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回族自治县,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下辖自治县,是新疆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
天山中段,
焉耆盆地腹心,东与
博湖县相连,南与库尔勒市相连,西与
轮台县接壤,北与
和静县相邻。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70.88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常住人口122961人。截至2023年,下辖10个乡镇场。政府驻地为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
焉耆镇解放路1408号。
焉耆回族自治县全县地貌大致可划分为山区、山前洪积
冲积扇、平原三个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焉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夏温和,秋季降温快,多大风,冬季干燥寒冷。主要有两条河流,一条是新疆八大河流之一的
开都河,另一条是黄水河。焉耆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秦时名叫敦,居住着原始部落群敦薨人;
魏晋到
南北朝是焉耆龙氏王朝的全盛时期;隋大业年间,焉耆国势已非常衰弱;
唐朝时期是著名的“
安西四镇”之一;
宋朝,其国境改属
高昌回鹘国,
西辽成为乃蛮的属地;元朝焉耆归服于蒙古;明清时期,焉耆县成为
准噶尔汗国汗的属地改名喀喇沙尔;民国时期建立焉耆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焉耆县人民政府,1955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焉耆县经济主要由农牧业、工业和商旅服务业构成,主要以辣椒、工业番茄、小麦、
甜菜、玉米、
茴香等农作物为主,被国家农业部特色经济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小茴香之乡”“中国工业番茄之乡”“中国甘草之乡”等称号,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业上主要发展六大优势产业;第三产业主要发展网络购物、直播带货、平台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和特色旅游产业。2022年全年焉耆回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同比增长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4.2:53.8:2。焉耆地处南北疆交通咽喉,国道218、314、216和
南疆铁路、吐库二线、和库、
乌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焉耆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古丝绸之路要道。境内有七个星佛寺、日喀则古寺、
博格达沁故城、土孜诺克古墓群、霍拉山沟口烽火台等多处历史文化遗址;还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焉耆花儿”、
回族刺绣、回族宴席九碗三行子等。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AAAA级景区——霍拉山丝路古村景区,自治区AAA级景区——天塞酒庄、乡都酒堡。
地名由来
焉耆一名首见于《汉书·西域传》,匈奴西边
先贤掸置僮
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
尉犁县间。“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城在四水之中”。公元前5世纪即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自汉迄唐,史籍有焉耆、乌夷、乌耆等名,《
大唐西域记》作阿耆尼。清
乾隆称喀喇沙尔,
维吾尔语,意为“黑城”。
历史沿革
秦汉至南北朝
焉耆,秦时名叫敦薨,当时有一个庞大的原始部落群——敦薨人,居住与活动在以焉耆为中心,包括南北疆部分地区乃至甘肃安西一带。据战国时期成书的《
山海经·北山经》记:“又北三百二十里,日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于焉,而西流于辛幼泽。”《
水经注》载:“
黄河又东,右会敦薨之水,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
山海经笺疏》载:“自西海经尉犁国,又西出沙山铁关谷,又西南流,经边城,又屈而南经渠犁国南,又南流注于河(塔里木河)。”焉耆之地的敦薨山就是因敦薨部落居住而得名。后来,由于车师人兴起,敦薨人在强部威慑下,在秦、汉时大部分向东迁徙至今之
敦煌市。据1983年对
开都河上游察吾乎沟古墓群发掘,初步推测可能为
战国至汉代车师人的文化遗存,距今在2500年左右。
据《
史记》载,
文言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发兵夷灭月氏,月氏从敦煌西北经
罗布泊直趋
焉耆盆地,在焉耆留居一段时期后进入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焉耆盆地受匈奴统治。
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在乌垒设西域都护府,焉耆为西域都护府所辖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焉耆国王治员渠城,西南至都护治所400里,南至
尉犁县百里,北与乌孙接。
魏晋到
南北朝是焉耆龙氏王朝的全盛时期。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
拓跋焘在焉耆设镇统兵守御,使远近各国归服。北魏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焉耆为高车付伏罗占有,后被噘哒人侵占。
隋唐至宋元
隋大业年间,焉耆国势已非常衰弱,全国拥兵1000多人,国王
龙突骑支曾派使臣到
长安朝贡。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设立焉耆都督府,朝廷委令国王婆伽利为都督,并设
司马1人,辖境东抵西州,西至
龟兹。唐开元七年(公元720年),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汤嘉惠请以焉耆代碎叶设镇。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焉耆国王
龙如林,镇守使杨日佑。唐
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戛斯攻没安西、焉耆,享国700余年的龙氏王朝从此覆灭。其后,回鹘首领庞特勤乘势占据焉耆。回鹘汗国崩溃后,庞特勤率领15部落西迁,收集安西流散回鹘,占据焉耆各地,自称叶护。
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始称
可汗,因其国境原属
安西都护府辖境,史称安西
回纥汗国。唐大中十年,
唐朝册封庞特勤为“怀建可汗”,安西回鹘成为各地回鹘的共主,唐
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国境横跨天山南北,不久,庞特勤在内乱中被杀,其国境改属
