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童对联》是一部关于对联的著作,分为名家巧对和对联故事两部分。在这两部分中,收录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佳作。其中,名家巧对部分以作者姓氏音序先后为序,同姓者以生年先后为序,不知生年、无活动年代可考的则放在最后。而对于一些作者虽有姓名但不见诸史册的,则同样放在最后。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国神童对联》以对联介绍的形式讲述神童的逸闻趣事,由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迭次而成。全书分为名家妙对和对联故事两大类,选编时多种版本对比,择善而从,改正了他书的许多讹误,并发现了正史的讹误。《中国神童对联》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可开启心智,陶冶性灵,锻炼敏捷之思维,培养应变之能力,并得以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
黄培需,宇大用,笔名田雨,1932年生,
睢县人。毕业于
河南大学中文系。原任
河南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现为河南省文学院研究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
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黄河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早年从事文学评论,晚年改写旧体诗词、散文、随笔等,同时对我国的神童诗、神童故事及神童对联进行搜集、编辑及研究工作。出版有《秋荷集》、《桑榆随笔》、《诗书画三人行》、\u003c中国神童故事和神童诗》等书。
图书目录
名家巧对
白圻与师联对
卜昌联对找难堪
蔡寿昌以龙对鱼
陈起宗对师妙联
陈燧对师佳联
陈琛的拙形对
陈大受幼对先生
陈金对父气势宏伟
陈挹香巧应对
陈敏勋以“二程”对“三苏”
程敏政与李东阳佳对
邓廷以联自警
翰林监斩斩翰林
董巧对县令
窦光对旬免挨打
范鸿书联退县令
冯梦招以武术报国
龚炜以“莺啼”对“燕语”
郭希贤与父妙对
何景明敏对监考官
洪英以“龙”对“鸠”
黄鉴开口出佳对
黄碧川二十年后得下联
黄策行巧对老师
姜对旬得赏银
蒋士妙对老秀才
焦亮妙对得还家
金公清佳联获东床
金光悌巧联对知县
景芝荣幼慧长痴呆
孔尚任雅对震钦差
况钟高声答县令
兰仙果八岁善对
黎琏的巧联
李廷用巧对知县
李梦阳戏对试才
李方希佳联获赏识
廖四公受艺林玉贞
林六隐妙对服都爷
林召堂妙联服船工
凌蒙初佳对蒙师爱
刘邻对联绕口令
刘梦联对皇帝
刘昌因棋对族人
刘师亮以“吊脚楼”对“穿心店”
刘靖宋斗联败恶少
陆采妙对数章
马铎梦联获状元
闵鹗元作对得妻
莫少年联对方国老
倪师孟反击蔡某
倪照乾一联显身世
年富妙答师联
牛富巧对方丈
彭印山幼年会拍马
彭辂联对揭老底
彭文勤以联励志
钱福佳对折书生
丘玫华联服宿儒
任道逊殿对帝联
阮元善对
阮席巧对传佳话
单谦幼对长辈
邵对师
沈龙联劝莫老虎止杀
沈、陈两秀才以联取笑
施妙对进塾学
施伯雨对父友
宋湘妙对种种
宋文甫妙对三章
苏轼、苏辙补缺字
苏轼悔悟改对联
苏门才人娱心园联压表兄
父子女口占冷香
苏东坡与小妹互嘲
苏福早慧又早夭
苏东坡赞誉孙仲益
孙川廷联讽主考官
谭意歌联难众秀才
汤鼐妙对感朝臣
汤门四弟子联嘲知府
