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
清朝时期宫廷盛宴
满汉全席是中国清朝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风格独特,原是清朝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逐渐发展成集满族汉族菜点之精华的最著名的中华大宴。全席总共有冷荤热肴 196 品,点心茶食 124 品,总共有 320 品各色菜肴,至少也有 108 种。一般要分三天吃完。其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它既突出了满族菜点烧烤、火锅、涮锅等特殊风味,又展示了汉族菜肴扒、炸、炒、烧的烹调特色,规模盛大高贵,程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有,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清代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满汉并用的局面。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异文化社会,满族的“食物半径”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大。由原来的“其土产禽兽鱼鳖之类,蔬菜瓜茄之属皆有之,绝无花蔚果实。只有榛子、海松、秋子梨而已”,至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取材广泛。在京调技艺上更加多样化操作方法更加多样。出现了烧、烤、煮、蒸、炖、炒、煤、扒、焰爆、炸、熬、煎、涮、拌、腌、、贴、糖熔等多种烹调技艺。再随着清王朝政权不断稳固、强盛,满、汉族群及其文化相互认可的基础上,出现文化交融的态势,从而促使了满汉全席的出现。
共分六大宴席,分别是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自宴、节令宴
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满汉全席已形成了区别于其他饮食文化现象的特征,共有五大特性:其一,满汉民族二元性;其二,宫廷与民间的二层次性;其三,豪华性;其四,不断的变化性;其五,明显的地方性。
如今,满汉全席已流行二、三百年,仍久盛不亵,其影响甚大,生命力甚长,是历代厨师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学习价值和继承价值。它也反映了当时经济市场上的繁荣昌盛和满、汉两族和睦共处的局面,具有积极向上的历史意义;反映了人们憧憬饮食文明的心态。中国近代和现代筵席,不同程度地承袭了“满汉全席”中的某些特色,在中国进一步改革和对外开放中,满汉全席对旅游事业、对外交往和活跃饮食市场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历史沿革
起源
崇谟阁本《满文老档》——清朝开国历史见证》中曾有记载:“贝勒们设宴时,尚不设桌案,都席地而坐。” 满族在入关中原以前,由于生活在天气严寒的东北地区,性格比较豪放,饮食上并不讲究精细的烹调,在满族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同时,其传统饮食文化也被带入中原。一开始,满族统治阶级要笼络满汉族各族官吏,相互交往中不得不通过宴赏等各种形式来实现目的。因而,满族统治阶级依照大臣的民族成分确定了筵席的饮食内容,也就是满官用满席,汉官用汉席,后来,在顺治康熙朝宫中一直严格存在满席、汉席之分。
清廷的满席分六等:一等满席是用于帝后死后的随宴;二等满席是用于慧贤皇贵妃死后的随宴;三等满席是贵妃、妃和殡死后的随宴;四等满席元旦冬至和万寿等大的节日朝贺的宴席;五等满席是用于宴朝鲜正副使臣、西藏自治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贡使以及赐给下嫁的公主和蒙古王公的宴席;六等宴席主要赐予经筵讲书,接待越南、琉球、缅甸等国家的贡使。
清廷的汉席分为一、二、三等和上席、中席五类。主要用于临雍宴、文武会试考官出闹、实录及会典等书开馆编以及写成赐宴等,主考和知、贡举等人用一等席,同考官、监视御史、提调官等人用二等席,内帘、外帘收掌四所以及礼部、光禄寺、鸿寺等执事官用三等席,文进士的恩荣宴和武进士的会武宴,主席大臣等人用上席,文、武进士等用下席。