高昌回鹘国。
宋初,焉耆并人西州回鹘,首领为叶护。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焉耆回鹘叶护派使者向宋朝纳贡。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至11世纪末,焉耆为回鹘汗国(
别失八里)的22个城镇之一。宋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焉耆虽是回鹘叶护政权,但也臣服
西辽。西辽
天禧三十四年(公元1211年),乃蛮部落的王子
屈出律篡夺西辽王位,焉耆又成为乃蛮的属地。
孛儿只斤·忽必烈十三年(公元1218年),蒙古军队征灭乃蛮,焉耆归服于蒙古。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
元朝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焉耆受其管辖。
明清时期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焉耆由信仰伊斯兰教的
察合台汗国蒙古汗后裔秃黑鲁帖木儿的幼子
黑的儿火者称汗占据,曾不断派使臣向明廷朝贡。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歪思杀兄长纳黑失只汗自立为汗。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
歪思汗率其部众侵入
吐鲁番市,居其地。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元),歪思被杀。国人发生分裂,有人依附歪思的长子
羽奴思汗,一部分人依附次子
也先不花二世第二,率众回焉耆建立察力什汗国,也先不花第二于明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死后,又经三世至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传给
满速儿汗,他把在蒙兀儿斯坦所找到的维吾尔人均迁到察力什和吐鲁番。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赛德汗建立
叶尔羌汗国,焉耆受其管辖。满速儿汗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逝世,由他的长子沙继承汗位。明
崇祯年(公元1634年),卫拉特蒙古
准噶尔汗国部攻克天山以南诸城镇,占焉耆为牧场,焉耆遂成为准噶尔汗的属地。先后为噶尔丹小策零敦多布和
噶尔丹策零所控制。直到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
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叛乱后,建焉耆新城,改名喀喇沙尔;次年设办事大臣1员,驻绿营兵600名。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
土尔扈特部返回祖国,其南路安置在喀喇沙尔城北,置4旗,封
渥巴锡为汗以统之;另有
和硕特汗国部3旗均隶属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归
伊犁府节制。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
阿古柏侵入喀喇沙尔,并修建行宫和兵营。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清军收复喀喇沙尔。
刘锦棠率清军驻焉耆,命和硕特台吉扎希德勒克将所辖蒙民数百户移往城周,将
白彦虎裹胁的
哈密市、
乌鲁木齐市民众1万余人安抚在喀喇沙尔。
左宗棠请准设立抚揖善后局,拨发银两安置落户生产。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后,废除军府制,裁撤喀喇沙尔办事大臣,次年改设喀喇沙尔直隶抚民厅。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恢复喀喇沙尔原来的名称焉耆,并由抚民厅升为府。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焉耆
知府刘嘉德将原来安置在
若羌县一带的
西宁市抗清义军余众,迁到
开都河南岸马场台(原官办养马场)地方住耕,命名为抚回庄(现名富回庄)。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2年(公元1913年),建立焉耆县,焉耆本府改为焉耆县,属
阿克苏市道管辖。民国9年(公元1920年),设置
焉耆道,焉耆县属焉耆道管辖。民国19年(公元1930年),焉耆道改为焉耆行政长公署,焉耆县属焉耆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焉耆县人民政府,1950年,焉耆县属焉耆专员公署。1954年,成立焉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4镇4乡。1958年,建立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将全县农村2个区划为4个公社、11个生产大队、60个生产队。1969年,各级人民政府改为革命委员会。1984年11月,公社改乡,全县下辖1个镇,7个乡,44个村民委员会、8个居民委员会、233个村民小组、1个地方国营牧场、1个地方国营良种场、1个地方国营林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焉耆回族自治县地处
天山中部南麓,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北部,四周被天山环绕,形成特殊山间盆地,东西最大距离12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8.3千米,行政区域总面积2570.88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85°13′19′′~86°44′00′′,北纬41°45′31′′~42°20′45′′。县境西南为天山支系
霍拉山,以
山脊与库尔勒市和
轮台县为界,东临
博湖县的
博斯腾湖,东北紧接
和硕县,北面与
和静县接壤。焉耆回族自治县距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43公里,库尔勒机场67公里。
气候
焉耆回族自治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夏气候温和,秋季降温快,多大风,冬季干燥寒冷。1月平均气温零下10.9℃,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6.8℃(1996年1月15日);7月平均气温23.4℃,极端最高气温38.8℃(2006年8月1日)。气温最大日较差24.6℃,生长期年平均216天,无霜期年平均187天,最长达210天,最短为14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973小时,0℃以上持续期183天(一般为4~10月)。年平均
降水量84.4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32天,最多达51天(1995年),最少为19天(1984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42.1毫米(1992年),极端最小雨量16.2毫米(1985年),降水集中在每年5~9月,7月最多。全年
盛行风为偏西北风,年平均风速为每秒1.6米,全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3天,春季大风日数最多。
