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讷(1311~1390),字仲敏,号西隐。元末明初
滑县(今属河南滑县
牛屯镇南宋林村)人。生于元末,至正年间进士,任盐山(今属
河北省)县令,后因兵乱弃官归隐。洪武二年(1369年),应
朱元璋征召编《礼》、《乐》等书,书成之后归乡。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杜教推荐,授国子监助教。洪武十五年(1382年),被越级提升为翰林学士,改任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又升为国子监祭酒。讷为学严立学规,治太学有绩,颇受明太祖赏识。年老告归。宋讷曾应诏陈边事,提出“备边在乎实兵,实兵在尹屯田”的观点,认为设兵屯田,布列要害,遇敌则战,寇去则耕是长策,其言颇受重视。直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去世。著有《西隐文集》
人物简介
宋讷,明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滑县南何庄人,其父寿卿,谥忠肃公,在元时扬历中外四十余年,五持宪节,逮事七朝,丰功盛德,不可悉数。主要著作有《
西隐集》《东郡志》《纪德禄》。
史籍记载
《明史》——列传第二十五
宋讷,字仲敏,滑人。父寿卿,元
侍御史。讷性持重,学问该博。至正中,举
进士,任盐山尹,弃官归。
洪武二年,徵儒士十八人编《礼》、《乐》诸书,讷与焉。事竣,不仕归。久之,用四辅官杜荐,授国子助教。以说经为学者所宗。十五年超迁翰林学士,命撰《宣圣庙碑》,称旨,赏甚厚。改
文渊阁大学士。尝寒附火,燎胁下衣,至肤始觉。帝制文警之。未几,迁
祭酒。时功臣子弟皆就学,及岁
贡士尝数千人。讷为严立学规,终日端坐讲解无虚,夜恒止学舍。十八年复开进士科,取士四百七十有奇,由太学者三之二。再策士,亦如之。帝大悦。制词褒美。助教金文徵等疾讷,构之吏部尚书余,牒令致仕。讷陛辞,帝惊问,大怒,诛熂、文徵等,留讷如故。讷尝病,帝曰:“讷有寿骨,无忧也。”寻愈。帝使画工讷,图其像,危坐,有怒色。明日入对,帝问:“昨何怒?”讷惊对曰:“诸生有趋者,碎
茶器。臣愧失教,故自讼耳。且
皇帝何自知之?”帝出图。讷顿首谢。
长子麟,举
进士,擢
御史,出为望江
主簿。帝念讷老,召还侍。二十三年春,讷病甚,乃止学舍。麟请归私第,叱曰:“时当丁祭,敢不敬耶!”祭毕,归舍而卒,年八十。帝悼惜,自为文祭之。又遣官祭于家,为治葬地。文臣四品给祭葬者,自讷始。
正德中。谥
王鏊。
讷尝应诏陈边事,言:“海内乂安,惟沙漠尚烦圣虑。若穷追远击,未免劳费。陛下为
圣子神孙计,不过谨边备而已。备边在乎实兵,实兵在乎屯田。汉
赵充国将四万骑,分屯缘边九郡,而单于引却。
皇帝宜于诸将中选谋勇数人,以东西五百里为制,立法分屯,布列要害,远近相应。遇敌则战,寇去则耕。此长策也。”帝颇采用其言。讷既卒,帝思之。官其次子复祖为司业,诫诸生守讷学规,违者罪至死。
明开国时即重师儒官。
许存仁、
魏观为
祭酒,老成端谨;讷稍晚进,最蒙遇。与讷定学规者,司业
王嘉会、龚斅。三人年俱高,须发皓白,终日危坐,堂上肃然。而
张美和、
聂铉、
贝琼等皆名儒,当
洪武时,先后为博士、助教、学录,以故诸生多所成就。魏观事别载。
宋氏家族
起源及迁徙
百家姓氏,各有起源,宋氏起源于
商丘市。
西周初年,周封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称宋公,建立
宋国,宋人以国为姓,为宋氏之始,传续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微子,名启,先商
帝乙长子,纣之庶兄。生于丙辰年正月八日午时,食采于微(今山东梁山西北)子爵位,故曰微子启。
微子贤明仁德,具有帝王风范,帝乙有将商家王朝传于微子之意,太史不允(因启与衍出生时其母尚未立为正妃,故称启与衍为纣同母庶兄)。
