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
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
猴痘(mpox,MPX)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1958年,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猴子身上发现了该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猴痘病毒。
根据基因序列差异可将猴痘病毒分为中非西非两支。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猴痘疫情主要分布于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全年均可发病,绝大多数为男性,病死率为1%~10%,其中儿童感染者病死率最高。人感染猴痘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烧、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根据2022年5月的猴痘诊疗指南,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和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猴痘大部分预后良好。
1970年在刚果(金)发现首例人类猴痘。2022年猴痘疫情最先被英国在当地时间2022年5月7日发现。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全球共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向世卫组织报告了超过8.7万例猴痘病例,死亡病例达到140例。 2023年8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关于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有效期6个月。2023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世界卫生组织分别于2022年和2024年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命名
人类感染猴痘病毒最早于1970年在刚果(金)(原扎伊尔)出现,自此将该疾病命名为猴痘。为了不产生种族主义和污名化语言,2022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将猴痘病毒的名字由首选术语“mpox”作为猴痘的同义词,monkeypox和mpox这两个名称同时使用一年,一年后逐布淘汰monkeypox 一词。同时WHO将前刚果盆地中非)分支称为分支I,将前西非分支称为分支II。
分型
根据基因序列差异可将猴痘病毒分为中非(刚果盆地)分支和西非分支(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前刚果盆地(中非)分支称为分支I,将前西非分支称为分支II),分支II又分为IIa和IIb两个亚分支。IIb 分支已出现较多亚分支,包括 A.1、A.2 和 B.1 等亚分支。
病因
危险因素
密切接触啮齿动物或患者、接种天花疫苗超过十年以上,和儿童未接种过天花疫苗。
病原体
猴痘病毒是猴痘感染的病原体。猴痘病毒的形态与其他正痘病毒相似,其病毒颗粒呈砖形或椭圆形,大小为200nm×250nm,有包膜,病毒颗粒中有结构蛋白脱氧核糖核酸依赖的RNA多聚酶基因组为双链DNA,长度约197kb。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
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对氯间二甲苯酚戊二醛甲醛多聚甲醛等敏感。
发病机制
专家目前认为猴痘病毒发病机制可能包含四种:
流行病学
流行分布
猴痘病毒全年均可发病,以6月~8月为高峰期。猴痘的流行地域广泛,主要高发于非洲中部和西部分热带雨林地区,共涉及共11个非洲国家,如喀麦隆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刚果(金)等,其中刚果民主共和国流行率最高。在多数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刚果民主共和国曾出现猴痘的暴发。2003年,非洲以外国家首次出现人感染猴痘疫情发生在美国,共发现53例猴痘病例。2022年5月6日至7月15日,全球共发现12333例猴痘病例,覆盖62个国家,主要流行于欧洲地区,其中西班牙2835例,德国1859例、英国1856例。美国有1813例。非洲只有加纳(18例),南非(3例),摩洛哥(1例)。亚洲国家2022年6月20日开始也陆续出现猴痘病例。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无重症、无死亡病例。其中分支I猴痘病毒比分支II在人之间的传染性更强,临床也更严重。非流行国家部分病例是分支II。
从2022年1月1日到2023年7月11日,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共累计报告88288例确诊猴痘病例,其中包括149例死亡病例。
2023年8月1日至31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501例猴痘确诊病例。
2023年11月1日至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80例猴痘确诊病例。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啮齿动物密切接触者(如宠物商店与养殖场工作人员等)以及未接种过牛痘疫苗的人,尤其是儿童。绝大多数猴痘病例为男性,平均年龄约37岁,特别是男同性恋、双性恋等有男男性行为者为高风险人群。部分猴痘病例具有非洲地区的旅居史,绝大多数病例没有疫源地旅行史。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接种天花疫苗超过10年以上者和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2021年以前的猴痘疫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传播,所引发的人传人疫情传播链较短,主要为儿童及青壮年的散发病例及聚集性疫情,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26日,全球多国暴发的疫情主要在男男性行为人群(Menwho have sex with men,简称MSM,指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男性)中经性接触传播,大部分病例为青壮年男性。
2024年,科学家在刚果东部发现了一种被称为Ib型分支的猴痘新毒株,初步研究发现新毒株似乎更容易通过日常密切接触传播,且大多数感染者是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对于这一新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塔里克·贾萨雷维奇(Tarik Jašarević)表示,此次在刚果暴发的猴痘疫情中15岁以下儿童受影响最大,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与成年人和老年人相比,他们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这种病毒;他们在拥挤的环境中与可能患病的家庭成员有密切接触。
发病率及死亡率
发病率为临床罕见,病死率为1%~10%,其中儿童感染者病死率最高。早期的流行病学资料主要来自1970—1979年的相关资料,47例人感染猴痘病毒患者中,病死率高达17%,续发率为3.3%。1981—1986年,在刚果(金)建立了猴痘的主动监测项目,共发现338例猴痘病例,病死率为10%。由于大多数人没有接种天花疫苗以及病毒本身的变化,可能造成病例数的急剧增加,但缺乏有效的证据。1996—1997年,刚果发现了419例猴痘病例,病死率为1.5%。猴痘的总体病死率为8.7%,其中西非分支病毒感染者的病死率为3.6%,刚果盆地分支病毒感染者的病死率为10.6%。2022年至2023年7月26日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区病例的病死率约为0.1%。
