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壶(Snuff Bottle)是用来盛放鼻烟的容器,高约3~8厘米,多为敛口,口径较小,口部以软木塞封闭。有的还装有细小的骨勺,可以方便从瓶中舀出鼻烟。体积小,便于使用者随身携带。人们在使用鼻烟壶时,通常是用鼻子将裹含着药气和香气的鼻烟吸入鼻腔粘膜,而后烟气散布全身,以此调节人体机能防病治病。现代社会闻鼻烟的习惯逐渐淡化,鼻烟壶的功能性和实用性降低,收藏价值升高。
鼻烟壶起源于美洲,初期为盒状,随着15世纪美洲大陆被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鼻烟盒也随着烟草香料等成为重要商品,并在
欧洲逐渐发展出更加精巧的造型。17世纪中期,鼻烟盒在欧洲贵族阶层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明清时期
中原地区增加对外贸易往来,欧洲的鼻烟盒开始传入中国,由清宫廷改良制作成瓶状。
清朝早期的鼻烟壶只在宫廷内部流传,供皇室贵族使用,清后期的鼻烟壶开始在民间流行,由民间制造行进行制作,受地域文化影响,出现了许多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多样的艺术主题。
制作鼻烟壶的材质种类繁多,有玻璃、瓷、玉、
甲山翡翠、
水晶、
玛瑙、
琥珀、
竹黄、象牙等等,融会了中国书画、雕刻、镶嵌等多种传统工艺,因此鼻烟壶又被誉为集中国
工艺美术之大全的袖珍艺术品。如现藏于
天津博物馆的清乾隆款料胎珐琅彩人物图
鼻烟壶,绘画精细入微,是一件玻璃与珐琅彩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鼻烟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虽然引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但广为流行,成为中国微观艺术的一个品类。
鼻烟壶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集中国多样艺术之大成。20世纪60年代成立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鼻烟壶在市场上的价值不断攀升,吸引了众多收藏家和投资者,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世界性的收藏品。鼻烟壶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成为了代表“中国收藏品”的象征。
名称由来
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掺入摩香等名贵药材,并在封闭的蜡丸中陈化数年而来。
其主要原料也就是烟草,是经过工艺处理后而供人吸闻的末末,同现代人吸烟不同的是,它不用点燃,不冒烟,不污染环境。鼻烟有黑紫、老黄、嫩黄等不同颜色,嗅之气味醇厚、辛辣。其味可细分为五种即膻、糊、酸、豆、甘,其中以酸味为佳。据称鼻烟具有明目、提神、辟疫、活血的疗效。《南越笔记》曾记载鼻烟的神奇功效:“驱寒冷、治头眩、开鼻、无烦。烟火其品最为高逸。
闻鼻烟原是美洲
美洲原住民宗教祭祀的习俗。1503 年,随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第二次探险的修道士帕尼把鼻烟传到
欧洲,16 世纪风靡欧洲诸国。
拿破仑·波拿巴嗜鼻烟如命。18 世纪是欧洲鼻烟壶盛行的时代。
据现存史料如
赵之谦《勇卢闲诘》记载在明万历九年(1582年),自
意大利由传教士
利玛窦传入中国,更确切的宫廷记载则是:在
爱新觉罗·玄烨二十三年(1684年),
康熙帝第一次南巡途中行至
南京市,洋人传教士汪儒望觐见皇帝,遂携方物四种献上,而康熙帝唯将“西腊”收下,这里所谓的“西腊”就是鼻烟(
鼻烟)的音译,当时还有“士那”或“士那乎”等多种叫法。其后,鼻烟在
中原地区宫廷和达官贵宵之间流行开去。清圣祖康熙重视提倡科学文化,视鼻烟为西洋药品,对鼻烟盒这种精致的西洋工艺品,怀有极大兴趣,下令成立宫廷
造办处,制造鼻烟壶。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于是鼻烟壶的制造,在民间也广为流行。
盛鼻烟容器最初的名字并不叫鼻烟壶。“装鼻烟之瓶,
西班牙语谓之蜡。盛烟之蜡旧制极小,仅贮两许,琢磨精巧,莹过
水晶,间涂以金,璀燥
陆离” 故而
赵汝珍在《
古玩指南》中对鼻烟壶的名字做了专门的考证。书中写道,鼻烟壶称“壶而不是“瓶”,名称本不恰当,“乃相沿已久,世人习而不察,均已不知其非矣”。“壶在历史上是盛酒的容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壶不仅是酒器了,也开始沏茶、装水,还出现了“漏壶”“唾壶”“投壶”等。鼻烟瓶是国外盛鼻烟的大型容器,大的能装500g多,小的也能装 200g,中国的日用鼻烟瓶则小得多。为了避免概念混淆,所以称中国制小型的鼻烟瓶为鼻烟壶。
历史沿革
起源
鼻烟壶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美洲,当地土著(
美洲原住民)有吸闻鼻烟的习惯,他们将制作好的鼻烟放置于各种树皮或动物的兽角、皮革和骨头等制作而成的器皿中,这就是原始的“鼻烟盒”。随着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首次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登上美洲大陆,来自世界各地的冒险家纷纷来到美洲并将这种烟草运回了
欧洲,在
法国宫廷以及
