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周口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边缘、
周口市市东部。北邻鹿邑县,西接
淮阳区,南靠
沈丘县,东部和东南部与
安徽省的
亳州市、太和县和
界首市为邻。截至2021年,郸城县常住人口96.71万人,境域面积为1490平方千米,下辖3个街道、9个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新华路西段36号。
郸城县地处黄淮豫东平原,
黄河冲积扇南缘,全境形似一向东南开口的簸箕形盆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西周时期,郸城县属厉、陈两国,秦时期属陈郡的苦县、项县。隋开皇六年又设立郸县(今县城),唐后被称为郸城集或郸城镇。元朝分别属鹿邑县、宛丘县。清朝大部分归属鹿邑县小部分淮宁县、沈丘县。1952年8月,政务院正式批准成立郸城县。2000年,周口撤地设市,郸城县属于周口市。
郸城县规划建设“东部中药材、南部
黑皮冬瓜、西部
番薯花生、北部辣椒、中部果蔬”五大种植产业基地,全县发展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养殖场、水产养殖。该县第二产业以食品医药主导产业和制衣制伞特色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以服务业、
电子商务为主,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2021年,郸城县生产总值为366.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1:43.4:37.4。该县被称为“两省三县通”,其境内被高等级公路环绕:G344横贯东西,G220纵贯南北,S211、S214、S324也交汇于此。
郸城县是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名县。郸城县有坠剧、大鼓、张振福泥塑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0多项;有
段寨遗址、堆寨遗址、汲冢遗址、宁平公主墓、竹恺店古墓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河生态旅游区、中原民俗园、幸福梅园景区等国家A级景区3处。
名称由来
传说,此地为
春秋时
老子李耳的炼丹地,老子在此将丹炼成,遂名“丹成”。后演变为“郸城”。
历史沿革
先秦
西周时期,郸城县东部挨着“厉”(今鹿邑县城东太清宫),西部挨着“陈”(今
淮阳区城东),郸城县夹在两地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郸城县西部属于陈县,中部属于鸣鹿(今鹿邑县辛集),东部属于苦县(苦音hù,今鹿邑县城东)。陈县、鸣鹿、苦县三地最先属于
陈国,楚国灭掉陈国后,郸城变为了楚国土地。
秦汉至南北朝
秦时期,郸城县内大部分地区属于陈郡苦县,小部分地区属于陈郡项县(今
沈丘县境)。
西汉设立了宁平、宜禄两县。宁平县属淮阳国(今郸城县
宁平镇);宜禄县属
汝南郡(今郸城县
宜路镇)。
东汉时期,宁平县属
河南省陈国;东汉初废后,永元七年(95年),宁平县恢复,全县属豫州汝南郡,永元十二年又废。
三国魏晋时期,郸城县内的西部地区属陈郡武平县(今鹿邑县武平城);东部地区属陈郡苦县,全县隶属于豫州。
晋朝时期,宁平县被撤。县内地区分别属豫州梁国苦县、武平县、陈县、项县。东晋
咸康三年(337年),苦县变为父阳县。县内地区分别属于豫州陈郡武平县、父阳县。
北魏年间,境内实行“均田制”:一种叫公田(分给公百官种),一种叫民田(分给农民种)。至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规定:土地不准买卖,居室(宅基地)3口1亩,奴婢5口1亩。
北魏、
北齐、
北周时期,郸城县分别属于武平县、谷阳县,均隶属于
陈留郡。
隋唐至宋元
隋朝开皇六年(586年),设立郸县(今郸城县城),县内区域全部属淮阳郡。
开皇九年(589年),颁布均田令,农民所受的土地分露田和永业田两种。露田,人死后,要归还政府,永业田可以世袭传给子孙。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实行度田之法,阔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一,百亩为顷每夫绶田一顷。
唐乾封元年(666年),郸县被废,谷阳变为真源;载初元年(689年),真源变为仙源;神龙元年(705年),仙源恢复了真源这一名字,并且县内地区分别属鹿邑县(今鹿邑县鹿邑城村)、真源县(今鹿邑县城)、宛丘县(今淮阳县城)、项城县(今沈丘县城)。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源变为卫真。县内区域分别属鹿邑县、卫真县、宛丘县。并在郸城设镇。
金朝时期与宋朝时期制度一致,全县属南京路。郸城仍设镇。
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合并了卫真县和鹿邑县,治所属今鹿邑县城。县内区域分别属
鹿邑县、宛丘县。
明清
明朝时期县内地区大部分属鹿邑县,一部分属陈州,归河南承宣布政使司管辖。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从山西、山东、湖南、湖北、等地移民于鹿,尤以山西洪桐县人居多。今郸城境内各地均有移民入户。
清代时期县内地区大部分属
河南省商丘市鹿邑县,其余地区属陈州府
淮宁县、
沈丘县。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以前的人丁数造册记,作为以后征收丁银的标准,五十年不变,增人丁不增征银。
中华民国时期
1913年2月,县内区域属开归陈许道,后开归陈许道改为豫东道,淮宁县改为
淮阳区,并属豫东道。1914年6月,县内区域属
开封市道;8月,鹿邑县在郸城镇设立县佐。
1914年5月,刮千热风,麦不饱。
1930年,一级建制与县佐被废除。
1932年8月,县内地区分别属鹿邑县、淮阳县、
沈丘县,3县均属于
河南省第七
行政督察区(署治淮阳)。
1938年,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原署治商丘)、鹿邑县政府先后迁至秋渠集(今郸城县秋渠乡)、石槽集(今郸城县
石槽镇)。
1938年6月,
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
中国国民党军队为阻止日军进攻,于9日扒开
花园口镇黄河大堤,黄水滚滚南下,22日入境。黄水所至人民流离失所,财物损失惨重。
1941年,全省行政督察区由11个变为13个,县内地区分别属第二行政督察区鹿邑县和第七行政督察区淮阳县、沈丘县。
1942年8月,日本侵略军在沦陷区推行毒化政策,河南省划
彰德府、鹿邑等8县为种烟区,迫令种植
罂粟,规定鹿邑县种植7000亩,境内巴集、曹集、汲冢等地毒品充斥,受害者不计其数。
