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一般指拥有日本国籍的人或有和族血统的人。其主要由和族组成,在日本
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日本人通用日语,假名和汉字是日本的通行文字。
日本人在古代隋唐时期深受我国汉唐文化的熏陶,不管在朝廷制度、礼仪,还是服饰、茶道等各方面都有着浓厚的
中原地区元素。日本自己亦以“小中华”为荣。
简介
东亚日本的基本居民。主体为大和族。另在北海道有2万5千多阿伊努族人。属蒙古人种 东亚类型。使用
日语,语言系属未定,多数学者认为属独立的日本语系。受汉语影响极大。以东京话为标准语,在全国推广。信仰比较普遍,流行多种宗教。大乘佛教自6世纪经朝鲜传入后,迅速普及全国。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
明治维新以后曾被定为国教,全国城乡皆有神社。同时受到明朝儒教、阳明学的深刻影响。很多人都有神、佛并重的双重信仰,或同时兼信几种宗教。一般在生育、婚姻、节庆等现实生活方面遵照神
道教仪式;对丧葬、祭祀、法事等方面则遵照佛教信仰。民间多流行
祖先崇拜,信仰多神。
基督教于16世纪40年代传入
日本,信徒约占全国人口1%。此外还有新兴宗教二、三百种。
民族的来源
民族由来
关于日本人的民族来源,尚无定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特别是《
山海经》中有着若干记载。《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献典籍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川地形地貌、物产和民族分布,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
周代、
商朝、
夏朝直至先夏时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
炎帝时代
关于
日本岛居民的民族来源,学术界通常的说法是,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日本岛才开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从北方大陆移来的通古斯人,以后有
马来族从南方渡海而来,大约从公元前一千纪后半开始,就不断有中国和朝鲜人移居日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世纪的日本,考古学上称为绳纹式文化时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猎、捕鱼,居住在竖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周一良等主编,1962年)。
我愿意指出的是,历史上中国人从
亚洲大陆向日本岛的迁徙活动,并不限于一次,而且也不限于公元前一千世纪后半才开始。事实上,日本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
山海经》中有着丰富的记载。其中
周代文献《海内北经》明确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而《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根据上述能够见到的并且能够解读的远古信息来说,华夏居民向日本岛迁徙的重大活动,至少有如下数次。一、
大禹时代的迁徙活动:对
东海岛屿的考察
我在《山海经地理复原图注》(待出版)、全彩绘大画册《
经典图读·山海经》(孙晓琴图,王红旗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等专著中指出,《山海经·五藏山经》乃是帝禹时代(公元前2200年)的国土资源考察白皮书,其中《东山经》的第三条考察路线,记述的是今日山东半岛的胶莱平原(当时尚被海水淹没),以及东海的一系列岛屿,它们包括今天的大黑山岛、
济州岛、福江岛、下岛、
鹿儿岛市、
琉球群岛。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缩印在《经典图读山海经》的扉页)。
显然,
大禹时代的
地理大发现壮举(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地理考察活动),不能排除伴随有
中原地区居民向东海诸岛屿(包括
朝鲜半岛、
日本列岛)迁徙的可能。
黄帝时代
我在1983年撰写《追寻远古的信息》(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一书时,指出远古神话传说是人类在发明并广泛使用文字之前,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信息载体之一。其中,远古传说是对那个时代自然和社会事件的记录,远古神话则是当时的人及其后世的人对远古传说记录信息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利用信息传输学、
符号学、密码解读学的原理,对远古神话传说进行信息解读和复原再现,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为此,我曾经专门研究过符号学,并撰写出版了《生活中的神秘符号》(1992年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6年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更名为《
符号之谜》)、《生活中的神妙数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等专著。
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共工撞倒不周山、嫦娥奔月、绝地天通等远古神话传说(包括由此而演化的民间故事),我将它门解读为远古发生的“天地大冲撞”事件。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经典图读山海经》、《追寻远古的信息》、《神秘的星宿文化与游戏》(王红旗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年)、《新绘神异全图山海经》(孙晓琴图,王红旗文,昆仑出版社,1996年)等书,以及长篇论文《我们远古祖先经历过的天地大冲撞在民间留下的不灭印记》(待发表)。
