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
蒙古语:ᠬᠥᠯᠥᠨ ᠪᠤᠢᠢᠷ ᠬᠡᠭᠡᠷᠡ,英语:Hulun Buir Grassland),因呼伦湖和
贝尔湖而得名,是中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位于
呼伦贝尔市西部
大兴安岭以西,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至呼伦湖西岸的低山丘陵,经纬度范围:115°E~126°E,47°N~53°N;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呼伦贝尔草原有3000余条河流,500余个湖泊,主要有
海拉尔河、
伊敏河、
莫尔格勒河等河流,呼伦湖、贝尔湖、呼和诺尔等湖泊。
呼伦贝尔草原处于
额尔古纳市——
兴安盟微板块上、鄂霍茨克缝合带和大兴安岭——
黑河市——贺根山缝合带之间,地质构造主要包括德尔布干断裂、
海拉尔区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演化过程以海拉尔盆地为主。呼伦贝尔草原属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温-2.6~1.8℃,多年平均降水量250~350毫米。地形总体上呈东高西低,
平均海拔714.4米,以高平原、低山丘陵为主。呼伦贝尔草原呈现出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野生动物400多种、鸟类295种;地表植被以草原植被为主,
维管植物有1352种,由东向西为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不同地带。
二三万年前,扎赉诺尔人创造了呼伦贝尔原始文化;公元前209年后,匈奴、鲜卑、回纥、突厥、戛斯、
辽朝、
女真族相继统治呼伦贝尔;12世纪,成吉思汗统一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是成吉思汗及其祖先的家乡,被称为“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中国游牧民族的摇篮”。
呼伦贝尔草原有工业、旅游业、农林牧渔业等产业结构;其中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并以采矿、发电、农牧产品加工业为主;旅游业、畜牧业次之。2020年呼伦贝尔草原主要地区生产总值59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37.37亿元。截至2019年,呼伦贝尔地区居住着汉、蒙古、
达斡尔族、鄂温克、
鄂伦春族等42个民族;主要行政区人口截至2023年约为72万人,
汉族、
蒙古族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呼伦贝尔草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中俄边境旅游区,以及诺干湖景区、呼和诺尔旅游景区、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
金帐汗蒙古部落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10月,呼伦贝尔草原被《
中国国家地理》和全国34家媒体共同评选为“
中原地区最美草原”。2023年7月14日,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项目被列为
内蒙古自治区优质文旅产业项目。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极易受
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等原因,加上气候变化的推动;产生了草地沙化、矿业污染以及
鼠害等环境问题。为保护环境,
呼伦贝尔市确立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实施三北防护林、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天然草场退牧还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等重点工程,实施鼠害治理、回填矿坑、草地恢复等保护措施。
命名
呼伦贝尔草原因呼伦湖、
贝尔湖而得名。草原名称来源于一个传说:一个名叫呼伦的姑娘和
蒙古族名叫贝尔的男子为一对恋人。有一天出现了恶魔
莽古斯为祸草原,呼伦为消灭莽古斯而牺牲,化作浩荡的大湖;悲痛万分的贝尔则化做一池清湖,草原从此恢复了生机;草原上的人们为了感谢纪念呼伦和贝尔,就把这片草原命名为呼伦贝尔草原。
位置境域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
呼伦贝尔市西部,
大兴安岭以西,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至呼伦湖西岸的低山丘陵,经纬度:115°E~126°E,47°N~53°N。呼伦贝尔草原是牧业四旗
新巴尔虎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
陈巴尔虎旗、
鄂温克族自治旗和
海拉尔区、
满洲里市及
额尔古纳市南部、
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总称。草原由东向西横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不同地带,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
历史变迁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
中亚造山带的东段、华北克拉通和西伯利亚克拉通之间,属于中国
东北地区地区的地理单元。包括呼伦贝尔草原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的构造作用与演化与环太平洋构造系统有关,中~晚中生代之后,主要受古
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封闭控制影响。呼伦贝尔草原的
海拉尔区盆地面积约为44200平方千米,为草原最大地质构造单元,演化以海拉尔盆地为主。
古生代~中生代
古生代时期,呼伦贝尔草原所处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次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兴——蒙洋位置上。
西伯利亚地区板块向南扩张,形成德尔布干断裂、
赛音山达——海拉尔——呼玛断裂;早二叠世末,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形成兴——蒙造山带;晚二叠世~
三叠纪,受
亚洲构造域所产生的南北向挤压作用影响,形成东西向挤压褶皱带、冲断构造系及山间盆地群;
侏罗纪——早白垩世,
扎赉诺尔区坳陷和嵯岗隆起形成雏形。
古近纪~新近纪
古近纪时期,海拉尔盆地区域发育处于萎缩阶段;盆地闭合后发生较长时间的隆起,使盆地区域经历了准平原化的过程,之后沉积的新近系在海拉尔盆地区域广泛发育。新近纪时期,海拉尔盆地区域进入张裂期,构造活动性增强;呼伦湖盆在此期间形成,隆起带两侧发育断阶状构造。晚中生代——古近纪发育的海拉尔盆地区域的各次级坳陷在新近纪内进一步沉陷并普遍为新近系所覆盖;新近系时期,海拉尔盆地区域构造与现代基本吻合。