地质
焉耆回族自治县环绕县境西南的
霍拉山,在
古生代以前,还是海水淹没的地槽,通过第三纪和
第四纪运动形成。
焉耆盆地是以华力西褶皱为基础,在中生代晚期由于地面断裂下陷而成,距今约13700万年。盆地南面库鲁克塔克山区有下元古界与震旦亚界等老
地层广泛分布;盆地的东、北、西三面的
天山,主要由古生界沉积的变质岩系与华力西期侵入岩构成;在盆地的边缘,有第三系出露,并有零星出露的侏罗系地层。盆地内部有很厚的中生代及
新生代陆相沉积层,地层为第四纪
沉积物覆盖,厚度达50~60米,特别是盆地的河流均发源于北部的天山山区,山区的
花岗闪长岩、
黑云母花岗岩、
白云质灰岩和
白云岩等岩石的风化物,被降雨或洪水溶解后,随着地面散流,汇集于河流中或地下径流中带入盆地,向盆地中心汇集,所以新生代地层含盐分较高。
地形地貌
焉耆回族自治县全县地貌大致可划分为山区、山前洪积
冲积扇、平原三个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全县海拔最高为3647米,最低为1064米。境内霍拉山山区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201.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2.36%,最高海拔为3647米,由于洪水的作用,形成很深的河谷。山区上段有森林和牧草分布;下段至山口为光山秃岭,植被很少,交通困难。至山前洪积冲积扇,海拔高程下降到1064米。山前洪积冲积扇位于县城西部,在七个星乡、苏海良种场一带,面积24.7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42%,海拔高程1064~1088米。焉耆县平原有开都河冲积平原和博斯腾湖湖滨平原2个平原,总面积183.7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7.64%。开都河
冲积平原位于焉耆盆地腹心地带,面积70.1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8.1%。由于灌溉水源充足,引水方便,成为全县主要农区。博斯腾湖湖滨平原位于县境东南部博斯腾湖湖滨,面积113.6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9.46%,地势低平,坡降很小,仅为0.18‰。
水文
河流
焉耆回族自治县主要有两条河流,一条是新疆八大河流之一的
开都河,另一条是黄水河。开都河全长516公里,流域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河谷
分水岭高程4830米。开都河流经
焉耆盆地的地段为110公里,流经焉耆县地段为62公里。开都河流域包括
和静县、焉耆、
和硕县、库尔勒、
尉犁县5县市,流域面积22260平方公里,其中焉耆县境面积1224平方公里。开都河年平均径流量33.4亿立方米,丰水年可达45亿立方米,流量年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小,仅5月为枯水期。
黄水河是县境除开都河外唯一的一条河,位于县城以北偏东20公里处,黄水河(亦称黄水沟)发源于和静县天山查汗努尔地区,全长171公里,在焉耆县境内长30多公里,经焉耆县注入
博斯腾湖,河宽5米、深2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66亿立方米,系
季节河。
地下水
焉耆县从山前
戈壁带到靠湖
冲积平原,构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水自流盆地。
开都河进入盆地后,在山前戈壁带大量渗漏,进入灌区,渠系水在田间又大量漏失,因此形成充沛的补给水源。据普查,盆地地下水总补给量每年18.47亿立方米,预测区域水位平均降深不超过5米的条件下,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每年5亿立方米,合理开采量为1.05亿立方米。焉耆地下水资源区地下水埋深小于1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5.5%,埋深1~3米的占总面积的62.4%,埋深大于3米的占总面积的22.1%。焉耆回族自治县境地下水资源不仅储量多、水质好,而且埋藏浅,含水岩性粗,涌水性能好;地下水资源区就在灌区,交通便利,具有易于开采的优越条件。
土壤
焉耆回族自治县内平原土壤共分为潮土、灌耕土、棕漠土、
草甸土、沼泽土、盐土、
风沙土7个类型、16个亚类、21个土属、27个土种。焉耆回族自治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类型、盐渍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灌耕土土壤肥力协调,生产水平较高,有机质偏高;
冲积平原地区的土壤和棕漠土,肥力协调,有机质中等。荒地有机质较耕地普遍偏高。焉耆回族自治县土地绝大多数系石灰性母质发育的土壤,钾素含量普遍丰富。全县土壤养分总的情况是:有机质丰富,缺氮,少磷,钾有余。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焉耆回族自治县水资源主要分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丰富,
开都河从西北面流入,纵贯县境,流入
博斯腾湖。开都河是流入博斯腾湖的最大河流,它既是焉耆主要的农业灌溉水源,又是博斯腾湖天然调节水库的源泉。
焉耆盆地河系发育比较好,平原区渠道水网密布,地表径流充沛,开都河是焉耆县的主要水源,河流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县境,水量充沛,系
天山冰雪融化和泉水补给型内陆河流,年平均径流量33.4亿立方米,丰水年可达45亿立方米。在盆地内的垂直渗入形成巨大的天然地下水库,贮存于第四系松散岩层孔隙中,丰富的潜水和承压水是盆地地下水资源的重要部分,盆地地下水总补给量每年18.47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
焉耆回族自治县适宜林木生长,野生林草丰茂。
霍拉山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林,山区天然林总面积为10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40万立方米。山区林木大部分是分布在海拔1700米~2700米之间山区阴坡的云杉林,小部分是分布在低山山涧附近的混交林。在
云杉林中,以海拔1800米~2600米之间的云杉生长最为旺盛;在低海拔的云杉林中,还生长着一些
桦树;在高海拔地区的云杉林生长不良,一些已成为小老树,并且混生着
地柏等灌木和一些
藤本植物。县境平原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红柳林。
土地资源
焉耆回族自治县现有耕地50.6万亩,林地38.2万亩,草场282.67万亩,焉耆县的土地资源多为富土地,其中绿色富硒土地81.09万亩,包括绿色富硒耕地50.34万亩,园地0.45万亩,草地11.82万亩。
矿产资源
焉耆县共发现22种矿产,已设探矿权22个,已设采矿权21个,其中
铜矿12个、砂石粘土14个。
焉耆县主要矿种累计查明资源量有:
红柱石385.24万吨,
石灰岩7600万吨,饰面
花岗石1112.5万立方米。
焉耆回族自治县矿产分布成带性好,探明矿种少。各类矿产主要分布于
焉耆盆地煤石油天然气煤层气、萨恨托亥-柳树沟地区金铜
菱镁矿、上户-野云沟一带金石墨红柱石等3个
成矿远景区内,矿产成带分布。除砂石粘土外,已发现矿种7种,其中红柱石、地热、石灰岩、花岗岩可供开发利用。金属等其他矿产种类少,探明资源量少。优势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勘查程度低,找矿潜力大。
