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生物
生活在史前时期的生物
史前生物是指许多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体,年代范围大约是从38亿年前到大约公元前3500年人类开始保留文字纪录以前。史前生物的型态包括了海洋中类似细菌的细胞生物,到藻类与原生生物,以及较为复杂的真核多细胞生物,如真菌、植物、软体动物、昆虫与脊椎动物等。
有少数的史前生物至今依然存在于地球上,例如腔棘鱼一类被称作活化石的生物。另外如鲨鱼,也是经过数亿年而没有太大改变的生物。不过大多数曾经出现的生物,有99%已经灭绝,只留下遗骸、脚印或其他化石。
定义
史前生物(The prehistoric creatures)是指生活在史前时期的生物。史前生物是指人类出现以前的那段时期,史前时期地球上就生活着各种动植物,如蕨类植物、三叶虫、恐龙,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慢慢减少并逐渐销声匿迹了。
史前分类
在人类第一次直立行走前3亿年,爬行纲恐龙是地球的霸主,其中有些进化成有史以来最巨型的陆地动物,有些则是野蛮的捕食者。恐龙的霸主地位在距今6500万年前结束。有科学家推测,当时有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并导致恐龙灭绝。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哺乳动物统治了地球,并演化出许多奇妙的物种,其中就包括我们人类。
史前共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时期。
太古代
地球形成约在50到46亿年前。当时大地上火山遍地,岩浆横流,环境之恶劣不在今日金星之下。但由于地球距离太阳较金星远一些,且自转周期合理,这为生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地球表面的不断冷却和水气的增加,大地开始出现了水并逐渐汇集得越来越多。
约在39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海洋。几乎完全是淡水的原始海水中溶入了大量的有机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它们可能原本是地球上所有,也有一部分来自彗星。在太阳及地球其它物理作用下,一些有机质出现了肽键并进而形成蛋白质。在随后的几亿年中,这些蛋白质越来越复杂,终于在34亿年前生命开始出现了。
元古代
从距今34-18亿年前这漫长的16亿年中(要知道从地球上有了第一个动物到现在可能不超过10亿年),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原始无真核生物在不断地进化。从距今18亿年前开始,地球进入震旦纪,大约又经过了12亿年到6亿年前,有细胞核细胞器分化的真核生物出现了,从此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这时期的海洋生物主要是蓝藻红藻绿藻门原生动物界大概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到距今6亿年前时,已经有浮游动物、杯海绵和刺胞动物门了。
25亿年前:一些细菌演化到有能力去使用氧来有效的从有机化合物中抽取能量。差不多所有生物都用相同的
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来使用氧。"runaway icehouse"效应造成休伦系冰期。
21亿年前:更多复杂的细胞出现,包括有细胞器真核生物。最接近的可能就是古菌。大部份有细胞器的
都可能是从共生细菌衍生而来:线粒体会用像现今立克次体般从有机物抽取能量,而叶绿体则从
光及有机物合成能量。这是共同演化的例子。
12亿年前:出现有性生殖,引发更快的演化。大部份的生命于海洋及湖中出现,一些蓝菌门已经生活在湿润的
泥土中。
10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出现,首先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藻及海苔
11-7.5亿年前:第一个超级大洲罗迪尼亚形成及重新分裂。
9.5-7.8亿年前:斯图尔特冰期:这个时期是多重及接近全球性的冰期,反复的从雪球地球变为温室地球。
9亿年前:每年共有481日,每天18小时。地球的自转及公转因潮汐力逐渐变慢。
7.5-5.8亿年前:根据雪球地球假说,前寒武纪成冰纪的冰河时期非常严重,连海洋亦完全结冰,只有在
热带的海水仍保持是液态。
6亿年前:多孔动物、刺胞动物门扁形动物门及其他多细胞动物在海洋出现。(但亦有研究显示最早的动物生活
在湖泊的环境中。)刺胞动物及栉水母是最早有神经元的生物,神经元只是一个简单的网,没有
脑部或中央神经系统
6-5.4亿年前:第二个超级大陆潘诺西亚形成及分裂。
5.8-5.4亿年前:氧气的累积使臭氧层可以形成。而臭氧层可阻挡太阳的有害辐射,使生命可以在陆地上发
展。