病理生理学
病毒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感染皮肤、呼吸道及血管上皮细胞。同时,播散到周围淋巴组织繁殖,引起淋巴结肿大。病毒侵入机体血液后可运行至全身皮肤进行繁殖,病理表现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肿胀呈空泡状,可见气球样变及网状变性,局部棘层松懈或水泡形成,在水泡周围表皮内可见小圆形边界清楚的包涵体,真皮毛细血管扩张,单核细胞在真皮乳头浸润。
传播机制
传染源
猴痘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灵长目(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
人主要通过处理感染的动物或适用未经煮熟的感染动物的肉、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或血液等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或与感染者较长时间近距离接触通过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感染。此外,病毒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通过精液等液体的性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猴痘的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临床表现类似天花,但较天花轻,儿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展为重症。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根据病程进程可分为前驱期、出疹期、结痂期。
前驱期
猴痘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出疹期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面部和四肢皮疹较躯干更为多见,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皮疹数量从数个到数千个不等;也可累及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猴痘不同分期皮疹特点如下:
结痂期
皮疹出现至结痂脱落约2-4周。痂皮脱落前仍具有传染性。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凹陷性瘢痕是患者最常见的长期后遗症。
并发症
部分患者尤其是10岁以下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其中继发细菌感染比较常见,可表现为蜂窝织炎、脓肿、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化脓性淋巴结炎、咽后壁脓肿、脓毒血症以及感染性休克。消化道并发症表现为呕吐或腹泻,可导致重度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脑炎表现为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眼部感染可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症状和体征:急性发热(>38.5℃),淋巴结肿大、头痛、肌痛、背痛、虚弱等临床症状,并且其临床表现不能用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麻疹手足口病、皮肤细菌性感染、播散性淋球菌感染、梅毒等解释。可通过一般检查和病原学检查进一步确诊。
检查项目
一般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升高,血小板正常或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血尿素氮水平降低、低蛋白血症等。
病原学检查
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在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等标本中可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酸检测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检测是实验室检测的首选方法,基因测序技术进一步为病毒变异分析及溯源提供支持。由于猴痘病毒血症持续时间较短,因此不提倡常规采集患者血样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
采集皮疹、疱液、痂皮、口咽或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病毒培养可分离到猴痘病毒。病毒培养应当在三级及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
荧光抗体法
放射免疫法
放射免疫法是将核素分析的高灵敏度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相结合,以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物的标记免疫测定方法。有以下三种类型:
诊断指标
疑似病例
出现猴痘临床表现者,同时具备以下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就是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且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培养分离出猴痘病毒就是确诊病例。
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史对猴痘的鉴别诊断非常关键。出现皮疹时,要详细观察的分布及形态特点,结合其他临床表现,首先要与感染发诊性疾病,如天花、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手足口病、疱疹性瘭疽、、梅毒、革登热、疥疮等鉴别。此外,还要与过敏性疾病(包括接触性皮炎丘疹性荨麻疹药疹等)、炎症性疾病(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过敏性紫癜等)、肿瘤性疾病(包括大疱性朗格汉斯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和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等)鉴别,具体如下:
治疗
治疗原则和目的
对于猴痘尚无特异治疗药物和方法,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为主。对于疑似病例需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转运至专业传染病治疗机构进行严格隔离观察,至皮疹结痂消退。
一般治疗
患者要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脉血氧饱和度、疼痛分级、观察患者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注意并发症的出现。对于早产及小婴儿,应加强营养、喂养及护理等,监测生长发育。
对症支持治疗