红柱石、饰面花岗岩、
石灰岩等矿床规模大,勘查深度小、找矿潜力大,开发利用前景好。山前断裂带地热资源有待开发。已发现矿床主要集中于
霍拉山两侧,勘探深度小,找矿潜力大。铜、金、红柱石、地热、
花岗石、石灰岩等国内比较急缺或特色矿产找矿前景好。
生物资源
焉耆县主要种植用材林、防护林和果木
经济林,主要树种有杨柳科的
箭杆杨、
新疆杨、胡柳等;
榆科的自榆、钻天榆、新疆大叶榆等;胡秃子科的大沙枣、小沙枣;大樨科的大叶白腊、小叶白腊、水曲柳;
蝶型花亚科的国槐、刺槐、江南槐;苦木科的臭椿;桑科的白桑、无花果、
黑桑;柏科的侧柏;胡桃科的核桃;鼠李科的枣树;蔷薇科的苹果、梨、杏、桃等;葡萄科的葡萄。
生物多样性
植物
焉耆回族自治县的野生植物约有158种,其中主要有禾本科的星星草、早熟禾;景天科的托尔菜;夹竹桃科的罗布麻;
豆科的苦马豆;菊科的菊苣;马齿苋科的马齿苋等。
动物
焉耆回族自治县的野生动物主要有6类,分别是兽类、鸟类、
昆虫纲、水生类、两栖类、
爬行纲等。区域内野生动物以黄羊、熊、野兔、
狐属为主,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豹;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狼、
盘羊等。兽类有黄羊、熊、豹、山羊、
沙鼠、旱、狼、
黄鼬、
耗子、
家鼠、
麝鼠、野兔、狐狸、蝙蝠、獾、狸猫、野猪等;鸟类有鸬鹚、
贞鸟、大雁、水鸭、
赤麻鸭、乌鸦、麻雀、
喜鹊、燕子、
大杜鹃、
百灵鸟、画眉、锦鸡、
野鸭、
啄木鸟科、
猫头鹰、雀鹞、鸽鹞、斑鸠、水雀、
北京雨燕、
戴胜等;昆虫类有
凤蝶总科、
差翅亚目、
螳螂、
蟋蟀科、蜘蛛、蚯蚓、
苍蝇、蚊子、牛虻、
瓢虫、蚂蚁等;水生类有大头鱼、尖嘴鱼、鲤鱼、
青鱼、鲫鱼、
草鱼、
河鲈、小白条、鲢鱼等;两栖类有
蟾蜍;
爬行纲有蛇、蜥蜴等。
自然灾害
焉耆回族自治县主要自然灾害有低温冷冻、冰雹、
大雪、沙尘暴、干旱、暴雨、
山洪。低温冻害年均发生2~3次,主要发生在3~5月。暴雨年均发生2~6次,主要发生在7~8月。暴雨容易引发山洪次生灾害,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97年6月25日,因暴雨引发山洪,
七个星镇208户104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5499.5亩,绝收面积10999.5亩,直接经济损失2300万元。
行政区划
2023年,焉耆回族自治县下辖10个乡镇场,47个行政村、21个社区,251个村民小组,焉耆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为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
焉耆镇解放路1408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焉耆回族自治县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为122961人。其中男性人口68107人,女性人口54854人,男女性别比为124.16;少数民族人口84683人,占比为68.87%;城镇人口57090人,乡村人口65871人;城乡比为46:54。
民族
焉耆回族自治县境内主要有回族、维吾尔族、
蒙古族、
汉族等世居民族,还有
藏族、
满族、
壮族、撒拉族、
东乡族等31个民族。
语言
焉耆回族自治县语言是回族语言,是由
波斯语或
阿拉伯语转为汉语的,文字也是由波斯文或阿拉伯文到“小儿锦”文再转为汉文的。13世纪初,蒙古西域军在东向征灭
南宋中,数以百万计的西域亲军在中国内地落户,为了与当地汉族人民生产、生活上的方便,学会了汉语,用于社会交际,在本民族内部则用本民族语言。
回族虽然采用汉语汉文,但在使用中还是有一定区别,如回族经堂语的结构和词汇“小儿锦”的起始及发展、日常生活语汇等方面使用的一些特殊表达方法,都保留有原来语言的痕迹。特别是在回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民族内部交际中:常夹杂有一部分阿拉伯一波斯语的词语,以及直译的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的短句式,体现了其民族语言的遗留。
宗教信仰
焉耆回族自治县的民众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是中国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历史上
回族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回族风俗中的一些禁忌、婚丧礼仪、节日就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遵从伊斯兰教义形成的,并逐步成为回族群众的风俗习惯。13世纪,伊斯兰教传人焉耆,焉耆信仰佛教的回鹘人转信伊斯兰教。清政府统一新疆后,陆续有大批关内
回族迁入焉耆,他们和当地的维吾尔族人同属于伊斯兰教逊尼派。
新中国成立时,焉耆县城乡共有维吾尔寺22座。焉耆县伊斯兰教遗址现存的有“苏力坦克力奇太格别尔”古墓,位于
焉耆镇西南10公里处四十里城子乡老城的北面,园里有一座大圆形拱北建筑,其周围有由无数小坟墓组成的墓葬群,园内还有一座清真寺及其他举行礼拜的设施。
经济
综述
焉耆回族自治县经济主要由农业、工业和商旅服务业构成。农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注重实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业上主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建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五大优势产业”;第三产业主要发展网络购物、直播带货、平台经济等消费新业态、现代物流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2022年焉耆回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5亿元,同比增长2%。
第一产业
焉耆回族自治县第一产业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大宗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种植粮食面积保持在10万亩以上,经济作物主要以色素辣椒、工业番茄、
葡萄、
甜菜、小茴香、瓜菜等为主,培植智慧种苗生产示范基地2000亩,辣椒标准化种植基地10万亩。2020年,焉耆县辣椒种植面积11.7亩,达到
全州县辣椒总面积的26.14%。焉耆县发展辣椒标准化种植,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产业化经营、强化科技服务,辣椒制品有
辣椒酱、
芝麻酱、调味品、
火锅底料等68个品种,销售范围从全疆到全国,再到国外,出口的订单不断,2020年销售额5000万元左右。2020年,焉耆县辣椒产业总产值约5.64亿元。目前,焉耆县已形成“农户+基地+订单+生产龙头企业”集种植、生产、加工于一体的辣椒产业模式。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焉耆红辣椒”获得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原产地证明商标。畜牧业主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继续完善活畜交易市场基础设施,2022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1.53万吨、0.66万吨、1.77万吨。2022年焉耆回族自治县新建