发展
满汉席
而较早满、汉席全设的宴席,则出现于康熙帝前往曲阜市祭孔时,衍圣公府中曾以满、汉(孔府菜)席款待康熙。后来这种宴席也开始在宫廷中出现。乾隆,国力强盛,清代达到了发展的顶峰。爱新觉罗·弘历为显示皇家气派,在饮食上刻意追求,讲礼仪、讲排场。上行下效,民间也开始仿效宫廷满汉全席,举办巨型宴会。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十二月,当乾隆宠臣于敏中(户部尚书)的“三女”与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成婚之际,乾隆(偕皇后)亲驾曲阜祭孔,并特赐予孔府“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此举,是导致“满汉席”得以明谓并在官场中兴尚的引发点。
爱新觉罗·旻宁以后, 官场的“满汉席”又以“上席、中席”的名称出现过。如那时的西安市地当孔道, 西藏自治区、新疆及陇、蜀皆道所必经, 官场上的迎来送往较为频繁。对此, 时任陕西督粮道的张集馨在自订的年谱中说:“遇有过客, 皆系粮道承办”, “过客到境, 粮道随将军、中丞等迎接。俟各官回署后, 差人遍问称呼, 由道中幕友写好送到各署, 看明不错, 然后差人送至官客公馆, 一面张灯结彩, 传戏备席。每次皆戏两斑, 上席五桌, 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条烧烤, 中席亦鱼翅海参。西安活鱼难得, 每大鱼一尾, 值制钱四五千文, 上席五桌断不能少。其他如鳗鲡、鹿尾,亦必设法购求, 否则谓道中悭吝。”又说, 这样的“大宴则无月无之。”
同治期间, 由于太平天国、捻军、苗民等起义先后失败, 暂时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 于是就出现一个“同治中兴”。约在这时期, 官场上的“上席、中席”在京都又升格为“满汉大席”。对此, 徐柯说:“烧烤席, 俗称满汉大席, 筵席中之无上上品也……于燕窝鱼翅诸珍错外, 必用烧猪、烧方 (注:烤肉方) , 皆以全体烧之。”
随着清王朝政权不断稳固、强盛,汉、满民族原有的民族隔阂在不断消除,在族群及其文化相互认可的基础上,出现文化交融的态势,这就使宫廷满汉全席应运而生。因而,宫廷满汉全席是国家强盛和满汉民族认同的必然结果。
满汉全席
由“满汉席”谓成“满汉全席”是在清末,先是谓为“满汉大席”。《清稗类钞》记: 清末京师宴会,有“烧烤席,俗谓满汉大席”。但未记明年代,推证是在“同治中兴”期间。因为光绪后期习谓“满汉全席”。这从光绪年代的一些文籍中能窥出端倪,如被鲁迅称为“较近于写实”的《海上花列传》、见闻实录《庚子西狩丛谈》里,都有“满汉全席”的记谓。即“满汉大席”是“满汉席”的延续,“满汉全席”又是“满汉大席”的延续,三者一脉相承。
满汉全席流行于光绪期间,并非盛行于民国初年。自庚子之役后,因清宫财产多半遗失,为补复宫之用,慈禧使光绪通谕各省督抚,规定了贡银的巨量数额,从速献于宫内。清王朝经此外患内忧,困危深重,以致宫衙京府和外埠官场的豪宴也被迫收敛,“满汉全席”的营销也由此降温。
进入民国,清制溃解,清俗普受抵拒。那时,反清情绪高涨,特别是在南方,由于同盟会等革命党的反清行为,致使港粤一带的宴所已有“大汉全席”之举,即是这种情势的反映。“满汉全席”虽已不为时尚,但因此宴习在官场中积重弥深,保清势力仍能使它残延于民国最初的几个年头。当溥仪被逐出清官后,这种显赫的豪宴即在皱缩中自匿其迹。伪满洲国期间,仍有一段“满汉酒席”的余绪。
民国以后,满汉全席实际上是一个消亡的时期,尽管曾一度辉煌,也不过是文化回光返照现象。由于政治原因,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甚至将满汉全席的名目都取消了,改成大汉全席。一度高潮之后,其流行范围逐渐变得越来越狭小,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东北区。抗战期间,内地每年举办满汉全席不超过两次。在抗战后到解放初,满汉全席在内地几乎销声匿迹,只有东北的少数商家还承办满汉全席。