皮肤和/或黏膜管理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部清洁,避免抓挠皮损部位,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但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如皮肤疱疹破溃,酌情予以硼酸溶液或0.5%呋喃西林溶液湿敷;瘙痒症明显着,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使用抗组胺药;如伴有口腔黏膜病变,建议每日使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酌情使用氯己定漱口液,1岁以下患儿可采用棉签蘸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擦拭;伴有生殖器或直肠肛门病变者,建议使用温水坐浴缓解症状。
积极控制高热
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常用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同时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对于6月龄内的婴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发生高热惊厥的患儿需及时予止惊治疗。
缓解疼痛症状
如因头痛、皮损或淋巴结肿大导致疼痛明显时,可酌情使用镇痛药物。轻中度疼痛者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重度疼痛者使用曲马多或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曲马多仅限于>6个月的患者使用。
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无可适用于猴痘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天花的抗病毒药物可能对治疗猴痘病毒有益。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将特考韦瑞口服剂型用于治疗成人和体重大于等于13kg的儿童。经实验室研究证实布林西多福韦可通过抑制DNA聚合酶来抑制猴痘病毒的复制。但对于上述两种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一步验证。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建议严重猴痘病毒感染者可以尝试使用布林西多福韦或西多福韦;重症或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的患者以及出现眼部、口腔及其他特殊部位(如生殖器肛门)感染的猴痘患者可扩展性使用特考韦瑞
牛痘免疫球蛋白治疗
对于重症或无法接种天花疫苗的严重免疫缺陷患者进行暴露后预防,可考虑给予静脉注射牛痘免疫球蛋白。
并发症治疗
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如酌情使用3%的硼酸溶液或1:5000的呋喃西林溶液湿敷,或外用0.5%新霉素软膏或2%莫匹罗星软膏。初始口服抗菌药物应覆盖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并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整。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出现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给予氧疗或机械通气,如有明确的病原感染,可选择相应的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治疗。
心理支持治疗
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支持、疏导和相关解释工作,根据病情及时请心理专科医师会诊并参与疾病诊治,必要时给予相应药物辅助治疗。
合并症治疗
有基础疾病者(如先天性心肺气道疾病、慢性心肾疾病、营养不良、遗传代谢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等)易出现重症且死亡率高,应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审因论治”“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治。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临床症见高热、痘疹密布、咽喉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
预防
疫苗接种
目前预防猴痘主要采用天花疫苗,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宣布消灭天花后,各国对天花疫苗的储备及研发主要以反恐为目的。2019年美国食品药监局批准丹麦Bavarian Nordic公司生产的非复制型天花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可用于高暴露风险的成人,这是目前全球唯一获批可用于预防猴痘的疫苗。现阶段不提倡大规模接种疫苗来预防猴痘。只推荐高暴露风险人员及伴有免疫缺陷的人接种。
非药物性干预措施
一般采取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猴痘爆发流行期间,识别、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建议非必要不进口啮齿类和灵长目,限制或禁止非洲猴痘疫情流行地区的啮齿类、灵长类动物进出口贸易。对携带或邮寄动物加强检疫。
个人预防措施
预后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历史
发现史
1958年,猴痘病毒首次被发现于丹麦实验室猴子身上。1970年,非洲刚果(金)发现首例人感染猴痘病毒,并且是一名9月龄的男童。
流行史
1996—1997年,刚果(金)发现419例猴痘病例。由于只在非洲流行,并没有引起全球重视。
2003年,美国发现53例病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2018年开始,英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发现来自尼日利亚的旅客中有猴痘感染者。
中国内地2023年6月2日—6月30日新增106例猴痘感染病例,其均为男性。其中101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他们中的96人发病前21天内有男男性接触史。同年9月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检测情况显示,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8月新增报告501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首次报告5例女性病例。9月1日-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305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北京42例、广东省40例、浙江省38例、江苏省32例、广西壮族自治区16例、四川省13例、重庆市12例、湖北省12例、辽宁省11例、湖南省11例、陕西省9例、山东省9例、河北省8例、天津市7例、上海市6例、河南省6例、福建省6例、黑龙江省5例、安徽省4例、吉林省4例、云南省3例、山西省3例、江西省3例、内蒙古自治区1例、贵州省1例、海南省1例、宁夏回族自治区1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11月1日至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80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12例、北京10例、上海市8例、江苏7例、浙江省5例、湖南5例、四川4例、福建省4例、安徽4例、辽宁3例、吉林3例、海南3例、广西3例、湖北2例、重庆1例、山东1例、内蒙古1例、江西1例、河南1例、贵州1例、甘肃省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报告猴痘病例数超过1.56万例,已超过2023年病例总数,其中死亡病例达537例。
