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庄
山东泰安市东平县彭集镇下辖村
庞庄,隶属山东省东平县彭集镇西郭庄村,毗邻105国道,前临小汶河,后距龙宫河,是鸡鸣两市(泰安市济宁市)、两县(东平县与汶上县)、三镇(彭集镇、沙河站镇郭仓镇)相闻之地。
北距东平县城10km,南离汶上县城15km。与袁楼、罗曼、东李庄、西郭庄、张庄等村庄为邻。
人口约300人,占地220亩。庄内地势平坦,最高海拔46米。
处于鲁西南平原北部,东部受鲁中山区的阻挡,境内受季风的影响,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
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
距周边济南市、泰安、济宁、菏泽市聊城市等大中城市均为1小时左右的路程。济广、济徐高速公路,105、东营—深圳公路,250、255、331省道及县乡道路纵横交织,正在建设的晋鲁铁路也选在东平县设立客货站点,即将复航的京杭大运河在东平建设船闸和航运码头,交通十分便利。
村内情况
人口数量:300多人,满族1人,其余皆汉族
据《庞氏族谱》载,明朝永乐年间,庞庄的庞氏一世祖是从山西省洪洞县县大槐树老窝下迁来的,当初是兄弟二人,最早迁移汶上县北周屯王府庄,传三世,三世祖讳锡公迁徙于汶上城西关冉子阁北,锡公生八子,庞庄庞氏属于第八子即四世祖讳时泰公嫡系血脉,时泰公居汶上城西关又传三世,到六世祖讳之岐公(约明末清初左右),再迁移到到东平县龙宫河南岸,当时叫小河,遂以姓氏命名庞庄。属于汶邑庞氏十三支之东八支--八支一脉。
庞氏自十五世起40代辈分:灵玉传国玺,昭壁重连成,友仁盛宝善,贤忠念显荣,敦睦廷世绪,宗脉百代昌,纯厚家声远,诚笃庭誉长。到国字辈,为第十八世。
庞姓外,还有杨姓。杨姓的辈分为:兆、宪、圣、贤等,据说由于老辈子有联姻(据家谱记载六世祖之岐公夫人为杨氏),杨家的辈分比庞家大,但是杨氏从何迁来,不得而知。
村里的最热闹的时候是春天赶彭集、李官集两个庙会,逢三、八、五、十赶彭集,二、七赶李官,一、六沙河站。村后面西北里许原先有个古庙,官方叫广惠寺,老百姓叫北大寺,据说很热闹,可惜已经拆了,变成了耕地。
村庄地势平坦,最高海拔46米,四季分明,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番薯等,70年代曾经种植谷子、高粱,也曾经加工过粉条
村南的宁汶河,常发洪水,为了拦洪,沿着汶河两边修筑了高高的坝堤,俗称南堤,后由于国家治理水患,洪灾少见,南堤作为拦洪功能削弱。
以前柴汶河与龙宫河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潺潺西流,鲫鱼、参条、鲤鱼、鳖科、螺蛳、背角无齿蚌等水生动物众多,有一年下大雨,河水暴涨,村庄沟沟坎坎里全是欢快的鱼儿。两河也是夏季消暑的好地方,劳累一天,跳进河里,踩着软软的黄沙,沐浴着清凉的溪水,特享受。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两条河流现基本断流。
70年代,彭集公社在村东南建立了砖瓦厂,俗称南窑,高高的烟囱上面写着“工业学大庆”五个大字,数里可见。烧制砖瓦材料取自南堤黄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南堤基本消失,现砖瓦厂已停产。
龙宫河有座桥,连接西郭庄,俗称大水桥。童年时夏季傍晚,桥上常聚集很多人纳凉聊天。桥下多鱼,有一年有人曾经抓过许多。但是,传说风水也紧,尤其月黑头,说是桥下常常发出不明声响。
夏季多雨时,地里玉蜀黍属郁郁葱葱,挺拔秀丽,会有很多青蛙比赛唱歌。玉米花香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别有一番韵味。
村里多杨属、槐树、榆树、枣树、柳树、香椿、恋子树,以前有家种植梨树和桑树,到春天。槐花梨花盛开,花朵洁白,昂天怒放,煞是美丽。
树多鸟也多,主要有喜鹊灰喜鹊黑卷尾啄木鸟科大山雀黄雀、麻雀等。以前大汶河沙滩上常见大雁,有一年村里乌鸦出奇的多,但是现这两种鸟基本绝迹。
由于绿树成荫,蝉也多,尤其夏季雷阵雨过后,蝉的美国白灯蛾也叫爬查就会争先恐后爬出,这时候,摸爬查成为这个季节的最大活动,有时一晚能摸小半桶。用油一炸,香气四溢,简直是上天赐予的美味。
村里80年代前有两座石碾,所吃的粮食主要在石碾压碎,随着机械化发展,已废弃,碾子也不知所踪。
以前有两口水井,所吃的水需要到井上担挑,后来家家打了压水井,原井也作废。
村里原有两个池塘,曾经养过鱼,是以前女人洗涤衣服所在,也是小孩夏季洗澡,冬季溜冰的乐园,现已经填平建房。
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建有木工副业、牛棚,后来改革开放被解散,牛、骡子、农具等都分到各户。村里有口铁钟,高高挂在树上,黎明时分,生产队长就会“当当当”的敲响。家家户户都有有线广播匣子,是唯一的接受外界信息渠道。有一年春节,县委领导做的促进生产报告中的那句“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过初三”名言,就是通过此工具广为流传的。后来,收音机出现,再后来电视出现,有线广播也就失去功能。
以前照明工具是棉花灯、玻璃罩子灯,后来出现过嘎斯灯,生产队晚上出工时还有汽灯,到80年代中期才通电,电灯才成为主角。
以前所穿的衣服主要自制,家家有纺棉花车子、织布机,这两种机器是夜晚女人劳作的主要工具,所铺所盖都来源于此,布是粗布,但是绝对绿色环保。
以前鞋子也是自作,地里长得麻或青(方言),收割后,发到水里侵泡,把皮剥下,放在腿上撮成细细的绳子,就是纳鞋底的好材料,当然这也是女人专利。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女人早当家。
以前在打麦场,俗称南场,有一个用水泥砌的氨水池子,上面是光滑的平面,夏季时会聚集很多人纳凉,许多天南海北的故事就是从此听来的。
农具主要有镰刀、撅、铁锨、地排车、土牛子、耙及把梯子。
村民有喝茶习惯,主要是窨花茶,吃完饭,只要有人来,不管渴不渴,茶是一定要沏的。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四碗肌骨清,五碗通仙灵.,六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村民有串门拉家常的习惯,所以家家户户白天基本不关门。
住房为平顶房,房顶一般是晾晒粮食的地方。以前是土质房屋,后来发展到全部用砖(俗称:砖到顶),现基本上都是非常洋气的五间锁皮头的房子。一般有院子和大门,家里喜欢栽树、养鸡鸭鹅猪等。
村里人喜欢豫剧,《朝阳沟》等是最爱,尤其是家有喜事时,此剧是必放的曲子。
80年代前,娱乐活动少,冬季有时会有盲人来,其所表演的节目俗称“瞎腔”,也是那些年的乡亲最爱。儿童主要娱乐有:滚铁环、打火柴枪、藏猫根(躲猫猫)、打尔(类似陀螺)、杀尔(用木头制成两头尖的一种玩具)、打坷垃仗、踢毽子、跳绳、玩顶真(抛玩几块小石头)等,现此娱乐会操作的很少。
村里最为繁忙的季节是麦收,防火、防雨、抢收,男女老少齐上阵,其声势不亚于打一场硝烟弥漫的攻坚战。农月无闲人,倾家下南洼。