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随着公私合营的进行,东北地区的满汉全席也随之消亡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 70年代末以前,大陆既无经营,也几乎没有文字述及。1956 年广州市配合外贸商业的需要曾举办了“名菜美点展览”,“满汉筵席”被作为“御膳”展品陈列出来。此次展览牵动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等参观者特别敏感的商业神经。进入 60 年代,随着经济的复兴,日本餐饮业的和式、欧式和中式三大风味料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1965 年,东京向香港派出了第一个“满汉全席品尝团”。其后的10多年里,日本(主要是东京)诸多部门相继向港、澳、台等地派出了数十次此类“品尝团”。于是,“满汉筵席”“满汉大席”“满汉全席”“满汉华席”等名目的奢华席在这些地区相继出现。加上电视、报纸多种传媒竭力鼓吹,“满汉全席”的经营、宣传、探讨在海外遂成热潮。80年代和90年代初“满汉全席”热不断升温,海内外竞相推出诸如七十二品、一百零八品、一百二十八品、一百三十四品、一百八十二品、一百九十六品、二百一十五品等不断张大模式的席面或食谱(有些是厨工和烹任研究者所虚构)。
宴席食制
清廷的满汉全席,分为六宴,都是以清官著名大宴来命名:蒙古亲潘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自宴、节令宴。全席总共有冷荤热肴 196 品,点心茶食 124 品,总共有 320 品各色菜肴,至少也有 108 种。一般要分三天吃完。
蒙古亲藩宴
此宴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 一般设宴于正大光明殿 (此殿位于圆明园中,完全依照紫禁城里太和殿复制而成的。 这里既是朝会听政的地方同时又是举行重大庆典的地方),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 历代皇帝均重视此宴,每年循例举行。 而受宴的蒙古亲族更视此宴为大福,对皇帝在宴中所例赏的食物十分珍惜。
菜品:
廷臣宴
廷臣宴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由皇帝钦点大学士和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 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圆明园中)。 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蒙古王公等皆也可参加。 此宴的内涵不言而喻,皇帝想借此来笼络大臣,同时又是奖赏朝臣们的一种形式 。 此宴的规格略低于蒙古族亲贵宴,菜品种类有十八种,更多的包含了汉族的饮食内容:干果类有蜂蜜花生 、怪味腰果、 核桃粘、 苹果软糖;蜜饯类有蜜饯银杏、 蜜饯中国樱桃 、蜜饯瓜条、 蜜饯金枣;前菜有鱼片有乳鸽,有莲藕箭干白,天上地下,水中陆上,无所不有。
菜谱:
万寿宴
万寿宴是清朝帝王的寿诞宴, 也是内廷的大宴之一。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参寿宴献寿礼为荣。席间美食自然不可胜数。 如遇皇帝大寿,则庆典更为隆重盛大,衣物首饰、装潢陈设、乐舞宴饮一应俱全。
菜谱: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 盛于乾隆, 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 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时年 60 岁的康熙帝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并于席间赋《千叟宴》诗一首,宴名由此而来。
菜谱:
九白宴始于康熙年间。 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以九白为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 以此为信。蒙古部落献贡后, 皇帝设宴招待使臣, 此谓之九白宴, 每年循例而行。
菜谱:
