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克城号航空母舰(英语:USS Yorktown,舷号CV-5)是一艘隶属于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为约克城级航空母舰的首舰。她是
美国军队第三艘以约克城为名的军舰,纪念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约克城围城战役。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在1934年开始建造,在1936年下水,于1937年服役。及后约克城号参与了海军最后两次的舰队解难演习(Fleet Problems),并在1940年编入驻
太平洋的战斗部队(Battle Force)。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在欧洲进行中立巡航,而约克城号也在1941年4月调返
美国大西洋舰队,防备
纳粹德国海军进入西半球攻击
商船。同年12月
偷袭珍珠港后,约克城号旋即调到
美国太平洋舰队,并参与美国在
太平洋战争早期的多场行动,包括掩护陆战队增援
东萨摩亚及
马绍尔群岛及
吉尔伯特群岛突袭。
1942年5月,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在
珊瑚海海战受到重创,但在短促维修后赶及参与6月初的
中途岛战役,并与企业号联手击溃
日本的航母部队,扭转战争局势。不过日军在海战再次重创约克城号,更迫使
美国军队放弃拯救,使约克城号最终在海上翻沉。海战结束后四个月,
美国海军将约克城号除籍,并把正在建造、舷号CV-10的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更名为约克城,以纪念其战绩。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1922年,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海军条约签订,按照条约美国海军可建造排水总量135000吨的
航空母舰,但每艘新造航母的排 水量不得超过27000吨,而两艘获准由其他舰船改建的航母每艘则不得超过33000吨,美国当时的“列克星敦”号与
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两舰由
战列巡洋舰改造为
列克星敦级航空母舰,在官方上占去66000吨;实验性质的
兰利号航空母舰则不计算入吨位总量之内,因此海军在字面上只有69000吨可用作建造新航母。
1922年到1929年间,
美国海军建造及维修署(Bureau of Construction and Repair)、海军航空署(Bureau of Aeronautics)及海军事务委员会(General Board)均在钻研新式
航空母舰设计,而新设计最大的争论,正是如何“有效地”运用余下的吨位。争论的焦点在于航母数量与大小,倘若采用小型化13800吨的方案,则海军可新增5艘航空母舰;倘若采用较大型方案,则建造数量较少,为4艘17250吨级或者3艘23000吨级。
新建航母数量与大小的争论背后,牵涉到航母各方面的运用疑难。首先是航速方面,由于当时没有
舰载雷达技 术,航母很容易遭敌军舰艇发现,必须可以高速逃脱,
美国海军内部一致同意航母应有高速航行能力。然而航母的航速愈高,引擎的空间便愈大,自然占用更多吨位。第二是防御能力,大型航母如列克星敦级,可装设抵御巡洋舰火炮的装甲,甚至设有
重巡洋舰级别的8英寸火炮反击,至于小型航母则无可避免较弱。然而,海军同时要考虑飞行设施问题,倘若小型航母牺牲防御,而换取更多机库空间,则两艘小型航母的载机量比一艘大型航母多,可更有效运用条约吨位。大型航母设计虽在航海及执勤性能上,都远胜小型设计,但整体可建造数量却相对较少,且在战后紧缩军费的情况下难以建造。另外,大型航母设计使海军航空力量集中在少数军舰,使舰队在单次攻击损失全部航空力量的风险增加。更何况
美国军队仍未有实际的航母执勤经验,大部分的设计均欠缺充足现实基础。比如海军内部主张不建造舰岛,以扩阔飞行甲板;大部分将官都相信航母只会跟从
战列舰的大舰队作战,担任辅助角色,无须最佳性能;至于相信航母有独立作战能力的战斗舰队航空指挥官
约瑟·李维,以及航空署署长威廉·莫斐德(William A. Moffett),则聚焦于增加舰队整体的
舰载机携带数量,这样小型化设计正好满足各方所需。
1929年,在
日内瓦海军裁减会议与建造巡洋舰的争议声下,一艘小型航母设计列入该年度的
美国海军拨款法 案,联同巡洋舰拨款,获得美国国会两院通过,最终成为排水量13800吨的
游骑兵号航空母舰(亦称突击者号)。然而就在法案辩论之时,美国海军举办了第9号舰队解难演习。在
约瑟·李维的领导下,
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航母在演习中充分展现了大型航母的独立战斗力、机动性及强大打击力。之后1930年至1933年的演习,
列克星敦市级的两艘大型航母也延续了上述的优点。
1930年,美国海军事务委员会提出修正讨论,建议将来多建造一艘小型航母,以及两艘增大吨位的
