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湘
清代中叶著名诗人
宋湘(1757年2月13日—1827年1月22日),字焕襄,号芷湾,广东梅州市白渡乡(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清代大臣、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梅州八贤之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考中解元。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出任惠州丰湖书院和广州粤秀书院主讲,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四川省贵州省乡试主考官、曲靖广南永昌三地知府,累迁湖北粮道。代表作《伯牙琴台题壁》《五别诗》,苍劲潇洒。
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十二月二十五日寅时,宋湘由于过度劳累,在睡眠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
人物生平
初露锋芒
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757年2月13日),宋湘生于广东嘉应州象湖村。其父为私塾教师。他七岁入蒙馆就读,聪敏过人。九岁能文,出口成章。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宋湘应嘉应州童子试,名列榜首。次年应童子科试,又居第一。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至四十三年(1778年),宋湘在家一边读书一边务农。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宋湘进嘉应州学宫就读。同年应府官及学政小考,中秀才。后在广州粤秀书院就读。在书院,文思敏捷的宋湘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很快在诸生中崭露头角。每次课上作的文论被粘贴在壁上展览时,同舍都对宋湘的作品很惊讶,认为是古人写的,并且获得师生“文中骐骥”的称赞。因为他家境贫困,宋湘还需在课余卖文自给,生意亦颇兴隆,请他写字作文的纸张常常堆满了桌椅。不过,生性浪漫的宋湘并不以温饱为满足,其“风流才子”习气时有显露,经常出入于歌楼酒馆。从粤秀书院肄业后,先在香山郑家德辉堂坐馆读书,后入广东省学政陈桂森幕中,继续读书应试。
科举遇挫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秋,三十七岁的宋湘参加乡试,才压群芳,荣登榜首,成为解元。遂辞去学政幕,回嘉应准备赴京会试事宜。同年冬天,宋湘北上赴京会试,落第。时值昔日粤秀书院业师陈鹤翔调任直隶三河市县令,到任第七日,便派人到京城接宋湘到三河县舍中暂住。一住就是三年,在此期间,宋湘刻苦研读,积极备考,希望下次一朝高中
乾隆六十年(1795年),宋湘参加会试又不中,仍回三河县客读。次年,宋湘回京考取镶黄旗觉罗官学校任教习一职,靠每月两千钱、二石米的薪俸维持自身生计。远在嘉应的妻儿老母还需八十老父以教书育养。
爱新觉罗·颙琰元年(1797年),举行恩科会试,宋湘第三次参加,仍不第。此时宋湘才开始尝到人生的苦味,接连落第,独居异乡,寄人篱下,生活更是穷苦潦倒。他第一本诗集《不易居斋集》中主要作品创作于此时。
蟾宫折桂
嘉庆四年(1799年),四十四岁的宋湘第四次参加会试,旋应殿试,终于如愿以偿,中二甲第十一名进士,并且被授予庶吉士,这是他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入翰林院后,宋湘常与陈寿祺白镕黄鸣杰赵在田等诸同年吟诗赋词。同年十月,入翰林院不久的宋湘便请假南归,准备衣锦还乡,探望父母妻儿。可惜还未抵家,父亲就在家病逝。
爱新觉罗·颙琰四至六年(1799—1801年),宋湘滞留嘉应州,为父守丧。期间曾到潮州市做客,拜访李汝谦,并与之交好。
惠州讲学
嘉庆六年(1801年),宋湘应惠州知府伊秉绶邀请,任教惠州丰湖书院。丰湖书院是伊秉绶一手扶植起来的。宋湘与伊秉绶一起制订了丰湖书院的规章制度。宋湘在任丰湖书院山长两年,“常与伊秉绶召集生员同堂讲论至深夜,每课生徒文,辄亦自作一篇或二篇以作示范,遂成《红杏山房时文二集》。”宋湘对西湖的湖光山色和风土人情十分热爱,在丰湖书院任教之余,宋湘钟情山水,经常游览西湖景点,遍访东坡旧迹。虽然以教书养八口之家,生活清苦,有时要吃十顿粥才吃得上一餐饭,甚至过年还要不避风寒脱下冬衣典当以应急用,但在精神上却依然优游自处,颇为人所尊重,心情舒畅,诗思泉涌。在此他写下不少诗篇,编入自己的诗集,并留下不少墨迹。宋湘的诗集里有《丰湖草漫》和《丰湖续草》各一卷,都是在书院担任山长的两年时间里写的。宋湘在惠州生活两年,成诗195首,平均每年成诗近百首。是苏轼唐庚和今释之外,可将寓惠作品结为专集的又一诗人。
