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科(
学名:Sciuridae)是哺乳纲啮齿目下的一科,截止到2024年,世界共有5亚科58属286种921亚种,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动物,可以在全球大多数陆地区域找到。其分为树栖、半树栖半地栖、地栖三种类型,可栖息于
雨林、干旱草原、北极
冻原、森林、郊区地区和城市等不同栖息地类型中。
松鼠科动物体型差异较大,体长约在6~46厘米之间,体重约在13克~3
千克之间,最大松鼠为巨松鼠属(Ratufa),最小的为非洲侏儒松鼠(Myosciurus pumilio)。毛发柔软,颜色多样。前肢4指,后肢5趾。
颅骨结构因生境不同而异,牙齿22颗,
臼齿低冠。它们主要以种子,叶子为食。有些松鼠选择将食物散布储藏。该科动物通过声音和尾巴姿势进行交流。其防御捕食者的策略包括伪装、逃避、咬、抓等防御行为。
2021年,松鼠科中的
巨松鼠(Ratufa bicolor)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截止到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示,松鼠科中共有285种物种被列入,其中2种为极危(CR),15种为濒危(EN),23种为近危(NT),16种为易危(VU),在生态系统中,它们因吃果实、种子、花蜜,促进
植物繁殖,而具有一定生态价值。
起源演化
松鼠科动物的化石在美国
怀俄明州的
始新世末期和
法国南部的始新世早期都被发现过。其中树松鼠(Sciurini)的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
北美洲的晚始新世时期(4130万到3370万年前)和非洲和欧亚地区的
渐新世时期(2380万到530万年前)。
松鼠科动物的最早化石记录表明它们起源于
北半球,特别是约在3600万年前的北美洲。最早的松鼠化石记录为Douglassciurus jeffersoni,大约可以追溯到距今3750万至3500万年前渐新世早期,这种松鼠的骨骼和牙齿结构与现代松鼠非常相似,且认为这是一种类似于树松鼠的树栖形式,是
赤腹松鼠和
地松鼠的祖先,但缺乏今天所分类的具有特征的松鼠颧骨代谢系统。
截止到2024年,记录的最早的颧骨代谢系统松鼠化石是来自
欧洲的Palaeosciurus,生活在约3380万至2380万年前的早
渐新世时期,此后发现的大多数化石种类的年代可追溯到3380万年前。
命名与分类
命名
松鼠科的命名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时期,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将它们称为“skioros”,意为“有阴影的尾巴”。后来,法国人将它们描述为“esquirel”,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其他语言和解释,长尾巴的
啮齿动物在英语中普遍被称为松鼠。
松鼠科的
食虫类是由
德国动物学、解剖学家、昆虫学家约翰·戈特塞尔夫·费舍尔·冯·瓦尔德海姆(Johann Gotthelf Fischer von Waldheim)于1817年命名。
分类
1923年,对松鼠的第一次现代分类识别了六个
亚科:
松鼠亚科(Sciurinae)、Tamiasciurinae、Funambulinae、丽松鼠亚科(Callosciurinae)、
非洲地松鼠亚科(Xerinae)和Marmotinae。1959年,学者穆尔(Moore)将这六个亚科确认为部落,但又添加了两个曾被归入Funambulini的属部落:Ratufini和非洲树松鼠族(Protoxerini)。
直到1993年,松鼠科(Sciuridae)分为了两个
亚科:
松鼠亚科(Sciurinae)和
日本小鼯鼠亚科(Pteromyinae)。前者包括树松鼠和
地松鼠(Marmotini),后者则包括鼠族(Pteromyini)等10个部落。而后有研究证明鼯鼠族是源于树松鼠,并且与新世界树松鼠有特定的亲缘关系。至此松鼠科被分为五个主要亚科:松鼠亚科、
非洲地松鼠亚科、丽松鼠亚科、南美松鼠亚科(Sciurillinae)、
巨松鼠亚科(Ratufinae)。
截止到2024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收录的分类标准中,松鼠科下共有58属286种,以及921个
