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姓,祖源地为河南省
济源市,得姓始祖为
仲山甫,樊姓,在《
百家姓》中排名第157位,在2007年中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102位。截止2019年,
中原地区樊姓人口约200万,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15%,有超过4个郡望,3个堂号,人口主要分布于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四川、江苏、山东、湖北、安徽、江西等省,其中河南为樊姓第一大省。
樊姓源出主要有三支。第一支起源于姬姓,形成于西周,其始祖为周王的后人仲山甫,也有书上称他为仲山父。第二支起源于子姓形成于商代,为
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商后,商代遗民七族分别迁往齐、鲁一带定居。第三支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
东汉时期,
巴郡、
南郡蛮夷地区,本土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此五姓皆来自陕西南汉中地区,为巴郡一部。樊姓发祥于河南济源。
春秋战国时,樊姓氏族以此为源,北入山西,东到山东,南迁湖北、江苏,西徙陕西,与当地氏族世代共处。
在古代中国,樊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先秦时期,樊姓活动主要在河南和陕西一带。进入秦、汉以后,西部、西北和中原的樊姓发展相对较快,到
隋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上党地区,河南南部的南阳地区形成了樊姓望族。进入唐、宋时期,樊姓向南和向东部发展,很快进入皖赣苏浙地区,到明、清时期各地均有樊姓的足迹。
历史发展
主要源流
据史书《
元和姓纂》《通史•氏族略》《
左传》和《
后汉书》等有关文献记载,樊姓的源流有三个源头:
起源于姬姓,形成于西周
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王的后人
仲山甫,也有书上称他为仲山父。仲山甫是辅佐
姬静中兴的大臣,深受周王的器重。宣王的大臣
尹吉甫曾作诗《烝民》来赞颂仲山甫的功绩,这首诗收录在《
诗经》中。周宣王赐他封地于樊,所以他又叫樊仲、樊穆仲。樊,也叫阳樊,在今河南省
济源市西南,是樊姓的祖根所在。仲山甫的后裔遂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
周代后期由于樊国为晋所灭,仲山甫的后世子孙流落各地。故樊姓从产生开始就属于王族,望族。樊姓从受封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起源于子姓形成于商代
樊姓是
商汤的后裔,是最早的樊姓起源。商朝中期,中国国内形成了七个大族,即陶、施、樊、繁、錡、几和终葵。樊姓为七族之一,子孙一直世袭下来。周武王灭商后,他把商代遗民七族分别迁往齐、鲁一带定居,所以
战国前后,樊姓名门望族多在山东、山西地区。
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
东汉时期,
巴郡、
南郡蛮夷地区,本土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此五姓皆来自陕西南汉中地区。又据史料记载,
西周时,曾有王室封于“樊”,西周灭亡时,部分族人徙于荆楚,(kui)巫之地,可见沿
汉江而上的樊姓一族,应为巴郡一部。
迁徙分布
樊姓发祥于河南
济源市。
春秋战国时,樊姓氏族以此为源,北入山西,东到山东,南迁湖北、江苏,西徙陕西,与当地氏族世代共处。樊姓在中国分布甚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三省为众,三省樊姓占中国汉族樊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其它如北京,河北之
尚义县、
景县;山东之
平邑县、
龙口市;山西之
太原市、
长治市;广东之
新会区;广西之
田林县、
灌阳县;贵州之
从江县;云南之
泸水市、
陇川县等地区都有樊姓人居住。
战国至西汉
自
战国至西汉,樊姓有一支迁居到南阳
唐河县湖阳一带,迅速繁衍成为南阳地区大姓。西汉时期,江苏
沛县樊姓一支因西汉大将舞阳候
樊哙而闻名。西汉末期,湖阳樊姓到樊重这一代,成为当地有名的豪族。樊重是东汉
刘秀的外祖父。
东汉建立后,刘秀先后封
樊宏、
樊丹、樊寻、樊忠、
樊茂五人为侯,并追封樊重为寿张敬侯。樊宏的长子樊脩精通儒学,授徒三千,时人称为樊侯学。到
刘庄永平年间,湖阳樊姓与外戚郭、阴、马姓掌握了东汉朝政大权,并称为“四大姓”。
西晋
晋朝永嘉年间
潮阳区樊姓宗族为避战乱南迁于淮南一带。湖阳樊姓樊宏的后人樊僧远,则举家迁于今江西
庐江县定居,为庐江樊姓的始迁祖。此外还有南方的一支樊姓向北迁徒。后魏樊子鸽,先人原居于
荆州市(今鄂北豫南一带),为当地家族,后归顺了后魏政权,举家迁至代郡平城(今山西
大同市)。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姓主要集中于山西一带,樊姓俊杰人物也多出于此。