地理特征
气候
呼伦贝尔草原属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半干旱区域,年均温-2.6~1.8℃,全年无霜期80~110天,春季多大风,夏季短暂、温暖,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呼伦贝尔草原的
降水主要来源于
太平洋夏季风带来的湿润空气,但地处内陆、季风水汽被
大兴安岭阻挡,导致年降水量较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250~350毫米。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自东向西递减,呼伦贝尔草原降水最少的为呼伦湖、
克鲁伦河,降水量为250毫米以下。
呼伦贝尔草原受蒙古高压、季风环流和地形因素影响,降水季节性变化明显,夏、秋季节多雨,降水多集中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80%左右;冬、春季节少雨雪,降水30~5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左右。蒸发量大、气候干燥,造成呼伦贝尔草原春旱严重,具有十年九春旱的特点。
地质
地质构造
呼伦贝尔草原处于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上、鄂霍茨克缝合带和大兴安岭——黑河——贺根山缝合带之间,地质构造主要包括德尔布干断裂、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
海拉尔盆地,整体呈北东方向展布,南北长180千米,东西宽260千米,面积约为44200平方千米,行政区划包括
海拉尔区、
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右旗、
鄂温克族自治旗、
陈巴尔虎旗等。其为中国北方典型的北东向中
新生代断陷群盆地,盆地凹陷以箕状断陷为主,断陷具有平行展布的规律,整体向西倾滑;盆地断陷期上
地壳以简单剪切变形为特征;盆地中东部断陷在南北向上以右行雁列式分布,平面上表现出点阵式展布的总体特征。
拉布达林盆地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盆地南部为呼伦贝尔草原,盆地内发育
得尔布干河、
根河、
海拉尔河、
伊图里河和
额尔古纳河等。地形上呈北西、北东高,南西、南东低之势。为内蒙——
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断坳盆地,以德尔不干断裂为西界,呈北东向长条状展布于德尔布干断裂的东侧,长约210千米,宽约57千米,面积14660平方千米。
德尔布干断裂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坡的呼伦贝尔草原,呈北东向延伸,在中国境内长90千米。该断裂岩石露头稀少,地表极少见到断裂痕迹;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之中,控制了大兴安岭西坡晚中生代火山岩、金属矿床以及含油气盆的地形成和分布。
地层特征
呼伦贝尔草原的海拉尔盆地为面积最大地质构造单元,地层结构以海拉尔盆地为主;白垩系海拉尔盆地发育可分为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和青元岗组。
铜钵庙组为灰白色、杂色砂砾岩,浅灰色、棕红色泥岩,泥质
粉砂岩。南屯组一段:为黑色
油母页岩加厚层泥岩、浅灰色粉砂岩;二段:为深灰色泥岩与深灰色粉砂质泥岩互层,夹粉细
砂岩,是
海拉尔区盆地的主要的储油层段。
大磨拐河组一段:以厚层状呈黑——灰黑色泥岩、夹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浅灰色粉、细砂岩为主。二段:深灰色泥岩与灰白色粉砂岩、中、细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多数凹陷含煤层,是储油层段之一。
伊敏组发育湖、沼相粉砂质泥岩、暗色泥岩、细砂岩及煤层,含丰富的植物、叶肢介化石。青元岗组在海拉尔盆地分布比较普遍,岩性为紫红色,灰绿色砂泥岩,砂砾岩,有孢粉、
介形亚纲、
轮藻、
腹足类动物等化石。第三系:主要为松散的灰白、灰褐色
砂岩、棕黄色粘土岩、绿色和深灰色泥岩互层,底部为厚层状杂色砂砾岩。
矿产资源
呼伦贝尔草原有、铅、锌、铜、、煤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丰富,以
褐煤矿为主,主要分布于
海拉尔区盆地内,保有资源量1527亿吨,居
内蒙古自治区第二。
呼伦贝尔草原有国家规划矿区:
扎赉诺尔区矿区,主要矿种为煤,面积120.7平方千米;伊敏矿区,主要矿种为煤,面积1422.18平方千米;
新巴尔虎右旗甲乌拉矿区,主要矿种为铟、铅、锌,面积606.32平方千米。战略性资源保护区:
陈巴尔虎旗特兰图勘查区,面积219.71平方千米,有341774万吨煤炭;
新巴尔虎左旗鹤门勘查区,面积57.67平方千米,有86021万吨煤炭。
地形地貌
呼伦贝尔草原地形总体上呈东高西低,
平均海拔714.4米,以高平原、低山丘陵为主。呼伦贝尔草原被山地和丘陵所环抱。东部与东南部地势较高,为中低山丘陵地带,海拔多在700~1000米;中部为波状起伏的
呼伦贝尔市(
海拉尔区)台地高平原,位于中低山丘陵地带西南,高平原中有3条大沙带和零星沙丘堆积。草原的大部分河流两岸有宽展的
冲积平原,平原间多形成下湿地和沼泽地,冲积平原地势低洼,呼伦湖和
贝尔湖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低洼中心。
呼伦贝尔沙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主要由4条沙带组成,分别是位于
海拉尔河沿岸的沙带,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并存在部分流动沙丘及风蚀坑;中部苏敏诺日古道、滚诺尔等古河道分布沙带,主要以新月形沙丘链为主;南部以呼和诺尔为界,沙带分为东西两部分,以沙丘链为主;东南部
伊敏河沿岸分布的沙带,分布有大量流动沙丘,属于现代风成沙丘。风蚀坑在各个沙带均有分布,且多处于沙带边缘、平缓草地及起伏沙地。
水文
呼伦贝尔草原的河流,按径流补给类型分类属雨雪混合型河流,河床多由沙质或沙砾石组成。伦贝尔草原河流的上下游年径流总量差异较小,有些年份下游的年经流量小于上游。
乌尔逊河、
克鲁伦河、
辉河、
莫尔格勒河宽度一般在20~50米,水深较浅、比降较小。呼伦贝尔草原的河流冬季严寒封冻期较长,一般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1~3月为稳定封冻期,无地表径流,河道多出现连底冻而断流的现象;每年4月的春季冰雪消融,流量逐渐增加。
呼伦贝尔草原有3000余条河流,500余个湖泊,属
额尔古纳河水系,为干旱、半干旱水文区,草原内主要有
海拉尔河、
伊敏河、辉河、莫尔格勒河、克鲁伦河、乌尔逊河等河流;以及呼伦湖、
贝尔湖、乌兰泡、呼和诺尔等湖泊;此外,还有呼伦沟、水泉沟、老四号沟、西山沟、布鲁嘎那河等
季节河。
主要河流
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旧唐书》称望建河、《蒙古秘史》称额尔古涅河、《元史》称也里古纳河;河长970千米,流域面积15.77万平方千米,发源于