高标准农田4万亩,实施新时代“坎儿井”输水模式,推广农业高效节水和田间技术。2022年农业总收入28.04亿元,同比增长9.3%。
第二产业
焉耆回族自治县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五大支柱产业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新能源产业、环保建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2022年焉耆回族自治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亿元,同比增长7.9%。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智慧信息、科普创新及社会化服务等
全链智能融合;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利用金银花、甜叶菊、甘草等原料基地,引进龙头企业,建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
第三产业
焉耆回族自治县第三产业以商业、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商业方面,网络购物、直播带货、平台经济等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2022年县内物流寄递总量166万件,同比增长15%。物流业方面,引进疆内外大型
物流企业,加快铁路港及物流园建设,打造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物流节点城市和焉耆盆地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业方面,焉耆回族自治县围绕“衣食住行”深挖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文旅产业,2022年全年实现旅游业收入1.3亿元。
经济功能区
焉耆回族自治县有一个工业园区——焉耆工业园区。园区于2013年6月13日正式审批升级成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依托地域资源优势,按照“一区三园”进行规划布局,一区:即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三园,即: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包括酿酒葡萄产业园区),焉耆廊坊产业园(包括新能源产业园区),石材加工产业园。园区总规划面积119.1平方公里,其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4.4平方公里;酿酒葡萄加工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2.69平方公里;焉耆廊坊产业园区规划用地面积50平方公里;新能源产业园区规划用地面积51.7平方公里;石材产业加工园规划用地面积10.31平方公里。园区供排水、供热、污水处理等工程一应俱全,入园企业已达94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焉耆回族自治县有各类学校15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初中1所,小学2所,乡镇中心学校5所,幼儿园3所,职业中学1所。2023年焉耆回族自治县充分借力疆内外优秀教育资源,成功列入国家级“强师工程百千万计划”。2022年县一中、二小完成教学能力提升与薄弱环节
改善工程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焉耆县第一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完全中学,创建于一九三八年,学校的前身是“新疆省立焉耆简易师范学校”。焉耆一中有独特的办学特色(即优良的体育教学传统和双语教学)。学校先后荣获州级精神文明单位、花园式学校、民族团结先进单位等称号,是自治区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定点学校。学校有教学班级51个,学生2400余名,教职工284人,近三年,高考600分以上2人;500分以上45人,综合上线率98%左右。
医疗事业
焉耆回族自治县共有卫生机构14个,其中医院1个、乡镇(场)卫生院(所)10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2022年,焉耆回族自治县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积极与区内外
三级甲等医院组建医联体建立专科联盟,实现90%以上医疗问题在县域内解决,县人民医院成功入选国家“千县工程”。
焉耆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12月,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康复、保健、社区服务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医院占地总面积3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60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14770.47平方米,绿化面积已达65%以上。目前编制床位300张,固定资产5500万元。现有职工464名,其中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29名,
中级职称58名。 焉耆县人民医院设有内一科、内二科、内三科、外一科、外二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肛肠科、急诊科、手麻科、药剂科、功能科、放射科、检验科、病理科等20个临床、医技、门诊科室和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文化事业
焉耆回族自治县有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
公共图书馆1个,文物保护管理所1个,藏书13000册。2023年4月30日,焉耆县在人民广场举办第十届“丝路记忆·味道焉耆”特色美食节暨首届房交会。借助此次红酒烧烤节,焉耆县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环节,推出一批特色文旅主题产品。设计推出多条旅游线路,让游客来焉耆品尝红酒烧烤美食的同时,也体验焉耆县各旅游景点,享受各具特色的文旅资源。
焉耆博物馆,位于县人民广场解放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二楼,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基本陈列分为焉耆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历史文物展厅分为序厅、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时期、
