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武
苏中武
苏中武,药学家,生药学专家,中国现代生药学主要开拓者之一。一直从事生药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主编或参编有《生药学》、《中国药用植物图鉴》等12部专著;发表论文190余篇。率先引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于生药学研究,提高鉴定水平;对生药学科的发展和现代化起了重要的开拓作用。
生平简介
苏中武(1917-2011),汉征,笔名惠迪堂,1917年4月5日生于浙江平阳县望鲤乡(现苍南县新安乡)玉龙口祖居。父亲苏阳朔徐悲鸿故居,曾在北京大学肄业;母亲宋慧云粗知文学,均注重子女教育。虽家境拮据,仍艰辛地培养苏中武兄弟姐妹六人接受良好的教育。苏中武6岁发蒙,就读于私塾玉龙公学,后相继在平阳县立第四小学高级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杭州高中肄业,1935年因病休学一学期,转入上海市复旦实验中学高中。1936年毕业时,因家境拮据停学。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苏中武与同学等在望鲤乡创办3所小学,一面办学,一面宣传抗战。苏中武任育仁小学校长并义务兼教。一年半后,学校初具规模,教学秩序稳定,乃辞去教职,到温州市永嘉县政府地政处登记员。1939年考取当时西迁至贵州安顺的前陆军军医学校药科。
抗日战争期间陆军军医学校无寒暑假,自1939年9月至1943年2月的3年6个月的时间内修完4学年的药学专业课程。毕业后,苏中武志愿应征为药科生药学系助教。自1943年2月至1946年6月的3年中除协助药用植物学及生药学两门课的教学工作外,完成3项生药学研究论文。1946 年春,苏中武考取公费留美,到美国军医大学进修卫生器材管理,1947年秋回国时,陆军军医学校已与军队卫生人员训练所合并为国防医学院,苏中武仍在生药系工作。1949 年5月,国防医学院部分迁台。苏借口回原籍接眷,请假于6月份从基隆市乘机帆船回平阳敖江。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于上海市成立华东人民医学院(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前身),李承祜教授参加建院工作,经介绍苏中武任药科生药学系讲师,当时药科卫生器材管理课缺教师乃由苏中武兼代。至1955年药学系成立卫生器材供应教研室,苏中武乃得专任生药学与药用植物学课的教研职责。20世纪50至60年代他结合部队需要,着重于治疗痢疾以及防治血吸虫病中药的生药学研究。1956年晋升为副教授。“文化大革命”开始苏中武被列为打倒对象,被非法监督劳动和监禁,历时数年。1971年部队学校复课开门办学,解放一部分教师,苏中武被‘解放’后再投入教学工作,审改青年教师编写的教材。1973年借调到上海陆军军医大学越南留学生讲授生药学课。1978年三中全会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始获安定的教学和科研环境。苏中武重返讲坛,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生导师,进入校专家组,1983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教授。
2011年3月9日,退休干部、第二军医大学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教授(正军职待遇)苏中武同志,在上海因病于世,享年94岁。
学术兼职
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第三届理事(1963.7~1979.3),第四届理事、常务理事,生药学会副主任(1979.3~1984.6),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秘书,《人民军医》特约编委、《中国中药杂志》(现《中国中药杂志》)常务编委、名誉编委,《药学通报》(现《中国药学杂志》)编委,《药学文摘》专栏编委,《国外医学(药学分册)》专栏编委,《中成药研究》副主编、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三届评审组成员,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研究发展规划处上海中心植物药组顾问;现仍兼任全军中药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顾问。
技术成就
苏中武早年在前国防医学院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投身于新中国军队药学教育事业,开始他人生第二个春天,迄今已是50多年。建国初期,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他亲自编写教材,自制实验器材,讲课联系实际,语言生动,深受欢迎;教学中从不满足现状,不断进行改革,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先后编写了《卫生器材管理》、《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中药学(下篇)》、《生药学实验》、《中药鉴定学》等数百万字。另外,他还在1950年暑假为部队卫生器材仓库管理人员编成《卫材仓库管理》一书。1959~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集体编著《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苏中武为该书主要执笔者之一,编写全书收载的169科947种药用植物中的385种。