中型航母。小型航母可用作跟从
战列舰作战,而中型航母则可独立成为打击力量,既满足海军的战术需要,又尽用余下吨位。有关中型航母设计的争论内容与
游骑兵号时相同,分别在航速、防御及
舰载机三方面。在航速方面,除了代表海军航空署的凯利·屠纳
中校接受较低航速,以换取其他设施空间,其他部门大体同意将航速由29节提升至32.5节。在防御方面,焦点集中在减少飞行甲板遭空袭瘫痪的机会及整体防御装甲。针对首项问题,海军航空署曾提出建造双层飞行甲板、设置机库弹射器以及增加升降台,以提升飞机升降效率,然而这些装备连同装甲等,都不是
中型航母设计吨位所能负担的。装甲方面,新型航母的定位为防御
轻巡洋舰的6英寸火炮、空投炸弹及空投
鱼雷攻击,但碍于吨位所限 而要有所妥协。最后在
舰载机方面,当时航空署正制订新的航空团组合,新舰的航空团应由4支小队各18架飞机组成,共72架飞机,然后再加上若干替补。不过由于计算方法不同,估算新舰的飞机数量可超过90架。海军事务委员会亦根据列克星敦级的服役经验,认为舰岛无损飞行作业,故此决意要在新舰增设舰岛,以有效排走锅炉废气。
1932年初,海军事务委员会终于从多项设计中,选择了排水20000吨、长770尺、宽80.3尺、120000轴马力,最高航速32.5节、搭载90架
舰载机的方案。然而国会以经济萧条为因,并未拨款建造新型航母,使设计又再拖延,期间海军部长曾要求军部研究装设8英寸火炮的27000吨方案,但最终流产。
建造沿革
1933年,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海军造舰计划终于获得政治上的支持。首先,小罗斯福动用全国工 业复兴法(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ry Act)的资金,以援助失业造船工人为名,拨款建造两艘
航空母舰及若干
驱逐舰,这批资金无须经正常国会程序拨款。最终争论的
中型航母设计变成了最初的两艘约克城级航空母舰(Yorktown class aircraft carrier),而小型航母设计后来则成为
黄蜂号航空母舰(亦称胡峰号)。
1934年5月21日,按照1932年的航母设计蓝本,约克城级航母首舰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约克城”号(USS Yorktown,第三艘以约克城命名的舰只)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建造,2号舰
企业号航空母舰“企业”号(USS Enterprise,第7艘以企业命名的舰只)于1934年7月6日在纽波特纽斯
江南造船开工。此时海军仍在飞行甲板长度、
高射炮装备及位置等方面仍有所争辩,然而随着游骑兵号航母在1933年下水,加上
美国海军 航空战术与经验长足的发展,原航母过苛的浓缩设计弱点显露无遗,这样争辩到1934年11月已有定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不再受裁军条约限制。加之1936年,
日本退出海军裁军谈判开始建造大型的翔鹤级航空母舰。美国海军因此在1938年通过海军扩建法案又追加多建造一艘
航空母舰,以应付战争需要。由于时间紧迫,海军事务委员会只能提出沿用约克城级的设计,但同时附带多项改良,特别是将新舰的锅炉与轮机交错配置,以减低风险,可以说是约克城级改进型。CV-8“大黄蜂”号(USS Hornet,第7艘以大黄蜂命名的舰只)于1939年9月25日在诺斯洛普·格鲁门造船厂铺设龙骨,由于改动过多,“大黄蜂”号最终只能建造新式舰岛以及延长舰,动力系统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服役历程
1936年4月4日,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在
安娜·罗斯福主持下完成下水仪式,1937年9月30日,开始服役于
弗吉尼亚州
诺福克的海军基地,舰长为欧内斯特·D·麦克沃特海军上校。2号舰“企业”号于1936年10月3日下水,下水掷瓶典礼是由时任海军部长克劳德·史旺森(Claude A. Swanson)的夫人露莉·史旺森(Lulie Swanson)所主持的,并于1938年5月12日正式服役,首任舰长是小牛顿·怀特(Newton H. White, Jr),“企业”号展开第一趟试航至
里约热内卢。之后它被部署在东海岸的
加勒比海一直到1939年的4月被分派到
太平洋。“企业”号绰号“大E/BigE”,几乎参加了太平洋的所有重要战役。3号舰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于1940年12月14日下水,1941年10月20日正式服役。约克城级三艘中只有“企业”号服役到了战争的结束,而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大黄蜂”号分别在1942年的
中途岛海战和随后的
圣克鲁斯群岛战役中,俱因
鱼雷攻击而失去动力,无法离开战场而沉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约克城”号共获得3枚战斗之星勋章,1998年5月19日,“约克城”号的残骸被
