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本名为张通,字君实,因为名字和古人雷同而更改,如此更改了数次,以致于一人多名,在各文献中记载各异。经詹石窗先生稽考,其先世本江西龙虎山人,系张天师之后裔,于辽阳懿州(今辽宁阜新市)
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出生,是
全真教道士、武当道教内家拳创始人,在道教史上颇有声望地位。
南宋末年,张三丰曾经进入仕途,担任中山博陵县令,但在父母逝世后就决定断绝尘缘,入道修行。张三丰在
武当山广招门徒授道,将其自创的武当武术和
道教思想广为传播。张三丰何时去世,异说纷纭。相传,张三丰颇为长寿,直到明初仍在活跃。明洪武十七年 (公元1384年)到洪武二十四年 (公元1391年)间,
朱元璋数次征召张三丰入朝,张三丰皆拒而不就,依旧云游山川。据
李涵虚的《张三丰全集》记载,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张三丰于福秀山结茅为亭,候诏飞升。
张三丰一生著作了不少道教经文和诗篇,除《
金丹直指》《金丹秘诀》各一卷外,
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汪锡龄还将张三丰的两卷丹经和许多篇诗文收录在《三丰祖师全集》,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
李涵虚又在《三丰祖师全集》残本基础上创作《
张三丰全集》八卷。张三丰对于
道教思想进行了深刻挖掘和发展,无论在内丹方面还是在外丹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尤其是内丹学思想。张三丰注重"三教和合"思想,从三教合一的立场来论述内丹思想,同时又丰富了三教合一的的理论,从某种程度上对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发展做了贡献。其内丹学思想,系统、明朗、通俗、可操作的特点,使内丹术减少了很多神秘隐晦的色彩,经过其弟子和后人的阐扬,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并形成了以他为祖师的道教隐仙派(也称三丰派)。其所创立的武当派也传承不绝,即使在如今也是
道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同时,其创立传播的内家拳等
武当武术为后人提供了修身养性和强身御敌的重要方法,对于中国武术文化和养生之道都是一大贡献。
名号
张三丰受到明朝皇帝的大力推崇,明朝
朱祁镇时赐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
朱见深封他为“韬光尚志真仙”、
朱厚熜也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等。
除此之外,张三丰在民间的名号众多。专门研究张三丰的华人黄兆汉先生说,张三丰本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后来有这样一些名号:三峰、三丰老、通、玄一、君实、君宝、居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保合容忍三丰子、剌闟、邋遢、喇闥、剌达、邋遢张仙人、傝、邋遢张、蹋仙等等。
人物生平
幼年遇道
张三丰的历史事迹收录于多种历史典籍中,不同典籍的记载存在一些差异。关于张三丰的出生日期,据《三丰先生本传》和《正讹》记载,张三丰出生于
南宋淳祐年间(公元1241-1252年),而研究考古的梁宇坤先生通过《云水集》中的《悠悠歌》则推测其具体出生于南宋淳七年(公元1247年)。张三丰出生书香门第,自幼便非常聪明,三岁时熟读四书五经,四岁时便已经能将
唐诗百首倒背如流,五岁时却突然患上眼疾。因为听说碧落宫有道士张云庵能够治疗眼疾,于是张三丰被送入碧落宫治疗。张云庵见张三丰聪慧,又说学习道法能够便于痊愈,于是张三丰认张云庵为师,开始学道。半年后,张三丰眼疾痊愈,但仍然留在碧落宫继续学习
道教思想,直到七年后,母亲将其带回家学习儒业。
弃官从道
《张三丰外传》和《
张三丰全书》记载,公元1264 年秋,张三丰被
孛儿只斤·忽必烈任命为中山博陵县令。直到父母辞世后, 张三丰放弃仕途,弃官从道。据《
道藏辑要》163册《三丰先生本传》记载,1314年,张三丰得遇于
