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北齐徐显秀墓位于
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王墓坡”。2002年,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王家峰北朝壁画墓考古队对该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500余件器物,其中
陶俑320余件,瓷器约200余件。最重要的发现是墓中保存完整的彩绘壁画,共约330余平方米,气势恢宏壮观,形象生动写实,色彩斑斓如新。壁画描绘了各类人物、马匹、牛车、神兽,各色仪仗、兵器、乐器、生活用品和装饰图案,画面人物与现实同大而栩栩如生,内容纷繁而布局和谐,人物复杂而脉络清楚。太原北齐徐显秀墓是目前已知
北朝保存最为完整的
壁画墓之一。
历史背景
北齐(公元550年至577年),是
南北朝时的北方王朝之一。北齐的奠基人是
高欢(公元496年至547年),即北齐神武帝,祖籍渤海郡(今
景县南),名贺六浑,世居
怀朔镇(今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
东北地区,也作绥远固阳),鲜卑化的
汉族。
六镇起义爆发后,他先后投靠
杜洛周和
葛荣,后脱离义军投
尔朱荣,受到宠信,任
晋州刺史。葛荣失败后,他收编葛荣余众,以
山东省的冀、定、相诸州(今河北省及
河南省北部)为自己的据点,同年,尔朱荣被
元子攸杀死后,
孝明皇后族人控制朝廷,
普泰元年(公元531年),
高欢起兵声讨尔朱氏,在信都(今河北冀县)拥立
元朗为魏帝(
刘昱),永熙元年(
公元532年)夺取
邺城遗址,大败内部不和的尔朱氏联军,进入洛阳,废尔朱氏和他自己所立的两个皇帝,另立
元修元修,
高欢任大丞相、
太师、世袭
定州市刺史,随即平定
太原市,在晋阳建立大丞相府。高欢为人深沉,富于机谋,善用人,不问地位高低,唯才是举,治军严明,将士乐为效死。孝武帝想依靠据有关陇的
宇文泰以消灭高欢,计划不成,于永熙三年逃奔
长安。高欢在
洛阳市立
元善见元善见,是为
东魏。公元535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文帝
元宝炬,是为
西魏,东西魏皇帝,实际是高欢、宇文泰分别操纵的傀儡。高欢统治时期,
南梁虽有北伐,但与东魏的关系仍以频繁通使为主,高欢害怕北方士大夫望梁朝为正朔所在而投奔江南,也无意南向扩张疆土。魏分东西后,彼此抗争,
柔然的倾向对东西魏有举足轻重之势,
高欢娶柔然公主(又称
蠕蠕公主),表示对柔然结交求和。孝静帝即位,高欢即决定迁都于邺,他多次与西魏作战,双方各有胜负,
武定四年(公元546年),高欢悉举
山东省之众攻西魏,围攻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50余日,士卒战死病死者7万人,被迫退军,高欢智力皆困而发病,次年正月丙午(初八)日(公元547年2月13日)高欢卒。公元550年高欢次子
高洋高洋取代
东魏,国号齐,
建元天保,建都邺,史称
北齐,历经六帝,577年被宿敌
北周消灭,享国二十八年。山西太原
王家峰北齐墓群壁画
晋阳古城自古以来为我国北方的国防重镇。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曰“府控带山河,踞天下之户背,为
山西省之根本,诚古必争之地。”
胡三省在《
资治通鉴》注文中也认为“太原郡之地,东阻
太行山、
常山,西有蒙山,南有
太岳山、
韩信岭,北厄东隆、西隆关,故亦以为四塞之地。”渠传福在《再论东魏北齐时代的晋阳》一文中说到,“公元前497年稍前,
晋国正卿
赵鞅赵鞅为了在晋国政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命家臣
董安于以战略“保障”目的营建了晋阳城。
太原市在其诞生之初,即以军事重镇闻名于世。赵简子退保,渡过难关。
赵毋恤固守,灭智氏而
三家分晋。成为划分
春秋与
战国的历史界线。赵襄子建立
赵国而初都晋阳,并实现赵简子的遗愿,灭掉戎人之
代国,把重要军事资源战马的产地控制在手,史称“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自此,晋阳又成为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化交会的前沿和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枢纽。晋阳作为
赵国首都,存在了29年。尽管在稳定国家、开拓疆域和民族融合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由于时间短暂,很快迁都,未能有更大的发展。就影响而言,难以与当时的
咸阳市、郑、
辛店等列国
首都相比,甚至不如后来的
邯郸市。秦统一后的太原郡,至