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大兴安岭西麓吉鲁契那山;河流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呼伦贝尔市
新巴尔虎左旗、
陈巴尔虎旗、
额尔古纳市,其左岸属
俄罗斯,右岸为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属
国际河流;流域内为呼伦贝尔草原,地势平坦开阔,河网不发育,多湖泊沼泽。
海拉尔河
海拉尔河,是
额尔古纳河的最大支流,位于呼伦贝尔市,
流域面积为54000平方千米、长度1430千米;发源于
乌尔其汉镇镇,干流自东向西流,流经呼伦贝尔市的
海拉尔区、
陈巴尔虎旗和
满洲里市。海拉尔河属于典型的草原游荡型河流,河水每年不规则流动,形成草原湿地地貌,动植物群落多样,是呼伦贝尔草原的重要河流。海拉尔河沿岸的草原湿地中蕴藏着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能防止土壤沙化,净化水质,释放
氧气以调节大气组分,丰富的植物为各种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
伊敏河
伊敏河,长度359千米,上游为山地林区,河流宽度20~50米,中下游河流为丘陵和草原地带,河宽50~80米,流域面积22647平方千米;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西南部,属于
海拉尔河流域,为海拉尔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
鄂温克族自治旗苏河屯蘑菇山,自南向北流经鄂温克族自治旗红花尔基镇、
巴彦托海镇,在
海拉尔区汇入海拉尔河;其支流多分布于右岸,较大支流有维纳河、苇子坑河、
锡尼河和
辉河。
莫尔格勒河
莫尔格勒河,又称
莫尔格勒河、莫日根河等,系
蒙古语音译,意为“弯弯曲曲的河”或“碰头河”;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陈巴尔虎旗境内,全长290多千米,发源于
大兴安岭西麓;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呼伦贝尔草原,注入呼和诺尔湖后流出,汇入
海拉尔河。
莫尔格勒河为涌泉汇聚而成,流经之处多是杳无人烟的山地、草原,河水洁净、晶莹;河道狭窄、弯曲,被
老舍(舒庆春)先生誉为“天下第一曲水”。
主要湖泊
呼伦湖
呼伦湖,又名
呼伦贝尔湖,蒙语意为海一样的湖,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呼伦贝尔市,为吞吐性湖泊,是中国第四大
淡水湖、中国纬度最高的湖泊,属于
额尔古纳河流域湖泊。呼伦湖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至东北方向,
湖长93千米,最大宽度41千米,平均宽32千米,湖周长447千米,面积2339平方千米,最大水深为8米,平均水深为5.7米,蓄水量138.5亿立方米,是构造成因的矿化度受环境影响较大的
淡水湖。
2002年1月,呼伦湖及其周边水系被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2年11月被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呼伦湖区气候温凉,是避暑佳境,呼伦八景为:水上日出、湖天蜃楼、石桩恋马、玉滩淘浪、虎啸呼伦、
象山县望月、芦荡栖鸟、鸥岛听琴。
贝尔湖
贝尔湖,“贝尔”
蒙古语意为雄水,位于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贝尔苏木境内,是中、蒙两国界湖。贝尔湖主要是集纳东南流来的
哈拉哈河水而成的吞吐湖,湖泊呈椭圆状,长40千米,宽20千米,面积628.78平方千米,其中大部分在
蒙古国境内,西北部40.26平方千米为中国所有,湖水为淡水,一般深度在9米左右,湖水最深处50米以上。贝尔湖的银海岸与蒙古国隔湖相望,因湖内盛产鲤鱼、
鲇形目、
𩾌𩷕白鱼等丰富鱼类,以“贝尔
全鱼宴”闻名中国内外。
贝尔湖景区于2003年开发建设,有300米长的天然浴场,以及木刻楞多功能厅、俄式
木制别墅、民族特色蒙古包多功能厅等设施,还有民族特色鲜明的骑马、摔跤、射箭、乘勒勒车等活动项目。
土壤
呼伦贝尔草原有栗钙土、
风沙土、暗色草甸土、漂
灰土、黑钙土等,其中的栗钙土地带,几乎占据整个呼伦贝尔草原,为典型草原地区,包括新巴尔虎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
满洲里市、陈巴尔虎旗西部、鄂温克旗和海拉尔区中西部;黑钙土地带,分布在额尔古纳市南部、陈巴尔虎旗、海拉尔区、鄂温克旗东部、牙克石市西部,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
生物多样性
呼伦贝尔草原拥有的草原动物种类和数量繁多,使草原呈现出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动物
呼伦贝尔草原有野生动物400多种,占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动物总数的70%以上,国家一级、二级和三级野生动物和受自治区保护的野生动物品种有30多种;哺乳动物52种,隶属于6目17科,其中
翼手目、
食肉目、啮目数量为多。野生裘皮毛动物主要有:
水獭亚科、
草原旱獭、
紫貂、
赤狐、
黄鼬、貉、水貂、
驯鹿、黄羊等;以
鹿科动物为主的药用类野生动物有:
马鹿、
驼鹿、驯鹿、獐子、
东方狍等;两栖类动物有8种,其中
花背蟾蜍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栖类动物。冠名蒙古的代表性动物群落有:
蒙古马、
蒙古牛、
蒙古狼。
鸟类
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鸟类
栖息地和东部内陆鸟类迁徙的通道,拥有天鹅、雁、鸭、鹭、
丹顶鹤、白鹤、
黑鹳、
大鸨、
金雕等鸟类295种,分属17目49科,受国家保护的鸟类有60多种,代表性鸟类为
银鸥,主要分布于呼伦湖和
贝尔湖地区。
啮齿类动物
呼伦贝尔草原啮齿类动物有近50种,主要有:
长爪沙鼠、黑线仓鼠、布氏田鼠等,鼠科类约32种,其中布氏田鼠数量最多,为呼伦贝尔草原害鼠的优势种;其繁殖力强、
种群数量庞大、分布集中,种群具有爆发性增长和快速性衰退等特点。
植物
呼伦贝尔草原地表植被以草原植被为主,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长有
羊草、
针茅、苜蓿、
冰草等120多种营养丰富的牧草。呼伦贝尔草原具体包括地带性草地类型的
草甸草原类、典型草原类,非地带性草地类型有山地草甸类、低地草甸类以及沼泽类;
维管植物有1352种,隶属108科468属,分别占
内蒙古自治区草地维管束植物科属种的84.4%、70.3%和53.7%。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全国
主体功能区划将呼伦贝尔草原牧区被列为:草甸生态功能区。