西班牙迅速掀起一股嗅闻鼻烟的时尚潮流,这种用以盛放鼻烟的小方盒也逐渐开始在欧洲的皇室贵族间流行起来,这就是早期的鼻烟盒。到了17世纪40年代,吸闻鼻烟已经成为欧洲的流行风尚,根据时尚、季节和社会环境来展示个人所拥有的大量鼻烟盒也逐渐成为品味的象征。
18世纪40年代,欧洲社会开始流行黄金
鼻烟盒,其中
巴黎凭借其生产技术及创新的设计内容成为了引领潮流时尚的风向标。18世纪下半叶,法国由于新兴工业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将颜料碾碎压成粉末并与胶混合的新技术,并将其应用到鼻烟盒的制作上,广受追捧。18世纪时期,鼻烟盒就展现出了它的外交作用,欧洲贵族会根据鼻烟盒的材质、形状、颜色等将其用于不同的外交场合,随后在欧洲和
俄罗斯(
俄罗斯帝国)又出现一批用于陈设或展示的鼻烟盒,借此彰显皇室的艺术品味,这些鼻烟盒的一部分被皇室用来赠送给王子或重臣,另一部分则作为国际外交礼品传入其他国家。
发展
明朝末年,鼻烟传入中国,
清朝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赵之谦在《勇诘闲话》一书中记载:“鼻烟来自大西洋意大里亚国。万历九年,利玛窦汛海入
广东省,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国人多服鼻烟,短衣数重,裹为小囊藏鼻烟。”因为
鼻烟是通过海上运输进入中国,所以最先流行吸闻鼻烟的是广东地区,但当时鼻烟昂贵且朝廷明令禁止,因此没有形成更大范围的流通,到了清朝,随着皇帝的推崇和国家海禁的开放,越来越多的鼻烟产品被引入中国,鼻烟才真正盛行起来。
然而关于鼻烟壶是何时传入中国的这个问题,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有些学者认为是在明代晚期,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是
清朝早期,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记载鼻烟壶的文献是《熙朝定案》,里面出现了“西腊”一词,是对英文“snuff”的汉译。
随着鼻烟的流行,作为鼻烟载体的鼻烟壶也开始进入大众视线。早期鼻烟的储存多是采用
欧洲的鼻烟盒或玻璃容器,但是这些容器存量少且价格高昂,于是有人借用盛装药物的小瓷瓶来储存鼻烟,这是中式鼻烟壶的雏形。到了清朝时期,皇室的宫廷
造办处专门为皇帝制造鼻烟壶,并在宫廷内形成独有的审美风尚。
清代鼻烟壶的制作明显受到皇帝喜好和技术发展的影响。清
康熙帝早期,鼻烟壶材质主要以玻璃为主,兼有陶瓷、珐琅等材料,采用内画技法,色彩上可分为单色和多彩两种形式,题材上以传统山水、花鸟为主,且仅在皇宫内府秘密流行,并没有流通到民间;清
雍正帝时期,鼻烟壶采用新的材质,如
玉石等,在制作技术上出现描金法、套色玻璃等,并引入了西洋材料;清
乾隆时期,鼻烟壶开始向民间流通,形成宫廷和地方两类鼻烟壶工艺制作机构,制造了仿制玉石、
玛瑙、
红宝石材质的鼻烟壶,技法上使用单彩套色和多彩套色,加工工艺上出现了内胎彩画玻璃鼻烟壶,最大的改变是在题材上,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之外,还出现了表现西洋人物的鼻烟壶。
十八世纪以来,大批的中国瓷器、
漆器、茶叶、丝绸在
广州市装上西洋商舶被运载至欧美各国,而西洋商舶又把烟草、鼻烟、鼻烟壶、玻璃器皿等商品运载到广州。广州逐渐成为鼻烟壶艺术的交易重镇。
到了清末,鼻烟壶在材质和题材上没有更多改变,但在技法上更为成熟,即鼻烟壶手工艺者将鼻烟壶的内壁打磨成乳白色的磨砂玻璃质感,然后用特制的变形细笔进入壶身内部作画。这使鼻烟壶的制作难度大大提高,但也使鼻烟壶的工艺进一步提升,这种技法一直沿用到现代社会。晚清时期内画鼻烟壶分化出了京、鲁、冀、粤四大流派,其制作的鼻烟壶风格显著,在民间流传甚广。
辛亥革命之后,
清朝灭亡,民国肇始,这一时期的鼻烟壶大多仿制
乾隆时期的样式,但工艺制作与乾隆时期差别很大,
内画鼻烟壶在这个时期逐渐兴盛起来,但因社会和经济不稳定等客观原因,晚清时期出现的众多艺术流派渐渐走向了没落。
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护传统艺术和手工艺,艺术品工厂开始恢复生产,并征招民间手工艺人。
北京市“清末内画四大家”之一的“叶派”创始人
叶仲三的两个儿
子叶晓峰和叶祺,被请进了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内画鼻烟壶也作为“保留行业”得以传承下来。现代社会人们吸闻鼻烟的热情逐渐消减,鼻烟市场被纸烟占领,而鼻烟壶则作为传统艺术流传后世,它不再作为盛放鼻烟的容器存在,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2019年,衡水内画省级代表性
传承人、
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馆长王自勇发起衡水内画非遗工坊,他们紧跟时代步伐,把乡村振兴、绿水青山、激情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等题材引入创作,旨在通过内画传统技艺的研究与创新、公益性技能培训等方式,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衡水内画。
鼻烟壶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为这一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023年,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郭建永展示的玻璃鼻烟壶,突破了