晋朝时的并州城,基本都是作为军事重镇而存在,系天下之安危,通南北之交通。
西汉以来已有相当数量的北方游牧民族南迁,定居于
山西省各地。
东汉末
曹操诱降匈奴,分五部置于
太原市周围,逐渐汉化。晋阳开始成为民族大融合的“搅拌池”和“大熔炉”。西晋末归化的匈奴人不堪压迫,趁“
八王之乱”,揭竿而起,拉开“五胡乱华”的序幕。西晋并州刺史
刘恒在晋阳抗击诸胡,苦撑十年之久,但有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这些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汉族文化而又骁勇善战的马上民族,占据
太原古县城,俯瞰天下,纵横中原,造成了自秦统一以来最大的一次分裂、割据局面。长达两个世纪的战乱与血腥,凋敝与痛苦,无疑是一场大灾难。但是在这期间,发生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各民族大融合,来自北方的新鲜血液注人古老的中华文明,催生了隋唐统一强盛的大帝国。晋阳为这样一段以悲剧开始以喜剧结束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最重要的舞台和演员。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并统一北方,相当长时间北边无警。历史上总是烽烟四起的晋阳,难得地有了百余年的安定局面。迁都
洛阳市之后,
太原市地位降至一般州郡,并州
刺史往往由汉族人出任,有时甚至成为降职官的安置所。但是对晋阳而言,长期安定加上处于平城故都与洛阳新都之间交通要道,冠盖相望,商旅络绎,经济和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积累。随着
拓跋宏英年早逝,
北魏雄心勃勃的汉化改革和统一南北宏图亦中道而亡。其中忽视晋阳的重要战略地位,注重洛阳和南部地区的经营,与代北的联系逐渐减少,是导致后来六镇失守、引发天下大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齐别都晋阳城初探》一文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急剧动荡的混乱时代,少数民族跨过长城,南下入住中原。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各股政治势力互相角逐,争斗残杀,中原政权几经跌宕。此时期的
太原市已成为了政治及武功较量的角斗场,晋阳地区先后为
晋朝、前赵、
后赵、
前燕、
前秦、
西燕、
后燕、
北魏、
尔朱荣和
高欢势力交替占据并控制。”
北齐诸帝对晋阳更是重视有加,渠传福在《魏晋北朝晋阳略论》中说到,“尔朱荣死后,高欢独揽军事行政,设
丞相府于晋阳,遥控北魏朝廷。高欢的专权跋扈,最终导致了魏分东、西。高欢以战略家的眼光,选择
邺城遗址作为
东魏首都,晋阳为“别都”。别都,另一个首都是也。可以说,除皇帝和皇室成员的墓葬在邺都之外,北齐
太原市具备了首都的一切属性。”
《北齐别都晋阳城初探》对晋阳别都在北齐一朝的重要性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东魏建立后,高氏父子掌控朝政大权。
高欢镇守晋阳,
高澄镇守邺都,
元善见作为一傀儡受制于
慧贤皇贵妃。高欢在世,为了谋取
西魏,表面上对孝静帝非常尊敬。高欢死后,高澄急于想废掉孝静帝而自立。但是,孝静帝卓有才华,并不容易轻易被除掉,有史赞曰:“帝好文学,美容仪。力能挟
石狮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嘉辰宴会,多命群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
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孝静帝召
常侍荀济、祠部郎中元瑾密谋诛杀高澄,结果事情泄露后反被幽禁于含章堂。武定七年(公元549年),
邺城遗址发生“膳奴”兰京行刺事件,
高澄被杀。其时,留居
太原市的高澄弟
高洋迅速发兵平定叛乱。随后,高洋派
高岳、
高隆之、
司马子如、
杨愔等亲信驻守邺城,自己率领其余重臣及将士返回老本营晋阳。之后,高洋终于凭借晋阳强大的军事力量,迫使
元善见退位,高洋即帝位,建立
北齐。北齐建立后,虽然
首都仍在邺,但高洋并没有进行重新整合其政治体制和权力转换,因此晋阳仍作为
慧贤皇贵妃的大本营,在发挥着邺城无可媲美的作用,它的重要地位有增无减,《
太平御览》对此评价道:“帝王之所居,政令之所出。”亦因北齐的建立,
太原市由原来
东魏政权时的霸府转变为北齐时的别都。“别”即另外、另一的意思。也就是说晋阳是北齐邺京的另一个首府所在地。史书中经常可以看到晋阳是高氏别都的记载:“并州平,即授并州刺史,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州即齐市别都,控带要重。”《隋书·地理志》中亦称太原为齐别都,还有的地方把晋阳称为下都,《