火龙真人陈抟,跟随他学道修经。1324 年春,张三丰奉火龙真人陈抟之命来到
武当山苦修,因不修边幅被人称作“张邋遢”。人们问其仙术,张三丰不答,唯有问其经书时,张三丰畅所欲言,言不绝口。
杨仪《
高坡异纂》中记载,元末张三丰于宝鸡金台观忽然留下颂而逝世,由县人杨軏山准备棺材敛之。等到要下葬了,听到棺材中有声音,打开棺材查看时,张三丰又复活,云游
四川省,再次登上武当山。
武当授道
《张三丰外传》记载,
朱元璋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张三丰在武当山广招门徒,不仅收下道士邱玄靖、周真德、杨善澄等人为徒,还收下武林中人宋远桥、张松溪、俞代岩等人为弟子,传授他们武当剑和太极拳,从而武当武术名声逐渐在
道教和武林中传播开来。后来,张三丰弟子张松溪开创武当松溪门派,武当武术更是因此盛行于
浙江省一带。
拒仕云游
据《明史·张三丰传》《明史·胡滢传》《
太岳太和山志》和《明山藏》中记载,洪武十七年 (公元1384年) ,
朱元璋招收张三丰入朝为官,张三丰不去。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
明成祖又派张三丰弟子沈万三与
武当派邱玄靖去请张三丰,张三丰也不前往。
据《明史·张三丰传》和清朝许荣等监修撰《
甘肃通志》中记载,洪武二十四年 (公元1391年),明太祖派遣使者寻找张三丰,还是找不到。张三丰此时已云游于陕、川、鄂、滇、黔一带。在这段时间里,张三丰的弟子
王宗岳将太极拳从道门传入民间,由此武当武术在民间传播开来,张三丰在民间的声名更盛。之后,张三丰进入蜀地会见
朱元璋第十一子
朱椿朱椿,劝其长生修道,从而免于王朝更迭的迫害,蜀献王亦作诗赠之。张三丰还去过
成都市青羊宫,并在成都留下《青羊宫留题》。《峨眉山志》记载,张三丰在离开成都青羊宫之后,继续前往
青城山,之后又去
鹤鸣山,接着去峨眉山会见广海——张三丰在明初时曾与府开元寺僧人广海交友。其后张三丰入滇地晤见
沈万三,一同炼内丹服食大药。
飞升无踪
据
李涵虚的《张三丰全集》记载,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张三丰去
云南省看望弟子沈万三,回武当途中见福秀山灵秀葱郁,于是在此结茅为亭,候诏飞升。《
大明一统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张三丰死后复生,接着云游蜀地山川之间。
永乐年间(公元1402-1423年),张三丰隐居在山东青州云门山。
《
明史》和《
汉天师世家》都记载,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数次遣人往访张三丰,不得。明成祖未怪,反而益崇。《巴蜀道教碑文集成·迎仙阁记》记载,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
明成祖敕命建造宫观290余间,赐名“
遇真宫”,宫中供奉张三丰像,之后又派人建成庞大道教建筑群,时间上花费了14年之久,耗费巨大,天下无匹。朝廷钦点道士四百余人充实宫观,皆以张三丰为祖师,以其为核心的武当派逐渐形成,在
道教和武林中都颇有威望。
主要思想
三教合一
张三丰主张三教合一,即主张以道为主,“儒释道”三教合一。张三丰认为“道”是
宇宙本体的阴阳之气,是世间万物的主宰与根源,也是三教的共同之源,具体到个人而言就是性命本源,他在《
大道论》上篇中明确提出儒教、佛教、道教三教皆统一于“道”之旗下。张三丰认为
儒家孔子、佛家
释迦牟尼、道家
老子都可以称作“圣人”,他们所倡导的立身处世宗旨是一致的,共同点在于修己利人,并融合了佛教“打坐参禅”等作为
道教修心养性的方法。张三丰在《大道论》中提出儒教行道义而入世济世,佛教领悟道义而觉世观世,道教隐藏道义而度人度己,三教之间仅仅是在功能和表现形式上不一样,深究其实质并没有实质的区别,都是“穷理尽性至于命”而已。同时,张三丰还主张,天下只有正教与邪教的区分,他认为
杨朱与
墨子的学说就是
儒家中的邪教,妖僧则是佛家中的邪教,而道家中的邪教就是骗人的方士。
修道思想
按照全真教的思想,人在婴儿时期最为单纯纯粹,没有私欲,没有名利物欲,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社会关系使得人逐渐迷失在名利得失之中,头脑与心灵都变得复杂,这不但损伤五脏内腑,而是使人早衰。
道教历来重心性的清静,讲究清静无为的修道方法。张三丰在《