传统材料的限制,通过现代玻璃雕塑技术,创造出丰富纹理和层次感,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和技法并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意境,为鼻烟壶带来了具有时代感的全新表达。这种创新和转化不仅丰富了鼻烟壶的种类和形式,更提升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现代技术的助力下,鼻烟壶这一传统工艺品得以焕发新的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艺术桥梁。
艺术特色
材质
鼻烟壶的材质包括许多珍贵材料,如:搅花玻璃、套料、
玛瑙、
甲山翡翠、
水晶、象牙、
琥珀、雕漆、珊瑚等。
玻璃类
玻璃鼻烟壶是一种以玻璃为材料的鼻烟壶,也称作料类鼻烟壶,按制作工艺大致可分为单色玻璃、套玻璃、搅玻璃、洒金星玻璃、玻璃胎
珐琅彩等。单色玻璃鼻烟壶是用单一颜色制成的,色彩极为丰富,有涅白、仿玉白、宝蓝、天蓝、孔雀蓝、透明蓝、宝石红、豇豆红、透明红、
雌黄、
鸡油黄、
豆绿、淡粉、黑色、琥珀色、
褐色、仿翠色等二十余种。就材质而言,玻璃类鼻烟壶是中国鼻烟壶的“始祖”。玻璃鼻烟壶种类主要有内画珐琅玻璃、玻璃胎画珐琅、单色玻璃、套色玻璃、搅色玻璃、刻花玻璃等。其中,玻璃胎画珐琅彩鼻烟壶是在乳白色或透明玻璃料胎上施珐琅彩釉,然后再焙烧。由于玻璃与珐琅釉的
熔点不一样,而当时没有控温仪器,因此温度控制全凭经验,温度稍有不合适便会使玻璃壶变形。因此,画珐琅鼻烟壶数量十分少,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才能享用。
玻璃材质的鼻烟壶是制作最早、延续最长、数量最为可观、成就最为突出的一类鼻烟壶。玻璃鼻烟壶的制作工艺繁杂,材料质地坚硬、纯净,透度好,色彩表现极佳,可以和
天然水晶媲美,能使鼻烟的原始味道长久不变,而且玻璃的透明或半透明也易于观赏。
瓷胎类
瓷类鼻烟壶始见于清康熙时期,之后由官造民烧并举历朝相承,大量使用至民国初期,其中个别品种的烧制沿袭至今。官造和民造鼻烟壶都出自
景德镇市的瓷窑。瓷类鼻烟壶可分为单色瓷和彩色瓷两大类。一般来讲,瓷胎画
珐琅烟壶,紫砂类烟壶也归类在瓷胎鼻烟壶的名目中。瓷胎鼻烟壶除了不具备玻璃的透明性外,其他都和玻璃相近,而且更具有质感,也被广泛使用。早期瓷质鼻烟壶,主要有红彩、釉里红、紫色加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瓷鼻烟壶等类型,胎质细腻、坚硬,
釉彩表面温润、晶莹透亮,并且在釉上常常泛着一种淡淡的青色。
玉石类
鼻烟壶采用的玉石按照材质大致可分为
软玉和硬玉。软玉质地呈半透明和不透明状,以
和田玉为代表。
缅玉质地清澈莹洁,具有玻璃的光泽,以缅翡翠玉为代表。玉石鼻烟壶是鼻烟壶中的重要品种,因珍贵性和可塑性成为制作鼻烟壶的重要材料。玉质鼻烟壶在清康熙时期出现,
爱新觉罗·玄烨在京城
造办处设制玉作,其制作的鼻烟壶称为“官造”或“官作”。清
乾隆时期,玉质鼻烟壶达到了最高水平,这一时期出现大量留有玉皮的玉烟壶,也有比较罕见的
羊脂白玉烟壶,后期还出现了翡翠鼻烟壶,更是鼻烟壶中难得的精品。
清朝人崇尚玉质的温润,为了保持玉圆浑润泽的质感,制作了大量素面玉烟壶,又设计了各种不同造型来避免单调。
金属类
金属是中国早期制造鼻烟壶的材料,被
内蒙古自治区和
西藏自治区等游牧民族广泛使用。宫廷制作的金属鼻烟壶一般是选择铜胎、金胎、银胎三种贵重金属及珐琅为材质。金属类鼻烟壶常见嵌金银丝的工艺,又叫错金银,一般是在壶身上用银丝嵌出纹饰图案。
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的提高,素面或简单雕刻纹饰的金属鼻烟壶也逐渐被珐琅彩鼻烟壶所替代,珐琅彩鼻烟壶一般又可分为堑胎珐琅、景泰蓝、画珐琅。清康熙时期画珐琅随着中西贸易往来而传入中国。景泰蓝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量少,存世量也少,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珠宝类
珠宝类鼻烟壶是指用珍珠、
玛瑙、晶石、
甲山翡翠、
琥珀、
蜜蜡、珊瑚、
绿松石等材质制作的鼻烟壶。
玛瑙鼻烟壶同瓷器、料器(玻璃)鼻烟壶一样,属于数量较多的一种类型。玛瑙鼻烟壶流传的大多数是
乾隆制品,工匠们利用玛瑙材质上的颜色或杂质,设计出各种动物、人物、昆虫、花卉等图案。
蒙古族、
满族、
藏族等北方游牧民族制成的玛瑙鼻烟壶体积偏大,壁薄透明,盖上烟壶放在水中可保持不沉。后来又出现了
水晶鼻烟壶,是晚清时期的新奇工艺的一种体现。
除玛瑙等材质外,还出现了珊瑚鼻烟壶,属名贵品种,价格昂贵。珊瑚的优劣以颜色、体积大小、粗细,有无虫蛀判定好坏。碧玺、
红宝石、
蓝宝石、海蓝宝、
石榴石等宝石也可以被制作成鼻烟壶,这些宝石硬度高,质地脆,体积小,极少出现大小合适的材料,有些在制做鼻烟壶掏膛的过程中极易爆裂,因此这类宝石鼻烟壶大多体型较小,不做过多雕刻工艺。
雕漆类
雕漆,始于
唐朝,盛于明清。因雕漆主要工序是雕,主要原料是漆而得名。雕漆类鼻烟壶有金属胎和非金属胎两种,非金属胎一般为木胎,金属胎多用铜胎,是先在胎上漆,然后再雕漆,按所用之漆的不同颜色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彩、剔犀等多个品种。雕漆所呈现的效果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亦有描金漆、漆嵌宝等制作方式。
竹木牙角类
明代中期以后,象牙、
犀牛角、竹、木雕刻工艺品,在江南各地兴盛,清宫
造办处专设有牙雕作,牙作雕刻烟壶,每年仅制作几件。一直延期续至清末,但