村里最为闲暇是冬季和下雨天,改革开放前,这两个季节无事可做。现大都外出打工,为了生计,基本上无此闲心。
村里与东北三省血缘密切,几乎家家都有闯关东的亲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关东安家的庞庄人约有二三百人,光阴荏苒,现轮到小辈已基本上没有联系,就是在哪里遇见,也是“同宗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汶邑庞氏家谱
据家谱记载,东平县彭集镇庞庄的庞氏族人属于汶邑庞氏十三支中的东八支---八支。与汶上西关、侯之门、梁庞庄、郝营、房村、鹿湾、庞楼、阙庄、十里闸、开河东村、袁口、大营、宁阳彩山、郭家村、嘉祥庞庄、梁山西丁庄等地庞氏,乃同宗同源。除东长支传至九世之后失考,东三支少亡不载,东六支传至九世止外,现剩余东八支:二支、四支、五支、七支、八支和西五支:长支、二支、三支、四支、五支,共计约有5000余人。
受姓考
庞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毕公,被封毕国,史尊称毕公高,其支庶被封于庞乡,因以为氏,得姓氏已3000余年。
寻根溯源,庞氏系皇族之裔,帝王之后,庞氏后裔丁旺人杰,古今人才辈出:战国魏将庞涓,南征北伐,纵横四海,其一人之生死,关魏国之存亡。汉末襄阳市隐士庞德公,才深学博,为千古名相诸葛亮之师。侄庞统,仕蜀,官至军师中将,名并诸葛。天宝诗人庞任运,即寒山陕西省咸阳人,隐居天台寒山,其诗歌在美国,日本等国掀起寒山热。北宋名相庞籍,山东成武人,史称庞太师,鞠躬尽为社稷,辅佐天子正纪纲,精心策划安西北,力荐狄青平岭南,为国为民尽忠魂,丰功伟绩,昭昭可考。年迈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颖国公,76岁(1063年),赵祯遗使吊念,并赠司空,加待中,谥庄敏,历史评价:田园贫宰相,图史富书生。(据史料记载,庞姓官至宰相着与包拯同朝唯庞籍一人。包拯卒于1062年,小说,戏曲中"包公斩庞太师",“包公斩庞洪,庞吉,庞昱”等纯属凭空捏造,子虚乌有。)
古庞乡考
庞氏部落活动区域和居住场所,在当时被称为“庞乡”。而关于古庞乡的位置,有学者认为“古庞乡在今南阳市”的说法。《甲骨文合集》7283版记载:“乙酉卜。壳贞,勿呼妇好先登人于庞。”
“登人”意为征集军队,这记载的是妇好到庞国征兵的事迹。这样的记载在甲骨文中出现了3次。这说明,当时的庞国归商朝统治,并且是国家军队的集合地。
春秋末期,魏国曾起兵攻打繁国与庞国,其中的庞国位于魏国南部边境,即今河南南阳一带,庞国即古庞乡。。
从古至今,河南南阳一直是庞姓人最集中的地方。现在,河南省仍是全国庞姓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尤以南阳市最多。
不过,也有专家学者,根据多部《庞氏族谱》和史籍资料的记载分析,约公元前1100年,古庞乡的位置,应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南阜寨乡西佐村一带。因地易姓,庞氏发祥自此开始。至西汉刘彻时,庞乡被朝廷视为风水宝地,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等一代圣君名将墓陵均修建于庞乡附近,当时大批 庞氏族人被迫外迁至四川涪陵、襄阳市南雄市等地。
广韵》记载:周文王子毕公后,封于庞,因氏焉。望出南安、南阳郡
来汶考
我祖本洪洞县人,世居大槐树野鹊窝。明永乐迁民,我祖兄弟二人(或胞或堂或族,失考)相携来到汶上县草桥,家居北周屯地方王府庄。
我祖兄弟二人来汶上后,昆祖西迁徙到袁口(之后,失考);我祖住北周屯地方王府庄,传三世:锡公、锐公。锐公 先南迁侯之门,之后 锡公 又东迁徙至汶上西关北,冉子阁之阴。锡生八子,为东八支,锐生五子,为西五支,合计十三支。
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 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省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 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朱棣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 山东省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 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 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 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区、济南府、兖州府、菜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据叶涛《移民· 山东人· 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汶邑庞氏年代考
明永乐年,一世祖自山西洪洞县县迁移汶上县,至清宣统元年续家谱止,为五百零九年;一九八六年续谱,据宣统元年为八十年;二零一七年续谱,据八六年为三十一年;光阴荏苒,汶邑庞氏在山东省已生生不息六百二十年也。
茔墓序
迁汶老林:始祖 熊公 墓,在王府庄,无碑,有石香炉两座,四角有至石,有柏树三十七株继周所栽。二世祖 公 墓亦在此林。
东八支老林:三世祖 锡 墓,在汶城西北角海河上岸,南据冉子阁里许,后土山杨属三株。祖墓有出围槐树一株,前一枝如龙爪形,于康熙五十年间,被牧童戏折之。承先 知欲送官治罪,鉴恳央责惩谢过,乃恕之。后公商议,去之。林内坟、碑、香炉、坊门、看林楼,在林东南,塌坏,公议修之,而未果。
东八支-长支四世祖 时平 墓,在祖墓前,无碑,后迁邹县横河林。
东八支-二支四世祖 时让 墓,在祖墓西南,无碑,可学 墓,无碑。
东八支-四支四世祖 时正 墓,在祖墓东南,无碑,维治 墓 维润 墓,皆有碑;维藻墓,无碑。
东八支-五支四世祖 时信 墓,在祖墓南,有碑,肯堂 墓 肯播 墓,皆有碑。
东八支-六支四世祖 时雍 墓,在西关老林百步许,有四至、后土娘娘碑、香炉。
东八支-七支四世祖 时大 墓,在五支墓东,无碑;维演 墓 维泽 墓,皆有碑。
东八支-八支四世祖 时泰 墓,在肯堂墓后,无碑,有石一块,则先 墓 则智 墓,皆无碑。
西五支老林:三世祖 锐 墓,在侯之门;
西五支-长支四世祖 时道 墓
西五支-二支四世祖 时逊 墓
西五支-三支四世祖 时迁
西五支-四支四世祖 时通 墓
西五支-五支四世祖 时达 墓
亦在此。
东八支--八支老林:六世祖 之岐 墓 在汶上美化夏家庄,后迁东平县小河庞庄西,柴汶河岸北,四至、后土娘娘、石碑楼俱在。70年代全国平坟运动中,被平整为耕地。
庞氏字辈
汶邑庞氏一世至十四世无统一字辈,各支相见只能按照几世辨别辈分。清宣统年修谱,首起二十字为统一字辈,一九八六年修谱,又起了二十字辈,自十五世起四十辈分如下:
