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
浙江省台州市的入海河流
椒江是中国浙江省台州市的一条独流入海河流,因其入海口状如椒而得名。椒江主流发源于浙江省仙居县缙云县交界的括苍山天堂尖,曲折东流,经过仙居县、临海市,最终在台州市黄岩区三江口与永宁江汇流后称为“椒江”,出牛头颈,经过椒江区最终入台州湾。椒江的总长为206公里,总流域面积为5711平方公里。椒江是浙江省重要的河流之一,居全省主要河流的第三位,也是台州市第一大水系。
干流走向
椒江主流发源于中国浙江省仙居县与云县交界的天堂尖,曲折东流,经仙居县、临海市至台州市黄岩区三江口与永宁江汇流后称“椒江”,出牛头颈,经椒江区入东海台州湾。其中:椒江自三江口至牛头颈下游出海口长19.0公里,属河口段(椒江本干),区间面积339.2平方公里;自临海市西郊三江村(永安溪和始丰溪汇合口)至黄岩三江口(永宁江河口)为称灵江干流,长46.0公里,区间面积1054.4平方公里;三江村以上分南北两大支流,南干流永安溪发源于天堂尖,河长141.3公里,流域面积2702.0平方公里,北支流始丰溪发源于大盘山主峰东麓,河长134.0公里,流域面积1615.6平方公里。
椒江处于灵江水系的下游,灵江上游为永安溪,长141.30公里。源头称石长坑,自仙居县西南端安岭乡迂回东北,流经缙云县境,在大园附近折回称曹溪(又名金坑)。在曹店附近与发源于陈岭水壶岗的曹店港汇合后称永安溪。沿途有40多条支流自南北两侧汇入,流域面积2702平方公里。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曹店港、九都坑、十三都坑、十八都坑、北坑、朱溪、双港溪与方溪。
灵江南北朝时孙著的《临海记》中可以看到:“临海山,山有二水,合成溪,曰临海。一水是始丰溪,一水是永安溪,至州北,两溪相合,即名临海溪”。临海山即现在的白马山,永安溪和始丰溪在白马山三江村汇合后称临海溪,即现在的灵江。灵江东南流经临海市区,至两水北折北流至棕棚埠,右有义城港汇入,左有大田港汇入,至三江口右有永宁江汇入。灵江自三江村至三江口河段长46公里,区间流域面积2670平方公里。灵江为感潮河道,水流平缓,潮区界在永安溪毛良店一带。
三江口以下正式称椒江干流,江面骤然开阔,宽达1800米,东流经台州市椒江城区至松浦闸注入台州湾。椒江干流河段长19公里,区间(含永宁江)集水面积1229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
始丰溪,灵江支流,又名大溪,发源于磐安县大磐山,为天台县内最大溪流,乃天台之母亲河,流经龙溪、街头、新中、平桥、山河、丽泽、城关、坦头,在滩岭乡下湾村出境入临海市,于三江村与永安溪汇合后称灵江。全流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天台境内1111.54平方公里。河流落差686米米,多年平均流量20.53立方米/秒。全长132.70公里。始丰溪是山溪性河流,坡度陡,水流急,洪峰持续时间短,水位暴涨暴落。新中国成立前,一场暴雨过后,带来的是良田被淹没,房屋被冲毁。从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在始丰溪兴建了里石门水库桐柏水库、龙溪水库等大小水库60多座。
永宁江,发源于黄岩市西部大寺尖,自西向东贯穿黄岩市中西部和北部,至三江口与灵江汇合为椒江,全长80公里。其上游大横溪,至圣堂与黄溪汇合称黄岩溪,经宁溪与半岭溪汇合称永宁溪,入长潭水库,长约34公里。水库以下,自潮济至三江口称永宁江,长43公里。水库上下有小坑港、柔极溪、杨岙溪、九溪、元洞溪、屿龚浦、西江等汇入,流域面积889.80平方公里,落差899米,平均坡降10.8‰。
大田港,灵江支流,发源于临海金竹东北麓,上游称小芝溪,西北流至下蒋,右纳康谷溪后称逆溪,进入牛头山水库,而后西北流至四年村称邵家渡港,右纳大田河后称大田港,西南流至五孔岙从左岸汇入灵江。大田港河长53公里,河宽30~80米,流域面积522平方公里,落差159米,平均坡降3.0‰。1990年,大田港闸建成后,大田港已变成内河。
义城港,是灵江右岸支流,发源于临海市青尖顶,东南流经双坑,蜿蜒东北流至尤溪(花园),右汇温家岙龙门水库来水,流至棕棚埠汇入灵江。义城港河长44公里,流域面积229平方公里,落差849米,平均坡降19.5‰。1974年红旗闸建成后,义城港已变成内河。
朱溪,永安溪支流,发源于括苍山仙居县境内下坑,东北流经朱溪镇,至大战以下虎坦附近从右岸汇入永安溪。朱溪长49公里,流域面积379平方公里,落差787米,平均坡降16.0‰。