亚种,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收录该科动物有20属、50种,其中
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白喉岩松鼠(Sciurotamias forresti)为中国特有种;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隐纹
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
珀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白喉岩松鼠(Sciurotamias forresti)为
云南省广布种。
形态特征
体型
松鼠科动物的体型大小差异较大,体长大约在6~46厘米,重量大约为13克~3
千克,最大的松鼠为巨松鼠属(Ratufa),体长约为25~46厘米,体重约为1.5~3千克,尾巴与体长等长;最小的松鼠为非洲侏儒松鼠(Myosciurus pumilio),体长仅有6~8厘米,体重约为13~20克,尾巴比体长稍短。
共同特征
它们的牙齿一般为22颗,门齿前面平滑或有纵纹,一些种类可能缺少上颌的第1枚前
臼齿,而第2枚上前臼齿则呈臼齿状。臼齿一般为低冠齿,齿突相对简单。和其他
啮齿动物一样,松鼠科动物有四颗永远不会停止生长的门牙,因为它们携带着不断生长的珐琅质,并且它们的根部延伸至上颚和
下颚的深处。而且由于这些牙齿会不断地用于啃咬,因此它们会保持短小而锋利。眶上突发达,颧骨显著,是颧弓的主要组成部分。颧骨板的侧面观可能是垂直或水平,眶下孔发达,外壁不呈管状。听泡突出明显。它们的前肢都有4个指,后肢有5个趾。
毛色
松鼠科动物的毛发柔软而密集,大多数种类的毛发长度适中,但在一些种类中可能会非常长,几乎呈蓬松状。它们的颜色非常多样化。一些种类呈单一或两种均一的褐色或灰色。少数种类在身体的两侧和背部呈条纹状,有时头部也有条纹。
热带种类表现出白色、灰色、黄色、
橙色、红色、褐色和黑色的各种组合,形成多种复杂的毛发图案。
类型
栖息环境的不同导致它们的身体结构有所差异。它们分为树栖、半树栖半地栖以及地栖三种类型,下表列举了三种类型身体结构的不同:
除了由于栖息环境的不同导致身体结构的不同外,松鼠科动物还可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分别为树松鼠、
地松鼠及
赤腹松鼠。
东方蝙蝠与前两种松鼠区别最大的地方为:它们的身体具有一种毛茸茸的翼膜,称为滑翔膜,通过手腕处的柱状
软骨附着在前肢上,并向下延伸到后肢的脚跟,且飞鼠的四肢是所有松鼠中最长的。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松鼠科动物分布广泛,可以在全球大多数陆地区域找到,但它们在
澳大利亚、
马达加斯加、
南美洲南部、
南极洲、格陵兰、一些海洋岛屿以及
撒哈拉沙漠等干旱地区并不常见。
栖息环境
松鼠科动物可分布于各种各样的
栖息地环境中,包括
雨林、干旱草原、北极
冻原、森林、郊区地区和城市。它们根据栖息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树栖、地栖及半树栖半地栖。
树栖松鼠它们主要在
热带、
温带或
寒带的森林中生活。这些树栖松鼠经常在树上建立巢穴,利用树木的结构进行攀爬、跳跃和觅食。它们具有灵活的身体和爪子,使它们能够在树间迅速移动,例如
狐松鼠(Sciurus niger)喜欢栖息在
橡树和
山胡桃树混交林,但它们也会出现在南方的松树林、柏树林以及
红树林沼泽地等地,
灰松鼠(Sciurus carolinensis)主要栖息在
坚果树,尤其是橡树山胡桃树混交林和河流周边的硬木或混交林地。
地栖松鼠还可以分为非热带地松鼠及热带地松鼠两类,非热带地松鼠一般栖息在
温带地区或干旱地区的开放
栖息地,例如黄鼠属(Spermophilus)的栖息地可从
地平线到山顶,偶尔也会出现在森林等地;Atlantoxerus getulus栖息在非洲西北部的
阿特拉斯山脉海平面到4000米的岩石栖息地。而非洲地松鼠属(Xerus)下的四个物种则栖息在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的稀树草原和岩石沙漠地区。
热带地松鼠通常栖息在森林地面的空心树干或在腐烂的树枝上筑巢。例如长鼻松鼠属(Hyosciurus)、线松鼠属(Lariscus)等。
半树栖半地栖的松鼠一般栖息于树根或树垫下,也有在树上作巢的。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食性
松鼠科的动物可以分为树松鼠、
赤腹松鼠及地松鼠,树松鼠和飞鼠主要以
