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镇位于
樟树市。原为清江县治,1988年撤清江县,设樟树市(县级)。历史上与景德镇、河口镇、
吴城镇并称为
江西省四大名镇。有“药都”之称。处在全省以京九为主干、浙赣为两翼的大十字型生产力布局的交汇点,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交通
市境最大横距58公里,最大
纵距31公里。全市总面积1286.77平方公里,耕地62.7万亩(其中水田51.5万亩,旱地11.2万亩),可养水面6.6万亩,林地34万亩。
自然资源
香樟木矿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
石盐、煤、铁土、瓷土、耐火泥、
碳酸钙、青石、
花岗石和砂砾石等。岩盐是最具优势的矿物资源,目前已探明储量103.7亿吨,工业可开采量为98.38亿吨;矿床面积130.12平方公里,深度600──1100米,矿层累计高度40─60米,最大厚度10.8米;岩盐品位中,氯化纳含量一般为93.13%,最高达97.7%,水溶性杂质在1.5%以下,是一个规模大、质量好、有害成份大大低于国家允许标准,可供食用及工业用的岩盐矿。另外,煤炭储量比较丰富,开采潜力较大。
香樟木属
鄱阳湖平原与赣中丘陵的过渡地带,境内以平原低丘为主,构成从东南到西北呈马鞍形的倾斜走向。境内有
赣江、
袁河、肖江、
蒙河等八条河流,总长263.65公里,其中境内赣江长28.4公里;水库、湖泊星罗棋布,水域总面积24.2万亩,其中河流4.3万亩,池塘、湖泊7.3万亩,水库3.1万亩,沟渠、滩涂等9.5万亩。
气候资源
樟树地处
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年均气温17.5℃,年均日照总时数1522.7小时,年均降水量1564.9毫米,年均无霜期272天,适宜农作物生长。
人口民族
人口
1998年,全市总人口52.93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10人。民族以
汉族为主,占99.9%以上。全社会共有劳动力29.74万人,占总人口的56.2%,其中社会从业人员为25.2万人。
历史沿革
樟树镇,原
江西省清江县治,1988年撤销,现为
樟树市城区。
樟树镇历史悠久。距今四千五百多年前,先民们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和繁衍。活跃在
香樟木一带的早期居民,是古三
苗族的一支,叫做“
京族”。他们从原始人群中走了出来,度过了漫长的母系氏族时代,在
赣江两岸的丘陵冈阜地区依山傍水建立居民点,或架木为巢,或掘地为穴。他们利用山上的青石和
麻石,磨制成斧、、凿、网坠等简陋工具,在莽莽森林中打猎,滔滔赣江边捕鱼,并开始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生活。后来,他们学会了制陶、冶铜和纺织,有了陶制的鼎、罐、豆和
青铜浇铸的戈、矛、、铲等,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人。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先民们已经使用了文字符号。出土的144个刻划符号和陶文中,有数词、名词和动词。一件泥质灰陶钵的底部就刻着“八土村田”四个字,据专家们考证,这是表达祭祀田神,翻犁土地的意思。名闻中外的吴城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铜碳渣、石港和大量青铜器表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打破了商文化不过江的定论;龙窑和瓷器的出土,表明已有原始制瓷业。那铺着陶瓷片的回廊和象征权利的列鼎,又可见这里决非一般村落,而是分封的都邑。大批
青铜武器的出土,又使人想象到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的雄姿。
樟树镇周围,分布着自
新石器时代到
春秋战国的遗址达120余处,可见这里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村落祺布,经济繁荣。这为