十三都坑,永安溪右岸支流,发源于仙居县雷公岗十八曲岭,东北流至圳口出山谷进入拓溪盆地,北流至拓溪大昌汇入永安溪。十三都坑河长41公里,流域面积226平方公里,落差560米,平均坡降13.5‰。
龙溪,发源于临海市桐峙山新屋村,东流入溪口水库,出水库后南流经山门村进入椒北平原河网,因河网河长百余华里,故称“百里大河”。其径流主要经华景闸、回浦闸流入椒江,其余通过松浦、杜下浦等闸注入台州湾。龙溪河长23公里(新屋村至华景闸下游入椒江处),坡降24.6‰,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
河口特征
椒江河口是一个典型的山溪性强潮河口。潮区界在永安溪的毛良店一带,感潮河段长68公里。口门外为台州湾,湾外缘有头门、一江山、大陈诸岛。
河道情况
河口两岸受山体和孤丘控制,平面位置相对稳定,河床大部分由细粒的淤泥或粉沙淤泥组成,洪水期间亦有粗颗粒物质充填。河岸物质的可动性小于河底,河床变化主要是纵向变形。由于洲滩变迁,导致主流线的迁徙。灵江、永宁江会合的三江口以下河段,河宽约900~1500米,牛头颈处最窄,水深向河口递增,最大水深达6米以上。台州湾略作喇叭形,此处有拦门沙,拦门沙水深小于2米的浅段长达18公里。
来水条件
椒江流域产水属雨源型,多年平均年雨量1711.8毫米,分配不均,汛期(4~9月)径流占全年的77%左右,大的洪水径流量,一次可占全年总径流量的20%以上,造床作用强烈。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67.4亿立方米,平均流量为162立方米每秒。椒江河口潮汐为不规则半日潮,海门平均潮差4.00米,最大潮差6.87米,是我国沿海潮差较大的地区之一。实测平均涨潮流量6900立方米每秒,最大17000立方米每秒。涨落潮平均流速分别为0.92和0.72米每秒,实测最大涨潮垂线平均流速为2.04米每秒。平均涨、落潮历时,分别为5小时06分和7小时19分,口门平均进潮量1.33亿立方米。
来沙条件
椒江河口既有悬沙运动,又有底沙运动。流域来沙主要来自洪水,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23万吨,最大为363万吨。平均含沙量0.32千克每立方米。枯水季节则几乎为清水,属少沙河流。底沙的输沙强度较小,主要起洲滩的塑造和变迁作用。
海门区实测涨潮平均含沙量为7.17千克每立方米,落潮平均含沙量为7.02千克每立方米。河底含沙量高达50千克每立方米者屡见不鲜。1983年实测一个潮的涨潮输沙量158万吨,落潮输沙量148万吨。
河床演变特性
椒江河口段年内季节冲淤规律,一般表现为“洪冲枯淤”。洪水下泄时,河床发生强烈冲刷,枯水期河床逐潮淤积。多年冲淤变化规律为丰水年河床刷深,如1973~1976年;少水年河床淤浅,如1960~1972年间。
港口航道资源
海门港位于椒江入海口处,口外有东矶列岛台州列岛,港址南北两侧皆有小山,共扼椒江咽喉,使风浪对港区影响不大,港区附近水域宽广,同时也有良好的锚地。
自三江口至牛头颈13公里的岸段内,牛头颈附近的2.7公里,水深大于6米。客运码头至1号码头之间,水深3~6米,其余水深在2米左右。穿越台州湾而入东海的口外航道,目前最浅处水深仅1.2米,2米深的浅水段长达18公里,是制约海门港发展的关键因素。
水利概况
河口治理
自黄岩三江口到淞浦闸至山东十塘和三甲九塘交接点连线,长18.7公里,为椒江河段。江道顺直,平均河宽1500米,至口门牛头颈、老鼠屿南北两山夹峙,江面宽890米。江中多心滩,较大的有江口沙、黄礁沙、葭芷滩等,低潮时露出水面,将江道分成南北两槽。在三江口河段,深泓线贴近南岸,到三山经挑流,深槽转向北岸,至心滩尾端海门港区附近,南北两股水流合并后汇入牛头颈深槽。
江堤
椒江河口堤塘,以牛头颈(南岸)、老鼠屿(北岸)为界,西称江堤,东称海塘。南北两岸筑有椒江江堤、前所江堤、章安江堤、黄礁江堤,总长31.03公里。
椒江江堤,位于椒江南岸,自牛头颈至三山,长11.25公里。初建于清光绪年间,随后江涂渐涨,堤线曾多次向外推移。现有江堤分市区段(牛头颈至海巡大队)和市郊段(海巡大队至三山)。1989年两段江堤受洪潮严重损毁,灾后按20年一遇防潮标准修复,其中三山段江堤堤顶高程7.0米(吴淞高程系,下同),防浪墙高程8.1米;葭芷段江堤,堤顶高程7.3米,防浪墙顶高程8.2米,1992年7月建成。