坚果和种子为食,这些包括各种树果和坚果,如
橡果、
松果、核桃等。它们有时也吃树皮、
鸟卵、昆虫,以及小型鸟类和蛇类。这些松鼠通常在树上活动,巧妙地跳跃和滑翔,以获取食物。
地松鼠也吃种子、水果和坚果,但相较于树松鼠,它们的饮食中更包括大量的草和叶子。此外Spermophilus Franklinii还会采食昆虫和
脊椎动物的腐肉,地松鼠通常生活在地面上,挖掘洞穴作为巢穴,并通过在草地上觅食来获取食物。它们的饮食习惯可能因物种而异,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食物储存
在冬季,一些地松鼠会选择
冬眠,例如黄鼠属的物种,它们会在冬季选择深度冬眠,而其他松鼠物种则采用不同的策略来储存足够的食物以度过寒冷的时期。一种常见的策略是将食物储存在一个称为“食物库”或“储藏室”的地方,这通常是在地下或
树洞中。然而,这种集中式的储存方式容易受到其他动物的偷袭,有些
地松鼠甚至可能失去一部分储存的食物。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许多松鼠科动物采用了一种称为“散布储藏”的策略。这意味着它们将食物分散储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可能是地下、树洞、树枝的树叉中,甚至是人工结构中。这样一来,即使有一部分食物被其他动物找到或损坏,松鼠科动物仍然有许多其他地方可以获取食物。这种散布储藏的方式需要更多的努力和记忆力,但能够更好地保护它们的食物储备。在
温带地区,松鼠通常会将
坚果埋藏在叶层下、
树洞内或者地下。然而,在
亚热带和湿润环境中,传统的储存方式可能导致
霉菌滋生、腐烂或者食物过早发芽。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些松鼠,特别是在亚热带地区,会选择将坚果或蘑菇挂在树枝上。这样的调整策略有助于减少霉菌、腐烂的风险,保持食物的新鲜和可食性。
沟通与感知
松鼠科动物在各种情境中表达不同的叫声,比如幼崽发出呼唤母亲的声音,而成年松鼠在面对威胁时可能发出具有攻击性的声音,声音一般被描述为责骂或刺耳的声音,可分为咆哮、嘶嘶声、牙齿打颤声等。
雄性在交配季节会发出吸引伴侣的特定声音,它们的叫声因物种而异,雄性
灰松鼠(Sciurus carolinensis)在追逐交配时会发出独特的喷嚏声,并且只在交配季节才会发出这种叫声。若
雌性接受了雄性,可能会发出声音来传达她的决定。在高山
旱獭属(Marmota marmota)中,当雄性试图与雌性土拨鼠交配时,雌性可能会发出低沉的叫声松鼠使用独特的警报叫声来警告同类面临危险,例如
地松鼠它们会用口哨声来互相警告同伴,这些叫声能够区分空中和陆地捕食者的不同威胁。
此外,松鼠还通过姿势和运动来传递信息,尾巴的位置、脚的跺地以及身体姿势都可以传达特定的含义。嗅觉在它们的社交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雌性通过释放信息素来表示性成熟,而社会地位或亲缘关系也可以通过嗅觉信号进行推断。这种多样的沟通方式有助于松鼠在各种情境下有效地交流和协调行动。
社会行为
地松鼠通常是群居,它们会在地下挖掘巢穴作为逃避地上极端的环境温度;树松鼠通常是独居的,且为白天活跃,尽管有些在筑巢时可能会形成群体。其他一些可能在资源周围形成旅行伴侣或松散的聚集。筑巢的树松鼠使用
树洞,用树叶和针叶填充。树松鼠在树间操纵灵活性极高,能够穿越并记忆其复杂的
栖息地。它们还以它们的贮藏和贮藏行为而闻名,这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习和记忆地标。飞行松鼠是唯一的夜行松鼠,关于它们的行为了解甚少。这些松鼠不能进行真正的飞行,而是使用专门的膜在从高处跳跃后滑翔到另一个地方。它们在树洞中抚养幼崽,也会聚集在一起以保持温暖。
防御行为
松鼠科动物对抗捕食者的最常见策略是伪装和逃避。它们通常具有与周围环境相匹配的毛色。树松鼠的腹部颜色通常较背部浅,使它们在被从下方观察的捕食者看到时能够与明亮的天空融为一体,在被空中捕食者追逐时能够与深色的地面融为一体。松鼠科动物还通过迅速躲避
捕食者、保持警惕、咬、抓、躲藏在洞穴或巢中以及发出警报叫声等方式来避免被捕食。常受蛇类攻击的松鼠采取一种完全不同的防御策略,被称为群攻。例如
草原犬鼠鼠(Cynomys),这些松鼠会联合攻击蛇,跳跃、咬和抓,直到蛇离开洞穴附近或死亡。
生长繁殖
松鼠科动物的交配系统是“一夫多妻”制,
雌性松鼠分布广泛,
雄性不会守卫领地,但这种行为会有所变化。一些种类的
地松鼠生活在群体中,这迫使雄性守卫一个小领地以吸引雌性。
发情交配
繁殖期的松鼠科动物会表现出雄性