爱新觉罗·颙琰朝以后技艺倒退,制造数量逐渐减少,由此可见其珍稀性。这类鼻烟壶材质脆弱,硬度不足,功能上以观赏、收藏为主,实用性小。
竹类鼻烟壶指的是
文竹鼻烟壶,清
乾隆时期江南地区的许多民间雕刻作坊在清中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竹雕鼻烟壶,也曾作为贡品进贡,但流传于世的寥寥,此种工艺到了乾隆朝达到了顶峰。
木质
鼻烟壶流传较少,材质上选取
乌木、红木、
紫檀、
降香等,在雕刻上多用浅浮雕,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也有雕刻吉祥图案、花鸟鱼虫和动物的,传世品较少。
其他类
器(葫芦器),也是民间发明的一种人工与天然合成的
工艺美术品,清康熙年间被引进宫廷生产,一直延续到清末。根据档案可知,清宫两百多年间生产的匏烟壶超过千件。
其他材质如蚌、果核等材料制作,材料不同,制作手法各异。
造型
鼻烟壶是一种小巧的容器,其材质各异,可以作为装饰品佩戴在身上。鼻烟壶的造型具有“新、奇、巧、绝”的特点,反映了匠艺人的巧思和智慧。在西方吸食鼻烟盛行时,曾有过大量的鼻烟盒。当鼻烟传入中国后,中国也制造了一些鼻烟盒,多为宫廷制作,异常华美富丽。随着各种质地、造型的中国式鼻烟壶出现,一些“玻璃鼻烟瓶”也呈现多样形态,或圆或方,或磨花处理,或仿
欧洲切割几何图案,丰富了中国鼻烟壶的艺术风格。这是
小行星3789鼻烟壶雏形 。鼻烟壶可分为盒式、瓶壶式和肖形鼻烟壶三类。
鼻烟瓶盒
鼻烟盒最早由西洋传入宫廷时期,沿用了欧洲的盒形,从清宫收藏品来看,当时鼻烟盒造型大多是圆、椭圆或长方形,还有各种奇特造型,不少烟盒都安置弹簧便于启合。
清朝鼻烟盒使用的时间很短,即使传入内廷也仍被视为“洋货”。清宫也仿制和创制过一些鼻烟盒,质地多以黄金、嵌珠宝、和田
羊脂白玉制作,造型有纯仿西洋式的,也有如中国文案陈设的桃形盒、百宝盒等,极其稀少。
瓶壶式鼻烟壶
瓶壶式烟壶是中国鼻烟壶中最常见的造型,但具体样式也有多种变化,早期瓶壶式鼻烟壶多为直筒状壶、
上丰下敛的柱状壶、丰肩敛胫撇足的观音瓶状壶等,后期又出现了胆形壶、扁壶、天球瓶壶、棒垂形壶、蒜头形壶、方壶、尊坛形壶等。至晚期主要以扁壶为标准造型。
肖形鼻烟壶
肖形式鼻烟壶取材非常广泛,以种类区分大致有:瓜果菜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及生活饰物用具等。可以说其涵盖了自然界的各个方面。
工艺
中国鼻烟壶小不过盈寸,重不过数两,其历史也不过300余年,但论其用材的丰富、工艺的复杂、制作的精美、造型的奇特、纹饰的多样,实可谓集中国多样艺术之大成。
清朝鼻烟壶的工艺精湛,变化无穷,有许多高超的传统工艺,如雕漆、漆、套料、彩绘、珐琅彩绘、治犀、贴黄、刻牙、雕竹、范鲍、镶金银、嵌螺钿、碾玉、内画等。
雕漆:坏体使用红漆装饰,制作工艺很复杂,漆有时候需要上二三十层,最少也需要上八九层,在漆还没有全干的情况下描绘图案,然后进行雕刻。
浮雕:是浮雕,主要体现在套玻璃鼻烟壶、雕漆鼻烟壶、雕瓷鼻烟壶及部分
玉石、铜、木、象牙等鼻烟壶上。
彩绘:主要体现在彩瓷、画珐琅、内画等鼻烟壶上。浮雕作品有写实性的,如人物、花鸟、草虫等;也有装饰性的如蟠螃纹、万寿纹、几何纹等。彩绘作品技法多样,题材甚广,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技艺和风韵,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内画:清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鼻烟壶的制作发展出了一种新的工艺品种——内画鼻烟壶,这是一种
汉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内画鼻烟壶也叫“里画壶”或“鬼画壶”,取其鬼斧神工之意,所谓“内画”,指的是用特制的细弯勾笔,在
水晶、玻璃、
玛瑙等透明材质的鼻烟壶内壁进行作画。
因在狭小的内壁进行反方向书画,大大限制了操作水平的发挥,需要创作者具有高超的技艺水准,不但有扎实的外画基础,还要经过严格的内画训练,否则差之分毫,失之千里。一支细如针尖的勾笔在方寸之间,能画出万里山河和各种飞禽走兽、人物花卉等,因而内画有“鬼斧神工”之美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几百年发展,逐渐分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
内画鼻烟壶是用一种特殊的小钩形毛笔在透明罐
内画的。最初,鼻烟壶的内部很光滑,不容易粘上墨水,所以只能画一些简单的图案。后来,艺术家用
铁砂、
碳化硅和水装入鼻烟壶,来回摇晃,使鼻烟壶内部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细腻而不光滑,容易附着
黑色,从而将诗、书、画融为一体,完美地绘制了鼻烟壶艺术品,也是当前鼻烟壶鉴赏活动中最受关注的品类。从光绪到民国初年,
北京市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内画艺术家,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优秀作品。
生产
宫廷鼻烟壶
在制作一件鼻烟壶的时候,一般是由负责此项活计的作坊画出所制作鼻烟壶的清样,通过