前所江堤,位于椒江北岸,自老鼠屿至章安镇升船机,长6.2公里。江堤按区划分为前所农村段、前所市区段、台州电厂段三段。1989年遭洪潮大灾,损毁严重。灾后,前所农村段江堤1.83公里,1989年9月发动群众修复,至1992年1月建成20年一遇的标准堤1466米,迎水面用砌石护坡,堤顶高程7.5米,顶宽3.5米,防浪墙顶高程8.2米;市区段江堤长1.27公里,只作一般修复,堤顶高程最高处7.3米,最低处6米,仍然比较单薄;台州电厂段江堤3.10公里,1990年动工修复,至1991年8月全线建成标准江堤。
章安江堤,位于椒江北岸,自升船机至建设闸,长7.5公里。该堤初建于1954年,系斜坡式土堤,堤顶高程仅5.2米。1959~1966年陆续进行加高加固。1985年受第6号台风袭击,损毁严重。修复后堤顶高程达6.5~7.5米,顶宽2~3米。
黄礁江堤,位于椒江北岸,自建设闸至道头劲,长6.08公里。旧江堤十分低矮,常遭损坏冲决,1965年全线培土加固后,堤顶高程达6.5米左右。1985年6号台风损毁道头劲段江堤490米,柏家舍段江堤716米。1986~1988年,对道头劲、柏家舍、下洋村段江堤2.21公里进行砌石护坡,堤顶高程增至7米,防浪墙顶高程8米。1989年23号台风袭击,江堤冲开缺口4处,长125米,防浪墙全部受毁。1990年11月,全线江堤复土加固,土堤培高至7.5米。顶宽2~3米,并进行砌石护坡,抛石护脚,筑丁字坝等加固措施。
海塘
椒江河口南北两侧海塘,随着海涂淤涨,塘线不断外移。新塘一经筑成,旧塘即随之湮废。
南侧海塘
椒江河口南侧,从明弘治至建国后80年代的500年间,岸线外伸9000余米,先后筑有海塘15条。
丁进塘,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筑。塘北起赤山,经沙岗(即古沙堤),沿黄岩横街山,至温岭市新河寺前山,长60里。
洪府塘,又称“洪辅塘”,明正德年间(1506~1521)筑。塘北起椒江乃,经黄岩下梁,南至金清港岸,长50里。
四府塘,明正德年间筑。塘北起椒江赤山,经南野份,卷洞桥、陡门闸,南达金清港岸,长50里。
张塘,清康熙十六年(1677)筑。北起椒江南野份,经牛轭桥、下陈街、南坦,南至金清戴家,长40里。
以上塘统称老塘。在老塘以外,自康熙十六年后又先后依次筑有头塘、二塘、三塘……等。
头塘,北起椒江赤山,经沙殿市、炮台宫、汇龙桥,南至金清港岸,长40余里。
二塘,北起椒江赤山,经沙北乡、石柱殿、分水闸,南至下塘港,长40余里。
三塘,北起老岩头闸,经沙北乡、万福桥,南至下塘港,长40余里。
正淦仓塘,北起石柱殿,穿过长浦河,南至正淦仓三甲(今黄岩林家桥附近),长8里许。
关塘,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筑。北起岩头,经沙北,至鲍浦鱼池折向东南行,达金清南直塘,长43里。
汤塘,民国14年(1925)筑。北起椒江天打殿,东南行经沙北、鲍浦,至黄岩十八股坦接南直塘,长40里。
七塘,1951年8月筑成,北起椒江岩头村,南至黄岩金清张家坦,长22.3公里。
八塘,1959年建成,北起椒江岩头闸,南至黄岩金清张家坦,长21.63公里。
九塘,这是椒江河口第一条标准塘。北起椒江岩头闸,南至黄岩区金清白沙堤,长22.77公里,分属椒江、黄岩两市。工程于1966年11月开工,1969年底完工。该塘开始按10年一遇防潮标准设计,每遇台风大潮,屡遭损坏。1975年10月,列入省标准塘建设计划,按20年一遇防潮标准设计,塘顶高程7.5~8米,顶宽3~4米,加挡浪墙1米,外坡砌石护面,抛石护脚。工程自列入计划后开始分段分期施工,至90年代初先后完成。
山东十塘,北起岩头闸,南至三甲区,长3.2公里,按10年一遇防潮标准建造,1985年3月动工,1989年9月基本完工,旋遭洪潮毁坏,1989年10月动工重建,按20年一遇防潮标准建造,1992年5月竣工。重建后的塘身结构为:软斜坡式和复式混合断面土石坝,主塘高程8.3米,顶宽4米;防浪墙高程9米,顶宽0.8米。
外沙海塘,自牛头颈至岩头闸,长3.1公里。始建于1961年,为直立式海塘,基塘身单薄,塘顶高程仅6.8米,建后数年即多处倾斜倒塌,1967年2月曾进行修复加固。1981年椒江建市后,该塘保护范围辟为经济开发区。自1983年起,对塘身进行修复加固改建,至1992年分期完成。修复后的海塘塘顶高程8~8.5米,顶宽1~3米。
北侧海塘
椒江河口北侧海涂淤积速率较南侧为小,海岸线外伸亦较少。主要海塘有:
沿海海塘西起前所老鼠屿,东至临海市川南乡松浦口,长6.1公里。原有旧塘为清代所筑。建国后,1963年筑新塘,部分地段塘线外移。海塘筑成后,因塘身单薄,屡遭台风大潮损坏。1990年按标准塘要求进行建设,1992年完成。塘顶高程8米,顶宽3米,防浪墙高程9.1米,达到20年一遇防潮标准。
北洋塘位于临海市滨海乡,旧塘为清代所筑。建国后,1970年筑新塘,塘线约向外推移2公里,塘长9.5公里,后经多次修复加固,现塘顶高程8米,防浪墙顶高程8.5米。