节令宴系指清宫内廷按固定的年节时令而设的筵宴。 例如:元日宴、元会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节宴、重阳节宴、冬至宴、除夕宴等,皆按节次定规,循例而行。 汉族重视节令,满族入主中原后虽保持其固有的食俗,但在满汉文化的交融中和统治的需要下,还需要大量接受了汉族的食俗礼仪, 因此各种节气所需要的食物,如腊八粥元宵节粽子、冰碗、雄黄酒重阳糕、乞巧饼、月饼等在清宫中一应俱全。
菜谱:
特点
满汉民族二元性特征
尽管满汉全席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共同结晶,但其核心部分仍是以满、汉饮食文化为主,因此,在满汉全席的制办中,带有浓郁的满、汉族饮食文化二元性特点。在选料上不仅有各地汉族特产,也吸收大量的满族特有或喜食的土产,诸如熊掌、花尾榛鸡、猴头、人参、鹿尾、鹿筋、野鸡、风羊、风猪、羊羔、乳猪、猪肉、干鲜果品、蜜饯果脯、小菜、酱等等;在烹调方式上,有汉族各种传统的烹调方式,也有满族传统的烧、烤、煮、蒸的烹调方法;在菜品上,有各地汉族和满族的名肴,还必须有满点、小吃和粥;在宴席的饮食礼仪上,有汉人的传统礼仪,也有满族的规矩,诸如在宫中列班、入座、进茶、赐茶、进酒、赐酒、谢恩等规程,以及民间上菜程序、进门茶点等等。
宫廷与民间的二层次性
满汉全席的产生与发展一直是处于宫廷与民间两个层面。宫廷来源于光禄寺的满席与汉席的结合,并不断吸收各地饮食文化的精华,并经各代厨师的不断推陈出新,使之不断发展。此类满汉全席长期保留于宫廷。而民间满汉全席则是在仿效宫廷的满汉全席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其中不乏某些菜肴出自御厨的真传,但大部分仍有东施效颦、道听途说之嫌,从而使民间的满汉全席菜品、礼仪等五花八门。
豪华性
满汉全席最初在宫中产生,当时它是作为权力象征出现的,要体现出皇家气派,而后是为追求皇家饮食文化的体验和夸富心理的驱使下流行于民间的。从起源上看,是中华权贵追求饮食精美的产物,致使满汉全席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之精华:(1)菜品多。它向来以菜肴丰盛著称于世,但各处满汉全席的菜品数量却并不一致,最少的有28件,最多的近200件,《扬州画舫录》记有130余种。由于菜品数量多,据言可以吃上三天。(2)用料上考究,其取材广泛,山珍海味无所不包,最有代表性者当属所谓山、海、禽、草“四八珍”。山八珍指驼峰、熊掌、猩唇、猴脑、象鼻、豹胎、犀尾、鹿筋;海八珍指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属);禽八珍指红燕、花尾榛鸡松鼠鸡、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草八珍指猴头、银耳、竹荪、驴窝、羊肚蕈、花菇、黄花菜、云香信。(3)礼仪严。在宫中大宴中礼仪十分严格,并有礼部掌仪司官员负责引导,有列班、入座、进茶、赐茶、进酒、赐酒、谢恩等规程。民间也有进门茶点,撤席水果之定制。(4)每席人数桌张都有定制。清宫大宴上所滑一席就是一人一几,汉族用高桌,满族用矮桌。民问多为四人一桌,即八仙桌。但近几十年来.礼仪也不那么严格了,开始出现八人或十人一桌及使用圆台面。(5)餐具考究。餐具形制要依照菜品原料的特点而定,如上鱼则要用鱼型盘等等。此外,上菜程序和基数都有定制。通常宫中大宴都已由光禄寺备办停当,并按一定礼仪上菜,如民问宴会按进门茶点、干果蜜饯、冷荤、头菜、炒菜、饭菜、甜菜、点心、水果等顺序上菜,并且菜品要分路或分组而上(每组基数不定,现今流传的满汉全席以四件或八件为基数的居多)。由此可见,满汉全席在数量、用料、礼仪、每席人数、餐具等方面都达到中华饮食文化的颠峰,其豪华程度也可想而知了。直至现今,一餐较为标准的满汉全席也尚需耗资数万。
不断的变化性
无论从满汉全席产生的历史背景,还是具体的承办者,都决定了它的不断变化性。以宫廷满汉全席为例,随着清朝的发展、执政者的变化,到清朝后期,宫廷的满汉全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追求高雅,菜名变得越来越花哨,让人不知何物,甚至出现“ 龙” 、“ 凤” 等忌讳性名称( 宫中忌讳) ;在菜品内容上不断吸收各地汉族名肴,不断增大汉菜的比例,甚至出现剔除满族点心的情况;在菜品的烹制上,更加注重菜肴的烹调技艺和造型。就总体而言,满汉全席一直存在着满族菜肴和汉族传统菜肴不断减少、时代性地方菜肴不断增多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满汉全席与时俱进的真实写照。