清代六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重点介绍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花儿为代表的非遗项目。整个陈列系统、全面、准确地反映了焉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阐述自公元前60年,建立
都护府,焉耆为汉王朝统辖的地方政权,自此焉耆成为伟大祖国永不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展示焉耆历年来出土的文物实证包括焉耆在内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文化多元一体的的地区。
科技事业
焉耆回族自治县有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1个,有乡村科普馆数个。焉耆回族自治县科技馆总面积2800平方米,投资700万元。科技馆由科技体验馆、科普社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部分组成,具有展览互动、科技培训、亲子娱乐、科普阅读等现代化综合科普体验功能。科技馆的投入使用,为人民群众搭建了一个“零距离”接触高科技的平台,为广大青少年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新载体,是进行科技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
体育事业
焉耆回族自治县有体育馆1个,少儿业余体校1个,体育总会1个,共有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101人,其中:指导师1人,国家一级8人,二级28人,三级64人。全县单项体育协会10个。
2014年9月,位于解放路县人民广场一侧,总投资1.3亿元的焉耆县体育馆竣工,并于12月正式开放。焉耆县体育馆地上4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近2.9万平方米,馆内部设3500个座位。现在的新馆内有有2个标准化篮球场,6个标准化
羽毛球场,附带羽毛球、乒乓球、台球等项目。开馆5年来,新馆里已举办进行了职工农牧民篮球赛、农牧民趣味运动会等大型县乡体育活动。同时,还承办过洲际国际男篮邀请赛、国际女子篮球巅峰争霸赛、CBO四省篮球邀请赛、国际青年男子篮球争霸赛、自治区青少年篮球赛等大型赛事。通过承办和举办大型赛事,带动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行列中来。
人居环境
2022年,焉耆回族自治县实施中粮糖厂工业废气无组织排放深度治理项目,解决了多年来“臭味扰民”问题。引导华诚水泥推进煤炭能耗、污染物排放“双降治理”工程,督促10个砖瓦窑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拆除烟囱37个,并实施隧道窑技术改造转型,有序推进农村“煤改电”工程,重点大气污染源治理成效明显。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北污水处理厂基础设施。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对
开都河水流域的分片分段监管,确保开都河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水体标准。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垃圾分类处置和精细环卫作业管理。完成造林6200亩,
光肩星天牛林木病虫害防治取得显著成效。顺利通过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社会保障
焉耆回族自治县,2022年城镇新增就业236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6万人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380人次,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4%以内。城乡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连续提标让困难群体及时享受社会福利救助。此外,红十字会救助、残疾人帮扶、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等工作全面推进。
交通
综述
焉耆回族自治县地处南北疆交通咽喉,现在主要形成以铁路和公路为主的交通网络体系。国道218、314、216和南疆铁路、吐库二线、和库、乌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43公里,库尔勒机场67公里,客货兼容的焉耆火车站是巴州北四县、乃至南北疆的大型运输网络中心。
公路
焉耆回族自治县内公路有有国道218、国道314、国道216和乌尉、和库高速公路;还有325、206
省道过境。和库高速公路,是指新疆境内
和硕县至库尔勒市的高速公路,简称和硕高速,该线路东起和硕县,西至库尔勒市,全程94公里,是G314国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疆南疆地区首条高速公路。和库高速公路在焉耆境内长50千米。325省道境内长47千米,双向2车道;206省道境内长12千米,双向2车道。焉耆回族自治县还有县乡级公路53条,总长378.07千米。2022年完成农村道路建设100公里,道路养护108.8公里。
铁路
焉耆回族自治县内的铁路有
南疆铁路。南疆铁路在焉耆回族自治县境内总长80千米,为单轨普通铁路,设置
焉耆站、
包尔海站、
紫泥泉站等站点,通往库尔勒、
阿克苏市、
和田县、喀什等地。焉耆站日均有16次列客车停靠,其中有快车K169次、K170次、K9767次等7个列次,日客运量1500人次。焉耆站位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
焉耆镇,建于1979年,是
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
三等站。
公共交通
焉耆回族自治县以焉耆客运站为中心,日均发送504辆客车,日客运量3598人次。
运输企业拥有货车2678辆;客运汽车713辆,座位10695个,客运量131.3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每千米9892.97万人。
人文
综述
焉耆回族自治县有人文底蕴深厚。有矗立千年的七个星佛寺、日喀则古寺、
博格达沁故城、土孜诺克古墓群、霍拉山沟口烽火台等43处历史文化遗址。
七个星佛寺遗址列入第四批国家
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焉耆花儿”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古迹
焉耆回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
唐朝著名的“
安西四镇”之一。截止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3处,分别为七个星佛寺遗址、博格达沁古城、霍拉山佛寺遗址。此外还有自治区级、县级文保单位各11处。
七个星佛寺遗址位于焉耆县
七个星镇西南部、
霍拉山东麓,其开创于两晋,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沿续至宋元。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
四大石窟组成。寺院残存大小建筑93处。以遗址中部的泉沟为界,分为南、北两大部分;洞窟现存10座,其中包括1座禅窟和9座礼拜窟。七个星佛寺是新疆地区已知唯一一处可以确认的地面寺院与