嘉庆七年(1802年),惠州境内爆发了博罗天地会起义。宋湘因避当地战乱,离开惠州,只身逃往潮州市避祸,待到冬天起义被镇压后才返回惠州。在潮州避难期间,吕振羽李汝谦、李黼平兄弟唱和作诗数首。这次起义使宋湘视为知遇的惠州知府伊秉缓引咎辞职,接着,宋湘也离开丰湖书院。
执掌粤秀
广东巡抚瑚图曾聘请学者汤藩执掌粤秀书院,汤藩因为新督抚倭什布孙玉庭的冷遇而离去。嘉庆八年(1803年),广州市知府吴骞便延请当时已赋闲的宋湘担任此职。四十八岁的宋湘又回到少时学习的粤秀书院,以院长的身份去执掌教席。宋湘在粤秀书院讲学两载,至嘉庆九年(1804年)冬,才北上赴京辞去教席。宋湘主讲粤秀书院时,适值冯敏昌亦掌越华书院教席,两院相距不过一公里,于是两人时相过从,论学谈文,谈诗论艺,相互酬唱。冯敏昌去世后,其门人梁炅携冯诗册稿本到北京,请在京的翁方纲吴嵩梁秦灜陈寿祺、宋湘等斟酌选定,得四百余首,即《小罗浮草堂诗集》。
朝中仕途
嘉庆十年(1805年)春,宋湘重赴北京,销假回到翰林院参加了散馆考试,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宋湘便开始了长达九年之久的“优游燕台”生活。期间除嘉庆十二年(1807年)、十三年(1808年)先后被遣往四川省贵州省主乡试,其余时间都在京城。之后他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国史馆总纂主编儒林、文苑两传、教习庶吉士等职。
虽然这是宋湘第二次滞留平安京,但境遇与第一次完全不同。翰林编修是个清闲官职,除正常公务外,每日便是与其他翰林以文会友,交酬唱和。所以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最舒适的日子,但也是他的诗歌创作最沉寂的日子。由于生活单调乏味,交往圈子狭窄,这一时期宋湘的诗作内容贫乏空洞,格调不高,就连他自己都不愿保存,经过筛选结集收录的作品仅有《燕台剩沈》一卷,共五十七首。
遍历滇官
嘉庆十八年(1813年)八月,五十八岁的宋湘以翰林身份被外放出任云南曲靖知府,一路南下,弃舟登车,过安顺市,出盘州市,风尘仆仆,沿途触景生情,写下了不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编入《南行草》。如抵达黔滇交界的胜景关时,宋湘在驿站墙壁上题写了《滇南胜境题壁》。
爱新觉罗·颙琰十八年(1813年)冬到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宋湘驻滇约十三年之久,除任曲靖知府外,还曾先后代理广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永昌府及迤西、迤南道尹等职,经常奔波于海子平坝、深山穷谷之间,躬行素志,努力为当地百姓做实事好事。他在吏治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清史列传》《广东通志》《嘉应州志》均有记载。宋湘在云南省治理水患、种植山林、兴办教育、剿除匪患等等,他的这些作为,不但为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还促进了当地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云南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此外,为诸志所不及载之“点苍山造林”一大事,亦为宋湘之业绩。他把薪俸大部用于振兴地方公益事业上,受到广泛的赞扬。宋湘被调离云南时,当地百姓夹道相送,送行的人群排成长龙,依依不舍,他在诗作中写道:“十年心迹众人看,回首云山路屈盘。前日出关星来落,怕教父老别离难。”在滇为官之治绩,百姓莫不感恩戴德。人们还在他任职过的地方,自发筹钱建祠立碑来怀念他。
宋湘留滇十三载,对云南省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极其热爱。他在公务之余,颇好写诗,所到之处,对名山胜水或光景奇花,往往付之笔端。其后,宋湘把在滇诗作编成《滇蹄集》三卷。这些诗作记述其在云南的行踪和心迹,以及他与当地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他的诗作总集《红杏山房集》及《滇蹄集》,就是滇任上付刻刊行的。
晚年督鄂
爱新觉罗·旻宁五年(1825年),云贵总督伯麟见宋湘业绩显赫,誉他为贤吏,并向朝廷极力推荐。年逾古稀的宋湘始调离云南,提升为湖北督粮道。
次年正月三十日,七十一岁的宋湘,奉谕统筹漕河全局,亲自统率东南漕河粮船3000艘,任务繁重,他栉风沐雨,乘舟督粮。途经汉阳,登临龟山麓之古琴台,还以竹叶题写了“伯牙琴台题壁”一首长歌,编入《楚艘吟》中。
与世长辞
道光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27年1月22日)寅时,宋湘由于过度劳累而与世长辞,终年七十一岁。由于宋湘大部分收入都捐赠给公益事业,以至他逝后无钱办葬,灵柩由湖广总督池春生派官兵扶柩移归梅县区故乡,寄于城西教子岌,后迁入白渡镰子凹。当地百姓极为感念宋湘恩德,为其塑像建祠,立碑奉祀。
主要成就
综述