该书于1960年6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深受有关药用植物学的教育工作人员及学习人员、资源调查工作人员、研究工作人员以及药材生产和商业工作人员等的欢迎,高等学校的植物学教师、学生以及中等学校的生物学教师在野外观察及采集标本时亦用以参考。该书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药用植物图鉴,社会效益很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62年再版。1979年8月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恢复工作,苏中武仍被选为理事、常务理事,并在会上作《近年来国外天然药研究的进展》(摘要在《药学通报》,5(1):31,1978发表)的报告,后又相继分别在西安、广州、杭州等地药学会上报告,以及解放军药学组年会作《近年国内天然药研究进展》的报告;当时国外科技信息十分隔绝,因此他的报告深受听众欢迎。苏中武于1978~1984年间发表了9篇(包括与他人合作的2篇)综述,介绍国外学者对被子植物门的毛科、夹竹桃科百合科菊科罂粟科蔷薇科等的植物化学分类学的研究概况。这些文章发表后,引起国内植物分类学者的普遍重视,促使植物化学分类学这门边缘学科在我国的兴起。1986年又撰写《被子植物几个科的植物化学分类学》,发表于《考察与研究》总第六辑117~134页,并作为生药学专业研究生的教材。1988年苏中武主编的《生药学》出版。此外,他还参编《新华本草纲要》一、二、三册,《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南方片)一、二、三、四册,审阅《中药研究文献摘要》第二册及第三册,主审《中药组织鉴别彩色图谱》、乔传卓等著《生药学》、《菟丝子生物学及其应用》、《蛇床子生物学及其应用》等书刊,20世纪50年代还参加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翻译《苏联药典(第八版)》的生药部分。
苏中武从事生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迄今已逾半个世纪。生药学是药学的一门主要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广泛,而我国生药学研究应有自己的特色:它的主要任务是继承祖国医药遗产,调查生药(主要是中药材)种类与资源,发展生药的生产,研究生药的形态和组织特征、化学成分及鉴别与评价方法以鉴定生药的真伪优劣,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研究药用植物的遗传因素、生长发育环境条件与有效成分积累的关系,掌握合理采收、加工和贮藏的方法,以提高生药的产量和质量,从而为保健事业提供充裕优质药物。他主张生药学研究必须在继承祖国医药遗产的基础上,广泛地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方法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他着重对防治部队多发疾病如痢疾日本血吸虫疟疾等病的中药进行真伪鉴别和质量优劣评价研究,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初,他主要对常用中药材进行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这时期他先后指导研究生及与青年教师合作对荔枝菟丝子苦杏仁、乌梅、美洲商陆夏枯草刺人参巴戟芸香蛇床楤木、红花、假鹰爪、郁金、葛根、杜鹃叶、紫珠草风藤葶苈、草珊瑚等中药材进行系统的研究,即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做分类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作性状、显微鉴定和物理化学分析,进行化学成分及药理学活性研究,全面地作出品质评价。大多数研究课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其中承担莬丝子研究专题及楤木研究专题的博士生分别获1993年与1995年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李瑞麟奖。
应用现代生物学方法对生药进行质量评价 这方面指导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以糖代谢紊乱所致小鼠亚急性衰老病理模型和果蝇寿命实验证明刺人参具有抗疲劳、抗衰老和增强非特异性抵抗力的作用,明确了刺人参有与人参相似的抗衰老作用,此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实验研究结果;用阳虚体质证大鼠病理模型对中药蛇床进行补肾壮阳作用的研究,认识到其中胡卢巴精类成分能影响实验鼠体环核酸和前列腺素代谢,能提高阳虚动物血浆PGE2和PGE2α水平,明确了蛇床子补肾壮阳作用的机制;对巴戟的根及其混淆品川巴戟天[五味子科植物铁散的根],用小鼠游泳实验和甲减小鼠病理模型进行比较研究,阐明了正品巴戟天具有壮阳作用,而川巴戟天无此作用;对3种不同来源的荔枝菟丝子[菟丝子南方菟丝子金灯藤(金灯藤;)]进行药物效应动力学比较,以四氯化碳肝损伤小鼠模型评价,发现3种菟丝子都有保肝作用,果蝇性活力试验和氢化可的松所致小鼠“阳虚体质”模型药理学试验证实两种菟丝子的补肾壮阳作用优于日本菟丝子;用麻醉大鼠造模对夏枯草抗实验性心率失常及降血压作用进行评价,证明夏枯草总皂苷是其活性组分;利用体外抗白血病及体内免疫调节作用药理试验,结果表明中药乌梅具有抑制人原始巨核白血病细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对太白楤木根皮进行动物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本品水煎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具明显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其总皂苷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对不同栽培居群红花的活血化瘀药作用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红花的种内变异对药效的影响。