台州电厂五号塘位于临海市川南乡与市场乡之间,始建于1986年,1989年完工。塘长5公里,按20年一遇防潮标准设计,50年一遇标准校核。塘顶高程7.5米,顶宽3.5米,防浪墙高1米,外坡1∶3,内坡1∶2.5,内外坡均用砌石保护。
海涂围垦
椒江河口两岸海涂围垦,是随海涂不断淤涨,海塘不断外移而进行的(海塘变迁情况如上所述)。建国后,从50年代开始,至80年代末,临海市已围垦海涂4.9万多亩,椒江市已围垦海涂2.9万多亩。
港口航道
椒江主河道内台州市是海洋资源大市,岸线总长1544公里,
其中大陆海岸线630.87公里,占全省的28%,有大小港口15处,其中“三湾三港”最为突出,即台州湾的海门港区、乐清湾的大麦屿港区、三门湾的健跳港区,且有980公里内河航道网,可江海通达。
2001年交通部以(2001)58号文件批准台州市港口统一更名为台州港,实现“一城一港”、港城同名的发展格局。2007年2月省政府批复《台州港总体规划》,确定台州港为一港六区,自北而南布置健跳、临海(头门)、黄岩区、海门、温岭市、大麦屿六个港区。台州港口已建、规划建港岸线96.23公里,具备开发港口有利条件的深水岸线为30.75公里,占港口岸线的32%。截至2009年底,台州港共有生产性泊位170个,码头泊位长度为9895米,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4个,最大靠泊能力74000吨。全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29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0.1%,其中完成外贸吞吐量728万吨,同比增长63.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1万标箱,同比增长42.47%。台州港已成为区域性重要港口,一类开放口岸、长三角港口群中距台湾最近的港口,为大陆对台湾直航的63个港口之一。
开发利用
椒江流域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9.1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47万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23.55万千瓦,年发电量7.83亿千瓦时。
蓄水工程
根据椒江自然条件、水能资源和台州市社会经济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在椒江流域内兴建了以蓄水工程为主体,提、引水工程和地下水井相结合的一大批水利工程。至2006年底,已建成库容大于1000万立方米的大中型水库10座,总库容14.8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6座。
灌溉工程
长潭灌区,龙头为长潭水库,总库容6.91亿立方米;灌区内还有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和山塘151座,有总干渠15公里,干渠180.3公里,支渠(河网)4202.9公里和众多的控制水闸、隧洞、渡槽倒虹吸、抽水机站等组成灌溉网络。长潭灌区受益范围有椒江、路桥区黄岩区温岭市、临海五个市(区)所辖59个乡镇,人口200余万;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04.2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60.1万亩,其中提水灌溉面积103.27万亩,主要种植水稻,灌溉保证率为90%;相应净灌溉定额为570立方米/亩,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9,受益人口188.5万人,其中劳动力97万人。
牛头山灌区,龙头为牛头山水库,总库容3.025亿立方米;灌区内还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6座,总蓄水量4394.3万立方米,并设有灌溉总干渠2条81.72公里,灌溉干渠256条148.6公里,灌溉支渠1062条1128.8公里。牛头山水库灌区受益范围为临海城区、大田平原、椒北平原、桃渚平原;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5.9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7.0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7.08万亩。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573毫米,易涝面积1.95万亩,排涝面积13.06万亩,排涝标准仅5年一遇。