1945年8月,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鹿邑县政府均迁回原治所。
194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任集(今鹿邑县
任集乡)建立鹿淮太县民主政府;12月底,鹿淮太县分为鹿邑、淮阳、太康3县。
1946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
白马镇(今郸城县白马镇)组建鹿太县民主政府;12月撤离。1947年2月,郸城建立了沈鹿淮县民主政府;7月,郸城变为沈鹿淮太县(包括今安徽省太和县一部分);11月,又变为沈太鹿县;12月,改称为名界首县,以上边区县原隶属于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第二分区。
1947年6月,中共豫皖苏区二地委(即二分区), 在吴台邵庄召开土地改革工作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将过去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会后,地委和鹿邑、亳县县委分别在吴台区、宁平区和白马区老牙店进行土改试点工作。
1949年3月,豫皖苏边区撤销,各县区划随之调整。鹿邑、淮阳、
沈丘县3县均隶属于
河南省淮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5月,河南省郸城办事处(县级)成立,并称为淮阳专区。
1952年8月,设立郸城县,县人民政府驻郸城集,依旧属淮阳专区;1月,撤销淮阳专区,郸城县隶属于
商丘市。
1952年11月底,土改复查运动结束,计207个乡。发证的3个乡为二等乡,复查115个乡,一类18个,二类乡61个,三类乡36个, 所有土地房屋之旧契约一律作废,全部收缴。
1958年4月,撤销商丘区,改划为21个乡、1个镇。
1958年6月,以基千
地方武装为骨干,实行训练与挖河相结合,开挖3 条“劳武”。其一北起
烈士陵园,其二北起刘丙庄,其三北起丁庄,均南入皇姑河,每条长约4千米,总占面积480亩。
1961年8月19日,改划为10个区;12月,恢复商丘专区,郸城恢复到商丘专区领辖。
1965年6月,
河南省增加了
周口专区,郸城县改属周口专区。
2000年,周口撤地设市,郸城县属于周口市。
2006年1月18日,《周口市政府关于对郸城县撤销城关镇设立办事处请示的批复》(周政文[2006]12号)同意撤销城关镇,将
城郊乡新村、孔桥、前罗堂、丁寨、响盘庄、丁老家、杨庄、王老家、郑小楼9个行政村划入城区,设置洺北、洺南、新城3个办事处。
2021年12月,郸城县共辖8镇11乡3个街道,1个区,523个村委会。
2022年,
汲水乡改为汲水镇,郸城县辖9镇10乡3个街道。
地理
位置境域
郸城县地处河南省东部边缘,
周口市市东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5°00'~115°38',北纬33°25'~33°49',东与安徽省亳州市
谯城区和
太和县为邻,东南与安徽省
界首市接壤,南与
沈丘县毗连,西与
淮阳区交界,北与鹿邑县毗邻。县境东西长58.9千米,南北宽43.5千米,总面积1490平方千米。
气候
郸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充沛,秋季晴和日照长。多年平均气温14.6℃,1月平均气温0.1℃,7月平均气温27.7℃,平均气温年较差4.6℃。生长期年平均305天,无霜期年平均226天,最长达268天,最短为19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29.2小时,年总辐射616402.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755.7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90.6天,最多达128天,最少为69天。降雨时期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份。多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冬、秋季多偏北风,春、夏季多偏南风,全年以偏北风为主。
地质
地质构造
郸城县地质构造位于华北断块盆地周口坳陷之中,除北部几个乡(汲水的西北部,虎头岗、胡集、汲冢的大部分及吴台、李楼的全部)居鹿邑凹陷,东南部(秋渠、东风的少部和宜路的大部分)属沈丘凹陷外,其主体部位均位于郸城凸起之上。在郸城凸起上,上第三纪
地层直接覆盖在基底的
花岗石上,而属北部的鹿邑凹陷中,则缺失下第三纪、
白垩纪、
侏罗纪、上三迭纪地层。
地层
郸城县地层主要有第四系、上第三系、下第三系、三迭系、二迭系。
第四系地层厚约200至250米,为灰黄、棕黄色粘土层,
粉砂质粘土层与灰黄色粉砂层、含砾砂层互层,顶部为土黄色表土层。粘土层多含钙质
结核,向下砂质逐渐增多。粉砂成分主要为
石英微粒,分选均匀。
上第三系地层厚约1000米。可分为馆陶组与明化镇组。馆陶组,上部为红棕、浅棕色粘土岩与灰白、棕白色
粉砂岩、细砂岩互层;下部为浅灰、杂色砂砾岩、含砾砂岩夹红棕、灰绿色粘土岩,局部夹劣质薄煤层。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明化镇组,上部为浅棕、棕黄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与浅棕色细砂岩、棕黄色砂砾岩互层:下部为浅棕色粘土岩与棕白、棕黄色粉砂岩、中、细砂岩、浅棕色粉--细砂岩互层。
下第三系
地层厚约1350至1600米。岩性以暗紫红,褐棕色为主的泥岩与棕色为主的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可分为沙河街组与东营组。沙河街组,中上部以棕色的灰质细
砂岩夹暗紫红色泷岩为主;下部以暗紫红、褐棕色的泥岩与棕色的含灰质细砂岩为主,并含砾细砂岩互层。砂岩中有
黄铁矿及
瓣鳃纲化石,局部含炭屑,灰质碎屑及灰质
团块,胶结疏松。泥岩夹灰绿色条带及灰质团块。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东营组,以暗紫红色泥岩与暗紫红,绿色为主的杂色细砂岩、含砾细砂岩互层。砂岩自上而下灰质含量增多,胶结疏松,局部较微密,含少量黄铁矿。
三迭系
地层厚约1000至1400米。可分为方山、林仙、二马营3组。方山组,棕白、棕灰色粉细砂岩及褐棕色
粉砂岩夹泥岩、粉砂质
泥岩为主,并有少量
页岩。林仙组,主要是棕红色粉细砂岩与深棕色泥岩互层。泥岩自上而下逐渐变薄为夹层。二马营组,以绿灰。棕灰的粉细砂岩与棕褐、紫棕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为主。
二迭系,目前本纪地层在县境内尚未全部揭穿。现已揭示出的有上统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和大峪镇组。上石盒子组,上部为灰白色砂岩与灰绿色泥岩互层;下部为灰白,灰绿色砂岩与灰、灰紫、灰黑色泥岩,灰、灰紫色铝土质泥岩、泥质铝土岩互层;底部夹煤及炭质泥岩各一层。石千峰组,灰绿、灰白色砂岩。顶部为