苏中武在高中二年级时,不幸感染夹疟伤寒,一度病危,先到温州市人民医院医治,未有起色,后回家服中药竟逐渐康复;此事影响他以后一生情系生药学。据苏中武后来告诉同学说:“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生药学,只是觉得中药治病有效,值得研究,将来高中毕业时要报考药学或化学。”苏中武于1939年考取前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他那时在永嘉县政府地政处任登记员,时有敌机突袭,县政府疏散下乡,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国哪有家”,这是他投考前军医学校的第一个原因;第二是家境拮据,弟妹4人均在中小学学习,无力再供给他上大学,军医学校则是公费入学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时军医学校的药科是四年制的,吸引了他。苏中武在军医学校药科学完了4年的课程,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当时有4个学科:制药化学、药品鉴定、药剂学和生药学专业各征求助教一名,他选定了与夙愿相符的生药学科。当时同学对他的选择是很惊异的,但事后颇多讥讽。1944年,战火蔓延至我国大西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独山县沦陷,贵阳告急,学校酝酿再西迁。后日本侵略军虽退,但通货再膨胀,物资极度匮乏;生活的贫困迫使一部分生药系的青年教师离职他就,而苏中武仍坚持执教,并依靠简单的设备进行科研,发表3篇论文,并翻译了H.Armstrong著糖苷一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投身于中原地区军医药教育事业,执教已50余年;除20世纪50年代初兼代卫生器材管理课外,60年来一直辛勤耕耘在生药学教研事业这块园地上,至今桃李满天下。苏中武情结生药学,不见异思迁,可谓达到了不惧于诽,不诱于誉的坚韧境界。1978年重新实施学位制以来,他已招收研究生24名,其中12名获硕士学位(含3名转博),12名获博士学位。他们毕业后不少已成为教授、主任药师、知名学者,有的已是技术骨干或行政领导,有4人已是博士生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苏中武谦逊质朴,为人师表。他工作勤奋,经常星期日、假日不休息,晚上10时前亦在教研室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无资格’讲课,只可任青年教师的助手,于是开展第二课堂,课外指导学生阅读外文杂志、翻译生药学论文。他认为教师的天职应是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因而甘为人梯,诲人不倦,赢得广大后生和学人的爱戴和尊敬。苏中武治学严谨,坚持发表论文必须对科学与人民保健负责。他至今(至2004年底)共发表193篇论文,但其中有3篇只发表摘要,例如他曾进行《黄连的生药学研究》,自1953~1956年,当时虽已解决3种黄连的鉴别问题,因川黄连的原植物限于当时的条件未能得到足够标本,未能肯定学名;只在药学会年会上宣读简报,以后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先后发表黄连的原植物调查和鉴别研究,他的研究论文遂不再发表。他经常告诫研究生要养成唯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因科学研究是来不得丝毫虚假的,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养成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难险恶的精神;不可将发表论文作为追求个人名誉地位的手段,更不应为署名先后而计较。由苏中武亲自参与、指导或负责的科研课题获奖的有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①《海风藤的原植物研究》1990.7.7;②《中药菟丝子类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1993.12.13;③《中国金粟科药用植物的生药学研究》1993.12.13;④《中国楤木属药用植物的生药学研究》1998.10.5。参加“七五”和“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质量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七五’1992.5.‘八五’1996.2.各1项;二等奖2项:‘七五’1992.11.和‘八五’1996.2.各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七五’1992.11.三等奖1项‘八五’1997.12。此外,他还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药学专业发展基金委员会颁发的“药学发展奖”1996.5月;曾获总政、总参、总后多次奖励;荣立三等功2次,1次出席总后召开的先进工作大会。1991年国家教委向他颁发荣誉证书,表彰他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从1992年起,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称号。