太史姓按当时法律: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帝乙卒,辛立,是为
帝辛,后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纣王荒淫无道,微子数谏不听,微子忧纣王之将亡,乃问救乱之策于
太师箕子,少师
比干,箕子自言其义不可去,微子叹曰:念神气可受他人,主器必归于长,遂持
祭器远遁于荒,离纣王而去。箕子不忍离去,佯疯而被囚,比干因直谏而被剖腹挖心。
微子、箕子、比干后被誉为“殷之三仁”。
姬发姬发克商,微子携带祭器到武王营门前,肉袒而缚,求告武王,要求保留
商朝的香火,武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恢复其爵位。封纣子
武庚禄父以续殷祀,又命自己的弟弟
管叔、
蔡叔度辅佐武庚监管殷商遗民。
秦武王卒,子
姬诵继位,因成王年幼,由武王弟
周公为之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串通武庚起兵反叛。周公旦奉成王之命调动大军,经过三年的战斗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
微子没有参加武庚的叛乱,因此成王封微子启于宋(今
商丘市),建为上公,作宾王家,祀得用天子之乐。成王为微子之命以申之,建都商丘(商丘即
子契、
相土故都也)。让他管理
商朝遗民,奉守商人宗祀。微子启卒,立其弟衍,是为
宋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以后世代相传,历时761年,传32君,26代至
宋康王,微子是
宋国第一代国君,宋氏之始祖。宋
王偃四十七年《
年表》云:43年(公元前286年),
田地任韩泯为相发兵攻宋,王偃奔魏,死于温(今
温县),国亡。其国土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子孙以国为氏,除留有一少部于
商丘市继续繁衍生息,其余大部均迁播于祖国各地。
至唐元和年间,林宝撰《元和姓篆》,以广平为天下宋氏郡望之首。其原因,主要是因为
李隆基开元年间出了一名杰出的贤相宋璟,关于宋璟的先世,
北宋欧阳修撰《
旧唐书》,在《宰相世系表》中列有《宋璟广平宋氏表》。广平宋氏是自西河介休(今属
山西省)迁徙而来,西河宋氏始祖为
宋昌,而远祖则为
宋义、
宋襄公。宋襄、宋义为
宋康王公族之子孙。
公元前328年,宋君偃攻袭其兄剔成,自立为君。自宋君偃元年至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宋王偃后传几世正史无记载。据《商丘宋氏族谱》载:“宋王偃子名錡,錡子、沣子檄、檄子焕、焕子、墴子义、义子昌”,(按:误义子应为襄)。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宋亡77年,宋义加入楚起义军,随
项梁,为将军。项梁死,
楚怀王封为
上将军,后被
项羽所杀。《史记?项羽本纪》载:“
宋义为上将军,乃遣其子
宋襄公相齐,身送至无盐(今山东
郓城县东)饮酒高会。……(及项羽杀宋义)使人追宋义,及之齐,杀之。”
按,《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楚有上将军宋义,义生昌,
汉中市尉,始居西河介休。”将昌认为宋义之子,误。此表多据唐林宝《姓纂》,而《姓纂》只言:宋义、
宋昌。不言昌为义子。唐
司马贞为《
史记》作《
史记索隐》,引
东汉官修的《东观汉纪》中的《宋杨传》云:“宋义后有宋昌。”只言昌为义之后,亦不言为其子。《索隐》又引晋
虞预撰的《
会稽典录》云:“昌宋义孙也。”可见宋昌应为
宋义之孙,
宋襄公之子。
宋昌居西河介休,下传十世皆无考。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楚有
上将军宋义,义生昌,始居西河介休,十二代孙晃,晃三子:恭、、洽,徙广平列人。”
《元和姓篆》卷八:“宋氏广平:昌为
