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中镇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辖镇
洋中镇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西部,省道宁古线贯穿境内。镇区所在地海拔34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是蕉城区西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是以生态农业及加工为主,集商贸、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宜居城镇,素有“宁德好西乡”的美誉。2016年,洋中镇被认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乡镇、福建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19年1月,洋中镇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21年,蕉城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洋中镇人口为12217人。
历史沿革
洋中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韵厚重、民风淳朴,素有“宁德好西乡”之美誉。“门前三曲水,背后九条龙,左青狮,右白象,蟾蜍把水口。”这是当年帝师周斌向朱元璋朱元璋介绍自己家乡——洋中镇时所言,而这也正是对洋中镇山水骨架的形象概述
因在宋元属蕉城区青田乡,明代分属青田乡二十二都、二十五都、二十三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宁德县五个区的第三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为洋中乡。解放初期为第四区,1955年改为洋中区,1958年改设洋中人民公社,1961年复立洋中区,1966年改称洋中镇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撤销洋中人民公社建制,成立洋中乡,1988年,改为镇建制。
1997年,面积165.8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洋中、北洋、东山、上坎、莲下、凤田、青潭、宝岩、前路、莒溪、天湖、山阜、留田、南坪、际头洋、章后、邑堡、芹屿、林坂、陈洋、藤村、坎下、溪富、溪源、梧洋、方家山、利洋、嵋屿、钟洋、九道、田地、井坪32个村委会。
地理环境
土地面积16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6万亩,林地19.2万亩,总人口3.45万人。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9°14′53″至119°26′54″,北纬26°37′25″至26°46′41″,地处蕉城区西部,东邻石后乡、金涵畲族乡,西、南与古田县大甲乡罗源县中房镇交界,西靠虎𬇙镇、古田县杉洋镇,北接霍童镇九都镇
地形地貌
地处宁德市西部山区,西、北、南环列高山、中部沿洋中溪、东山溪、有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盆谷。有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顶旗、天山、起头峰、牛眼山等20余座。最高海拔为1215米。
自然资源
洋中镇资源丰富,高岭土品位高、储量大;全镇茶园面积达8000多亩,是荣获国优产品“天山绿茶”主产地;全镇拥有草场近3万亩,是建设畜牧业基地的优良场所。气候资源是洋中的“拳头”优势,全镇有10多个村座落在海拔700米的区域,是发展反季节食用菌、蔬菜的理想场所,天湖村就因全省最早发展反季节蔬菜而声名远播。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辖33个行政村,287个村民小组,283个自然村。洋中镇人民政府驻洋中村国师路13号。
人口民族
2021年,蕉城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洋中镇人口为12217人。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33671人。辖区总面积为163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7人。
(下表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经济
洋中镇是以生态农业及加工为主,集商贸、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宜居城镇。
近年来,蕉城区洋中镇紧紧抓住自身独有的生态资源做文章,千方百计地将生态资源变成发展资本,有效地促进了生态资源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生态产业“后发优势”逐渐释放出来。
洋中镇立足实际,在巩固、改造和发展水稻、蔬菜、畜牧、食用菌、茶叶、林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基础上,适度提升和发展特色水果、高山花卉苗木、中药材、野生红菇、林下经济“五大特色产业”。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北洋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园和溪富绿色农业产业园,提升高海拔农业示范带,逐步形成现代高优农业发展格局。
2014年以来,洋中镇积极转变农业产业结构,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提升北洋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集生产、销售、观光、体验、休闲、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产业园。园区建成后,不仅能够推动洋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辐射带动周边农业规模发展,而且进一步提升了集镇品位,为群众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真正成为蕉城区“后花园”。
此外,洋中镇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战略性产业龙头项目。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争创农业企业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大力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工作,加强农业特色品牌的宣传推介,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目前,有22家农业企业落户洋中镇,其中6家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镇还先后成立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提升,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10197元。
文化
洋中还是一个文化古镇,文风昌盛,是丞相周导、国师周斌的故里,人才辈出,被誉为“文献之里”。
承载历史负荷的洋中镇,抢抓着新世纪的机遇,“浮排”之地必展龙游万里的风采,在不断地开拓进取中重振“好西乡”的雄风。.