唐寅联交理发师
万安巧对拆字联
汪儒扬美联成佳婿
汪宜秋挽金纤纤
王伯广以“蝴蝶梦”对“杜鹃花”
王异妙对发难者
王洪佳对
王答舅氏
王百谷智对张联
王格佛殿对父
王应斗联惊指挥使
王士学书对妙对儿
王应遇从小善拟佳联
红蓼营神童王锡龄
王波对舅借粮
文必正联订霍定金
吴文泰和丁敏联旬
吴邦泰长联显才思
吴楚生妙对
谢书同巧对吴学士
熊廷弼佳旬对友人
熊天豪对同音字
徐稚妙对
徐唏以五平对五仄
徐广文联对周公梦
许将妙对老伯得饮茶
姚涞联对王御史
尹直反讥盲师
尤瑛对学士
虞子匡题扇联
余童妙对得妻
俞绣孙巧改西湖联
袁炜妙对三章
袁太冲佳对得妻
袁桐续联求放学
曾以“荷花”对“麦叶”
詹会龙幼年对皇帝
章节对戴太史
章武运父子合联
张适应对感学士
张应对显大志
张逸民妙对得入席
张能一联战群儒
张玉溪以草对树
张权巧对客人
张兴盛联斥考官
赵宗文反击和尚
赵中元顽皮善对
甄广才妙联惊主考
钟芳巧对得木屐
对联才子钟耘舫
周文山妙联谐婚姻
周文宾当选尚书婿
周一敬以“天开眼”对“地出头”
周清诚巧对连襟
周秉成临乱不惊
朱奎围炉答父联
朱亦巢趣词入对
朱、尹幼子妙对
庄山佳联感知府
邹体亚对父
对联故事
童子巧对观音联
兄弟夜行巧联
儿童作偷桃联
学童的讨蚊联
学生巧对难对儿
知府大人试神童
贫家儿大言骇皇帝
小儿以对表上进
掌柜顽童因联成父子
童子联选龙王庙
学童巧对老翰林
童子避雨对平章
童子代父续联
小童有佳联
学生对师免责罚
上下对联暗含成语
夫人解悟茶童联
去四点与加一横
跛脚学生对独眼老师
学生对师揭师短
师生对
学生佳对师回心
村童卖鱼
书童得联救主人
乞儿答对老先生
三子答联翻老底
聪明的学生联服挑剔的老师
一联辨龙虫
数载无改旧家风
老师的巧辩
黄镜蓉与徒联旬
秀才愧对小儿
两秀才斗联成挚友
五岁孩儿巧续妙联
牛伢子巧对方丈
牧童与老先生互对
牧童对秀才
牧童对县令
牧童与县官的对反联
牧童怪联难书生
曾大牛俗语对名诗
取笑别人反受辱
王巧对以联骂县官
赖其尚出联服州官
盐运使挑战寻难堪
八岁孩童续妙联
孩童与秀才比联
儿子题父“百鸟图”
小书童折服老秀才
学生专拣小的对
“屋里青山跳出来”
卖水少年有妙对
小和尚智对秀才
小沙弥应声出妙对
秀才赏雪喜得“竹叶梅花”
秀才不增节礼
一身土气与半截牛形
塾师、书贩斗联酿悲剧
卢世运联对县令对妇女
书生对渔夫
书生对旬当塾师
落第的怨恨联
师生的回文对
师生互考对
穷人过节的谜联
衣食无着之对
吝财主碰见热沾皮
后生联胜老前辈
僧尼还俗联结姻缘
少女遭戏赏“屎”
解解元难对侍婢联
相府书童联感尚书女
长工有才终得娇妻
小尼巧胜歪和尚
相思滩头千古恨
丫鬟斗联羞马远
梅香出联难秀才
村姑巧对罗秀才
才女联戏老学究
店家女联斥秀才
少女联结书生缘
药联结成金玉缘
药联结佳偶
老郎中药联择婿
巧设一联嫁二女
知县女以联选婿
佳联得佳偶
砍柴郎、笋姑娘对旬结对
姑娘联拒塾师
唐桂联戏塾师
小店姑娘的生死对
牧羊女巧对狂秀才
和尚、秀才讨
佣人巧对配小姐
小皮匠应对得娇妻
后记
附录
应全国首届“老祖书屋”杯征联
“痫速康杯”应征联
应征“中原清风怀”廉政楹联
黄培需格言
后记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它源远流长,深人人心。在古代,其用途极为广泛,举凡庆贺、交友、考试、授徒、新年、迁居、结婚、庆寿等,都能用到它:新年贴了对联,就感到满眼春光,气象更新;新婚贴了对联,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庆寿贴了对联,就会感到健康长寿,家庭欢乐;迁入新居贴了对联,就会感到新鲜舒适,乐于安居;商铺开张贴了对联,就会感到财源茂盛,兴旺发达……它还常用于社交场合,以联会友,广交五湖四海、志同道合的对联同好;宴席联句,给文人聚会增添了很多雅趣。它是园林和古建筑群的最佳搭档,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园林和古建筑群如果没有对联的点缀,则将黯然失色,索然无味。同时它还是古代科举考试的科目,检验儿童才智的手段。对联讲究字数