鉴别真伪优劣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于1949年9月建校。在20世纪50年代初,苏中武结合部队用药的需要先后对黄柏、黄连、秦皮等治痢中药进行生药学研究,主要是依靠形态观察、显微镜观察及简单的纸层析等方法。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进行《中药秦皮的生药学研究》时,依靠荧光灯,证实了胡桃皮不含秦皮乙素等胡卢巴精类成分,不得混作秦皮入药。以后他还对梣属两个组:苦枥木组现称顶生花序组的大叶白蜡子白蜡树小叶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欧梣组(现称侧生花序组)的美国梣及水曲柳树皮进行研究,证明苦枥木组4种植物的树皮均含有香豆精类成分的蓝色荧光,属于欧梣组的两种树皮则无蓝色荧光或仅有微弱的荧光,为秦皮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成果使生产秦皮乙素的药厂获得经济效益;又一发现是梣属两个组的植物树皮中香豆精类成分的差异与其组织构造的差异有相应的关系。《中药秦皮的生药学研究》(Ⅰ)与(Ⅱ),分别登载于《药学学报》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的《学术汇刊》,1962年,前者获得全校论文一等奖(当时尚未设军队科技进步奖)。20世纪60年代初,他与李承教授一起参加上海市防治血吸虫病工作,进行中药‘藜芦’的鉴定,发现中医用治血吸虫病的具杀虫脒作用的正品应该是百合科植物芦的根,而华东地区有用野萱草及其同属植物的根的,该伪品有毒,曾有误用而致失明者。该项研究成果澄清了中药藜芦的品种混乱,为保证治疗血吸虫病用药的安全有效做出了贡献,苏中武与李承祜受到上海市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的奖励。自1954~1965年间苏中武还对黄柏、黄连、黄藤、酸枣仁、夏枯草广州相思子鲜黄小檗(秦氏小)、紫珠草等中草药进行生药学研究,大多数为研究防治痢疾药或为寻找小檗碱的植物资源。其中从广西僮族自治区采购到一种商品,经鉴定为防己科植物黄藤的根及根状茎,并从其中得到一种黄色生物碱针状结晶,初认可能是小檗碱。后经确认为掌叶防己碱,含量高至3.5%,掌叶防己碱氢化成四氢掌叶防己碱,亦称延胡索乙素,延胡索乙素经金国章研究证明有镇静及止痛作用。黄藤、夏枯草、三颗针、酸枣仁等研究的报道亦均得到全校论文评奖的二等奖
率先引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于生药学研究提高鉴别技术水平20世纪80年代,苏中武为了提高生药学的研究水平积极倡导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引用于鉴别研究工作中。指导研究生或与青年教师合作率先在国内引用扫描电镜观察、气相色谱分析、放射免疫分析、X射线衍射计算机图像分析、应用多元方差分析法、计算机三维重建与显示图鉴、多溶剂紫外光谱鉴别等方法于生药学鉴别研究,取得显著鉴别与评价效果。这些探索工作已率先在国内杂志发表的代表性论文有《16种国产紫珠叶的扫描电镜观察与鉴别》、《生药中水分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法》、《用放射免疫法研究毛花毛地黄苷C含量动态》、《一些中药材和中成药的X衍射的鉴别和研究》、《琥珀与松香的差热分析法鉴别》、《中药蛇床子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应用多元方差分析法探讨梅的采收、加工、植物基源对乌梅质量的影响》、《多溶剂紫外光谱鉴别七种莬丝子》等。此外,苏中武亦是较早引用随机扩增脱氧核糖核酸(RAPD)法于生药学研究的,发表的论文如《RAPD技术在葛属药用植物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这些科研成果丰富了生药学教学内容,拓展了生药学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促进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
发现新种、新变种、新记录种 在研究中进行大量的原植物资源调查、采集,根据形态学的差异及其解剖学孢粉学、化学成分各方面研究结果的佐证,发现以下植物新种、新变种、新记录种:
1.发现胡椒属风藤一个新变种,定名为腺鳞
2.发现李属梅的一个新变种,定名为毛茎梅
3.发现杏属一新种,定名为志丹杏
本种是通过对我国北部各省区所产的杏
.及野杏的形态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可以明显区别而建立。
4.发现禾本科香茅属植物2新种。在云南元谋县的被定名为金沙香茅另一种在四川省采得,被定名为西昌香茅
5.建立1新种:太白楤木
6.发现新种云南商陆并认为浙江商陆是日本商陆亚种,修正其学名为浙江商陆P
7.另于云南省发现记录种滇西香茅,在新疆发现田间莬丝子,亦为新记录种,《中国植物志》均未有记载。