纸扎艺术
纸扎属于灯技艺术。洋中民间擅长此技。洋中当地群众把“纸扎”踩街活动称为“迎灯”。纸扎是融木偶、竹扎、木雕、彩调剧、绘画、灯光、缝纫等综合艺术于一体,应用物理及化学等原理制作成“机关”巧妙、“景物”有立体感、“水火”逼真、“作物”灵巧、“场景”变幻的纸扎。经灯技高超的“灯头”艺人的精巧操作,人物活动如生,景致形象逼真。
纸扎源于明代,明洪武间(1368~1398年),洋中周缮擅长纸扎“游情六艺”。近现代“纸扎”灯技更放异彩。民国24年(1935年)直至1979年,都曾耗资举办过大型“迎灯”。其中民国36年(1947年)举办的一次,是近代盛况空前的,由周允夫、周良忽、周昌需、刘淑塘等十数人,历时2个余月精心创作了五架纸扎,每架设四套人物场景。其题材有取自三国演义的《凤仪亭》、《水淹七军》、《周仓捉庞德》、《关公取长沙》、《火烧葫芦谷》及民间传说的《观音收红孩儿》、《王祥卧冰求鲤》、《游十殿》等数十个故事情节。尤其是周允夫创作的《凤仪亭》等纸扎,灯艺巧夺天工,曾被誉为“西乡第一灯”。1969年,周良带、周记满等创作“蝶恋花”等纸扎,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979年,洋中纸扎艺人又创作了“闪金光”纸扎。当年9月30日至10月2日,连续三夜进行大规模的“迎灯”踩街活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
铁枝技艺
与洋中一水之隔的洋中镇东山村,民间历来流传有“铁枝”灯技艺术。一般都与洋中“迎灯”(纸扎)踩街活动同时举行,相辅相成,增加了西乡洋中节日的热烈气氛。其题材也多取材于古典或民间故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观音佛与金童玉女》等。铁枝创作采用锻铁、铁条等为骨架,融铁枝、木艺、美术、灯光等艺术于一体。将化妆的儿童按故事情节,或立、或悬、或卧于铁、木架上,进行人物造型,配置场景、彩灯等进行景物造型。技艺巧妙、隐蔽、惊险、活灵活现。宁德市城区的福山街也有一批创作“铁枝”的民间艺人,1991年元宵节和1991年11月的族文化中国艺术节,1992年9月的“中国闽东支提山三都岛旅游经济洽谈会”期间,均创作5架大型“铁机”灯技在市区踩街游行,居民倾城涌上街头观灯,也给海内外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中国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福建画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
要说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可是数不胜数,如戏剧、乐曲、书法、舞蹈、纸塑、走马灯……如果把这些精妙地合在一起,那定是迎铁枝了。迎铁枝又称“台阁”,约于明后清代从台湾传入宁德市。在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它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进行搬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色。每架铁枝大约高2-3米,上面可容纳演员5-7人。据当地老人说,从清乾隆开始,为祈保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年年有余,洋中东山民间即有迎春接福的搬铁枝民俗活动。村里的老人告诉笔者,以前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家里小孩比较多,不容易养活。为祈求小孩平安,争相让小孩去扮演铁枝人物。一直延续到现在还有这样的说法。虽说有些迷信,但是从侧面可以看出当地人民对迎铁枝的重视程度。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东山村居民来说,看搬铁枝是既看热闹,更看门道,大多数人已很内行。这不仅由于搬铁枝在东山村由来已久,更因为宁德市人民对这项民间艺术的偏爱。
诚然,经过五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铁枝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成为闽东地区颇有影响的民间节俗活动之一。在宁德各地搬铁枝表演逐步退化的今天,东山村迎铁枝则是一支独秀,从最初的2-3米单层表演到现在的7-8米多层表演,人物造型从静态演化为动态,表演内容从原先的传统戏剧到如今的经济建设,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色。
“迎铁枝指铁枝表演的一种过程,要实现这种精彩表演过程,关键在于‘绑’的工艺。”东山铁枝艺术第四代传人讲述了“绑”铁枝工艺发展的三个变化过程。
“一是从木质“绑”枝到钢质“焊”枝。随着铁枝表演的流动化,要求支架的制作材料不断优化,这样才能保证演员连续表演的安全性。”据刘正俭介绍,1990年以前,铁枝的支架材料都是木质的,不仅容易折断,而且不能够循环使用,演员连续的表演安全更无法保证。后来,他们多次尝试,把支架材料改为钢管或铁条,就是把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搬行。“这样做不仅稳定性增强了,为流动表演增加了安全系数,也为表演过程中安装让支架转动的机动车创造了条件。”
