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英文名Dachen island)。位于中国
浙江省台州湾东南海域,是
台州列岛106个岛中的主岛,总面积近12平方公里。大陈岛由上大陈、下大陈、竹屿、洋岐、猪腰屿、屏风山等29个岛(礁)组成。是
东海重要
渔场之一。经纬度为东经121.53度,北纬28.26度。
大陈岛地形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起伏不平,以
丘陵地形为主。海岸地貌发育齐全,各种海蚀和海积景观蔚为奇观。岛屿西侧多滩涂,东、南、北侧多海蚀崖、
海蚀平台、海蚀洞和烁石滩。大陈岛属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光照充沛、热量丰富、与邻近大陆相比,具有冬暖夏凉、雾多风大等特点。大陈岛河川径流分布规律与
降水基本一致,沿海岛屿为低值区,大陈岛最低。大陈岛海域水质肥沃,饵料丰富,
潮间带生物丰富,海洋生物有300余种。岛上
维管植物有584种,其中野生的有466种,占
浙江省海岛植物总种类的14.6%。还有
鳞甲目、兔、羊、蛇类、鸟类、蛙类等野生动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蒋介石在大陈岛驻军1万多人,从此大陈岛成为了国民党残部的主要据点。1955年,解放军攻下作为大陈岛屏障的
一江山岛,
中国国民党军队带领—万多名大陈岛居民迁往台湾后,大陈岛又变为荒岛。1956年温台两地青年为响应团中央号召,志愿开垦荒岛、建设发展海疆岛屿。大陈岛上
户籍人口3900多人,其中在岛居民不到1000人。2019年大陈岛获得国家和省级蓝色海湾资金支持,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1.2亿元,省级财政资金支持2647万元。包括砂质岸线修复、乌沙头侵蚀岸线防护加固、
生态廊道工程、
植被恢复工程。2022年大陈岛实现
渔业总产值5亿元、旅游总收入1.4亿元,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万元。大陈岛客货码头为
浙江省“七·五”期间海岛交通码头工程,是
台州市的重点工程之一。大陈岛海上森林公园气候温暖湿润,海产丰富,林木茂密,有“东海明珠”之称。还有甲午岩、飞虎崖、垦荒纪念碑等风景名胜地。
名称由来
刘宋孙撰写的《临海记》中,记载了大陈岛,当时名叫“东镇山”。《
郑和航海图》中出现的“大陈山、羊琪山(即
台州列岛南端岛屿
洋旗岛)”等岛屿,因此“大陈”之名从此沿用至今。
位置境域
大陈岛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
大陆架上,东经121.53度,北纬28.26度,北距
一江山岛15公里,西距大陆25公里,距
台州市椒江区政府驻地海门镇52公里,由上大陈、下大陈、竹屿、洋岐、猪腰屿、屏风山等29个岛(礁)组成。陆地面积14.6平方公里,
大陈镇政府设在下大陈,是大陈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上大陈6.84平方,下大陈4.86平方公里,是椒江区唯一设有建制镇的海岛,大陈岛水深在22米左右,岛屿岸线曲折,总长60.4千米。
上大陈岛隶属椒江区大陈镇,位于
下大陈岛的北面,中间隔着2.5千米宽的水道。
历史变迁
大陈岛花岗岩起源于浙闽一带下
地壳发生的部分熔融,在上升侵位的过程中,由长乐至南澳的断裂再次活化,
岩石圈地幔发生熔融时,少量的幔源
岩浆混入至花岗质岩浆中,逐步冷却形成大陈岛花岗岩。大陈岛花岗岩主要由
正长石、
石英、
斜长石和
黑云母组成,副矿物有
锆石、
磷灰石、
磁铁矿等,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与火成岩的花岗岩体矿物组成相似。大陈岛钾长花岗岩处于
浙江省和
福建省重叠的区域,高于
中原地区地块基底的演化线,因此大陈岛花岗岩起源于远古时代古老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大陈岛地区花岗岩属于晚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产物,其时代与浙闽沿海地区晚中生代形成的酸性岩浆岩带相一致。
地理特征
气候
大陈岛属中亚
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光照充沛、热量丰富、与邻近大陆相比,具有冬暖夏凉、雾多风大等特点。冬季常受