泰坦尼克号的发现者、著名海洋学家罗伯特·D·巴拉德发现,并进行了拍摄。该残骸位于水下5公里处,自1942年沉入海中后仍完好无损,舰体上的涂料和许多设备仍然清晰可见。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从服役到战沉只有1年的时间,共获得4枚战斗之星勋章,其在
美国海军最艰难的时刻表现出了非凡的战斗精神,正象梅森舰长在最后一个离舰时所说的,“新的“大黄蜂”号上见!”。之后1943年8月30日,最新的CV-12“大黄蜂”号下水。
1946年1月18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获20枚战斗之星勋章的“企业”号进入了纽约美国海军船坞解除服役状态,并在1947年2月17日退役。尽管许多人和团体努力想将其保留为博物馆/纪念船,但“企业号协会”发起的筹款活动却无法在时限内募集足够资金来买下“企业”号(当时
美国海军同意只要在一定时间内募集足够资金,便让协会优先买下)。最后“企业”号被海军出售并在1958年7月1日于
新泽西州开始解体,海军答应保留“企业”号那独特的三角桅杆,不过却没有履行诺言,最后在1960年3月被彻底解体,为了纪念“企业”号,美国海军将第一艘
核动力航空母舰CVN-65同样取名为“企业”号。
技术特点
设计特点
约克城级航母充分吸收了之前美国海军改装、设计、建造
航空母舰的经验,采用了
开放式机库,拥有3部 升降机,飞行甲板前端装有2具弹射器,另外在机库也设置了2具弹射器,紧急情况下
舰载机可以通过其从机库中直接弹射起飞,但后来在战前已发现其效率低下,遂取消了这项不实用的功能,于1942年
中途岛海战后拆除。飞行甲板前后安装了两组拦阻索,飞机可以在飞行甲板的任一端降落,但舰艏降落设施也因鲜有使用,而在后来拆除,其他飞行设施则未有显著更动。木制飞行甲板没有装甲防护,
舰桥、桅杆和烟囱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位于右舷。从约克城级开始,美国
航空母舰的岛式上层建筑和烟囱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美国航空母舰的基本形式。
约克城级航母和之前建造的“
游骑兵”号航母相比,增大了舰体和航速,同时加强了水平和水下防护。约克城级“大黄蜂”号与前两艘相比配置大体相同,舰体和航速稍有增大,同时加大了水面和水下防护。“大黄蜂”号也保留了不实用的机库弹射器,在日后被移除。不同的时,其率先升级了
火控系统、延长了飞行甲板,并拥有较大的舰艏。
约克城级航母服役初期表现尚属满意,新舰的速度与载机量,均与列克星敦级相同,而舰体的转向更为灵活。但是约克城级的装甲仍较弱,其中最致命的缺陷弱点仍在水线以下舰体防御方面,而此情况更因动力系统的配置而恶化。约克城级的9座锅炉分成3列,全部排在前方,而轮机则在其后方,倘若遭
鱼雷攻击,水线以下一旦入水,海水只需淹没锅炉或轮机,便足以令全舰失去动力。
舰型结构
结构
约克城级航母舰侧装设2.5-4英寸装甲带,以抵挡6英寸火炮;3层鱼雷防水壁,配合装甲带防止鱼雷攻击;水平装甲设于机库,以阻止炸弹贯穿到下层机房及武器库;飞行甲板由木板制造,不设装甲。
涂装
约克城级航母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及“企业”号在战前都涂上了灰色,为方便演习时识别,“约克城”号仿效“萨拉托加”号航母的 做法,在烟囱上涂上黑色英文字母Y,而两舰的飞行甲板则分别写上YKTN及EN。战争爆发后,各舰将显著的标记删除,并换上迷彩。
1942年初,三舰均涂上了第12号迷彩,其大体布置为:水线至机库甲板下涂上
藏青色,机库甲板至舰岛之间为海洋灰,舰岛为阴霾灰(Haze gray),飞行甲板为甲板蓝(Deck
蓝色)。各舰迷彩的分划界线并不一致,其中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便采用了改良的12号迷彩,连舰岛亦有混合海洋灰及阴霾灰两种颜色,这种迷彩可有效迷惑水面军舰的目测,却对避开飞机侦察无甚帮助。
1943年,“企业”号返国维修后,换上了第21号迷彩,全舰均涂上海军蓝,有蓝色幽灵之称的CV-16列克星敦号
航空母舰亦采用此法。1944年,“企业”号再更换为第33号迷彩,舰体侧面混合了浅灰(Light gray)及海洋灰。至于舰体平面与甲板,则由甲板蓝及海洋灰组成。新迷彩的目标,在于迷惑潜艇及飞机计算舰体航速,而非避过侦察。1945年,战争结束后,“企业”号换回第21号全身
藏青色迷彩,并将舷号6以白色油漆画于飞行甲板,参与纽约海军节的庆祝活动。
舰载武器
防御配置
约克城级航母舰艏及舰各设有4座,共8座单管5英寸/38高平两用炮,分别置于左舷及右舷飞行甲板;舰岛前方及后方各设有2座,共4座四联装1.1英寸/75
高射炮;舰体各处共有24挺0.5毫米勃朗宁机枪。5英寸/38高平两用炮是当时美国最新式的防空及水平两用舰炮,其双联装版本亦被后来的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沿用。早在1934年,
美国海军就发现1.1英寸/75高炮有卡弹及操作问题,而0.5毫米勃朗宁机枪的口径过小,无法有效击毁俯冲飞机。