明显的地方性
民间满汉全席是各地仿效宫廷饮食文化,以满族饮食文化为基础,结合本地饮食和环境特点.而再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产生之初,就已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很快在传播中形成了地方性派别,并且各处汉席多结合本地特点,在仿效宫廷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民间筵席和日常饮食精华,而满席也不断吸收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饮食精华,从而使民问满汉全席在开始风行时起,就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逐渐形成了众多派别。在清中期,主要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北派汉席以孔府菜为主,南派以扬州菜为主。
饮食文化演变
清初宫廷筵宴与等级制度严明的清中后期筵宴风格大有径庭。17世纪前期, 满族在统一女真各民族的基础上形成。满族作为女真人的后裔, 饮食文化深受女真饮食习惯的影响, 是在继承发展女真时期饮食文化前提下形成的。满族的饮食继承了女真族主要食用面食、兽肉、乳制品的饮食习惯;在烹饪技艺上, 也基本延续了女真族烧、烤、煮等比较原始的食物烹饪方法;在调料的使用上, 也只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调料, 如盐。这些组合成了独具满族特色的饮食, 这种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可以用“汉族习尚、游牧遗风”八个字来概括。
清入关对清朝历史发展影响极大, 入关后饮食也发生许多改变。其中, 外来成分不断增多, 满族以外的食物以战利品或朝贡的方式进入清代。除引入了中原地区的食物外, 也有来自朝鲜的食物;还有外来的饮食器具大量传入清宫, 如玻璃杯, 玉杯等;一些烹饪方法此时也进入了满族社会生活之中, 除了继承女真族具有的烧、烤、煮方法外, 又学会了蒸、炸、、熬等烹饪方法, 极大的丰富了清朝日常饮食。清入关后饮食的变化还表现在, 宫廷内部饮食内容变得越来越繁复, 越来越需要健全的饮食管理制度, 妥当的机构负责宫廷饮食。皇帝的饮食生活绝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奢华, 但是机构确是非常庞大的。宫中的日常膳食主要由内务府及其所属部门负责, 光禄寺配合内务府, 是专门管理宫廷盛大筵宴的机构。
清朝饮食吸收了满族和汉族的传统特色, 把中国古代饮食发展到了极致。此外, 满族的统治阶级为维系社会安定, 引进汉人的制度接纳汉人的礼仪, 随之的饮食制度礼仪和思想也融入了满族社会。入关以后清宫饮食文化的发展, 以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的宴制改革为标志。“改炙为肴羹, 去银器, 王以下进肴羹筵席有差。”改“燔炙”即改变满洲宴会多杀牲畜, 直接烤食的宴事模式。这次朝廷大宴仪的改革, 表明以皇室为代表的满族贵族饮食习惯的改变, 同时也是满汉饮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结果。此次“改燔炙为肴羹”的清廷食制改革体现了满汉融合的饮食习惯, 也为“满汉全席”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满、汉饮食交流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走过了“满席汉席”———满、汉两族民族观念的文化并存;“满汉席”———满、汉两族文化的进一步渗透与结合;“满汉全席”———满、汉两族文化交融合一的历史过程。这一融合过程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是在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输入了前所未有的宽容气氛,为可继承和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提供了生机。