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姓
源于北而盛于南的中国姓氏
蒙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源于北而盛于南,在《百家姓》中排名280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按姓氏人口数目蒙姓排245位。蒙姓来源主要有四,分别为高阳姓、姬姓、避难改姓和汉化改姓。史料记载,蒙双高阳氏乃蒙姓始祖。
蒙姓得姓历史悠久,上古时期集中活动在河南蒙双城和山东蒙阴县秦汉河南省蒙姓则散布在山东省、河南、湖北等地,山东省蒙阴地区蒙姓则分迁至江苏省、河南、安徽、江西省福建省湖南省成都市等地。唐宋时期,该分支后代继续南迁,远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贵州省海南省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蒙姓播迁至安徽、江苏、浙江省、湖南等地。明朝洪洞大槐树蒙姓集中迁出,其后裔多分布河南、山东、河北省、北京、天津市等地。
蒙姓在历史上曾形成安定郡,堂号有献典堂、安定堂。蒙姓人大部分为汉族,少数见于彝、壮、毛难、蒙古、满、水、布依族、瑶等民族中。历史上蒙姓名人辈出,有春秋楚国大夫蒙觳秦朝名将蒙恬,上卿蒙毅唐朝南诏王蒙归义,金朝右副元帅蒙古纲,清代太平天国名将蒙得恩,当代历史学家蒙文通等。
截至2023年,汉族蒙姓的人口大约有47万,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038%。蒙姓主要集中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二省区,大约占全国蒙姓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海南省陕西省广东省湖南省云南省等,这五省集中了19%的蒙姓人口。广西为蒙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占蒙姓总人口的42%,全国形成了桂黔琼地区高比率蒙姓分布带。
历史发展
溯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颛顼,出自远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伏羲之子黄帝之孙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候,黄帝是著名的氏族联盟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后来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
到了夏朝时候,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老童封到蒙山至双八之城(蒙双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蒙双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双氏,世代相传至今,起源于风姓包氏,《百家姓·东》载:包羲伏羲氏后裔掌管蒙山之祀,建立东夷蒙国,世为东蒙主,属于以国为氏。
在蒙山(今山东蒙山)设了祭坛,祭祀蒙山之神,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
东蒙主的后裔子孙中,世代居于蒙山承袭东蒙主之职,遂以山名为姓氏,称蒙山氏、东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东氏、山氏、东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出自清代时期巫罗俊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于盘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当地望族之一。他们的先袓何时何地迁来此地,其族谱记载不一致。
于都蒙氏自称是蒙念五的后代,由蒙信举从南康迁来。其族谱记载:“万承公生三子,念五公初徏广东番禺以及河南大草坊,后又徏会昌西山,最后徏至南康崇文堡传九世。信举公又于宋泰定初年徏会昌之西山。”然而,在其清乾隆五修和清光绪年间七修谱的谱序中又记载:“蒙得姓于周先王封后裔以东蒙主,祀遂因以为氏,至秦有蒙骜蒙恬;晋时有其昌者由关西安定徏金陵:五代十国时黄巢之乱,有禧公由金陵徏粤之罗江,数传至元初有富一公,由罗江徏虔之城岗,是为始袓。富一公生以诚公,又由城岗徏会昌西山,其后由西山分居仁凤、铺背、上林、旱塘等处。”
到了公元1995年八修谱时,于都蒙氏又称其先袓原为巫姓,始袓原为福建黄连镇的巫罗俊,传至二十二世时在广东兴宁为官,因犯案逃至于都县长河堡西山定居,遂改为蒙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已将其正式定入八修“昌远堂”蒙氏族谱中。
第三个渊源
源于乌蛮族,出自唐朝时期南诏蒙氏,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天宝时期的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古城,是古白族、彝族等土著先民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区之一。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刘彻即在其境设有邪龙县,三国时期受蜀汉政权的羁,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白子国属地。
唐朝初期,白族国王张乐进求将国位分别禅让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彝族蒙舍部落酋长细奴逻、豆本主。
蒙细奴逻,公元617~674年,其祖父南诏王,原居住于哀牢国(今云南保山),为了躲避仇杀迁居到南诏(今巍山古城),成为一个彝族部落的首领之一。在天宝初年,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已经分布着六个比较大的夷民部落,史称“六诏”,是今天少数民族彝族、白族的祖先(俎豆本主)。其中的蒙舍族的地理位置在六诏的最南面,因称“南诏”。
蒙细奴逻受禅后,经过大小战争,于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统一了蒙舍川地区,建号“大蒙国”。蒙氏历三代经略八十年后的李隆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细奴逻的重孙皮逻阁自称为南诏王,建“南诏”,先筑王城于图山(山龙、山于),后建都城于蒙舍川(今云南大理巍山古城村南部)。
一百七十余年后的李晔李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蒙氏南诏政权走到了末路。先由世为南诏清平官(宰相)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在唐干宁四年(公元897年),借南诏蒙氏近臣扬登之手杀死了南诏王隆舜,而后在唐天福二年(公元902年),又杀死隆舜之子舜化贞,并屠戮其王室族人八百余,成功夺取政权,建立了著名的大长和国,自称国王。至后朱温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郑买嗣在位九年逝世,其子郑仁旻嗣位,直到后李嗣源李嗣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东川节度使杨乾真杀郑仁之子郑隆亶,大长和国灭亡。
在蒙氏南诏政权灭亡后,南诏王隆舜、舜化贞家族的子孙中有躲过灭族劫难,迁逃进入中原者,后辗转定居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安定(今甘肃定西)等地,后裔子孙多以原国名“大蒙国”为姓氏,称蒙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蒙古尔济氏,亦称孟古尔济氏,是蒙古黄金家族“孝庄文皇后”的一个东部分支,世居科尔沁区(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辽市地区、吉林西部一带科尔沁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Menggurgi Hala,世居叶赫那拉氏(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蒙古尔济氏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