宋湘曾出任云南省省曲靖知府,在云南任职13年,期间曾代理广南、永昌、大理白族自治州、顺宁、楚雄等地知府及迤西、迤南道尹。为官期间,宋湘关心民生,积极用世,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所称颂。滇南一带,至今仍流传不少有关宋湘治水、种棉、植树、开矿、办学、除暴的各种传说。所到之处,他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体恤民情,有的放矢地为当地解决首当其冲的问题,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抗灾害,寻富路,除恶徒,兴文教,捐俸禄,绿荒山,题诗联。
为官清廉
在任期间,宋湘为官清正廉洁、勤政亲民,不贪不腐,甚至还捐出自己的俸银帮补百姓。云南省地处偏远边区,当地州府财政拮据,他初到曲靖,便捐出薪俸购买纺车500辆;在永昌府时,捐银1700两创办书院,府属有数股土匪作乱,他自捐军需银8000两剿匪,不费公家斗粟。他常勉励自己“要与民间验辛苦”,鼓励人民勤于耕牧,并把自己大部分薪俸用于兴办当地公益事业,为民众谋福利,自己却家徒四壁,存银无几,在封建官僚中所鲜见。他一心奉公不计个人得失,“得失千秋一片心”。
修山治水
宋湘任曲靖知府时,正逢水患之后,灾民遍地。为根治水患,宋湘采取治水与治山结合的科学方法,发誓要改变曲靖“淫雨为患旱为灾”的状况。一方面立即组织抢险救灾,号召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久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受灾百姓得到妥善安置,社会逐步稳定。从爱新觉罗·颙琰十八年至次年(1813年—1814年)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宋湘率当地人民先后完成修堤、挖渠、修路、补城等工程,使当地城乡面貌有所改观。另一方面,他拨专款购买树种,发动并指导城乡百姓上山种树。他本人也亲自到翠峰山种了一片松柏,人称“知府林”。
关注民生
宋湘为官,非常注重民生。水患平息后,宋湘即到下属州县巡视。其间他多次视察马龙州,踏遍了马龙的山山水水,目睹当地经济萧条、人民困苦的状况后,他悟出境内人民贫穷的主要原因是单靠农业谋生,“男耕女不织”,缺乏手工业、加工业等副业。于是他便将自己的俸银筹措纺车500台和木棉一批,无偿资助马龙人民,把妇女组织起来,并让自己的妻子曹婉云教授她们纺纱织布。从此,马龙有了开天辟地以来本地产的布,且带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马龙百姓深记宋湘的政绩和厚德,把织出的布称为“宋公布”。
宋湘到乡村走访,发觉许多地方的牲口糟蹋庄稼,因为遇到有权势的人家不能处罚,所以泛滥开来。于是他就倡导各村要制定无论何人放牧,如有损失别人庄稼的,必须赔偿的村规民约。一次他和随从送妻子曹婉云到马龙教授织布技术,恰遇随从不小心,马跑到让田村吃了几十簇一家正栽的秧苗。他马上叫随从把所损秧苗总数按成熟时的稻谷计价赔了银两。这件事不久便传遍曲靖各县,随意放牧危害庄稼的事就很少出现了。在广南府时,见百姓用水困难,他捐款并亲自勘测水源,凿东、西两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饮用。代迤西道尹时,所属地域饥荒、瘟疫流行,他捐俸银抚恤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很快使生产正常发展。
稳定边疆
宋湘非常重视边疆稳定,善于处理突发事件。在任永昌府知府时,一次,因府属境内湾甸一位土司死后无嗣,土司族人景在东趁机篡位,欲聚众千余人扬言要攻打永昌城。宋湘获悉后,在组织乡民亲自操练的同时,派人秘密潜入湾甸,做景在东势力的分化瓦解工作。经精心策划,宋湘见时机成熟,遂率领乡团突袭土司衙门,生擒匪首景在东,为民除害,安定了一方秩序,从此边境安宁,再无叛乱。
修缮书院
宋湘还非常注重文教的发展。在永昌府时,宋湘见郡中永保书院失修,又捐俸银修复书院,使文教渐兴。《保山县志稿》说宋湘“遇事有定见。到任后,以兴修文教为己任,改建书院,规模宏阔,讲堂可汇集童生五百余人,书舍一共有两厢,前门和后院都很详整。并且宋湘还在书院西南角修建杨慎聂氏宗祠。”
据宋湘《永保书院碑记》所载,永保书院规制宏大,落成之年三月入学之日,“多士云集,灯火星明,书声琅答”盛况空前。在宋湘的支持下,先后有徐本仙、陈孝升、张福昶、庆玉、陈廷等人捐置田亩为束脩膏火之资。
教育贡献
宋湘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他十分关注在书院教育中领导者起到的模范作用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在他担任丰湖书院院长的两年间,他注重自己的带头作用,真正按照“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要求来规范自己。除此之外,他还大力反对明代沿袭下来的空洞无物的八股文,对于官方标定的取仕标准,宋湘主张肃清八股流毒。他认为,好的文章就是“写我心”的,学子不能只会写八股文,因此他会传授给学生们四书五经以外的文学理念。据史料记载,宋湘在教学作文中经常会做示范给学生们,拓宽学生的思路,并留给学生们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也体现了宋湘重视实践教学,采用教师下水作文的教学方法来教导学子。