寒潮影响,夏秋受台风影响,大陈岛多雾,全年平均雾天约75.5天,最多113天,最少38天,大多发生在3月至7月份,全年无霜期344天。大陈岛梅雨季节在每年的6月,月平均湿度为96%,为全国最高。
气温
大陈岛年平均气温16.7度,比
台州市市区平均低6-7度左右,最高月平均气温27.9度,最低月平均气温3.4度。
降水
大陈岛年平均降水量1378.5毫米,年最多降水量2196.8毫米,年最少降水量898.8毫米,日最大降水量217.7毫米,日降水量≥10毫米日数平均40天。
风速
大陈岛年平均风速6.8m/s,因四面受风的原因,风速相对稳定。岛上年平均大风日数(指阵风≥8级)99.4天。常年9级以上大风天气达31.7天。在台风季节,岛上风速常有超过12级的记录。
水文
潮汐
大陈岛潮汐为规则半日潮,涨潮流向西,落潮流向东。强流以东南流和西北流为主,流速2—3节。年平均海平面为2.99米,年平均高潮位为4.73米,年平均低潮位为1.27米。年最高高潮位为6.39米,年最低高潮位为-0.20米。平均涨潮时长为6小时17分钟,平均落潮时长为6小时7分钟。
海流
大陈岛海流属运动形往复流,每天两涨两落。
涨潮时潮流由位于此海区北部的小门口流向南,大潮时流速为0.5米/秒左右,小潮时为0.38米/秒左右。落潮时潮流由南向北,大潮时流速为0.7米/秒左右,小潮时为0.5米/秒左右。
地表水
大陈岛河川径流分布规律与
降水基本一致,但不均匀性更大,年径流深度,一般山区大于平原,沿海岛屿为低值区,大陈岛最低,仅400毫米。径流月际变化同降水相似,成双峰型,两个顶峰出现在5月至6月的梅雨期,7月至9月的台风雨期,枯水期在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历年最大径流量是最小径流量的3至4倍,径流量变差系数为0.35左右。
地下水
大陈岛所属的椒江区,全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21.01亿立方米,占全省地下水总资源量的15—56%。东南部的温岭、黄岩、椒江等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量为2.31亿立方米,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的11%,含水层为统砂砾层,埋深约55至120米和100至140米两层,厚度10—40米,其中淡水量为1.95亿立方米,微咸水量为0.36亿立方米。全区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3.18亿立方米,已开采1.2亿立方米。山区地下水受地质地貌条件影响,分布不均匀,贮存条件差。
供水
大陈岛受环境影响供水比较紧缺。
上大陈岛相对富余,而下大陈岛由于人口集中,水资源相对更匮乏。上大陈岛有黄泥坑水库,库容16.8万立方米,黄泥坑水厂日供水能力为720立方米。2022年年供水量为37227立方米,日最高供水量为281立方米。在下大陈岛,大小浦水库加上南磊坑、玻璃坑、山塘总库容量为18.8万立方米,岛上水厂日供水能力720立方米,2022年全年供水量137852立方米,最高日供水量770立方米。
夏季旅游高峰期供水紧张,有时会出现供水不足的状况,因此
椒江区十分重视保障大陈岛的供水,实施了大陈保障供水工程。工程包括上、下大陈岛之间海底管道铺设及一座加压泵房。管道全长4700米,直径20厘米,其中海底
管道长度约3600米,陆上管道1100米,该管线每天最大输出水量635立方米,投资约4400万元。大陈保障供水工程建成后,改善了岛上的水质,提高了上下大陈岛的供水安全性。
地形地貌
大陈岛地形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起伏不平,以
丘陵地形为主。海岸地貌发育齐全,岛屿西侧多滩涂,东、南、北侧多海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柱和烁石滩。具大陈岛有完整的海蚀地貌发育演化序列,有省内乃至
华东地区类型齐全、规模较大的海蚀地貌景观。
土壤
1982年至1984年
浙江省土壤分类和面积调查中显示,大陈岛中海岛红泥土占地面积为6147亩,在所有土壤中占比为1.41%;海岛黄泥土占地面积为1774亩,占比为0.41%;海岛黄泥沙土占地面积为123亩,占比为0.03%;海岛