关于
日本人自称和族(大和民族)的来源,《辞海》注谓:大和,日本之别称,简称和,本内五国之一,在今
奈良县辖境平安奠都,(公元794年)以前世世都此,故名。
“和”的字义甚多:《实用汉字字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解释为:温和,和谐,讲和,古代车上的铃铛,古代军队的营门,棺材两头的板,两数相加之数,衣带,跟随,相同,连,指日本(和族,
和服),姓氏,跟着唱,诗词的一种格式,和牌(麻将术语),和泥,和药,量词(煎药的次数)。《
辞海》(中华书局)解释为:相应也,平也,调也,解也,不刚不柔曰和,心不争也,温也,与也,小笙也,军门也,铃名,棺题曰和,和数,
日本之别称,姓氏,声相应也,调合也,和味也。综上所述,“和”的本义为相应,它是形声字,意为声相呼应。
“和”为姓氏用字著名者有羲和、和仲、和叔,他们是古代负责天文历法的官职。羲和的“羲”字,与“姜”字上半部分相同,可能有着共同的族意渊源(
伏羲,亦称伏羲、羲皇,可能也与天文观测有关)。《尧典》记有天文总管羲和,他手下有四名天文官,分别观测四方、四时、四季,他们是:羲仲(东,晨,春),羲叔(南,午,夏),和仲(西,昏,秋),和叔(北,夜,冬)。据此可知,羲有晨意始意,和有昏意随意(四时相应),羲和即日出日落、春来秋往。
生活习惯
日本人给人印象比较深的生活习惯有以下这些:
勤洗手
日本人喜爱清洁,从洗手做起。饭前便后洗手、回家之后要洗手,这都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日本自来水的洁净标准高,饮用生水不担心病毒或者细菌感染。
勤刷牙
日本人爱护牙齿,每次饭后有刷牙的习惯,不少日本人办公室里都要放一套牙具。还有不少日本人一吃完东西就会漱口刷牙。饭后刷牙,清除牙齿中食物的残留,对保护牙齿相当有益。
勤洗澡
日本人好洗澡,至少每天一次,一般是在临睡前泡澡,有助于晚上睡眠好,有的人还会在早上起床之后洗澡,甚至是留长发的女性,这样能在早晨出门时保持精神焕发。日本人喜欢泡温泉也是出了名的。去泡温泉前,大家都会自觉地在淋浴下把身体洗得很干净,然后再去温泉内浸泡。
勤换衣
日本的上班族,特别是女性,每天都要换内衣和外套,否则会被怀疑没有回家过夜。
不随地吐痰
研究证明,很多病毒和细菌藏在痰里。日本人认为,不随地吐痰,是尊重他人、同时也对社会负责的表现,代表着个人教养水平。日本人一般吐在随身带的纸巾上,然后扔进垃圾桶。在
东京,地上很少看得到痰迹,十分干净。
不边走边吃
在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场所吃东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街头食摊出售快餐食品,但买下后吃完再走才是有礼貌的。
鞠躬代替握手
鞠躬是日本人通行的礼节,国人之间几乎不握手,只有和外国人见面是才偶尔握握手。
说话轻声细语
日本人在公共场合一般不大声喧哗,说话轻声慢语,因此减少了唾沫横飞的现象。飞沫,可是传播不少呼吸道疾病的“凶手”呢,当然也是“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
香烟灰有专用袋
在日本,买香烟的同时还会收到店员附送的烟灰袋,有些商店中也会出售烟灰袋。这种小袋内有隔热铝膜的,可以放在衣袋里随身携带。在公共场所吸烟的时候,把烟灰烟蒂弹入袋子内,收集起来,然后再扔掉。
垃圾分类盛放
垃圾分类在日本尤其细致,住户必须按可燃和不可燃分别装入垃圾专用袋,垃圾也不是随时可以往外扔的,哪天可以扔可燃垃圾,哪天可以扔不可燃垃圾,每个街区都规定了时间和地点,然后由环卫工人收走后,送到垃圾处理厂,或再利用、或掩埋和焚烧。
朋友亲友串门较少
跟热情好客的中国家庭相比,日本人互相串门的情况相对少一些,也不太在家中接待客人,这大概是因为一般日本人的住房比较狭小的缘故吧。
主妇每日打扫卫生
日本一部分妇女婚后在家做全职主妇,她们日常活动范围不广,洒扫庭院就是重要的工作。房间里或是榻榻米或者是地板,主妇每天都会认真擦洗,就像《
聪明的一休》里那样。
日本人有送礼习惯
日本人讲究礼仪,有送礼的习俗。但一般送些对其本人没啥用途的物品,于是收礼人可以再转送。日本人喜欢中国的丝绸和名酒及中药,对一些名牌货也很喜欢,但对狐獾图案的东西则比较反感,因为
狐属是贪婪的象征,獾则代表狡诈。到普通百姓家作客,送菊花只能十五片花瓣,皇家徽章才有十六瓣的菊花。
团结和坚忍不拔
大多日本人都有较强的个人能力与团结能力。这让世界多国的人羡慕。——卖力工作的人们、努力学习的青少年、他们有梦想,团结、意志坚强、不屈不饶。
善于学习与汲取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与汲取的民族,公元646年,
孝德天皇推行“大化改新”,大量吸收中国文化,派遣“遣唐使”前往中国
唐朝进行学习,促进日本氏族制度瓦解,为日本的封建化奠定基础。公元1868年,
明治天皇推行“
明治维新”,在“文明开化”“和魂洋才”的思想指导下,大量吸收欧美文化,为日本迅速转变为
资本主义强国奠定基础。
战争历史
白村江之战
白村江战役,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海战,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交锋。
661年正月(农历,下同),日本齐明天皇和
天智天皇(后来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赴九州岛,欲统兵渡海西征,但齐明女皇因旅途劳顿,于当年七月病死,出征计划被迫推迟。八月,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及重渡海。九月,5000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662年正月,
日本向百济赠送大批物资。同年五月,日本将军率舟师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万人,唐朝也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五六月间,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实力锐减。