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西部,处于中、蒙、俄三国交界地区,1992年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年正式命名: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属于野生动物类型、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草原生态系统类型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由呼伦湖(
呼伦贝尔湖)、
贝尔湖(中国部分)、
乌尔逊河、
克鲁伦河入湖口、乌兰诺尔、
新达赉湖及其附近草原组成。
保护区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典型草原动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是进行鸟类生态学研究、
湖泊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研究的理想场所,同时,保护区还是丰富的天然物种资源基因库,是拯救和保护物种的储存库,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新巴尔虎右旗巴尔虎黄羊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新巴尔虎右旗巴尔虎黄羊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境内,1998年建立、2001年12月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面积5283.88平方千米,是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黄羊及其栖息生境为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借以生息的环境,在保护区栖息的野生动物中,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32种。其中的黄羊不仅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还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2、3万年前,扎赉诺尔人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原始文化;公元前209年,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公元1世纪,拓跋鲜卑族南迁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
海拉尔河、
伊敏河、根河和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在之后的100多年的时间里,取代匈奴的统治建立鲜卑部落联盟。此后,
鲜卑族的余部
室韦部落和回纥、突厥、黠戛斯以及
辽朝的契丹、
金朝的
女真族相继统治呼伦贝尔草原。
公元8世纪中叶,
成吉思汗的祖先乞颜·孛儿只斤氏族的首领
孛儿帖·赤那将自己的部落南迁到以腾汲思海(呼伦湖)为中心的呼伦贝尔草原。公元12~13世纪,成吉思汗经历1201年
特尼河大战、1202年阔亦田大战、1202年灭塔塔尔之战等战争后,统一呼伦贝尔草原。
元朝灭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退守蒙古草原,
元顺帝的后裔和拙赤·哈撒尔的后裔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直至归附
后金。
中华民国时期,包括呼伦贝尔草原在内的岭西地区于1912~1920年实行地方自治,1920年后重归
黑龙江将军辖区统辖。抗日战争时期,
东北地区沦陷后呼伦贝尔草原为
兴安北省统辖,属伪满洲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呼伦贝尔市自治省政府成立,1948年改称呼伦贝尔盟,归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
人口和民族
呼伦贝尔被誉为“
蒙古族的发祥地”“中国游牧民族的摇篮”;10000年前,古人类——扎诺尔人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
呼伦贝尔市的原始文化;公元前200年至现代,匈奴、东胡、
鲜卑族、室韦人、突厥、回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少数民族均在此生活过。
截至2019年,呼伦贝尔地区居住着汉、蒙古、
达斡尔族、鄂温克、
鄂伦春族等42个民族。呼伦贝尔草原人口集中在
海拉尔区、
满洲里市、
新巴尔虎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
陈巴尔虎旗、
鄂温克族自治旗6个主要行政区,截至2023年约为72万人,
汉族、
蒙古族在6个主要行政区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为主要民族,还有回、朝鲜、鄂温克、
鄂伦春自治旗、
俄罗斯等数十个民族。
截至2022年,海拉尔区2022年末总人口288505人,少数民族人口67380人,其中以蒙古族最多,为38842人;此外还有
回族、
满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俄罗斯族等民族。满洲里市户籍人口170783人,居住着蒙、汉、回、
朝鲜、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等20多个民族。
截至2023年,
陈巴尔虎旗总人口5.05万,有
汉族、
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25个民族。
新巴尔虎右旗总人口3.5万人,由汉族、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回族、满族等14个民族构成,其中,蒙古族人口29430人,占总人口的83.63%。
新巴尔虎左旗总人口41299人,少数民族人口33196人,占全部人口的80.4%,其中蒙古族人口32118人。
鄂温克族自治旗有21个民族,总人口13507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0526人,占总人口44.8%;鄂温克族人口12057人,占总人口8.93%。
考古活动
谢尔塔拉墓葬遗址
1998年9~10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工作队与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
海拉尔区(今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谢尔塔拉墓葬进行正式发掘,清理出不同规格古墓葬10座,出土了陶器、桦皮器、木制器、矛、弓、箭、箭囊、刀、马鞍、马衔、耳坠、镯、人面形饰等200余件。谢尔塔拉墓葬遗址属呼伦贝尔草原公元9~10世纪的
室韦遗存,为研究呼伦贝尔草原
晚唐至
五代十国时期的室韦遗存,提供了一批科学发掘考古新资料。
哈克遗址
2003~2008年,考古队发掘了位于原海拉尔区
哈克镇、
海拉尔河西岸的哈克遗址,遗址属于以狩猎采集为主的