第五个渊源
出自明朝初期巫氏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洪武年间,巫禧族派第四房巫景茂,配袁氏生四子:巫仲兴、巫贵兴、巫宁保、巫必子。移江西省安远县长河堡,巫宁保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参与兴宁户房吏,因事戌滇南涉及其弟巫贵兴、巫必子,逃往江西安远县长河堡,所遗田产尽粥,用费结绝军丁,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巫发、巫成、巫新拆立民户各当差。巫贵兴,字法贵,迁江西安远县东营脑(现属于都县盘古山镇人和村),生子巫万承,从此隐姓埋名改姓为蒙氏。
巫万承(蒙万承)生三子:蒙念四郎、蒙念五郎、蒙念六郎;蒙念四郎迁广东省仁化恩村,其裔有居海南岛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蒙念五郎传至三十一世蒙信立、蒙信可迁南康区龙华乡上下蒙村。蒙信举仍居于都人和村,蒙念五郎之后裔有迁宁都县赖村乡蒙坊,广州市城内外和汕尾市等地。蒙念六郎则迁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县、市,其人口众多无法详算。
第六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蒙古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蒙古部,以部为氏,后来主动归附蒙古帝国,元太祖成吉思汗曾特赐姓为蒙古氏,遂成大族,满语为Monggu Hala,世居土默特一带地区(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银氏等。
⑵.满族蒙鄂啰氏,源出分居在“西寨”的伊尔根觉罗氏,为其分支之一,满语为Mengero Hala,世居西寨(今迁西县一带),后多冠汉姓为蒙氏、罗氏等。
⑶.满族蒙鄂索氏,亦称蒙古索氏、蒙乌素氏,满语为Mongeso Hala,世居瓦面河(今土库曼斯坦斯坦尼沙卜尔西北利宛特山穆护村)、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拉发(今蛟河市北部)、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蒙氏、鄂氏、索氏等。
⑷.满族蒙古楚氏,亦称孟郭绰氏,满语为Menggucu Hala,世居乌喇蒙古楚山(今牡丹江市楚山)、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沈阳市(今辽宁沈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楚氏等。
⑸.满族蒙古里氏,满语为Mongguri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河市对岸俄罗斯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古氏等。
⑹.满族蒙果资氏,满语为Menggosi Hala,世居绥分(今中俄交界处绥分河上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等。
⑺.满族蒙果氏,亦称蒙郭氏,满语为Monggo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黑龙江省沿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蒙氏。
第七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壮族苗族瑶族水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蒙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始祖
蒙双。蒙姓《帝系谱》《元和姓纂》载:包羲伏羲氏娶少典为妃,生子黄帝。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颛顼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甘肃省原州区。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时候的黄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后来到了夏朝时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山至双八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双字作为姓氏,分别称为蒙氏和双氏,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于周代,那时朝廷在蒙山(在今山东省中部)设了祭坛,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东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们以地名作为姓氏,是历史上蒙姓的一个发展。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安定郡刘彻西汉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县会宁县、平凉、泾川县镇原县中宁县中卫市、同心、固原市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时期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初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时期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时期的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为保定市郡,县亦名保定。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元朝时期曾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民国早期,为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的指挥员谢子长烈士,在民国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子长市,移治所到原县东部的瓦窑堡革命旧址
堂号
安定堂:以望立堂。
献典堂: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
昌远堂:资料有待补充。
家谱文献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蒙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图书馆
宁都县赖村蒙氏族谱(蒙恬家族),著者待考,清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南昌市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于都县蒙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五修,清光绪年间七修,1995年昌远堂八修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南昌市图书馆。广东番禺河南堂蒙氏族谱,(清)蒙必端等编修,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番禺区档案馆。广西平南蒙氏、横州市新编蒙氏、广西北流蒙氏、博白县蒙氏共四地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宾阳县蒙氏宗支族谱重修稿,(清)蒙宗绪修,(现代)蒙氏家族合修,1984年手写本。注:包含贵县蒙氏宗支、平南县蒙氏宗支、灵山蒙氏宗支、武宣县蒙氏宗支、桂平市蒙氏宗支、藤县蒙氏宗支、封开县分支。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字辈排行
丹寨县蒙氏字辈:“总军正登恩时德光永兴世应权成美荣华庆万春”。
