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汪镇
山东省沂南县辖镇
山东省沂南县蒲汪镇,位于沂南县最东部,东临莒县,与日照市接壤,地处长虹岭北部地区,北接湖头镇,西连辛集镇,总面积97.77平方公里,辖62个自然村,42个行政村,调整规划社区12个。5.7万口人,9万亩耕地。镇驻地距县城20km。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为沂南县花生主产区。
历史沿革
商代时期,境域属姑幕侯国。
周朝时期,为莒国
春秋时期,属莒。
秦朝时期,属莒县。
唐武德五年(622年),属莒州
宋代时期,属京东东路密州。
元代时期,属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总管府莒州。
明代时期,属山东布政使司青州府莒州。
清代沿明制,属青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莒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境域南部属沂东县寨西区,北部属沂东县城子区。
1949年,境域北部属沂水县,南部属沂南县十五区。
1951年5月,为沂南县第十六区。
1952年1月,十区(土山区)撤销后,第十六区改称第十五区。
1955年10月,称寨西区。
1958年2月,撤区建蒲汪乡;同年10月,成立蒲汪公社;同年11月,蒲汪公社北部划归沂水县,东部划归莒县;同年12月,并入库沟公社。
1959年8月,由库沟公社析置。
1961年8月,恢复沂南县后,又称蒲汪公社。
1963年5月,改称蒲汪区。
1968年8月,再称蒲汪公社。
1984年6月,改为蒲汪区。
1985年9月,撤区建蒲汪乡,同时在蒲汪区北部、湖头区南部建立大王庄乡。
1995年4月,撤乡建蒲汪镇。
2001年1月,与大王庄乡并入。
行政区划
蒲汪镇总面积99.8平方公里,辖62个自然村,42个行政村,规划社区12个,58413人(2017),9万亩耕地。镇驻地距县城20公里。晚婚晚育率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0.25%。有卫生院2处,农村医疗保险17个,医疗设施和医术水平较高,计划生育工作卓有成效。
2011年末,蒲汪镇辖42个行政村:拐头后、拐头前、薛家庄村、圣母冢、双营、前坡、山角沟、聚宝官庄、圣王、山东省河东区、金泉沟、万成前、屈左联、茶坡、桥头车疃、双和车疃、河前车疃、蒲汪、于家官庄、永和官庄、张家汪湖、石香炉、土山、大于家庄、李家庄、下庄、长岭官庄、秫草官庄、张家疃、后坡、西寨西、东寨西、谢家庄、大王庄、小王庄、龙角庄子、董家岭、泥泉官庄、大碌碡沟、瓦插檐、下坡。 
截至2020年6月,蒲汪镇辖12个社区:长虹社区、蒲汪社区、河东社区、站前社区、杨庄社区、大王庄社区、龙角社区、车疃社区、寨西社区、山角沟社区、万成社区、圣母冢社区,  镇人民政府驻蒲汪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蒲汪镇地处沂南县东部,东与莒县接壤,南、西南与大庄镇为邻,西邻辛集镇,北接湖头镇,  行政区域面积97.7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蒲汪镇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少量沐河支流冲积平原,长虹岭横贯南北,地势呈西高东低,略呈南高北低。海拔一般在110—140米,最高点圣母冢古墓,海拔170米;最低点大于家庄河市,海拔105米。 
气候特征
蒲汪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水文
蒲汪镇境内河道属沐河水系。多发源于境内长虹岭,多为季节河。 
自然灾害
蒲汪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低温、连阴雨、冰雹、台风、地震等。最严重的地震发生于1668年7月25日,爱新觉罗·玄烨《莒州志》:“沂州地震,彻夜摇动如雷,官、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1962年7月13日,特大暴雨,辖区内死亡17人,其中因河水暴涨致葛家庄(今万成村)死亡12人。1984年5月,冰雹成灾,小麦、花生受灾10000余亩,1000余亩小麦绝产。 
自然资源
蒲汪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石灰岩,地质储量1亿立方米,可采储量0.1亿立方米,集中分布在镇东南玉皇山一带。另分布有少量铁矿、煤矿。境内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200万立方米。 
2011年,蒲汪镇有耕地面积82825亩。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蒲汪镇总人口5.7万人,城镇化率18%。另有流动人口1100人。总人口中,男性2.9万人,占50.8%;女性2.8万人,占49.2%;14岁以下0.9万人,占16.1%;15—64岁4.1万人,占71.7%;65岁以上0.6万人,占11.9%。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5.7万人,占99.9%;有土家、瑶、苗、壮等少数民族,共41人,占0.1%。2011年,人口出生率9‰,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75.8人。 
2017年末,蒲汪镇常住人口为58413人。 
截至2019年末,蒲汪镇户籍人口为60201人。
经济
综述
201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455.6万元,年均增长36.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3亿元,年均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9亿元,年均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77元,年均分别增长22.3%和24.1%。经济社会发展受市委、市政府表彰,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县前列。
蒲汪镇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彻底改变家乡面貌,为美化家园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境内村村通电、公路、电话。矿产资源主要有萤石矿。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黄烟等。盛产桃、苹果,所产浮来山苹果远近闻名。近几年来,该镇发扬“敢创、敢干、敢于争先”的精神,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搞以农田改造,农业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2011年,蒲汪镇完成财政总收入2482万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94.2万元,比上年增长32%。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62.8万元,增值税125.3万元,企业所得税9.9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22元,比上年增长35.6%。 
2018年,蒲汪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6.2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2.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17.9亿元。 
2019年,蒲汪镇有工业企业42个,其中规模以上1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7个。
第一产业
形成了以瓜果生产、畜牧养殖、反季节蔬菜、花卉、烤烟桑蚕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拥有名优果品面积1.8万亩;全镇已建起奶牛、肉鸡蛋鸡、樱桃谷鸭、三元杂交生猪等养殖基地9处,养殖小区230多处,养殖大户1200余户,实现畜牧产值9200万元。大棚蔬菜6500亩,烤烟3000亩,桑园1500亩;发展花卉、茶叶、芦荟、西瓜、草莓等特色农业2300多亩,畜牧养殖、特色农业已形成规模优势。
2011年,蒲汪镇农业总产值达7.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5%。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3.56万吨,人均622.81千克,其中小麦1.72万吨,玉米1.84万吨。油料作物花生种植面积3.4万亩,产量1.05万吨。经济作物以花卉、苹果、蔬菜、黄烟、西瓜为主。其中玫瑰鲜切花2200亩,西瓜2000亩,产量2万吨,苹果5000亩,产量9万吨,黄烟1110亩,产量167吨;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产量3.6万吨,主要品种有芹菜、黄瓜、阳芋、白菜等。拥有沂南黄瓜、长虹岭苹果、茶坡芹菜、山里红玫瑰等农业品牌。 
蒲汪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奶牛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1.06万头,年末存栏4.6万头;羊饲养量0.7万只,年末存栏0.33万只;家禽年饲养量66.95万羽;奶牛近万头。2011年末,出产淡水产品25吨。
第二产业