隋唐
隋唐时期,湖阳樊姓
樊宏后人迁居到河中府河东县(即今山西
永济市),他的孙子
樊宗师,为唐代文学家。另有湖阳樊姓后人樊思贤迁居于湖北
江陵县,为江陵樊姓始迁祖。
宋代
自宋代开始,南方樊姓有很大的发展。根据《海虞樊氏宗谱》记载,始迁祖樊爱仁,北守初跟随其主吴越王
钱俶归顺
宋朝,不久就辞去官职举家迁往江苏
虞山,他的后人主要居住于江苏
常熟市和
海虞县等地。到北宋末期
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宋都
开封市,俘虏了宋徽宋和
赵桓,历史上称为“
靖康之变”。宋朝的皇室南迁,在
杭州市(今浙江杭州)建立了
南宋小朝廷。这次又有大批北方百姓跟随南宋朝廷迁往南方定居,北方樊姓子孙也多往南迁,至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宣邑昭义莘潭樊氏宗谱》记载,
南宋初年
始迁祖百一公为躲避战乱,率领族人迁到安徽宣州
昭义安家落户。到了第六代,宣邑樊姓已经成为当地大户。其六世孙协商后正式分成两支,一支仍居住在昭义老宅,另一支则迁居到莘潭看守那里的田产。南宋、金、元时期,由于战火不断,使得不少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流落四方。《暨阳樊氏宗谱》记载,先祖樊国祥在
赵昀时逃避战祸而迁居到浙江
诸暨市,后世子孙在此居住下来。上海
崇明区《樊氏宗谱》记载,先祖樊舜臣在元朝至正年间为躲避战乱迁居到上海崇明。此外还有一支樊姓子孙为避祸而远迁至广东
台山市地区。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樊姓子孙或因躲避战乱,而散播到南北各地,成为
中原地区分布比较广泛的姓氏。湖北广济《樊氏宗谱》记载,先祖秀六公,祖辈居住在
修水县(今江西修水)。他的长子樊用德一直跟随父亲,二儿子樊政德在
明朝初年到湖北广济作官,遂携家眷迁居于广济,为湖北广济樊姓始迁祖。浙江《蛟川樊氏宗谱》也记载了明朝永乐年间始迁祖樊远由于到
定海区(即今浙江
镇海区)作官,因此在那里安家落户。《兰溪樊氏宗谱》记载
清代初年先祖樊昆圃原来居住在山阴梅阳,后来到今浙江
兰溪市,就客居此地。另有不少樊姓人迁居于中国台湾省,同当地人民一起为开发和建设台湾作出了贡献。
现状
截至2012年,樊氏族人在中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
尚义县、
景县,山东之
平邑县、
龙口市,山西之
太原市、
长治市,
广东省之
新会区,广西之
田林县、
灌阳县,贵州之
从江县,云南之
泸水市、
陇川县等地。樊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国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50%。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45位。
得姓始祖
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
仲山甫。仲山甫是
鲁献公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后来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国,
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
中原地区就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姓氏文化
字行演变
樊是古字攀(pan)的省文。原始图形为(见下图1),像人用手一边抓住树枝,一边采摘果实,是原始人采集生活的写照。后又演变为(见下图2)表示采集者,已进入茂密的树林间。‘攀藤披荆”向前进。篆字为(见下图3),又省作(见下图4),正楷字樊。樊的字义为篱芭、樊笼(即鸟笼)。因字义不同,樊遂与攀分离,各司其事。
郡望堂号
郡望
上党郡:
战国时韩国设置,秦灭韩后沿用,其地相当于今山西省
沁水县以东地区。
南阳郡:战国时
秦国初置,其地在今河南省
南阳市一带。
堂号
上党堂、南阳堂。
自立堂号:崇德堂、文魁堂、鉴真堂、三阳堂、忠烈堂、槛真堂、听命堂等。
宗祠楹联
樊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巨鹿贤守,屠狗英雄。——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
东汉湖阳人
樊准,字幼陵,少年起学儒术,
刘肇时为尚书郎,后历官御史中丞、议郎、巨鹿太守、河内太守、尚书令(宰相)、光禄勋。在巨鹿任上时,对内安抚百姓,发展农桑,对外抵御
羌族进犯,境内得以安定。下联典指汉初将领
樊哙,
沛县人,青年时以杀狗为业。后随
刘邦起义,因军功封贤成君。灭秦后,
项羽的谋士
范增计划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他直人营门,斥责项羽,刘邦得以脱身。汉初,又随刘邦平定
臧荼、韩王信的叛乱,官左丞相,封舞阳侯。他妻子
吕媭,是
吕雉的妹妹,因此深得吕后信任。
彭城医圣,猗乐文魁。 ——佚名撰樊姓
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三国时名医