相等,词性相同,字义相反,平仄相对,结构相称,要求上联末一字为仄声,下联末一字为平声。古代的儿童从小就学对对子,蒙学开设对课,还专门编有对联教材《
声律发蒙》,将声韵对偶结合,编出“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之类的例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让儿童背诵,所以古代读过书的儿童,大多能对对子。从现在看到的古时儿童对联来说,那种敏捷与精巧,实在让人拍案叫绝。这类儿童被称为神童,自然当之无愧。
明清两代,由于皇帝的倡导并亲自与臣民对句取乐,一时对家蜂起,佳对纷呈,使对联文化发展到最高峰。近百年来,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贬抑,对联文化逐渐式微。现在的对联就只剩下
春节时的红条条了,这些对联绝大多数制作粗劣、直白,不仅对仗不工,平仄不合,甚至上下联不分。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对联文化也有崛起之势,国内成立了中国楹联学会、
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等组织,各地的楹联学会也相继成立,几种对联刊物也陆续创刊,一些对联图书也在不断出版,高等学校考试也常有对联试题,一些有志于复兴对联文化的学者在艰辛创业,对联文化进入一个温煦的春天。
对联不只是供文人雅士消遣取乐的文字游戏,它也是一种很高雅、很精致的艺术品,它立意之高远、之深、之巧妙,语言之清秀、之幽默、之含蓄,令人陶醉。尤以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读之悦耳、视之娱目为其他文体所不及。以对联教育儿童尤为相宜,足以开启心智,陶冶性灵,锻炼敏捷之思维,培养应变之能力,并使之得以美的享受。
有鉴于此,我编著了这本《中国神童对联》,材料选自已出版的对联书,并采用了网上资源,也有自己从野史、笔记中搜集的。该书共三十余万字,人选对联作者四百余人,收入对联一千多副,是目前为止收神童对联最多的一本。本书求多但不失之于滥,对那些意义不大,或内容过时,或对仗不工,或缺乏文采者,皆弃而不取。该书是后编的,自然比前出的更丰富、更精彩、更准确。同时将几种版本对照,择善而从,也避免了书中的一些讹误。
本书入选的神童,限定为古代,截止至清末,作者年龄限定在十六岁以下,包括少年与儿童,这也是古代神童科考试限定的最高年龄,但也有个别例外。联中说明年龄的易定取舍,不知实际年龄,凡写明幼年、童年或少年的也一概入选。对联版本不同,有的写明少年,有的未写,则亦人选。凡写书生、学生、秀才的,视情况而定。凡写明赴京赶考者,一般不选,也有个别选人。参加乡试或县试的量情酌定。有人一生作联甚多,只选其少儿时期的。
本书所收对联故事,原文有
文言文,有
粤语,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对联,缺乏情节;有的对联是篇故事,则有细致的描写,文白并存,详略不一。入选时则采取截长补短的办法,予以重写,删除故事中的虚浮之词;对简短的对联则根据情况,在情节上加以丰富和补充。语言风格也尽量求其统一。其中的对联也有对仗不工、平仄不谐者,甚至两联的末一个字俱为平声或仄声的,这大都是因为临时应对无暇推敲,或此地此字不好变更。也有出句句末一字为平声,对句句末一字为仄声的,应视为出句是下联,对句为上联。