砾石黄泥土占地面积为1394亩,占比为0.32%;红砂土占地面积为388亩,占比为0.09%。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大陈渔场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面积在1万平方公里左右。
渔场水质肥沃,饲料丰富,近海磷含量为30-40毫克/立方米,硅含量为2000—3000毫克/立方米,浮游植物胞数量高达10万个/立方米,
浮游动物量250—300毫克/立方米。渔场海底以粉沙质软泥和土质软泥为主。东侧海域,
水色清澈,透明度为2—3米;西侧海域,水色清浊不等,一般透明度为0.2-1.3米,为多种习性不同的鱼类提供了生长条件。潮流缓慢,气候温和,是鱼类繁殖和栖息的理想环境。主要鱼类有大黄鱼、
小黄鱼、
短带鱼、
墨鱼目、鳓鱼、
鲳鱼、马鲛鱼、
河刀鱼,鲤鱼、
龙头鱼及
红星梭子蟹、虾类等,年捕获量在15万吨以上。每当渔汛季节,来自
浙江省沿海各县、市和
辽宁省、
福建省、
江苏省、
上海市等省、市的
渔船,云集大陈渔场捕鱼,高峰时渔民多达10万人以上,有5000多对船只。同时还有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及
日本、南朝鲜的渔船在此捕鱼作业。岛屿四周的港湾、海涂和岩礁地带,还可养殖海带,
青口贝、紫菜、蛏等。
大陈岛海域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是鱼类尤其是
岛礁性
鲷科鱼类栖息的好场所。
潮间带生物丰富,海洋生物有300余种。大陈岛岛礁四周栖息着众多的石斑鱼属、
黑棘鲷、
红星梭子蟹、
东亚叉牙七鳃鳗、虎头鱼等海内外的鱼类生物
种群,是
浙江省第二大
渔场。浪通门养殖基地是浙江省目前以大黄鱼、鲈鱼、
真鲷等海珍品养殖为主的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除此之外,大陈岛上还有
鳞甲目、兔、羊、蛇类、鸟类、蛙类等野生动物。
植物
目前大陈岛岛上
森林覆盖率达60%。早年间大陈岛上仅生长着少量的
朴树、
多杆香樟、
黑松、
桑等树种,通过
植树造林、海岛林业的逐步发展,现今岛上已种植了成片的黑松树,树种也由单一的黑松发展到10余种。经过长期造林育林,大陈岛基本建成了完善的
防护林体系。1984年岛上森林覆盖率为21%,1989年森林覆盖率为39%,199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3.6%,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8%,2016年上升到63.6%。1993年10月,大陈岛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14年1月被评为省级森林城镇。
黑松群落占海岛
植被面积的39%。林下灌木层有天仙果、
日本白檀、
柃木、
栀子、日本野桐、
合欢、
了哥王等植物。草木层有蕨、
五节芒、
三脉紫菀等植物。大部分类型属针阔混交林,约0.6万亩,主要分布在风景区。与
马尾松混交的主要树种有樟、
枫香树、
杨梅、
甜槠、栲树、
青冈、
冬青、
黄檀等南方种类的灌木植物。
木麻黄和
黑荆是70年代相继引入的建群树种,其中木麻黄已在上、
下大陈岛发展至0.5万亩,占海岛植被面积的28.2%,成为数量仅次于
黑松的树种。竹林分布于400米以下低
丘陵地带,共779亩,以
孟宗竹为主,近年逐渐发展了雷竹、
高节竹等笋用竹。林下植物有
胡枝子、
短柄、
乌米饭等植物。大陈岛有25亩海岛竹林,为散生型杂刚竹林,呈稳定灌状群落。灌丛有落叶、常绿2种,分布于丘陵和海岛,包括各种矮化乔木林和经过多次砍伐后形成的萌生灌丛。常见灌丛群落有柜木、杜鹃、倒卵算盘子、
矮小天仙果、
胡枝子等10余种,海岛中还包含着小面积的
尼泊尔野桐萌生灌丛和
柃木灌丛,其中,
芙蓉菊灌丛仅分布于下大陈岛马道头,面积约为15亩。
大陈岛上的植物有着明显的
亚热带和热带倾向,
维管植物有584种,其中野生的有466种,其余118种均是引进来的,占
浙江省海岛植物总种类的14.6%。它们隶属于125科388属,分别占去了浙江省海岛植物植物总科、属的42.8%、28.3%。
自然灾害
台风
大陈岛是地处华东台风影响主通道位置最东的岛屿之一,平均每年有3到4次台风影响。台风靠近大陈岛时,未受内陆
下垫面影响,并且还保持海上行进时的
性状,对于观测台风登陆前后结构、强度变化等,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是中国华东区域开展台风研究最好的地方之一。