在这种形势下,满汉全席得以商品形式复出于餐饮市场辽宁省山东省四川省天津市青海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地的大饭店,相继开始承办。目前,仅北京就有北海仿膳饭庄、仿膳饭庄正阳门分号、仿腾饭庄东单分号、仿膳饭庄贡院分号、颐和园听鹂馆、听鹂馆久凌分店、听鹂馆马甸分店、安定门外汇珍楼、颐和园如意饭庄、昌平宫廷大酒店、北海御膳外厅、西城白孔雀膳楼、天坛御腾饭店等13 家能够承办满汉全席。其中仿膳饭庄和听鹏馆在国内外的名气较大。
满汉全席一旦为消费者应用,立即引起轰动效应,并迅速构成一道新闻风景,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人们的热门谈资、随后“满汉全席"的研究文本也陆续面世,近几年来,“满汉全席”又借助报刊、影视媒体推波助澜,已是家喻户晓。
意义和价值
史料价值
由子“满汉全席”的成因过程自始至终与清官夏膳史和由明入清的汉族埠帮菜主体,以及满族食俗、技都密切相关,这也使得其成因过程中又纵深出一条满、汉食俗、俎技交息、通合的导索,这条导索亦可谓清期食的重要经脉,它是出自这个工朝由于政统需要而准出"满汉一体”之策为原点,其踪迹是盘缠在清言、御府 (王府)和官场,并延伸到市肆、民间。这条经脉,是在清朝历史空间里的自然延,经历了整个清朝,就衍生出一宗以清官十二朝宴膳、两京(北京、盛京)御府菜、全羊席和北京、东北的满汉食俎交融的传承菜部分,并包括”满汉全席”在内的食俎派系,因通具满、汉食俎相通互融与同承合袭的内在特征,联接一起就显现出清期特有的食俎新象。
满汉全席为我们展示了中华饮食的全部精髓。 它代表了清王朝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同时也是满汉一家亲的重要体现。 满汉全席在经历了百年风云之后,自身又增添了不少丰富的内容,并且重新扬名国内外,成了中华美食的经典之作。 满汉全席使得中华菜系更加的完整,这对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应用价值
满汉全席是中国近现代筵席的席式型格的“初版”和传统食俎的精品仓禀。其中单元席体的席式型格却是近现代筵席型格的重要先导,换言之,是被近现代筵席借鉴而得以顺衍其型格的一种先基性模式。乾隆以前(包括清宫筵席)尚未形成被广泛趋同的席式型格,也正是乾隆中叶官场“满汉席”的“五言八韵之试帖”的席式,对后来筵席型格的形成起到某种导向作用。这种席式型格在当时很为兴尚,即是被社会趋同的反映。当官场的“满汉席”发展到后来的“满汉全席”时,其中单元席体的席式型格就大致趋向于围碟(冷馔)一主馔(大件)一护馔( 热炒)一烧烤一羹汤一点心——这类的席式型格,通常又以“十、八、六、四、二”的馔数形式在席中分布,从中也能大略看出“先冷后热,先主后护,先荤后素,先浓后淡,先咸后甜,先肴后饭或先汤后点”这样的席式顺序。而且,冷餐以往作为“散卖”、“杂嚼”或“小菜”而能演进为筵席中的“围碟正馔”,满汉全席从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近现代筵席基本上承袭了这种席式型格的合理内核。即使今后或将来的席式型格仍会变化,也不会脱离这种传统席式的规律,这是国人的食俗和进食理念所注定的。这其中,满汉全席起到了某种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作为中国宴魁而影响深远,则使这种作用具有某种奠基性。
满汉全席的菜肴充分体现了中华药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蔬为充”的理念。将西方的现代营养学与东方药膳食疗相结合,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满汉全席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新课题。东方药膳食疗和西方现代营养学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有很大的难度,必须充分认识药膳食疗和现代营养学之问的关系,传统的中华药膳食疗学和现代营养学这是两个既有一定差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学科。两者结合在一起是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一种碰撞。