唐军与
新罗军队趁机调兵遣将,于八月十三日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至此,惨烈的
白江口之战拉开序幕。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将
刘仁愿、孙仁师与
金真德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唐将
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
扶余隆则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
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
唐朝水军不期而遇。《
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
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翌日,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讨对策。他们依仗兵力优势,妄言“我等争先,彼应自退”,遂未加整顿部署,便“率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结果,
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不得回旋”。《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
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白江口之战,促使
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至1592年
丰臣秀吉侵略
朝鲜)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
朝鲜半岛。白村江战败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
唐朝与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于是从664年起,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防线。其中,日本在九州的
太宰府市建“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坝,坝长1.2公里,底部宽80米,高十几米,外侧是一条5米深的水沟。为了保险,667年,日本将
首都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然而,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乘胜进军
日本本土。
白村江的战败,也加深了日本国内的阶级矛盾。人民群众对沉重的战争负担深为不满,守旧势力趁机向革新派施加压力。在守旧势力的攻势下,
天智天皇一方面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另一方面颁布法典,编制户籍,积极致力于内治,为奈良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白江口之战,是日本与
唐朝的一次直接较量,它确立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面对强盛的大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于是,
日本及时修正对外政策,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积极选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在白村江战役之前,日本已经派遣过4次遣唐使。但史实证明,白村江战役后,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频率、使团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最具典型意义的第7次至第10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4条船,五六百人,约是战前的两三倍。这一时期中日间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也最为兴盛,彪炳史册者很多。遣唐使作为
日本朝廷派遣的国使,政治上发展与
唐朝的睦邻关系,经济上交换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文化上积极吸取唐代丰富的典章制度,他们推动日本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壬辰战争
中日万历之战又名万历朝鲜之役,是四百年前发生在
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日本史书把万历朝鲜之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做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
朝鲜史书则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
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十六世纪末,丰臣秀吉结束了
日本长期割据的战国时代,统一了全日本。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丰臣秀吉为“关白”(摄政)。正如历史上所有完成统一大业的枭雄一样,丰臣秀吉也有一个很大的梦想,那就是野心勃勃的向亚洲扩张。
丰臣秀吉为侵略中国制订了战略计划。日本侵朝前一年,即万历十九年(1591年)六月,日本特使
宗义智曾通告朝鲜国王
李昖:“有意在明年春天假贵国道路进攻明国,届时还请多多包涵与协助!”