新石器时代及古代游牧民族的聚落遗址,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年代在距今8000~7000年前后,第二阶段相当于汉代前后,第三阶段年代相当于公元8~10世纪前后。发掘出新石器时代椭圆形房屋1座、平地掩埋的墓葬5座二次葬、14座灰坑、3处用火遗迹、2处蚌堆和3处祭祀坑等遗迹;出土大量石核、石叶等细石器、素面或绳纹陶器、骨器和玉器等。
岗嘎墓地
2014年,
呼伦贝尔市联合考古队对
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岗嘎墓地进行了系统钻探和正式考古发掘,探明古墓葬86座,是呼伦贝尔草原截至2014年规模最大的古墓群;岗嘎墓地年代为公元8~10世纪,属于《旧唐书·室韦传》记载的的“蒙兀室韦”的墓地。墓地出土的独木棺,是《元史·祭祀志》以及中国明朝人
叶子奇在《
草木子》所记载的蒙古皇族使用的葬具。2015年1月9日,岗嘎墓地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2014年中国六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呼伦贝尔石板墓
2019年,考古队开始对呼伦贝尔市
新巴尔虎右旗额尔敦山地区石板墓进行正式发掘,发掘出一位3000多年前的女性遗骸,在一处被盗掘的墓葬中发现了另一具凌乱的男性遗骸;除人类遗骸外,还发掘出动物牲畜殉葬坑,4颗用作祭祀的马头排成一排,
吻部朝东。另外,还发掘出巨石长矛、用于佩戴的牛牙、草窝以及各类珠宝。
赭石彩绘岩画
2021年5月9日,呼伦贝尔博物院副院长赵龙江、新巴尔虎左旗博物馆
馆长关荣在进行联合春季文物巡查时,首次发现位于新巴尔虎左旗
嵯岗镇伊和乌拉山一处巨大独立岩石上的石彩绘岩画;2023年,
呼伦贝尔市博物院研究人员经过两年的考察和研究,将其正式确认为赭石彩绘岩画。岩画绘于岩石北端朝北壁面的居中部位,距离地面约150厘米,高约180厘米;有岩画的岩面明显平整,似人工修整,向内凹陷,边缘呈方形,上、下、左边缘十分清晰。
交通运输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呼伦贝尔市西部,包含在呼伦贝尔市公路交通网内。呼伦贝尔市的公路交通以
海拉尔区、那吉镇为枢纽,以国道111线北京——
加格达奇区、国道301线
绥芬河——
满洲里市,和省道黑河——
黑山头城址、拉布大林——阿木古郎、满洲里——阿拉坦额莫勒等国
省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边防、
专用公路为脉络的公路交通网。
呼伦贝尔草原还有适宜旅游的公路:中俄边防公路,北起
室韦,向南并入海满一级公路可直达满洲里,长约400公里,共分为北、中、南三段;以及
陈巴尔虎旗的漫水公路。
经济发展
呼伦贝尔草原的经济有工业、旅游业、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业等产业结构;其中以工业为主导产业,旅游业、农牧业次之。
畜牧产业
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以牧业四旗:
新巴尔虎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
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主要发展地区,是牲畜存栏量最多的地区,主要牲畜为羊、牛、猪3种。牧业四旗2020年发展情况为:陈巴尔虎旗牧业年度牲畜头数147万头只(匹),奶产量8.1万吨、肉产量1.7万吨。新巴尔虎左旗牧业年度牲畜头数118.56万头只,肉、乳产量分别超过2万吨和5万吨。鄂温克族自治旗牧业年度牲畜头数100万头只。新巴尔虎右旗牧区现代化试点——芒赉畜牧专业合作社净收入完成376万元。
2018年成立的
鄂温克族自治旗的
锡尼河西苏木巴彦胡硕嘎查基地,以草原短尾羊养殖作为主导产业,该品种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年版)》。2021年,呼伦贝尔草原羊肉、
黑木耳分别获得中国绿色农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和中国绿色农业十大蔬菜地标品牌,呼伦贝尔草原羊肉和秀水乡大米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旅游开发
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拥有原生态草原资源和丰富的民俗资源,其中以原始的
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较为突出,蒙古族歌舞是草原旅游产品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因素,是草原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其民间竞技和游艺民俗事项很多,分为体力竞技和脑力竞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以及很强的参与性、文化性。
呼伦贝尔草原的旅游季节性鲜明,春、秋、冬季是草原旅游淡季;夏季(7~9月)是草原旅游旺季。夏季最佳旅游时间为5月中旬至9月中旬;冬季冰雪最佳旅游时间为11月至次年的2月中旬。
2019年,
陈巴尔虎旗接待游客205.1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
新巴尔虎左旗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旅游收入6.4亿元;
新巴尔虎右旗接待游客55万人次,旅游收入4.4亿元;
鄂温克族自治旗旅游收入7.26亿元。2020年,
满洲里市接待游客3410万人次,旅游收入570亿元。
2023年7月14日,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了内蒙古自治区文旅产业项目招商推介会,将“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项目”列为优质文旅产业项目。景区建设项目总投资5.5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地区旅游产业收入增长,可展现草原文明全景、提升草原魅力、弘扬游牧文化;预计实现年均接待游客量50万人次,年均利润突破3000万元。
工业企业
呼伦贝尔草原
新巴尔虎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
陈巴尔虎旗、
鄂温克族自治旗和
海拉尔区、
满洲里市6个主要行政区,呼伦贝尔草原工业以采矿、发电以及农牧产品加工为主。2020年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生产总值:595.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8.3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337.37亿元。
新巴尔虎左旗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6家,其中重工业企业4家,均为发电企业;轻工业企业2家,具体为肉食加工企业及乳制品加工企业。地区生产总值29.5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22963.14万千瓦时,鲜冷藏肉产量806.42吨,乳制品产量1356吨。