5.65-5.25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产生了所有现今动物的主要的门,其成因仍然存疑。以三叶虫为主的
节肢动物门是最主要的门。脊索动物门皮卡虫可能是人类的祖先。奇虾是达2米长的猎食
者,它的后代可能是海蜘蛛
人们通常把震旦纪叫藻类时代。这一时期应该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准备阶段。
古生代
地质年代的第三个代。约开始于6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 代共有6个纪,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门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动物和古爬行纲。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 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门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寒武纪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原是英国南威尔士的一座山脉名因地质学家研究了该处的地质而得名。约开始于6亿年前,结束于5亿年前。寒武纪的生物群中,以绿藻、红藻等海生藻类植物最为繁盛,无陆生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低等腕足动物门和单板类、腹足类动物等多种软体动物门繁盛。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奥陶”原是英威尔士的一古代民族名,被地质学家用作地质年代名。约开始于5亿年前。结束于4.4亿年前。当时气候温暖。全世界几乎都被浅海海水淹没。生物种类极多,已发现并能保存为化石的有海生藻类和多种海生动物。其中有三叶虫、棒形孔笔石蜓类、叠层石、腕足类动物中的舌形贝,软体动物中的鹦鹉螺亚纲、腹足类、瓣鳃纲等。棘皮动物海林擒(现已绝灭,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等地有化石)。此外,还有海生节肢动物门中的大型板足鲎亚纲和低等鱼类等。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三个纪。“志留”原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古代民族名,被地质学家用作地质年代名。开始于4.4亿年前,结束于4.05亿年前。志留纪浅海海水中仍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保存的化石主要有笔石、珊瑚、腕足动物门、瓣鳃类、头足纲海百合纲三叶虫、、海胆等。脊椎动物鱼类繁盛。志留纪晚期,由于地壳运动剧烈,海水退缩,陆地扩大,低等陆生植物开始繁生。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四个纪。泥盆(Devonshire)为英国得文郡名,因地质学家研究了该地的地层而得名。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泥盆纪的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原始杆菊石外,昆虫开始出现,其他各门动物也有发展。脊椎动物中的鱼类(甲胄鱼、总鳍鱼)大量出现。泥盆纪晚期,出现了原始两栖动物坚头类,原始陆生植物蔗类和裸子植物出现。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因研究英格兰地质时,发现一套富含煤炭的地层而得名。是一个重要的造煤时代,约开始于3.5亿年前,结束于2.85亿年前,石炭纪时不仅海生的一类体小、结构简单、具有钙质壳体的原生动物纺锤虫类繁盛,而且珊瑚、腕足动物门昆虫纲也很多。两栖类发展,原始爬行纲出现。木本陆生植 物石松芦木种子蕨、真蕨、棵子植物科达树繁荣。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六个纪。“二叠”为德文Dyas的意译。地质学家研究德国地层时,发现石炭纪地层之上有两组明显地层,但大部分不含化石,而在苏联乌拉尔山脉西坡的彼尔姆地区同期的沉积中则含化石较多,可作标准地层。约开始于2.85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本纪无脊椎动物以皱纹珊瑚、类、腕足类、菊石亚纲为主,脊椎动物以两栖动物繁盛。植物方面蕨类植物门和裸子植物继续繁盛。
中生代