二是从单层、固定到多层、转动。自从采用钢架后,东山铁枝表演进入一个质的飞跃。原来,每架铁枝高一般为2-3米,多数为单层,上面可容纳3-5人表演,多为静态的人物造型,酷似戏曲表演的“亮相”。随着钢架等现代先进材料的使用,支架的承受力也得到加强,特别是光、电在支架造型、舞美和表演上的创新应用,使现代搬铁枝表演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现在,东山铁枝高达七八米,一般演员或坐或站的层数至少三层。演员不仅能表演复杂一些的情节和动作,而且还能随着灯光闪烁转动。
三是从单纯的传统戏剧到多元融合。迎铁枝表演虽然经过5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但其表演内容离不开传统戏剧的经典节目。于是,铁枝表演设计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传统艺术顺应时代潮流,发扬光大,成为福建省民间艺术一颗耀眼的明珠。
传统的迎铁枝表演内容一般局限于传统戏剧的经典剧目,按照表演的需要做一些较简单的情节动作,如《水漫金山》里就有两个孩童分别扮演白蛇和法海,各持兵器作交手状。乐队则紧随铁枝后面,采用诸如唢呐二胡锣鼓等民族民间乐器进行伴奏,浩浩荡荡游街过市,所到之处,善男信女鸣炮烧香膜拜,热闹异常。
东山迎铁枝表演设计者既注重发扬民间文化的精粹,又积极吸纳着现代优秀文化,既十分珍视历史的文化积淀,又热忱地孕育和创造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性,把表演内容延伸到歌颂当代经济建设的层面上来,赋予其强烈的时代气息。寓乐于教,深受群众好评。
“表演内容从传统戏剧融入多元文化,不仅表演场面宏大,渲染了表演气氛,感染力也得到增强,使演出成为近年来各地民间艺术舞台上的一大亮点,凸显出东山迎铁枝表演艺术所具有的无穷创造力。”
2016年3月23日(农历二月十五),时隔十八年,洋中镇东山村再度举行“迎铁枝”盛典,搬铁枝、走马灯、舞龙、舞狮、连灯、车鼓亭等纷纷登场,万人空巷踩街观灯,一派欢天喜地、歌舞升平。
锣鼓炮竹声声响,花灯璀璨铁枝传。迎铁枝队伍在四起的烟花炮竹声中缓缓驶向街心,扫过街尾,游进了东山古街。“金猴献瑞”“牛郎织女”“哪吒闹海”“岁寒三友”……精彩绝伦的戏剧表演轮番上演,曲尽其妙,各擅胜场。摩肩接踵的人流,万人空巷的场景,飘风骤雨也浇不灭乡人和游人的热情,人们高声欢呼,像极了一场盛世的狂欢。
这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承载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它就像一条贯穿于乡亲之间的绳,紧紧地将大家系一起,一同守护这份沉甸甸的乡愁。
戏曲
历史上洋中一带平讲戏十分出名,深受百姓喜爱。
1950年代,宁德洋中的钟洋业余剧团较为著名。
民间工艺
自古,宁德市民间有着许多发明创造。洋中的纸扎灯艺、水力木机磨房、北洋政府蒉草席、宝岩斗笠和嵋屿竹编器具等手工艺品源远流长。洋中民间老工匠,有擅长制造水力制茶机具的工匠陈永界、周昌贺。
特产与美食
洋中,拥有着众多壮丽的自然景观,也蕴育了独特的饮食文化,洋中人对于美食的追求似乎格外地严格,不仅追求自然美,更讲究细腻美。
洋中拌水粉
洋中米粉,其中一种主要的吃法是现做现拌,也称拌粉铅山烫粉。对于这道美食,洋中、虎𬇙镇、石后等宁德市西部几个乡镇的人们,许多人都是从小吃到大,对它有着难忘的情结。
对于洋中米粉,许多蕉城西乡人,也就是包括洋中、虎贝、石后等蕉城西部几个乡镇的人们,大多有着这样的童年记忆:每天清晨,许多人便拿着一个大盆子,里面放上猪油、葱花、味精、酱油等调料,到村里的米粉店去买拌粉(也称“烫粉”)吃。其时,店里已经有好些人,都在扎堆儿等着。
只见店里猛火烧着大灶,乳白色的热水在翻滚着,冒出腾腾的热气。锅的上方则架着一个木头和铁制成的压制米粉机械,店家将一团已经磨好发好的米粉团放入凹槽中,然后用力将压杆压下,于是,一条条筷子粗的、柔韧而筋道十足的米粉就流入锅中,经过两三分钟的沸煮后,用竹筛捞出,趁热放入装有调料的碗内拌匀,然后再撒上腌制好的生姜丝。充满浓郁而独特香味的拌米粉,让人忍不住大口吃起来。
“洋中拌粉”果真店如其名:这道美食最早从蕉城洋中、虎贝、石后一带乡镇传播开来,而现在即使在宁德市城关,其大多数食客也是洋中一带的西乡人。这种吃法由来已久,是一种很受当地人喜爱的美食。与蕉城区的肉丸一样,许多人从小吃到大,怎么都吃不腻,堪称最受欢迎家常主食。但新奇的是,当地人通常只在早晨吃拌米粉,而午餐则少吃,晚餐基本不吃的,也许是其拌生姜的独特吃法的缘故。也从旁印证了“早晨吃生姜,胜过吃补汤”的养生保健之道。
有资料记载,地处闽东的宁德人口味清淡,最常用的烹调方法是“白焯”,即用清水煮,然而境内的洋中一带乡镇却无辣不欢,当地人们所崇尚的辣味亦非常特别,并非来自辣椒,而是来自生姜。“洋中拌粉”在洋中当地和宁德市城关相当出名,而外地人往往却步,因为端上来便是“半碗米粉半碗姜”。过去,米粉店里的姜是敞开供应的,本地人往往还会觉得不够味,再抓两把姜丝是自然的事情,而现在,姜的价格比较高,如果觉得生姜不够,想多吃往往还要加钱。
洋中猪蹄冻
说到拌水粉的“伴侣”,肯定首推“猪脚冻”,其次就是“蛋花汤”。
取皮厚100斤以上农家自养的生猪,宰杀后一小时内的猪蹄,切片、大块,氽水去血水,捞起清净,后放入高压锅加水(漫过猪脚一些),加入适量的料酒老抽调色、盐巴入味,直至“吱吱”叫声两分钟后,灭火冷却,去汤中漂浮油,加入味精试味道要比平常味道咸点(以为冷冻之后味道刚刚好),冷却放冰箱冷藏5小时汤凝固即可试用,冬季放阴凉处一晚上自然凝固,味道更佳。洋中乡村酒席经常配合煎黄粿食用,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情侣套餐”。
猪脚冻”也是洋中美食之一,最上层凝结着一层白色油脂,被切割成略微方正的大块,黑红而透亮。热气腾腾的拌粉与“猪脚冻”搭配一起,再加上一碗撒上葱花的清淡蛋花汤,是洋中人最爱的早餐!