灵玉传国玺,昭壁重连成,友仁盛宝善,贤忠念显荣,敦睦廷世绪,宗脉百代昌,纯厚家声远,诚笃庭誉长。
支派现居地考
东八支-长支,最初在胡城口,后迁移至邹县横河,传至九世:士荣、士贵、士福、士祯,之后不详。
东八支-二支,现居山东省汶上县郝家营村、后沙村
东八支-三支,少亡,不载。
东八支-四支,现居宁阳县郭家村、汶上县庞楼村
东八支-五支,现居汶上县鹿湾、刘口、董庄、开河东村、十里闸、陈庄镇、东高庄、寅寺西王庄、寅寺庞园、梁庞庄、姬沟、西关、房村、吴桃园、济南市东营市、州市、济宁市
东八支-六支,传至九世止。
东八支-七支,嘉祥县庞庄、东风、靳庄、汶上西关
东八支-八支,东平县彭集镇庞庄、东平县城(后屯)、长春市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黄河北、丹阳市东门、新北区闯关东族人由于年代久远,轮到小辈大多失联,未上家谱,实为憾事。
西五支-长支:阙庄、侯之门、寅寺刘楼
西五支-二支:汶上县侯之门、南泉村
西五支-三支:汶上县袁口村、开河、周庄、梁山县老丁庄、大营、郭楼、高店、黑龙江伊春市
西五支-四支:汶上县西关
西五支-五支:汶上县彩山
汶邑庞氏名人
自始祖熊公迁移汶上后,人丁兴旺,历代名人辈出,为当地名门望族。
庞锡
三世 庞锡,字君赐,别号北庄,为东八支三世祖,因子时雍蒙赠承德市郎。
据时任明朝万历户部主事庞时雍撰写的《明故赠文林郎先考庞君暨封太孺人妣王氏祖志铭》记载:
生于正德乙丑三月二十六,逝世于隆庆辛未三月二十,享年六十有七。居豹能勤,积累千金,乃汶邑大户,虽然富裕,但是心地善良,性格长厚,与世无争。常常周济老残病弱,若有至贫孤寡借钱不能还者,锡公就把借条焚烧掉,再不追索。锡公生八子:时平、时让、三(少亡)、时正、时信、时雍、时大、时泰,其中第五子 庞时信,科武举人;第六子 庞时雍,戊子科文举人,壬辰科进士,浙江丹徒县尹,钦取工部主事旋改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赦赠承德市郎。
据明朝万历年戌申夏六月旺日,赐进士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邑人檀芳遂撰写的《汶上县志》记载:
庞锡,以子时雍贵赠兵部主事。
庞冯氏
冯氏,锡公长子庞时平之妻,时平公早逝后,家谱记载冯氏守节五十年,载《汶县志》。
据清-陈梦雷编撰的《明伦汇编闺媛典闺节部》记载:
王计宓妻胡姓,庞时平妻冯氏,续经妻吕姓,王监妻吕氏,姬朝贤妻李姓,郭妻王氏,阎相妻韩桓惠王,郭续妻王氏,王文言妻冯氏,郑维坦妻张姓,束玉妻何氏,按汶上县志已上十一妇俱少寡守节。
庞时雍
四世 庞时雍,字景和,号尧封,万历戊子科武举人(1588)、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进士,授官丹徒知县,历官户部主事。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亲题“古泮泉”三字勒石泉旁。万历年间官至兵部主事。七月,庞时雍攻击沈一贯“欺罔者十,误国者十。”赵顼大怒,庞时雍被革职为民,未再起用。归乡后,杜门不出,绝口世事,年七十而寿终。明贞宗登基后,下诏官复原职,但是时雍公已辞世,追赠其尚宝司丞钦锡崇祀乡贤祠。在丹徒时,为官清廉,一心为公,城外有万民感恩碑,镇江城仍有其古泮泉、刘贾、云房石窟之石刻手迹。《明史》、《镇江市志》、《丹徒县志》、《汶上县志》均有记载。
当年弹劾奸相沈一贯遭朱翊钧罢免后,家谱记载曾口占七绝云:
生来谁曾是官人?一落尘嚣二十春。
幸今还我真头面,衔结何能报圣恩!
明朝万历《汶上县志》记载:
生成谁曾是官人?一落尘嚣二十春。
幸今还我真头面,衔结何能报至尊!
家谱与县志记载有出入,孰对孰错,后人难以明辨。
庞时雍,为东八支-六支四世祖,生子三:维浚 维潇 维涵,传至九世家谱止(乾隆)。九世 庞仔,字莘逢,中式乾隆科副榜,子一:为嗣子庞浩(五支所出)
庞开先
七世 庞开先,字振公,癸卯科武举人,任陕西安远营守府加二级食都,恩赐明威将军。
庞成先
七世 庞成先,字启公,丙午科武举人,江西饶州千总,恩赐武德将军。
庞弥娴
十世 庞弥娴,字羽扇,中式乾隆壬申科武举人。
庞弥雅
十世 庞弥雅,字纶巾,中式乾隆壬申科武举人。
庞正河
十世 庞正河,字乘龙,汶上郭楼镇郝营村人,出生于乾隆二年(1727年),自幼聪慧,好读圣贤之书。他乐善好施,冬天常向穷人发放棉衣,饥荒时候常在村头大柳树下开设施粥摊帮助穷人度过难关。他以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被皇帝赐予“寿官”的称号,清嘉庆三年汶上县县知县孙良炳专门给他题了一块“一乡善士”的牌匾予以嘉奖。
庞文池
十二世 庞文池,字道泉,爱新觉罗·旻宁二年壬午科武举人(1822),仕至黄县教谕。
庞振清
十二世 庞振清,字太平,道光二十九年己酉科武举人(1849)
庞允翰
十三世 庞允翰,字九成,同治九年庚午科武举人(1870),仕至长清区千总
庞氏修谱记
宣统元年修谱记
盖吾族谱之失联叙者五世矣,屈指二百余年,星流基置,行辈失次。
光绪三十四年冬,聂氏宗祠族中公议叙谱,皆因族寒人微,林堂素无公顷,刊版重修不易。
族叔 永庆 以此任付愚,亦不胜愕然。
然既,先人创修于前,岂敢推诿于后,愿族中乐输同心,愚实不才,敢不尽肝胆之愚。
于是订为十部,每部四册,分为乾坤。乾谱属男,坤谱属女。按东八西五分支叙之。
将各支谱考证,愚夙夜凛凛,唯恐有误,幸而族心义气,赖烈祖默佑,自宣统元年三月叙起,至十月而谱工告竣,谨选二十字开列于首册,十五世按字辈排名,万望族中领谱之后,另订支谱,按字排清,以备后来之联叙。
俯述数语,以记谱后云尔。
自明永乐来汶至清代宣统元年共计五百零九年
宣统元年十月朔告 终
汶邑庞氏考证及趣事
外国籍庞氏趣事
汶邑庞氏十三支,自明朝永乐年从山西省迁山东至今620年21代,历代进士、文举人、武举人、国学生、太学生、郡生、武庠生、贡生、兵部主事、户部主事丶将军、博士、硕士、大中专辈出,但不管你官多大还是财万贯,均要被宗法管束。这不西五支_长支有一族人第21代加入了美帝藉,叫什么丹尼尔、安嫚娜,但上了家谱,连字辈带姓氏都会给你还原成本来面目:璧丹尼尔庞、璧安嫚娜庞,璧字辈小国字辈三辈,这就是宗法的力量。
汶邑庞氏故乡质疑
山东、河南省、河北等十八省市家谱大都把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作为故乡,并有不少人前往洪洞祭祖,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繁荣,但这也许是个天大的骗局。
翻开众多族谱,均记载明朝从洪洞迁来,只说是大槐树老鸹窝,至于具体到何村何庄则不知。《明史》及明时《洪洞县志》均无任何洪洞县移民记录,洪武永乐年间,洪洞县人口不减反增,更何况一县一地迁这么多移民,几无可能。
民国初,一洪洞县人在鲁西南为官,被当地人当作失散多年亲人抱头痛哭的死去活来,弄得这个山西佬不知所措,他万万没料道小小洪洞县在异地他乡这么有名。回乡后,便修缮大槐树,供人凭吊,洪洞新县志也据此添加上明移民内容。
宋代及以前,家谱要官修,私家修,要治罪的。宋灭元兴中原地区亡国,家谱更是无从谈起。纵观现家谱,大多是清光绪或宣统年修,上溯均到明朝永乐年止,至今不过600多年,世叙就18或20多代。清距明过去300多年,怎会晓得始祖是洪洞县?