地质年代的第四个代,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按先后次序可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纪。中生代的生物演化最为特殊,主要是爬行纲大为发展,不仅陆上出现大型爬行动物,有一些还重回海洋,而另一些则能在空中活动,所以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在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门中的菊石类最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菊石时代。此外,箭石腹足类动物瓣鳃纲等其他软体动物也颇发展,逐渐显示现代种类的初步面貌。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银杏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但后期已有被子植物门出现,至白垩纪后期更为显著。中生代后期的地壳运动,对生物的演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种类(特别是恐龙)趋于绝灭。
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德国地质学家研究了阿尔卑斯山脉地层,发现这一时期的沉积物,明显地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代表本纪早、中、晚三个世的时代,故称为三叠纪。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1.95亿年前。无脊椎动物菊石亚纲瓣鳃纲为主,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纲开始发展。在我国云南禄丰三叠纪末期的地层中,曾发现有兽齿类卞氏兽化石。裸子植物松柏苏铁蕨类植物门繁盛。
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二个纪。“侏罗”一词来自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Jura Mt.)。开始于1.95亿年前,结束于1.37亿年前。本纪陆上的真蕨、苏铁和棵子植物针叶树繁盛,大型爬行动物恐龙繁盛,故称恐龙时代。后期原始鸟类发生,海中无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鱼龙目蛇颈龙属等也极为繁盛。
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三个纪,也是中生代最后一纪。白垩一词来自欧洲西海岸白垩沉积层。开始于1.37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恐龙历盛而衰;被子植物门出现,硬骨鱼纲软体动物门繁盛。本纪末,恐龙等均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结束。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大为增多,鸟类和高等哺乳类陆续出现。
恐龙自三叠纪出现到白垩纪灭绝,它们统治地球达整整一亿三千万年之久。
假鳄龙(也许还有别的)分化为两目,一是蜥臀目:分植食性的蜥脚形亚目和肉食性的兽脚亚目;二是鸟臀类:又分为鸟脚亚目甲龙亚目剑龙亚目角龙亚目四类。
新生代
地质年代的第五个代,也是地质年代最近的一个代。约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今。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这个时期的生物已接近现代,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哺乳动物的兴起和繁盛,后期出现了人类。植物以被子植物门为主;植被带的分化日趋明显。气候逐渐变凉,特别是后期,冷暖波动大,局部地区并出现冰川。这个时期的地层在我国绝大部分都以陆相沉积为主,并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著名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抚顺煤田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发生在这个时期的地壳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第三纪
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200—300万年前。哺乳类、鸟类和被子植物繁盛,类人猿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有孔虫六射珊瑚腹足类动物瓣鳃纲为多。淡水中的软体动物门、鱼类、轮藻硅藻等大为发展。