贵州黔西、大方蒙氏字辈:“德金大有光朝忠升显达兰桂绍书香”。宁都县蒙氏字辈:“富以彦世廷埙其君仲崇希景亮昭承震庚子兆胜集贤仁先启列惟有良元本必生和祥光万福来星开亦月明高太上秀才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讼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中华物宝丰全球敬仰神桃李满洲洋科学宇宙航”。广西宾州蒙氏字辈:“正秀有云重在子文君上宪瑞广宗惠积德耀祖后延长发达源来远兴隆世遒昌”。广东番禺蒙氏字辈:“立宗新远论纪信明家书万传人才鼎胜”。天津县蒙氏字辈:“宗长占井文香云庆柳希”。湖北监利蒙氏字辈:“宁宗承国尔士世尚先德辉宏永志其昌”。海南岛蒙氏一支字辈:“日辉传美绪钟秀定扬芳功勋承祖德嘉业绍光徽”。重庆蒙氏一支字辈:“再幸公定庆奉万均世秀仁义进昌明佐国开文运登廷选武英传家惟孝友训子以忠诚正本清远光前裕后荣同族齐大启美盛德才亨”。
宗祠楹联
四言联
望出安定;
姓启蒙山。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蒙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功高秦国
威震匈奴。
——李文郑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人蒙骜,入秦国,秦昭襄王时为上卿。后为将领,多次攻伐韩、赵、魏各国,立有大功。下联典指蒙骜的孙子蒙恬秦朝名将。秦秦灭六国之战后,曾率兵三十万击退匈奴贵族,收复河套平原一带地区,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犯。传说又曾改良过毛笔。
隆基西渭;
肇祀东蒙。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蒙毅事典。下联典指战国齐·蒙事典。
五言联
典五官治楚;
筑长城防胡。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楚觳楚大夫典五官有则,楚国大治。下联典指秦·蒙恬筑长城,胡马不敢南下。
六言联
金朝赫赫元帅;
秦时炳炳将军。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咸平府猛安人。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秦秦灭六国之战之后,奉令率兵三十万大败匈奴贵族,收河南地,并修筑长城。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攻。他是毛笔的发明者。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毫为被。这种笔,又名“苍毫”。
七言联
文作苍毫光万世;
武将友师震群狄。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事典。
十言联
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
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
——佚名撰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上卿蒙觳事典。蒙觳,出则参乘入则御前。常为内谋,诸将相莫与之抗。下联典指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事典。
姓氏名望
蒙觳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国家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骜,齐国人,战国后期秦国名将。秦昭襄王时自齐入秦。三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等地,取三十七城;又攻占赵重镇晋阳,合置太原郡。秦始皇三年,领兵攻韩,取十三城。前247年,蒙骜率军东向攻魏。屡败魏兵,后被魏无忌信陵君率联军击败。五年,秦闻魏公子死,使蒙骜攻魏,取二十城,置东郡,使秦国土与齐相接,对韩、魏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因屡立战功,官至上卿。秦王政七年,蒙骜卒。其子蒙武、孙蒙恬均为秦国名将。
蒙武
蒙武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中国战国秦国名将。祖居齐国,父蒙骜、子蒙恬、蒙毅皆为秦名将。公元前224年作为裨将军王翦带兵六十万进攻楚国,击破楚军主力于蕲,楚国大将项燕于此役战死。公元前223年又和王带兵击楚,再次击破楚军,虏末代楚王负刍,灭亡了楚国。
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秦灭六国之战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套平原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
女真进士,金朝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贞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
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礼部尚书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蒙定军
蒙定军(1913-1988.05.16),旬邑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国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除陕甘宁边区渭河平原分区参谋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部长、秘书长,甘肃省委统战部部长、省委常委、民委副书记,西北民族大学院长、党委书记,甘肃省第二至四届政协副主席、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第三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蒙进喜(1944.9-——),四川省重庆市(现直辖市)人。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师117团1营通信员、班长,1964年7月任边防1支队1营2连副排长,1965年1月任3连排长,1968年1月任1营参谋,1969年2月任3连连长,7月任1营副营长,11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78年8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副参谋长,11月任参谋长,1979年6月任副团长,11月任团长。1980年9月-1982年9月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陆军第32师副参谋长,1983年2月任副师长,11月任陆军第11军副参谋长,1984年11月任参谋长。1985年3月任陆军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集团军军长,1985年9月-1988年9月任陆军第14集团军军长。1989年7月任昆明陆军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1990年6月任副院长,1992年8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96年6月任西藏军区司令员。2001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研究考证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一】【部】蒙
王女也。从艸声。莫红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王女也。王或作玉。误。释艸云。蒙,王女。又云。唐蒙,女萝。女萝,兔丝。孙炎曰。别三名。按风爰采唐矣传云。唐蒙,菜名。小雅与女萝传云。女萝,兔丝松萝也。疑尔雅,毛传此二条皆不谓一物。从艸。冡声。莫红切。九部。文作。今人冡冒皆用蒙字为之。
参考资料
蒙姓源流.中国家谱编印基地.2024-01-13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溯源
始祖
迁徙分布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家谱文献
字辈排行
宗祠楹联
姓氏名望
研究考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