1939年,美国海军武备署已着手处理舰队防空炮落后问题,并在1940年开始生产波佛斯40毫米高炮及奥利冈20毫米防空炮,分别替换1.1英寸/75高炮及0.5毫米勃朗宁机枪。1941年建成的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已将24挺
约翰·勃朗宁全数更换为单装20毫米/70
高射炮,1942年2月,增至30门,7月又增至32门,同时再添置1座四联装高炮;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在
偷袭珍珠港后于1942年在美国东岸更换部分勃朗宁机枪,然后赶往
太平洋;“企业”号则在空袭东京前夕,一次过安装了32挺单装20毫米防空炮,使其防空火力较同级舰较优。
波佛斯40毫米高射炮在
圣克鲁斯群岛战役前安装到“企业”号及其护航舰南达科他号,这也是“企业”号得以幸存的原因之一。1943年后海军乘“企业”号返国大修之机,开始大幅加装
高射炮。到1945年,“企业”号的
防空武器已增为11座四联装波佛斯炮、5座双联装波佛斯炮及16挺双联装20毫米防空炮。
约克城级航母在服役之初,仍搭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飞机,包括
格鲁门的
F2F战斗机及
F3F战斗机、马丁公司的鱼 雷-俯冲两用BM
轰炸机及诺斯洛普公司的BT
俯冲轰炸机。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与“企业”号在1941年换上F4F战斗机,并在1942年换上SBD轰炸机、TBD轰炸机及TBF轰炸机,较晚服役的“大黄蜂”号在1942年才换上F4F,并在服役之初使用SBC俯冲轰炸机及布利兹特航空公司(Brewster Aeronautical Corporation)的SBN轰炸机。
1942年初,
美国海军尚未有完善的雷达系统,再加上海军承袭战前的攻击优先战术,约克城级初期俱以
轰炸机为航空团核心。比如在
中途岛战役中,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企业”号及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三舰的航空团都是由1支F4F战斗机小队、1支TBD
鱼雷轰炸机小队、1支SBD俯冲轰炸机小队及1支SBD侦察机小队组成。三舰的战斗机有21架至25架不等,
俯冲轰炸机有37架至38架,鱼雷轰炸机则有13架至15架,总共分别携带了75架、79架和79架。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开始后,残存的“企业”号及“大黄蜂”号陆续增加战斗机数量,并减少鱼雷轰炸机及俯冲轰炸机。
1943年晚期,“企业”号换上
F6F战斗机战斗机,到1944年中,“企业”号曾混合F6F及
F4U战斗机,并换上SB2C
轰炸机。此时“企业”号一般会携带超过34架战斗机、21至30架俯冲轰炸机及14至16架
鱼雷轰炸机。1945年,“企业”号改装为夜战
航空母舰,其航空团专门负责晚间及破晓前的战机戒备,
舰载机数量下降至53至61架,并且全由装设雷达的F6F及TBM“复仇者”组成。
舰电系统
射控系统
美国航母最初的射控系统,都只能以准星及
曳光弹瞄准,后来又加装了光学目测镜,但
防空武器仍然全由 人手瞄准。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与“企业”号服役之初,在烟囱前后均各装有一座Mark 33射控系统。Mark 33是专门为5英寸/38火炮而设计,相比起上一代手动操作的Mark 19及Mark 28,Mark 33完全以电力运作,以电脑测量距离,可更有效测出飞机的距离及高度。“大黄蜂”号因较晚服役,故此安装了较新的Mark 37射控装置,1943年“企业”号返国大修时,将Mark 33系统也升级为Mark 37。Mark 37体积比Mark 33大,可容纳更大的电脑,以提升效能。更有甚者,Mark 37的电脑及支撑点都在射控装置下方的甲板,而非装置内部,使系统有充足空间升级来安装新式
辅助设备,Mark 33及Mark 37均可安装辅助火控雷达。
1942年,美国预备将第一代防空-水平两用舰炮的FD火控雷达(即Mark 4)安装到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及“企业”号,然而“约克城”号在
中途岛战役沉没未能实现,“企业”号则在稍后安装了两座以辅助Mark 33引导5英寸炮射击,“大黄蜂”号则在试航时已经装上。FD火控雷达可侦察12000码内5英寸炮弹落点,探测到40000码内的
轰炸机、30000码内的
战列舰、20000码内的
驱逐舰及12000码内浮上水面的潜艇,准确度为40码,分辨率400码。1945年,“企业”号因自杀飞机受创而返国维修时将FD雷达换上新产品Mark12/22火控雷达,但这对即将退役的“企业”号执勤没有影响。
约克城级航母在设计之时,雷达技术尚未成熟。1937年海军研发出首批舰用搜索雷达,并在1940年命名 为CXAM,安装到多艘舰只。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在1940年安装了CXAM雷达,而“企业”号则在1941年安装了CXAM-1型雷达。CXAM的准确度为300码,分辨率400码,一般可探测到16