秦汉建立淦阳镇、潇滩镇、吴平镇等城镇奠定了基础。据传,早在秦之前,东屏阖皂山,西临
赣江古渡口的地方,就有彭、刘、喻、杜四个古村落。那时,这里
香樟木成林,浓荫蔽日。有位老者在渡口的樟树荫下摆茶摊,人们逐渐聚在一起交换些产品。后来,陆续发展起一些手工业作坊和店铺,遂出现一条小街把四个村落联了起来,俗称"土街仔"。这便是樟树镇的雏形。口碑传说和考古发现都打破了旧志上关于樟树镇是"古荒服之地"的说法。
樟树一带,
春秋属吴、属越,
战国属楚。《
资治通鉴纲目》记载,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
秦灭楚之战,俘虏了
楚王负刍。第二年,秦统一天下后,废封建,立郡县,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当时,
香樟木一带属
九江郡新干县。樟树镇是新淦县县治所在,名叫“淦阳”。这是因为有淦水发展骊岭,流经紫淦山,蜿蜒向西北,于樟树之南注入
赣江,水以山名,县以水名,而县治在水之阳之故。此后,淦阳作为新淦县县治810年,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崇祯《新淦县志》记载:隋开皇九年(587年)置洪州总管府,改
庐陵郡为
吉安市,省
巴山郡,新淦县改隶吉州。县令李子乐以县城远离州治,将县治迁到南市村,即今金川镇。县治南迁后,淦阳改称清江镇。因镇临
袁河与赣江合流之后的江段,这里江水波流澄澈,古称
清江。
明崇祯《
清江县志》记载,
南唐昇元二年(938年)8月,清江镇西南三十里的潇滩镇(今临江镇),有位巡使吴鸾,以"潇滩之地,当南粤、虔、吉、洪之冲,舟车辐,有仓兵戈之积"为由,奏请置县。南唐主李升准其所奏。据《南唐书》载:“升元二年八月戊戌,升洪州潇滩镇为清江县,不隶州,谓直隶于节度使也,割高安之
建安、修德,新淦之崇学合三乡为县”。当时,清江镇地处新淦之崇学乡,因而划归清江县。清江镇与清江县名同而非县治,容易产生混淆。而清江镇历来俗呼
香樟木。至此,便更名樟树镇。
明
吏部左侍郎熊化在《樟树镇记》中称之为“八省通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
爱新觉罗·旻宁《
清江县志》记载:“木之属有樟,诸材独此为最,故古称豫章地,以材著也”。樟树镇得名的由来,本是镇在
樟树林中,以树名镇,俚语俗称。直至
清代,镇内还有八棵被视为樟树镇命名依据的古樟树。解放初期,仍有一株枯樟树残存。清代诗人
查慎行的《樟树镇》诗云:潇滩流下棹歌声,一曲
清江见底清。老树不知生意尽,尚凭古社占村名。还有一些神话传说,如《
搜神后记》、《豫章记》、《
太平御览》、《
宣室志》等,都记有三国对
孙吴大将
聂友"夜射白鹿,中樟灭怪"的故事。大意是聂友打猎,逐
白鹿精至此,矢中大樟,灭了樟树精。由此,樟树镇又有"鹿江"、"鹿渚"的别称。
自
南唐昇元二年清江建县以来,樟树镇一直属
樟树市。
香樟木虽非县治,但地位重要。明代熊化曾评论说:"樟镇于邑治,股肱也;以奉腹,则禁喉也。"它与设过军、路、府、县治的临江镇在地势上互为犄角,在经济上互相抗衡,在文化上也相互颉顽。
1949年6月19日,清江解放,县人民政府治樟树镇,7月15日迁
临江镇,1950年3月27日又迁回樟树镇。1988年10月26日,撤销清江县及樟树镇,设樟树市及鹿江、淦阳等街道。
樟树镇地处赣江袁水之交,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尤以其传统的药材交易市场和精湛的药材炮制技术闻名全国,被誉为“江南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一说。历史上曾与景德镇、
吴城镇、河口镇并称为
江西省四大名镇。
文化
民风民俗
药王会
"药王会"为清江医药界缅怀"药王"而组织的民间行会。
药王府
旧时,中医或中药店中多敬奉"药王"。"药王"神案正中贴一红纸条,上书"药王会上十三代名医先师神位"。神台上供奉有
孙思邈塑像,其前安放香炉,早晚安装香敬神。有歌诀口传十三代名医先师云:"一代开教
伏羲(一说为"一代开科是老君")、二代神农替药名,三代先师
黄帝,四代医师岐伯神,
五代十国卢医名
扁鹊,六代徐文理得精,七代秦王通医道,八代名医是汉神,九代
华佗医术妙,十代叔和王先生,十一代长沙
张仲景,十二代名医即巢君,十三代真人孙思邈,举凡动静念师尊。"药王会的活动,常从四月七日开始,一直延续到