里石门灌区,龙头为里石门水库,总库容1.99亿立方米;灌区内还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26座,山塘61座,总蓄水量3005万立方米,并设有灌溉总干渠1条72.263公里,灌溉干渠2条14.9公里,灌溉支渠188条328公里。里石门灌区受益范围包括天台县街头新中、平桥、屯桥、岳桥、白岳、丽泽、城关、山河、坦头、洪畴、三岑等12个乡镇541个村,受益人口27.6万人,其中劳动力14.9万人;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8.5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8.08万亩。
流域概况
流域内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南面以雁荡山为屏,有括苍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苍山主峰米筛浪高达1382.4米,是浙东地区最高峰。
源头至上游仙居县内,永安溪自西向东穿流而过,境内全长116公里。两岸支流平行排列,自南、北向主流汇集。全县地形从外向内倾斜,略向东倾。各支脉斜交、层叠,构成多级梯状平台。平台上缓丘起伏,围限成大小不等、错落相间的谷地和盆地,适宜农耕。其中下各、城关、田市、横溪等4个河谷平原面积较大。其河谷底部大多在海拔100米以下,地面略有起伏,是本县水稻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地区。丘陵山地多由火山岩和碎屑岩组成,全为中生代和新生代产物。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和节理较为发育,相变强烈,岩性复杂。在漫长的地壳演变中,形成多变的山岳景观。奇峰幽洞,比比皆是。著名的仙居八景:“南峰钓艇”、“东岭晓钟”、“石龙霖雨”、“水帘瀑布”、“景星望月”、“锦凤冲霄”、“麻姑积雪”、“苍岭丹枫”,各领风姿,令人神往,骚人墨客,游迹遍至。清翰林院编修潘耒记道:“天台深幽,雁荡奇崛,仙居兼而有之。”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7.2C°,1月份平均气温为5.6C°,7月份平均气温为28.5C°。由于地形复杂,位置不同,各地气温略有差异。全年无霜期240天左右。雨量充沛,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376.8毫米,呈双峰型分布,前峰为梅雨,后峰为秋雨。6月是全年降水最多的月份,达233毫米;11月是全年降水最少的月份,只有75.9毫米。降水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温暖湿润的气候,不仅有利于双季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也有利于发展茶、桑、油茶柑橘属等经济作物。但盛夏伏旱,梅雨季与台风季的暴雨以及冷空气带来的低温霜冻,对农业有严重影响。
仙居县历史悠久。4000多年前,在永安溪中下游两岸的河谷平原上,就已聚居着仙居人的祖先——瓯越族人。
战国时,仙居为越国领土。秦统一全国后,属闽中郡县回浦乡。东汉时,仙居已是国内高僧名道涉足之地,兴平元年(194)建造的“石头禅院”,遗址尚存。晋朝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仙居立县,名乐安。隋、唐间几经废置,至吴越宝正五年(930),改名永安。宋时,仙居是国内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赵恒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诏改今名。