大道论》中提出人生最高价值就在于修道成仙,超出生死,主张得道修仙就是要澄澈思想,重新回到婴儿时空灵无忧的状态。他在《五更道情》中边说要锁“心猿”、拴“意马”,这就是主张要看破世事、淡泊名利、不趋权贵,洒脱逍遥、无拘无束。道教追求“隐世”,不同于文人的逃世避世,张三丰的遁隐是一种有坚定宗教信仰支撑的隐,是为修道而隐,有传统道教的
隐逸文化为背景。张三丰追求人性,具有人间真、善、美的理想品格,主张“神性”与“人性”的结合。
张三丰属于客观唯心思想,他相信神仙的存在,认为敬神之人必须做到心地纯正、光明磊落,才能得到神明庇佑,认为人的命运会随着个人德行而变化。他提出人生的善恶报应应该归之于捐助钱财的多少,主张要修善积福,才能避免生老病死的苦难。
而具体的遵循自然之道、清净
无为的修道方法包括尊道守德、忠义两全、建功立业,张三丰主张只有守德才能悟道,并进一步提出守德就是要克制贪欲、不贪功名利、不损人利己,做到澄心寡欲、清静洒脱。除了守德以外,修道者还要做到履行忠孝义务,忠于国家民族、孝对老人,要用自身实践修道的经验去指点他人,立功立业。张三丰主张针对丹道修炼要做到:明白丹道修炼的思想、得到明师的指点、修德养性、守静专心、调息养气、清静无心、持之以恒并且脚踏实地。
内丹功法和境界
全真教弘扬内丹学说,张三丰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也以修炼内丹功法为要旨,主张修身与修道相结合,他认为阴阳家五行的金木水火土、
儒家五德的仁义礼智信和人体五经的肝肺心脾肾是一一对应的。其派丹法分为清修和双修两大部分,清修是对出家的道士说的,双修是对仍然处于世俗中的成年和老年人来讲的。在《道言浅近说》中,张三丰提出了修炼内丹的“三关论”,即炼己筑基、入世有为、出世
无为,意思是修道要先修心炼性,排除杂念,保持专心修道的状态,然后是做到行善积德,尽到为人的社会责任,成就人道,最后是性命双修之法,在修身养性之后要练就“金液还丹”,使精、气、神相互炼化,真气混合,周天运转。关于具体的内丹功,张三丰主张要通过静坐修炼,人身百脉皆由气而生,而气也有少、壮、老的不同性状,修炼者需要从无入有,从无虚之境中培养先天命门真气,从而弥补后天逐渐衰弱的身体。真气通过运转,冲尾闾、过大椎、上玉枕、到达泥丸宫(大脑)。在《道情》中,张三丰描写了当内丹修成时的境界——精气汇聚丹田,世俗的时间被超越,空间被无限的延伸,仿佛置身于太虚妙境,广袤无边。
著述
张三丰的著述按《明史·文瀚类》的著录,有《金丹直指》和《金丹秘诀》各一卷。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汪锡龄集合张三丰丹经两卷和诗文若干篇等编成《三丰祖师全集》。清道光年间,李涵虚所作的《张三丰全集》在汪锡龄残本基础上中收录《大道论》《玄机直讲》《道言浅近说》《玄要篇》《训世文》《九皇经》《三教经》《水石闲谈》《隐镜》等篇章及《五更道情》《无边月道情》《一扫光道情》《叹出家道情》等许多篇道情诗文。张三丰的著述主要是对道家内丹修炼和逍遥淡然以修身养性的思想的讲述,还有一些云游山川过程中的感慨诗文。
主要著述作品比较:
相关作品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汪锡龄集合张三丰丹经两卷和诗文若干篇等编成《三丰祖师全集》。清道光年间,
李涵虚在汪锡龄残本基础上著作《张三丰全集》,《张三丰全集》中不仅有张三丰的丹经、译注和诗文道情,还有其他和张三丰相关的人物列传、张三丰道派所著作品等。
译注
李涵虚《张三丰全集》中收录的《玄机直讲》,是张三丰在前人基础上修改所作,“玄机直讲此祖师删改前人之作,以示人者,故附入全集”。另外还有《注\u003c九皇丹经龙虎铅汞论\u003e》、 《注吕祖\u003c百字碑\u003e》,其主要讲述了丹药修炼的方法道门,要平心静气,养气抱神,阴阳协调。
传承
师承
张三丰的师承关系具有一定的争议。
李涵虚在编撰《张三丰全集》时,为"隐仙派"或曰"犹龙派"编排了一个传承道统,即始祖太上老君→二祖文始先生(
文始真人)→三祖
麻衣子(李和)→四祖
陈抟(陈抟)→五祖火龙先生→六祖张三丰。从隐仙派(或犹龙派)的道统来看,张三丰是通过火龙先生而传承陈传的道教思想。张三丰亦在诗作中多次提到,他的老师就是火龙先生,火龙先生的老老师就是陈抟。但对于火龙先生,历代文献中鲜记载。即便如此,但也不能轻易否认火龙先生存在。一则,文献记载可能失亡;二则,火龙先生是高隐之士上,或终生隐于
终南山中不被外人所知,文献不见记载亦属正常。
而据宝鸡金台观的碑记,张三丰则于“大元中鹿邑太清宫出家”,是
老子——
王重阳——
丘处机——
张志素的法裔。
法嗣
张三丰在