日本在数年内储备了大量的军粮、战船和
火器,矛头直指邻国朝鲜,试图把朝鲜的三千里富饶江山变为日本的一个行省,使之成为日本向亚洲大陆扩张的桥头堡。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企图在
亚洲实施它的大陆政策。
万历二十年(1592 年),
丰臣秀吉正式发布命令,以9个军共15万兵力(按:不同史料给出的兵力数不一,根据《日本战史》的说法,用于作战的陆军兵力共为9万多人),大小舰艇七百余艘,出征朝鲜。
先头部队是
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共1.8万人,分乘350艘舰船。四月十二日,渡过对马海峡后,翌日凌晨抢摊登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釜山朝鲜守军,迅速攻下了釜山。四日之内,
朝鲜海防重镇釜山、东莱、梁山等地相继陷落。其余沿海守军闻风而逃,朝鲜的海防线迅速崩溃。四月十八日,
加藤清正率第二军2.2万人、
黑田长政率第三军1.1万人也相继在南部海岸登陆。前三军登陆后,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
日本倾举国之军力,目的是速战速决,以强大兵力在短时间内控制朝鲜。
日本大军兵分三路向北部快速挺进。惊惶失措的朝鲜王廷,仓猝组织了8千人的朝鲜精锐在乌岭天险据守。朝鲜军队的布防尚未在乌岭山口展开,就被
小西行长迅速突破。
朝鲜将军申昱受命仓促集结了1万多人,在忠州背江与日军3 万人激战,全军覆没。随后,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沿途各道守军望风而逃。不几日日军已经到达王京汉城城下,朝鲜备边使李谥看到日军军容强盛,竟然慨叹说:“今日之敌,似如神兵!”此时汉城守城主将李阳元,竟把兵器沉入汉江,落荒而逃。五月二日,登陆仅十七日,日军便兵不血刃地进入朝鲜国都汉城。
日军稍事整顿,继续北进。守临津江之朝鲜军队,暂时使日军进攻受阻。日军佯装后撤,诱朝军走出工事,然后迅速反击将之击败。守
大同江之朝鲜军队,竟坐视日军徒步安然过江,不敢发一矢。随后开城、
平壤相继失陷。仅两个月零两天,朝鲜“浃旬之间,三都失守,八方瓦解”,三都(王京汉城、
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两个朝鲜王子被俘,朝鲜国王
李昖逃到
义州郡。处在绝望中的李忙派使臣向明朝求救。(按:朝鲜关于这段叙述时,用了这样的话,“因朝鲜人民奋起抵抗,日军进攻暂告停止。”三都十八道都给占了,当然没什么地方可进攻的了。)
五月二十六日,丰臣秀吉制定了征服
朝鲜及明朝的计划二十五条,其中几条为:“高丽都城已于(五月)二日攻克,所以,近期内需迅速渡海……此次如能席卷大明,当以
唐朝(明朝)关白之职授汝(指丰臣秀吉的侄子
丰臣秀次)。宜准备奉圣驾于大唐之京城,可于后年行幸,届时将以京城附近十国,作为
皇帝之领地。诸公卿之俸禄亦将增加,其中下位者将增加十倍,上位者将视其人物地位而增。……任汝(指秀次)为大唐关白,以京城百国之地封汝。
日本关白一职,将视大和中纳言与备前
丞相二人情况,择任之。”
六月三日,
丰臣秀吉下达了进攻明朝的命令。他煽动说:“如处女之大明国,可知山之压卵者也,况如天竺、南蛮乎?”丰臣秀吉把明朝比作任“猛汉”日本宰割的“处女”,可谓狂妄到了极点。侵朝日军将领也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日将
锅岛直茂请求丰臣秀吉把明朝大片领土赏封给他,
战国名将
伊达政宗写下了这样的狂言:“何知今岁棹沧海,高丽大明属掌中。”
日本对朝鲜的大举入侵,大大地震动了明朝。两个多月以来,明廷上上下下就是否应出兵援助朝鲜,争论不休。不少朝臣认为朝鲜太过无能,即使援助,也是”扶不起的阿斗“而以
兵部尚书石星为首的主战派则认为应御敌于国门之外,就在群臣争论不休的时候,一直不出来的万历皇帝却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一锤定音:宜速救援!