上游天台县境内,天台山脉由县西向东北蜿蜒,西南绵亘大雷山脉,形成四面环山中部较为平坦的丘陵盆地。东部最高的苍山顶海拔1113米,北部华顶山海拔1110米。始丰溪两岸河谷平原海拔50-120米。天台盆地呈三角形,低山和丘陵占全县总面积81%,河谷平原和台地占19%。溪流分属椒江、曹娥江、白溪、清溪、珠游溪5个水系。始丰溪贯穿天台盆地,全长132.7公里(境内长68.5公里),流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111.54平方公里)。天台县,以境内天台山得名,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地处北纬28°57′02″-29°20′39″、东经120°41′24″-121°15′46″之间。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公里,总面积1420.70平方公里。
天台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适中,温和宜人,年平均气温16.8℃,降雨量1320mm,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县地处台州市宁波市绍兴市金华市等四地区的交接地带,国、省道和县、乡公路纵横交错,“上三线”(上虞区至三门)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天台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降水丰富、热量充足的气候特征。又因四周山体环绕,中间低平,小区域气候特征显著,带有一定的盆地气候色彩。
汉晋之际,高道葛玄、名僧昙猷先后来天台山建筑庵传法。陈隋高僧智居天台22年,建12刹,开创佛教天台宗,成为影响海内外的一代创教大师,于是天台山就成为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宝一行国清寺学算编写《大衍历》;诗僧寒山隐居天台70余年,晚年曾来苏锡一带,有《寒山集》传世。(现在,欧美等国已掀起一股寒山研究热。)最澄等90多位日本僧人来山求法,使天台山名声远播。此后,日本、高丽朝鲜半岛)僧人来山求法礼佛者不绝于途,国清寺被日韩等国奉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宋朝,张百端开创道教紫阳仙派,后世尊为道教南宗始祖,桐柏山遂成为中国道教南宗的本山。赤城山玉京洞和灵墟、司马悔山也分别载入道书成为天下第六洞天和第十四、六十福地。禅僧济公降生于天台城关,他擅长诗文,戏济贫,被民间尊为“活佛”。现在,济公出生地石墙头建有济公亭,济公少年读书处赤城山建有“济公佛院”。梵宫道院既为胜境增彩添色,又使天台山获得了“佛宗道源”的美誉。天台山文化不愧为中华民族传说文化的集中体现的一个缩影,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个典范。“佛国仙山”还造就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千古流传的汉朝刘晨、阮肇采药遇仙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中游临海市境内,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浙江省第三大水系——灵江,由西向东横贯本市中间掠过。从仙居县而下永安溪,从天台县而下的始丰溪,在临海西边的版图上,成“Y”形,在永丰镇三江汇合,进入灵江。括苍山、大雷山、桐峙山等3支山脉,逶延盘踞在境内西部、南部和北部。西部有大雷、赤峰、羊岩诸山环立,海拔在700~1200米之间。中部是断陷盆地,东部为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境内峰峦层叠,山丘延绵,河流阡陌纵横。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全年积温5370℃,无霜期241天,平均蒸发量1231.4毫米,属湿润地区。1月平均气温5.8℃,7月平均气温28℃;年降水量1550毫米,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频繁。