武当山玉虚宫修道期间,广收门徒,不仅有后来被称为“太和四仙”的周真德、杨善澄、刘古泉、
卢秋云,还有后来被称为“
武当七侠”的武林中人
宋远桥、
俞莲舟、
张松溪、俞代岩、殷利享、
莫声谷成为武当弟子,得到张三丰的太极拳与武当剑内家拳武术传授。
另外,张三丰的弟子还有民间的曾资助过
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墙的南京首富
沈万三。
永乐以后,朝廷钦选的各地道士四百多人充实道观,他们也都以张三丰为祖师。张三丰的弟子中以张松溪最为著名,他开创了武当松溪门派,推广武当武术于
浙江省一带,以至于“北少林,南武当”一说。
宗派
张三丰作为武当道创始人,把
真武大帝供奉为祖师,思想上主张儒释
道教三教合一,重视内丹修炼,修身与修道统一,他创作内家拳法,并且不只是将其传授给弟子,还将其传播于民间百姓修炼。永乐之后,朝廷钦点的各地四百多名道士以张三丰为祖师,以其为核心的武当派逐渐在道教和武林中扬名。
张三丰在生前从来没有公开说明成立
武当门派,只是以道士的身份广为收徒授道。但在他逝世后,武当山和各地道士都将其视为祖师,因而自然而然地发展形成三丰道派。据北京
白云观《诸真宗派总薄》中所记载,以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有八支,如三丰自然派、邋遢派、日新派、蓬莱派、松溪派等。
宗教形象
张三丰在民间是“活神仙”的形象,是一位得道成仙的道人。据《张三丰全集》记载,“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止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张三丰在民间的形象是又脏又穷,说话做事疯疯癫癫,但又法力非常,广具神通,他用法术来抨击民间压榨百姓的邪恶势力,给穷苦百姓赐福消灾,他爱憎分明、除恶扶善,伸张正义,广泛受到百姓的喜爱与推崇。
影响
道教思想影响
张三丰是丹道修炼的集大成者,其丹法具有明确的师承,从老子传了文始关
文始真人,文始传麻衣李和,麻衣传希夷
陈抟,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又因刘海蟾也以丹法传希夷,文始和少阳二派在陈传处合一,所以三丰兼得两派精华。
张三丰无论在内丹方面还是在外丹方面均有深厚的造诣,尤其在内丹方面。对清静丹法、同类阴阳彼家丹法去、龙虎丹法、虚无丹法等都有论述。此外,对于丹道修炼程序也做了更加清晰的检理和总结。张三丰内丹思想融合百家精华,在概念的清晰性、体系的完整性等诸方面较之前人有长足的进步,成为内丹理论达到完善的标志。张三丰注重内丹修炼功法的论述,在内丹修炼实践中领悟内丹理论的精髓,很好地做到了内丹理论与修炼实践的结合。正是张三丰的努力,使明代道教内丹学由理论探讨转向修炼功法的研究。可以说张三丰内丹思想是宋元内丹思想向明代中期以后的内丹思想的转折点,具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的特点。张三丰内丹思想的这种系统、明朗、通俗、可操作的特点,使内丹术减少了很多神秘隐晦的色彩,得以广泛流传,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其他晦涩难懂的丹经不同,张三丰丹法几乎起到了丹道说明书的的作用,后世学者在写作丹道著作时多引用张三丰的作品。张三丰的丹道理论丰富、系统、完整、正宗、经典,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丹道学习者均能起到指导作用。首先,张三丰丹道思想中涉及的灵性思维、虚空、有无、阴阳等,可以开拓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在从事其他实践活动时有更广阔、更深入的思维空间,从人而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其次,张三丰丹法指导人们进行丹道修炼,可以健身养生,可以长生久视。再次,张三丰丹法的理论和实践可以使人们在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张力中找到平衡,自在的活在人世间。
此外,张三丰注重"三教和合"思想,从三教合一的立场来论述丹道思想,同时又丰富了三教合一的的理论。其引用宋代理学家的思想来充实丹道理论,从
