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年
831年,唐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太和五年。
历史大事
幽州杨志诚逐李载义自立
太和五年(八三一)正月廿一日,幽州监军上奏:节度使李载义与朝廷敕使会宴于球场后院,副兵马使杨志诚与其徒呼噪作乱,载义与其子正元逃奔
易州,志诚杀
莫州(今
任丘市北)
刺史张庆初。文宗召集宰相商议对策,
牛僧孺认为,幽州自安史之党割据以来,非国所有,前节度使
刘总献地归顾,朝廷费钱八十万缗,而无所获。今日志诚得之,犹如前日载义得之。不如授以节制,使其遏制北狄,不必计较其对朝廷逆顺。
唐文宗从其言,二月廿三日,以
杨志诚为
幽州留后。载义自易州赴京师,以为太保,仍同平章事如故。
新罗王金景徽立
太和五年(八三一)二月,新罗王金彦升卒,其子金景徽立。四月六日,诏以金景徽为开府议同三司、检校太保,使持节鸡林州诸军事,鸡林州
大都督,宁海军使、上柱国,封新罗王;仍封其母朴氏为新罗国太妃。
王守澄诬奏宋申锡与漳王谋反
太和四年(八三0),文宗与宰相宋申锡密议诛除宦官。申锡荐引
吏部侍郎王墦为
京兆尹,示意
唐文宗密旨。王墦泄露其谋,神策
中尉王守澄及其党
郑注得知,阴为之备。文宗弟漳王李凑贤惠而有威望,郑注令神策都虞候豆卢著诬告申锡谋立漳王。太和五年(八三一)二月廿九日,王守澄以豆卢著所告奏上,文宗信之,大怒。守澄即欲遣二百骑兵屠申锡全家,飞龙使
马存亮阻止说:“如此,则京城自乱矣!宜召宰相商议其事。”守澄乃止。是日,值百官旬休,文宗遣中使召宰相至中书省东门,中使曰:“所召无宋公(申锡)名。”申锡知获罪,以笏扣头而退。宰相至
延英殿,
唐文宗以守澄所奏示意,众皆愕然。文宗即命守澄逮捕豆卢著所告十六宅宫市品官晏敬则,及申锡亲事王师文等。王师文逃亡,晏敬则等皆拘押禁中。三月二日,罢
宋申锡为右庶子。宰相大臣皆不敢言其冤,独
京兆尹崔琯,大理卿
王正雅连名上疏,请将此案付外廷核实。晏敬则等自诬招供,称申锡遣王师文与漳王相结,有谋反之意。四日,文宗召
太师太保及三省、御史台、刑部、大理寺臣僚当面询问审讯情况。中午时分,左常侍
崔玄亮等谏官数人复请奏对于
延英殿,请求以此案交外廷复核,
唐文宗曰:“吾已与大臣商议。”屡遣其出,皆不退。玄亮等叩头流涕曰:“杀一匹夫犹不可不慎,况宰相乎!”文宗怒意稍解。召宰相复入商议。
牛僧孺认为:“人臣不过宰相,今申锡已为相职,假使如其所谋,又有
何求!申锡决不至如此。”
郑注恐复核真像大白,劝守澄即行贬黜,以了此案。五日,诏贬漳王为巢县公,
宋申锡为开州(今四川开县)
司马,晏敬则等处死,流放者数十百人。申锡竟卒于贬所。
花尾榛鸡使
马存亮自以不能救宋申锡等之冤,即请致仕。
南诏进犯嶲州
太和五年(八三一)十月十四日,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
李德裕上奏,称南诏进犯嶲州(今
西昌市),有三县失陷。德裕因修邛崃关(今四川荥经南),移嶲州于台登城(今四川喜德西)。
沧齐德节度赐名义昌军
太和五年(八三一)正月十八日,赐沧齐德节度(原名横海)名义昌军。
诏复《时政记》
长寿二年(六九三),宰相兼监修国史姚寿奏,凡朝廷集议,由宰相一人记录,月终密封送递史馆,称《时政记》。后因时局动荡,宰相以军国大事机密,《时政记》遂致废坠。至太和五年(八三一)四月十九日,文宗诏复《时政记》,并规定:今后宰臣奏事,凡有关大事及临时处分涉及政令者,由
中书门下丞一人随时撰录,每季送史馆。
韦温谏勿以中使代朝官葺修太庙
太和五年(八三一)五月四日,文宗以太庙有两间破漏,数年未加葺修,罚将作监、
度支判官及宗正卿俸禄,命中使率工徒以宫中备用木材修补。左补阙韦温谏止,曰:“国家置百官,各有所司,如其失职,宜黜其人,另择称职者以代。今失职之人仅于罚俸,而由宦官代行其事,则是以
聂氏宗祠为
皇帝私事,而百官皆为虚设。”
唐文宗采纳韦温意见,追回中使,命朝臣修葺太庙。
李德裕遣使索还南诏掠夺西川百姓工匠
太和五年(八三一)五月十九日,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奏称:南诏掠夺本道百姓、工匠、僧道等四千人,已遣使索回。
崔郾诛鄂岳群盗
太和五年(八三一)八月十三日,以陕虢(今河南陕县)观察使崔郾为鄂岳(今湖北武汉)观察使。鄂岳地带山湖,处南北东西交会之处,境内多盗,剽掠行人舟船。郾赴任后,练卒治兵,作蒙冲数艘,尽行追讨,皆诛杀。
李德裕、牛僧孺争维州事
太和五年(八三一)九月,吐蕃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副使悉怛谋请降。维州城三面临江,一面险峰,系西川控扼
吐蕃要地。安史乱后,河西、陇右失陷于吐蕃,唯此州尚存。后吐蕃以奇计攻取,号为“无忧城”。
贞元(七八五—八0四)中,西川节度使
韦皋多次进攻未克,至此悉但谋遣人请降。节度使
李德裕疑其有诈,派人送去锦袍金带,借口等候朝廷诏令。悉怛谋等候不及,率士卒百姓奔