蛏干笋
蛏干笋是洋中一带乡村宴席的汤类菜肴,山(笋)与海(蛏)完美混搭的菜式。精选上好的蛏干冬笋(冬季饮用最佳,其他季节用绿竹笋、茭白等代替),先把蛏干泡水8小时左右,冬笋去壳放入高压锅15分钟之后切片,再把蛏干放入锅中煮几分钟捞起,之后放入少许油,葱头将蛏干、笋片加酒、盐、糖爆香,之后加入高汤;十分钟后起锅,放芹菜,鸡精,味精,葱段。
米入水浸泡至少5小时以上,放入饭蒸八分熟,之后倒入容器加适量开水、食用碱搅拌均匀,在放入饭甑蒸15分钟左右熟透起锅,用杵槌人力力杵打半小时左右,搓成长柱状,直径约15公分,尼龙绳切片2公分厚,一合两片(意好事成双),从公至今一直都是当地人酒席、婚嫁、祭祖、祭祀等桌上必备的糕点。常见的做法有油煎黄粿、白灼黄粿、芥蓝炒黄粿
洋中年糕
时节糕点,春节必备的糕点,取上好的粳米浸泡10小时以上,后磨成米糊,布袋装袋加盖加重压至少5小时以上,加花生仁、白砂糖搅拌米糊均匀,放入蒸容器(器底放纱布上方放豆皮),之后撒上黑芝麻大枣蒸40分钟左右,起锅冷却。常见的做法:蒸、煎、炸。据当地人讲70年代至今在福州市的年糕全都是洋中人制作的。
洋中肉光饼
光饼,又称继光饼,是宁德市大地上最受喜爱的汉族传统饼类名点之一。据福州、宁德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举灶,戚继光便命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大大方便了作战歼敌。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食用普遍,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光饼”。闽东各地都流传有式样各异的光饼,由于地域差异、饮食习惯的不同,各地的光饼在技艺传承上都有自己的创新,这使得做出来的光饼味道也都有所不同。其中,宁德市洋中的肉光饼以其筋道的口感,多变的风味远近闻名。刚出炉的光饼外皮酥脆,饼囊却质地绵软。洋中光饼还分为甜的、咸的、带馅的、没馅的,这使得它可口诱人、老少咸宜。图中右边是咸饼;中间是有糖馅的甜饼;左边是甜饼没有馅的。
在洋中镇老街街尾有一家地道的光饼店,每天慕名而来的食客总是络绎不绝,倘若没有提前预定,那不好意思您就得要等上半小时,这家的光饼店所做的光饼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劲道的口感,总让人甚是想念,享誉盛名。
对于肉光饼,香脆筋道的口感是人们对光饼的共同追求。刚出炉的光饼外皮酥脆,饼囊却质地绵软;放置一段时间,冷却后的光饼会展现出它筋道的口感,将这些光饼用绳子穿成一串便利于携带,这就是饼胚为什么要打孔的原因。光饼风味各异,咸的(其实馅是甜的,只是当地话称之为“咸饼”)、带馅的、没馅的,这使得它可口诱人、老少咸宜。由光饼为原料的菜品层出不穷,各大饭店酒家还将它作为特色菜招待远来的宾朋。到了春节前后,又成了很多返乡人惦记许久的小吃。平时外出旅游活动时,价钱便宜又便于携带的继光饼也是当地人常带的干粮。
善于改变吃法则是中国人对菜谱的升华,把肉光饼切个蛤口,夹上糟肉粉蒸肉雪里蕻条浒苔,浇点醋蒜汁,咬一口,滋味无穷。洋中人对光饼的吃法更是讲究多样,不过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还要数——泥螺光饼、乌贼炒光饼,据说,长期食用光饼,对胃还有一定的养益作用。
光看光饼的外形,很难将它与佳肴、名点联系,但在时光长河中,它却以这份朴实无华,养活了无数的军士、百姓,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特色农家菜
洋中有许多独具风味的特色美食令人难忘,远不只耳熟能详的洋中水粉。一桌极为地道的洋中菜肴:香酥鸡卷、蛏干笋汤黄粿煎、猪脚冻、药膳笋干老鸭汤、炒肉光饼……每样农家菜都深深刺激食客的味蕾。洋中的蛏干笋、槽姜、黄粿、洪洞醪糟、烫粉、光饼、馅饼年糕和药膳也十分出名。原滋原味的农家美食,这就是洋中特色农家菜。
金椒沸腾鱼
精选三斤以上的墨头鱼切片放容器加清水去血水至干净,加入适量蜜汁佐料搅拌均匀腌制5小时以上。豆芽、莴笋、黄瓜、腐竹、凉皮清炒作为火锅底料、清水煮沸倒入鱼片煮熟,捞起放入锅底上方,洒上特制佐料,泼油、放生菜。
香酥鸡卷是洋中一带乡村宴席的一种必备传统小吃。洋中鸡卷的做法:取五成精致五花肉,手工剁末9成烂。大容器中取一片洋中豆腐、二两红薯粉适量味精搅拌拌均,放入适量碾磨后的炸花生仁、氽水后的虾仁干、姜末、葱头末融合搅拌均匀,干湿适度,不能太软。然后,在桌上铺开一副“猪网油”,从盆中取出调拌好的鸡卷料,三斤搅拌后的肉末一副猪网油,包成日光灯管粗细的圆柱条即可。
面蛋
八仙糕
天山绿茶
天山绿茶,以香高、味浓、色翠、耐泡四大特点著称,1982年评为30种名茶之一,获烘青绿茶第三名。
天山绿茶为福建烘青绿茶中的极品名茶,原产于西乡天山冈下章后的中天山、铁坪坑和际头的梨坪村。主产地是从无坪山的“中心葫”延伸,东接章后,西连际头,南达留田,北至芹屿,分布在里、中、外天山,方圆约10千米,近百个村落。据《宁德县志》记载,天山绿茶曾经历一段变革演化过程。宋代生产团茶、饼茶,也生产乳茶、龙团茶。到了元、明代生产“普洱茶饼”,供作礼品和祭祀品。1781年前后,天山所产的芽茶已被列为贡品。明、清以后,以生产炒青条形茶为主。几经变革,到了1979年,才改制为烘青型绿茶,成为高档窨花茶的优质原料。其主要特点以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以“三绿”著称。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翠绿,锋苗挺秀,茸毛特多;香似珠兰,清雅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该茶很耐冲泡,泡饮三四次以后,余香犹存。
洋中香菇
改革开放以来,宁德洋中香菇生产不断发展,菇叶厚、香味浓,价格适中。1986年以来,洋中已成为来自浙江省江西省及本地的香菇市场,日客流量达300多人,交易额300多万元。1989年,年产值6000多万元。
交通
洋中镇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距宁德市中心蕉城区仅25公里,距漳湾集装箱码头仅40公里,而随着宁古路新线金涵至石后隧道的建成,将极大缩短至蕉城的距离。