有专家称,清末修谱就像八十年代气功,和现在广场舞,乃一股时髦,于是出现了专门以此发财谱匠,他有类似Word模板,始祖均为迁自大槐树老鸹窝,王家来王家套,李家要李家套,倒也省事。
此说不知真假,但汶邑庞氏说是也来自洪洞县,却很值得商。家谱是清代光绪议、宣统年修,世支辈序根据碑文整理应是不差,但硬说一世祖也来自洪洞则很是令人生疑?
汶邑庞氏四世庞时雍乃万历年文举人、进士,官至镇江府丹徒知县、户部主事、兵部主事,是《明史》、《丹徒县志》、《镇江府志》、《汶县志》均有记载历史名人,他在纪念母亲封太孺人歴志铭中曾撰文说过:吾家失谱,其世垂不可详。才过了三代,时雍公对曾祖父从何而来,都未作描述,怎会在宣统年大兴修谱之时,不约而同上溯到一世祖来自洪洞县大槐树呢?着实令人费解。遍查洪洞方言与汶邑一带根本风马牛不相及,汶邑方言很多与陕北地区南阳市相近,而南阳及陕西自古以来就是庞氏发源地,传说古庞乡就是这两地之一。
洪洞来源让人存疑,其他史料又无法佐一世祖来汶之前世系。那么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春节习俗
小年夜,祭灶,打扫家庭卫生,准备新年。
从二十三开始,家家开始炸丸子、蒸馒头、煮肉、烧制鱼等。
期间讳打坏碗碟、说不吉利话,在人家做年货的时候忌讳串门,串门时,看见人家炸丸子、蒸馒头时不能随便说话。曾经有一年,有一人串门,正好那家蒸馒头,他说了句:“你这馍馍(方言,即馒头)看来蒸不熟,”果然,这家柴火烧到天黑,馒头愣是一个也没有熟。还有一次,人家在炸丸子,他也说了句,“你可别炸飞了!”,结果好好的一锅丸子像吃了枪药似的,噼里啪啦得炸开了,有的飞起来有人把高。别不信,就是这么邪乎。
腊月二十八,到彭集赶花花集,购买年画、肉、菜等年货。
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门上、井边、粮食缸都要贴上。
除夕夜,到祖坟上烧纸请祖先回家过年,并给祖先上供。有的家庭还要把家堂挂在正中央。兄弟多的要聚在一块守着老人吃年夜饭守岁熬年,家家要点蜡烛,现在是电灯,要通宵亮着,有的人家还要把灯用柏树枝子装扮好,高高的挂在树上,祈求新年好运。
到了12点新年到来的时候,老人给小孩压岁钱,并要到天井院里上供,祭拜老天爷,燃放鞭炮,迎接新年。
大年初一要起大早,向老人请安拜年,燃放鞭炮,吃素馅饺子,寓意一年肃静顺当。烧水沏茶,老人在家等待拜年的,青年人则结伴向村里其他人家拜年,一般是先拜五服内的族人,再拜其他人家。拜年时见到老人一般问候语是“大娘,熬年了吧?吃碗饺子啊。”
初二开始走亲戚,届时路上穿红戴绿,手提肩扛,拖儿带女,人欢马叫,川流不息,好不热闹。
初三叫圆锅,家家燃放放鞭炮,吃素三鲜饺子。并在夜里送祖先到祖林上,烧纸祭拜。
初五叫破五,至此一切忌讳破除
初六待新客(kei,即新姑爷)。有姑娘刚出嫁的人家,这天要洒扫庭院,备置丰盛酒席招待新姑爷。新姑爷家来的除了一对新人外,还有一个半大孩子,可别小瞧这个半大孩子,他的身份仅次于姑爷,是背篮子头的。旧时交通工具不便,而新姑爷带的礼物又重,需要一个帮忙扛东西的,这个人方言叫背篮子头的,现在虽然发达了,但是风俗延续至今。宴席时,陪新姑爷的一般是平辈及以下的,长辈及女的不能入席。新姑爷做头把交椅,叫大台座,背篮子头的坐二台座。陪客的人要把二人伺候喝好吃好。陪客人很辛苦,既不能让姑爷喝少了,也不能喝多了,否则会给娘家人丢面子,让人笑话。
正月十五,家家要点蜡烛,挂灯笼,放鞭炮,火树银花不夜天。
至此,春节已经过完。
村庄习俗
禁忌 旧时,群众迷信思想严重,民间有许多忌讳。
春节,忌说完、破、断、坏等不吉利的字眼。
除夕包饺子忌讳馅、面用光,除夕饭忌吃光。
正月初一忌打水,忌干活,忌打破碗、盆等器具,忌空锅,要留饺子汤在锅里。
新娶的媳妇,忌讳在婆家过正月十五和腊八节,说“十五不看灯,看灯死公公”、 “腊八不摸勺,摸勺死婆婆。”
正月,忌剃头,有“剃头死舅舅”之说;不拆被褥,怕拆散了人。
二月二,忌动针线,说“二月二动针线,蝎子、蛐蜒连成串”。
嫁女、娶媳妇做被褥忌用寡妇、无儿或无女者,姑忌娶亲,姨忌送亲。
五月,忌给小孩剃头,说剃头好生病。
九月,忌做被子,糊窗纸。
父母去世后,三年内儿女忌穿红戴绿,春节忌贴红对联,不过“五七”,男子忌理发。
孕妇忌看丧事,尤其忌讳靠近棺材头,犯忌难产,忌在娘家生育,“沾了娘家的草,一辈子过不好”。
忌食兔子肉,吃兔子肉,生下孩子是豁子嘴;忌吃狗肉,吃了狗肉化胎;产妇不满月忌串门,忌动土和泥,犯忌断淡奶;忌打水,“扑井”不干净。
下午和初一、十五,不看病人,否则病情会加重。
借用别人的药锅,忌送空锅,还时,在锅内放上少许玉米面或玉米粒,亦有放上盐者。
盛饭、斟茶勺子忌向外侧倒,忌隔窗送食物,斟茶忌满,忌壶嘴向外侧。
建房、开工、上梁、定亲、结婚、喜庆忌单日。
赠送礼品忌单数。
挖井忌妇女靠近。
年龄忌说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一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迷信者甚少,不再受上述禁忌之约束。
村庄人物
东平县彭集镇庞庄人物:
庞玉胜:男,人民教师,曾任学校领导,书法家,家乡春节对联多出其手
庞玉奇:男,人民教师,曾任学校领导,书法家,家乡春节对联多出其手
庞传德:男,中共党员,曾任生产队长
庞传海:男,中共党员,曾任西郭庄村委会计、村支部书记
庞传华:男,中共党员,曾任西郭庄村委主任
庞传琴:女,曾任长春市儿童医院医生
庞传江:男,中共党员,优秀退伍军人
庞凤英:女,大学文化,庞家第一个女状元,人民教师
庞 静:男,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东平县供电公司白佛山景区开发项目负责人
庞贵民:男,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会计师
庞爱玲:女,中共党员,大学文化
庞国强:男,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工商硕士,会计师,历任泰安市轻工业、纺织业、金融业、外资企业财务科长、处长、部长、经理及江苏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浙江宁波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总监职务,现任山东某汽车部件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