石窟寺相结合的
佛教寺院遗址,其最大的特点也表现为石窟寺与地面寺院相结合的布局关系。
博格达沁故城遗址又称四十里城子故城。在
开都河南岸、焉耆县城西南14公里四十里城乡的小巴扎附近,为
唐朝屯戍遗址。古城略呈正方形,曾出土过陶罐、陶杯、金铜饰件、料珠、石珠、
东汉五铢
钱币,东汉的开元通宝等。旧城遗址有三座,其一在巴扎东约3公里,
蒙古族人称为喀拉马克沁(意谓蒙古城)。城墙周长2856米,宽2~3米不等,高1.5~2米,用夯土筑成。城内已变为泥淖
洼地,建筑物一无所存,散布有红陶片、灰陶片。 其二在小巴扎东南约35公里,城址范围较小,四周仅存墙基,城内建筑已不存在,地上散布着较多的陶片。其三在大城遗址西北约0.5公里,分内外两重。外城城墙仅存墙基,周长2332米;内城城墙夯土筑成,周长约445米,城墙东边有一长方形土台,长约94.5米,宽15米。城中建筑痕迹无存,惟中间有一方形土台,南北30.1米,东西23.8米,城内间有红陶片。
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
七个星镇霍拉山村东南的山梁和山前坡地上,是佛教文化东传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焉耆国的佛教中心。遗址出土了吐火罗文书写的纸质文书《弥勒会见记》等一批罕见文物。对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会发展史、佛教史、戏剧史等具有着重要的价值。2019年10月7日,霍拉山佛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由地面寺院建筑和洞窟建筑两部分组成。地面
寺院遗址分布于山梁和坡地上,依山势布局修建。一条自然泉沟将建筑群分为南北两大区,即今所命名的南大寺和
北大寺,寺院残存大小建筑九十三处。总面积约40000多平方米。各建筑坐西朝东,主要建筑有殿堂、僧房、
佛塔等。僧房大致呈方形或长方形,面积约4~6平方米。大殿边长达24米。佛塔为圆或方形或八角形基座,圆柱塔身,穹窿顶,有的有正方形的围墙或内部空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
焉耆回族自治县有10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疆花儿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传统音乐,广泛流传于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新疆四省区的回、汉、土、东乡、保安、
撒拉族、藏、
裕固族8个少数民族中,是运用当地汉语方言在村寨外歌唱的一种山歌形式。花儿约有三百年的历史。“新疆花儿”源于河州花儿、洮岷花儿,系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传入,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和语言音韵的影响使之逐渐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
民俗音乐形式。2008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申报的“新疆花儿”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成为特色浓郁的新疆民族文化中的又一亮点。新疆花儿吸收了维吾尔、
哈萨克族等民族的音乐元素,除常见的徵、商、羽调式外,还采用了较为完整的小调式及调式交替手法。与其它省区“花儿”相比,“新疆花儿”装饰音少,多为规范的2/4节拍,具有很强的舞蹈性。
回族刺绣具有独特的针法、技法、图案、色彩、工艺,内含深厚的
伊斯兰教文化底蕴。回族刺绣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手工刺绣的工艺之美与文化瑰丽,而且在图案构成、色彩搭配等方面深受西域(波斯)文化影响,并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征。
回族刺绣,具有本民族的传统和特点,表达了回族人民对艺术的感受和思想,反映了回族人民探索、追求完美的艺术境界的理想、观念和方法。它的绣艺精妙,针法繁多,如:平绣、掺色绣、剁针绣、套绣、卧针绣、散绣、乱针绣、错针绣、十字绣等。
习俗
服饰
焉耆回族自治县中回族群众讲求“服饰净,居处净”。服饰偏爱白色,婴儿用白布包,长大戴白帽,归真(死亡)后用白布裹尸。因白色不藏污垢,发现不洁之处便于及时清洗。焉耆
回族中年妇女多穿短装,上衣上窄下宽且长,一般都是过膝盖或达到膝盖;头戴发网,有的则蒙上棕色或白色的头巾。青年妇女爱穿颜色鲜艳的服装,不少少妇、少女穿的肚兜、夹袄、棉袄、坎肩的胸部和裤脚上都绣有各式各样的花边,头扎红、绿色丝绸头巾,脚穿绣花鞋。年老妇女喜欢青、黑两种颜色的布料,服饰纯朴、素净。焉耆的回族男子服装多肥大,外衣为黑色,内衣为白色小褂,对襟直领,锁扣、外穿坎肩;裤子多用黑色,长及脚面,扎裤腿(青年不扎);一般常戴白色小帽。
住房
焉耆
回族的住房一般以中国传统古典四合院建筑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的特点,形成一种本民族的建筑模式。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层木结构框架式的阁楼,楼前为木结构“勾连搭式”卷棚,所有外露的木构件都有精细的雕刻,两侧厢房也是雕梁画栋,每一根头都刻有花纹,过道对厅都是用木结构花格扇门组装而成。这种住宅要求门窗大、房屋
开间大采光好、所有的雕梁画栋雕刻以花卉图案。
婚嫁
焉耆回族人结婚必须举行宗教仪式,婚姻才算合乎教律。结婚这天,男女家都要搭喜棚,招待亲友。上午女方家先给新娘绞脸,然后打发新媳妇的弟弟或者小侄儿到男家新房门上去钉门帘,此时新女婿前往女方家娶亲,娶亲队伍到女方家后,先认亲,然后由阿訇念“尼卡哈尔”(证婚词)。阿訇念“尼卡”中询问双方是否同意结为夫妇,男方自己回答,女方由至亲代答。发亲前,娶亲来人要向围观的人众撒布红包和糖果、花生、
干果,新媳妇由伴娘和至亲送亲,并带上嫁妆。婚后如感情不和允许离婚,离婚后的妇女要等一百天后才能改嫁,这叫“守限子”。这样的规定,一方面是为了让双方重新考虑是否复婚,另一方面是查看妇女是否怀有身孕,以免酿成不必要的纠纷。
节日
焉耆回族有三个重大节日:
开斋节、
古尔邦节、
圣纪节。开斋节是每年的回历九月为穆斯林斋戒日,斋戒的最后一天,要登上清真寺的望月楼,观望新月,见月开斋,现在则统一按全国
伊斯兰教协会推算确定日期开斋。开斋这一天的清晨,
回族男人要沐浴净身,穿新衣服,熏香,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会礼结束,要走坟,探亲访友,待客;同时,自愿向清真寺出“乜贴”(布施),向老弱病残、生活贫困、孤寡无依靠的人施舍。因此,开斋节又被称为“济贫节”。在回族人的心目中,斋月是“吉祥的月份”,斋月里不能说伤害别人的话,不干损人利己的事。无论穷富都斋戒,提倡施舍行善。
艺术
美术
焉耆回族自治县内的美术艺术有刺绣、绣毡图案和剪纸等。
文学
焉耆回族自治县内的文学有江格尔史诗、
格萨尔王史诗和格斯尔史诗等。
《
江格尔》是
蒙古族英雄史诗,主要流传于中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江格尔,
蒙古语意为“圣主”或“强者”。叙述阿鲁宝木巴(蒙古语意为“北方的乐园”)地方以江格尔为首的十二名英雄率六千勇士,抗击入侵之敌,收服众多部落,建立起强盛国家的故事。语言优美,风格粗犷,具有蒙古族
曲艺的特点。《江格尔》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漫长,主要以口传方式流布,也有抄本和刻印本。它最早产生于中国卫拉特蒙古部,17世纪随着卫拉特蒙古各部的迁徙,也流传于
俄罗斯、
蒙古国的
蒙古族中,成为跨国界的大史诗。