本体论等方面阐述哲学思想,从某种程度上对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发展做了贡献。张三丰构建了完整的丹道修炼的理论体系,使丹道以独立于儒释道三教以外的面目示人,这为丹道学这一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道教发展
进入明代,由于张三丰受明皇帝的钦慕及成祖奉祀
真武大帝,大修
武当山宫观,这就为道教武当派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成祖于
永乐十一年(1413)十月颁布圣旨,曰:“大岳太和山各宫观有修炼之士,怡神葆真,抱一守素,外远身形,屏绝人事,习静之功,顷刻无间。一应往来浮浪之人,并不许生事喧聒,扰其静功,妨其办道,违者治以重罪。有至诚之士,慕蹑玄关,思超凡质,实心参真问道者,不在禁例。若道士有不务本教,生事害群,伤坏祖风者,轻则即时谴责逐出下山,重则具奏来闻,治以重罪。”据《
太岳太和山志》等史书载,当时隐栖苦修,炼养有素的全真道士相当多。例如:张三丰弟子,人称太和四仙的
卢秋云、周真得、刘古泉、杨善澄,得其师清静守中之秘,同时静炼,四人皆证果。其他如周自然、王宗道、单道安等,修道也颇有成绩。总之,这一切都为
道教全真道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武术文化影响
张三丰致力于社会慈善与公益事业,他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人生与社会,他将武当武术传播至民间,让民间百姓得以强身健体、防身御敌。以其为源头的武当武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武当地域文化相互激荡过程中,在以
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由张三丰为代表的历代武当拳师在探索中华武术
技击之道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个与武当武术为核心且内涵丰富的文化系统。正是据于此,武当武术文化所产生的文化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以张三丰为代表的武当武术人对中国武术技击之道的睿智思考与独特创造,对清末民初之中国武术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其内蕴着的丰富文化内涵成为了考量当代中国武术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尺,使其对当代中国武术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文化影响。源远流长的武当武术"历史"文化又使其成为了当代武侠小说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重要文化资源,从而使武当武术文化以"武侠小说"为"媒介"对当代民众的也产生着广大的社会影响。
从当今挖掘出来的29个门派的208种功法来看,其中有许多门派的拳术、功法、套路显然不是创造于
武当山地区,而且它们的传承谱系相当模糊,但其当代传人们仍然自居尊张三丰为祖师,无疑是武当武术文化强大文化凝聚力的最好的明正和体现。
争议
张三丰其人
张三丰在
道教史上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他在民间的传说无数。文献记载的,有北宋末期、宋末元初、元初至明初和元末明初的说法,期间时间跨度达二百多年之久。学术界对于张三丰的卒年和姓名字有争议。
关于张三丰名、字、号的记载,资料文献记载各异。据任自垣《
太岳太和山志》记载:“张全一,字玄玄,号三。”
李贤等修《
大明一统志》中记载:“
李世民赐号三丰。”
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为“三峰”。《明史·方技传》中记载为:“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另外,综合其他文献记载,张三丰的名、字、号有20多种说法。
关于张三丰的籍贯,《明史》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专门研究张三丰的华人黄兆汉先生说:“关于张三丰的籍贯,后来的记载颇为纷纭,莫衷一是。除大多数认为他是辽东懿州人外,亦有认为他是