北齐书》卷四十《白建传》载:“晋阳,国之下都,每年临幸,征诏差科,责成州都。”自
北齐开国的
高洋高洋至断送北齐的后主
高纬,经历了五个皇帝,
太原市即位的就有废帝
高殷、
高演高演、
齐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只有开国皇帝高洋在邺即位,接受
东魏禅让,获得法统合理性,以求得社会对其合法性认同。其余四帝的传接仪式基本上都是在晋阳举行的,有的即使是身在
邺城遗址,也都匆匆赶往晋阳即位。古代中国,天子践位、皇帝禅代是极其隆重的盛典。地点的选择,除了在非常时期,一般都要在
首都举行。而北齐皇帝的传接大典在晋阳举行,这本身就说明晋阳是他们实际认可的首府。
北齐诸帝对晋阳有着特殊感情,不避寒暑,长年累月奔波穿梭于晋阳和邺之间。据粗略统计,
高洋在位十年间居于
太原市时间超过56个月,
高演在位仅一年多,大部分时间在晋阳度过,
齐武成帝在位四年,做太上皇四年,居于晋阳的时间超过40个月。晋阳在北齐不仅享有别都的地位,亦是北齐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所在。
晋阳古城极高的尊崇地位,不仅是统治者的感情意识决定,而更多是由其独特的历史环境赋予的。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借其天然屏障,退可守,进可攻,具有稳打稳扎,易于防守的特征,由此看来,晋阳作为军事重镇的地位,是无关重要的。在秦、汉、
魏晋各个历史时期,晋阳城作为边防重镇,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稳固边疆的作用。晋阳城自身的政治敏感度和军事对抗性绝不亚于
首都。不论是
春秋末期韩赵魏的“
三家分晋”,还是
东魏北齐高欢家族的“家于
太原市”,亦或是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晋阳,都表明晋阳独特的军政地位。其次,
晋阳古城的物质基础雄厚,自古以来,
山西省依傍
黄河优势,农耕文明发达,农业生产富足。地理学家
靳生禾先生认为,
太原盆地位于黄河中游的
汾河谷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边山河流,呈羽毛状注入汾河,灌溉便利。这样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农业生产。考古资料亦表明,早在
新石器时代,太原就已有相当发达的农业。并且,太原盆地北缘东、西、北三面的山地丘陵地区,植被繁厚,水草丰沛,是理想的牧场。各种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铜、铁着称于世。煤、铜、铁的良性结合、加工,为军工武器生产奠定了基础,塑造了
太原市军事力量雄厚的实力。第三,从地缘学的角度分析,晋阳是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特别是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
拓跋姓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
晋阳古城的纷争和更替,客观上推动了该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共享。这种民族间的文化碰撞交流造就了晋阳地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但这种碰撞带亦是多种矛盾容易激化的地区,民族间的冲突和压迫使统治者不得不考虑其反叛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稍有不慎,就会颠覆政权。是故,统治者都极力安排亲信甚或亲自驻守晋阳,以防不测。
北齐转接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如果在中原群雄中不能够立足,完全可以退回长城以北。这样的话,只要占据了晋阳就解除了它后路被切断的危险性。这一因素亦是北齐别都
太原市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考虑到当时剧烈动荡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南北、东西两大对立这一现实,各股政治势力都有保全自身谋取一统天下的战略思想,他们首要考虑要建立自己稳固的根基,高筑墙,广纳粮。因此,他们选取根据地不仅要城坚,而且也要有丰实的粮食生产,保证有稳固的后盾,这一比较合适的地域要首推晋阳。高氏家族当时主要的竞争力量就是
西魏的
宇文姓,但当时又没有绝对的力量消灭西魏政权。所以,双方都在扩展势力,意图歼灭之。最后一点,也是从其所处地理位置来考虑,