汉中市尉,始居西河介休,十二孙晃,生恭,徙广平利人(应为列人)侯,孙药师,生疏,恭弟畿、洽。”
以上两书记载,都说昌十二世孙为晃,恭,畿、洽之父,只是《
旧唐书》“洽”而《姓篆》则名“给”。但考之《
魏书》,证之《
北史》,恭、畿、洽之父不名晃,而名活,其祖名爽。
《魏书》卷三十三《宋隐传》:“宋隐,字处默西河介休人也。
曾祖父爽晋昌黎
知府,后为
慕容廆之
长史。祖活,
中书监,父恭,尚书,
徐州刺史。慕容廆徙邺,恭始家于广平列人焉。”可见恭父名晃误,而名活,祖名爽。
宋恭、宋畿、宋洽兄弟三人,自西河介休迁广平列人,为广平宋氏始祖。
宋璟之派出自二门畿。
宋畿,为宋璟之派广平之始祖,《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姓篆》皆云为“后
朱棣将军
司马”,生荣国。荣国下传十世至宋璟,《宋璟广平宋氏表》记述较详,宋璟先世简洁明了,今汇宋璟先世世系表一览便知。
据《滑豫宋氏族谱》载:“按唐之贤相宋璟文贞公,实系吾滑宋氏之先代也,而有梅花赋在舍历传年久,而公之原籍直隶邢州
南和区,按唐监公生于
赵构十二年,卒于
李隆基二十五年十月,享寿七十有五……”,可知
唐朝贤相宋璟乃属滑豫宋氏原居
广平县之先代。
又据《滑豫宋氏族谱》载:“吾宋氏之由来亦已久矣,而汤而宋、经秦、过汉、越晋、迈隋、而唐、至
南宋赵扩,滑豫宋氏一世祖宋殷先祖便于
广平堂迁入卫之山阳城(今河南焦作)”。
据《卫辉府志》载:“
辉县市西南六十里有古邓城周围九里四门遗址尚存即山阳县入
辉州改县为镇,即今山阳镇”。
据《滑豫宋氏家谱》载:“一世处士公讳殷,字彦实,号
东郡,先卫之山阳人,自宋宁宗时徙滑遂家焉。”
由于
宋璟身后数载,中原骚于兵革,
朱温起首、
五胡乱华,共有五十余年,惜其旧谱被焚化为乌有矣!宋璟后世子孙何人于何年自
广平县迁徙于卫之山阳,现已无证可考。据五世祖宋讷于洪武七年(公元1375年)为浙江
嵊山镇宋氏族谱作序之后记中载:文恪公给山宋氏族谱作序之家乘序,当时因吾宋由广平迁卫徙滑传家五世,伤叹前谱已失矣!孝心切矣!而元文学士
赵孟頫书吾谱之梅花赋,实出于文贞公之后,与嵊山宋氏同本分流。
一世祖宋殷于
赵扩时,从卫之山阳迁徙于当时的白马县宋胡寨(今
延津县马庄乡李村寺),后至四世祖忠肃公崇禄(讷父),因李村寺
地基狭隘,昭穆不便遂迁于林子里(滑
南宋林),又将先祖德仁、先考起葬于林子里村西新,一世祖殷仍葬于李村寺南原茔。
据《滑豫宋氏家谱》载:“我祖旧籍本卫之山阳,自宋宁宗
时迁於滑之白马郡永宁乡东林子里,始祖殷、二世祖德仁、三世祖瑄皆隐居不仕,养晦自高,其树德创业之休,不可胜记,顾作善降祥仁者,有后至大元四世祖崇禄为行台
侍御史、
户部尚书,因其贵显追封三代敕修茔域、建
聂氏宗祠,鸿功骏烈垂诸史册,至五世祖讷以元
进士弃官旧里,明兴复蒙征召,起官
祭酒定立监规、谟谋制度备载於名臣录,由宋而元而明,其先世或中黄甲、或步青云、或著国学、或游邑,累世衣冠之盛不可悉数”。
四世祖崇禄是滑豫宋氏迁播发展史中的功德先祖,他不仅因其官居贤贵而追封先祖三代敕修茔域建立祠堂,使宋氏先祖鸿功骏烈垂诸史册,而且尤为功贵的是结束滑豫宋氏支脉数千年来的迁徙史,定鼎于得天独厚的拥有数千顷肥田沃土的家园——
南宋林村,使滑豫
宋氏家族从迁徙落难中崛起,及至五世祖文恪公宋讷,承继父志,以其儒士大家,复蒙征召贤士于明宫,执教太学,受
朱元璋洪武皇封褒嘉,以至为后世子孙赢得皇权族威,至明、至清、至共和,繁衍了近三十余代数万计的子孙,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参阅宋氏家谱名人录)
滑豫宋氏
滑豫宋氏家谱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卷,它真实地记载了滑豫宋氏世系人物的历史轨迹,它翔实记述了宋氏先祖支脉家族成员世系延伸、人物传记、生卒年月,它重笔浓写了宋氏先祖诸历史名人的事迹与功德,滑豫宋氏家谱珍贵的内涵,不仅对研究祖国的历史、名人、文化、书法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促使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滑豫宋氏家谱共十二卷,第一卷作为全卷的核心分为三个部分:
(1)谱序。登载宋氏历次修谱的序言,人物传记、碑文等。
(2)宸章。印证大明
朱元璋为文恪公宋讷历次晋升官爵、褒奖功绩的圣旨及御制祭文等。
(3)名人录。记载了自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等一百余位名人。
其他卷以滑豫南宋林为原支脉,涵盖周边
延津县、
封丘县、
原阳县、
开封市、
新乡市、
卫辉市、
辉县市、
浚县等分支,续谱时按村所居支脉分卷有序入册。
滑豫宋氏先祖修续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家谱可追溯至
唐朝贤相
宋璟文贞公先祖居
广平县世系。
按明洪武七年,五世祖宋讷为浙江
嵊山镇(时与嵊山合刊)宋氏族谱作序云:“家之谱牒亦自广平为源,松雪赵公尝序其首而书《
梅花赋》于左其,以铁石肝肠望于宋氏子孙者深矣,奈何中原兵革,衣冠离散,化为乌有矣!”宋氏原家谱自文贞公宋璟居广平先祖为源,该谱曾有宋璟所题《梅花赋》,元
大学士赵孟頫亦曾书写作序,之后不幸遗失于中原战乱之中。
鉴于滑豫宋氏先祖原谱遗失,仅存原谱中《梅花赋》传于后世。至四世祖忠肃公崇禄,五世祖宋讷,父子递朝为官,修家乘推前无着,故以殷公为始祖重新修续了滑豫宋氏家谱。
滑豫宋氏家谱自四世祖崇禄、五世祖文恪公续修以来,距今已七百余年,后世子孙修续家谱记录在册的有六次:第一次为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十世祖天朴公主修并作序;第二次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由十六世祖三杰公主修并作序,三杰公在此次修续中所作序言,除与上次作序时言明前谱遗失、力述先祖功德之外,还添加了所遗失前谱中,
宋璟在唐
垂拱三年,时年二十五岁所作《
梅花赋》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献。第三次修谱是在民国六年,由时任提督总兵、
中将,二十一世祖明善公与邑庠生二十一世祖温公主修,此次修谱由于明善公介入而声势浩大、规模空前,以前未提及与
商丘市合刊,而此次修续把与商丘合刊放在显要位置。商丘知县扈于高亲自作序,余外有商丘宋氏裔孙恪明公作序。第四次修谱是在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此次修谱是在民国六年的基础上修续的,仍与商丘合刊,因此规模不亚于上次。于1935年
滑县县长谢随安受恩师宋太和之托为修谱早于十余年即操笔作续。修谱由明庆、勤、、玉印、学善、学儒诸公主修,由金元、体元公作序。第五次修谱于1980年展开、1982年告竣。有岳、明相、、孝明、孝田、孝民、庆太、自修、崇树、象彬公主修,有岳、孝田公作序,此次修谱是以
南宋林为主体修续的。时值
改革开放初年,科技欠发达,修续特色与以往并无较大差异。第六次修谱于2008年7月展开,2009年告竣。有总会首崇福,副总会首德印、明相、天太、相贤、相勤主修,有孝勤、崇新、崇彦作序,崇新执笔,有崇树、孝民、德立、天才编纂,会首孝增、孝才、孝章、崇玉、崇杰、崇民、崇雷、崇宽、崇亮、崇温、崇高、德全、德昌、德本、德禄、德信、德甫、德民、德明、德广、德士、天海、相才、
天顺、先进、天真、相杰、贤明同力合作。此次修谱较往届有三大亮点:其一、于修谱开展前,邀集迁播周边各县区五十余支宗亲派代表汇集故土宗祠为先祖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以弘扬先祖功德,唤起裔孙承继先祖遗志,崛起宋室,振兴中华。其二、此次修谱顺应社会发展,冲破世俗观念,开宋氏男女同登家乘典册之先河。其三、此次修谱以现代交通、通讯、电脑排版印刷等先进技术取代了历次修谱中以步代车,以手写石印等原始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使此次修谱呈现出便捷、规范、高效、低耗等新时代特色。