长石石英砂岩,中部夹褐色粉砂质泥岩。
大峪镇组,上部褐色泥岩夹细砂岩;中部棕色泥岩与粉砂岩互层;下部棕褐色砂岩与棕色泥岩互层。
地形地貌
郸城县地处黄淮豫东平原,
黄河冲积扇南缘,海拔35.6~43.8米。海拔最高点43.8米,最低点35.6米,高差8.2米。由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地面坡降平均为1/7000。境内南、北部较高,中、东部稍低,全境形似一向东南开口的簸箕形盆地。
冲积平原主要因为黄河南徙,由
颍河、
涡河泛道面状泥砂堆积而成。南部分布在
新蔡河以南和以东地区。北部分布在
洺河上游和革新河、
黑河市一线以北广大地带。平原上小地形比较复杂,常见的有高平地、平坡地、坡
洼地等地貌单元。
冲积湖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南、北部冲积平原间的中、东部广阔地带。地形平坦,平原上湖坡洼地星布。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地貌单元:一是过水平坡洼地,坡面流至此停滞,面积大而高差小,积水期较短。二是碟形或浅槽形湖坡洼地,地势周围高,中间低,积水期较长。三是沿河洼地,多在沟河交叉处,在暴雨河涨时,受河水顶托,地表水、地下水排泄不畅,滞聚于此,每到汛期,极易造成内涝。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郸城县境内河道均属
淮河。境内有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骨干河道共12条,河流总长度312.9千米,流域面积1417平方千米,河网密度0.21千米/平方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黑河。
黑茨河
唐桥店以上称黑河,以下及安徽省境称茨河,故有“上黑下茨”之说。源于
太康县县姜庄附近,东南流经
淮阳区,至鹿邑县王代口进入县境,流经李楼、吴台、胡集、城郊、虎头岗、宁平、汲水、丁村、南丰、白马10个乡,于张胖店进入安徽省,过
太和县、阜阳,原于茨河铺入沙颖河,现于阜阳西北入
茨淮新河。主干道在
河南省境长107千米,控制流域面积1214平方千米,县境内长46.5千米,流域面积312.7平方千米。是本县最大的防洪河道,防洪堤长90千米。主要支流有李贯河、老黑河、崔家沟、晋沟河、西洺河、皇姑河等。
李贯河
李贯河是
黑河市最大的支流。源于太康县
板桥镇水车陈庄,东南流至王庄洼朱桥后,沿淮、鹿边界到董楼,又走鹿、郸边界于吴楼北进入县境,于吴台乡于洼张庄西北注入黑河。全长67.8千米,流域面积536平方千米(包括老黑河),其中县境内长9.4千米,流域面积17平方千米。主要支沟多在太康、淮阳境内。
地下水
郸城县境内浅层地下水资源丰富,累年平均埋深2~3米,便于开采利用。根据浅层全新统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可分为三个区域。大水量区:面积为360.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4.5%。含水岩性主要以中、细沙和粉沙为主。主要分布在皇姑河以南,新蔡河以北和崔家沟以北,黑河以南以及练沟河两岸地区。含水层顶板埋深4~8米,底板埋深19~28米,累计厚度约10~24米。中等水量区:面积561.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8.2%。含水岩性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呈片状分布,全县各地均有发育。含水层顶板埋深6~18米,底板埋深22~30米,累计厚度约5~10米。小水量区:面积549.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7.3%。含水岩性以粉沙和白山土夹砂为主。主要分布在汲冢西南部,新蔡河以南,双楼东南,吴台周围以及清水河以南和南丰周围地区。含水层顶板埋深5~22米,底板埋深约30~40米,厚度累计不到5米。
水利
引江济准配套工程项目于郸城段的规划为,取水自鹿邑
试量镇调蓄水库,设计流量3立方米/秒,设计库容167万立方米,调蓄水库位于
巴集乡罗庄村南,
省道S324以北,
段寨村以东,李双庙以西,距离城区约3千米,调蓄水库占地面积1014.885亩,水面面积853亩。主要工程内容为2400KW提水泵站1座,输水管道33.88千米,调蓄水库1座。施工总工期24个月,工程概算总投资8.17亿元。
2021年,郸城县水利局建立了3处村级农民用水协会,县级
信息化平台环境提升1处宣传及培训,水电双计量远传设备260套,信息化设备10个,灌溉射频卡6000个,更新维修机井10眼,更换潜水泵10台,维修出水口60处更换地埋管道500米,更换地埋线1000米。
土壤
郸城县内的土壤下层为湖相
沉积物,上层大部分为
黄河冲积物,可分为2个土类,2个亚类,7个土属,23个土种。主要分为沙礓黑土类和潮土类。
沙礓黑土类,是以富含
碳酸钙的河湖相沉积物为母质,经过耕垦熟化而成。只有砂碾黑土一个亚类。面积127.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7.61%。分3个土属,9个土种。灰质沙礓黑土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城郊、双楼和秋渠等乡局部
洼地。灰质黑老土主要分布在县中、东部洼地的二坡地。灰质老土主要分布在汲冢、巴集、城郊、宁平等乡和城关镇砂礓黑土区域的高坡地。
潮土类,是在近代河流冲积物上,受地下水影响,经过耕种熟化发育而成的较年轻的土壤。只有黄潮土一个亚类。面积93.5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2.39%。分4个土属,14个土种。淤土主要分布在胡集,李楼,虎头岗、汲水吴等乡的北部,城郊乡崔家沟以北,以及宜路乡西部,东风乡东部,石槽乡西南角,钱店乡部分行政村。两合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钱店、东风、宜路乡,北部的李楼,吴台、虎头岗等乡。黑底潮土主要分布在黄潮土与砂礓黑土相交接的地段。砂土,主要分布在钱店乡西北部和县园艺场。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31日,郸城县共有耕地108101.59公顷;种植园用地735.45公顷;林地2880.44公顷;草地17.30公顷;湿地16.51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6660.6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408.5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691.36公顷。
水资源
郸城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年平均