衍生作品
影视作品:
电影:《满汉全席》又名《金玉满堂》
导演: 徐克
编剧: 吴文辉 / 郑忠泰 / 徐克 / 阮继志
类型: 喜剧 / 爱情制片
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1995-01-28(中国香港)
剧情简介:
赵港生(张国荣饰)因厌烦黑社会生活,欲金盆洗手后去加拿大追寻偶像山口百惠,而他选择的移民途径竟是——参加加拿大酒店的厨师考试,丝毫不懂厨艺的他最终因作弊暴露而惨败。某日,赵港生在酒楼遇见了厨艺大师龙昆宝(赵文卓饰),龙昆宝指点他去找自己的旧识满汉楼的欧老板(罗家英饰)学习,不想欧老板竟对他百般刁难,最终将其扫地出门。其间,港生和欧老板的女儿嘉惠(袁咏仪饰)倒是在不经意间擦出了花火。欧老板师承中国著名大宴满汉全席之赵派,某日,牛派的继承人黄荣找上门来挑战,后来又使诡计挖走了他手下的所有师傅。这时,唯有港生挺身而出,和嘉惠一起寻找会做满汉全席的高人,那就是五年前莫名隐退厨艺界的廖杰(钟镇涛饰)。
电视剧:《满汉全席》
导演: 李翰韬
编剧: 杨晓雄 / 罗卉 / 李辉 / 吴九汐
主演: 徐峥 / 张铁林 / 张庭 / 刘冰玥 / 陈继铭 / 等等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古装制片
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首播: 2004年
集数: 30
单集片长: 47分钟
剧情简介:
张东官(徐峥 饰)有两个本事,一是变幻莫测鬼斧神工的切菜手艺,一是巧言善辩能尝出人间百味的灵巧舌头。张东官凭借着这两样本事在厨艺界里闯荡,然而却因为并不是真的会做菜而四处碰壁。之后,张东官结识了名为陆美美(张庭 饰)的女子,燃起了想和她一起经营全天下最大酒楼的梦想。机缘巧合之下,张东官结识了当今皇帝康熙(张铁林 饰),并在误打误撞之中被封了“江南第一名厨”的头衔,进入御膳房就职。根本不会做菜的张东官在御膳房中惹出了不少的麻烦和笑话。之后,张东官遭到奸人陷害出宫踏上了逃亡的旅途,途中开始潜心学习厨艺,并最终创立了满汉全席,被列入史册。
游戏作品:
《中华客栈Ⅱ——满汉全席》
《中华客栈Ⅱ》是一款经营仿真类的游戏,玩家可在虚拟的游戏空间里,经营一家专属于自己的客栈玩家除了可聘用员工之外,也可以为客栈添购各式各样的饰品摆饰,让客栈变的更加气派、豪华。在游戏的过程中,您可以自行研发各地的美食或添购各式家具来装您的客栈,以招揽更多的客人上门。然而,来客栈消费的客人三教九流,因此时常会遇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突发情况,像为虎作怅的地痞流氓向您索取保护费;为了维持生计,四处卖唱的歌妓;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而躲在客栈内的义贼等事件,您可以依照您的判断给适当的协助,或做一位远离江湖是非的人。
漫画作品:
《满汉全席》
作者: 扬眉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2
页数: 188
定价: 59元
装帧: 平装-胶订
丛书: 满汉全席
内容简介:
漫画《满汉全席》丛书系列共六本,讲述的是看似憨憨傻傻的冯二福凭着七分努力三分好运,成了神秘紫禁城内的天字一号御膳房的一名新苏拉后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
参考资料
..2023-02-22
..2023-04-15
..2023-09-09
..2023-04-15
..2023-04-15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
金玉满堂.豆瓣.2023-09-10
满汉全席.豆瓣.2023-09-27
满汉全席1·进宫.豆瓣读书.2023-10-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起源
发展
宴席食制
特点
饮食文化演变
发展现状
意义和价值
史料价值
应用价值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