宋湘和惠州知府伊秉绶配合得很默契,宋湘对“学圣人,学为人”的教育主张、“人需厚重也,重则威仪整,学问固”的教育思想深为赞同。他本人的教育思想亦可从他书写的“澄观楼”对联中可见一斑:“从来此地比洙沂,试看水色天光,四面春宜风浴;自后何人更苏翟,认取前峰灯火,千秋名共湖山。”意思是说,要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就要培养出像苏轼、翟秀才那样长留惠州的人物。他比较注重提高学子的素质,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以致他在快离开丰湖书院时还赋诗给伊知府说:“琴声古屋春调鹤,灯火诸生夜讲经。”他还强调书院将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而做出应有的努力,同时也相信所育“后学”会有更多的人才涌现。
宋湘在执教粤秀书院的两年中,夙兴夜寐,为发展广州市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深悉“寒窗”之苦,所以对穷学生特别关照,加之褒贬公正,故在学员中享有崇高威望。梅州乡人更是闻风竞起,从学者众,院舍几不能容。从此梅州市文风渐振,学人辈出。人们公认:“程乡先辈转变原本的流俗风气,是从宋湘先生开始的,而后来太史姓李黼平继承了他的事业。”
诗歌成就
诗论
就诗论而言,宋湘突破当时诗坛“宗唐崇宋”的樊篱,力避门派之争,自成一家之言,主张作诗应抒写真情实感,反对因袭模拟,鼓励创新,提倡诗风多样化。这些主张虽与袁枚的“性灵说”比较接近,但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宋湘的诗论虽没有袁枚的“性灵说”丰富、全面,但在诗歌真情论和诗情源泉论的部分见解的深刻性及公允性上却高于袁枚的“性灵说”。
宋湘既是诗人又是诗歌理论家。他主张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做到“作诗不用法”,明确指出,追唐步宋、师守一家门户的创作方法是舍本逐末不足为法。诗人应自出机抒直抒胸臆,“我诗我自作,自读还赏之,赏其多我心,非我毛与皮”,“我生作诗不用法,纵横烂漫随所之”。他认为,李白杜甫韩愈苏轼以及优秀民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前无古人的独创性,文艺创作打破陈陈相因才能永葆其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宋湘又提倡贵自然重神似,作者应该透过外表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使作品脱去凡俗,直达“山水有清音”的自然高妙之境界。
风格
宋湘是在乾嘉诗坛中自树一帜的诗人,其诗如其人,其性格襟怀豪迈、真率,爽朗不羁,其诗则流露真情,慷慨雄真,挥洒自如,磊磊落落,豪放不拘。他大胆吸收和借鉴民俗音乐的表现方法,明白如话,给人以新鲜美好的感受。中晚年深入社会,接触民众,诗风转而变得深沉。宋湘自言“作诗不用法”,反对摹拟,并且获得“文中骐骥”的美誉。
内容
宋湘的写物诗代表作是观茶诗。他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首二句就突出了“云南省茶花甲天下”的语境,使之达到美压群芳的地位。在尽情赞美茶花壮观、丰美、灿烂的景象时,宋湘没有忘记为韩愈伸张正义,针对那些诬陷忠良的小人喊出“蚍蜉撼树真群儿”的心声。全诗笔墨酣畅淋漓,诗语形象生动,节奏明快跌宕,音韵铿锵有力,情感高昂激越,立意高峻拔卓。当时诗坛名家吴嵩梁看了这首诗后,发出由衷称赞:“定光寺(即云安寺)里红山茶,雷火烧空十丈花,看花君载千湖酒,醉胆轮大如斗。万古茫茫两仙,太白子瞻谁抗手?”(见《香苏山馆全集》卷十二)。
宋湘也不乏借景抒怀之作。在登大观楼时,他面对眼前如画江山,引发对历史的回顾与怀想,意气风发,神思飞扬,也流露出建功立业的抱负。宋湘在大观楼写下的“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的名联,在立意上一脉相承,在意境上相得益彰,以怀古入题,以景抒情,以形象对格,以数词量词组句,构成一副妙手天成的佳联,抒发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重游大观楼时,诗中除了赞叹滇池的美景外,却少了前时的意气风发,多了怀旧的思绪,隐含着宋湘慨叹暮年难酬昔日壮志的心情。这二首七律,首二句似信手拈来,语言清新流丽,为全诗增添了不少艺术魅力。宋湘两次游大观楼写的4首七律,无论是诗的立意,诗艺特色,抑或是引典用词的缜密,对仗的工整,以及音韵节律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多年来一直被后人推崇。