降水量738.6毫米,年降水量在600至900毫米的年份占59%。地表水、地下水总开发量0.22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2万亩。
郸城县内浅层地下水累年平均埋深2~3米,便于开采利用。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地表水(降水径流量)资源9990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7465万立方米,入境水资源1545万立方米,三项相加2.9亿立方米,减去重复量0.16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2.74亿立方米。其中洺北区1.54亿立方米,洺南区1.2亿立方米。依此计算,郸城县亩均水资源量167.4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25立方米。
森林资源
截至2022年10月,郸城县林木覆盖率达30%以上,廊道绿化率达到95%以上,农田林网绿化率达98%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2平方米。
生物资源
郸城县生物资源丰富,属南北过渡类型。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烟叶为主,林木以泡桐为主,饲养动物以黄牛、山羊为主。县内粮、棉、油、烟等作物就有29属、240多个品种。常见的
乔木有杨、柳、桑、榆等。灌木有胡桑、山川柳、
簸箕柳等。果树有桃、李、杏等。
生物多样性
动物
郸城县境内的野生动物主要有兽类、鸟类、鱼类、
昆虫纲4类。
兽类常见的有野兔、
黄鼬、
耗子、
家鼠、
刺猬亚科等5种。鸟类有
喜鹊、燕子、
黄雀、斑鸠、麻雀、乌鸦、老鹰、
嗤怪子等16种。鱼类有鲤鱼、鲢鱼、鲫鱼、
乌鱼子、
黄鳝、
泥鳅、虾、鳖、蟹等。昆虫类数量较多。有属于
爬行纲的有蛇、
铅山壁虎、蛤蟆等5种。有益昆虫有
春蚕、
蜜蜂属、土元、
蝎子、蜘蛛等11种。其他昆虫有蚊、蝇、
凤蝶总科、
士蜂、蜷蜂、
飞蛾类等25种。其中,小
大天鹅隶属
脊索动物门雁行目
鸭科雁
亚科天鹅属,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球易危物种;
白颈鸦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名录中,属于易危VU级别;
普通鵟,为农田
益鸟,俗称“
白腰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植物
郸城县境内植物主要为
被子植物门。其中包括
木本植物有杨、柳、松、柏、桑、泡桐等乔木。
桑树、竹子、山川柳、簸箕柳、
小叶白蜡树、
紫穗槐等灌木。有桃、李、杏、枣、梨、柿、
苹果、
中国樱桃、
花红、石榴、葡萄等果树。有
刺柏、
松树、梧桐、
三球悬铃木(法桐)冬青、
黄杨、绒花等风景树;草本植物有
马齿苋属、
灰灰菜属、狗儿茶属、
地肤属等野菜类植物。芦属、腥草属、节节草属、三棱草属等野草类植物,还有国家保护植物银杏、黑檀、
黄连木等。
自然保护地
截至2023年4月,郸城县共有洺河及
新蔡河两个省级
湿地公园。
洺河是郸城县百万人民的“母亲河”,发源于
汲冢镇,穿中心城区而过,流经多个乡镇,县域内全长约40.4千米,平均宽度21米,
流域面积137.6平方公里,到安徽境内进入黑茨河。2017年2月,郸城县投资28亿元,打造洺河生态水系,对洺河及其相
连通的调水渠、五里河、劳武河、杨白沟“三河一沟一渠”23.9千米、198万平方米区域进行综合整治,2020年洺河生态水系建设项目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和省级湿地公园。
自然灾害
郸城县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大风、冰雹、虫害等。其中干旱发生年数占总年数的85%。
严重的一次干旱灾害发生在1994年6月18日至8月22日,境内坑塘干涸,河道断流。郸城县147万亩秋作物全部受灾,其中绝收78.52万亩,减产5成以上的33.1万亩,并有112个行政村、22.4万人饮水发生困难。当年秋粮总产3394万
千克,比1993年减少1.82亿千克,造成74.7万人缺粮。洪涝年数占总年数的35%。
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003年7月中旬至9月7日,阴雨连绵,部分乡镇两月累计降雨量840毫米,其中9月4日早晨7时至下午2时,
白马镇东洺河流域一次降雨量达160毫米。农田普遍积水成灾,县境东部更为严重。秋作物受灾面积138.8万亩,其中成灾面积122.6万亩,倒塌房屋1300间,损坏树木5万余棵,经济损失达3.6亿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12月,郸城县下辖3个街道、9个镇、10乡。县人民政府驻新华路西段36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0年11月1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郸城县常住总人口95.5万人,城镇化率37.51%。郸城县内总人口约为106万,其中女性人数54万,男性人数52万,男女性别比为97.11(女=100);城镇人口为37.5万;乡村人口为67.8万。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26.89%,15-59岁占比53.42%,60岁以上占比19.69%,65岁以上占比15.49%。
民族
1982年,郸城县有7个民族。其中
汉族964564人,
回族113人,
壮族5人,戴族2人,
满族6人,
蒙古族5人,
达斡尔族1人。汉族占总人口的99.99%。截至2013年底,郸城县民族多为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7%以上,其次为回族。
语言
郸城方言划归中原官话商阜片,属于阜沈小片,共有1200多个
音节。郸城话阴平调最多,儿化韵也大量使用,这是当地话变韵的主要表现之一。郸城话最明显的变调有两种,一个是阴平与阴平相连,前一个阴平的调值变为33,另一个是阴平与阳平,上声,去声相连,阴平的调值变为22。
宗教信仰
郸城县有佛教、
基督教、
天主教、
伊斯兰教、
道教五大宗教。截至2023年12月,有张巡庙和光武寺两处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佛教传入郸城县的时间较久,影响较大。清末,县内有僧人住居的寺院百余座。进入60年代,佛教在群众思想上特别是青少年中趋于淡薄,原佛教徒有的归乡返俗,留者年龄普遍老化。70年代以来,已基本上没有职业佛教信徒,当地也没有佛教组织,仅有烧香拜佛祈福免灾的信神者,且多是老年人。
1932年,基督教通过美国牧士白太理和鹿邑县基督教福音堂传道员张厚恩传入县内,属浸礼会派系。到了1985年,全县共有35个教堂点,教徒发展到了8450名。
县内天主教原属于开封教区,由