音乐
焉耆回族自治县内的音乐有蒙古族长调、蒙古族托布秀尔音乐、蒙古族依合勒音乐和蒙古族呼麦等。
托布秀尔是蒙古族代表性乐器,托布"意为弹发,“秀尔是“潮尔“的地方变音,合意为“弹拔琴弦的共鸣”,素有“蒙古族音乐
活化石”之誉,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遗产。托布秀尔主要流行于新疆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以及
塔城地区。它造型美观而又方便制造,音色优美浑厚,节奏性强。因其便于携带,适应于游牧生活,所以深受牧民喜爱。它的音色优美浑厚古朴、表演形式多样,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多人共同演奏,可用来为
民俗音乐和《
江格尔》等
说唱长诗伴奏,还可以为
蒙古族的萨吾尔登舞蹈伴奏。
舞蹈
焉耆回族自治县内的特色舞蹈艺术有蒙古族萨吾尔登舞蹈和维吾尔族来排尔等。
萨吾尔登是“歌”和“舞蹈”的统一体,舞蹈动作十分丰富,有表现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的,如挤奶、捣奶、套马、献茶、敬酒、擀毡、播种、收割等;有表现妇女生活的,如照镜、描眉、梳辫子等;以及模拟雄鹰、山羊、
田鼠亚科、马等动物形象的,因此,萨吾尔登也被称为新疆蒙古族民众生活习俗的“百科全书”。
饮食
综述
焉耆县具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族特色饮食“九碗三行子”,还具有
油香、
油糕、
环饼、
拉条子、
揪片、炮丈子、面旗子、凉粉、
凉皮、凉面、新疆抓饭、
薄皮包子、油塔、
孝义火烧、
烤全羊、
胡辣羊蹄等小吃。
九碗三行子,是指用九只大小一样的碗来盛装不同的菜品,并且摆放时9只碗摆成正方形,横竖都成3行,因此得名“九碗三行子”。如果取掉中间的水菜,就是一个回族的“回”字。这是清朝末年就已约定成俗的一种回民宴席,焉耆的
九斗碗行子每个碗底下都要垫上菜叶,一是为了充实份量,而是为了消食解腻;焉耆传统九碗三行子每个碗底的垫菜是粉块和
萝卜丝。
焉耆
凉皮口味浓郁,韧劲儿十足。凉皮通常用多种面粉混合制作,在加上各种调料和蔬菜,呈现出多种口味和风味,而且口感十分清凉爽口,是夏季美食的绝佳选择。香料包括
孜然芹、胡椒、
花椒和
酱油等。这些香料与手工拉制的面皮完美搭配,使
凉皮子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焉耆凉皮是通过手工拉皮来制作,每一份凉皮都有着不同的纹路和口感,非常具有观赏性。
地方特产
焉耆回族自治县有
乡都酒业认证108亩有机乡都红葡萄酒,产量300吨,半亩园
有机农场认证有机基地面积23.15公顷,4个有机农产品,产量2029.7吨;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焉耆
结球白菜、焉耆红辣椒、焉耆
茴香、焉耆大白瓜籽等。
焉耆大白瓜籽粒大,饱满,色泽纯白,味香,营养丰富,产量及商品率高,可加工多种风味食品,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焉耆县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
葡萄酒产区,更是全国重要的葡萄酒产区之一。焉耆县的十万亩绿色无公害有机酿酒葡萄基地,现已吸引28家企业入驻,建成酒庄酒堡15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5万千升,形成了以乡都、天塞、中菲3家酒庄和轩言、元森、瀚海等小型酒堡为代表的“三大十二小”酒庄酒堡发展格局。焉耆县境内的葡萄酒企业已先后在RVF、品醇客等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得272个奖项,成为获奖最多的县级产区。
焉耆小茴香植株矮小、生长周期短,耐干旱、耐盐碱等特性,使得种植起来省劳力、易管理、成本低,并且种植效益高,小茴香色泽翠绿、籽粒饱满、香味纯正,焉耆县于2020年申请注册了‘开都’牌小茴香原产地证明商标。借助品牌影响力,小茴香远销
巴基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在国内外市场备受青睐,因此焉耆县也有‘中国小茴香之乡’的称号。
焉耆辣皮子个大肉厚,做大盘鸡、炒辣皮子肉,有股独特的香甜微辣。2023年焉耆县共种植辣椒12.88万亩,其中鲜食辣椒4500多亩,亩产约4吨,每亩鲜椒收入约9000元,晾晒成辣皮子收入能达到2万元。
风景名胜
综述
焉耆回族自治县境内旅游资源独特,有国家级AAAA级景区相思湖和霍拉山丝路古村景区,自治区级AAA级景区天塞酒庄和乡都酒堡。
重要景点
相思湖
相思湖,位于新疆焉耆县四十里城子镇,总面积15800亩,有西北“微山湖”之称。相思湖虽然小,但却是“疆南水乡·秀美焉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夏如翡翠、秋似霓裳,这里湖面如镜,芳草萋萋,鸟啼声声,湖泊、芦苇、草甸交相辉映,形成了“鹤舞鱼翔碧连天,云映苇荷自成图”的天然画卷,让人流连忘返,乐以忘忧。
霍拉山丝路古村景区
霍拉山丝路古村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主要依托丝路文化和西游文化孕育而生,景区内有10多家餐饮,有民宿、有蒙古包、木屋、小别墅等,每天可接待游客2万多人。幽静原始的
霍拉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山区上段有3万多亩天然
云杉森林和高山峡谷之间蜿蜒东去的
开都河,中段有50多万亩空中草原和天然石林。山区还蕴藏有许多矿藏、野生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原生态的大小泉沟、果子沟,各具神态的奇山异峰和野生植物。
天塞酒庄
焉耆盆地独特的气候和大面积的地块更是为现代化葡萄种植和管理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天塞酒庄的葡萄种植面积2800亩,酒庄与农业院校合作,推动种植、管理科学化,引进优质葡萄品种和赤霞珠、品丽珠、梅洛、马瑟兰、
西拉子、霞多丽等优质
葡萄品种。2022年,焉耆盆地
葡萄酒产区生产原酒0.82万吨,实现工业生产总值6.9亿元,产业季节性用工1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4000余名农民实现人均增收600元左右。天塞酒庄正积极探索将葡萄酒文化与度假、星空、丝路文化有机融合,推动酒庄成为推介葡萄酒及葡萄酒文化的窗口,让更多游客在沉浸式旅游中了解焉耆葡萄酒,实现葡萄酒工业旅游“1+1\u003e2”的效果,旅游收入占酒庄总收入的20%。许多游客通过酒庄游,了解焉耆的葡萄酒文化。
重要人物
获得荣誉
2019年8月,焉耆回族自治县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9年12月31日,焉耆回族自治县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21年1月19日,焉耆回族自治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0年4月14日,焉耆回族自治县入选2020-2021年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
2021年7月15日,焉耆回族自治县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3年,焉耆回族自治县入选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认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