端午节。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即今陕西耀县)人,
唐朝杰出的医药学家。相传农历四月廿八日,是
孙思邈生日。四月廿七日晚,各中药店即开始进行药王"庆寿"活动,吃
浒湾油面,
摆酒席,宴请药店伙计及学徒。廿八日,药店伙计、学徒放假休息,老板亲自站柜台检药。中午继续设宴庆贺,还要延请本地中医及老板亲朋赴宴,席间由老板娘提壶,向药店伙计(先生)等一一敬酒。晚间仍须设宴,并请戏班唱戏,招待宾朋。五月初一至初二日,各地
会馆常会组织老板集会,洽谈生意,饮酒看戏,纪念药王生辰。
端午节日,民间有采挖草药习俗。相传
药王菩萨于端午日下界,此日采挖的草药最灵,故用端午日采挖的草药如
车前、串竹青、
夏枯草、
淡竹叶等中草药煎成的"
午时茶",最受群众欢迎。
饮汤浆被子
赣中一带,乡下人洗被子时,都喜欢用
锅巴茶(也叫米汤)浆被子。
饮汤浆被子就是把被子在清水河、塘里洗干净,拧干,置于盆中,倒进饮汤,反复搓揉,使被子里每个地方都沾上饮汤,再拧干,即可晾晒。
饮汤的做法也很简单:早上煮稀饮时,多掺入一些水,待稀饮快要煮糊之前,将上面的液体捞出,澄清,即可。
这种用饮汤浆洗过的被子,既保暖,又耐脏,而且睡得很舒服。
正月十五夜,是每年第一个月圆的时刻,叫元宵。一到元宵,各家各户,楼上楼下,厅堂房,猪栏灰舍,鸡栅牛棚,到处都要点上灯。
有的用桐油或
茶油点灯,但大多数用从店铺里买来的油烛点燃。那时再加上耍龙灯的,挨家串户演出,屋里屋外,一片灯火。
这日半夜的灯叫"光明灯"。它预示着新年的光明。
现在,农村还流传着这一习俗。
八宝饭
樟树镇每年正月初七早上都要吃"八宝饭","男的吃了拿扁担,女的吃了拿车担"。原来,在旧时,人们的生活很贫困,正月初七一过,就要开始干活。那时,男的一般都在外耕种或挑脚,女的家里纺织。他们为了吃饱肚子,干活劲头大,就把各种食物混合起来煮了吃,这些
混合物有八种东西,因此叫"八宝饭"。至于"男的好进行耕作(耕作也离不开肩挑背扛),女的吃了,好进行纺织(车,指纺纱用的车)。现在这个风俗还在流传,不过吃的这种饭,不一定八种食物,大约在八种左右,但还是管它叫"
八宝饭"。吃了这种饭,表示年过完了,不要沉溺于嬉游之中,要开始工作了。
经济
樟树镇原名清江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经济繁荣。早在明清时代,
香樟木就因"八省通衢之要冲,赣中工商之闹市"而列入
江西省四大名镇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樟树又以"药都、酒乡、商埠、盐化城"的新姿再现辉煌。
199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19亿元,工农业产值完成27.2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6870.7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26元,城乡人民储蓄存款余额14.2亿元。
历史悠久的药业
樟树素有"
南国药都"之称,历史上有"南樟北祈"之说,与河北安国齐名,自古为中国药材集散地,享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药业始于汉晋,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三国时设有药摊,
唐朝辟为药墟,宋代形成药市,明清为"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50年代以来,
香樟木药业中兴。每年秋季,海内外成千上万名药界同仁云集樟树,举行盛大的全国药材交易会。到1998年已成功举办了29届,每年到会代表达2万余人,最多时代表实破3万人,交易药材2500余种,成交额达18亿元以上,各项指标均列全国各大药市之首。樟树地道药材800余种,其中
商洲枳壳、陈皮等药材曾被列为贡品,进入皇宫内苑。目前,全市已开发形成了枳壳、
栀子、崐