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二个纪。也是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00—300万年前至现在。第四纪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出现,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化石,即发现于这个纪的地层中。这一时期的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并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引起一些动植物的灭绝或仅遗留下极少数个体,如大熊猫和水杉水松等。
灭绝
伽马射线“屠灭”史前生物
大约4.4亿年前,地球进化历史上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生物大灭绝,大约三分之二的物种毁于一旦。最新研究表明,这次进化灾难的罪魁祸首可能是当时的伽马射线大爆发。它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使得太阳紫外线肆无忌惮地辐射,给当时的地球生物带来了致命伤害。
研究小组负责人、美国天文学家阿德里安·梅洛特7日介绍说,这次生物灭绝被称作“奥陶纪大灭绝”,在进化史上5次最为严重的大灭绝中排名第二。“对于这次生物灭绝,之前比较流行的理论解释是由冰期到来所致。但我们(研究后)认为,有非常有利的间接证据可以说明,伽马射线爆发才是真正原因。”
奥陶纪化石记录显示,当时三分之二的物种“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
但化石也表明,那场持续时间长达50多万年的冰期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梅洛特说,伽马射线爆发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两种现象。
伽马射线“袭击”地球时,会破坏地球大气层平流层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氮的氧化物及其他物质,使得地球被一层“棕褐色的烟雾”包围,臭氧层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时,紫外线强度比正常情况要强至少50倍,足以使地表生物丧命。这一时期,大多数生活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生物,尤其是海洋浅水生物几乎都灭绝了,而深水生物则幸免于难,这也是“伽马射线说”的有力佐证。
伽马射线的第二个影响就是,大量氮的氧化物的形成使得地球大气层温度下降,地表降温,进而导致冰期的来临。在这次生物大灭绝之前,地球上“超乎寻常的温暖”。
史前生物大灭绝可能缘于全球变暖
在大约2.5亿年前,地球上有约90%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陆地生物物 种消失。美国科学家研究认为,火山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可能引发了史前生物大灭绝。
据《科学》杂志网站报道,以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沃德为首的研究小组通过化学、生 物学等手段,对南非裸露沉积层一处300米厚的截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地球在 大约2.5亿年前曾经历了大约1千万年的物种逐渐消失阶段,然后突然进入一个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阶段。这一阶段持续了大约500万年。
科学家认为,那时在现为西伯利亚地区的史前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火山活动,导致全球变暖,同时地球上的地质活动造成海平面下降。全球变暖和氧气减少的长期作用引起了物种加快灭绝。
科学家进一步解释说,海平面下降时,水下沉积层大面积暴露在外,释放出大量的甲烷。甲进入大气层即成为威力巨大的温室气体。沃德指出,地球大气含氧量为21%。在生物大灭绝时期,温室气体增加可能使大气含氧量降到16%甚至更少。由于海拔越高,氧气越少,其结果可能导致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减少一半。
重新发现
近代以来,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个又一个凄惨的有关物种灭绝的故事包围,不断有人劝诫我们:这一切必须停止了。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我们去阻止物种灭绝,似乎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所以我想给大家鼓鼓劲儿,先来看份不那么阴暗的物种清单,以下就是五大人们原以为灭绝,可又重新发现了的物种。
新荷兰鼠