1961年10月4日,第26号台风正面袭击大陈岛,风力在12级以上。2004年,台风“
台风云娜”席卷
台州市,损坏了自动气象站。2005年台风“卡奴”登陆大陈岛,风速达59.5米/秒,破坏力极强,大风毁坏了房屋建筑、拔起树木、吹断电线,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2011年8月5日,第9号
强台风“梅花”逐渐逼近中国华东沿海地区,导致大陈岛游客全部紧急撤离。2022年9月4日,台风“轩岚诺”在
椒江区大陈岛浪通门、冒雨沙附近的海岸掀起了10米高的海浪,
大陈镇共撤离、转移人员1033人。
暴雨
2010年7月8日22点,大陈岛遭遇大暴雨袭击,降雨量高达180毫米,引发了山体滑坡、
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共造成大陈岛较大规模地质灾害8处,小规模地质灾害10多处。2013年6月15日,受冷空气影响,
浙江省东部沿海连续两天遭遇大到暴雨天气,大陈岛24小时降雨量为113毫米,达到了大暴雨的量级。2016年3月8日,因
寒潮侵袭,狂风暴雨袭击
东海,海面风力达9到10级,导致海上险情不断。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在24小时内实施8次搜救及救险作业。“东海救115”号轮船前往大陈岛以北约20
海里处,参与救助遭
渔网缠绕
螺旋桨失去动力的
起重船“东达工1号” ,船上有14人遇险。2021年8月12日,大陈岛突降特大暴雨,雨势持续两个小时,造成部分地势低洼的房屋一楼进水,为防止大水持续灌进民房内,确保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椒江区大陈镇专职消防队紧急出动,分组填装、搬运沙袋,不断将沙袋搬运放置于险情位置。
人类活动
战争活动
大陈岛在明朝时期是海上抗倭的战场之一。
清代乾隆,岛上开始建设制度,居民逐渐多了起来,清末民初时期,岛上居民人数已达万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陈岛成为了
中国国民党残部的主要据点。1955年大陈岛战乱结束,国民党带领大陈岛一万多岛民迁移到台湾后,大陈岛成为了荒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蒋介石在大陈岛设立了“大陈游击指挥所”,驻军1万多人,大陈岛从此成为了国民党残部的主要据点。他们在屏风山、五虎山、
甲午岩等地修筑了大量的战壕、堡。
1954年7月下旬起,解放军发动数起战事,试图攻占
浙东地区岛屿,同时猛烈炮击金门。11月1日,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出动一百一十二架
轰炸机,猛烈轰炸上
下大陈岛和
一江山岛。
1955年1月8日,解放军向大陈列岛外围据点一江山岛发动陆海空三栖作战的大规模攻击。
中国国民党无抵抗之力最终决定撤出大陈岛。
1955年2月8日至12日,一万四千余国民党军官兵,以及一万七千余大陈岛居民搭舰撤往台湾,
美国派出
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协助撤退。事前美国政府通过
苏联劝说中共方面不要攻击撤退行动,因此撤退期间,解放军未攻击撤退中的大陈岛军民。
大陈岛是国民党军从大陆撤退到台湾前的最后一个据点,
蒋介石和
蒋经国曾在此悉心经营着大陈防务。大陈岛解放后,为实现战略性军事防卫,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陈岛上开挖战壕、坑道,并进行每年两次的
军事演习。20世纪80年代以来,
台湾海峡形势趋于缓和,加上军队的缩编减员,这些坑道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为加强青少年的国防意识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陈镇政府专门对坑道及
壕沟进行了整修,恢复了其历史面貌。
基础设施建设
1956年,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向
浙江省青年发出"组成志愿垦荒队,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号召,首批227名青年登上大陈岛开始了垦荒生活,1960年时垦荒队员的人数扩充到了467名。2004年为了解决岛上居民生活的基本用电,浙江省出台了针对大陈岛的风电项目。2006年8月29日,风电项目在在大陈岛落实,安装了34台