樊阿,彭城。
华佗的弟子,擅针灸。主张可深刺,一反当时胸、背、腹不可针过四分之二说。下联典指
北朝北齐哲学家
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乐人。幼时好学,专心典籍。初为县主簿,后诏入秘府刊定书籍,时有“文章成就,莫过樊孝谦”之说。官至员外散骑侍郎。
下床答拜,尽室登仙。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
东汉·
樊英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下联典指《
列仙传》载,
刘纲与妻
樊夫人,善道术,举室仙去。
李谦文学,子盖清廉。——佚名撰樊姓
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
北齐·
樊逊,字孝谦,以文著称。下联典指隋·
樊子盖,以善政闻名,人称清廉。
南阳世泽,营国家声。——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唐·樊兴,从
李世民征战,积功封营国公。
巨鹿贤守,屠狗英雄。——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
东汉·
樊准,拜
巨鹿县太守。下联典指汉·
樊哙,以屠狗为业,后佐高祖开国。
樊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隐乐湖山之迹,补衮诗歌之章。——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
樊英事典。下联典指
西周·樊穆仲事典。
无遗行于乡里,有令德在子孙。——佚名撰樊姓
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樊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陇西出谋获全胜,鸿门斥项解危机。——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
东汉学者
樊志张,南郑人。博学多通,尝游陇西,破羌将军段干请见之,他出谋说:“向东南角乘虚引出,及百里,还师攻之,可以全胜。”干从之,果验。下联典指汉初将领
樊哙(?—前189),
沛县(今江苏省)人。初随
刘邦起兵反秦,为其部将,以军功赐爵,封贤成君。在鸿门宴上,
范增欲杀
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直闯营帐,斥
项羽背信弃义,使刘邦得以脱走,为刘邦解了危。
不以荣华耀乡里,常将道德养祥和。——佚名撰樊姓
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长松卓立古之直,好风微起圣而清。——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高风清节超巢许,丰功伟烈并萧曹。——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西周樊侯
樊仲甫的事典。下联典指汉初将领
樊哙事典。
樊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秋宜明月,春则和风。——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壶山隐居,术灭风火,杏堂高弟,学有师传。——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
东汉学者
樊英的事典。樊英,字季齐,鲁阳人。习京氏易,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学。官至
光禄大夫归卒。下联典指春秋时
鲁国名人
樊迟(前515-?),一说为齐人。名须,字子迟。
孔子的弟子。
薄稼圃而不为,宜善会先贤之意;敬鬼神以仍远,当恪遵乃祖所闻。——吴信辰撰樊姓
宗祠通用联。
族谱记载
《樊氏三阳合谱》,共2卷,上至东汉,下至清乾隆年间,由浙江、云南两省学政副使良枢公尚默甫撰写。馆藏族谱一套两卷,宣纸,8开,内文为竖式排版,不加标点,右侧式手工装订。族谱阐述了樊氏的来历,族谱共记六十四世,除此之外还涉及家规、族长告示、祝文、世约、家训等内容。这两卷族谱为樊氏后人寻找自己的祖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依据,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考证价值。
文物保护
樊哙墓
樊哙墓位于武汉市
江夏区龙泉山明楚昭王朱墓园内。
樊哙(公元前242-公元前189),沛人,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
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
吕雉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
刘邦平定
臧荼、
卢绾、
陈豨、
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早年以屠宰狗为业,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封舞阳侯,谥