滑豫宋氏修谱的历史,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子孙在繁衍,宋氏裔孙随着世系的发展,将会继续大笔书写自己的历史,让世系的辉煌沿着历史的轨迹延伸……
宋讷祠堂
滑豫宋氏五世先祖宋讷文恪公,生于元
至大四年(1311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元至正中
进士,授盐山令,于洪武十三年(1381年),
朱元璋招贤,由四辅官
杜敩荐,任国子助教、拜
文渊阁大学士、擢升
祭酒,著有《纪德录》、《
西隐集》,其父崇禄任元宫中奉大夫,山西诸道行御史台、
侍御史、
户部尚书,祖父瑄赠中奉大夫,
河北省、江南等处
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曾祖父德仁赠嘉仪大夫,
礼部尚书。
有感宋讷对大明所创业绩辉煌,在其病逝后,明太祖朱元璋甚为悲痛,御制祭文,特派
礼部官员高昌安前行代为祭奠,并颁旨为大明开国帝师,建庙崇祠,以期弘扬宋讷之功德,使之名垂后世,递传于子孙。
宋讷祠堂最早兴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建筑布局分为大殿、东西廊房、围墙、山门。山门系传统中式门楼,紫漆大门,上联曰:调和盐梅公卿府,下联配:理阴阳宰相家,横批:大明学士。山门内悬挂一御赐金字牌匾,上曰:“开国明师”,后又有
滑县县令吕文光于
乾隆二十七年增匾置于其上。越过山门,中间是一条直通大殿的甬道,甬道两旁植有古松。左右配东西廊房,皆为
宋氏家族逢年过节祭奠先祖会客议事所用。穿过甬道,即来到大殿。大殿系古式厅堂砖木结构,房顶高脊飞檐,走兽
鸟纲置于其上,栩栩如生,廊檐下红漆明柱,上联曰:龙堤高卧东郡志,下联曰:凤德题兆西隐集。大殿仍为紫漆大门,上联曰:功勋百代垂青史,下联配:豆千秋起白云,横批为“血食
春秋”。大殿正中设一木质软阁,阁内雕有大殿主人公——宋氏五世先祖文恪公
塑像,主人端坐其间,头戴乌纱,二目放光,银飘洒,神采奕奕,双手扶膝,气宇轩昂,好一派宰相大家学者风度。塑像两旁各有一童侍立,手端文房四宝,静立侍俸,据说双童即为文恪公弟子
朱棣、
朱允炆。
人物画像
宋讷文恪公
聂氏宗祠大殿内悬挂着一副珍贵的明代画像。明洪武十八年三月四日翰林院
编修、学士
苏伯衡承蒙圣意,以宋讷文恪公逾古稀之年,继超拜翰林学士擢
文渊阁大学士晋升
国子监祭酒等职,御赐宋祭酒讷画像遂援笔作画。画上绘有学士苏伯衡双膝跪地侧面向内,双手托举一画卷(即御赐画像)高于头顶作敬献状,侧后有
朱元璋朱元璋,着绣有龙腾图案之微服,红光满面,双目微合,笑态可掬,静视于宋讷文恪公客厅屏风。屏风左侧,闻声迎出一老者,即宋讷文恪公,以画像主题位居其左上,老者头戴乌纱,身著朝服,足登朝靴,双手持一象牙笏板,双目视线向下,神态庄重,觐见圣君,呈躬身下拜状。画像以“御赐”为主题,洪武帝登场代表御驾亲临恩赐画像,以突出主题,尤其是画面上对作画人献画细节的描绘,表现了画家工笔独到、寓意深切、意境高远,为神来之笔。另外对画面上所刻画的三种阶层人物,所处位置,神态表情,着装穿戴,按所处阶层,画面主题皆表现得恰到好处。
苏伯衡学士按圣意“御赐画像”完工之后,随之援笔为画像作序,并敬撰《御赐画像赞》。《御赐画像》连同《御赐画像赞》作为稀世珍品一直是滑豫
宋氏家族引以为荣的传家之宝,由于年代久远,《御赐画像》未经科学藏管,遭
风蚀、虫蛀,早已残破不全,如今后人在宗祠瞻仰的是原画像的复制品。
文恪公祠堂自大明
朱厚照年间兴建以来,历史上多有修缮,按大殿廊檐下
碑刻记载,最早修缮为
清代雍正八年(1731年),主修为宋星,宋九州等,以下分别为
乾隆三年(1739年),主修人不详,民国十二年(1933年)主修人为宋习诗、宋文才、宋希录等,一九八五年主修人为宋明
相等。
历史上每逢
春节、
清明节重大节日,文恪公祠堂是宋氏子孙举族祭祀,炫耀名门望族之所在,大殿内外灯笼高挂,蜡烛点燃,香火不断,鞭炮齐鸣,男女熙攘,通宵达旦。山门外向南三十米外至寨墙有一戏楼,戏楼大门向北与