海里内的
战列舰、12海里内的
驱逐舰、70海里内10000英尺高的
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或50海里内同等高度的战斗机,而CXAM-1的准确度则提升为200码。由于CXAM雷达过于笨重,“大黄蜂”号在1941年服役时,安装了新式的SC雷达,但搜索距离却大幅下降,只可探测到10海里内的战列舰、3海里内的驱逐舰、30海里内的战斗机及25海里内的
轰炸机。因此海军不久便拆除坐沉珍珠港的
加利福尼亚号战舰上的CXAM雷达,安装到“大黄蜂”号,将SC雷达留为备用,同时为“大黄蜂”号新设YE返航装置,配合两座雷达,引导
舰载机返航降落。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与“大黄蜂”号均在1942年沉没,未有装上更多雷达及
电子系统。“企业”号在1942年下半年安装了SG雷达,用作水平搜索,其准确度为200码,分辨率400码,可侦察15
海里内于500英尺低空的轰炸机、22海里内的
战列舰及15海里内的
驱逐舰。“企业”号同时安装了SC-1型雷达,其搜索距离比SC雷达增加一倍,准确度提升至100码,分辨率则为500码。1943年“企业”号返国大修 时,将CXAM-1雷达替换为新式SK雷达,搜索距离激增至100海里内10000英尺高空的中型轰炸机,准确度为100码,分辨率为900码。“企业”号同时加装了SM雷达,搜索距离为50海里内10000英尺高空的飞机,以及25海里内的战列舰,准确度为500至200码,分辨率200码。SM雷达是
美国军队第一批战斗机调配雷达,到此时美国航母才可有效调配战斗机拦截敌军飞机。连同额外增设的YG返航装置,以及IFF敌我辨识系统,“企业”号的雷达及电子设备可与1943年新服役的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相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企业”号又将SC-1型雷达改为新型SR雷达,准确度为30至100码,分辨率500码,可探测110
海里内10000英尺高空的
轰炸机、75海里内同等高度的战斗机、以及25海里内500英尺低空飞行的轰炸机。企业同时设有作战指挥系统的雏型,战时会派出载有远程雷达的TBM轰炸机,将其数据传返舰上处理分析。“企业”号亦在1945年安装了初期的电子干扰系统,可以干扰敌方
无线电信号。
改装升级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及“大黄蜂”号均因战损,而没有获得适切的改装。1943年,“企业”号在返国大修时,则按照战时经 验作出多项改动。首先,“企业”号在舰体两侧加设6英尺
鱼雷防水壁,加强水下防御,又可提供额外
浮力,应付日益增加的舰体吨位。设计时约克城级的满载排水量约为23000吨左右,但战时新增的
高射炮、雷达及各种飞机武器,使舰体实际排水量节节上升。1942年,“企业”号的满载排水量超过26000吨,到1944年已达29000吨,而1945年更上升至32000吨,防水壁亦可令舰体航行更为稳定。大修期间,
美国军队的抢修管理经验亦有长进。“企业”号的燃料库于1943年改为马鞍状设计,先设立一大型中央燃料库,再在其外围建造小型的储存库,以马鞍状将之包围,而马鞍状储存库外再以同样方法建造隔壁,此法可减低油库受攻击后大量泄漏的危机。此外,“企业”号的通风系统、救火设施、飞机油站也于同时再作改良。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1938年1月,“约克城”号设备装配完毕后,即在弗吉尼亚州的
汉普顿锚地和弗吉尼亚海岸南方的演习场开 始训练其新装备的航空编队。1938年1月8日,“约克城”号启程前往
加勒比海地区,并于1月13日抵达
波多黎各的库莱布拉岛。2月“约克城”号开始了它的试航,沿途经过了
夏洛特阿马利亚、圣托马斯、美属维京群岛、
海地的
戈纳伊夫、
古巴的
关塔那摩湾和
巴拿马共和国的克里斯托巴尔港。3月1日,“约克城”号从克里斯托巴尔港的科隆湾出发返航,3月6日到达汉普顿锚地,第二日又前往诺福克的海军造船厂,进行试航后的船舶维修。10月17日从造船厂转往诺福克的海军基地,不久又前往南部演习场进行军事训练。
1939年开始,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在美国东海岸外,从
切萨皮克湾到关塔那摩湾一带海域进行军事训练。1939年2月,“约克城”号与其
姊妹舰“企业”号在
加勒比海进行了其第一次代号为“舰队问题20”的演习,演习的目标是控制海岸,驱除假象从加勒比海登陆的敌人,时任总统罗斯福曾在修斯顿号巡洋舰上观看了部分演习。
1940年4月,“约克城”号参加了在
太平洋进行的另一次演习,演习中对航空母舰可能未来战争产生的影响有了充分的认识。由于太平洋局势的紧张,演习之后,参加演习的大部分舰只留在了珍珠港。
1941年初,由于
德国的狼群潜艇对大西洋的运输线产生了重大威胁,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与华盛顿号巡洋舰等护卫舰被派往大西洋加强大西洋的护航力量。1941年4月到12月间,“约克城”号在东海岸和