有些对联,已经作为故事长期在民间口头流传,一副对联常常演绎成不同故事;也常常出现一联作者多人的情况,如“小小童生,袖里暗藏春色;堂堂大守,目中明察秋毫”、“将父作马;望子成龙”、“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
长江做澡盆”、“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它的作者多至数人,收入时加以比较,择其适宜者归人一人名下,也有在多人名下情景相合,兼收并蓄者。一联多人,有的是借用,在某种适宜场合,借用一下古联,对答者或仍答以古联,或加以变更,这就造成一联多人的情况。有些对联则为某文人的消遣之作,假托在一些才子名人之名下,以便流传。如
解缙是作联较多的一个人,正如
钱谦益在《
列朝诗集小传》中所说:“解才名煊赫,倾动海内。俗儒小夫,言长语,委巷流传,皆借口解学士。”其他人亦有这样的情况。可见署名名家的对联,并不一定都为名家所作。因为它是民间故事,多有虚构,所以事情的有无,则不必较真。有些对联于场景、时令不合情理,也只好由它。有些人物关系和性格在不同的对联故事中互相矛盾,如
苏小妹有的地方说是
苏轼之妹,有的地方说是其姐;
吕蒙正娶妻有联作赵黛菊,有联作刘小姐;
程敏政被皇帝召见,有说六岁,有说十岁,皆一并收取,不加统一。
对联的作者有时用名,有时用字,有时用号,还有时用谥号,如
汪应辰仓颉锡、
陆粲字贞山、董圮字文玉、
王守仁号阳明、
周起渭号起渭、
张岱号陶然、
徐阶号存斋、
张居正原名张白圭、
王士祯号阮亭、
梁储谥文康等,俱与名并用,形成一人多名的情况,收入时细加分辨,合多为一,避免一人重出。一次,我看到一个叫王乐烈的,所作对联与
王尔烈的一样,这是一人还是两人?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
辽阳市(今属
辽宁省)人。我查王乐烈的字号籍贯,查不到,后来查到他的书房离千山风景区很近,而“千山”在哪里呢?查千山,在
鞍山市,离辽阳很近,王尔烈幼时就曾在
千山龙泉寺读书,由此可知王尔烈、王乐烈实为一人,形近笔误。历史上也有很多人重名,要从年代、籍贯、字号、官职上加以区分,避免张冠李戴。有些联书
中将二人合为一人,用了一人的字号、籍贯、职务,用了另一人的对联。不同的联书中还有三个
李馥堂,俱为
清代人,一个字廷桂,四川合川人,书法家;一个字汝嘉,福建闽县人,政府官员;一个湖南人,仕至中丞。“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之对,只好根据
梁恭辰编的《巧对续录》,归诸
湖南省李馥堂名下。
对联的作者,多数实有其人,他们作的对联也是真的。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则应求实,遇有矛盾处,须加以细心查对,纠正错讹。如
满朝荐中
进士后多处称授西安咸宁知县,《明史》卷二百四十六载:“满朝荐,字震东,麻阳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
咸宁市知县,有廉能声。”在他的家乡湖南麻阳兰里满公祠保存的文献中,亦称满朝荐任陕西
西安府咸宁知县。但咸宁在湖北,难道
陕西省也有个咸宁?我查咸宁,只有湖北一省有。我再查满朝荐做知县时咸宁属哪省管,《明史》记载:满朝荐被税监梁永诬陷,陕西巡抚
顾其志为之辩诬,才恢复原职。咸宁知县归陕西巡抚管辖,咸宁当在陕西,而陕西无咸宁,当为
咸阳市之误。原来正史也有误记,因编对联而正正史之误,不亦快哉!