宝鸡市人、辽东
义县人、天目人、闽人、平阳人、
猗氏人的。”比如,刻于明朝
天顺六年(关于1464年)的《张三丰遗迹记》、
田文镜等纂修《
河南通志》都记载张三丰为陕西宝鸡人,万历(1618-1542年)间
郭子章《黔记》云记载为闽人。校对了《
张三丰全书》的方春阳先生也说:“至于张三丰之籍贯,各家记载也很不一致。《
陕西通志》说是宝鸡人,《
光绪山西通志》说是
临汾市人或猗氏人,《
四川通志》说是天目人,甚至还有
冀州人、义州人、
易州人、闽人等各种说法,……如此歧异的籍贯,给人之印象也是够奇的了。”
关于张三丰活动的年代,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的《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记载,张三丰生活在北宋末期,是武当山丹士;方春阳先生也认为张三丰活动于宋朝年间;1933年华曹元所编的《国术》第一章总论中也提及,张三丰位
北宋时人,发明了太极拳;以研究道教外丹术而著名的孟乃昌也撰写《张三丰考》一文支持北宋的说法。
张三丰为元初至明初人的说法为多数学者认可,明代人
王鏊、杨仪、
陆深、
祝允明以及现代史学家
任继愈等都认为张三丰是元初至明初人,清人汪锡龄说:“定宗丁未夏,先生母林太夫人梦元鹤自海天飞来,而诞先生,时四月初九日子时也。”这还指出了张三丰的母亲为林氏,但这点的资料稀少,真实性留有争议。任继愈在他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认为张三丰元初时期和政治家
刘秉忠是同一个师傅。
清朝爱新觉罗·玄烨时期,著名道士“圆通祖师”汪锡龄归纳分析几百年来关于张三丰的传说记事,认为张三丰是元初人,应该是出生于元定宗丁未(公元1249年),卒年143岁。
太极拳的发明者
关于太极拳的发明者到底是谁的问题,有些人坚持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发明者。比如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陈微明的《太极答问》、武当拳法研究会编辑发行的《武当》杂志以及武当山地方出版的《武当山旅游指南》中都认为太极拳是武当丹士张三丰创始的。
但也有人持否定的意见,认为张三丰不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武术史学家唐豪在《内家拳》中认为,没有张三丰发明太极拳的说法,也没有描述太极拳是武当内家拳的史料记载,他认为太极拳是明末清初的河南
陈王廷所创;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康戈武则认为,被明代内家拳传人尊奉为祖师的宋朝的张三峰(丰)是太极拳创始人。
评价
洪武二十四年 (1391) ,
朱元璋第十一子
朱椿朱椿题《张神仙像》赞曰:“飘飘乎神仙之气,皎皎乎冰雪之肠……曰儒曰释,曰老曰庄。皆潜通其奥旨,乃怀玉而中藏。”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记载,
永乐十年(1412)二月初十日,明成祖朱棣致张三丰的《御制书》中说:“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合自然,神妙莫测。”
明朝
朱祁镇时赐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
朱见深将张三丰封号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也称他是“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受到明朝数代皇帝的推崇,在民间也有“活神仙”称号。
名言
性理功夫就在读书、养气并行不悖之中。——《水石闲谈·一》
涵养中有大学问,和平处有真性情。诸子须要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则心修愈静,性大愈纯。——《水石闲谈·四》
功名无大小,总要及时进退。——《水石闲谈·五》
高爵大权,难压阎罗尊者,黄金白玉,难买无常不临。——《水石闲谈·六》
人竞嚣嚣,我独默默,人皆烦恼,我独清凉,又安问人之达与不达、穷与不穷,为旁观之不平也哉。——《水石闲谈·六》
忙中偷得一分闲,即得一分调养;静里读得一日书,即得一日好处。——《水石闲谈·二十》