夏朝开始,临海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和属地演变情况。夏、商、周时,临海属瓯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属楚;秦秦灭六国之战后,属闽中郡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为东部都尉治,属会稽郡,县治于章安街道,属会稽郡。公元222年,分章安北部置始平县,分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公元257年,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郡治在章安;公元323年,临海郡辖章安;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废郡,章安、始丰、宁海县乐安县并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一年(591年)移县治于大固山;公元1227年,设台州路总管府;公元1368年,台州路改为台州府,隶属浙江省。自唐至清,临海历来为台州市的州、郡、路、府治所。1949年5月,临海解放,同年10月,成立台州专区,驻地在临海。1994年台州撤地设市,临海一直为台州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临海撤县设市。
下游黄岩区境内,东部属于温黄平原,为丰饶的鱼米之乡;西部为丘陵山地,主要山脉有括苍山支脉和老雁山余脉,自西向东延伸,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铅、锌及花岗石等矿产资源。境内百条溪流纵横,第一大川永宁江干流全长77公里。大型水利工程长潭水库设计总库容为6.91亿立方米,灌溉黄岩、椒江、路桥区、临海、温岭市5市(区)百万亩农田,解决三百多万人民生活用水。城区永宁江、南官河、西江河、东官河“一江三河”穿城而过,方山、翠屏山、松岩山众山环绕;西部山区是台州市城市的后花园和生态屏障。境内大寺基森林公园总面积2.41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97.3%,长潭水库总面积42平方公里、总库容达7.32亿立方米。著名风景区有划岩山、黄岩大瀑布群、富山大裂谷、浙东十八潭、船山大峡谷、松岩山、黄岩石窟、九峰公园永宁公园、院桥鉴洋湖中国湿地公园等。其中九峰山和松岩山旅游风景区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划岩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区。
黄岩故地在夏、商、周为东瓯地,春秋战国为东瓯王国,秦朝属闽中郡,汉代属回浦县章安县、永宁县,三国、两晋至南朝属临海县,唐朝上元二年(657)始设永宁县,唐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名为黄岩县,因道教名人王方平隐居之山顶有黄石而得名。1980年析东部以工业重镇海门为主的海门区、海门镇、大陈镇和东山公社,成立海门特区(过二年撤海门特区设椒江市)。1982-1984年,划归椒江市。198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黄岩市(县级市)。1994年12月,台州地区撤地易地设市,黄岩区撤市设区(县级),所辖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路桥、金清、新桥、横街、蓬街、下梁、峰江、桐屿、黄琅、螺洋共8镇2乡划出设立路桥区,同为台州市的主体城区之一。自此,原黄岩县全境一分为三(三区:黄岩、椒江、路桥)成为台州市市区,撤市分区后的黄岩,总人口56.73万,面积988平方公里。
黄岩历史悠久。自古有“小邹鲁”之美誉,史有“十八进士共一家”之称,曾产生“南宋第一相”杜范、诗人戴复古、文史学家陶宗仪等一大批俊杰贤人。近代以来更是人才辈出,涌现了“两弹一星”功勋陈芳允、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之一罗宗洛等8位黄岩籍“两院”院士,以及革命家、艺术家陈叔亮等。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拥有五代沙埠青瓷窑址北宋始建瑞隆感应塔、瑞岩净土寺塔、五洞桥、孔子庙等5处省级文保单位,以及委羽山道教“第二洞天”、佛教日本曹洞宗祖庭瑞岩寺、翠屏山朱熹讲学堂遗址等名胜古迹。博物馆馆藏文物达8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5件,拥有量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5部馆藏古籍善本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黄岩翻簧竹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盛产“黄岩蜜橘”、“东魁杨梅”驰名中外,早在1700年前的三国时代就开始种植柑橘,是世界宽皮柑橘和东魁杨梅的始祖地,获得“中原地区蜜橘之乡”和“中国东魁杨梅之乡”的美誉。被誉为“中国茭白之乡”、“中国紫莳药之乡”。