蔡武侯。樊哙死后葬在了江夏区龙泉山。至
楚昭王朱桢修建园寝时,选中了此处,并傲慢的将樊哙墓东移了数百米,仍在楚昭王墓园内,成了一座陪葬墓。
黄州“樊氏”石坊
黄州“樊氏”石坊为
清代雍正年间旌表黄州“樊氏”的历史文物。残存石坊实体以及残留石坊文本所记载的有关人物及其社会活动,对于佐证清代有关旌表制度的施行情况、官衔称谓及旌表人物的生平事迹等,都有其“以物补史”的文献价值。该石碑发见于黄冈市
黄州区赤壁街道汉川门社区的汉川门路。残碑为白岩石制作,残长约63厘米,宽度约54厘米,厚度约23厘米。断口处有建筑水泥粘黏,有明显被用为建材的痕迹。
该石碑所刻文本大意为担任“湖北通省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
凌如焕上奏当时朝廷,表彰一位节义妇女“樊氏”。“孟光之节,鸿案相庄”,所用典故为
东汉贤士
梁鸿的妻子孟光忠于丈夫的道德事迹,表示夫妻之间和好相敬;如“壶范可风”,是指妇女的仪范行为值得学习、仿效。这些是古代封建时期表彰女性道德所用的典型书面用语。结合该石坊所刻文本及“坊”字,可以判断石坊应当为旌表牌坊之属,也可称贞节牌坊。此石碑为旌表牌坊重要的部分。
樊氏图书馆
樊氏图书馆(邓演达文献馆)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
东海县牛山街道湖西村白石岭。源于1906年的樊家书屋,1996年恢复开放。2006年开始为农工党组织和党员提供服务。馆舍建筑面积550平方米,由邓演达文献馆展厅、阅览室、多功能会议室、电子阅览室、特藏室等组成。馆内现有纸质藏书10万余册,特藏数字、纸质文献50余万件,其中邓演达烈士著作以及纪念、研究邓演达的著作单行本100余件。
截至2022年,樊氏图书馆是
东海县首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统一战线学习教育基地,第一批农工党江苏省“示范农工之家”,首批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连云港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农工党党史教育基地、民主党派成员教育示范基地、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市级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全国“书香之家”,获各级、各类命名授牌30余项。政协
连云港市和东海县委员会在此设立的“委员工作室”,成为江苏省政协2021年推荐的10个委员工作室之一。
樊氏大宗祠
樊氏大宗祠为常山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招贤镇樊村村内。据《樊氏宗谱》载:
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该祠共三进,坐南朝北,每进间有天井相隔,中后两进明间有廊相连,平面纵长方形,总建筑面积约620平方米。1991年11月13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至2002年,省文物局、财政部门已拨款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
樊氏大宗祠内立有大小柱子百余根,梁枋、牛腿、雀替、斗拱、飞檐等砖雕木刻的龙凤狮鹿、亭台楼阁及人物花卉图案。是以前进戏台为中心布局的
宗祠建筑,戏台由前台、走道、化妆室、观戏楼等四部分组成。据调查,这种布局的宗祠建筑虽在
常山还存一些,但保存如此完整的戏台建筑已不多。
樊氏家祠
樊氏家祠,位于
莲都区仙渡乡皂树村三官殿自然村,为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讲演地旧址。该家祠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
坐北朝南,占地264.8平方米,四合院式,建筑从南向北依次是前堂、厢房和正堂,小青瓦阴阳合铺,硬山顶。前堂面阔三
开间。正堂面阔五开间,进深四柱七,明间梁架为抬梁式,五架抬梁带前双步、后单步;次、梢间梁架均为抬梁穿斗混合式带前后单步。左右设厢房,均两层二开间。落成后,该家祠为樊氏族人开辟为小学堂。抗战时期,太平经济试验区葛渡据点将该小学开辟为农民夜校,开展革命活动。
樊子祠
樊子祠位于张黄镇武台村,原在其故居樊氏村内,为
刘知远二年(公元前205年),舞阳侯奉旨回乡祭祖时所建,规模宏大,三进院落,六殿六堂。经过三国、两晋、
南北朝间的战乱和灾荒,樊迟墓、林、祠、府屡遭涂炭。
五代十国时期又遭严重破坏。
赵恒二年和明世宗九年(1739年),各进行过一次大的重修。现存“益都侯殿”乃2004年于原址重建。
樊敏碑
樊敏碑,
东汉建安十年(205年)建。存于四川芦山县东汉石刻馆。高293厘米,宽120厘米,厚26厘米,石质粗砺。碑圆首有穿,碑身嵌于石龟背上。碑首浮雕双交曲环拱形,额篆“汉故领校巴郡/太守樊府君碑”12字,双行排列。碑文22行,记述
樊敏的家族世系源流及其为官政绩。
碑阴额刻