洋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古田、蕉城等区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宁古公路蕉城洋中段全长9.98公里,上世纪六十年代通车,九十年代铺设沥青路面,2011年12月宁古公路改建工程全线通车。
宁古路改建工程全线通车,进一步巩固了洋中作为蕉城西部中心城镇的地位,大大增强了洋中的交通运输枢纽作用,使得洋中融入环三都岛发展规划中,打通了古田及蕉城西部山区连接宁德市中心城区的重要通道,构筑了宁德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条大动脉,必将进一步促进山海协作联动、推动宁德协调发展。
洋中镇下辖所有行政村均通公路。洋中镇有车站1个,停车场数个,各类机动车数百辆。
社会
人民生活
商贸方面,洋中现有大型农贸市场一座,数家大型超市和副食品店及便利店。洋中镇还有不少小炒、饭店、酒楼和旅馆,都提供良好的食宿。
金融服务方面,洋中现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洋中营业厅和宁德农商银行洋中支行。
邮政通讯方面,洋中镇开通了国内、国际长途、中国邮政速递物流、传真、移动电话等现代通讯业务。洋中百姓的网络和手机普及率逐年增长,许多家庭接入了宽带,手机更是成为群众必不可少的随身用品。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新浪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也正在走入百姓生活。
水电供应方面,洋中镇于1991年建成日产汽车公司水800吨水厂1座,管道长1800米,供水普及率达20%,人均100升/日。洋中镇现有莒溪水电站和钟洋溪水电站,钟洋水库和山阜水库。洋中溪沿岸建有防洪堤。
文体
洋中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文献之里”的美誉。50年代,洋中文化站成立。80年代,洋中文化中心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体育项目在农村有了发展。50年代,洋中经常举行象棋中日围棋擂台赛。1974年,蕉城区举行人民公社社员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以洋中公社社员篮球队为主队,从12月4日起历时半个月,先后到辖区内9个公社巡回比赛。1975年2月,洋中公社男队参加宁德地区召开的全区人民公社社员篮球赛。洋中男队夺冠,并代表地区参加在长汀县举行的福建省人民公社社员篮球赛,荣获第八名。
改革开放以来,洋中镇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农村文体活动积极开展,老年人、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发展。洋中镇现有镇级文化中心、广电站各1所(处)。
位于洋中溪畔的好西乡广场是洋中重要的群众文体活动场地。洋中镇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近100万元建设“好西乡”广场,投入15万元在广场旁设立LED彩屏和数字显示屏,播放宣传教育片、广告信息。“好西乡”广场大大丰富了群众的休闲娱乐生活,“点燃”了人们的夜生活。晚饭过后,一簇“广场舞”之花便穿戴整齐在广场中央跳开了,引来路人驻足观看,不少男女老少也都在广场展开属于自己的娱乐。
教育
洋中镇现有普通中学1所(宁德市第六中学)、中心小学1所(蕉城区洋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1所(蕉城区洋中中心幼儿园),以及一些村办小学。
医疗卫生
1953年,洋中卫生所创办。1958年,洋中建立公社保健院。现今镇区有洋中中心卫生院一所,行政村均设医疗站。洋中中心卫生院为一级甲等医院,创建于1951年,位于洋中镇洋中街,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50平方米,内设外科、内科、妇科学小儿科、五官科、口腔科、骨伤科、预防保健科等医技科室,并设有B超科、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
洋中镇全镇居民参与新农合的比例达99%,成功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洋中中心卫生院每年组织医生定期下乡义诊,并为全镇百姓建立了健康档案,特别是慢性病人,长期跟踪随访。
旅游
依托开发水利风景区,壮大古镇旅游产业,打造洋中古镇品牌,重振“宁德好西乡”,是洋中镇党委、政府既定决策之一。
近年来,洋中立足水利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着力抒写“梦里水乡”的锦绣诗篇。得天时、靠地利、赢人和,水利风光无限。洋中镇处七都溪流域上游,拥有北洋溪、洋中溪、东山溪以及三溪水库、林坂溪尾水库等自然溪流和防洪工程设施,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是重要水源保护地。着眼现状、把握特色,洋中镇把自然资源、水利工程与旅游产业进行“一盘棋”规划建设,创新打造独特的水利风景区,并积极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景区占地17.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0.9平方公里。
经过连续的投入建设,洋中的水利风景日渐引人瞩目,逐渐朝着集历史文化展示、特色农业观光体验、滨水休闲游憩、水利科普教育、水上娱乐、康体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风景区稳步迈进。同时,以此为优势,洋中整合了国家级3A旅游景区———洋中古镇、天湖、陈洞、陈洋等美丽乡村,以及展旗峰风景区、天湖山自然风景区和芹屿革命旧址等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多彩的旅游拼图,为洋中创造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重效益,为其构建宜居宜业“好西乡”提供全新注脚。