新荷兰鼠是啮齿类动物,对其记载最早可追溯至1843年。之后不久,新荷兰鼠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并被列入已灭绝生物。这一可爱的小生物在消失近一个世纪之后,1967年在悉尼市郊被重新发现。在这之后,大洋洲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也陆续发现大量新荷兰鼠的踪迹,甚至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东北部也有关于新荷兰鼠的报告。新荷兰鼠昼伏夜出,以草根和昆虫为食,多见于大火过后的荒原,因为在这种荒原上澳洲金合欢和豌豆都会大量生长,它们的果实正是新荷兰鼠的最爱。所以大火过后,往往会发现新荷兰鼠种群爆炸性增长,但随着其它动植物进入荒原,其数量也会很快回落。由于其居住的地区环境日益恶化,新荷兰鼠的数量一直不多,至今仍属于濒危保护动物,只有在澳大利亚干燥的沿海荒原区和塔斯马尼亚岛东北岸的森林里有少量分布。1983年2月澳大利亚北部森林大火中,不少新荷兰鼠的亚种再次被确认为灭绝物种。
恐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定为灭绝生物,直到2003年,人们在南太平洋小岛新喀里多尼亚重新发现了它。恐蜥名字恐怖,但个头却不大,身长约50厘米,和澳大利亚蓝舌蜥蜴差不多大。恐蜥有一口弯曲锋利的长牙,这口牙齿对于蜥蜴来说可是非常罕见,因为蜥蜴都是杂食动物,很少需要肉食动物般的利齿。恐蜥第一次进入人类视野是在1876年,法国人布兰萨同样是在新喀里多尼亚岛发现这一物种。恐蜥是岛上存在过的第三大的爬行类动物,仅次于鳄鱼和史前巨蜥。恐蜥同样昼伏夜出,以较大的脊椎动物为食,如其它蜥蜴,幼鸟和鸟蛋。
巨型帕鲁斯蚯蚓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自北美洲的巨型帕鲁斯蚯蚓被一度认定为已灭绝生物,这一物种才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对于这一蠕虫我们知之甚少,但可以观察到的都是极为特殊的习性。首先,作为蚯蚓,它可以长到3英尺长(约90厘米);其次,当你把这种蚯蚓捏在手里时,它就会散发出百合般的香气。它的自我防御手段是向敌人吐口水;它属于那些白化生物的一种;在干旱的夏天,巨型帕鲁斯蚯蚓可以在地表掘出近五米深的洞穴。巨型帕鲁斯蚯蚓最早被发现是在1897年,由弗兰克·史密斯在华盛顿州普尔曼地区发现的。当时这种蚯蚓在当地乡下很常见,最原始的居住地被认为是北美洲帕鲁斯地区杂草丛生的大草原,这一类草原富含火山灰和多层有机质,十分肥沃。之后由于居住地被破坏和外地蚯蚓不断入侵而逐渐减少,乃至一度被认为是灭绝生物,三次有人目击到巨型帕鲁斯蚯蚓,证明其并未消亡,但依然是急需保护的物种。很多环保团体已经开始游说美国政府将巨型帕鲁斯蚯蚓列入濒危动物名录。
短翅水鸡,又称塔卡黑秧鸡或南秧鸟,产于新西兰的不能飞行的珍稀鸟类。在1898年最后四只短翅水鸡被捕获,制成标本,之后被认为已灭绝,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探寻之后,1948年鸟类学家欧贝尔博士在南岛的蒂阿瑙湖河谷中又发现了短翅水鸡的踪影。短翅水鸡与秧鸡科的水鸡有亲缘关系,色艳丽,体羽艳蓝和铜绿色。喙大,红色,有红色的额盾延伸到前额。以草籽为食。短翅水鸡的进食习惯非常特别,它们用喙摘取草叶,接着用一只爪子抓住叶子上端,然后取食叶子底部最柔嫩的部分,把其余部分全部抛除。短翅水鸡营巢于地面上,每窝产卵2枚。卵乳黄色具褐斑。幼雏黑色,体被绒羽。短翅水鸡的数量仅剩二百只,但在新西兰奥克兰豪拉基湾的提里提里玛塔基岛上的保护区里,可以轻易看到它们的踪迹。
高山侏儒负鼠
高山侏儒负鼠最早是作为已经灭绝的更新世动物在化石中被发现的,第一次记载可追溯至1896年。到了1966年,在澳大利亚浩特海姆山的一个滑雪小屋中,人们重新发现了活的高山侏儒负鼠。高山侏儒负鼠身材很小,约11厘米,和老鼠差不多大,但其盘卷的尾巴可以超过身体长度,长到14厘米。高山侏儒负鼠体重约45克,是夜行性有袋类动物,以昆虫、果实、花蜜、种籽为食,一般生活在高山的砾石鹅卵石之间,主要栖息地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和南威尔士省的库休斯多国家公园。雌性负鼠生活在山巅而雄性负鼠生活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在繁殖季节,雄性负鼠翻山越岭乃至穿越公路来到山顶。为了保护这些高山侏儒负鼠,澳大利亚政府还专门在公路下修建了供其通过的“爱情隧道”。一份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表于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生物学通讯的论文指出,根据他们从1993年11月到2006年12月这段时间对澳洲维多利亚高山地区一千五百种有袋类动物所作的调查研究,他们发现21世纪仅有1800只左右的成年高山侏儒负鼠存活于自然界,而它们的最大生存压力已由原本的森林火灾转变为滑雪客。研究团队负责人保罗·密特若夫斯基表示,当地生存环境在2005年便开始崩溃密特若夫斯基博士与他的同事发现高山侏儒负鼠在经历了2003年破坏它们栖地的火灾之后存活了下来,并开始远离滑雪客居住他们认为高山侏儒负鼠数千年来已发展出适应森林火灾的能力,但无法适应因人类滑雪活动而在山区建设的滑雪道、道路、房屋等设施。密特若夫斯基博士指出,高山侏儒负鼠的基因多样性在1997年到2004年之间丧失了三分之二,已对长期生存造成影响,因为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正代表着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的下降。高山侏儒负鼠受到澳大利亚环境保护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的保护,因此该地区度假区的经理人已开始在区内进行诸如捕捉性繁殖计划及栖地走廊建设等。