丰富了植物解剖学的学术资料 20世纪80年代迄今苏中武指导研究生对菟丝子类(或属)等的151个重要样品进行组织形态学研究,除传统的研究方法外,在从国产姜黄属植物等专题也引入显微图像体视分析、三维仿真及可视化计算机技术方法于显微形态学研究,累积了大量的解剖学资料。对所研究的中药的修订、制定质量标准有重要的实际参考意义,也丰富植物解剖学的学术资料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例如,在《中国草珊瑚属植物的生药学研究》中,对该属4种植物:①海南草珊瑚Sarcandra hainanensis(Pei)Swamy et Bailey;②屏边草珊瑚S.hainanensis(Pei)Swamy et Bailey var.pingbianensis C.Z.Qiao et Q.H.Zhang;③陵水草珊瑚S.hainanensis(Pei)Swamy et Bailey var.lingshuiensisC.Z.Qiao et Q.H.Zhang;④草珊瑚S.glabra(Thunb.)Nakai的根、茎、叶片主脉部分组织离解,在光镜观察的基础上辅以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他们的根和茎中都存在着较原始的梯状复穿孔导管分子。因此,建议一些经典植物著作中有关草珊瑚属无导管的论述应予修订。
发现新化合物、新资源植物 为了对生药作出品质评价,对荔枝菟丝子类等20个专题,进行大量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成分研究工作,发现了许多新化合物。
1.于多雄蕊商陆Phytolacca polyandra.Batalin的根中发现的4种皂苷,其中多药商陆皂苷(Polyanaraside)A和B,经化学分析与光谱分析,证明为两种新天然化合物。
2.于太白楤木发现新化合物太白楤木苷。
3.于南方菟丝子。种子首次提得紫云英苷、β谷甾醇木糖苷、β谷甾醇、虫漆醇、山柰酚槲皮素,其中β谷甾醇木糖苷为新天然化合物。
4.从假鹰爪。分得黄酮类化合物8个,其中两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假鹰爪黄和假鹰爪双氢黄酮。又从毛叶假鹰爪分得黄酮类化合物9个,其中两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毛叶假鹰爪素A与毛叶假鹰爪素B。从大叶假鹰爪亦分得黄酮类化合物7个;从云南假鹰爪则分得黄酮类化合物9个。并发现从假鹰爪属所分得的33个黄酮类化合物全部存在单取代苯环(即B-环未取代),A-环多为全取代,半数以上的化学结构中具有甲酰基取代,这种结构特征在黄酮类化合物中是鲜见的,但目前发现这种结构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则多存在于番荔枝科Annonaceae假鹰爪属植物中,对该属的植物的化学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5.从苦葛根的根分得3个五环三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苦葛皂苷A和苦葛二醇
6.发现从四个不同产地同一物候采集的草珊瑚芳香油成分,存在着多型性,可分为3型:化合物A型、橙花叔醇型和软脂酸型。又在草珊瑚全草挥发油中鉴定的43 种成分,都系首次报道,而未检测到以前报道的:“草珊瑚鲜叶挥发油主成分为冰醋芳樟”。
主要论著
1 苏中武,张令仪。黄柏鉴定参考资料。中药通报,1956,2(5):310.
2 苏中武,李承祜夏枯草生药学研究。药学学报,1958,6(3):113.
3 周子静,苏中武,李承祜。酸枣仁的生药学研究。药学学报,1958,6(4):191.
4 苏中武,张令仪,李承祜。秦皮的生药学研究。药学学报,1962,9(5):293.
5 吴美枢,苏中武,张令仪,等。黄藤的生药学研究。药学学报,1962,9(4):233.
6 宓鹤鸣,张其鸿,苏中武,等.16种国产紫珠草叶中的扫描电镜观察与鉴别。药学学报,1984,19(5):381.
7 张汉明,潘文舟,苏中武,等。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毛花洋地黄中毛花洋地黄C的含量变化。二军大学报,1986,7(3):192.
8 范尚坦,苏中武,李承祜风藤的原植物:腺鳞蒟山蒟比较研究。药学学报,1988,23(12):944.
10 李松林,乔传卓,苏中武,等。草珊瑚属导管分子的研究。二军大学报,1991,12(4):354.
11 乔传卓,朱友平,苏中武,等。李属一新种及其近缘类群的修订。植物分类学报,1993,31(2):188.
12 张荣,李承祜,苏中武。云南省四川省禾本科香茅属二新种。植物资源与环境,1993,2(2):39.
13 沈红梅,乔传卓,苏中武,等。应用多元方差分析法探讨梅的采收、加工、植物基源对乌梅质量的影响。药学学报,1994,29 (12):915.
15 秦路平,张汉明,苏中武,等。蛇床子的体视学研究和计算机图象分析。中国中药杂志,1996,21(1):9.
16 郭澄,韩公羽,苏中武。南方菟丝子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8.
18 肖小河,乔传卓,苏中武。郁金类连续切片组织形态的计算机三维重建与显示图鉴。中国中药杂志,1998,33(4):206.
19 郭美丽,张汉明,苏中武,等。不同栽培居群红花活血化作用比较。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20(1):27.
20 曾明,张汉明,苏中武,等.RAPD技术在葛属药用植物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中草药,2000,31(8):620.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生平简介
学术兼职
技术成就
主要论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