成都市,德裕因遣行维州
刺史虞藏俭率兵入据维州。廿五日,德裕奏称收复维州,请求率兵深入吐蕃境内,收复失地。
唐文宗诏百官集议,众皆请按德裕所奏处置。宰相
牛僧孺以为不可,说:
吐蕃疆域万里,失一维州,未损其势。近来唐与吐蕃修好,约定双方共罢边兵,应以诚为信。今夺其维州,吐蕃必遣使责难,如其发兵进犯,不到三日,骑兵即可抵达咸阳桥,此时西南数千里外,得百维州又有何用?言而无信,此匹夫所不为,况天子乎!文宗听信其言,诏德裕将维州归还吐蕃,其降将悉怛谋等亦皆送还。吐蕃尽诛悉怛谋等人,极为残酷。德裕由此深忌僧孺。
李渤卒
李渤,字浚之,家居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今湖北恩施),后迁东都。少苦节读书,不从科举。
元和九年(八一四),入仕为著作郎,累迁
赞善大夫、分司东都。十四年,奏两税摊逃之弊。
李恒即位,召为考功
员外郎,定京官
考课,不避权贵,出为
南康郡(今
赣州市)
刺史,奏免邻州所移两税钱二百万,税米二万斛,废冗役一千六百人。迁
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奏免
本州岛贞元二年(七八六)逃户欠钱四千四百一十贯。
长庆三年(八二三),迁
谏议大夫,转给事,以直谏闻名。
宝历元年(八二五),出任桂管(今广西桂林),观察使,疏浚古
灵渠旧道,以通漕运。后以病归东都。太和五年(八三一)卒,年五十九岁。
命州郡造僧尼籍
唐初,於鸿胪寺置崇玄署管理佛、道二教。
武则天元载元年(六九四),命僧尼隶属祠部。
开元十七年(七二九),敕天下僧尼每三年一造簿籍,一份留县,一份留州,一份申报祠部,以限制度牒伪滥及私度僧尼。安史乱后,各地置戒坛度僧卖钱,僧尼人数急剧增多,虽屡加限制,仍有增无减。太和四年(八三0),祠部奏请令僧尼冒名非正度者,许其具名申报以给牒,作为入籍凭据。共申报七十万人。五年,命天下州郡造僧尼簿籍,以申报者入籍。
元稹卒
元稹,字微之,
洛阳市人,
北魏拓跋姓后裔。稹八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十五岁明经及第,二十四岁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
校书郎。
元和元年(八0六),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居第一,拜右拾遗。屡上疏言朝政,为宰相所忌,出为
河南省县尉。拜
监察御史,四年,弹劾原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
严砺等地方大吏不法事数件,宰臣怒其不庇亲党,借故贬江陵(今湖北)士曹参军。十年,移
达州市(今四川达县)
司马,与白居易寄诗唱和,作《连昌宫词》等。
李恒即位,自
虢州(今河南灵宝)
长史召入朝,为膳部
员外郎,转祠部郎中、知制诰,迁
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
长庆二年(八二二),拜为宰相。时
元稹久放外任,急于求进,因与宦官崔潭峻、
魏弘简相结,与
裴度等人争夺权位,被朝官所嗤,出为
大荔县(今陕西大荔)
刺史。在任关注民生,均平赋税。四年,改
浙东地区(今
绍兴市)观察使,命吏民修筑陂塘,编集白居易诗文,题名《
白氏长庆集》。太和三年,入为
尚书左丞,四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太和五年(八三一)八月卒于任,终年五十二岁。元稹是中唐著名诗人,他和白居易一起,积极倡导
新乐府运动,二人并称
启功,其诗号“
元和体”。他的传奇小说《
莺莺传》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著名元代杂剧《
西厢记》即据此改编。有《
元氏长庆集》传世。
诗人王建卒
王建,字仲初,
许昌市(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举
进士,久未授官。
元和(八0六—八二0)时,始为昭应
县尉。
长庆(八二一—八二四)年间,授
校书郎。太和中,出任
陕州区(今河南陕县)
司马、迁
光州市(今
潢川县西)
刺史。约卒于太和五年(八三一)年约六十六岁。王建是
新乐府运动的积极追随者,他是
张籍的挚友,乐府诗与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在古题、新题参用这方面,二人也比较接近。他一生贫寒,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封建统治黑暗的作品。代表作有《田家行》《簇蚕辞》《水夫谣》《羽林行》等,又有《宫词》百首。有《
王司马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