英国之间共往返了四次,并与德国潜艇有少量接触。
1941年12月7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约克城”号刚好完成一次护航在诺福克港补给。
美国太平洋舰队战列舰几乎全部报销,航母仅剩“企业”号、列克星顿号和
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为补充
太平洋舰队,“约克城”号于12月16日调往太平洋,并成为新的第17特混舰队的旗舰,由弗莱切(Fletcher)指挥。
1942年1月,17特混舰队从圣迭哥出发驶往珍珠港。在珍珠港短暂休整后,1月25日,以“企业”号为中心的第8特混舰队以及以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为中心的第17特混舰队驶离珍珠港,2月1日,两只舰队成功完成了
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首次攻击任务,袭击
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尽管作为争取战略平衡的任务,这些袭击对日军造成的损失不大,但在1942年初黯淡的
太平洋振奋了
美国军队士气,在珍珠港许多水兵挥舞着包着绷带的胳膊迎接两只特混舰队的归来。
1942年2月14日,“约克城”号再次离开珍珠港,并于3月6日与以列克星顿号为中心的第11特混舰队在
珊瑚海汇合,准备抑制日本联合舰队在
新几内亚岛的行动,当时
拉包尔、莱城和萨拉莫阿已被日军占领。3月10日,从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和列克星顿号上起飞的共104架飞机轰炸了莱城和萨拉莫阿的设施和舰只,这些攻击使日军被迫推迟了在南太平洋的行动,直至联合舰队第5航战队返回特鲁克,日军才在继续执行
莫尔斯比港的登陆行动。
1942年5月1日,由弗莱切指挥的“约克城”号和列克星顿号进入珊瑚海,美国海军决心阻止日军在南太平洋的进攻,这一任务落在17特混舰队和第11特混舰队上。5月7日,两舰起飞的93架飞机击沉了轻型
护航航空母舰祥凤号。5月8日,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和列克星顿号与联合舰队第5航空战队的
翔鹤号和
瑞鹤号航空母舰进行了决斗。列克星顿遭到袭击后由于燃油爆炸而沉没,“约克城”号也受到了损伤。同时翔鹤号也遭到重创,瑞鹤号严重减员。
珊瑚海海战日本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美国取得了战略的胜利,因为这阻止了日本在南太平洋的行动并使其第5航空战队不能参加随后的
中途岛行动。
1942年5月27日,“约克城”号拖着10英里长的油膜返回珍珠港,经 过3天不间断的修理,5月30日约克城再次驶离珍珠港,与“企业”号、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一起执行成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的中途岛任务。6月4日,8时30分,17架无畏俯冲
轰炸机、12架
鱼雷机和6架野猫战斗机组成攻击队从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由于缺乏配合12架速度较慢的鱼雷机中只有两架返航,但17架俯冲轰炸机迅速击沉了
苍龙号航空母舰。5日上午,一架
日本巡洋舰上的水上
侦察机发现了“约克城”号,6月6日下午,负责警戒的日本伊168号潜艇终于发现了“约克城”号,其发射的鱼雷再次击中“约克城”号并击沉了护航的哈曼号。随夜晚的降临,拯救约克城行动被迫终止,但“约克城”号没能坚持到第二天天明,于6月7日5时30分倾覆沉没,她的沉没为
中途岛战役留下了些许遗憾,但她在
珊瑚海和中途岛日美前两次的航母交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号
1941年12月2日,哈尔西率领“企业”号向
威克岛运送
海军陆战队的飞机。12月7日,
偷袭珍珠港之时,刚好是“企业”号按原计划到达之日,只因航途中突然遇到狂风巨浪,只好改变航向,结果耽误一天,逃过了厄运。在随后劫机日海军攻击舰队过程中,又与支援威克岛登陆的日本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飞龙号擦肩而过。随后,“企业”号参与了一系列的寻求战略平衡的袭击任务。
1942年2月1日,哈尔西率领“企业”号和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袭击中太平洋日基地
马绍尔群岛和
吉尔伯特群岛。当时
南云忠一指挥的五航空战队4艘航母正在支援
拉包尔登陆,得知马绍尔群岛遭袭击后,立即高速向东追击。追了一整天后,得到美国广播“袭击马绍尔群岛成功,舰队返航”的消息后,才知追不上了。2月14日,“企业”号又袭击
日本占领的
威克岛。4月中旬,“企业”号为“大黄蜂”号护航,成功空袭东京。