新巴尔虎右旗2022年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其中有色金属采选业5家,肉制品及副产品
加工业6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家,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3家。还有
中国黄金集团、
大庆油田、
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盛达集团、
呼伦贝尔市查干矿业公司、神华国华(呼伦贝尔)风电公司等大型工矿企业。
鄂温克族自治旗2021年1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15.22亿元,鄂温克族自治旗生产原煤4216.17万吨,发电231.54亿千瓦时;肉制品生产799.96吨,同比增长77.9%。
海拉尔区2022年有规上工业企业26家,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两大行业占海区工业总产值84%;还有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工业企业。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脆弱,极易受
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过度放牧、不适当的开垦和耕作等原因,加上气候变化的推动,使其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丧失、生态屏障的作用逐渐减弱,并影响到中国东北、华北甚至全中国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建立和维持。
鼠害
呼伦贝尔草原分布最广的鼠类主要有布氏田鼠、
蒙古黄鼠、
长爪沙鼠和
东北鼢鼠等,这些鼠类大量啃食牧草,破坏牧草根系,抑制牧草生长,严重时造成牧草大量死亡。呼伦贝尔草原鼠害是造成草场退化、沙化,引起春季风沙肆虐的主要原因之一;布氏田鼠在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温性典型草原危害最严重,截至2022年,布氏田鼠主要分布在
新巴尔虎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
陈巴尔虎旗三个牧业旗,合计危害面积占
呼伦贝尔市危害面积的90%左右。2008年,呼伦贝尔市草原新巴尔虎右旗出现大面积的
鼠害,受灾面积810万亩,占全旗可利用草场的40%,其中460万亩为重灾区。
矿业污染
2020年7月,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呼伦贝尔市督察发现,呼伦贝尔草原陈巴尔虎旗境内的草原上仍存在大量废弃取土、采石坑,草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治理修复工作进展缓慢。全旗原有历史遗留的111处取土、采石坑,其中绝大多数未取得相关审批手续,总面积近5010亩。
草地沙化
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在呼伦贝尔草原两次大量开垦草原,诱发草原大面积沙化。1989年呼伦贝尔草原的沙漠化及潜在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为8065平方千米,2000年为20893平方千米,2004年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3052平方千米、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11061平方千米。沙漠化土地中的呼伦贝尔沙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核心区域,呈不规则状分布,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
环境保护
鼠害治理
2018—2022年,
新巴尔虎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
陈巴尔虎旗累计投入飞机347架(次)、大型器械5664台(套)、车辆25125辆(次)、技术干部39759人(次)、劳力67375人(次),累计完成草原布氏田鼠鼠害防治5503.78万亩,防治效果80%以上,有效提高了草原牧草返青率。
回填矿坑
呼伦贝尔草原陈巴尔虎旗历史遗留的111处取土、采石坑,截至2020年完成11处废弃取土、采石坑及其周边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治理面积378亩,占全部采坑面积的6.18%,尚有100处采坑未完成治理。
草地恢复
截至2020年,呼伦贝尔草原
陈巴尔虎旗完成退化放牧场、严重沙化草原等生态修复国家试点项目8.3万亩,完成已垦林地草原退耕还林还草5.35万亩,完成草原治沙、改良飞播等项目20万亩,草原植被盖度明显提高;申请列入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名录1家,完成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11处。截至2020年,
新巴尔虎左旗实现草畜平衡1352万亩,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修复35.8万亩,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69.4%。截至2020年,
新巴尔虎右旗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退化打草场生态修复、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等项目,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60.5%,生态功能明显好转,完成重点区域绿化5000亩、义务植树5万株。
沙地治理
2009年,
呼伦贝尔市公共公益项目“一号工程”启动,开始治理草原沙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腹地的
新巴尔虎左旗,占
呼伦贝尔沙地总面积的60.4%,以构建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呼伦贝尔沙地西部防线为目标,围绕“生态立旗”发展战略,整合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造林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退牧还草等各项重点生态工程,推进草原生态环境建设。
具体采用设置机械沙障、生物沙障等治理措施,2004年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土地面积1950多万亩,2019年为1819.5万亩,沙地面积15年减少130多万亩。
政策规划