由于一开始过分的轻视日军的实力,明初最初只派了一支偏师前往朝鲜。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朝派辽东副总兵
祖承训率骑兵三千出征,误中日将
小西行长诱敌之计,冒进进入
平壤,随即陷入
巷战,被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骑兵和火力无法发挥出来,结果全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
消息传来,明廷好像炸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昂。此时主战派也罢,主和派也罢,纷纷要求明朝出动大军远征朝鲜。
朱翊钧命
宋应昌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急调
陕西省总兵
李如松(名将
李成梁之子)入辽,为东征提督,总体负责军事。
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4万精锐。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如下:
辽东精骑1万;宣府、
大同市各选精骑8千;镇、
保定市各选精锐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
四川省副总兵刘綎率
川军5千,做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
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
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
马刀和
长矛,同时也备有火铳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
神机营,以火铳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江浙兵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熟悉
戚继光传下的鸳鸯阵。
刘綎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夷族作战,
山地作战经验丰富。这4万军队在
宋应昌和
李如松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跨过了
鸭绿江,开进了
朝鲜。
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一月五日,大军进抵
平壤城下。平壤城易守难攻。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当时
日本守军为
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全部,第二军一部,以及部分新军(朝奸部队),共2万3千人,配备了
火绳枪等
火器。一月八日晨,平壤之役打响了。随着主帅李如松一声令下,金鼓声大作,喊杀声四起,明军开始攻城。明军劲弩齐发,巨炮齐轰,一时火焰蔽空,震天动地。
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铳日军却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明军火炮射出的
铅弹不断落入敌阵,给日军造成很大杀伤。日军战斗力非常顽强,拼命死守,火器兵手执火绳枪雨点般射向近距离攻城的明军。明军略微受阻,后续攻击部队继续攻城。
当时战况十分惨烈,
神机营参将
骆尚志冒险登城,腹部被滚石击中,仍然挺立不退。年近60的老将
吴惟忠,胸部中弹,犹自大呼督战。
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
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都置之不顾,愈战愈勇。主将如此奋勇,何况士卒!
祖承训率领的明军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日军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部署兵力。直到近距离时,日军才发现这是伪装为朝鲜军的明军,但此时明军手中的火铳开火,日军纷纷倒下,开始败退,芦门被明军攻破。
接着含谈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也相继被明军攻占。
小西行长一看大势已去,率领残兵退守城北一隅风月楼。入夜,日军自东南方向突破,渡过
大同江向王京退却。沿途早有
李如松部署的李宁和
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阵掩杀,击毙数百日军。
平壤的收复有着相当大的战略意义,整个
朝鲜半岛的战争形势就此逆转。
平壤之役是很典型的攻坚战,颇具近代化战争的特征。此役中明军有非常杰出的表现。
首先明军以优势兵力和火力主攻城西,另以奇兵伪装成朝军强攻城南,这种部署完全出乎日军的意料之外。
其次,城东给日军留出退路,使得日军无死守之志。
再次,明军动用了当时在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火炮,给日军以极大的杀伤和震撼。明军攻城时,曾有日将
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
小西行长,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阻,不战而退。
最后,在日军撤退路线上设有伏兵,使日军再受重创。
李如松就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
平壤之战超过其父
李成梁在
辽东任何一次战役。
万历二十五年(1595年)七月十五日,被日本人称为“海贼大名”的
九鬼嘉隆,率领庞大的日本舰队,偷袭了停泊在漆川岛(世济岛北端西)的朝鲜海军。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十一月,明军分兵三路:左路由
杨镐、
李如梅率明军1万2千人,朝鲜军4千人;右路由
麻贵、李芳春率明军1万1千人,朝鲜军3千人。左右路大军围攻据守
蔚山的
加藤清正。中路高策率明军1万1千人,一方面向南挺进,一方面采用打援战术,阻止
小西行长部支援加藤清正。
不难看出,这是个颇为周密的进攻计划。进攻蔚山的中朝军队总计三万余人,
日本加藤清正率部6千人(按:一说1万6千人)于蔚山城和蔚山南部的岛山据险扎营,严阵以待。
十二月二十三日,联军总攻开始。黎明前由游击摆寨为先锋,率步兵1千人,参将杨登山为后援,率精骑3千人,突袭蔚山城。城内日军大半被歼,摆寨佯退,诱敌深入,大败敌援军。日军逃回岛山,坚守待援。
第二天联军开始围攻岛山外围,游击茅国器率领河南步兵,连破日军新筑的外围三寨。这三道防线一破,日军坚壁据守,不敢复出。
时至中午,明军攻抵岛山寨下,裨将陈寅率领
戚家军,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攻坚,连破岛山寨二重栅门,就在明军将要攻击最后一重栅门时,眼看平壤大捷再次重演,明军的攻势
戏剧性的停下来了。
关于这个停顿,不同资料有不同的说法。《
中国全史》里说,
杨镐命令游击茅国器割敌首级报功,致使阵脚稍乱,攻击受阻。又称茅国器不愿居功,自行退兵,丧失了这个宝贵机会。《明史。
李如梅传》则称杨镐为了把军功留给后来的李如梅而鸣金收兵。无论如何,这次鸣金都与杨镐有关。
随后几日,明军久攻不下,战况没有任何进展。明军减员非常大,弹药供应也渐渐捉襟见肘。但虽然固守蔚山城和岛山的