2023年6月起,深圳市地区开始出现猴痘病毒的持续本土流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研究团队迅速建立了临床研究队列。这次研究纳入了92例病例,分别占广东省和深圳市同期报告病例数的30%和66%。人口学特征显示,所有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30岁,56.5%的患者同时确诊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治疗史
自1996年开始,西多福韦(CDV,也称为 Vistide)被批准用于临床,用于治疗患有艾滋病(AIDS)患者的巨细胞病毒(CMV)视网膜炎。许多动物模型和体外实验也报告了西多福韦治疗正痘病毒的有效性,包括牛痘、鼠痘和猴痘。
2018年,替考维马被批准用于治疗天花,因为研究表明它对人类是安全的,对感染类似病毒的动物也有效。一项针对猴痘人群的试验表明,替考维马(每天两次,口服2周,每次600毫克)不会引起副作用,并且病毒脱落和疾病持续的时间更短。
人们用布林西多福韦在动物身上做了大量研究,证明其对双链RNA病毒(包括痘病毒,如猴痘病毒)的抗病毒功效。2021年,布林西多福韦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许可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的人类天花疾病。但是研究表明布西多福韦与猴痘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有关,需要在人体中进一步研究布西多福韦对抗猴痘病毒的功效。
公共卫生
2022年6月,非复制型疫苗Jynneos(MVA-BN)和复制型疫苗(ACAM2000)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预防猴痘的疫苗。
2022年5月6日至7月15日,全球发现12333例猴痘病例。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猴痘疫情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后在2023年5月12日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022年10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组成的四方合作机制正式发布《“同一个健康”联合行动计划》。
2023年7月26日,为进一步做好猴痘防控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同国家疾控局制定并印发《猴痘防控方案》。
2023年8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布《关于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要求:一、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人员,如接触过猴痘病例或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肌痛、淋巴结肿大、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等症状,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海关卫生检疫人员将按规定程序采取医学措施并开展采样检测;二、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地区)且有被污染或有被污染可能的航空器、船舶、集装箱、货物,应按规定程序接受卫生处理。有效期6个月。
2023年9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024年8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自2022年起第二次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研究进展
2022年7月,中国计量院成功研制猴痘病毒假病毒标准物质,可用于开发检测试剂盒。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并获得欧盟CE认证。该试剂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可准确鉴别猴痘病毒。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首席科学家杨晓明团队成功研发了全球第一个针对猴痘的候选mRNA疫苗VGPox1-3。
歌礼制药临床前研究显示ASC10-A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猴痘病毒和类SARS病毒均具有强效抗病毒活性。
2023年7月,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复制缺陷型猴痘疫苗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
参考资料
猴痘诊疗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07-21
猴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07-20
猴痘.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2023-07-20
mpox.ICD-10 官网.2023-07-20
mpox.ICD-11官网.2023-07-20
猴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07-21
..2023-08-11
..2023-08-11
..2023-08-11
Mpox (monkeypox).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23-07-21
广东一地92名猴痘患者均为男性. 广东广播电视台-新浪微博.2024-09-01
..2023-08-06
2022年猴痘流行特点及研究进展.今日头条 北京疾控中心.2023-08-10
关于印发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的通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08-10
关于印发猴痘防控方案的通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08-10
目录
概述
命名
分型
病因
危险因素
病原体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流行分布
易感人群
发病率及死亡率
病理生理学
传播机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前驱期
出疹期
结痂期
并发症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检查项目
一般检查
病原学检查
荧光抗体法
放射免疫法
诊断指标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和目的
一般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皮肤和/或黏膜管理
积极控制高热
缓解疼痛症状
抗病毒治疗
牛痘免疫球蛋白治疗
并发症治疗
心理支持治疗
合并症治疗
中医治疗
预防
疫苗接种
非药物性干预措施
个人预防措施
预后
历史
发现史
流行史
治疗史
公共卫生
研究进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