人当静养身体,素位而行,随遇而安,则心性和平,神气冲淡。——《水石闲谈·二十三》
离了己身不是道,执着己身也是空。——《张三丰先生全集·卷四》
达聪不听有
弦琴,明目须读无字经。——《张三丰先生全集·卷四》
轶事典故
《
张三丰全书》附录中的《度沈万三》和《滇南践约》讲述了张三丰度明代南京首富沈万三入道门的故事。据说
沈万三富甲一方,有一只神奇的聚宝盆是张三丰所赠,所以能够以巨额钱财资助
朱元璋修建南京城。
南京城墙打下基础便倾倒数次,于是
沈万三将张三丰所赠的丹金数片藏在其中,城墙才建成。沈万三在民间是个著名人物,但他的儿子却浪荡成性,将全部家产一下子花光。张三丰早就预见了沈万三会被家产所累,所以与其约在西南相见,促使他皈依道门。
传说
张三丰在民间的传说事迹只有一小部分是讲他怎样降服自然界的妖魔鬼怪,如《降蛟》和《宝幢镇孽龙》。它们的内容和南方盛传的
许逊斩蛟的故事相近,讲张三丰到
云南省,下到海里一下就捉住了每年兴风作浪、危害昆明城的九十九条
蛟龙,另一条蛟龙则被打死。而如今,地方还保留着的一些风物和张三丰当年大显神通的故事联系起来,如云南晋宁的鸡长不大,每只鸡只能长斤把重,被人称为“斤鸡”。这因为当年张三丰用
野生灵芝草编蒲团战胜蛟精后,扔下蒲团,被人拾去孵鸡,蒲团有灵性,孵出的鸡长生不老,一辈子长不大,便成了今天的样子。
其次,还有一些关于他的武术传说。张三丰的武功练到家之后,有一次和对手比武,他把
武当山石龟驮着的大石碑平放起来托在手里,上面放着十大碗菜,一边行走,一边还用脚踢翻拦路的木桩。“碗不摇,汤不晃,脸不红,气不喘”,吓得一伙倚仗拳术欺压善良的歹徒连忙灰溜溜地滚开。
文化形象
文学形象
在金庸小说中,张三丰是
武当武术的创始人,武艺高强,豁达洒脱。张三丰在山间闲游,仰望浮云,俯视流水,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豁然贯通,领悟创造出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武当拳法,以天、地、人为师,故得能得其大道。张三丰也是《
倚天屠龙记》男主角
张无忌的太师傅,传授张无忌
太极拳、太极剑等,张三丰年少时也被《
神雕侠侣》中的男主角
杨过指点过武术。张三丰在
金庸笔下虽隐匿深山,但在武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清虚自守,行侠仗义,心怀慈悲,善济苍生,是一代道家风范与楷模,也有一代宗师的坚贞和正气高岸的人格。
影视形象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影视化作品有好几版,在《倚天屠龙记》1978年版招振强导演的电视剧、1978年楚原导演的电影、1984年版陈明华导演的电视剧、1986年版王天林导演的电视剧、1994年版赖水清导演的电视剧、2001年版庄伟建导演的电视剧、2003年版杨韬导演的电视剧、2009年版
于敏导演的电视剧、2019年版蒋家骏导演的电视剧中,张三丰在其中是在武林中地位显赫的武林高手,是一个正面角色,他创作并传播
武当武术,是主角
张无忌的太师傅。
除了《倚天屠龙记》影视化外,还有
麦当杰 、
郭煜机、吴文山 、梁国強 、江龙导演的1980年版电视剧《太极张三丰》、
袁和平导演的1993年版电影《太极张三丰》,
王钟、
鹿峰、
宗华导演的1991年电视剧《少年张三丰》、
梁德龙导演的2001年电视剧《少年张三丰》, 谭锐铭导演的2003年版电视剧《
武当》、范秀明导演的2006年版电视剧《武当II》中,张三丰是是威震江湖的武当教创始人,他云游四海,武艺高强,却牵扯进一系列江湖中事里。
影视化作品比较:
民间纪念
关于张三丰的纪念方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与故居参观。比如故居,据《
明史》记载,张三丰是
辽东懿州人,即阜新
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为纪念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独创
武当太极神功的
道教大师,其地方人在他的故乡修建了
张三丰故居。除故居外,人们还自发在
福州市举行了张三丰纪念会,在纪念会上,来自海内外的弟子分别上台表演了
少林六合拳、张三丰太极拳、青龙拳、等精彩武术。另外还有一些活动以纪念张三丰的名义召开,如2020年在
福建省举办的“张三丰故里邵武古道越野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