造办处总管交给皇帝身边的太监,由太监转交皇帝。皇帝看过清样后,在清样上可能要做一些改动,提出自己的一些具体意见和要求,再由太监转回造办处。有关作坊立即根据改定好的清样,制造一件或数件鼻烟壶样品,再呈送给皇帝审看,如果皇帝喜欢,可能会下令再烧若干件,如果不喜欢,也可能再次提出修改。制作一件鼻烟壶,往往要在作坊、造办处总管、太监、皇帝之间来来去去几次才成。而一件鼻烟壶作品,常常集中有多种工艺,所以还要在各作之间来往传递。例如一件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便牵涉到珐琅料烧制、玻璃胎的制作、画工绘画等至少三个方面的工作,最后还要送到匣作,按规格为制作好的鼻烟壶定做一个精致的匣子。宫中生产的鼻烟壶主要供皇帝使用,地方生产的鼻烟壶则供地方官吏和一般百姓使用。历代帝王都会搜刮民间珍品,因此很多地方生产的珍贵鼻烟壶也被以各种名义送进了宫中供皇室享用。
民间鼻烟壶
乾嘉时期,民间鼻烟壶的制作也兴起高潮。民间鼻烟壶主要是受宫廷的影响,但在质料上和工艺上,都不如宫廷的精湛,当时在江西
景德镇市,
北京市,
山东省的
博山区,
江苏省的
扬州市、
苏州市等地,都有民间鼻烟壶的生产作坊。其品种亦十分丰富,并不亚于宫廷制品;有玉质、瓷质、玻璃质,还有象牙、
琥珀、珊瑚、
文竹、雕漆等等。虽在造型上多仿宫廷制品,但装饰题材则多取民间喜闻乐见的风俗故事等。
题材
鼻烟壶虽小,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一样都不可缺。题材上,鼻烟壶画面设计以传统古典为主,多有吉祥含义。立意奇巧缜密,题材广泛丰富,设计对称,形象逼真;画面题材可以是山水风景,更多的是人物,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常见的题材,有的还搭配唐诗宋词。早年间,
北京市内画鼻烟壶的人物画多为故事插图类的,而
工艺美术师
刘守本和他的徒弟创新性地把人物大头像画进了鼻烟壶。后来刘守本的徒弟高东升为前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
胡安·萨马兰奇绘制了内画像,该鼻烟壶被当成国礼送给了萨马兰奇先生。鼻烟壶的造型千变万化,所使用的材料包罗万象,目前涉及的题材也更加广泛。
装饰
中国鼻烟壶的装饰种类繁多且独具特色,技法完备,在题材上既有中国典型的古老图案,也有西洋的装饰内容。纹样上既有绳纹、弦纹、网纹、回纹等简单的几何纹样,也有折枝花、缠枝花、
西番莲属纹、蟠纹、云龙纹等传统花草纹和动物纹,但更多的是选用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的图案,如连登三科、喜鹊登梅、仙芝祝寿、五福捧寿等;以及古代名人纹样,如竹林七贤、
十八罗汉、钟馗捉鬼、刘海戏蟾等;也有选取戏曲故事作为图案的,如风尘三侠、红楼梦、聊斋故事等。还有深山访友、桐阴清谈、松下对奕、踏雪寻梅等文人生活的场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图案的内容极具中国的传统特色,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鼻烟壶在造型、纹样装饰上,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在题材上也有创新,例如玻璃鼻烟壶及部分
玉石鼻烟壶采用了仿欧切磨几何形,痕都斯坦式、波斯式图案,八楞式壶造型等,以及画珐琅中普遍运用的西洋仕女图、母婴、西洋风景等题材。
代表流派及作品
京派
鼻烟壶传入
北京市后,除宫廷
造办处外,民间也出现了大批工匠。约1890年到1945年间,
内画鼻烟壶的制作发展达到高峰,出现了周乐元、
丁二仲、
马少宣、叶仲三等四位大画家,创作了最初的北京内画鼻烟壶,这四人虽同属京派,但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一般来说,京派大师都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修养,他们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内涵深远。京派中周乐元属晚清内画鼻烟壶的一代宗师,他的鼻烟壶题材涉及山水、人物、花鸟、草虫等,常见堂款有“藕香斋”“三十六疏斋”。马少宣则以人物肖像、书法最为擅长。叶仲三(1869年-1945年)的艺术创作活动在1890年至1925年间,擅长绘画古典名著《
三国志》《
封神演义》《
红楼梦》《聊斋》等人物题材,兼画山水、花鸟、草虫、鱼等应酬作品,其号“杏林斋”。其第三子叶晓峰、第四子叶摹祺子承父艺,是京、冀两派内画壶艺术的奠基人。
水晶内画山水人物纹鼻烟壶
通高7.25厘米。
电气石盖,水晶胎,壶身为椭方体。通体彩绘山水、人物一周,上方
草书题“时在乙(1885年)仲春,作于北窗书轩,周乐元。”下有红彩“印”印章一枚。构图和笔法上有
南宋院画风貌,以简洁而流动的笔法勾画人物、小舟、
木桥、房舍等。墨彩不多,神韵十足。用粗笔重彩绘峰峦峻岭,江边的丛树坡石,潇洒苍劲,天、水用留白手法表现,尽显疏秀。构图精巧,笔力劲秀,既有传统的风韵,又能自出新意。
玻璃内画谭鑫培像鼻烟壶
通高6.25厘米。
甲山翡翠盖,玻璃胎,壶身为椭方体。装饰图案分为两面,一面绘名家
谭鑫培扮演全身像。另一面墨彩书“庚子(1900年)四月”、节录及款,下有红彩“少宣”印章一枚。书法结构工整隽秀,挺拔刚劲,有书法风韵。人物肖像以墨彩为主,
褐色点缀,笔法讲究,粗细兼备,造型准确,阴阳向背宛如照片。
水晶内画百子图鼻烟壶
通高6.7厘米。碧玺盖,水晶胎,壶身呈扁圆形。壶内主体纹饰绘百子嬉戏纹。肩部墨彩题“辛(1921年)春月
叶仲三作”,下有红彩“印”印章一枚。图中绘百个男童,持物不同,神态各异,身躯微胖,发式别致,衣着考究。线条犀利流畅,柔中见骨力,构图满密,施色浓重艳丽,画面欢腾热烈,活泼逗人。
鲁派
鲁派内画艺术大师为毕荣九(1874-1925年),
山东省博山人,原本是漆绘匠师,后进入宫廷从事内画壶艺术,光绪十六年(1893年),毕宁清回
山东省博山自立门户,兴办“奎山堂”。入室弟子有
王致福、