睾丸的发育和雌性生殖器的
肿胀,这是许多哺乳动物中常见的现象。雄性松鼠可能会通过追踪雌性留下的发情气味或直接追逐雌性来展开交配追逐。一组雄性,通常包括4到9个个体,会在树枝之间高速追逐,这一行为被称为“交配追逐”。在这个过程中,通常有一个支配性雄性能够在交配追逐期间和追逐之间保持与
雌性的亲密接触,从而确定其支配地位。
雌性在接受了特定的
雄性后会发生交配,然后交配追逐可能会继续,为雄性和雌性提供多次交配的机会。但
地松鼠(Marmotini)由于
冬眠的原因,其交配系统有所不同。雌性地松鼠在冬眠后不久就会进入发情期,标志着繁殖季节的开始,交配地点主要会发生在地下或巢穴中。由于不同松鼠物种的雌性
受精卵能力存在差异,较短的发情期使得一对一的雄性与雌性交配成为可能,而较长的发情期则可能使一只雌性与多个雄性交配。
繁殖
位于
北半球的松鼠,繁殖季节可能从12月持续到9月,可能会产下一窝或两窝幼崽,平均产下三到七只幼崽,具体取决于物种。温哥华岛旱(Marmota vancouverensis)的繁殖季节为五月初至六月起劲繁殖,每年的产仔数和成功率差异很大,可能取决于食物供应情况、
雌性身体状况和天气。每窝产仔数可以从 1 到 7 只不等。Spermophilus armatus的繁殖季节在三月或四月
冬眠结束后立即开始,年幼的雌性平均每窝产 4 到 5 只幼崽,而年长的雌性平均每窝产 7 到 8 只幼崽。
松鼠科动物的妊娠期根据物种的大小而有所不同,范围从29到65天,相对较小的松鼠妊娠期较短。对于那些要冬眠的松鼠来说,母亲必须在足够时间内断奶幼仔,以增加冬眠前的体重。所有的松鼠都会在巢穴中产下它们的幼仔。温哥华岛旱獭的妊娠期约32天;Spermophilus armatus的妊娠期大约为28天。
幼崽生长
一般一窝松鼠幼仔有四只,它们刚出生时没有毛,眼睛和耳朵都是闭合的。幼仔的成长和性成熟时间因物种而异。有些松鼠可能在26天后离开巢穴,并在87天时达到性成熟,而另一些松鼠可能在42天后就完全发育,但要到3岁时才达到性成熟。
冬眠的松鼠往往发育得更快,哺乳时间平均为38天。在树松鼠和飞行松鼠中,哺乳时间平均为70天,比大多数其他松鼠群体的哺乳时间更长。非洲树松鼠往往以较大的出生体重出生,并且相对较短时间内就能独立。
松鼠科中的所有物种,父母都会在幼仔出生后为它们提供食物和照顾,甚至
雌性会将它们出生时的领地留给幼仔,从而增加幼仔的存活率。
松鼠科动物在野外的寿命最长可达8到14年,例如温哥华岛旱獭(Marmota vancouverensis)的平均寿命为10年;而在圈养状态下,甚至可以达到16年或更长。例如
巨松鼠(Ratufa bicolor)在圈养的环境中,寿命可长达18岁。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松鼠科下约有72个物种的整体物种数量呈下降的趋势,例如温哥华岛旱獭(Marmota vancouverensis)、小
地松鼠(Spermophilus pygmaeus)、溪松鼠(Rheithrosciurus macrotis)、赤喉美松鼠(Callosciurus prevostii)等,在2007年,温哥华岛旱獭的物种数量,野外
种群仅存35只,圈养的约有162只,截止到2017年,该物种的成熟个体数量仅剩90只;在2015年,
羊绒鼯鼠(Eupetaurus cinereus)的种群数量在Raikot Valley已少于100只,且仍呈现下降的趋势,截止到2020年,该物种的成熟个体数量为1000~3000只。
保护级别
2021年,松鼠科中的
巨松鼠(Ratufa bicolor)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松鼠科中
墨西哥土拨鼠(Cynomys mexicanus)及巨松鼠属(Ratufa)所有种都被列入202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印度地区的
长尾旱獭(Marmota caudata)及
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被列入附录Ⅲ。
2024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所示,松鼠科中共有285种物种被列入,其中2种为极危(CR),分别为温哥华岛旱獭(Marmota vancouverensis)和比氏鼯鼠(Biswamoyopterus biswasi);15种被列为濒危(EN),例如黄鼠(Spermophilus citellus)、
墨西哥土拨鼠(Cynomys mexicanus)、