宋湘多次途经昆明市,每有所感即题诗壁上,以抒怀记事。如《初夏独游龙泉观访古梅,题诗而返》前半部分叙述腊梅树宋柏的来历,突出了梅花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和磨砺后非同寻常的风韵。作者以比喻夸张的表现手法,逼真地描绘出古梅曲高大,历千年磨难而不屈不挠的风骨,讴歌了古梅坚韧不拔的形象。后半部分抒发宋湘昔日在广东省惠州罗浮山下无忧无虑赏花游玩的日子,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两句把全诗的立意推到了极致,耐人寻味,久读不厌。重游云安寺时,宋湘作《重题云安寺茶花二首》,赞美茶花。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善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引典用语似信手拈来却自然娴熟,毫无斧凿痕迹,是一首艺术品位较高的七律佳作。
宋湘的诗赋集《红杏山房集》保存了许多咏花诗,其中,歌咏最多的是梅花。古代咏梅诗,将梅花当作报春的使者,视梅花为友谊或者故乡的象征。宋湘观赏梅花,也产生了思乡怀人的情感。梅花是宋湘的家中物,离家万里的他,将梅花视作故乡的象征。单从宋湘的咏梅诗来看,其作品确实表现了梅花魂,即傲雪凌霜、梅花香自苦寒来,淡泊宁静、保有隐逸出世的操守。
书法成就
综述
宋湘擅长正、隶、行、草等书体,豪迈雄劲,如天马行空、气势超凡。其作品以行草书为主,显出笔走龙蛇、气势磅礴、洒脱古拙、夭矫不群等特征,同时书写的速度也相对较快。宋湘快速的书写方式,一可见其不羁的性格和不拘成法的创作主张,二是适于不同场合的应酬,故而时常在细节法度上难以求全。除善用毛笔外,竹叶、蔗渣随手捡来照样挥写,甚至用抹布、扫帚同样能写出出神入化的字。清《国史》曾评出清代的120名书画家,宋湘亦身居其一。学者黄伟经主编的《客家名人录》和《诗人微略》《清朝书画家笔录》对其书法都有记载。学者陈永正在其编著的《岭南书法史》中,亦推崇宋湘为岭南清中叶四大书家之一。
早期
早期从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出生到爱新觉罗·颙琰四年(1799年)中进士,这一时期主要是求学仕宦时期,流传下来可考的作品并不多。宋湘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学习古人,继承传统,书法以功力见长。其行书的代表作是“自作诗十四首册页”。此即是宋湘取法米芾的最好证明。此作笔多露锋,用笔多直起直落,劲挺有力,转折处以方笔为主,偶用圆转,内含筋骨,毫无颤滞、浮怯之弊。结字用内之法,随势赋形,自然天成。通篇大多字字独立,但以气驭字,笔断而意连,偶有连带皆圆劲有力,活脱自然。作品通篇风神洒丽,超拔不群,深得米芾“刷字”之法,极富米书奔腾跳荡之美。早期的另一代表作是中进士时殿试的试卷。当时爱新觉罗·弘历独爱赵、董之书,满朝皆趋之若鹜,为了应付科考,宋湘主攻楷书,学习赵孟頫。试卷为小楷,基本风格清秀挺拔,圆润流美。此卷字形呈扁方,由于笔笔不苟,点画生动,显得结体宽绰闲雅,毫无拘苦之态,有赵孟頫《汲黯传》之风。此作为殿试的试卷,属馆阁体一流,虽然馆阁体的确有机械刻板、风格单一之弊端,但是宋湘还是能够从这种束缚中找到出路,在严整、规矩之中还是流露出潇洒和自然。此卷从技法的角度无论是结构、用笔还是章法都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为宋湘后来的书法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但从书法的风格上看,此时宋湘的书法风格尚处在探索阶段,这时期的作品还主要是学习古人,继承传统的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宋湘并没有止于此,而是在不断地探索。
中期
中期是宋湘书法的过渡期,宋湘中进士后次年,应惠州知府伊秉绶之邀,出任丰湖书院山长。惠州是人文秀区,这大大地激发了宋湘的艺术灵感,迎来了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大量的诗歌和书法作品。宋湘还结识了当时与邓石如齐名的大家伊秉绶。伊氏的书法取法汉魏,格调高古,二人经常一起挥毫作书,研讨书艺。早期宋湘的书法主要是师法二王、米芾,属于帖学写法。这一时期受伊氏的影响宋湘的书法在二王、米芾潇洒自然、流畅宕逸的格调中多了一些北碑的雄直与浑厚、深沉与凝重。从宋湘的《丰湖五别诗》中可见其变化,此作既有前期书法流畅宕逸、清新峻又辅之以北碑的雄强浑厚,刚柔相济,融碑帖于炉。梅州市书画收藏家罗雄所藏两幅对联拓本,大有魏碑之风,此联用笔起止多用篆隶之法,藏头护尾,显得筋骨内敛,不漏丝毫的浮怯。特别强调一笔之中的提按顿挫,显得线条跌宕起伏,苍劲老辣。其结构采用魏碑惯用的“横画宽结”式,字形略呈扁方,显得结体宽博,严谨整饬,偶有几笔纵笔逸出,打破这种严整,使得通篇都活跃起来。整体气韵贯通,严整而跌宕,峻拔而沉雄,深得《郑文公碑》笔意。另一幅为宋湘故居所藏横幅,线条流畅飘逸,婉通圆劲。其结构则采用魏碑另一种常用的结构方式——“斜画紧结”式,字取纵势,内紧外松,取左派右仰之势,在动态中求得平衡,险峻峭拔,深得《张猛龙碑》之旨。可见宋湘不仅学习北碑,而且在尝试不同风格。这一时期的有益探索为宋湘书法风格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宋湘在京时过着极为闲散的清贵生活,其书法也比前期的书法更为潇洒自由,摆脱了古人的面目,确立自己的萧散自然、峻拔遒劲的书风。