风机,年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彻底解决了大陈岛的用电需求,风电资源开启了大陈岛居民的新生活。镇政府所在地下大陈岛,也陆续建设了街区,宾馆、
民宿、饭店、
大排档、超市,大陈岛逐渐恢复了热闹繁华的景象。经过几代人六十多年的努力垦荒,最终把荒岛建设成了如今的“东海明珠”。
农业
1956年大陈岛还是一片荒芜、凋敝的景象。登岛的青年垦荒队首要任务就是开发土地,种上庄稼,发展畜牧生产。一年下来,垦荒队在缺乏技术、生产经验和遭受
强台风袭击的情况下,在驻岛部队的帮助指导下,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番薯、
蚕豆、马铃薯和各种作物的冬种、春播任务,还盖起了猪、兔、牛、羊畜牧场,植下了第一批
果树苗。经过5年的垦荒建设,1960年7月,大陈岛农、渔、牧、
副业生产开始蓬勃发展。新开垦土地1000多亩,并种植了
番薯、
麦子、花生、
马铃薯和蔬菜等农作物,产量是1956年的9倍,猪牛羊兔等畜禽的饲养是1956年的10倍多,1960年的
渔业捕捞量是1956年的6倍,岛上蔬菜实现了自给自足,2018年,大陈岛实现
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实现渔业
总产值7.4亿元、海水
养殖产量8370吨。
改革开放后,台州椒江组织大力开发大陈岛的渔业资源,带动了大陈岛发展。九十年代时,岛上居民达到了七八千人。2021年时大陈岛接待全国各地游客达15万人,全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万元,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发展大陈岛的重要产业之一。
大陈黄鱼生态养殖产业是大陈岛的重要产业之一,三万多立方米铜围网,可以模拟野生大黄鱼的生长环境,同时便于饲料和黄鱼排泄物的自然消解,有利于保护近岸海水环境。大陈黄鱼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授权养殖企业14家,年产量6000吨,2022年
渔业产值超过8亿元。大陈岛引入院士团队推广大陈黄鱼深水网箱养殖技术,同时推进大陈黄鱼深远海养殖新模式,进一步缓解近岸环境压力。
工业
在
浙江省科委和有关单位协助下,大陈岛的彩电开始用硅太阳能电源。这是把阳光直接变成
电能的装置,除晴天可正常发电外,还可在阴雨天和夜间连续供电,大陈岛还将用
硅太阳能电池作为
航标灯光源。台州头门岛、上下大陈岛及温州
大小门岛开发临港重化工业基地,
上大陈岛通过围垦方法,围出形成约3平方千米的区域,作为千万吨级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可以借助原台州大石化项目的30万吨级,兼靠40万吨级码头和海底输油管道输出备用。
1984年,国家科委组织专家对大陈岛进行实地勘查后,安排了技术开发项目。新能源推广应用、技术开发试验,包括
风机、光电发生器,
潮汐电站、沼气、节柴灶等。这部分项目的实施会逐步解决岛上渔,工业发展中能源供求矛盾的问题。大陈岛还安装了5台总量为206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累计试运转6600小时,日发电量占岛上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和岛上总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
柴油发电厂并网联运后,结束了上大陈岛每昼夜仅供电4小时的历史。此外大陈岛计划建造的潮汐发电站,可装机200—300千瓦以上。小型
太阳能电池电站共360瓦,采用固定平板式,分设于
大陈镇人民政府和台湾渔民接待站,可以作为20寸彩电的电源,配用家用小型
鼓风机后,还能用于烧饭鼓风。
太阳能热水器、沼气、节柴灶等多种类型的新能源开发利用设施。
大陈岛修建了上、下大陈码头,浪通门堤坝工程、油库、冷库等基建工程,发展了鱼机修造、水产加工、食品等工业。1980年时产值达到了240余万元。大陈岛还新建了居民住宅和商业街道,建设了日供水1800吨的大陈自来水厂,解决了海岛居民吃水和鱼船用水的问题。将蜓婉曲折,崎岖不平的小街巷拓宽成海滨公路。沿街修建百货商店、招待所及俱乐部等休闲场所,把海岛逐步建设成为台州的“海上明珠”。