加藤清正依旧困兽犹斗,却也已是弹尽粮绝,濒临绝境。
而十天后传来有利于日军的消息,
小西行长、
黑田长政、
岛津义弘率领援军五万陆续赶到。战场形势立刻发生变化,明军由攻势转为守势。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明军统帅部决定撤军。
然而,在日本援军的追击下,明军撤军失控,阵营大乱。《明史。李如梅》载,李如梅的辽东骑兵部队,率先逃奔,致使各营溃散,兵败如山倒。
《明史。
杨镐传》、《明史记事本末》、《中国全史》等书载,明军溃败是由于主帅杨镐策马先逃引起,这种说法最不可信。事实上,3万人大军的撤退,不可能是主帅一人率先逃奔引起全军溃败。关于杨镐的历史记述都是后来撰写,由于杨镐对明与后金萨尔浒之战的惨败负有主要责任,因而使得他在史书里也对朝鲜之役承担了过多的责任。
最符合逻辑、最接近事实的是,明军撤退过程中组织调度失控,致使全军溃败。据说此次溃败,明军、朝鲜军一路死伤无数,血流成河。
蔚山战役,明朝和朝鲜联军惨败,日军惨胜。联军伤亡人数约为2万人,日军也付出了约1万人的代价。
日军虽解
蔚山之围,但却无力恢复早期的进攻态势,而日军内部主张撤退的声浪却逐渐高涨起来。
小西行长认为,日军虽取得了蔚山之战的胜利,但长期来看,日军无法守住这些沿海要塞。
勿庸置疑,前方战事不利,给远在
日本的
丰臣秀吉以很大打击。内外交困的丰臣秀吉于万历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郁郁死去,给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划上了一个悲剧的句号。
他留下一首辞世歌:“随露珠凋零,随露珠消逝,此即吾身。
大阪的往事,宛如梦中之梦”,毫无不可一世之态。丰臣秀吉一死,大臣们决定:密不发丧、自
朝鲜撤军。九月五日,五大老以丰臣秀吉名义,指示在朝各军,“争取最体面的议和”。
丰臣秀吉的死,给日本撤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实际上日军当时非但已经完全无力再次占领朝鲜,连自保都已成了问题。日军确定于十一月十五日(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全线撤军。
日军撤退过程中,明军乘势追击。东路军麻贵攻入岛山、西浦,追击
加藤清正,在日军溃退中斩敌2千余。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刘綎攻夺栗林、曳桥,斩获甚多。
日军驻顺天之小西行长部第二军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一日起开始撤退。
然后驻泗川、
南海、固城之日军,依次到
巨济岛集结,候船回国。当时联军封锁了出海路,日军第二军无法撤走。
此时,驻泗川、新城之日军第五军主力,在
岛津义弘率领下,与从南海开来之宗义智部船队会合。两支船队会合后,共有兵力1万余人,舰船五百余艘,于午夜开始通过
露梁海峡。
陈璘、
李舜臣获悉日援军西进的情报后,立即命老将邓子龙驾三艘巨舰为前锋,埋伏于露梁海北侧。陈率
明朝水师主力为左军,泊昆阳之
独岛与水门洞港湾内正面阻击日军,待机出击;以李舜臣率朝鲜水师为右军,进泊
南海之观音浦,待机与明军夹击日军。
十一月十二日午夜战斗打响,联军三面合围,在露梁海域与日军展开东亚近古时代规模最大的海战。及至天亮,日军死亡人数以万计,第五军主力几乎全部被歼,舰船也几乎全部被击毁击沉。
岛津义弘后率只50余艘战船突围而去。这一战中,联军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李舜臣、邓子龙皆战死。
露梁海战后,日军退回
日本,朝鲜半岛残余日军也基本都被消灭。不久,明军全部撤出朝鲜。
《明史》称万历朝鲜之役的胜利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无法否认这场战役的意义,如果日本在这个时期彻底占领了朝鲜,恐怕侵华战争也不会拖延到二十世纪了。
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军一样,
丰臣秀吉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甲午战争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是
日本一手挑起的。是日本对曾经的恩人——中国(大化改革),一次深深的伤害。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这时在清廷内部,以
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是年
慈禧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
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
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
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
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
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
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
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午后二时全部撤离战场。其二为
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
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
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
火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
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
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
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
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
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
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
北洋水师参加战斗的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的军舰则有12艘。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
日本比、
赤城号航空母舰、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伤,管带
邓世昌为保护旗舰,下令向敌先锋舰
吉野号防护巡洋舰猛冲,以求同归于尽,不幸中敌
鱼雷,200余人牺牲。下午,北洋舰队10舰中,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
铁甲舰依然奋勇搏战,并重创日本旗舰松岛。战至下午五时半,日本舰队撤离战场。
平壤、
黄海战后,日本方面广造舆论,大肆渲染胜利,更加刺激了其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而在清朝方面,身负军事指挥重任的