山西省近邻关东,关东大族对其政权的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原市又深受关东士族文化的影响,其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推动了
晋阳古城地域文化的进步。再加之,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铸就了其异于别城的独特性格,这是别都晋阳的文化影响。”
遗址内涵
太原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壁画 墓葬坐落在王家峰千亩果园之中。顺着墓道斜坡,一直下降到8.5米深处的墓室甬道口,1500年前一支气势宏大的
仪仗队的彩绘画卷完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两侧壁画一气呵成,没有顾及墓道、过洞和天井之间的分界,浑然一体。西侧壁画内容是墓主人的出行仪仗队,年轻英俊的86个仪仗队员神态各异,12面彩色三旗迎风飘扬,6匹栩栩如生的鞍马整装待发。最前面做引导的是4个怪兽,其中两个是传说中专司镇墓驱鬼的“方相氏”,周围点缀着具有浓厚佛教意味的宝相莲花和云气纹饰。东侧牛车出行仪仗队为女墓主所有。一群丝带飘逸的侍女,捧着梳妆盒、披风,顾盼生情,体态婀娜;
车前御手正竭力控制套驾着华丽篷车的
牤牛。远处,装扮华丽的贵妇人徐徐走来,一脸的从容和矜持。
墓的主人
徐显秀是北齐政权统治时期的
太尉和武安王。在
北魏末期,那个天下大乱的时代,他先是参加了
尔朱荣的队伍,后来尔朱荣失败以后又归了
高欢,然后就一步一步地进入
东魏的政权高层。公元571年,在戎马一生也享尽富贵之后,死在晋阳城内的府第中。墓室两壁卒吏前呼后拥,旌旗随风飘扬、浩浩荡荡的
仪仗队列壁画,生动地展示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时的壮观场景与华雍气象。那紧跟坐骑的腋夹公文包、臂挎马扎、手捧官印的仆吏,则无一不透露出墓主对宦海生涯的眷恋之情。
正对着墓门的墓室北壁是墓主夫妇的宴饮图,仆役侍从、乐舞百戏将墓主夫妇拥坐于帐中榻上。男墓主形象英武威严,女墓主高贵端庄。在他们的榻前还置有一几,盛放着五谷杂粮、美味佳肴,似乎要将这世间所有好吃的、好喝的极尽所能地带至阴曹地府继续享用。
北齐的统治者是非常推崇佛教的,在壁画上你总能找到浓厚的佛教色彩。如那迎风招展的旌旗间的朵朵飞天莲花,在佛教里象征着安宁祥和,在这里则蕴涵着墓主死后世界的四时顺畅、环境和谐之意。
徐显秀墓壁画中还出现了一些高鼻梁、深眼窝的仆吏和带有异域风情的精致裙袍,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
东魏北齐
晋阳古城的昌盛和辉煌。那时候,晋阳作为别都,常年驻扎着许多朝廷官员,这些官员中有许多人经常与中西亚人往来,经济、文化交流都相当密切,壁画中所描绘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事实。
中原地区古代绘画很早就有“疏密二体”之说,密体近似于现代人所谓工笔画;疏体则近似于现代人所谓写意画或速写。它不拘泥于细部摹写,而以生动流畅的线条捕捉神韵。王家峰北齐墓的壁画,正是古代疏体绘画的杰作。壁画中与真实物体同样大小的形象,不用起稿而一笔到位,线条若行云流水,游刃有余,画面充满动感,人物呼之欲出。这形神兼备的清新画风、精湛的画艺,难怪让众多专家击掌叫好。
有人猜测,徐显秀墓的作画者是当时的宫廷绘画大师——
杨子华。一来因为
徐显秀作为朝廷重臣和皇室贵胄,完全有资格请到杨子华为其墓室作画,更重要的是墓室绘画的艺术风格与杨子华极其相像,处处透着这位极具个性的画家的灵气与神韵。究竟壁画作者是谁,现已无从考证了。但无论是杨子华与否,太原北齐
墓室壁画的出现,无疑又给灿烂的
中原地区画史平添了一道更加耀眼的光辉。
发掘意义
该墓中发现的壁画气势恢宏、色彩斑斓,是目前在
山西省、河北省、
河南省、
陕西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省区已发现的
北朝晚期砖构
壁画墓中惟一完好的一座,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墓室壁画的规制、题材以及表现出来的衣饰、车饰、
马具等细部,都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由于壁画保存完好,对进一步了解当时墓室壁画绘制的技法和其反映出的绘画艺术水平,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墓葬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为民族融合盛况的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