张文堂、袁永谦、闫本立等,为鲁派内画壶艺术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因山东地处玻璃和
水晶产地,所以鲁派鼻烟壶以玻璃、水晶内画鼻烟壶闻名。鲁派内画鼻烟壶常选用的题材是水浒一百零八将、百骏、百兽等,其作品粗犷豪迈,风格泼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玻璃内画山水仕女纹鼻烟壶
通高7.5厘米。
甲山翡翠盖,玻璃胎。壶身为椭方体。图案分为两面,一面绘树石栏杆及仕女挎竹篮出行,另一面绘山峦叠嶂,湖水平静,舟船停泊,丛林繁茂,房舍、
古桥掩映。左上方墨彩题“仿长白山人笔法,荣九”。下有红彩“毕”印章一枚。山水构图疏密,虚实对比得当,既突出了山水的峻秀,又显现了房舍古桥的雅致。柳阴下、秀石旁,仕女袅娜身姿,楚楚动人,别有一番情趣。
冀派
冀派代表人物
王习三,1938年生于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冀派
内画艺术的一代宗师。1958年考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拜师叶晓峰、叶茶祺学习内画壶技艺。他在师承传统的基础上,把
国画、书法等技法融汇到创作之中。作品题材广泛,技法全面,曾发明“内画金属杆勾毛笔”,开油彩内画先河,并首创“内画系列肖像烟壶”。在京、鲁、冀三家中,对今天的内画鼻烟壶创作影响最大的是冀派鼻烟壶。人物肖像是冀派最常见的选题,该流派著名的婴戏图和百子图,反映了其艺术特色,立意深远,形象生动,布局巧妙,线描和色彩丰富而优雅,因此声名远扬。此外,冀派工匠们还善于临摹中国古代名画。
水晶内画骑牛渡河图鼻烟壶
通高6.2厘米,
甲山翡翠盖,水晶胎,胎体扁圆形。图案分为两面,一面彩绘牧童骑牛渡河,空中一对燕子嬉戏,身后有摇曳的芦苇衬托,左上方墨彩题“骑牛渡河图”。另一面彩绘一波平静的湖水,几株芦苇迎风摆动,一老者在木舟上酣睡。右上方墨彩题:“已巳年(1989年)春王习三作于
京都”。构图疏朗简约,取传统“马半边、夏一角”之法,融自家新意,求“以虚代实,小中见大”的笔墨技巧。大片的水面、天空以空白或淡彩高度概括,突出了主题中人物、
水牛、木舟等景物,整个画面辽阔、深远、空灵、清新诱人。
粤派
粤派内画壶艺术的一代宗师、奠基人是1920年出生于广东
汕头市市郊的
吴松龄,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松龄自幼喜爱绘画,12岁画
国画曾在汕头古玩珠宝营业部工作,其间见到很多古玩及名家内画壶作品,对内画作品产生了兴趣,后来到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招工收徒,为粤派内画壶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吴松龄作品画路宽,题材广,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览,并多次获奖。
玻璃内画百马图鼻烟壶
甲山翡翠盖,玻璃胎,器形为圆形花瓶式。器外口、颈、肩及胫部以描金、珐琅彩分别绘倒垂蕉叶、如意云肩、仰莲纹等。器内主体纹饰绘百匹骏马环瓶腹一周。肩部墨彩题书“
百骏图,松岭吴氏丙寅年(1986年)作。”此件作品构图繁、疏密有致,马的姿态各异,有觅食,有交斗,有翻滚,有奔、跑、立、卧等,自由舒闲,聚散不一。用笔用色灵活多变,色彩浓淡相交,前浓后淡,前实后虚,近大远小,画面空旷深远,真实感强烈。器外取瓷器中边饰、环带的装饰方法,施彩浓烈厚实,艳丽多姿,富丽堂皇。内外呼应,交映生辉。
制作流程
绘画上,线描要粗细均匀,流利清晰,结构准确,布局合理、严谨,图案因壶制宜,富于变化;色彩上,鼻烟壶要求色彩丰富,对比性强,“堆料”颜色薄厚适宜,鲜艳、秀润、立体感强。落款上,鼻烟壶底款为“
乾隆年间”四字,一律用蓝色料堆起,字体不论用仿宋体还是篆书,一定要正楷、工整、立体、仿旧;烧制上,鼻烟壶的壶体经过多次烧炼,不得变形,不得炸裂,色彩光亮,无气泡。(成品鼻烟壶要防止爆冷爆热,温度骤然增减不得超过30℃)。
保养方法
鼻烟壶的保养需要了解各种鼻烟壶的特性,每种鼻烟壶的材质和工艺不同,保养方式也有所区别,大多数保养要点都与鼻烟壶本身所用材质有关。例如,
翡翠鼻烟壶的主要材质是翡翠,翡翠化学性质稳定,但怕汗液、碱,且不能将
翡翠鼻烟壶放在有油烟的地方,否则油污会沾在鼻烟壶表面,影响本身的光彩,也应当注意不可磕碰,否则易出现裂痕。清代名贵鼻烟壶都不宜接触强烈阳光,因为
红外线会促使鼻烟壶内部湿度增加,分子活化,分子内解,内部的
应力变化,产生龟裂或
翘曲;紫外线可损坏内绘鼻烟壶的色彩。为此,鼻烟壶应放在与天然光隔绝的地方,亦要避免强烈灯光、紫外光灯或太阳光管。放置的玻璃柜最好用一种有机玻璃。室内喷洒空气清新剂,或使用发胶、杀虫剂时,要先把
鼻烟壶收藏好,切勿沾溅。而
绿松石鼻烟壶这类本身有气孔或质地娇嫩者,切忌近油烟或蒸气,且切勿将松石鼻烟壶放在高温处,其遇到高温会变成淡色。
一般来说内画鼻烟壶要注意不要装水或者是一些其他溶液,潮湿的环境会让鼻烟壶内部画面颜色变浅,对于内画是有一定的腐蚀性的。鼻烟壶不宜接触那些对于产品有害的化学物质,发现内部脏了可以用毛巾进行一定的擦拭,这样可以确保产品一直保持在清洁的状态。在进行内画鼻烟壶赏玩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要在强酸的条件下,而且清洗的时候也要避免强酸或者是
强碱的物质,这样会让画面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内画鼻烟壶采用的多是低温釉,这种材质的强度是非常差的,容易出现磨损,需要特别爱护才行。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现鼻烟壶的盖子非常容易脱落,因此需要准备一些工具进行盖子松紧度的调整,从而让产品内部少进入一些空气。在存放的时候最好选择采用布料或者是锦缎来进行存放。木盒存放的安全性不高,因为内画鼻烟壶比较易损,在存放的时候应该放置在比较柔软的环境中。