作者属对,不像作诗写文章,可以拟腹稿或打草稿,它必须现场现时对答,不容长时间思考,当然也有隔日甚至数十年后才对上的,那只是个别例外。这就要求对答者有“急才”,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如
李东阳四岁能写径尺大字,
李豫召试,宫门门槛高,李东阳跨越挺费劲,皇帝见了吟一上联:“书生脚短。”李东阳听了,立即对出下联:“天子门高。”
戴大宾到村里一家店铺买拂手,店老板出对:“拂手拂尘不拂手。”连用三个“拂”字,不拂手的“手”,是
手掌。他只瞟了一眼
货架上的东西后便脱口而出:“锄头锄地不锄头。”连用三个“锄”字,不锄头的“头”,是头脑。
张岱六岁随祖父游
杭州市,祖父之友
陈继儒跨鹿而至,向祖父说:“闻此孙善属对,吾面考之。”因指屏上之《太白骑鲸图》出联云:“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张岱应声对下联:“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打秋风”,是利用关系向人索取财物。张岱当场现挂,小孩调侃老人,意趣尤浓。
神童的对联,长联甚少,有的只有两三字,甚至一个字,却足见工巧。
蒋敦复六岁时,塾师指着课桌上的“墨”让他属对,他对以“泉”。塾师连说:“不工,不工。”敦复连忙解释说:“我用‘白水泉’对你‘黑土墨’,怎么不工?”阮元为
清代学者,曾督学某省,有童子九岁参加县试,阮元看他年幼,便用自己的姓名出对日:“阮元。”那童子随口应道:“
伊尹。”“伊尹”是商初大臣,从字面上看,“尹”是“伊”的偏旁,“元”是“阮”的偏旁,对仗恰切。法式善七岁时,塾师以“
马齿苋”命对,法式善脱口而出:“
鸡冠花。”以“鸡”对“马”,动物对动物;以“齿”对“冠”,俱为头上物;以“花”对“菜”,植物对植物;以“鸡冠花”对“马齿菜”,仍是植物对植物,非常工整。
神童的对联,常常表现出远大的志向。这有的是天性使然,有的则是老师或父亲教的。从小学对,就要求
联语要有志气,有喜气,有吉祥气,有功名富贵气。王洪五岁时,头戴鬼脸子游戏,老师看见,出对云:“人头戴鬼脸。”“鬼脸”,以人脸作模型制成的怪脸。王洪立对:“虎榜跳龙门。”“虎榜”,即龙虎榜,又称
进士榜。“龙门”,科举试场的正门。声言他要中进士。
陶澍幼时家贫,为人放牛,一日牵牛回家,东家顺口说出上联:“小子牵牛人户。”陶澍即刻应对下联:“状元打马还乡。”声言将来要当状元。
纪昀幼时,塾师出一联令学生对,联为:“人骑白马门前过。”纪晓岚对:“我踏金海上来。”“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塾师谓其终非池中之物,后果进士及第,官至
礼部尚书。
神童的对联常富有童趣。有人想测试一下幼年
林则徐的才能,出一联日:“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
陆梦龙四岁在乡塾,老师出对日:“
石狮子呆笑。”陆梦龙对道:“铁马儿假嘶。”
解缙幼时,老师出上联:“马过
木桥蹄打鼓。”解缙立即对出下联:“鸡啄铜盆嘴敲锣。”出联和对联都充满童趣,令人忍俊不禁。
儿童也有自尊心,当他感到自己受到伤害时也会立即反击,有时使对方很难堪。
于谦幼年时,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有一天他到学堂去,一个叫兰古春的僧人看到他这模样,戏道:“牛头喜得生龙角。”于谦应道:“狗嘴何曾出象牙。”和尚很感惊奇。于谦回去对母亲说:“今后不可以再梳两个发髻了。”过了数日,兰古春路过学堂,见于谦头发梳成三岔,又戏道:“三角如鼓架。”其实和尚并无恶意,于谦却因年少不可侮,对道:“一秃似擂槌。”一