1942年6月2日,斯普鲁恩斯率领“企业”号和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在
中途岛东北地区埋伏。6月4日晨,33架轰炸机、14架
鱼雷机和 10架战斗机于“企业”号起飞。到达预定目标上空后,日本舰队已北撤。“企业”号进攻编队均向北搜索,但以缺乏配合的方式发动了进攻,战斗机在高空一直没有下来;14架鱼雷机在低空大部分被击落,无一雷命中;但“企业”号的
俯冲轰炸机却得到了最好的机会,33架分4编队向最大的两个目标
赤城号航空母舰和
加贺号航空母舰俯冲,这两艘航母的甲板上摆满了正待起飞的战机(许多参战美飞行员事后回忆此两舰甲板上并没有飞机),最终使赤城号和加贺号沉没,并重创了
飞龙号航空母舰。
1942年7月,“企业”号又参加了
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一系列海空战,支援
美国军队两栖登陆。同年8月24日,它跟萨拉托加号航母一起,击沉了
日本轻型航空母舰龙骧号以及2艘运输船,重创了巡洋舰和
驱逐舰各一 艘。但“企业”号自己被命中7颗炸弹,受了重伤,舰员74人被炸死,95人受伤。由于抢险方式得当,及时控制住大火,“企业”号艰难地返回珍珠港修理。
1942年10月26日,“企业”号与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又参加了瓜岛的
圣克鲁斯群岛战役。“企业”号最初躲在暴雨下免受了第一轮的攻击,同时其
舰载机会同“大黄蜂”号的舰载机多次对日本舰队发起攻击,击伤日本第五航空战队的两艘航母,击沉一艘巡洋舰,击毁日本飞机100多架。但在日舰随后的进攻中,“企业”号也受重伤,死44人,伤75人。“大黄蜂”号被日机击沉。“企业”号带伤收回“大黄蜂”号上的舰载机后撤离战区。可是局势不允许“企业”号返回美国修理,美国已经有3艘航母被日方击沉,主兵力当时只有“企业”号,附近就有一支日本舰队随时都会发起新的攻击。“企业”号只好一边航行,一边抢修。1942年11月11日,“企业”号带伤赶到战 场,
舰载机发起对日舰队的攻击,击伤了一艘
日本战列舰。14日“企业”号的舰载机又击沉日本一艘
重巡洋舰,直到11月16日它才返回美国修理。
1943年1月,“企业”号又重返前线参战,在
所罗门群岛海域,为美国舰队提供空中保护,时间长达3个月。1943年,“企业”号返回美国接受改装,延长飞行甲板,加强防鱼雷能力以及防空火力。5月27日,“企业”号获得“总统嘉奖”,这是美国航空母舰首次获得这项荣誉。1944年,“企业”号改装后重返战场。1944年1月至2月间,“企业”号与其它航母又参加了一系列战斗,击沉敌舰船达60万吨。3月至6月间,“企业”号又参加了一系列海岛和支援登陆战。它在
马里亚纳群岛与
日本航母展开的大战,日本3艘航母被击沉,426架飞机被摧毁,从此日本海军大伤元气。在这次大战中,“企业”号又立下新功。
1944年10月,“企业”号又参加了
莱特湾海战,日军损失航母4艘、
战列舰3艘、巡洋舰10艘、
驱逐舰9艘。1945年,“企业”号开始搭载夜间战斗机,成为拥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航空母舰(CVA-6)。1945年2月,“企业”号又支援
美国军队在
硫磺岛的登陆作战,“企业”号
舰载机曾不间断地在岛上为美军担任空中警戒巡逻,创造174小时持续出动舰载机连续作战的记录。1945年3月以后,“企业”号又参加对日本岛作战,这时的威胁主要来自神风的进攻。5月14日晨,一架日方神风飞机突然撞击“企业”号,前部升降机被击毁,死14人,伤34人,这是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次受损伤,6月返回美国修理。二战结束后,“企业”号参加了胜利庆典活动,之后执行了运送海外军队返回美国的“魔毯”行动。
大黄蜂号
1941年12月7日,
偷袭珍珠港爆发时,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还在诺福克港外进行训练。作为当时最大最新的航母,“大黄蜂”号 被选中参加杜立特空袭的任务,这也是其第一项任务。
1942年2月2日,经过短期的特殊改装后,“大黄蜂”号搭载了两架陆航
B-25轰炸机在30里外海面成功起飞。这次实验证明了
杜立特的计划可行,利用航母搭载陆航
轰炸机到
日本外海,然后予以轰炸。3月4日,“大黄蜂”号经
巴拿马运河,前往
旧金山阿拉米达。3月20日抵达后,16架B-25轰炸机依次吊上了飞行甲板,而机库则保留了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机队。4月2日,“大黄蜂”号低调下离开了阿拉米达,在此时船员才被告知,“大黄蜂”号将直接航向日本近海。4月14日,“大黄蜂”号与“企业”号的第十六机动舰队汇合。计划上,
战略轰炸机将于日本400至450
海里外升空。然而日本已经在本土650海里外海,部署了装有无线电的
渔船,组成预警网络。
1942年4月18日清晨,特混舰队在离日本
东京还有600多海里时被发现,
美国军队纳什维尔号迅速将其击沉。由于担 心位置已被日军发现,威胁缺乏保护的两艘航母,哈尔西在8时下令所有轰炸机起飞,到9时20分16架轰炸机全数起飞,
杜立特中校随即率领16架