意大利米兰宗座外方传教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由意大利籍神甫谭维新从
南阳市向
周口市、鹿邑一带传入。1933年,境内有教徒1300余人;到了1940年,县内天主教发展鼎盛时期,涉及64个村,有教徒2100多人;后来教徒人数逐年减少,到了1948年,仅有教徒300多人,含修士2人,修女6人。新中国建立后,年轻的
雅威教徒大都自觉脱离宗教,少数虔诚信徒则在自己家中守礼拜。1985年,县内有天主教徒30多人,修女1人,年龄普遍老龄化。
县内称伊斯兰教为回教,郸城县回教随
回族人迁入而传入。县内回族主要聚居于老牙店、丁村和县城。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县共有回族居民113人。
郸城县内有道教
庙宇大约30座,全部由道士主持。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庙宇的逐渐衰落,已无职业道士和道教的组织形式。但依旧有道教流派的烧香敬神,
占卜算命和扶人士,时有起伏。
经济
综述
郸城县第一产业农业以粮食种植,水产养殖,以及规模养殖场为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上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第二产业以食品医药主导产业和制衣制伞特色产业为主。同时打造出了百年康鑫、神农制药等医药高新技术企业;第三产业以服务业、
电子商务为主,打造了“老家丹成”公共电商品牌。
2021年,郸城县全县生产总值为366.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1:43.4:37.4。2022年,郸城县全县地方生产总值位居全市第一。
第一产业
郸城县第一产业以
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红薯为主,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超级产粮大县;经济作物以花生、辣椒、冬瓜、药材、蔬菜为主,种植面积50多万亩,形成南部
黑皮冬瓜、北部三樱椒、东部中药材、西部花生4大规模种植格局。家畜、家禽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等,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2022年,郸城县粮食种植面积280万亩,全县发展特色产业种植40万亩,发展规模养殖场945个,发展水产养殖2.2万亩,增加群众收入5亿元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24.38亿斤,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天豫红薯种植基地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河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周口农科院现代农业研究院落户郸城。郸城县还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荣获全国首批“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称号;“郸城红薯”荣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
汲冢镇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2021年,郸城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0.3亿元。
第二产业
郸城县以食品医药主导产业和制衣制伞特色产业为主。依托了
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建设生物医药园、食品加工园、伞业产业园、返乡创业园、
静脉产业园、物流产业园“六大园区”。培育出了
金丹科技、天邦食品、甜蜜蜜糖业等食品精深加工企业,百年康鑫、巨鑫药业、神农制药等医药高新技术企业,旭升帽业、凌微制衣等制衣制伞骨干企业,打造了“金丹”“天豫”和“百年康鑫”3件中国驰名商标,“广利发”“豫郸”等9件河南省著名商标。现如今郸城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0家,全国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创新型龙头企业1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省节能减排示范企业5家,
上市企业1家。
2020年产值突破230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8%,比2015年提高5.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增加值达到120.14亿元。
第三产业
郸城县的第三产业以服务业、电子商务为主。县内有中州国际温泉酒店、
汉庭、
维也纳酒店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连锁酒店。浙江万洋、江苏方远、
美凯龙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落户于此。截至2022年全县共有23个乡镇(办事处)电商服务站、300多个村级服务点,累计开展电子商务培训130余次、9691人次。县
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投用,打造了“老家丹成”公共电商品牌,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0亿元,网络零售额2.6亿元。商务中心区被评为全省“十快”“十先”和
河南省“三星级”商务中心区。
2021年,郸城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7.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49.8亿元。
经济功能区
河南周口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面积118平方千米,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77平方千米。该区以黄淮平原高质高效农业为主题,以小麦为主导产业业。截至2019年周口国家农高区已建成