目前,洋中国家水利风景区拟划分为管理服务区、梦里水乡休闲区、古村落文化展示区、水生态涵养保护区、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滨水休闲带等六大块,整合开发龙潭瀑布、林坂水库、三溪水利自然景观,打造宜居的城市水环境,形成集历史文化展示、特色农业观光体验、滨水休闲游憩、水利科普教育、水上娱乐、康体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水利风景区。景区按照科学合理开发,现已建成“梦里水乡”休闲园、北洋现代农业观光园、好西乡广场、小长潭、影视基地等。
近年来,洋中镇党委、政府累计投资3000多万元,突出功能配套,着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年旅游非财政收入近3000万元,旅游产业保持高位增长。
2015年11月,洋中镇洋中村、东山村被认定为福建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洋中镇注重古建筑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展现,古韵十足的千年古镇游客不断。
2016年6月,洋中镇被认定为福建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将有利于保护洋中优秀乡土建筑,促进洋中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推动洋中镇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2016年7月,经宁德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批准蕉城区洋中古镇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洋中古镇景区身国家3A级旅游景区行列。
2016年8月,洋中水利风景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风景名胜
洋中镇区周围山峰环布,乃鹫峰山的东南余脉。风景绮丽,地灵物博,胜迹甚多,有“东皋十景”和“双环六胜”两大自然景点,其中“东皋十景”属宁德八大胜景之一,由自然山水形成“环水波光”、“龙潭午日”、“花洲鱼泳”、“鉴池云影”、“旗阜清天”、“大坂耕云”、“棋山拥翠”、“青鸾晓色”、“白象饮湖”、“东山月霁”等十大景观。独特的地理条件构成了洋中“峰峦环立,溪流环绕、田洋环村、道路环街”的独特自然美景,故有前人称赞洋中“环峰环溪,锦江万里”。
• 东山村
东山村,旧名陈山下,地处洋中镇镇区东部,寨顶山西省南麓。村落整体格局为坐南朝北、依山而建,村落南面和东面为山体,北面为农田和河流、西面为河流,布局独特。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建筑沿着山体层层升高。
整体村庄布局呈太师椅,是拥有1000多年历史,3000多人口的古村落,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地方。
东山古村落依山而建,三面临水,东皋十景有“东山月霁”、“环水波光”、“花洲鱼泳”、“大坂耕耘”四景在东山。
现存几十座保留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东山古街、古戏台等人文遗珍。古建筑有柳州祠、古戏台、圣母宫、状元及第、六扇房、红白大厅等。村里有民间艺术铁技、陈靖姑信仰等民俗。历史上有南宋陈纪,陈汜,陈彬,陈玑,陈华等名人。
东山村是福建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
• 国师公园
洋中国师公园,建于1995年。是为纪念明代国子先生周斌所建。国师公园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公园建有门楼、溪亭、石狮、国师石像等,石像底座镌刻有“朱元璋钦赐国子先生——周斌(1331-1394)”字样。2014年初,在洋中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洋中村委会向乡贤和社会各界筹措资金,投入160万元对国师公园进行改造建设,对照现存的国师画像重新雕刻了塑像,建设栏亭、广场和绿化,改造后的国师公园更加明亮整洁,给群众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 天湖村
天湖村位于洋中镇西部,是福建省特色景观名村,距镇区约14千米,西南与古田县相接,北与虎𬇙镇相连,东部与山阜、前路毗邻。交通便捷,是久居闹市的市民回归、亲近大自然首选之地。辖19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48户,1060人,常驻730人,耕地1134亩,林地16721亩。天湖景区内有万亩牧场、奇石怪物、龙潭瀑布、天湖鲤鱼溪等景点。天湖村内,一条小河穿过,流水潺潺,白墙黛瓦,山水相和,别有一番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
位于洋中镇西部的天湖村,海拔968米以上,具有良好的高山气候条件,高山资源丰富,天湖夏季凉爽,无炎热之感,乃城区居民避暑胜地。天湖村内植被茂密,拥有天湖林场,植被覆盖率达80%。一条鱼溪贯穿全村,小桥流水人家,房屋错落有致,树木郁郁葱葱,山清水秀的乡村美景令人陶醉。天湖村境内风光独特,拥有万亩草场、鲤鱼溪、龙潭瀑布、后山天然氧吧、百年红豆杉等自然景观以及人工湖、独木桥、水尾宫、流米亭等多处人文景观,构成了美丽生态的旅游乡村。
繁茂的珍奇树种,风光独特的万亩草场、人工湖、独木桥、天湖公园等多处景观,将这个小山村打造成风光绮丽的旅游胜地,尤其是做足了“水”文章,成为千米高山上的“江南水乡”。天湖村从宏观角度,综合自身优势,开展的观光农业各式各样,多姿多彩,乐趣无穷。如:大棚种植采摘园区、CS野战基地、马鞭草园、万亩草场、围猎场、垂钓场、天然泳池、油菜花园、高山篮球场、特种菜园等。
中国天湖山文化影视传媒基地建设项目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顶旗峰(展旗峰)
蕉城区洋中镇的展旗峰也称“展旗峰”,海拔1165米,山峰挺拔峻峭、高耸入云;登顶远眺,群山层峦叠嶂、蜿蜒起伏,山上满坡色彩斑斓的芦苇在微风中起伏,景色令人陶醉。顶旗峰拥有独一无二的高山草场,风光无限。登顶远眺,群山层峦叠嶂,蜿蜒起伏,呈现一片泛绿的青翠。