朱雀,碑身镌刻两段文字。上段为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眉山知县丘常的跋文,下段为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程勤的跋文。两跋均14行,记叙各自发现并保护《
樊敏碑》的经过。
相关书目
(截至时间2024年3月6日,上述部分内容参考)
姓氏名望
樊仲皮:
周代的大臣,是建立樊国的
仲山甫的后裔。曾经继承祖业,担任过周天子的卿士。
樊於期:
战国时期,
秦国将领樊於期。因得罪秦王,在走投无路时投奔
燕国,为报答燕国
燕太子丹而心甘情愿地自刎献头。
樊哙:汉初将领,
沛县人。
楚汉战争时,
项羽的谋士
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
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灭秦后,与
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
咸阳市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舞阳侯。
樊英:字季齐,生于汉代,南阳鲁阳人。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学的人从四处涌来。无论州郡如何礼请他,他都不应。有一次,有暴风从西方吹来,樊英对学生们说:“成都市正在发生火灾。”就喝了口水冲西喷去,并让学生记住当天的日子。后来有人从蜀郡来,说那里大火,发生的时间与与樊英喷水的日期正好相符。来人还说,当时有黑云从东边突然袭来,须臾之间转为大雨,于是火灾得以扑灭。永建年间,宫殿上有一架钟在无人敲击时,自己能发响,皇上对此甚为忧虑,公卿大臣们无人能解。于是便去询问
樊英,樊英说:“蜀岷一带发生山崩了,山是铜为母,母亲崩,所以儿子鸣。这并不表示当今圣朝会有什么灾祸。”时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廷奏报,蜀地发生了山崩的消息。在中国古代,隐士多是修道之人,修道人具有特异功能并不足为奇,因此他能用遥识功能看见成都市的火灾,并用功能扑灭它。
樊敏:字升达,少时治《春秋严氏经》,曾任永昌(今云南保山地区)长史、宕渠(今四川
渠县)令。守母丧后,“常为
治中、诸部从事,举直错枉,谭思旧制。弹纠贪,务鉏民秽。患苦政俗,喜怒作律,案罪杀人,不顾倡厥。
告子属孙,敢若此者,不入墓门。州里然,号曰吏师。”汉建安八年(203年)樊敏去世,享年84岁。
樊逊:
北齐哲学家,他对道教神仙方术加以批判,认为皆虚妄之术,“秦皇汉帝,信彼方士,冀遇其真,
徐福去而不归,栾大往而无获。犹谓升遐倒影,抵掌可期,
祭鬼求神,庶或不死。江璧既返,还入骊山之墓;龙媒已至,终下
茂陵文坟”(《北齐书·樊逊传传》),到头来都进了坟墓。
樊兴:安州人。以罪为奴。从唐公平长安,授左监门将军。从秦王积战多,封营国公,数赐黄金杂物。后坐事削爵。贞观六年,陵州獠反,命讨之,为左骁卫将军。又从
李靖击吐谷浑,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后军期,士多死,亡失器仗,以勋减死。后为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
李世民征辽,以兴忠谨,副
房玄龄留守京师,检校右武侯将军。卒,赠左武侯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
献陵。
樊敬:明刑部左侍郎,嘉议大夫,官至正三品,在朝历事明洪武、建文、永乐、
洪熙、宣德五代皇帝四十余年。虽多更任使,始终清廉为官,一生征
安南、攻沙漠、扶真定、镇
济宁市,累建奇功,为大明开国创业前期一代名臣。宣德八年(1433年)樊敬告归,在郓城南关外修双峰雪霁草堂,吟咏乐唱,欢度晚年。卒后御赐祭葬于樊林。
樊继祖:
郓城县人。明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封太子少保。卒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初五,享年78岁。著有《双岩奏疏》《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流传于世。樊继祖一生经历丰富,成就很高,深得皇帝信任,《明史》有传。
樊莹:字廷璧,浙江
常山县人,明朝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樊圻: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
故宫博物院藏有其《
柳溪渔乐图》。
樊弘:四川I
江津人。民国14年
北京大学毕业后,任北京《中美晚报》编辑助理和《
国民公报》编辑员。后赴英国留学,入
剑桥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回国后,历任
湖南大学、
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和
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民国31年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专项研究员。民国35年后,任