入海口椒江区境内,东濒大海,西接黄岩,北界临海。海域面积600平方公里,椒江水域16.89平方公里,内河水域面积59.24平方公里。椒江区域属浙东最大的温黄平原北部。地貌主要类型为沿海海积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65%。余为低山丘陵、滩涂和海岛。属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受海洋水体调节,较同纬度内陆地区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热量充裕且雨热同季,夏鲜酷暑而冬无祁寒。椒江将辖区分为椒北水系和椒南水系,有主干河道82条,总长度359.24公里。除椒江系自然河流外,平原河流大多由人工开凿而成,呈纵横经纬格局,灌溉方便,一派江南鱼米之乡景象。
椒江就有古人类居住,在山麓带从事原始渔猎生活。先秦时期,统称"越"地,属闽中郡。公元前85年,即西汉始元二年,在章安设立回浦县,同时为东部都尉治所。属会稽郡,隶扬州市。辖境大致相当于此后的温州市台州市、处州三府。东汉建武(25~56)年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阳嘉元年(132)农民起义军曾旌攻克章安,朝廷下令浙南各县驻兵防守,为中国历史上沿海地区始有地方驻防军队的最早记载。章安历史上作为浙东南沿海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港埠兴旺,人文荟萃。佛教文化始传入境内,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之一灌顶和尚,即为章安无碍寺出家的僧人。赵构赵构从舟山市移驻章安,并游览枫山清修寺。此外,宋代的著名女词家李清照、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曾至椒江。元至正八年(1348),黄岩方国珍起事,义军出入椒江沿海,在中国东南率先揭起反抗元王朝的大旗。明嘉靖(1522~1566)间,连年倭寇入侵,参将戚继光率"戚家军"数次驰援,驻守海门,终于荡平剧寇。座落东山西麓的"戚继光庙",是全国著名的抗倭纪念古建筑遗存之一,也是椒江最具历史人文教育意义的古迹。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解除"海禁"以来,沿海经济迅速恢复。时在葭设立"海关"机构,后迁海门,称"台大关"。并加强海防建设,大力兴修水利,筑塘围垦,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又从18世纪中叶起,葭沚商埠渐兴,一度形成闽货的主要集散地。同时,台州列岛得到进一步开发,大陈形成浙东地区沿海岛屿最兴旺的渔业集镇,居民最多时达万余人。清末,海门港正式辟为商埠,于光绪二十七年(1910)建立最早三安川码头,开通椒江至上海市宁波市温州市等客货航线,并创办各类实业。货商密集,市场兴旺,成为台州市最繁荣的港埠。至民国间,遂有"小上海"之称。
污染情况
椒江是除甬江、苕溪、钱塘江外的第四条污染河流。据1989年的水质监测资料,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14%,水质较好。但以年监测的极值评价,则污染河长占总长的40.9%。其主要污染河段为始丰溪的天台,灵江的临海,椒江干流的椒江市、永宁江的黄岩等河段。主要污染物质有挥发酚、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氯离子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干流走向
主要支流
河口特征
水利概况
河口治理
港口航道
开发利用
流域概况
污染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