顶旗峰前瞰官井洋、橄榄屿、罗源县中房,满盾尽收眼底;背看支提、天湖山群峰相连;左观洋中、三峰山恍若触手可及;右望钟洋、老鹰山近似咫尺。晴天,初升的旭日染红了东方半边天;傍晚,夕阳西坠,五彩的晚霞像一幅巨大的天帘披挂于西天;雨日,祥云盘顶,薄雾轻绕,峰鸾如黛,宛如云中仙境。每逢农历十五及前后数日清晨,当艳阳凌空升起时,天幕的西边仍垂悬着银盘般大满月,形成“日月同辉”的祥瑞天象。
• 梦里水乡
“梦里水乡”园区项目是洋中国家水利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洋中镇东山村东山溪畔,总占地面积40多亩,项目投资约160万元,主体工程为“梦里水乡”美食长廊:包括西乡美食酒楼、特色小吃店、自助烧烤、天山茶馆、休闲公园等,主要推广洋中当地猪蹄冻、烫粉、糟姜肉光饼等特色美食。同时,建设北洋溪水上乐园,配套游船、水上泳池、漂流等游乐项目,以发展洋中亲水旅游。
在“梦里水乡”休闲园,河水清澈见底,江畔风景秀丽,花红绿柳,沿河修建的竹制凉亭、走廊、阁楼、延岸的凉亭、悬索桥、石凳、庭院等都别具特色。踏着干净整洁的青石板小路,悠悠前行,竹建筑一字排开,翠竹深深,娴静清爽。凉亭与天山茶楼掩映在竹林深处,酌一壶清茶,品人生百态,置身其中,茶香与竹香缠绕其中,似述说着博大精深的“天山绿茶文化”。还可以到“梦里水乡”美食长廊品尝洋中猪蹄冻、肉光饼拌粉生姜、黄粿,回味无穷。这里可以让游客饱览山清水秀,目睹春华秋实,品尝乡村风味,体验田园风光。
步入“梦里水乡”,宽广的湖面波光点点,恰似心底的欢快音符在跳跃,春风拂过,顿觉神清气爽;侧边一排朴质小木屋与传统文化长廊相互辉映;再往边上的东园内,一片绿葱葱的翠竹林格外惹眼,树影婆娑,阳光迷离……让人只想在这安静与从容的氛围中休憩。
洋中国家水利风景区以水库、山潭、河流为依托,结合周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核心项目占地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东至三溪电站水库,西至林坂村溪尾水库,北至陈洞村龙潭瀑布,南至东南溪。景区内交通条件便捷、自然生态多样、文化底蕴深厚、水力资源丰富。
景区内水系蜿蜒迂回,常年绿水如绸、波光粼粼,时而穿梭于天然石滩之间;时而汇聚成宽广的水面,水体景观丰富多变。另有天然落差达百余米龙潭瀑布,沿峭壁飞泻而下,峡谷幽深,水深凝动。水因山而活,山因水而秀。景区内天山、棋盘顶、展旗峰等山峰屹立四周,环顾水面,山体起伏变化无穷,青山与绿水相融,河湖山水组合巧妙,风光旖旎,为景区的核心。
同时,景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极高,林下植被多样,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现存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水松、、线杉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鳞甲目眼镜蛇属大灵猫等。附近茶园面积8000多亩,是荣获国优产品的“天山绿茶”的主产地;草场近三万亩,是建设畜牧业基地的优良场所。
2015年11月,蕉城区洋中水利风景区被列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2016年8月,宁德洋中水利风景区获评第十六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 北洋政府现代农业观光园
北洋现代农业观光园是集生产、观光、体验、休闲、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形成以农业展示馆,休闲广场,药材、果蔬、食用菌种植、采摘为特色,打造全方位田园胜地。
在园内,奶油西红柿、蔬菜、板栗南瓜、钟洋紫薯、西乡优质大米,黄家老酒、天山绿茶、食用菌等农产品尽收眼底。园内还展示了一些精致的农业工艺品。
• 棋盘顶
洋中棋盘顶则是有名的道教圣山,从镇上出发需要经过二个多小时的穿越、攀爬才到达棋盘顶,山顶海拔900多米,传说古时有人经常看到两位白发仙人在山顶下棋而得名。从远处看山峰顶端特别尖,峰顶矗立着一座规模精巧的道观,站在棋盘顶脚下,就会有一种急切的心情促使着向山上走去。登“棋盘顶”要攀登300多米陡峭的台阶。近年来,当地人将“棋盘顶”作为休闲旅游的好去处,修建了这条上山的石板阶。登上棋盘顶,凭栏远眺,群山如画,绿树如海。四周是连绵起伏的山峰,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树木。只见“锦帜悠扬气势高,碧天澄湛见秋毫,西风故故欺黄叶,散做清凉入布袍”,棋盘顶风景优美,景色怡人。虽然天气寒冷,但在山顶上,艳阳高照,完全驱走了严冬,在一种惬意中,尽情地欣赏一个又一个的山峰画出的柔美曲线。
关于这座道教圣山,当地有一个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人经常看到有两位白须银发仙骨神态非凡的老翁在山顶下棋,谈仙论道,何不逍遥,因此而得名“棋盘顶”。
莒溪村的村民带着我们寻找到了这块传说是仙人下过棋的“棋盘石”。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棋盘石”还有“石棋子”摆放着,如今仙人已远去,空留棋盘山。而“棋盘石”由于石头风化原因,也找不到丝毫棋盘印迹。过去“棋盘石”两边曾有两位石人,后来也不知道是何缘故,两位石人如今也不知去向。
路的尽头,极具特色的纸屑焚烧池醒目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据莒溪村村民介绍,纸屑焚烧池,承载着当地村民对文字的崇拜。自从这个村开基以来,只要是村里有字的纸张,村民都会将其集中送上山来焚烧,渐渐地也就成为该村村民的习惯。
古建筑及遗址
• 鞠多寺
又称鞠多院。位锯刀岭边,寺以岭名,后衍为今名。始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修,后因无人继承而废。清咸丰五年(1855年)前后改为书院。改书院后传国子先生周斌像曾挂在院中,供学生瞻仰。清代内阁中书陈翼谋于咸丰庚申年(1860年)亲临书院拜国子先生像。1949年后改为洋中村茶场、畜牧场,1965年洋中农业学校创办于该院,文革开始后停办。现建筑为宫殿式土墙瓦片结构,占地面积约为0.5亩。传为国师周斌读书处。