杜仲、银杏等一批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7万余亩,产品畅销东南亚诸国。樟树中药材专业市场是经国务院有关部局批准的十七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已初具规模。市场占地4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90平方米,有中药材店面560间,仓储面积7880平方米,可容纳1.2万人同时交易,在场内经营的药商来自全国各地,从业人员达1200余名,辐射国内21个省(市)、132个县(市),年成交额超过1亿元。
酒业
香樟木酿酒始于
商周,宋代诗人
陆游曾有诗赞道:"好酒来
清江,嫩色如新鹅"。
清代樟树娄源隆酒店酿出好酒,以四个"特"字相标,远销邻省,故名"四特酒"。1958年周恩来总理品尝四特酒后赞道:"清香醇纯,回味无穷"。1988年,著名白酒专家周恒刚等八人又给四特酒定出"特香型"新酒种。崐1989年,四特酒获国家银奖,产品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及港、澳、台地区。1989年,四特酒厂被批准为"国家
二级企业",随后荣获国家"大二型企业"称号,近年来,四特酒厂根据市场行情,在保留"清香醇纯"特香崐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十五年陈酿、四特春、五年陈酿、麒麟四特崐等高、中档四特酒,一上市便供不应求,被列入全省首批36个名牌产品之一。食品工业
香樟木是全省食品工业的重点市,食品工业是樟树工业的主要支柱。现有食品工业企业68个,粮油加工企业20个,形成了以酿酒、粮油、肉类、禽蛋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白酒、
饮料酒、饮料、大米、面粉、油脂及饲料等,其中特二、标一、标二、双竹粘等大米远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是盐化工业、磷化工业及精细化工。江西盐矿在原来10万吨真空
制盐的基础上,1999年5月又完成30万吨真空制盐技改,已形成40万吨生产规模,是江西最大的真空制盐企业。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兴建年产5万吨绿碱工程,形成年产
氢氧化钠5万吨、
氯44000吨、盐憘卤31.5万立方米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省制盐和盐化工基地。
香樟木化工厂是全省
化工行业重点厂崐家之一,产品有磷肥、高浓度复合肥、磷酸、
白磷、
五硫化二磷等十多个磷系列产品,其中工业磷酸获部优,五磷化二硫、饲料
磷酸氢钙获省优。精细化工主要有
维生素e,高科技项目
尼龙─崐11和日用、食用香精香料,产品有
芳樟醇、
冰醋芳樟脂、樟脑油、崐BPC
柏木油、
佳乐麝香等50多个品种,其中二氢芳樟被国务院生产办定为重点开发项目。
机械工业
全市现有金属制品及机械工业企业31家,主要生产活塞环、起重机械设备等。江西活塞环厂是全省唯一的活塞环专业生产厂,主要产品有凿岩机环、柴油机环、轻微型汽车环、摩托车环等活塞环系列产品。
樟树市起重机械厂是国家机械工崐业局定点生产起重设备、国家水利部定点生产水工机械的专业厂,有单双梁起重设备系列、电动葫芦、环链电动葫芦、LD---A型电动单梁、ZQD型吊钩桥式起重机、水利起闭机等,系省级先进企崐业。
建材工业
全市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制品企业共有26家,主要生产油毡、水泥、建材玻纤布、玻璃钢制品、耐火材料等,其中
赣江牌350#油毡连续三届获省优称号。
赣中粮仓
建华孵化厂:
樟树镇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在全区占有崐十分重要的地位。1998年粮食总产达7.08亿斤,享有"赣中粮仓"的美誉。1996年,列入全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大豆、玉米、红薯、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芝麻、棉花、茶叶等。
柑橘属基地
香樟木的水果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尤以柑桔闻名。
南宋宰相
范成大曾赋诗"芳林不断清江曲,倒影入江
大江绿",描绘樟树柑桔生产之盛况。其中,柑桔优良品种"
大红袍"是