截至2014年,呼伦贝尔市已经确立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在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三北防护林、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天然草场退牧还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建设与保护等重点工程,大力开展人工
种草、高产饲料地种植、草地补播改良、草地围栏等保护与建设。
截至2022年,呼伦贝尔草原
陈巴尔虎旗划定“三区三线”,编制完成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全面落实了林长制、草长制、河湖长制,实施草原生态建设修复、营造林等重点生态工程73.6万亩,接续治理历史遗留废弃采坑227处。总投资1400万元的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的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项目均已竣工。2022年5月~2023年5月10日,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全面开展工作,通过采取培训、实地踏查、旗市区自验、盟市复验等措施,对包括呼伦贝尔草原在内的呼伦贝尔全市草原进行保护建设工作,并全部通过
内蒙古自治区验收。
风景名胜
呼伦贝尔草原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
新巴尔虎右旗、
新巴尔虎左旗、
陈巴尔虎旗、
鄂温克族自治旗和
海拉尔区、
满洲里市;包括诺干湖景区、
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等、满洲里市的中俄边境旅游景区、呼和诺尔旅游景区、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
金帐汗蒙古部落、
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等。
诺干湖景区
诺干湖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诺干诺尔林场,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景区面积62平方千米,以诺干湖为核心景观,以周边原始
樟子松林、草原、湿地、丘陵等为依托建造,是呼伦贝尔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旅游基地之一。
诺干湖景区有九大特色景点:迎宾大门、碧湖景区、渔村部落景区、月亮湾景区、湿地景区、水库大坝观光景区、草原之家景区、牧人新村和房车宿营地;景区娱乐项目包括骑马、射箭、沙地卡丁车、水上自行车、脚蹬船、垂钓、森林观光、民族歌舞演艺、
全羊宴仪式、祭敖包、
篝火晚会等。
呼和诺尔旅游景区
呼和诺尔旅游景区,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湖畔,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3年被评为“全国农(牧)业旅游示范点,拥有700平方米的多功能蒙古包式游客中心,以及草原自然生态观光、访牧户、骑马乘驼、套马、训马表演、祭敖包、
歌舞表演、摔跤、垂钓、湿地观鸟等一系列
旅游活动项目。
景区是巴尔虎
蒙古族的聚居地;呼和诺尔为
蒙古语,汉语意为:青色的湖;景区草原
植被覆盖率95%以上,可在夏季开展观光、避暑、
生态旅游和冬季开展冰雪旅游。
中俄边境旅游景区
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景区是
呼伦贝尔市第一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华埠大街23号,景区由国门景区、套娃景区组成,汇集中国红色文化、俄罗斯风情文化、蒙元文化、边贸文化。国门景区的标志性景观包括国门、中共六大展览馆、41号界碑、红色秘密交通线遗址、红色旅游展厅等;套娃景区以满洲里和
俄罗斯相结合的历史、文化、建筑、民俗风情为理念建造,包含主题园区、主题娱乐、主题酒店三大板块。
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
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992年成立,位于
海拉尔区西山。景区原为西山风景区,
清代被列为
呼伦贝尔市八景之一(沙埠古松),公园总面积141平方千米,分为南园、北园、西园和后备资源区。
公园以
樟子松(又名海拉尔松)天然林为主要景观,有百年古松1000余棵;景观还有名人峰、树王(海拉尔国家森林公园内最古老、最粗壮的樟子松,树龄约400年)、根坡(盘根错节的樟子松裸根)、望松亭等。南园内有距今9000年的北方草原细石器时期
文化遗址,曾出土过石针、石刀、箭尖、陶扁等。有沙松山阵地等侵华日军工事遗址多处。
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
巴尔虎蒙古部落景区,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第一家走进人民大会堂获得表彰的草原景区;是呼伦贝尔地区唯一家以展现原生态巴尔虎民族、民风、民俗为特点的大型民族风情旅游景点。
景区分为中心区、民族竞技表演区、民族娱乐活动区、民族歌舞表演区、牧民生活体验区,截至2023年,景区可以同时容纳2000人就餐、400人住宿,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服务。
金帐汗蒙古部落景区
金帐汗蒙古部落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呼伦贝尔市唯一以游牧部落为景观的旅游景点,始建于1994年,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陈巴尔虎旗莫尔格勒河畔。景区是以部落样式为主体,聚集了以
蒙古族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民俗民风、宗教艺术、餐饮等综合旅游服务景区,主要有鄂伦春撮罗子、七星帐蒙古包群、达斡尔山庄等景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园区位于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海拉尔铁路三中西北,园区在原
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上建立,是集爱国主义、
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一体的军事主题红色旅游景区。面积6平方千米,包括海拉尔要塞遗址博物馆、地面
军事遗址复建、地下工事遗址三部分。
相关文化
饮食文化
呼伦贝尔草原的历史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呼伦贝尔多元的饮食文化,其中包括
蒙古族、鄂温克族等民族的饮食文化,有水煮南屯牛排、呼伦贝尔包山羊、香薰羊小腿、酱香牛窝骨、香煎呼伦湖白鱼、炸秀丽白虾、肉末柳蒿芽等多种特色菜肴。
蒙古族牧民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