聂氏宗祠山门大殿成一条直线,遥遥相对。戏楼上联曰:社稷前百官在人易为乐,下联配:其士女桃叶渡
雨花台游,横批“响遏行云”。每年值清明佳节,此处是清明盛会的中心,鼓乐声声,好戏连台,名家荟萃,竞相献技,看客听众,八方涌来,据说山门至戏楼前看戏场地乍看狭隘,可无论听众再多总能容纳,此传说为先祖祠堂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但是宋讷祠堂饱经岁月沧桑,几经辉煌,几经坎坷,东廊房早于西廊房毁于战乱之中,西廊房旧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销声匿迹。宋讷文恪公原
塑像于文革中被红卫兵扫四旧解体分身。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宋氏裔孙于贫寒中解囊捐资,将摇摇欲坠的山门、大殿、围墙按原貌重新修建。尔后聘请名匠按文恪公御赐画像容貌重塑金身,至此宋讷祠堂在风雨洗礼中重获新生,于一九八五年,宋讷祠堂被列入滑县人民政府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墓地
走出
宋文恪公祠堂,顺宋林村
南大街出村口至村西500米处,路北有一古墓地。这里安葬着大明
文渊阁大学士、
国子监祭酒宋讷文恪公、其父崇禄、祖父瑄、
曾祖父德仁及其家族子孙。墓地面积六十余亩,
翠柏环绕,四季常青。于林立的碑碣中,最为突出的有两通巨型石碑:一通为东郡宋公世德褒嘉之碑,有元代大书法家
康里巎巎撰文,另一通为东郡宋氏世德碑,为元代书法家
王沂书丹。昔日墓地周围及神道两侧各种石像雕刻,蔚为壮观。石人、石马各八尊,栓马桩八个,圈
耳石绵羊二十四尊。墓群以宋讷墓地为中心,神道向南约二百米处有石牌房一幢,左右各有一尊巨型狮子守让,并各配有一尊巨型石鼓。站在墓地放眼望去,那一株株常青古柏,那一通通巨型石碑,那一尊尊栩栩如生的石雕,使人顿感置身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之中,既感叹我宋氏先祖宋讷及家族,以建树辉煌之功德而赢得皇权族威,又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此得以完美体现。
然而,宋讷文恪公及家族墓地也正像宋讷祠堂那样历经坎坷,饱经风霜。墓地除那两通举国珍稀的巨型石碑、大明学士文恪公及其兄
宋谦两通石碑、宋逸夫石碑之外,其他珍贵的石刻文物于上世纪
大跃进年代被锤砸解体,烧石成灰,荡然无存。自一九八五年以来,宋氏裔孙先后对其先祖墓地作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为宋讷其父、祖父、
曾祖父重新刻石立碑,又将在文革中冒风险拉倒掩埋入土保护起来的那两通巨型石碑起土、竖起、加固,使珍贵的石刻文物重见日月。宋讷及家族墓地于1985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讷祠堂及家族墓地,《御赐画像》是印证滑豫宋氏先祖宋讷文恪公历史贡献的真实写照,是闪耀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珍贵历史物产,是中华历史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宋氏后裔引以为荣,而且乃至所有炎黄子孙都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
宋氏裔孙面向社会各界乃至海内外宋氏子孙呼吁:宋讷及其家族墓地是祖国历史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站在历史的高度,我辈应为历史负责,为子孙负责,以满腔热情,慷慨奉献,早日恢复墓地旧观,让祖国珍贵历史文化艺术瑰宝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