李鸿章则夸大失败,以进一步推行其消极避战方针,同时
慈禧的主和也渐趋明朗化。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
辽东半岛进行,有
鸭绿江防之战和
金旅之战。
鸭绿江防之战开始于10月24日,是清军抗击日军入侵中国国土的首次保卫战。当时部署在鸭绿江北岸的清军共八十二营,约两万八千人。清政府任命
宋庆为诸军总统,节制各军。日军进攻部队是
山县有朋大将统率的第一军,包括
桂太郎中将的
第三师团和野津道贯中将的
日本陆军第五师团,共三万人。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宋庆虽负节制诸军之名,各军实则不服调度,而且士气不振,将领多无抗敌决心。是日午前十一时,日军先于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过江成功。当夜,日军又在虎山附近的
鸭绿江中流架起浮桥,清军竟未觉察。25日晨六时,日军越过浮桥,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
马金叙、
聂士成率部奋勇还击,因势单力孤,伤亡重大,被迫撤出阵地。日军遂占领虎山。其他清军各部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26日,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九连城和
东港市(今
丹东市)。在不到三天内,清朝重兵近三万驻守的鸭绿江防线竟全线崩溃。
金旅之战也开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日本第一军进攻
鸭绿江清军防线的同一天,
大山岩大将指挥的第二军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旅顺后路上的花园口登陆。日军的登陆活动历时十二天,清军竟坐视不问。11月6日,日军进占金州(今辽宁金县)。7日,日军分三路向
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早已溃散,不战而得大连湾。日军在大连湾休整十天后,开始向旅顺进逼。当时旅顺地区清军有七统领,
道员龚照玙为前敌营务处总办,有“隐帅”之称,共辖三十三营,约一万三千人。18日,日军前锋进犯土城子,
徐邦道指挥拱卫军奋勇抗御,将日军击退。是日,龚照玙竟置诸军于不顾,乘
鱼雷快艇逃往
烟台市。19日,
黄仕林、
赵怀业、
卫汝成三统领也先后潜逃。21日,日军向旅顺口发起总攻。22日占领旅顺口并血洗全城。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
北洋水师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
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
威海卫之战和
辽东战役。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其时,威海卫港内尚有北洋海军各种舰艇二十六艘。1895年1月20日,
大山岩大将指挥的日本第二军,包括
佐久间左马太中将的
第二师团和
黑木为桢中将的
第六师团,共两万五千人,在日舰掩护下开始在荣成龙须岛登陆,23日全部登陆完毕。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
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英勇抵御,壮烈牺牲。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
大寺安纯少将中弹毙命。由于敌我兵力众寡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被敌人占据,
丁汝昌坐镇指挥的
刘公岛成为孤岛。连日来,日军水陆两路配合,先后向刘公岛和威海港内
北洋水师发动八次进攻,均被击退。在此期间,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
伊东祐亨曾致书丁汝昌劝降,遭丁汝昌拒绝。5日凌晨,旗舰定远中雷搁浅,仍做“水炮台”使用,继续搏战。10日,定远弹药告罄,
刘步蟾下令将舰炸沉,以免资敌,并毅然自杀与舰共亡。11日,丁汝昌在洋员和威海营务处提调
牛昶昞等主降将领的胁迫下,拒降自杀。洋员和牛昶等又推署镇远管带
杨用霖,出面主持投降事宜。杨用霖拒不从命,自杀殉国。12日,由美籍洋员浩威起草投降书,伪托
丁汝昌的名义,派广丙管带
程璧光送至
日本旗舰。14日牛昶昞与
伊东祐亨签订《刘公岛降约》,规定将威海卫港内舰只、刘公岛炮台及岛上所有军械物资,悉数交给日军。17日,日军在
刘公岛登陆,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辽东战役持续的时间很长。自日军突破清军
鸭绿江防线后,连占凤凰城、
岫岩满族自治县、
海城市等地。清政府调
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授以指挥关内外军事的全权,并任命湖南巡抚吴大澄和
宋庆为帮办,以期挽回颓势。从1895年1月17日,清军先后四次发动收复海城之战,皆遭挫败。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进犯,3 月4日攻占牛庄,7日不战而取
营口市,9日又攻陷
田庄台镇。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
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
马关条约》的签订随着战争的失利,清政府进一步加紧了乞降活动。2月11日,决定派
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
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
条约的主要内容为:①中国承认
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中国将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④开放沙市、
重庆市、
苏州市、
杭州市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
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⑦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
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侵华战争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
东北地区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
日本侵略军在
北平市西南的
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8月13日,日军又进攻
上海市,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
中国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
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
广州市、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