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政协第一、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顾问。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著有《劳动立法原理》。编有《社会调查方法》《中国劳动年鉴》(与人合编)《工资理论之发展》《论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
樊宗师:字绍述,河中人。始为国子
主簿。
元和中,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历金部郎中,绵、二州刺史。进
谏议大夫,未拜,卒。诗七百六十九篇。今存一首。
樊钟秀:字醒民,
宝丰县城西夏庄(今平顶山市西区)人。1912年,樊钟秀参加豫军总司令
李亚东组织的北伐军,1914年,率100余人,活动于
洛川县、
甘泉县、
富县一带。1918年任“靖国军”第二路军司令。1923年突破
蔡成勋等包围,通电全国,宣布就任广州政府委任的“豫军讨贼军总司令”,同年11月,击溃沈鸿英部三个师,受到孙中山嘉许。1924年当选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后在北伐中屡立奇功。1930年任第八方面军总司令,并拒绝蒋介石的利诱收买,同年6月,在许昌被蒋机炸伤而死。他生前支持援助工人学生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在华制造惨案,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做出了贡献。
樊庆笙:江苏常熟人,中国“
苄青霉素之父”,研制出中国第一批青霉素制剂,参与创建了中国的第一座血库。曾任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中国的农业微生物学开创者。
樊增祥:字嘉父,号云门,别号樊山、樊樊山,湖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历任陕西
宜川县、
渭南市等知县,擢陕西藩司、江宁藩司以至两江护理总督,一生经历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以及民国新旧军阀政权更迭,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其人生也随时代潮流而沉浮跌宕。
樊少皇:中国香港演员,曾出演电影《
力王之黑色擂台》,电视剧《
天龙八部》《
新白发魔女传》等。
樊明武:湖北
沙市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回旋加速器专家、
四氧化三铁理论与工程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哲祥:著名革命家、军事家,人民解放军少将。曾任红三军司令部参谋,八路军一二零师师部秘书主任,三五八旅七一四团参谋长,防空军高射炮兵学校校长,
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副主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顾问等职务。
樊会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飞行器设计专家,主要从事航空武器装备研究。
樊锥:清末维新派人士。字春渠,又字一鼎,
邵阳市人。光绪拨贡。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谭嗣同、
唐才常等在湖南长沙组织南学会,他在邵阳成立分会,任会长。著《开诚篇》《发锢篇》,宣扬变法维新,提倡民权,受到守旧派
王先谦等的攻击,被赶出湖南。
戊戌变法失败后,出走日本。1900年回国,参加唐才常的自立会。
自立军起事失败后,再往日本。1902年与陈天华、杨笃生等在日本刊印《
游学译编》。后回国病死。有《樊锥集》。
樊弘:著名
经济学教授,长期从事于
约翰·凯恩斯经济学说研究。1925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政治系,1937年赴英国
剑桥大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39年归国后任
湖南大学、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和中央委员会顾问等职。著作有《现代货币学》《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理论批判》《凯恩斯有效需求原则和就业倍数学说批判》等。
樊素科:笔名大木,江苏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9年开始长篇小说创作。已出版、发表的作品有:《欲望树》《
市委书记在上任时失踪》《相爱多久》《采风》《组织部长》《
组织部长前传》《
执政者》等。
参考资料
百家姓-樊.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院网.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