批韵文。
2.古直精研魏晋南北朝文学,著有《陶靖节诗笺》、《曹子建诗笺》、《钟记室诗品笺》、《文心雕龙笺》、《陶靖节年谱》、《汉诗辩证》等30余部学术著作。
3.热心客家历史和客家文献的研究整理,著有《客人对并笺》,编有《客人三先生诗选》、《客人骈文选》、《钟季子文录》。
人物纪念
2008年6月,由古小彬、古向明主编的《民族精英、爱国义士——国学家古直》一书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书后,有很多编委会校友及古氏宗亲建议要在古直故里学校——梅南中学为杰出的古直兴建纪念广场和雕像,作为《国学家古直》一书的首发式的会场。既为“文化梅州”增设一处亮点,又可作为梅南中学激励后辈学子的勤奋学习、努力攀登知识高峰的教育阵地也可以提高书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一提案首先得到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的肯定。梅南中学在开明能干、及具远见的卢振君校长统筹下,加上市、区、镇领导的关心支持,蒙古向明主编为首的编辑委员会和一大批古氏宗亲作后盾,《国学家古直》编辑委员会与梅南中学在梅南镇党支部叶世震书记等的指导下,联合发出了为举行《民族精英、爱国义士——国学家古直》一书首发仪式暨倡议筹建“古直纪念广场”的公开信,此举得到了古玉田、古义龙、古欣粼、古绍夫、古超、古惠民伉丽、古向明、何丽仙伉俪、古小平、叶福祥、古的山、胡丽娜等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共捐得人民币20万元。
个人作品
2008年9月,学校马上组织人力投入“古直纪念广场”的策划、设计、动工等各项工作。为了实施“古直纪念广场”和古直雕像的具体制作,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到市、区各类广场及露天舞台进行参观,最后确定广场地板用彩磨装修,内置活动的灯光篮球场,显得高雅、实用。古直半身雕像则采用优质浅灰白麻花岗石雕刻而成,神情严肃中透出温和,安详而深沉。制作过程中参考了古直先生各时期的照片,力求在最高层次上把古直先生的平面画像转化为生动传神的立体雕像。古直先生的形象,“惜别”百年以后,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广大师生的心中,成为南中人精神世界的一座永恒的丰碑、一根坚强的支柱、一份崇高的荣耀、一种情感的皈依、一股巨大的力量!
个人其它信息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终于完成了“古直纪念广场”工程的建设,实现了多年的夙愿。2008年11月8日,梅南中学举行了《民族精英、爱国义士——国学家古直》首发式暨古直纪念广场落成、古直雕像揭幕庆典活动,来各级各方面的领导、嘉宾和本校师生近千人参加了本次盛会。《国学家古直》书的首发、广场的启用、古直雕像的揭幕,作为梅南中学在古直诞辰123周年纪念之薄礼,随着古直雕像的揭幕及古直广场的落成,这件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作品,将成为老区梅南中学校园的一大人文景观。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人物著作
人物经历
个人履历
成就及荣誉
人物纪念
个人作品
个人其它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