发展历史
生命之初
地球上最初并没有生命。那么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来自地球内部甚或来自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彗星物质是构成早期生 命的一部分。地球上生命的扩散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几十亿年的时间里,单细胞的海洋生物一直是地球上仅有的生物。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生命遗迹是超过40亿年的化石菌类,人们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它们。而后,大约在6亿年前,海洋里的细胞开始分裂并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更大、更复杂的生命形式。
前寒武纪末期,更复杂的生命形式漂流在乎静的古代海洋里,其中包括7.5~20厘米长的盘状的伊迪卡拉水母和5~12.5厘米长的椭团形的狄更逊水母。因为没有捕食动物,它们的世界是和平的。
早期生物
寒武纪时期,成千上万种新生物在海底诞生。最早出现的是形状像香槟酒杯一样的动物和生活在管状和角状结构里的动物。随后,长有硬壳的草食动物和最早的捕食动物出现。这——时期的许多动物看上去很奇怪,因为它们没有现生的近亲。但另外的一些生物则是今天的蠕虫、有壳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祖先。海洋中含氧量的增加可能是这一时期新的生命形式大量出现的一个原因。这个名字的词源是“离奇的白日梦”。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搞清楚它到底长得什么样却真的是一场噩梦。本世纪初当它的化石在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矿坑被发现的时候,它看起来好像带刺毛的蠕虫。后来,一位科学家认为这种动物的身体是管状的,以7对长腿站立,背上长有触手,并将它命名为怪诞虫。科学家在中国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怪诞虫的近亲。这些动物并没有长腿。给它命名的那位科学家所认为的长腿实际上是它背上的刺,他认为的触手却是肉足。但这种动物到底哪端朝前哪端向后,却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寻找化石的科学家偶尔会发现这样的地点:矿物质细粒迅速覆盖古代动物的整个身体,将它们的软体部分连同外壳或骨骼一起保存下来。在这种罕见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千百万年前的动物非常漂亮的细节,看起来就像它们活着的时候一样。
位于加拿大的布尔吉斯页岩矿坑就是这样的神奇地点之一。在那里的岩层中发现了100多种 5.3亿年前的不同动物,有些像水母一样是软体的,有些像螃蟹一样是硬体的。当崩塌的海底陆架所产生的泥浆将它们轻轻覆盖时,这些动物就被保存下来了。
恐龙崛起
侏罗纪时,恐龙主宰大地。在超过5500万年的时间内,它们发展成为植食性和肉食性恐龙,小的像鸡那么大,大的像座高楼。同时,地球上单一的大陆分解为两个大陆,植物和气候变得更加多样。但地球上仍然很温暖,而且没有草或开花植物。鸟臀类耻骨指向后方。鸟臀类恐龙包括了从小型的棱齿龙类到大家熟悉的大型植食性恐龙,例如剑龙。它还包括了下一个恐龙时期——白垩纪的角龙类和鸭嘴龙类。在德国,有一个矿山,那里1.45亿年前的石灰岩完美地保存了死于含有毒水体的古代泻湖中或其附近的动物。在发现于这个采石场的许多精美化石中,有8件身长30厘米的鸟类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鸟类。它的名字叫做始祖鸟(意为“古代长羽毛的翅膀”)。陆地上行走的最大动物出现于这个时代,它们是蜥脚类。这些四足行走、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头很小,而身体却非常巨大。它们用勺状或锥状的牙齿咬断植物,并借助吞下的石块在巨大的胃中消化这些植物。
蜥脚下目是从原蜥脚下目进化而来的。后者最早出现于三叠纪,体长接近9米。蜥脚类又分成许多类群,它们在大小和体形上变化很大。粱龙类是所有蜥脚类当中最长的,具有一条鞭子一样的尾巴。震龙是一种体长超过36米的梁龙属,有四辆大巴士那么长!