收藏与鉴定
收藏鼻烟壶必须财力、经验累积与阅读学习并重,切忌心急。应重质不重量,宁缺勿滥。另外应注意的是鼻烟壶的材质、色泽与完整性。材质虽然以
甲山翡翠、
玉石与铜胎类较为昂贵,但也必须综合判断其它条件得出论断。在材质上要注意辨别真伪,早在
乾隆时期就出现以
砗磲科地仿制
白玉鼻烟壶,其工艺可以假乱真,仅通过鼻烟壶表面的玉质纹路难以辨别,还要拈手感、看质地、观光泽,通过玉与其他材质的不同性质来鉴别真伪。
民国初年大鉴赏家
赵汝珍在《鉴赏鼻烟壶》一书中指出:“古玩的鉴别,注意点有二,一是辨别真伪;一是鉴定其优劣。”一般物器鉴定的常规程序往往是先确定真伪,然后再鉴定其优劣。但鼻烟壶的鉴别情况却不同,鉴赏
鼻烟壶只需要鉴别器质的优劣,不必考证它的真伪。这是由于烟壶的名贵程度,完全看烟壶质料的高下和画工及做工的粗细,而与产生的年代和制作的主人无关。质料如果却属珍异,做工又奇巧,无论它是何时出产,也不管它是出自谁人之手,亦为上品。相反,做工一般,质料平凡,即使是
康熙帝、
雍正帝朝所造,并为皇帝所用,也不值钱。
现今收藏量最大的品类是陶瓷制鼻烟壶。其中
清朝官窑鼻烟壶是顶级选品。青花釉里红官窑鼻烟壶在雍正时期备受推崇,胎体细腻;
爱新觉罗·旻宁时期的鼻烟壶则以描绘民俗和人物为主,而光绪时期则广泛仿制前朝精品,数量众多。此外,玻璃胎鼻烟壶也是常见品种,收藏者在购买此类鼻烟壶时可从价格较为合理的单色玻璃皇烟壶开始,逐步深入到套用多色玻璃胎的鼻烟壶中。若对内画鼻烟壳感兴趣,则应当认准大师。
中原地区有许多内画名家,其中周东元、
马少宣、
叶仲三等三位大师声名独享。在
德国汉堡博物馆,可见一件由马少宣于1910年为当时的德国国王威廉二世创作的带肖像的内画皇烟壶。此外,毕龙九、
阎玉田、孟予受、丁二伸、
张文堂、陈坤生等十余位内画名家的作品也是重要的收藏对象。
保护传承
传承
工艺创新
鼻烟壶的内画技艺起源于
清代,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出现具有独特风格的京派内画。经过
咸丰时期的发展,其制作工艺不断丰富,涵盖了写、画、雕、刻、镂、、烧、焊、凿、磨、镶、嵌、铸、错、粘、漆及模压等多种技术。晚清时期,京城出现一批内画大师,其中
马少宣、孙星五、
叶仲三父子善画人物,周乐元、
丁二仲、自怡子等善画山水花鸟。
衡水内画与京派内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创始人
王习三是京派老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
叶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20世纪50年代末,王习三掌握了京城“叶派”的内画技法后,将中国画中的工笔“撕毛法”引入鼻烟壶内画。他自创了冀派内画的特殊工具金属杆勾毛笔,即“习三弯勾笔”,笔杆直弯,可随意改变方向。衡水内画将
国画的、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创作。1981年,该派别首次尝试使用油彩进行肖像内画创作,成功地掌握了油彩内画技法,突破了传统
水彩画的限制。衡水
内画的特色在于其深的立意、严谨的构图、丰富的线描技法、协调精美的设色以及书画相得益彰的效果,雅俗共赏,深受世人喜爱。
发展
1968年11月,
美国爱德华·乔特·奥德尔先生创建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有119位中国鼻烟壶鉴藏家参加了协会。
北京市文物公司是第一个推进中国鼻烟壶走向国内文玩市场。该公司因地利之便,数十年间蓄集
鼻烟壶数千件。1989年,公司从中甄选出精品800件,与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香港中华书局协商出书,未果。转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台湾台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找上门来,三家
合作出版了《中国鼻烟壶概述》,1992年北京文物公司与三联书店,在香港举办《中国鼻烟壶珍赏》一书的首发式暨鼻烟壶精品展销。
传承困境
鼻烟壶的传承历史悠久,但早期的画师并不受重视,直到“京派内画四大家”的出现,才使得鼻烟壶画师有机会在鼻烟壶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四位画师各有特点,将鼻烟壶技艺推向了新的高度。然而,除了
叶仲三这一支外,其他三家都没有传承下来。并且由于吸食鼻烟的传统消失,鼻烟壶的实用价值逐渐降低,转而成为纯粹的玩赏器物。鼻烟壶也被做的越来越奢华,同时也逐渐走向小众化。到 20 世纪40 年代末,全
北平市( 今
北京市 )已经找不到一个还在做内画的手艺人。
1957 年,
北京市“清末内画四大家”之一的“叶派”创始人叶仲三孙女
叶淑英开始学习家族手艺。但仅靠家族三人难以维持一门手艺的传承。1958 年,
王习三作为第一个外姓弟子被招进“叶派”。1960年,已学了两年珐琅的
刘守本和师姐丁桂玲也拜人叶晓峰和叶攀祺,成为“叶派”内画第三代传人。自此,北京内画在经历“京派
内画四大家”后的空档期后,进入“保留手艺六人组”时代。
作为京派鼻烟壶
传承人,刘守本不仅继承了叶仲三这一支的技艺,更致力于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鼻烟壶技艺,刘守本在
技工学校设立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他们。但许多年轻人对传统