江西省的传统特产,因其色红、皮薄、汁多、味甜而远销国崐内外,历史上曾获省政府"果树生产第一"红旗,并获国务院嘉奖。此外,还盛产桃、李、柿、梨、板栗、柚、瓜、枣子等水果。林业全市林业总面积46.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24.13%。全市有树种54科175种,主要种类有:
杉木、
松树、
杨属。1995年始,列入中外合作江西省工业原料林基地。
香樟木养殖业发达。在传统养殖业基础上,近年来逐步向特种养殖、规模养殖发展。肉用畜饲养以生猪为主,是全国肉类生产百强县市之一。1998年,生猪出栏58.7万头,水产品产量2.5万吨,家禽出笼356万羽,
鳖科、鳗鱼等生产形成一定规模。
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越
樟树地处
江西省腹地,距省
南昌市不足1小时路程,处昌九工业走廊和京九经济带的十字交叉点,可较好地承接和辐射,是襟带江西东南西北四大门户的天心地胆之地。二、交通便利
香樟木自古就是"
四会市要冲""八省通衢"的水陆交通要津,现代化的立体交通更成了樟树联接外部世界的便捷之途,赣粤、
上瑞高速公路在
昌傅镇形成立交,105国道纵穿市区;京九、
浙赣铁路成十字形横跨10个乡镇街道;
赣江水道中分全市。
三、通讯快捷
樟树自秦以来就是江南最重要的驿站,如今的邮政电信更趋现代化。程控交换机容量达7万门,无线寻呼、移动数据网覆盖全市城乡;电报电路自动转报,并设有短波电台。
四、经济特色明显
药、酒、盐不仅支撑了全市经济大厦,还是
香樟木的三面"金字招牌"。
樟树既是承载深厚药文化的历史名城,又是蕴藏丰富药资源的新兴城市。
樟树药业,素以"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享誉神州。樟树药业始于汉晋、成于唐宋、盛于明清,历1800余年而不衰,三国时著名道人、医学家、药学家葛玄在樟树城区南的
道教名山阁皂山,采药炼丹行医修道40余年,遂开樟树药业先河。到
清代,樟树80%以上的人口"吃药饭",其药业人员遍及大江南北,成为我国药界赫赫有名的"樟树药帮",居药界三邦之首。
香樟木药"齐",在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扼江广之汇","集三巴之异产,采百粤之珍丛"。樟树药"灵",在于其特有的炮制方法,不论炒、浸、炮、炙或是烘、晒、切、藏,无不出类拔萃,独树一帜。
新中国成立后,每年一次的全国药材交流大会商贾云集、药品荟萃,更使药都名扬四海,其参与范围之广、药商之众、品种之多、时间之长,成交额之高均为全国药市之冠,每届大会成交额均超10亿元。
五、文化积淀深厚
樟树,是长江文明的发源地。距今4500多年前的
樊城堆遗址,记录了远古先民刀耕火种的奋斗足迹。这里是
江西省县(市)古化遗址最多的地方,现有墓葬、古建筑、石雕、
碑刻、革命文物保护点1000余处,其中筑卫城遗址廓宏大,造型奇特;吴城商代都邑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
长江"的定论,被列为"20世纪全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并选入国家文物局"十五"期间50处
大遗址重点保护项目之一,排名为第一类共同21处中的第8位。
环境优美
六、自然环境优美
香樟木处鄱阳湖与赣中丘陵过渡地带,属无震区。境内以平原低丘为主,构成从东南到西北呈马鞍形的倾斜走向。中部为
冲积平原,海拔20-40米,约占市域面积的41%;市内八水过境,形成滩涂近万公顷,水库、湖泊星罗棋布。
樟树地处
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5℃;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564.9mm;日照充足,全年日照率为43%;无霜期长,年均272天。土壤肥活,植被好,森林覆盖率在24.1%以上;域内无工业污染,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环境优美。
旅游
香樟木处赣中腹地,位于"千里
黄金水道"的
赣江之滨,素有"八省通衢,
四会市要冲"之称,区位条件优越,交通发达,是闻名全国的"药都、酒乡、商埠、盐化城",也是江南著名的旅游盛地。境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自然、人文景点众多。吴城商代遗址的发现,否定了