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
中国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
淞沪会战、
忻口战役、
徐州会战、
太原会战、
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
台儿庄大捷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
华中地区的大片领土,
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
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
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在此阶段,
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
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在日本政府的诱降下,
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
汪精卫公开投降。1940年3月,他 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组织伪军,协同
日本侵略军进攻抗日根据地。同时,
中国国民党的反共倾向也日渐增长,
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 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
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解放区战场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是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
华中地区、
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与此同时,
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
河南省、
湖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省等省的大部分和
贵州省的一部。1945年,
八路军、
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
东北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1945年5月,
苏联红军柏林会战,
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
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
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
广岛市、
长崎市投掷了两颗
原子弹。
1945年9月9日,中国陆军司令
何应钦在南京陆军司令部礼堂接受日本侵略军参谋长小林浅三递交的投降书
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
东北地区。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
八路军、
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
昭和天皇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
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
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9日,在南京陆军总部举行的
中国战区受降仪式上,
日本驻中国侵略军总司令
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至此,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
东北地区、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此外,
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其中1800多万人死亡,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因此大部分中国人痛恨日本人。
养生之道
健身意识
日本已连续12 年成为全世界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日本,百废待兴,许多人怀里揣着冷饭团、喝着生酱油去修建
海底隧道和高架桥梁。在恶劣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里,普遍矮小体弱的日本人意识到了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随后,日本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对国民提出:“加强运动,达到热能的平衡”、“养成户外活动的习惯”、“充分活动身体,进行合适的运动”等等。强烈的健身意识成为日本人长寿的重要基础。
健走运动
在日本,三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人每日健走。值得注意的是,健走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已经从“追求健康”转变为“乐在其中”。有研究显示,步行健身走能加速血液循环,延缓大脑衰老,且在步行中能亲近大自然——室内看不到或乘车时一瞬即逝的风景,听不到的鸟叫虫鸣,感受不到的风吹云走,都将成为步行中发掘自然奥秘的惊喜。
饮食丰富
日本人长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饮食均衡。其饮食特点可以总结出以下方面:
食物种类多,数量少
日本的饮食精细,均是鱼、肉、蔬菜、
豆类、水果和
米面,都用小碟、小碗盛装,花样繁多。这样,每顿饭虽然吃得不多,但能保障摄入多种营养成分。
一日三餐有蔬菜
面包和沙拉、米饭和菜肴一起吃,确保
纤维素和
维生素的吸收。
每日营养均衡
日本人每天吃牛奶和乳制品,女性比男性多吃一倍。牛奶、酸奶里含有丰富的
蛋白质、钙、
维生素a 和维生素B 等成分。每天都吃鱼,而且吃鱼多于吃其他动物肉。鱼中含有能使
细胞新生的
核酸,还有使血液变清、流通更畅的物质,可预防
心肌梗死,使人们更好地吸收动物蛋白质。每天吃一个
鸡蛋,且和米饭一起吃。鸡蛋里含有人体必不可少的8 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等。米饭中缺少一种叫
甲硫氨酸的物质,而鸡蛋中却不乏该物质。二者一块吃,会使人体更好地吸收米中的蛋白质,并控制饭食的热量。每天都吃一次如豆腐之类的豆制品。豆制品含有植物蛋白、
纤维素、氨基酸、
维生素,而且易消化,可防老防病。每天吃一次海藻。每天吃水果,确保身体
维生素c 的摄入。
控制摄盐量
日本人很注意用盐量,常用适量的醋、
芥末、辣椒和
香辛料等调料代替盐,使菜的味道加浓,而摄盐量又不至于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