庞国庆:男,济南建筑机械厂技术骨干。
庞贵银:男,建筑公司项目负责人,每年带出大批乡邻务工,华北大地高楼大厦凝聚了多少庞庄儿女心血
杨圣荷:女,中共党员
杨宪怀:男,中共党员,人民教师,曾任中学领导,书法家,家乡春节对联多出其手
杨宪顶:男,中共党员,烈士后裔,曾任西郭庄大队副书记
杨贤德:男,中共党员,曾任东平县东平镇管理区书记
杨宪成:男,中共党员,优秀退伍军人
杨宪军:男,中共党员,优秀退伍军人
杨圣振:男,骨格清秀,满腹经纶,当地隐士,家中堂曾挂有其自写自喻的对联:
走向社会惊破胆,看破红尘真寒心,中间字为:虎,一时传为美谈
杨圣平:男,东平瑞星化工集团公司车间主任
杨圣明:男,新汶矿务局
村庄故事
北大寺
庞国强 文
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讲,在我老家的后面早先有一座很大的寺庙,官称广惠寺,俗称北大寺
北大寺据说很大,环绕寺庙而行,要走一上午。寺院幽静、香烟缭绕、殿宇宏伟、雕梁画栋。
北大寺在正月十六有庙会,届时方圆百里,善男信女,贩夫走卒,都云集北大寺。一时间,钟鼓袅袅,佛幡飘飘,人声鼎沸,马嘶驴叫,好不热闹。
北大寺有很多传奇故事。当时给我讲故事的老人都再三强调,这些事情都是真实的事情。
故事之一:拉破头。
拉,是我老家的方言,即用刀划破物体的意思。
据说,当时每年庙会上,都会有一个乞丐,蓬头垢面,挨家商铺要钱。若果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随手拿起备用的菜刀,在自己头上猛的“拉”一刀,顿时血流满面,看者无不惊骇。于是,纷纷拿钱拿物给他。奇怪的是,此人第二天再来,面目不见一丝刀痕,若再不给,仍旧如法炮制,之后依旧完好如初。
故事之二。井里捞木头。
据说有一年,庙里需要维修,维修需要大量木材。庙里和尚就让做工的到井边,用辘轳从井里捞,足足捞了一整天,整根整根木头源源不断地从井里捞出来,堆了一院子。奇怪的是,木材都是像刚刚从山上砍伐的,木头茬子都是新的。
故事三。和尚下饺子。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膈应人。
修缮庙宇的工人天天做工,很辛苦,吃的都是素食,熬考的受不了。终于有一天,做工的罢工了。老和尚问其由,做工的说:“天天吃素,肚子不见腥荤,身上没劲。”老和尚问:“要吃什么?”做工的说:“要吃一个肉丸的饺子。”老和尚答应了,但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把庙宇修缮好了。
等到庙宇修缮好了,这天中午,老和尚说:“今天请大家吃一个肉丸的饺子。我到厨房做,但是大家不要看。”做工的答应了。老和尚转身进了厨房。其中有一个做工的,叫张三,感觉到很蹊跷,就偷偷的尾随老和尚,趴在犄角旮里窥探。只见老和尚,在大锅里填满水,灶里填满柴,点燃火,待锅里水煮沸了,只见老和尚爬到锅台上,脱下裤子,对着锅,竟然拉出了饺子,把张三看的目瞪口呆。
老和尚招呼大家端饺子。只见做工的吃的津津有味,唯有张三感到恶心,不吃。待到大家都吃完了,都砸吧着嘴说,这是这辈子吃到的最香的饺子了,张三感到更纳闷了,再说他也饿极了,也想吃,可是没有了,边走到厨房找,好歹在锅沿上找到了只剩下的饺子,便也小心翼翼地吃了一口,“娘呀!咋这么香啊!”,可是再想吃,没了,把个张三悔的肠子都青了。
据说,吃了饺子的后来都成仙了,张三由于吃了一只,只成了个半仙。
可惜,北大寺在解放后,由于年久失修拆除掉了。后来我也在北大寺原址寻找过,但见麦草凄凄,连一砖一瓦的痕迹都不曾寻到,这里早已变成了良田。美丽的北大寺,神秘的传说故事,就这样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
(附:广惠寺简介:
广惠寺,俗称北大寺,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彭集镇庞庄西北里许,公元1316年(元延二年)建。占地约20余亩,坐北朝南。
大门正上悬有“广惠大门”金字匾额,两个大石狮子分踞两旁,中间是数级台阶,抬眼一望,甚为壮观。
大门里是一个小庭院,穿过庭院就是二门,二门洞里塑有哼哈二将,再往里走,又是一个大庭院,里面有合抱粗的大树数株,僻静之处,灌木丛生。走过大院,步入前殿,殿内有壁画无塑像
后是正殿,正殿的屋顶呈斜山转角型,屋脊塑有飞禽走兽,8个小巧玲珑的铜钟悬挂在4个角上,经风一吹,叮叮铛铛作响,屋顶为黄绿相间的琉璃瓦覆盖。
正殿内,正面是释迦牟尼佛像,高丈余,四周为18罗汉塑像。
正殿往后并列三座楼,中间主楼高,两边配楼稍低,主楼里有菩萨卧像,俗称“睡奶奶”。
每年正月十六日是香火会,会期两天。届时,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幼聚会于此,除烧香拜佛外,还有民间文艺表演,诸如舞龙灯、跑花船、玩狮子、踩高跷、倒骑驴、抬脏官等,热闹非凡。并有手工艺品和生产、生活用品交易。
抗日战争时期,广惠寺虽有庙会,但无僧人主持,房屋失修,破烂不堪。1958年将其全部拆除改造成粮田。)
口子门
庞国强 文
口子门是我老家东南方向的一块长长的水塘,距离我家约一里路。
口子门的形成颇具神秘色彩。
我老家在鲁南地区,家的前面有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小河,叫柴汶河。河的南岸是汶上县,河北岸就是我老家,古称东平县,八百里水浒就在这里,也是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混世魔王程咬金的故乡。
听老人讲,从前小大汶河经常发大水。乡亲们为了防洪,就在汶河两岸筑起了高高的土堤,我们俗称南堤。
有一年,天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连续下个不停,导致小汶河水暴涨不已,眼看就要漫过南堤了,这时候,只见南堤下面跑出两只小白鼠,随之南堤就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咆哮的洪水呼啸而下。雨停了,原先的平地就被水冲出了一个大大的水塘,乡亲们就叫它口子门。
口子门里碧波荡漾,清澈见底,里面有好多的鱼虾相戏,还有好多的水草。那是我们儿时的乐园。