高标准农田10.6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占园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0%。园区已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8个、高层次人才300多人,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6项、省重大科技专项9项,荣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7项。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0年,郸城县现有未上过学的共有9.9万人,其中男性占2.3万人,女性占7.6万人;接受过中学教育的共有47万人;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共有4.7万人。全县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9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2.7%。截至2023年7月,全县内共有高中10所,小学454所,初中44所。郸城县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10000人,占全县11168名教职工总数的89.5%。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318人,占2.85%;高级职称人才1725人,占15.44%。2022年高考一本上线4690人,居
河南省第一,高考各批次上线人数、上线率、北大清华录取人数实现全市“十一连冠”,中考“十四连冠”。
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始建于1951年9月,1988年更为现名,位于河南省郸城县校园路6号。学校占地面积188亩。现有教师839人,其中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中学正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10人,博士1人,硕士255人,高级教师263人,一级教师446人。现为全国文明校园、
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科技事业
截至2021年末,郸城县内已建有3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国家级重点监测实验室、18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以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和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先后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县域内企业先后荣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56项,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490件。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评定为
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和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
2022年,郸城县工业技改投资完成8.65亿元,增长205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3.58%,位居全市前列。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省创新龙头企业、省“瞪羚”企业、省“头雁”企业各1家。
文化事业
郸城县文化场所有国家三级图书馆--郸城县图书馆,国家一级馆--郸城县人民文化馆。该县是
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名县。截至2021年1月,该县有各级书画会员3000多人、各级诗词会员458人。郸城坠剧、郸城大鼓、
张振福泥塑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3月22日下午,郸城县在世纪广场举行“学习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群众文化活动。2023年7月16日,郸城县交通运输局在县人民广场举办专场文艺演出。
体育事业
2016年以来,郸城县加大财政投入,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增添体育活动设施,全力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持续健康发展。各学校普遍开展足球、排球、乒乓球等社团活动,举办文化节、运动会。该县在
周口市第四届运动会青少年组比赛共获得252块奖牌。郸城县体育场地人均面积达到2.49平方米。在郸城县新华路西段,一本高26米、宽93米、长270米的巨型“教育书卷”。这是刚刚落成的郸城县全民体育运动中心体育馆、健身馆、游泳馆三馆合一的创意造型。
体育馆和健身馆综合建筑面积19616平方米,体育馆能进行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球类活动,坐位3420个。游泳馆有着“
国家游泳中心”的国际范儿,建筑面积9054平方米,坐位1500个,馆内有国际标准的比赛池和训练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建筑面积为15246平方米的室内体育场,一个宽约180米、长约350米的室外体育场。
医疗卫生
截至2022年末,郸城县共有4家县级
公立医院、19家乡镇卫生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0个村级卫生所和26家
民营医院,组建4个紧密型医疗健康服务集团(
医疗服务共同体)。截至2018年郸城县医护人员数量为526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量为4831。
截至2022年5月,郸城县累计创建无疫村(社区)450个,储备集中隔离点61个、隔离房间5376间,建成东城方舱医学观察中心,购置负压救护车17辆,设置医疗救治床位68张,
核酸日检测能力提升至6.3万管。
郸城县中医院,位于郸城县育新路与金丹大道交汇处,1987年建院,国家三级中医医院。医院新区占地面积70亩,总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现有职工700余人,总床位800张,包含病房综合楼、门急诊医技综合楼、综合服务用房,设置临床科室18个,医技科室10个,行政科室23个。先后荣获“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文明诚信医院”“省市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2018年成功申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人居环境