临沂顺成食品、山东迪雀食品、山东长虹橡胶、沂南惠和源饲料、临沂美标家具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先后落地投产,光大食品、同德食品、同心食品、和谐包装、百华鞋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快速转型壮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2010年增长3.5倍。食品加工、包装制品、饲料加工、服装鞋业、家具生产、橡胶轮胎等主要产业初具规模,龙头企业支撑作用开始显现,新型工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蒲汪镇以机械加工、木材加工、鞋业、服装、食品、包装制品、花生制品、建筑材料为主。2011年,工业生产总值达15.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5%。2011年,工业企业75家,职工64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第三产业
商业外贸
2011年末,蒲汪镇有商业网点256个,职工350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城乡集贸市场10个。外贸产品生产企业2家,2011年,出口总额136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490万美元。 
2011年末,蒲汪镇境内有4家金融机构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各项贷款余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67%。
交通
该镇境内交通便利,有胶新铁路在境内设沂南站长春-深圳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长深高速(沂南东高速公路出入站口)紧邻镇政府驻地;日照—兰考高速公路206国道自镇驻地东穿境而过;三蒲线、莒大线通过镇驻地,西距北京-上海高速公路25km,南距临沂飞机场60km,东距日照港45km,距胶新铁路沂南站5km,距亚欧大陆东桥头堡连云港市100km,是中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蒲汪镇境内有长深高速公路沂南出入口、服务区,胶新铁路沂南站,澳柯玛大道和莒大路交会。
社会
城镇建设
统筹小城镇、经济园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镇建设水平和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营造了良好的商居环境。进行了老镇驻地建设提升,建成了新汉式风格沿街商居工程、长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长虹社区体育运动中心、社区中心幼儿园、长虹超市等现代化城镇配套设施。小城镇和社区建设走在了全县、全市前列,长虹社区是全市社区建设亮点工程,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社区”、“山东省农村新型示范社区”,瓦插檐村被评为“沂蒙美丽乡村”、“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境内长春-深圳高速公路澳柯玛集团大道建成通车,胶新铁路完成电气化改造,镇驻地形成了“七纵四横”道路格局,交通和区位优势凸显。被评为“临沂市园林小城镇”。
教育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每年都有数十人考入高等学府。至2015年底,全镇有初中2处(蒲汪镇驻地、原大王庄乡驻地),小学10余处,在校学生3500人。
2011年末,蒲汪镇有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1800人,专任教师46人;小学7所,在校生2900人,专任教师23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700人,专任教师15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57.65万元,比上年增长13%。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比例为55%,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科技
2011年末,蒲汪镇有县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市级技术研究中心1家,县级技术研究中心3家,各级科技人才132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个,省级星火计划2项。 
文化事业
2011年末,蒲汪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2个;各类文化专业户35个;各类图书室45个,藏书15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43人。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5020户,入户率达38%。无线广播村村通,入村率达100%。 
2011年末,蒲汪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65.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蒲汪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3个,门诊部(所)27个;病床19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32张,固定资产总值26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63名。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7.55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蒲汪镇有医疗救助25人次,民政部门参加农村医疗保险130人次,共支出12.3万元,比上年增长3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52户,人数2175人,支出226.2万元,比上年增长30%,月人均87元,比上年增长73%。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6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50万元,比上年增长15%。社会福利费20万元,比上年增长12%。敬老院床位62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62人。社区服务设施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5.2万元,使29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318.2万元,比上年增长21%,基金支出合计318.2万元,比上年增长21%。2011年,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3.8万人,参保率达99.5%。 
邮政电信
2011年末,蒲汪镇有邮政局2个,代办所21个;征订报纸、期刊2000份(册)。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135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4500户,移动电话用户2.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96%;宽带接入用户210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蒲汪镇有天然气管线5.2千米。 
2011年末,蒲汪镇有供水站9处,深水井20眼,年供水达16万立方米。排水管道5000米。 
2011年末,蒲汪镇有35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2.6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3条,总长度90.036千米,用电负荷3780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0.2865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6%,供电可靠率99.9%。 
2011年末,蒲汪镇有天然气管线5.2千米。 
2011年末,蒲汪镇有花坛5个,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4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5%,人均绿地11平方米。
文化
地名由来
蒲汪镇因镇人民政府驻蒲汪村而得名。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水文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交通
社会
城镇建设
教育
科技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邮政电信
基础设施
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