B-25轰炸机从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大黄蜂”号随即调头,在一星期后返回珍珠港。之后成功地空袭了东京和附近的城市,这一行动对美国和
日本都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富兰克林·罗斯福开玩笑说,飞机是从“香格里拉”起飞的,这个“香格里拉”也就是“大黄蜂”号。
1942年4月30日,“大黄蜂”号从珍珠港赶赴珊瑚海,但在她到达前,珊瑚海战已经结束了,在
瑙鲁一带巡逻后,于5月26日返回
夏威夷王国,并在两日后前往中途岛。
1942年6月初,
约克城号航空母舰、“企业”号和“大黄蜂”号在中途岛
东北地区350
海里处会合,准备伏击日本大舰队。6月4日晨,斯普鲁恩斯在估计空袭中途岛的日机返航时,决定出击。“大黄蜂”号上有35架无畏式俯冲轰炸机、10架野猫战斗机和15架鱼雷机出动,分别在不同的高度上扑向日本航母舰队。编队到达预定的目标海区后,日舰队已向西北撤离躲避,而后编队失散。35架
俯冲轰炸机向中途岛方向搜索,最后21架返航母舰,其余在中途岛降落。但15架鱼雷机组成的第8中队在低空向北搜索,发现了日本舰队,在没有战斗机护航、没有俯冲轰炸机配合情况下,速度较慢的第8中队仍然决定发动进攻,结果全被
零式战斗机和
高射炮火击落,并且一雷未中,飞行员也只有盖伊
少尉一人幸存。但各机队的牺牲精神终于为“企业”号的俯冲轰炸机创造了一个最好的时机,日舰队的4艘航母先后被击沉。6月5日,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
俯冲轰炸机再次起飞追击撤退的日军舰队,击沉了三号,并重伤最上号及朝潮号。
1942年8月17日,“大黄蜂”号离开
夏威夷王国,前往所罗门群岛的
瓜达尔卡纳尔岛。瓜达卡纳尔岛的争夺战中,美航母 舰队与日本第五航空战队在东
所罗门群岛对垒,“大黄蜂”号主要用作巡航,并未有参与登陆瓜岛战事,“企业”号、
萨拉托加号航空母舰先后受伤返港修理,“大黄蜂”号与黄蜂号便成为
美国军队太平洋上最后的航空母舰。9月15日,黄蜂号在与“大黄蜂”号巡航期间,被潜艇击沉,美军的航母力量被进一步削弱,随后的近一个月间,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是可以运行的唯一航母,为支援登陆战立下了功勋。
1942年10月26日晨,在瓜岛附近的圣克鲁斯海域,“大黄蜂”号和刚刚维修完毕的“企业”号与日航母再次对垒,日方是第五航空战队航母翔鹤、
瑞鹤号航空母舰和
瑞凤号轻型航空母舰,双方的实力和机会均很接近。美日舰队的侦察机几乎同时发现对方,双方的
舰载机随即起飞,希望能抢先攻击。
美国军队两架SBD在侦察期间无意发现了瑞凤号,随即投下炸弹,令其无法起降飞机。稍后,美军与日军的攻击机队擦身而过,紧随的
零式战斗机立刻拦截“企业”号的机队,但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的机队却成功飞抵日航母上空,并重创
翔鹤号,逼使其撤退,被战机驱散的机队又攻击了照月号及
利根号。“大黄蜂”号第二波的机队又重创了筑摩号,然而日军的机队发现了“大黄蜂”号,此时同行的“企业”号刚好被雨云掩护,结果全部日机集中突击“大黄蜂”号,
美国军队的F4F在雷达导引下起飞拦截,却因通讯不良,令大半攻击机队轻易冲破防线,并组织攻击。
1942年10月26日10时14分至25分之间,“大黄蜂”号至少中了两条鱼雷和3颗炸弹,又有一架燃烧的日机撞在舰上,舰上的航空油库被点燃,引发大火,而
舰桥及甲板严重损毁,引擎亦无法运作。由于火势一度受控,美军在中午下令北安普敦号
驱逐舰将“大黄蜂”号拖离战场。由于缆索断裂等技术性问题,拖行要到下午2时30分才开始,受伤后的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只能以8节的速度前进。这段时间,“企业”号被数波轰炸机攻击,严重受损,
托马斯·卡森·金凯德下令
美国军队撤退。虽然“大黄蜂”号的抢修兵成功令引擎恢复运作,然而4时20分,
隼鹰号航空母舰的机队发现了毫无防卫的“大黄蜂”号,北安普敦号立即切断缆索回避攻击。4时23分,一枚鱼雷摧毁引擎室,并令舰身向右倾侧14-18度。由于再无电力抽走入水,4时50分,舰长梅森下令弃船。撤离期间,
瑞鹤号航空母舰的机队又将一颗炸弹投入舰身。5时27分,全体船员离舰。6时02分,另一颗炸弹再度命中“大黄蜂”号,然而
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仍未沉没。美军下令两艘
驱逐舰DD-413马斯廷号与DD-411安德森号击沉“大黄蜂”号,其他舰只则全速撤退。“大黄蜂”号再被9枚鱼雷及超过400多发5英寸炮弹击中,却仍未加速下沉。晚上9时40分,日本先锋驱逐舰离“大黄蜂”号只有二十分钟航程,两艘驱逐舰被逼撤退。10时20分,全体日军舰队抵达。由于“大黄蜂”号受损严重,无法俘获使用,日本驱逐舰向“大黄蜂”号再发射四枚鱼雷。10月27日1时35分,“大黄蜂”号终于沉没。
该级各舰
总体评价
约克城级航空母舰在
太平洋战争初期是
美国海军的中流砥柱,是美国海军对抗
日本联合舰队的重要力量,仅从
中途岛战役而言,它们对太平洋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