郸城县2020年全县PM2.5年均浓度在33微克以下,PM10年均浓度在85微克以下,优良天数为295天,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浓度及污染天数明显减少。截至2022年末,该县空气优良天数196天,居全市第3位;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下水水质级别保持稳定;全县未发现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高效推进国土绿化,全县共完成造林1.45万亩,常规养护绿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实现城区绿地率40.73%、绿化覆盖率41.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6平方米。
社会保障
2022年,郸城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04%,困难群众参保率100%。新建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46所,10所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截至2021年12月,该县城镇新增就业1619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5人,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1872人。该县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扶贫车间,精确提供岗位6000多个,有效促进就地就近就业3150人,开发
公益性岗位2759个,累计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2056.4万元。该县新增创业辅导人数1272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训4620人;开展创业培训600人次;发放各类技能培训补贴247.68万元。
交通
综述
郸城县已形成由公路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郸城县素有“两省三县通衢”的称号,县内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G344横贯东西,G220纵贯南北,S211、S214、S324交汇于此。并且距
河南省常年通江达海的港口—
周口港30分钟车程,距
周口西华通用机场和途经郸城南部的
郑合高速铁路仅15分钟车程,距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2小时车程。
公路
郸城县有207、210、219省道过境,其中207省道境内长51.3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鹿邑县、
沈丘县;210省道境内长33.4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鹿邑县、沈丘县;329省道境内长53.97千米,双向2车道,通往
淮阳区、
亳州市双沟镇。有县乡(镇)级公路39条,总长686.2千米。周运集团郸城公司客运车站和河南万里集团郸城公司客运车站2个车站,日均发送548辆客车,日客运量9600人次,年货运吞吐量210万吨。201年,
运输企业拥有货运汽车115辆,2300吨位;客运汽车548辆、16440座位;货运量70万吨,货运周转量1100万吨千米,客运量35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200万人千米。
公共交通
截至2021年,郸城县共有120辆新能源电动城市公交车,6条公交线路,3 个城市公交车站,2个1600千伏安箱式变电站,1个1400千伏安式变电站,设置充电桩54台,充电枪72支。共有农村客运车181辆,已开通农村客运班线31条,发班次461班次,运营总里程25700.8千米,设置停车站牌569个。2021年全县共完成旅客
运输量1078 万人次,客运周转量 20900 万人千米。
人文
综述
郸城县内有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并不时有汉代文物出土,民间文艺异彩纷呈,具有一定的古代文化基础。自建县以来,县内先后发现了
段寨遗址、
汲冢遗址、丁寨遗址、吴台庙遗址、梁庄遗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城乡文化事业不断恢复发展,郸城的坠剧、
大鼓、
张振福泥塑曾被列为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古迹
截至2021年12月,郸城县有1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段寨遗址、堌堆寨遗址、汲冢遗址、宁平公主墓、竹恺店古墓群、王子升仙台等文物古迹。
段寨遗址位于河南省郸城县巴集乡段寨村西北角,南北长391米,东西长283米,面积110653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古聚落遗址,蕴涵丰富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龙山、商周文化遗存。特别是在此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遗物,受到各级文物专家关注。
位于县城东15千米、宁平集南刘贞楼村东南角,俗称“梁堌堆”,传为宁平公主点将台,故群众又叫“点将台”。面积约450平方米,呈坡形,最高处高出地面3米。1978年4月,经地,县考古人员考察,有小型汉墓残迹,并搜集到陶器碎片和骨箭头,石品等,根据遗物特征,暂定为商代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3月,郸城县共有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项、省级项目代表性
传承人7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余项、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余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0余项、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余名。