手工艺的兴趣逐渐减少,这使得传承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市场上也存在着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对鼻烟壶的传统制作技艺带来了冲击。这些困境给刘守本的传承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广东省内画是一种传统的
工艺美术,素有“
漳州市”之称,文化底蕴相当深厚。流传在
汕头市的内画艺术是中国传统内画“粤派”的唯一代表,其创始人为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吴松龄。吴松龄与儿子吴泽鲲在
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后改为“特种工艺厂”)先后培养出内画艺徒35人,使这门绝技得到传承。但如今大师已逝,传承制作技艺的工艺师也都年过半百,广东内画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
衡水内画是现代中国内画的代表,行业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的一流画师就有十余人,其作品豪爽奔放,富有诗情画意,肖像着色清淡,层次分明,富有质感。但目前衡水
内画只有
王习三的师徒传承谱系,此外并无系统的文字记录或著述,若不制订出具体保护措施加强管理,这一特色技艺将难以为继。
保护
1954 年,鼻烟壶进入政府“保留艺术”名单。“保留艺术”就是做保护性传承。政府主管部门找到
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和叶攀祺来“保留”鼻烟壶这门手艺时,两人已经转行多年,一个在银行当职员个在学校做工友。
内画利润少、学习期长,多数从业者纷纷改行,出现了老人不愿干、新人不愿学的现象。2006年衡水内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北京内画鼻烟壶及广东内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价值与影响
艺术价值
鼻烟壶在制造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它问世较晚,处在人类的艺术修养和工艺技能有着许多沉淀和需要更大发展的大背景中。另一方面它的使用是在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和豪绅富贾的示范与助动中发展的,在“权和钱”的号召下具有强大的市场引力,于是丹青画手,能工巧匠就在鼻烟壶的制造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匠心和技能。鼻烟壶理所当然地从实用品变成工艺品。史料称制作鼻烟壶所使用的材质之广、工艺手法之多,是历代任何门类的中国工艺品都无怯比拟的,这就把鼻烟壶还原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全景中。在鼻烟壶传世过程中,经过审美的严格取舍,经过自然损耗的无情淘汰,时至今日的鼻烟壶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存世稀少的艺术品。
市场价值
鼻烟壶是具有世界性的收藏品,从美洲到
欧洲,再从欧洲到
亚洲到中国。传入中国后,经过几百年来能工巧匠的努力,其集中了中国玉器、陶瓷、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又流行于欧美等国家,早在16世纪末,国际收藏家就开始注意到中国的鼻烟壶,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在美国纽约成立。早在19世纪,中国鼻烟壶就已经成为欧美收藏家所珍藏的藏品。20世纪60年代,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在纽约成立,并在纽约出版了一本季刊《中国鼻烟壶协会》。欧美一些收藏家和学者也出版了关于中国鼻烟壶的著作,国际收藏界把中国鼻烟壶作为东方的珍宝来寻找,把它当作"中国收藏品"的象征。到20世纪80年代末,鼻烟在东南亚又形成了收藏热潮。
影响
中国鼻烟壶促进了中外友好交流,不仅集结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华,也吸收了
欧洲、
阿拉伯国家鼻烟盒、珐琅、绘画玻璃等艺术品的优点。元代以来,罗马教皇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使节、传教士、商人等从中国带回鼻烟壶,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清代
康熙,法国
利摩日的画珐琅手工艺品在宫廷中受到喜爱,官廷
造办处也生产了许多画珐琅鼻烟壶,至今仍是珍品。鼻烟壶艺术涉及植物、医学、
神学、宗教、民俗、经济、文化、地理、工业、外交、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1880年,著名书法家
赵之谦的《勇闲诘》是第一部研究鼻烟壶的专著。同年,英国学者布拉杰(William Bragge)也在
伯明翰出版了《烟草考古》,其中专门论述了中国鼻烟壶。1895年,英国学者赫斯的专著《中国玉器和瓷器、料鼻烟壶》在伦敦出版。鼻烟壶是华夏文化艺术的缩影,展示了能工巧匠们卓越的技艺和艺术才能。
参考资料
衡水内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