西伯利亚旱獭(Marmota sibirica)等;23种被列为近危(NT),例如吻松鼠(Rhinosciurus laticaudatus)、李奇蒙松鼠(Sciurus richmondi)、腰斑巨松鼠(Ratufa affinis)等;16种被列为易危(VU),例如溪松鼠(Rheithrosciurus macrotis)、白腹低泡飞鼠(Petinomys setosus)、低地长鼻子松鼠(Hyosciurus ileile)等;194种被列为无危(LC),例如
阿尔卑斯山脉土拨鼠(Marmota marmota)、旱地松鼠(Atlantoxerus getulus)、
白背松鼠(Callosciurus finlaysoni)等;35种被列为数据不足(DD),例如
棕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哈根的飞松鼠(Petinomys Hageni)、淡红松鼠(Sciurus pyrrhinus)等。
致危因素
造成该科物种受到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利用、农业及水产养殖、住宅及商业开发、自然系统改造及入侵物种的干扰的原因。
人类威胁
人类伐木和人为入侵与干扰造成
栖息地减少或退化该科中大部分物种受到威胁,例如温哥华岛旱獭及溪松鼠主要面临的威胁包括本地捕食者、伐木后森林演替引起的生态系统改变,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长期预测的栖息地丧失。鼩吻松鼠(Rhinosciurus laticaudatus)由于人类伐木及农业活动的转变,造成该物种的栖息地减少。
商业开发
该科中还有很多物种由于人类将物种所处的栖息地转变为对自己有益的商业,例如黄鼠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草原和牧场转变为耕地或林业,以及牧场的废弃和随后恢复为不适合该物种生活的草地或
灌木丛环境,中欧和东欧的一些吉普赛社区仍然捕获该物种作为传统膳食,在
保加利亚,牧场的废弃导致了栖息地的严重减少,在
罗马尼亚的潘诺尼亚地区,自罗马尼亚加入
欧盟以来,40%的已知殖民地受到耕地转变的影响,17%受到建设工程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导致了给物种数量的下降。
自然系统的改变
自然系统的改变也对该科物种有一定的威胁,大约有8.8%的物种受到该因素的影响,例如小地松鼠(Spermophilus pygmaeus)所处的
伏尔加河地区南部地区的自然气候干旱,同时中纬度地区出现了更湿润的天气趋势,这两种气候的变化对小地松鼠都不利,此外,还有杀虫剂、过度放牧等
人类活动行为,都对该物种的人口数量造成了影响。
保护措施
制定法律法规
黄鼠被列入《伯尔尼公约》附录II以及《欧盟栖息地和物种指令》附录II和IV中。2005年,非政府组织Salamandra将该物种重新引入
波兰,2006年启动了将该物种重新引入
德国的项目。
在蒙古,
西伯利亚旱獭受到蒙古保护区法和狩猎法的保护,在2005年和2006年,由蒙古自然环境部完全禁止了对该物种的狩猎,此外还受到
俄罗斯的法律保护。
建立保护区
鼩吻松鼠被列入多国的保护区所保护,例如
泰国或
马来西亚边境的Hala-Bala野生动物保护区,
文莱的Berakas森林保护区,以及
新加坡的中央蓄水区自然保护区和武吉知甘自然保护区。斑点地松鼠(Spermophilus suslicus)在
波兰,苏斯利克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保护,还建立了五个自然保护区来保护该物种。
制定计划
温哥华岛旱獭建立了庞大的圈养繁育计划,并成功产出大量动物进行释放,该物种已经增加到两个
种群,并通过制定野生动物管理区或与土地所有者达成协议来保护该物种,此外,对有
冬眠要求、在自然和伐木活动中存留的下的
栖息地所存活的物种进行统计。
物种危害
危害特点
松鼠科动物给人类造成的主要问题大多源于它们的食欲。这些动物会挖掘农民种植的种子,还吞食庄稼。许多
地松鼠和树松鼠通常参与“剥皮”行为,它们撕掉树皮以获取下面的组织,妨碍了树木生长,导致果实减产,或导致树木死亡。松鼠科动物可能还会啃食电线、电话线、绝缘材料和房屋外墙。松鼠有时会爬进变压器和
发电机中储存食物,导致周围社区断电。除此之外,该科动物可能还会携带疾病,如
鼠疫,可以传播给人类和家畜。在北美西部,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和草原犬属(Cynomys)是对人类传播的较常见和频繁的来源。
防治措施
对于
隐纹花松鼠(Eutamias