郸城泥塑是
中原地区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题材来自社会底层的豫东农村人物,往往捕捉生活中最具动感和情趣的瞬间,造型古拙、朴实、夸张、多半眯着小眼,咧开大嘴,一幅笑眯眯的憨态,表现出的却是农民历尽沧桑后的满足、希望、苦中作乐。
郸城坠剧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河南坠子演员
吴宗俭、马艳秋等活跃在
商丘市、
亳州市一带,1956年为支援新建县的文化建设,商丘市曲艺剧社迁到郸城县,改名为郸城县坠剧团。之后,坠剧在郸城得到快速发展和提高。1983年,自编自演的《嫁母》《包公招亲》被
河南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播放。近年来,郸城县斥资购买大量乐器,编排《小包公》《王华买爹》等一批新的坠剧剧目,使这一濒临灭绝的戏剧奇葩得到继承和发展。
习俗
生产习俗
郸城的生产习俗主要有耕作、栽树、饲养。耕作习俗有
立春开耕、后晌种谷、打头场麦、吃垛垛饭、出(拉)粪留底等。栽树习俗有庭院栽树、
腊八节抹米饭、留看树佬等。饲养习俗有饲槽放置、牲畜繁殖、膘猪出圈等。此外,郸城还盛行封“红包”“双九”开业等生产习俗。
生活习俗
郸城县在
春节时期有蒸枣山的习俗,即过年谣中的“二十八,蒸枣花”。把一个个条状的面圈在一起,再叠成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或
梯形的
大饼状,从下至上,次第渐小,套成个山形。过年时把枣山放在堂屋正中,呈装饰型精致细腻,体积庞大。
节日习俗
相传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是张灶君上天回报民情的日子。民间这天向灶君举祭,故称祭灶日。当地还称这天是“小年下”“过小年”。当日,白天清扫厨房,晚上祭灶。祭灶时,用
糖瓜(
麦芽糖)抹在灶君画像的嘴上,也抹在锅台脸上。
迷信说是粘住灶君的嘴,防止上天回报时说狂话。然后,焚香放炮,祈福免祸,把灶君画像和灶君马(事先用秫秸扎成马状),连同
麦麸、谷草焚化“升天",一般由男子主祭。祭时口念:"一把干草一把料,把马喂得咴叫";“灶君上天,好话多说,劣话少学”;“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进入50年代以来,祭灶诸仪式少见,但扫厨房、燃鞭炮之习仍存。
饮食
郸城县人民以面食为主,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是馍、
面条和红芋;菜食有肉类,蛋类,蔬菜类和豆制品。美食众多,最传统也最出名的,当属
宁平麻花、
张集熏鸡等。
宁平麻花原是清朝宫中著名小吃,后来随着时代变迁,流传到了民间,用宫中秘方加现代最新科技精心研制而成,其特点是落地即碎、火点即燃、香而不腻、酥脆可口、食后无渣、久放色香味不变。
张集熏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肴,以色、香、味、形四美俱全而闻名遐迩,畅销豫、鲁、苏、皖四省。据传,清乾隆年间,张集李姓人家得宫迁秘方,经营熏鸡。张集熏鸡从宰杀、整形、油炸、蒸煮、抹蜜、搭色等,规范操作,十分考究,制作出来的熏鸡,骨酥肉烂皮裂,肥嫩爽口不油腻,色亮形美不松散。
说起左家油旋饼,
慈禧曾吃中,清末时期传郸城,香酥可口一层层。
特产
郸城县盛产红薯,郸城红薯也是
河南省周口市特产,全国农产品的地理标志。2018年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郸城红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郸城吴台莲藕以节长、粗壮、脆嫩、味甜著称。
清代《鹿邑县志》早有记载,是当地土特产之一,每年入冬至初春,内贩外运,不绝于市。
黑皮冬瓜有抗病、高产、优质等特点。小麦收获后种植,生育期90天左右,每666.7平方米栽植600株左右,单瓜重15-20
千克,最大可达30千克以上,一般单产5000-7500千克。
风景名胜
综述
郸城县的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国家A级景区3处,包括国家3A级景区洺河生态旅游区、国家2A级景区中原民俗园和国家2A级景区幸福梅园景区。除此之外,还有金丹公园、尊师亭、郸城县博物馆等景点。
主要景点
中原民俗园是
河南省首家、自行设计投资建设,并荣国家AA级旅游景区的民俗园,位于周双路南侧
丁村乡大贺庄村。整个园区共有公共娱乐场所、耒集萃与天工开物馆、石器苑和集贤堂4大部分及20多个景点组成,共占地30余亩。园中收藏了2000余件中原农民使用过的农耕具及生活用品,包括数千年前的土犁耙、纺车织布机、马车大轿等很多在民间即将消失的民俗物品。
李宗田烈士纪念碑位于县城南北大街路西,洺河大桥南侧,座西向东。碑系青石刻成,高1.9米,宽58厘米,外覆以砖结构碑楼。碑楼全高6.5米,分上下两层,下为矩形,上呈八角,拱檐挑角。在八角的东、西、南、北四个壁面,依次书刻“万古流芳”“精神不死”“卫国捐躯”“永垂不朽”16个楷体大字。1977年至1984年,县内馆藏文物普查组结合普查工作,又陆续征集到文物数十件。
郸城幸福梅园位于郸城县内,是以珍爱地球、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国家AA级旅游景区,同时还是
周口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郸城县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景区里除了50多亩的梅花,还有100多只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恐龙。
重要人物
重要荣誉
2018年10月22日,郸城县被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列为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2019年11月12日,郸城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列为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7月29日,郸城县被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1年 7月30日,郸城县被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列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2022年4月8日,郸城县被河南省教育厅列入2022年“国培计划”项目县。
参考资料
郸城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3-12-01
郸城红薯.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