晚期
晚期是宋湘书法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宋湘在云南任地方官,在艰苦的环境中,宋湘体会到下层百姓的疾苦和现实的残酷,使其对现实的理解更为深刻,这对宋湘书法风格的影响很大。晚期的书法开始变得凝练浑厚,其代表作为《种松碑》。此作与前两个时期不同,用笔加大了线条的粗度,而且起止多用藏锋,使得线条厚重沉实,风骨内敛。转折换笔处往往用重按之法,或挫笔取其方,或转笔而取其圆,或先转后折,或先折后转,笔法多变,增加了浑厚感与顿挫感,其线条虽粗但无肥浊之感,皆圆劲苍古。前两个时期字形多取狭长之势,此时期字形取扁方形,降低字的重心,呈虎踞之势。章法上字距紧密,一字之中或字与字之间多用提飞,笔断意连,一气贯注。偶用牵丝萦带使得整幅字意气十足,气韵贯通,增加了整幅字的节奏感,有一种荡气回肠的美。而行与行之间则间距较大,整幅字在紧凑连贯之中又透着一种疏朗之气。此作将隶书与章草的笔意融会其中,使得整幅字格调高古,气度醇雅。此作将二王之流畅典雅,李邕之浑融凝重,颜真卿的朴厚雄健,将行书的流美,魏碑的倚侧融为一炉,而又不着痕迹,为宋湘此时期的代表作。宋湘《伯牙琴台题壁》束竹叶为笔书写的八大块巨匾,笔走龙蛇,气势磅礴,洒脱古拙,夭矫不群。作于爱新觉罗·旻宁五年宋湘任湖北督粮道时,其时宋已年逾古稀,数月后去世。几年后,有人怕被风雨剥蚀,即请匠人刻石,遂完整保存至今。他曾书刻“丰湖书院”巨匾。他为书院书撰的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被收进《中国名匾》一书。
个人作品
诗歌
宋湘诗风磊磊落落,豪放不拘。《清史列传》:“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湘为巨擘。”诗作有《不易居斋集》《丰湖漫草》《丰湖续草》《燕台剩沈》《南行草》《楚艘吟》《红杏山房试贴诗》《红杏山房试诗第初集》《汉书摘咏》《后汉书摘咏》各一卷,《滇蹄集》三卷,共收诗九百多首,合称《红杏山房集》;另有后人收集的《红杏山房集外集》,收诗一百五十首。
书法
宋湘的书法流传很广,梅州市梅县区档案馆和博物馆分别收藏有殿试考卷(复制本)、“山惟镇静生群物,海以宏深纳大川”行书对联,湖北汉阳有用竹叶书写的《伯牙琴台题壁》,广州市有“粤海关”匾额,惠州有“丰湖书院”匾额和“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对联及用蔗渣代笔写的《湖上五别诗》,滇池大观楼北面有“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对联,筇竹寺有用草刷蘸紫土写的“玉案山”匾额和“护门帷遣白云,听钟声何处;依杖却分青霭,话竹色当年”对联等。
对联
民间流传宋湘作:
轶事典故
巧对考官
传说,宋湘七岁能诗文,联对更是他的拿手好戏,人称他是“神童”。九岁那年,宋湘去参加考试。由于动身迟,到考场时大门己关,宋湘心急,就狠劲擂门。主考官听到擂门声,一看小孩闯了进来。便将其赶出门外。宋湘说:“我是来参加考试的,你怎么叫我出去呢?”主考官说:“你小小年纪考什么试,快出去!”“甘罗十二为宰相,我都九岁了,难道还不能考一个秀才?”宋湘不服气地说。主考官看着还有时间,便说:“好,我出一联给你对,对得上,给你考。对不上,你出去。”宋湘请他出题。主考官想了想:“河水推沙粗在后。”笑宋湘考试后到,差点错过时间,是个粗人。宋湘随即回答道:“风车放谷‘’(精的反义)先行。”主考官见宋湘才思如此敏捷,大为惊异,就让他参加考试,并荐拔为第一名。
五步成联
传说,宋湘赴广州市考试时,苦于盘缠不足,途经惠州时,求助于惠州知府伊秉绶,伊知府谓:“知君高才,若能五步成联,联中嵌东南西北四字,即为君治装。”宋湘略不思索,援笔立就,“南岭古人瞻北斗;东坡今日住西湖。”令知府大为赞叹,有“曹植七步成诗,宋芷湾五步成联”之誉。
不惧总督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一帮广东省才子结伴北上赴京赶考,渡韩江,过梅岭,一直来到长江南岸。正待渡江时,新任两广总督吉庆的官船被挡住去路,船上官兵大声吆喝让路。秀才们一来踌躇满志,二来人多势众,三来怕误时辰,再说又不知坐的是什么官人,便不理睬。
两广总督见是民船拦路,正待发作,忽见这些人全是赴考秀才,心想一旦有人考中状元,以后成了气候,于己不利,但又不甘心官威被灭。于是,他喝道:“我出一副对子,你们当中谁能对得通,就让你们先过。”接着,他出上联:“万马立青霜,将军出朔方,东之广,西之广,总督两广!”道出自己的身份,目的是吓这帮秀才,使他们给自己让路。果然,一听是两广总督,谁也不敢应对。
这时,身穿苎麻衣的宋湘挺身而出。他分开众人,喊道:“我能应对!”只见秀才不紧不慢地说:“手持七寸管,挥成大文章,中解元,中状元,连中三元!”他语出惊人,正中两广总督的要害和顾忌,总督大人只好赞此人才气不凡,同时也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就让他们的渡船先过。
书联揽客