长尾朱雀)及岩松鼠危害粮食或其他植物的防治措施,可以采取笼捕法,放于松鼠经常活动的区域,笼外用干草覆盖,以防松鼠发现,笼内放置松鼠爱吃的
干果或其他食物;还可采取枪击法及毒饵法,毒饵法是大面积迅速控制
鼠害的有效方法,但也极易毒杀其他动物。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松鼠科动物主要以水果和种子为食,这使它们成为植物种子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当松鼠收集、储存和吃下各种水果和
坚果时,它们有助于将这些植物的种子分散到不同的地方。通过吃下水果,松鼠在移动时会将种子带到新的地点,然后通过排便的方式释放这些种子,促使它们在周围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这个过程有助于植物的繁殖、扩散,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维持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此外,一些吃花或吸食花蜜的松鼠可能通过身上残留的花粉,在它们移动时帮助传播植物的花粉,促进植物的授粉和繁殖。因此,松鼠在生态系统中不仅是种子的搬运工,还可能在植物的繁殖过程中发挥一定的
传粉作用。
药用价值
松鼠科中的很多物种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例如
隐纹花松鼠(Tamias
长尾朱雀)的脑髓,具有平肝降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
喜马拉雅旱獭的肌肉,具有祛风活络,除湿清热的功效,可用于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脚膝肿痛、痔瘘、湿热身痒等疾病,骨头可用于治疗风湿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等疾病,脂肪可用于治疗风湿肿痛、皮肤溃疡、
体癣等疾病。
搜查毒品
由于该科中一些物种的嗅觉较为灵敏,在中国的西南部城市
重庆市,一警犬大队中增加了一支有该科中的红松鼠(Sciurus vulgaris)组成的小队,这些松鼠的体型较小,行动敏捷,可以帮助缉毒警察在仓库和储藏室的角落和缝隙中嗅出毒品。
种间关系
天敌
松鼠科动物是许多机会主义性的家养和野生捕食者的典型食物。最常见的
捕食者包括猛禽,如老鹰(Accipitridae)和(
游隼苍狼)、
猫科(Felidae)、
犬科(Canidae)和
黄鼬(Mustela sibirica)。然而,很多捕食者都被观察到捕食松鼠,包括大蛇(Serpentes)、大口鲈鱼(Micropterus salmoides)和
黑猩猩(
pan troglodytes)。此外,松鼠还因为人类的食用和毛皮而被人类捕猎。
寄生
在松鼠科中的松鼠(Sciurus vulgaris)体内可以寄生各种
虮子,例如松鼠附虱Tarsopsylla octodecimdentata、花鼠单虱Monopsyllus tamias、松鼠单虱Monopsyllus sciurorum及曲棘新虱Neopsylla teratura等。
相关文化
邮票
松鼠科动物的形象还被应用于很多的文化中,此外,1993年,美利坚合众国发布了一套关于红松鼠(Sciurus vulgaris)的邮票,很受大众的喜爱。
神话传说
在
爱尔兰神话中,女神
梅芙据说在肩上总是栖息着一只鸟,另一只肩上栖息着一只松鼠,它们分别充当她与天空和大地的信使。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它们储存
坚果的习性,有时会将松鼠用作贪婪和贪婪的象征,但在19世纪,
英国的
自然历史书籍通常因为这个原因称赞它们是节俭的。在日本阿伊努族人讲述的神话中,可能是因为松鼠的移动方式像脚步声,松鼠被视为祖先神明Aioina的弃置的凉鞋。
在《
罗摩衍那》这部古老的
梵语史诗中,一只松鼠协助修建一座从
印度通往
斯里兰卡的桥,以帮助Rama救回他的妻子Sita。Rama以他的三根中指抚摸了松鼠的背,从而赐予了印度棕松鼠背部出现的三道白色条纹的由来,且被印度认可。
动画
松鼠科动物的形象还被引用到了
影视动画中,例如《
熊出没·伴我熊芯》中的
蹦蹦,它是一只来自
澳大利亚的松鼠,是主人公
熊大、
熊二最好的朋友,在第一季时,人们都称它为“松鼠”或“小松鼠”,直到第二季才被确认为叫“蹦蹦”。
参考资料
松鼠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