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到口子门玩耍。捞水草,捉鱼虾,戏青蛙。最好玩是捉蚂蝗。我们把蚂蝗捉住,放在灯上烤,然后拴在自制的马策末梢上,一甩,“啪啪啪”地响,特过瘾。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我们就再也不敢到口子门玩了。
有一天,邻居杨老太起了个大早,天乌黑乌黑的,她就到口子门附近拾柴。正拾着,她感觉前面是条路,柴火特多,就走过去了。这时候,也有另一个老太来拾柴火,一看忙大喊:“他婶子,你咋往水里走啊?”如痴如醉的杨老太这才猛然惊醒,可是水已经漫过大腿了,想动无法动,想喊喊不出声,另一个老太过来拉她,也拉不动,危急关头,村里的鸡叫了,奇怪的是鸡一叫,杨老太也能说话了,也能动了。上岸后,只见杨老太小腿上青一块紫一块,就像被人掐的一样。据说杨老太遇着小鬼了。
到了七十年代末,公社组织了很多民工来到口子门,工地上到处红旗飘扬、标语满墙、锣鼓喧天。原来是来填平口子门的。几十天后,口子门没有了,代之而来的是一块平整的耕地。
后来,土地承包,我家还曾经分的一亩口子门上的地,收成还很好。可是到了晚上,我是一般不敢独自到那块地去。
鬼赶
庞国强 文
小时候在老家庞庄,南面有个打麦场,边上有个水池,池顶是一块大大的平滑水泥板,是我们那时夏天纳凉的好地方。
那时候,庄里没有电,北方的夏夜又非常的热。一到傍晚,老老少少摇着金叶银杏,提着水瓶座,都到麦场的水池顶上乘凉。
人一多,话就多,天南海北,从古至今,天上一句,地上一句的能说到小半夜。
村里有个杨老太太,能说会道,见多识广,整天叼着个旱烟袋,是个能说的清理,拎的起事的头面人物。
小时候,最爱听她讲故事。有一晚,听她讲了个故事,想起来至今仍旧感觉瘆得慌。
说是庄里有个年轻小媳妇有回走娘家,耽搁的时间久了,回来时太阳都快落山了。
她回家要路过一个村落张村,在老家西南面,张村南头有块坟地,坟地上有一片柏树林子。林子里,坟头矗立,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常常有狐属黄鼬出没,有时到夜晚,还能见到萤火虫似的蓝色火苗,都叫鬼火,偶尔还传来几声凄厉的猫头鹰叫,所以一般人夜晚不敢走那里。
小媳妇走到坟地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下来了,小风一吹,树林的叶子“沙沙”作响,她只觉得头发梢“嗖”得就竖起来了,只想快步走。可是想快也快不了,因为她是小脚。就在这个时候,她就听着背后“啪啪啪”,好像有人在拍手掌,连忙回头看,除了黑森森的树叶在影影绰绰的晃动,不见一个人影。再走,背后仍旧有掌声,再看,漆黑依旧。小媳妇心都到嗓子眼了,心想这回怕是遇着鬼了。赶忙迈动小脚,快速往家赶。奇怪的是,走的快,背后的掌声也快,走的慢,掌声也慢,吓的冷汗顺着脊背往下流,就这样磕磕碰碰、踉踉跄跄、嘤嘤泣泣、一身泥一身土,在“啪啪啪”的掌声中赶回了家。
小媳妇回到家就病了,卧床不起。第二天,杨老太太去看她,一见面小媳妇就拉着手哭了:“大婶子,可不得了,俺昨晚遇着鬼了,他老在后面赶俺!”接着就是怎么着这么着的回事说了一遍。
杨老太问她:“你背的什么?”小媳妇说:“是盘子啊,回来时,俺娘给俺了十几个盘子,俺用包袱一包就背回来了,那不,在墙角呢!”杨老太打开包袱一看,盘子全碎了。“呵呵呵,侄儿媳妇,别害怕了。你没有遇着鬼,那个巴掌声是盘子撞击发出的。你是在坟地自己吓唬自己了,你看,你背着一包袱盘子,刚到坟地时,恰巧绳子松了,发出了啪啪啪的声音,你走的慢,声音就少,走的快,声音就多。是你胆小闹得。可惜了了,好好的盘子全碎了!”
小媳妇让她这么一说,病马上就好了。
可是听她讲了这个故事,有好多年一到夜晚,我都不敢自己走夜路。
所幸的是,科学曰:世界上本没有鬼!就是有鬼,由于人口膨胀,平坟扒墓,早就看不到坟头了,人都“蜗居”,哪还有鬼的立身之处?
可怕的是现在倒是有的人鬼迷心窍,装神弄鬼,披人皮,办鬼事,闹得人惶惶然。
要是遇上“毒生姜”、“鼠羊肉”、“三鹿鹿”、“楼脆脆”,那可不是真的大白天遇上鬼了!
漫天撒
庞国强 文
漫天撒,是故乡土语,就是漫无目的的仰着脸傻看。
故乡闯关东的较多,自然有关关外的故事也多。
话说有一位闯关东者,是个缺心眼的人,不大透索,整天介除了吃喝睡觉,就是呆着个脸傻看天上云卷云舒,日升月落。别人都笑话他,说是这个家伙一辈子也发不了大财,别人都在地上找东西,你天天看云彩,还能看出花来?
可是,世事就是没有那么的绝对。有一天,这个看似呆傻的家伙吃饱喝足后,百无了事,就东窜西逛,又在漫天撒。逛到半山腰,冷不丁发现,在一棵千年枯树叉上有一条巨大的蟒蛇,蟒蛇居然盘桓着一枝百年野生灵芝。蟒蛇看到他后就跑了,呆子凭借天然野生灵芝发了一笔大财,造房盖屋,娶妻生子,从此过上了小康幸福的生活。
火鸡橛子
庞国强 文
火鸡(jue)子大概是与牛头马面为伍的一类东东,小时候不听话,大人就会拿它吓唬人:再闹,就让火鸡橛子背你走!须臾,吵闹之声,戛然而止!
老家北面有一个村落叫尹村,村前有一条自东向西流畅的弯弯小河,叫小清河,河里长满芦苇,一到秋天,芦花如雪,煞是壮观。中学是在县五中就读,每个礼拜回家带一次伙食,都是步行,均要路过这条芦苇荡,每次都感觉瘆得慌。
因为曾经听庄里的一个人讲,有回他起了个大早,到殷村前的小河边割草,正割得起劲,忽然听到芦苇荡里有鸟雀儿叫,很是欢快,他就顺声找去。这时候天还未亮透,薄雾夹杂着水汽,眼前灰蒙蒙的一片,如梦如幻。走到鸟叫的地方,一抬头即吓得他魂飞魄散。
原来一枝高高的芦苇上吊着一个穿白衣家伙:披头散发,眼睛像灯笼,伸出的红舌头有好几尺,面色苍白,细细的手脚像竹竿似的老长老长。啊呀,吓得他大叫一声,抱头就窜。
据说他碰到的这个怪物就是火鸡橛子。
时至今日,火鸡橛子我也从未见过,但愿永远也见不着,不过当今某些人类倒是比火鸡橛子还吓人,如复旦大学等高校出现的室友残杀案件,手段之毒,场面之惨,恐怖之甚,骇人听闻。
听瞎腔
庞国强 文
童年时的冬季是漫长的。
那时候连电也没有,一到夜晚,庄里漆黑一片,唯一光亮就是家家户户窗前闪烁的棉花灯和天上星光。
最奢侈的精神享受就是能看场电影,但一年也难得几回。
于是听瞎腔就成了那时的最爱。
瞎腔是流行于鲁西南的一个戏种,主要有盲人演唱。
瞎腔的叫法是听大人们讲的,至今也不晓得是否为一正规称谓,我想,可能是由于是盲人所唱,望人生义而来吧。
瞎腔的音调有点像二泉映月,总显得那么苍凉幽怨,间或夹杂着豫剧梆子戏味道。
所住小区最近晚上广播里经常放些当地一个说唱节目,感觉也像瞎腔。这可是距离故乡千里之遥东海之滨的宁波小镇,离绍兴市不远,口音蛮声嘎啦气的,一句也听不懂,但是其音其韵与老家瞎腔颇为类似,有时竟然会弱弱地想:莫不是鲁迅那篇脍炙人口的《社戏》写的就是瞎腔?