乾隆年间,上村财主张应中到广州市经商,邂逅宋湘,发现他有博学之才,于是招之回乡,后聘为纂香书室教师。相传宋湘在开馆之初,出示广告,上写“即日开张”,乡民见了无不掩口而笑,宋湘不恼不怒,挥笔写成“即日开张摆出尼山杂货,他人托贱馆招天下英才”,这二十个大字笔走龙蛇,气势磅礴,洒脱古拙,夭矫不群,众人见了无不叹服。此后,纂香书室学童莘莘。宋湘在上村任教多年,他一边教书,一边勤奋学习。张应中见他聪明颖悟,学问广博,不愿耽误他的仕途,于是资助他到南澳岛深造,后来他高中广东第一名举人和第十一名进士,从此宋湘仕途坦荡。
寿联夺魁
嘉庆十年(1805年),恰逢爱新觉罗·颙琰登基十年,便在翰林院群儒中遍征对联,翰林院要悬匾志庆,宋湘不假思索,首先站出来挥毫疾书“顺穆康宁,雍焉乾德嘉千古;治平熙泰,正是隆恩庆万年。”横书“上大人”。这一对联,横额为“上大人”。顺治以始,五代十国皇帝年号均嵌于联中,把清朝几代皇帝的帝号串联起来,且配置得体,平仄协调,可谓善颂善祷,兼且一笔好字,在诸贺联中显得特别醒目,表现了他的过人才华。优美文采配上其潇洒传神的书法,使得嘉庆皇帝龙颜大悦,即称宋湘为“天下第一才子”。各省翰林名流嫉忌宋湘得此赞赏,上疏奏议:“若宋湘果为天下第一才子,则皇上居其下矣。”爱新觉罗·颙琰皇帝遂改称“宋湘,广东第一才子。”
召对两帝
宋湘才华出众,深得清代乾隆、嘉庆两位皇帝的赏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爱新觉罗·弘历逢八十大寿,恰逢登基五十五年。时值八月,乾隆想借此机会考考大家,他在宴席中出了一道上联,“八千岁春,八千岁秋,圣诞节春秋,岁应八旬八月”。宋湘随即对出下联“五数位天,五数位地,太平天地,祥开五十五年。”乾隆听后十分欢喜,当即赐酒三杯。后来的嘉庆帝为了试试宋湘的文才,于是召见宋湘说:现在我说一句话,你要把它完成七言诗一句,我说完四句话,你那四句应联成一首绝句。爱新觉罗·颙琰说:“皇后昨夜生了一个孩子。”宋湘马上接口:“吾皇昨夜降真龙”。嘉庆笑道:“是个女的。”宋湘马上念出:“化作嫦娥下九重。”谁知嘉庆突然拐了一个大弯说孩子“已经死了!”宋湘不慌不忙念道:“料是人间留不住。”嘉庆接着又说:“已经抛到水里去了。”宋湘听后又吟出第四句:“翻身跳入水晶宫。”
惜遇知音
传说,宋湘在游览一名山胜迹时,曾留下“高山万古,流水千年”草书,惊动四方。有一酷好书法的和尚专程前来瞻仰,遂在其旁搭茅棚住下,仿其笔意,废寝忘食,不停苦练。过了两个月,书法大进。于是,和尚运足精神,照宋湘原句草书,并将其所书与宋湘所书排列一起。观者无不赞叹,认为与宋湘书法已不分高下。此事为宋湘闻知后,深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感,既大为叹服,又大为惋惜。众人问为何,宋湘回答:“叹服者是,其书法古拙洒脱,反朴归真,已臻炉火纯青;惋惜者是,其早夜不停苦练,大伤元气,已不久人世。”众人不信,认为宋湘是故作惊人之语。过了不久,和尚果吐血而亡。众人惊问宋湘:“你看了和尚写的字,为何即知其将离人世呢?”宋湘说:“我几十年磨穿铁砚,他竟在两个月内练成,心血耗尽,怎能不死?”众人方恍然。
登照壁书
传说,宋湘中解元时,曾小住嘉应会馆,一天,听会馆人员说邻近某会馆一新科举人为庆贺高中大摆筵席,车水马龙。宋湘听他们言下颇有欣羡之意,便道:“你们要看热闹不难,只要到城中各显眼处贴上告示,说新科解元宋湘定于某月某日在嘉应会馆门口写大字便了。”告示贴出后,果然各地文士纷纷来到,人头攒动,把嘉应会馆挤了个水泄不通。宋湘不慌不忙,拿着大笔,登上扶梯,在照壁上草书“夜半归来月正中”七个大字,龙飞凤舞,夭矫多姿,最末一个中字,中锋拖有一丈多长,宛如一把宝剑自天而降,寒光闪闪,耀人眼目,观者无不赞叹。
立种松碑
大理白族自治州一中南花厅内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宋湘手撰“种松诗碑”,记载了他任职期间组织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的历史:“前摄迤西道篆日,买松子三石,于点苍山三塔后寺鼓民种之,为其濯濯也。今有客报余松已寻丈,其势郁然成林者,予喜且感,系以三绝句:不见苍山已六年,旧游如梦事如烟。多情竹报平安在,流水桃花一惘然。古雪神云看几回,十围柳大白头催。才知万里云南省走,天遣苍山种树来。一粒朱砂石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何时再买三千石,遍种云中十九峰。”碑文行书,流畅中显刚劲,有李邕遗风,为书法爱好者所喜爱,民间多有珍藏。原碑立于三塔寺旁,后移于大理一中校园南花厅内。
据《清实录》载:宋湘在任期间曾买松子三石,让三文笔村民种于三塔后面的苍山上。爱新觉罗·旻宁二年(1822年)五月,宋湘在赴任途中又看见了六年不见的点苍山,并且有人告知“有报松已寻丈,郁然成林,”非常高兴,此时他已六十六岁,感慨万千之下,写了这三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他复杂的心情。
俯拾即诗
宋湘游览永福寺,寺僧慕他才华,向他索取墨宝,他欣然命笔,写下《永福寺》;他散步于黄塘村,见炊烟初上,牧童回家,便用诗句绘出一幅惠州农家乐图:“桐叶榕叶碧相映,灰胸竹鸡苦恶鸟春共声。贪看黄牛骑水过,不觉远寺钟齐鸣。”(见《黄塘村晚》);宋湘居住在丰湖书院内,日日与湖水相伴,对西湖更是情有独钟。早在江逢辰写西湖棹歌的前76年,宋湘就已写下《西湖棹歌》十首,其中一首是:“卢橘杨梅烂不收,英山红龙眼出城头。东坡若解西湖乐,早解朝官住惠州。”
妙筹桥款