但所有侏罗纪蜥脚类中最大的是腕龙类,它具有高的像长颈鹿一样的胸膛和宽大的身体。一些腕龙属有6层楼那么高,体重相当于50头大象。尽管它们如此巨大,它们仍然可能被巨大的肉食性恐龙捕食,如体长接近12米的异特龙。这种绝灭已久的动物不同于几乎所有的现代鸟类。它有牙齿,翅膀上有爪,还有一条长长的骨质尾巴。这些都是恐龙和其他爬行纲的特点。但它像鸟一样也有羽毛。除了羽毛之外,它看起来很像一个小型的肉食性恐龙,以至于有一只始祖鸟在发现其骨骼周围岩石上不清楚的羽毛印痕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一只恐龙。
过去恐龙时代的鸟类化石稀少,但始祖鸟显示出许多肉食性恐龙的特征,因而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它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龙进化 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类群,它们的区别就在于部结构。蜥臀类髋部的耻骨指向下方。蜥臀类包括植食性的巨型蜥脚下目和所有肉食性恐龙——兽脚亚目。在中国,新的发现显示小型肉食性恐龙具有看起来像绒毛或羽毛的结构。近二十年来,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河北省等地发现大量带羽毛和绒毛的恐龙化石,从部分尾棕骨、前肢羽到全身绒羽、全身丝羽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化石都有发现。这些恐龙化石有些部分和始祖鸟化石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有些是较晚的白垩纪。在同一个化石地点,同时也发现大量的鸟类化石,如孔子鸟、热河鸟等。这些新发现的化石证据,大大改变了过去对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关系,也证实了现代鸟类的祖先是蜥臀类而不是鸟臀类恐龙,虽然它们的读音容易使人混淆。新发现的恐龙羽毛结构很多与后来的鸟类羽毛化石已经非常相似,这改变了把羽毛作为鸟类的分类学证据传统认识。而恐龙羽毛结构是怎么演化出来的呢?目前有两种认识,一种是滑翔说,认为这些小型恐龙原来是生活在树上,在从树到陆地的滑翔过程中逐渐演化出羽毛结构;于此对立的是奔跑说,认为小型恐龙在捕食昆虫的过程中逐渐演化出羽毛的结构。这两种学说的争议,都有其证据,但恐龙羽毛如何演化出来。
最早动物
1946年,一位科学家在散步的时候在6亿多年前的岩石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浅碟 形化石。从那以后,更多的这样奇怪的古老化石相继在世界各地发现。它们被一起命名为“文德动物”。最初,科学家认为文德动物是诸如水母海鸡冠植物病原线虫等现代海洋动物的祖先的遗迹。后来一位科学家指出,它们是按一定的图案拼合在一起,没有头和尾,不同于任何现代动物。科学家仍在争论文德动物究竟是什么。
史前生物遗迹
化石是古代生命的遗体或遗迹,它能告诉我们古代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它们什么时候、在哪儿生活;从化石的分布和保存它们的岩石里,我们有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化石可以揭示一个动物或整个一类动物是如何被杀死的、古时候的环境、大的绝灭事件是何时发生的,有时甚至可以推测出是怎样发生的。
只有少数死亡生物能够有幸成为化石。一块骨头或身体的其他部分或遗迹——例如脚印——要想被保存下来,就必须被沉积物迅速覆盖。暴露在空气中它们只能化为尘土。通常是水体底部的淤泥或沙,有时也有风吹起的沙,覆盖了动物的骨架,骨头的空隙填充了矿物质。在化石内部和上面的矿物质变硬成为岩石。几百万年以后,地壳变迁,气候变化,风雨将长期埋藏于地下的化石暴露在我们面前。
于是,一个遥远的世界通过化石展现在我们面前。
虽说物种会不可避免的走向灭绝之路,但生命呢?在浩瀚的宇宙中,总会有合适的环境供生命栖息,宇宙不灭,生命不息。
目录
概述
定义
史前分类
太古代
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灭绝
重新发现
发展历史
生命之初
早期生物
恐龙崛起
最早动物
史前生物遗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