故乡的冬季,总会有几个盲人,相携从远方而来。
盲人的主要乐器有二胡梆子锣鼓
到了夜晚,锣鼓一响,庄里的男女老少,便从家里吵吵嚷嚷、大惊小怪,呼儿唤女,鱼贯而出。
村里中间的空地上,摆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泡上壶茶,点燃一盏煤油灯,有点头脸人物坐在上面陪着艺人。
有一两个瞎子拉二胡和打锣鼓,主唱的一位负责敲梆子。
最喜欢他们唱《呼延庆打擂》、《三侠五义》。
记得那年说《呼延庆打擂》,一连说了七个晚上,真是过瘾。讲到激情澎湃处,说唱者青筋暴露、须发耸立,道到悲情时,瞎子哭声震天,老泪横飞,场内的老乡如痴如醉,唏嘘不已。
最不能容忍的是这时候偏偏有几个媳妇不知趣地喊起了孩子,“小五,你在哪?”“翠花,该回家了。”叫归叫,嚷归嚷,尽管烦,乡里乡亲,谁也不好意思指责。这时候,懂事的男人会挺身而出,大声训斥:“熊娘们,瞎咋呼啥?没看到老少爷们在听戏?”于是乎,明白事理的女人总会给足自己男人面子,吵闹之声,戛然而止,大家又开始静下心来听戏。
说的兴浓,听的正酣,唱戏的却道一声“想知下回如何,且听明天解说!”于是半是遗憾,半是回味,慢慢腾腾,伴着星月,携着寒风,和着悉悉索索脚步声回家,钻进暖暖的被窝,幻想着明天的情景,进入梦乡……
如今,电视、电脑、手机遍地都是,想看什么看什么,再也不用披星戴月,风霜雪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怀念那星光闪烁夜晚、那犬声吠吠乡村、那散发着浓浓泥土香味的乡情乡谊、那给了我无限知识和欢乐的儿时瞎腔......
秃尾巴老李
庞国强 文
老家前有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小河,叫宁汶河
105国道穿河而过,河上有座石桥,无正式称谓,俗称杨桥。
小时候还曾经看到过石桥边上有座很高的纪念碑,碑上有铭文,可惜年小不识字,也不知道是纪念何人何事,何典何故。后来桥面拓宽,石碑也不知所踪,地方志里亦无记载,更是无从考证了。
未修国道前,河上无桥,两岸人家往来,需摆渡乘船。河边村落众多,人丁兴旺。南岸有李官集,北岸有彭集,自古以来就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商贾云集的集镇,渡口在当时也是相当的红火。
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一支抗日队伍追击日本鬼子,从南往北一路打来,只杀的小日本鬼哭狼嚎,血流成河。追到宁汶河的时候,鬼子乘船全过去了,并把所有的船只都焚烧的一干二净。八路军面对滔滔河水,愁的无计可施,正在这时,天上忽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大雨滂沱,一会儿风停雨止,河上就出现了一座石桥。
抗日队伍浩浩荡荡的从桥上开过去,一时间,马蹄声疾,旌旗猎猎,战鼓喧天。部队过去了,石桥南头突然流出了很多鲜红的血液,把小汶河都染红了,又是一阵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突然,石桥变成了一条没有尾巴的银龙腾空而起,向东北地区方向飞去。
据老人讲,那是宁汶河的小龙王在帮助抗日队伍呢。由于部队战马脚上都有铁掌,把小龙王的尾巴踩断了。小汶河的龙王老家就是河对岸汶上县李官集的,由于没有了尾巴,大家都从此都尊称它为秃尾巴老李。其他省市地方也有有关老李的传说,老人们讲应该不靠谱,老李家是正宗李官集的。
小汶河
庞国强 文
故乡前面有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小河,叫柴汶河,也是泰安市和济宁、东平与汶上两市县的界河。岸边杨柳依依,蝶飞花舞。
印象中第一次到小汶河,记得大约是三四岁。那天我与根生叔坐着五爷爷的马车到小汶河拉沙子。五爷爷装沙,我与根生叔在靠近岸边的水里玩耍。河水清澈见底,天上的白云倒映在水中,许多的小鱼虾在云中穿梭,脚底下是软软的黄沙,踩着格外舒服,岸边的沙滩上散落着许多五颜六色贝壳。我胆子较小,不敢到里面去,只在靠近岸边的水中逗鱼虾玩。根生叔不知怎的就跑到深水区了,吓的在哪大喊大叫,水都快淹没到脖子了。五爷爷赶忙跑过去,一把拉住,提溜上来,就是一巴掌。以后五爷爷再也没有领着我们去过。
河南岸约三四里路就是外婆家高村,淌水过河,是上外婆家最近的路。常听母亲说,小时候领着我走外婆家,都是先把我背过河去,再涉水过来拿东西。小时候的事情记不得了,只记得有一年也是走外婆家,那时候到了枯水期,只有低洼处还有水,剩余的就是满眼的黄沙滩,和在夕阳照耀下闪闪反光的小贝壳。到了河滩,看到一堆水草边,有十几只大雁在休憩。奇怪的是,那些大雁见到我们一点也不害怕。
长到十几岁,到了夏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就经常到柴汶河游泳。河南岸,是汶上县李官集的一片果树林,里面长满了苹果、杏、桃、梨等树,还有桑葚。桑葚是野生的,没人管。游泳累了,渴了,我们就到对面的沙滩上休息。这时候,桑葚正是成熟的季节,红里透黑透亮的桑葚,一串串、一簇簇,把树都压弯了腰,摘一串,放在嘴里,蜜在心窝子里。偶尔也干点偷鸡摸狗的勾当,偷果园的水果,不过要时刻提防看园的老头。这时候我们就分好工,有站岗的、上树的、在地上捡的,运气好的时候,也能收获不少。不过偷来的果子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有,不成熟的多,咬一口,涩涩的、酸酸的、麻麻的,一点都不好吃。赶上运气差,被看园的看见,一阵吆喝,树上的、地上的、站岗的、放哨的,吓的像兔子似的乱窜乱蹦、全做鸟兽散,现在想想一点都不划算。
再后来,来了个建沙场的,机器轰鸣,车轮滚滚,柴汶河的沙子源源不断地运到建筑工地,除了本县的外,还远销到外县市。宁汶河里到处都是大坑,沙滩不见了,全是泥土;汛期来的水也越来越黑,泛着黄褐色的泡沫,有时还散发阵阵恶臭,据说是上游造纸厂造成的。
前年回老家一次,再到小汶河,眼前是坑坑洼洼的干裂的河床,尘土漫漫,荒草凄凄,果园也成了烂泥滩,有勤快人,还在河床上种了庄稼。听家乡人讲,小汶河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水了,也从不见大雁落滩。