倪姓少年,麻脸,下雪天穿木屐走路,在地上留下坑坑点点的脚印儿。一个叫贾实斋的成年人指着这些鞋印说:“钉靴踏地泥麻子。”少年也挺机灵,他知道贾实斋是利用“泥”跟“倪”的同音,取笑他是麻子。他看了看贾实斋穿的皮袍子,马上对出下旬:“皮袄披身假畜生。”“假”谐“贾”,骂他是畜生。一个学生跛腿,一天老师出对云:“跛脚鸡跳簸箕,簸箕压住跛脚鸡。”这学生见老师借生理缺陷嘲笑自己,便针锋相对地回一下联:“独眼龙打灯笼,灯笼照着独眼龙。”原来老师瞎了一只眼,弄得老师很难堪。
神童在属对时常能感到自己的不足,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增进才学。宋代诗人王琪聪慧多才,但很自负。一次到竹园游玩,见翠竹满园,枝叶青秀,因而偶发灵感,吟出一联:“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吟完感到很得意,一再吟哦,自觉写景状物妙语天成,便拿给朋友们看,并挂在墙上,扬言“有能挑剔一字者,愿以十金相奉”。一天,他拿给
苏轼看,苏轼说:“好是好,只是十干一叶啊!”王琪一听,马上醒悟:干万条,叶千片,十比一,大失比例。于是羞愧地撕掉这副对联,拜苏轼为师。宋代
黄庭坚,能诗善对,游历江州与友人联对,一路无敌,他洋洋自得,自以为天下第一,但却被一青年船工难倒,始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于是回乡发愤读书。
神童的对联往往超过出联,有时也能对上难联。
张岱六岁,一客看见缸中荷叶,出对日:“荷叶如盘难贮水。”张岱对道:“榴花似火不生烟。”对句比上联更有韵味。
张廷玉幼时,其父出句为:“白藕人泥,斜插银针穿地脉。”廷玉应声答道:“红莲出水,倒生朱笔点天文。”对句比出句更有气势,更显奇妙。张父高兴地说:“没想到你这乳臭小儿,今日却压倒老夫了!”神童也能对难联。
李东阳幼年善对,有位老翰林将他的名字嵌入
联语,要他用“两兼格”续对,联为:“李东阳气暖。”其中的“阳”既作人名,又作气象,承上启下,是很难对的句子,既要考虑名词,又要顾及下面的动词和宾语,动宾必须搭配得当,形成一体。李东阳的对句是:“
柳下惠风和。”也是用“两兼格”,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柳下惠”对“李东阳”,“惠风和”对“阳气暖”,极妙。徐唏为小吏时,随
太守在庭院里散步,太守见庭下卧着一只
梅花鹿,想到一句对联:“屋北鹿独宿。”这一联用
吴语念却是五字同韵皆仄声,很不容易对。徐唏应声答道:“溪西鸡齐啼。”徐唏对的下联,五个字同韵皆平声,工整巧妙。
刘辰翁在
南昌市遇到几位秀才要与他联对,秀才先出上联:“三水淼,江河湖泊海洋。”这是
同旁联,联字全用“三滴水”,下联也须用同偏旁部首的字。刘辰翁指着滕王阁周边的树说:“六木森森,
松柏梧桐杨柳。”联字全用木字旁,对得极为工整。
古代神童对联,男性超过女性,这是由于古代女孩受教育的机会较少,但也有许多女孩能诗善对,常常以联义正词严地斥责恶少的调戏,或情真意切地向心上人献出爱意;还有一些女孩崇拜才子,大胆地悬联征婚,寻找志同道合的丈夫;也有一些女孩的家长见到某个男孩的对联对得好,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如明代宰相
李贤听说