水陆交通
大陈岛是南北交通的必经航道,在军事上处于重要地位。大陈岛客货码头位于椒江市下大陈岛,为
浙江省“七·五”期间海岛交通码头工程,是
台州市重点工程之一。已划入海门港务局管辖范围。工程于1986年2月20日开始动工,1990年7月6日竣工,总投资531.7万元,其中陆上工程172.7万元,水上工程359万元。码头为300吨级
钢筋混凝土结构管柱梁板式结构,泊位1个,长24米,宽9米。配套设施有客运大楼1座,
建筑面积884平方米,可容客500人候船。
台州椒江码头每天有一班轮船到大陈岛.由荣远客运公司经营,周末节假日可能会增开班次。根据船的型号不同而票价不同,50~120元不等,航线时间2小时。经常有天气原因取消航班的情况。岛上没有公交车,游览要么步行要么包车,上
下大陈岛每天有两班轮渡,每日早上八点,下午两点各一趟,票价为每人5元,但是并不准时,如果错过,包船的价格是100元。
考古研究
文物考古工作者曾在下大陈岛浪通门村附近发现
新石器时代遗物,还曾多次在上、下大陈岛挖掘出两晋及
南北朝时期的瓷片。古时候台州往
朝鲜、
日本的商贸船只都会经过大陈岛。元末明初时期,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
方国珍起事抗元,拦截了
元朝的海运粮船,从此大陈岛成为了
方国珍的根据地。
明朝初年,
倭寇经常侵犯东南沿海,因此大陈岛为海上抗倭战场之一。
环境问题与保护
水污染严重
2011年以来,岛上原来一直担任供水任务的两座水库(南磊坑、玻璃坑)干涸,只能将作为备用水库的大小浦水库作为主要水源。而由于备用水库一直没有使用,
水库水质受到一定污染,水体的
富营养化严重,出现了大量的水华并腐败发臭,加之输水
管道年久失修,目前大陈岛的自来水颜色发黄,水质浑浊,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环境保护
大陈岛有着丰富的
森林资源和历史文化,具有发展
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是生态旅游研究的重点区。大陈岛的民居建筑多选用岛上石材等
建筑材料,对台风等自然灾害有针对性的设计。城镇建设采用新型环保建材,妥善处理
建筑垃圾。由于大陈岛
生态环境问题,
旅游活动均采取生态化的游览方式,通过合理的游线设计分流游客,保持海岛的原有生态和景观。
浙江省为加强对椒江口南侧医化丁业污染的综合整治与预防,严格禁止在污染海域从事海水捕捞与养殖工作。加强大陈岛海域、
东矶列岛海域的放流增殖,恢复海域
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大陈岛经过近30多年的努力,
植树造林11万余株、共1800多公顷。有10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大陈岛已被列入“红色之旅”浙江旅游线之中,是青少年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风景名胜
甲午岩
甲午岩位下大陈岛东海岸,由两片巨大的干出礁组成。甲午岩称为旗峰映日,两片35米高的礁石拔海而起,如屹立不倒的旗杆一般,被称作“
东海第一盆景”。甲午岩被当地人称为“夹木五岩”,慢慢就变成了甲午岩。1955年2月13日,解放军在甲午岩登陆大陈岛。甲午岩景区还有可以看日出的飞虎崖和思归亭。思归亭始建于1954年,当时叫“中正亭”,国民党撤退后将其毁坏,1988年重建,2006年改为“思归亭”。
垦荒纪念碑
垦荒纪念碑位于大陈岛黄夫礁山岗上,碑高16.5米的,这个高度象征着56年1月。碑名由解放江山岛战役的前线总指挥、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张爱萍将军所题,纪念碑背面镌刻的是胡耀邦同志的手迹“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为纪念447名垦荒队员在大陈岛上团结奋斗,艰苦创业的历史,以此来教育年轻一代。
飞虎崖
飞虎崖位于大陈岛的南部,邻近
甲午岩,面朝
东海,景色独特,地理位置险峻。其岩石在海水长期
侵蚀作用下,形成一个
大峡谷。它的最宽处约10米,深约20米,长约150米,两岸悬崖峭壁,下面波涛澎湃。相传曾有老虎从此处飞过,所以取名飞虎崖。
104高地军事遗址