宋湘应潮州市知府之请,为将造之桥写联,并鼓励人们募捐桥款,于是宋湘挥笔立就:“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缺,造桥以渡之。炼石者谁?女娲氏也;造桥者谁?芳名列后:”是联出后,人们广为传颂,争着慷慨解囊,很快筹足资金,在大埔通往龙岩市的路上,建起了一座壮观的石拱桥。此桥至今历两百余年,依然完好。宋湘撰写的募捐联和乐捐者姓名刻于大桥石碑上,桥柱上还刻着一副相传亦为宋湘撰写的对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仙藏丹桂宫中。”
家族成员
家人
好友
史籍记载
《新纂云南通志·宋湘传》
光绪《云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九·宋湘传》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文苑二·宋湘传》
《清史列传·卷七十二·文苑传·宋湘》
爱新觉罗·旻宁《云南通志·循吏传》
光绪《云南通志·循吏传》
光绪《嘉应州志
后世纪念
故居京兆堂
宋湘故居太史第”位于广东梅县白渡镇创乐村,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历代屡有修,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悬山式堂屋,三堂四横,中轴对称,夯墙抬梁,土木石结构,白墙灰瓦。故居外有南北横屋,内屋有三堂四廊两天井,北面横屋有房14间,南面横屋有房13间,内堂屋有房28间,前有照墙,外设斗门楼。门楼左右设“石鼓户对”,门额楷书“太史第”,门联“赋梅世第,编竹元家”,彰显屋主进士及第、官至编修。正大门额署“解元”,门联“象贤衍庆,崇德流徽”;大门后门额挂“进士”匾。厅堂内外,极少雕饰,质朴无华。堂内厅里多有对联,富有诗文风雅。中堂正墙两面挂宋湘题并书对联“礼乐农桑今之三代,和亲康乐古为一书”。中堂右墙挂有宋湘少时题于家乡安丰寺之山形诗,上有八个“山”字镶嵌其上。上堂设凹式神屏风,上端楷书“京兆堂”,左右龙柱各有长联。2012年,宋湘故居太史第”被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墓葬
宋湘墓初位于广东梅县区城西教子,后人觉不妥,换杉木棺改葬于廉子。民国六年(1917年),梅县县长林玉铭(林则徐嫡孙)仰慕宋湘才名,邀请白渡父老宋时亮等募款,在白渡圩老鸦山重葬宋湘。另勒碑铭刻宋湘遗像和像赞,置于梅城南门八角亭,后移回宋湘故居。
纪念建筑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石德芬主讲丰湖书院,期间刻宋湘、伊秉绶像传于石而立之以教诸生。
新中国成立后,宋湘被评为“梅州八贤”之一,其铜像立于梅州大会堂,供后人瞻仰。
2009年,云南省马龙县委县政府把宋湘所写的《马龙州志赋》刻于历史文化广场浮雕上。
宋湘石像
2020年,宋湘纪念公园建成,开放了展示宋湘生平事迹和书法艺术成就的展厅,公园全面展示了宋湘六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及其在诗歌、书法、勤政廉政三个方面的突出成就。并在公园的文化广场竖立了一尊宋湘石雕像。在白渡圩镇上,有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宋湘文化广场,广场旁的宋湘文体中心内设有宋湘纪念室,陈列大量宋湘书法作品的拓片和复印件。
纪念会议
2018年4月22日上午,“梅州市八贤”之首宋湘研究会筹备会议在梅县区白渡镇召开。来自深圳市、梅州等地的文史研究学者、诗人、书法家、收藏家及宋湘后裔等20多人共同商讨成立宋湘研究会筹备事宜。
2018年11月25日上午,梅州市宋湘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梅县区白渡镇举行。梅州市宋湘研究会发起人及全体会员和相关专家学者、宋湘后裔代表、宋湘书法协会代表等共同见证了成立仪式。
2020年12月12日,“书香墨韵·宋湘故里”第二届宋湘学术研讨会暨纪念宋湘系列活动在宋湘故里——梅县区白渡镇举行。国内宋湘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书法、收藏、诗词、摄影等文学艺术界代表以及宋湘后人代表等齐聚一堂开展学术研讨。现场还启动“宋湘杯”全国书法大赛和“宋湘杯”摄影大赛,并举行宋湘《红杏山房诗赋集》首发和捐赠仪式、原创微电影《白渡原乡人》首映会、宋湘生平事迹展、宋湘书法真迹展览等系列活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初露锋芒
科举遇挫
蟾宫折桂
惠州讲学
执掌粤秀
朝中仕途
遍历滇官
晚年督鄂
与世长辞
主要成就
综述
为官清廉
修山治水
关注民生
稳定边疆
修缮书院
教育贡献
诗歌成就
书法成就
个人作品
诗歌
书法
对联
轶事典故
巧对考官
五步成联
不惧总督
书联揽客
寿联夺魁
召对两帝
惜遇知音
登照壁书
立种松碑
俯拾即诗
妙筹桥款
家族成员
家人
好友
史籍记载
后世纪念
故居京兆堂
墓葬
纪念建筑
宋湘石像
纪念会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