程敏政聪明善对,想将女儿许配给他,又不放心,便请程敏政到家吃饭,指着
莲菜出联:“因荷而得藕?”程敏政指着杏回答:“有杏不须梅。”两联俱用谐音双关,在不露声色中确定了一桩婚姻。以联为媒,也是对联的另一种妙用。
一些联书常常互相因袭,以致以讹传讹,一错俱错,使得有些对联语义不通,或不知所云。遇到这种情况,则须酌情加以修改,使之语义明朗,通顺可读。如《陈敏勋以“二程”对“三苏”》一则,说陈敏勋跟随父亲泛舟
鄱阳湖中,父亲指着笔架山出一联:“笔架如山。”陈敏勋当即应对日:“棋盘似洛。”这“棋盘似洛”不可解,当为“棋盘似路。”在《张能一联战群儒》一则中,俞澹心出联云:“
乌桕变成红味。”张能一对日:“
白梅点缀青枝。”出联的“味”应为“叶”。在《章节对戴太史》一则中,戴太史指着庭院中的树出上联道:“老树千所。”章节立即对道:“香昙一现。”上联的“所”应为“年”。在《佣人巧对配小姐》一则中,小姐征联选婿,出联为:“快刀切直藕,藕断丝不断。”众人皆对不出,正在劈木柴的小佣人,一不留神,斧头却卡在了木柴中。他灵机一动,得一下联:“正斧劈歪柴,柴开结难开。”上联的“快”应为“弯”,“弯”对“直”,与下联的“正”对“歪”先自对,后互对。又如《刘靖宋斗联败恶少》一则,李富阳上门寻事,刘靖宋见了,问道:“先生贵姓?”李富阳用联句答:“骑青牛,过函关,
老子姓李。”“过函关”原作“过幽关”,老子过函谷关,“函”形近误为“幽”。说完反问:“你姓什么?”刘靖宋听了,随即反唇相讥,说道:“斩
白蛇,人淞吴,高祖姓刘。”
刘邦斩蛇起义发生在
永城市芒山中,淞吴在现在的
上海市,刘邦起义向西进,怎么能“入淞吴”?在另一则
联语故事中也用了此联,“人淞吴”作“兴汉室”,这就通顺了。就以此替换。在《钮福保对学府》一则中,钮福保赶考住在一旅店,老店主摆酒招待,指着桌上的菜肴,随口吟出了上联:“一串无鳞,鳅短鳝长瘪嘴。”
钮福保左思右想,无以对答,直到第二天中午,老店主仍备上酒席,这次的酒菜换了,钮福保看着满桌菜肴,灵机一动,高兴地吟道:“酒席有足,龟圆鳖扁蟹无头。”这“酒席有足”,越看越别扭。疑有误,但不知怎么改法。后见另一故事中也用了此联,下联的前四字为:“三元有甲。”“三元”指龟、鳖、蟹,均有
甲壳亚门,“三元”与“一串”、“有甲”与“无鳞”,正对,遂以此代之。在《油车工考倒李白》一则中,说的是一个年轻的油车工指着浑身如注的汗水说出上联:“六月打麻车,车工眼看,汗淋若湿。”而且是一副顶针联。其中“车工眼看”意义不明,且与“指着浑身如注的汗水”不呼应,“看”、“汗”也不“顶针”。我想“眼看”应为“流汗”之误,于是就将“眼看”改为“流汗”。再如在《和尚戏女配良缘》一则中,竺月华写的词为:“江南月,如镜也如钩;如镜不临经粉面,如钩不殿翠纬羞,空自照东流。”其中“如镜不临经粉面,如钩不殿翠纬羞”两句费解。此词乃据
欧阳修《望江南》改写,欧词为“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便将“似镜不侵
氧化铁面,似钩不挂画帘头”替换了“如镜不临经粉面,如钩不殿翠纬羞”。在《严嵩幼年有大气》一则中,曹忠出联:“关山千里,乡心一片,雨丝丝。”
严嵩对日:“帝阙千重,圣寿万年,天荡荡。”觉得“乡心一片”不顺,且与下联“万年”不对。应该是什么呢?忽然想起过去读过的《
戒庵老人漫笔》一书中载有此联,找来一看,原为“乡心一夜”。这样,对联就清顺可读了。
本书采取一篇一人,一人多联的编法,凡为一人所作,概收入此人名下,以先后次序排列。凡能查到作者生平的,均写作者介绍。作者既名为神童,自幼聪颖异常,智商很高,成才概率也高,多数神童成年后考取