104高地军事遗址上建有碉堡,战壕遍布全山,位于半山的坑道长约150米,内有水池、屯兵处及弹药库等军事设施。大陈解放后,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陈岛上连续作业,开挖战壕、坑道,并进行每年两次的
军事演习。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台湾海峡形势趋于缓和,加上军队的缩编减员,这些坑道失去了原有功能。为加强青少年的国防和
爱国主义教育,大陈镇政府专门对坑道及
壕沟进行了整修,恢复了其历史面貌。两岸关系缓和后,这些军事设施及遗迹便成为景点,可以钻进那些坑道感受当时前线士兵的生活。
大陈青少年宫
大陈岛青少年宫位于下大陈岛南田山上。青少年宫是一座仿南方传统院落式格局,是具有多座各种功能厅室的综合性建筑群,占地21亩,总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东西长103米,南北长87米。位于
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的下大陈岛上,是由国家直接拨款31万元兴建的,于1985年4月建成并对外开放的。2003年,椒江区政府又投资50万元对大陈岛青少年宫进行重新规划、修缮,是市、区两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胡耀邦纪念室、陈列馆、多功能厅、图书馆、阅览室、青少年活动室等组合而成。陈列馆内共有历史陈列品200余件。青少年宫除了定期开展青少年活动外,还长期向社会开放。
浪通门
浪通门位于下大陈岛东北角,对岸就是著名的屏风山,是大陈岛的地标之一。因本岛山体与离岛屏风山构成了喇叭状,成了大陈岛的特强风浪区域。有专家认定浪通门巨浪为“世界浪高之最”,因此为它建立一座巨浪碑。碑上题诗为:削壁如屏立兀然,遥同本岛断还连。浪高举世称之最,欲决通堤唯向天。1997年曾有36米高巨浪登陆,使大坝向西北平移了数十米。
胡宗南指挥部遗址军事遗址
胡宗南指挥部遗址军事遗址又名大香里遗址,位于上大陈岛。1951年9月至1953年7月,国民政府陆军一级上将
胡宗南化名“秦东昌”坐镇于上大陈岛,设立了“浙江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现在还有指挥部、暗道、胡宗南亲手种植的树木。
相关文化
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是一种
浙江省的传统戏曲剧种,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是浙江省四大乱弹现今唯一保留“乱弹”命名的剧种。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为首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台州乱弹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戏剧《
我的大陈岛》中。该剧于2017年立项,由剧作家
陈涌泉编剧,由
中国戏曲导演
韩剑英和导演、浙江台州
台州市乱弹剧团团长
尚文波联合执导,台州乱弹非遗项目
传承人朱冬康担任唱腔设计。该剧讲述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上岛垦荒,年轻的女团支书与她的垦荒队友们,立志将大陈岛建设成为美丽的家乡。
海岛志
2022年12月,
浙江省唯一一部以岛志命名的建制镇海岛志《大陈岛志》出版发行,这也是
椒江区第一部反映大陈岛历史变迁、社会人文的地方志书。
垦荒精神
1955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攻下作为大陈岛屏障的
一江山岛,国民党军队带领—万多名大陈岛居民迁往台湾后,大陈岛又变为荒岛。1956年,467名温台两地青年为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号召,志愿开垦荒岛、建设发展海疆岛屿。大陈岛垦荒,是党团员“红船精神”的集中实践地和示范地。“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三代垦荒人集体有意识自觉、自愿的群体选择。从第一代垦荒人开始,先后发展了三代垦荒人继续拼搏奋斗。60多年的垦荒事业,三代垦荒人的家国情怀,铸就了“大陈岛垦荒精神”。
参考资料
大陈岛概况.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