长江以南乃"荒蛮之地"一说,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为此,郭老欣然为这里的博物馆题写馆名,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国家拟投巨资进行大规模的保护开发。筑卫城遗址更是旷世罕见,是京九沿线现存最完整,历史最久远的一座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城。阁皂山为江南三大
道教名山之一,与贵溪龙虎山、南京茅山鼎立,是道教灵宝派发祥地。当年葛玄的炼丹炉、丹井仍依稀可辩,著名宫观大万寿崇真宫长年香火缭绕,朝拜者不绝,据此开辟的阁皂山旅游区为
宜春市重点旅游景区,常年游人如织。目前正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药都医药
保健旅游,适应了现代人崇尚健康,追求生态的心理,深受游客欢迎,已被
江西省作为全省旅游精品向海内外隆重推出。经过市委、市政府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市已开发了26处景点,三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成为
赣江之滨一颗日益升起的旅游明珠。
药文化旅游线简介"药不到
香樟木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樟树药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期葛玄在阁皂山采药炼丹开创樟树药业先河,唐,形成"药墟",宋,形成"药市",明代,川广药商"百里环至,肩摩于途",清康、乾年间,药码头千帆林立,"江湖连筏犯惊涛,药材捆载放征艘。"千百年的药业相继,繁衍昌盛,赢得"药都"美誉,孕育出药都特有文化景观。到药都朝拜三皇宫,祭祀历代药界祖先,祈求一生平安,生意兴隆;进百年药店,寻医把脉,望、闻、问、切,可诊百疾;探寻药都根源,追寻仙人葛玄、
葛洪踪迹弘扬道家医术;游药园,广识百草;观药都药史陈列馆,看历朝中药材炮制工艺、医药成就;街头观药景,中药材市场逛药市,购精品药材,吃食中奇珍、药中瑰宝之药膳,品药茶,喝药酒,洗药浴,作药物美容,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古文化旅游线简介
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江南古老的文明起源。观京九沿线现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城――筑卫城遗址,仰望高达20余米,经千年风霜洗礼岿然不倒的坚固城垣,再现远在4500多年前先民的活动生息;访闻名全国,打破"商文化不过
长江"诊断,否定长江以南为"荒蛮之地"一说的
吴城遗址,考证具有典型中原文化因素的陶窑、房基、墓葬、窑穴、水井、铸铜遗迹,追想3500年前吴城这江南繁荣城邑之貌;在郭沫若亲笔题名的博物馆中鉴赏包括刀耕火种原始农业阶段的石器、渔具、陶器、商代制作清湛,造型奇瑰、纹饰精美的青铜器以及历代玉器、金银古币、牙雕木刻、名人字画、古籍拓本自新石器至
清代的近1万件展品。了解五千年来
香樟木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阁皂山旅游区简介
阁皂山地处江西
樟树市东郊,周围绵亘二百余里,史称清江碧嶂。境内群山环抱,形似云天楼阁,层峦叠翠,色如
青蛤粉墨染,阁皂山就是以其形阁色皂而得山名。她是药都樟树药业的源头,为
道教圣地之一,
李治御封为"天下三十三福地",元代曾与
庐山齐名。以其山川之秀,宫观之丽,古迹之异,传说之神,药源之富吸引古今墨客文人争相游览,道家羽士归隐修真。
张道陵、葛玄、
葛洪、
颜真卿、孙思邈、
王安石、
朱熹、
文天祥、
解缙等都曾"躬临其盛",且多留有题章。饱览福地仙山,可追仙人踪迹,上天师坛、太极峰,可听天下名泉――九龙泉,望
唐朝巨松――六朝松,看宋代石桥――鸣水桥,赏元代桂树、明代
紫玉兰在桂宛宫,观
清代石坊――一天门,历游23处景点,一路聆听优美动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