进士,还有不少是头名状元,多有建树。有的中进士时只有十几岁,所以网上常能查到他们的生平。加作者介绍,是本书的一个特点。联中的典故及难解词语,均作解释,并分析该联修辞技巧,帮助读者欣赏该联。
本书分“名家巧对”和“对联故事”两部分。所收对联,以作者姓氏音序先后排列,同姓者以生年先后排列,不知生年、又无活动年代可考的放在该姓最后。作者只说是书生(包括学生、秀才)、儿童(包括牧童、书童、小和尚)、小姐(包括丫鬟、侍女、尼姑)的,归类放在全书最后。有的作者虽有姓名,但不见诸史册的,亦放全书最后。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张海先生热情为本书题词;著名学者、诗人
林从龙先生,著名诗人、楹联专家胡吉祥先生为本书写序,使拙著生辉;此书采用了几种对联书的资料,如
余德泉、孟成英的《
古今绝妙对联汇赏》,王庆新的《
才童才女妙对》,陈愿求的《神童巧对365》等以及网上资料,难以一一注出,责编谌洪波、朱琳细心校勘,使本书减少了不少讹误,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本书资料繁多,错讹在所难免,欢迎各位看官指正,亦表示衷心的感谢!
序言
对联是由诗词文赋中的对仗发展演变而成的,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文学形式。它与诗词中的律联、骈文中的偶句一样,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但又不像诗词那样受字数限制,句子可长可短,错落有致,句数又可多可少,变化无穷。它利用汉语的特殊性来选句修辞、状物叙事、抒情寓意,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在不同场合发挥其独特的感染作用。正如前人所说,“
联语虽文学
小品,而于短言片语中,或取诸身,或取诸物,庄谐杂列,劝惩寓焉”,“欲表其钦慕颂祷之忧,则有庆;欲写其凄凉悱恻之思,则有挽”,“神祠怀古,昔贤先哲奕奕如生;名胜纪游,高山大川历历如绘。上下五千年,纵横四万里,开编相对,恍在目前”。这些话,概括地说明了对联的应用范围之广:规劝和讽刺,祝贺和哀悼,怀古纪游与叙事写景等,都可以运用这个武器。
河南省文联原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黄培需同志近日送来他最新编著的《中国神童对联》,约我写序。初步翻阅后,我惊讶地发现,这位八十岁的老人,在编著上还是一如既往地认真、细致,广搜博取。他从野史、笔记中搜集了四百多位作者的一千多副对联,并且与时俱进,还采用了网上资源。每副对联大都有作者介绍、创作背景、对联趣事,不但有史料性,更有可读性。更可贵的是:这些散落的资料,一经收集起来,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书名《中国神童对联》,“神童”二字就昭示出此书与其他对联书的区别。中国自古以来,关于神童的故事很多,但像这样集中地出现在一本书里,实属罕见。
我希望对联爱好者认真读读这本书,增加对联知识,提高创作技艺,了解神童故事,让对联这一重要的文学形式,更加普及到民间,让我们的下一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楹联事业发扬光大。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