美丽的小汶河,儿时的乐园,现在只有在梦里还能寻得到昔日那种田园诗般的景致了。
庞氏祖坟
庞国强 文
祖林,是老家对祖坟的土语称谓。
人间众生,不管皇帝老儿还是布衣白丁,大都有块埋葬先人的坟地。皇帝的叫陵,如北京的明十三陵等,老百姓的不敢称之为陵,一般都叫祖林。
我老家的族人据家谱记载,原先在洪洞县老鸹窝村,明朝永乐年间的时候,迁移到山东来。
最初是在汶上北周屯王府庄,传至三世,三世祖锡公迁移汶上西关冉子阁阴,到六世祖之岐公又迁到到东平龙宫河畔生活至今。
一世祖迁汶上以前祖坟在山西洪洞县,一世祖二世祖祖坟在王府庄,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祖坟在汶上西关,六世祖坟先在美化夏家庄,后迁移至庞庄西、罗曼南、柴汶河岸北。
一世祖讳 熊公 二世祖讳 柰公为汶邑庞氏十三支共同祖先;三世祖讳 锡公 为汶邑庞氏东八支共同祖先,三世祖讳 锐公为汶邑庞氏西五支共同祖先;四世祖亲叔伯兄弟十三人,亲兄弟八人,其中讳 时泰公为东八支-八支四世祖先。东平庞庄庞氏一脉属于东八支第八支。其余各支庞氏血脉分布在汶上西关、侯之门、梁庞庄、郝营、房村、鹿湾、庞楼、阙庄、十里闸、开河东村、袁口、大营、宁阳彩山、郭家村、嘉祥庞庄、梁山西丁庄等地,更有甚者远在东三省、黄河北、河南、江苏及香港、美国,乃同宗同源
迁到东平后祖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平坟扒墓,所有的坟地都被平整成耕地了,祖坟在后辈人这里已经没有印象。
小时候曾在水井边见过平坟时运回来的祖石碑,上面有很多字,可惜年幼,不认识,后来也不知所踪。据有年纪的讲,原先东平庞氏非常兴旺,后来来了两个南方蛮子,把石碑上的眼挖走了,石碑流血不止,从此,东平庞氏就逐渐萧条起来。
庞庄人上个世纪闯关东人很多,东北三省及黄河北都有,小时候还见过东北老家人回来探亲,岁月沧桑,老辈闯关东庞氏人都已在当地安家,论到小辈已经没有什么来往。
再后来,老人去世后就在村南的田里埋葬,也不留坟头,上面照样春播秋种,除夕清明祭祖,都是凭借印象中的位置,在麦草青青的地上画个圈,点上香,摆上供品,烧纸祭拜。
以前民间祖林都是非常讲究风水的。我老家前面有个外村袁楼的郭家林,据说对我村就非常不利,因为村里只有庞、杨两姓氏,螃蟹、羊对着锅啊。
后来兴起了平坟扒墓的热潮,原先的私家林地都不许保留,或深埋、或迁坟,郭家林也不存在了,代之而来的是一条纵贯南北乡间小路,没想到十几年后,我村果真出了喜事,那一年一下子考出了三位学生,顿时成了方圆几十里的大事情。当地一位曾经闯过关东的老人对我说,“修了一条路,把郭家林冲开了,我们村才会出现你们这样的状元!”当时年少,受的唯物主义教育深,也没当回事。
后来看到郭氏后人著名作家郭云策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说是他们原先的祖林在邻村裴寨的前面,林地正对着吉姓人家,由于郭家与吉家有仇,风水先生就出了这个损招,结果吉姓人家果然从此不振,最后被迫搬走。鸡飞锅里,焉有好事?此事不知真假,连郭先生也对此事颇有微词,说是倘若果真是这样,那风水师做得就不算厚道。反正后来郭家林迁到我村前面,应该与这无关,因为郭家与我村并无隔阂,据说上几代还存联姻。
平坟扒墓,破四旧,烧家谱,拆宗祠,对解放思想,消灭宗法,破除迷信,扩大耕地,也许有进步意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祭祖无处可祭,宗族见面不识,下代辈份混乱,血缘关系边缘,我看消极因素也许更大。
从风水宗教因素上讲,破坏人家祖坟,在民间是最缺德会遭报应的事情。到北京旅游参观定陵,导游说,当年参与挖掘定陵的民工,出来都莫名其妙的死去;今年到九华山朝拜,九华山有地藏王菩萨真身,当地人告诉我文革中有红卫兵小将要破坏肉身,结果下到墓穴中去,灯点不着,手电也不亮,后来六个人也相继或病或灾的死了,而且死相惨烈!
父亲去世已经十多年了,一直安葬在故土,随着经济的宽松及母亲要求,一直想把父亲迁移到公墓。前年,老家修路,要从原先坟地通过,正好借此迁坟。
在县城东郊龙山公墓,我请风水师为父亲选了个墓穴,背依松柏叠翠、郁郁葱葱的龙山,前临碧波荡漾、潺潺西流的大清河,大师说此地风水佳,遂择吉日而迁。愿佛祖保佑父亲迁移此地能得以永久安息。
每年的黄帝祭灵,老槐树寻根,都是在国家政府层面举行,对于凝聚海外华人人心,增强民族向心力,打击分裂势力,意义非常深远。
因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根之不在,魂附何焉?
所以,虽然离家二十年,定居烟雨江南,但对故乡仍旧一往情深。因为那里不光有熟悉的热土、血缘的亲情、欢乐的童年、斑驳的祖屋,更是列祖列宗长眠之地。我想几百年后,我的子孙后代要上林祭祖,除了龙山公墓,还要有老家庞庄的祖林。我知道这都是我们的根!
在我们的生命中,父系是一条河流,先辈们就是是河流的上游。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身体里才流淌着新鲜的液体——我们叫它血脉。而祖林就是这条河流的指向,有了它,才让我们这些后辈们走起路来,稳重而踏实……..
革命事迹
杨兆益烈士,东平县彭集镇庞庄人氏,1938年6月入党,东平五区动委会 委员, 1940年10月牺牲于北城子,安葬在东李庄村南。70年代,政府曾经组织各校学生前往扫墓祭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村庄未来
现在已经探明庞庄地下铁矿产丰富,储量约6亿吨,占山东省已探明储量的四分之一,平均品位24.95%,属鞍山式磁铁矿。估计不久将来,庞庄由于采矿,将会搬迁到其他地方。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村内情况
汶邑庞氏家谱
受姓考
古庞乡考
来汶考
汶邑庞氏年代考
茔墓序
庞氏字辈
支派现居地考
汶邑庞氏名人
庞锡
庞冯氏
庞时雍
庞开先
庞成先
庞弥娴
庞弥雅
庞正河
庞文池
庞振清
庞允翰
庞氏修谱记
汶邑庞氏考证及趣事
外国籍庞氏趣事
汶邑庞氏故乡质疑
春节习俗
村庄习俗
村庄人物
村庄故事
北大寺
口子门
鬼赶
漫天撒
火鸡橛子
听瞎腔
秃尾巴老李
小汶河
庞氏祖坟
革命事迹
村庄未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