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肉食品是蒙古族的主要食品,蒙古族称肉类食品为:乌兰伊德,即红色食品的意思;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
达斡尔族擅长各种柳蒿芽的吃法,
炸丸子、做馅、凉拌,炒菜,最常见的是炖汤吃,放肉末或者
排骨。
民俗文化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传统节日——敖包节,鄂温克族、达斡尔族、
蒙古族的家族敖包和一些政区敖包在节日当天会进行一年一度的集中祭祀。敖包节是历史上敖包会习俗的延续与发展,巴彦呼硕敖包、巴尔虎宝格德敖包、安本敖包,为呼伦贝尔草原的三大敖包;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祭敖包、举行敖包会的传统开始形成,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1977年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演化出那达慕大会,1978年后逐渐演变为敖包节。
呼伦贝尔草原的
陈巴尔虎旗常年举办草原
那达慕、冰雪那达慕、搏克那达慕、祭火文化节、马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有“中国那达慕文化之乡”等诸多美誉,是
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北方会场承办地。
宗教信仰
呼伦贝尔草原的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信仰萨满教,在历史上萨满活动曾十分兴盛,现代也仍然保留信仰。
萨满鼓举行萨满祭祀仪式的标志性乐器,鄂温克族萨满鼓称为“温图”,达斡尔族萨满鼓称为“翁土尔”,中文名都称为“神鼓”;其鼓体比较轻便,鼓圈较小,为圆形,鼓面多为羊皮,鼓的制作材料主要为木、皮,鼓绳多为3根,鼓褪细长,多为抱腿加工制作。
蒙古语称“天”为“
腾格里”,
蒙古族崇拜和信仰“上天”和“长生天”;
元朝的官方祭天仪式最为隆重,用一匹纯色马、羊、鹿、野猪各九或各二九十八只来祭天,同时还烧香,燃柏叶并祭礼神玉。民间公祭为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七月初七或初八,
重阳节等日子开始祭天,历时三天三夜,祭天分为“白祭”和“红祭”,“白祭”是指用奶制品祭祀天,“红祭”是指宰杀牛羊祭祀。
历史人物
成吉思汗(英文名:Genghis Khan)中文原名: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为其尊号,意为:拥有海洋四方。公元12~13世纪,
呼伦贝尔市各部
蒙古族处在宋、辽、金、
西夏和维吾尔及
中亚封建国家的包围之中;
完颜雍时,遭受灭绝人种的“灭丁”政策,即每三年剿杀超过车轮高的男人,掳走妇女和儿童转卖为奴隶。成吉思汗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1162年(
赵构绍兴三十二年,金世宗
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
鄂嫩河上游地区(今
蒙古国肯特省),取名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世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春天建立
元朝,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至中亚、东欧的
黑海海滨;1227年在征伐
西夏的时候去世,之后被秘密下葬。美国《
华盛顿邮报》和《
纽约时报》分别评成吉思汗为“千年风云第一人”“千年伟人”。
影视作品
《白云之下》
2020年7月31日,电影《
白云之下》在中国大陆上映,由
王瑞导演,塔娜、吉日木图、
艾丽娅、
涂们等主演;电影改编自漠月的小说《
放羊的女人》,讲述了一对普通的
蒙古族牧民夫妻,因生活追求不同而产生各种生活矛盾的故事。取景自呼伦贝尔草原,展现了四季轮转、自由辽阔的草原风光、还原了草原儿女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脐带》
2023年3月18日,电影《脐带》在中国大陆上映,又名《漫游在蓝色草原》;由
乔思雪导演,巴德玛、伊德尔、
娜荷芽等主演。电影全程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取景拍摄,将草原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称赞:呈现出
中原地区独特的草原美景,每一帧都是壁纸。
《大美呼伦贝尔》
2010年,纪录片《大美呼伦贝尔》播出,内容共5集,分别为《北国杜鹃》《天边呼伦湖》《高高的兴安岭》《故乡的驯鹿》《亚欧之窗满洲里》。
诗文
1960年7月,党中央军委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元帅在
呼伦贝尔市考察,写下《草原纪游》组诗10首,组诗歌颂了在党的民族政策下呼伦贝尔草原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崭新风貌,从不同方面赞扬了这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描绘了呼伦贝尔草原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
1961年,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
老舍先生来到
陈巴尔虎旗时,将
莫尔格勒河称为“天下第一曲水”,并写下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篇。
1964年8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委员长朱德元帅,到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考察,写下《访海拉尔》,诗句中写到:“三大草原两失败,我国草原依然在”,描绘了呼伦贝尔草原辽阔壮美、牲畜肥壮的景象和牧民幸福欢乐的生活。
歌曲
2019年,为庆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大型全媒体活动《歌唱祖国·一首歌一座城》开展,为此创作的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由克明作词,
乌兰托嘎作曲,其中的词作者克明曾经是建设呼伦贝尔的知青,草原的美丽和辽阔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因此多年后的他创作了这首《呼伦贝尔大草原》。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2023-08-15
自然地理.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2023-08-10
内蒙古高原.内蒙古自治区志·草原志.2023-08-13
莫日格勒河.方志内蒙古微信公众号.20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