位于洋中院坪,始建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后废,唯基存。据传1940年前后曾重建,占地面积270平方米。寺坐西南朝东北,木石结构,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梁架,面阔、进深各3间,高7米,内遗存原始须弥座,宽7.25米,深7米,高0.8米,边有凹凸线脚纹饰,6根梅花形石柱,4根立在须弥座上,高2.80米,直径0.60米,覆盆子莲花石柱础,柱上刻有“天佑奉此柱”楷书字样,保存尚好。1992年12月25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柳州市
始建于南宋干定四年(1226年),是为曾经任过南宋柳州知府,后官至武功大夫的东山人、南宋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陈纪而建。陈纪,字仲礼,少时就读国子监,考第一,备受南宋著名思想家吕祖谦青睐。陈纪文武兼备,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武举特奏名中丁末科进士。初任邵阳市知县,历腾洲、英德州、柳州三郡知府兼知军事、柳州剌史、武功大夫,赐封忠节大夫。陈纪担任柳州知府兼知军事、柳州刺史其间,威慑“南蛮”,荡靖边关,与南亚邻国友好往来。纪公有善政,重教化,兴学堂,劝农耕,赈灾民,使柳州市千里成一方乐土。陈纪因政绩升迁武功大夫,与宋景和出使金朝,使金国不敢南侵。后劳累成疾,卒于仕,柳州百姓得知,立祠祀之。咸淳二年(1226年),南宋赵禥赐移柳州祠于东山之阳。柳州祠于朱棣永乐九年(1411年)由吏部员外郎陈彬主持重修;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修,增建门廊;康熙二十年(1681年)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两次重修。清光绪十三年在柳州祠傍增建古戏台。
• 圣母宫
又称“临水宫”、“奶娘宫”,位于东山村村头400米处,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祀圣母陈靖姑。其结构在明朝建筑物中具有代表性,门楼和主殿藻井各具特色,梁柱粗犷,柱上有梁,梁上有柱,梁托精雕细刻,有龙托、凤托等。梁上之柱,有整木浮雕莲花托等。
红色旅游
• 亲母岭战役遗址
在洋中镇邑堡村村界,两山夹峙之处,有一个叫亲母岭的地方。相传,曾有亲家母面对面喊话,走亲戚却走了半天,故名“亲母岭”,而这里就是著名亲母岭战役发生地。
1937年威震宁德市大地的“亲母岭战役”,就发生在洋中芹屿、邑堡与九都坑尾交界的山窝里。1937年8月18日,闽东独立师二纵队到达亲母岭,叶飞、阮英平、陈挺等领导人凭借亲母岭的有利地形,设下埋伏,翌日敌人果然进入伏击圈,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工农红军大获全胜,共毙敌40多人,俘70多人,缴获108支步枪、2挺机关枪、5支短枪、200多枚手榴弹和2800多发子弹,敌加强连全军覆没,上至连长下至马夫几乎无一漏网。亲母岭战役沉重打击了中国国民党当局,迫使他们接受了闽东特委提出的“停止内战,进行和平谈判”的要求。亲母岭之战歼敌140多人,红军大获全胜,成了闽东红军三年游击战的转折之战,最后一战,也是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战役。亲母岭战役大捷,终于促使国民党不得不坐下来谈判。由此,中国工农红军走上了抗日前线。如今,人们路过这段山路时,都会停下车来深情地看一下这个山窝谷地,它书写了宁德市独立师光辉的一页,叙说了蕉城老区人民奋勇支前军民鱼水情的生动故事。
• 闽东地委诞生地
在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芹屿村有一处叫九斗丘的地方,它不仅是畲族将军雷应清和胡布福将军的故乡,它还是中共闽东地委的诞生摇篮。1947年9月,中共闽东地委在这里宣布成立,开启了领导闽东人民谋求当家作主、开展轰轰烈烈革命斗争的序幕,推动着解放战争的进程。
洋中镇当前正抓紧将亲母岭战役遗址和闽东地委诞生地打造成一个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代表人物
周导
周导(公元882-985年前后),字宗政姓,宋乾德5年(公元967年)任中书右相、金紫光禄大夫;周霆(约公元902-1000年之间),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迁授户部尚书,后晋封金紫光禄大夫;周霓(约公元930-1050年之间),号伐土,初授郡职,升迁侍御,兵部侍郎,宋景佑赠朝议大夫;周斌(宋)(约998-1100年),御封朝议大夫,考功监察御史;周皋(约公元1023-1125年前后),宋元丰官授户部侍郎兼谏集贤院事;周亨明(1101-1180前后),宋绍兴文举特奏名,历官宝文阁学士;周亨升(约1127-1224前后),南宋淳熙文举特奏名,历官司法参军;周用亨(约1131-1227前后),宋绍熙武举正奏名,两郡符,历任循州、高州市知府;周牧(约1135-1223前后),宋淳熙进士,授通议大夫广西壮族自治区经略使,广东横州知州;周斌(明)(1331-1394),明洪武乡试进士,官拜中都国子监司业、齐王府左长史,钦赐“国子先生”;周宝(约1368-1449前后),明洪武末官授县丞,明永乐任北城兵马司副指挥、推官;周徽(约1403-1500前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中选贡生,授广东四会知县。
周斌
周斌,字质夫(1331-1395),洋中街人。端重闲雅,襟度夷旷,声色,货利不以动心。领乡荐,授建宁教授。与郡有司语,皆政教大端,非公事不私。云南平,撰贺表称旨,有金币之赐。秩满,朱元璋召见便殿,承顾问,以质直见重。拜中都国子司业。周斌公到国子监上任后,“即不辞辛劳地课艺训诲,偕同僚属督导诸生,国子监常是灯火通明,吟诵之声达于午夜。他以其“为人师表”之尊,赢得“从游三千人”,哺育出朱允炆(建文帝)、朱棣(永乐帝)、杨荣丞相)、郑赐(尚书)等君臣及许多国家栋梁之才。
周斌公调任齐王府左长史,执掌齐王府内的内政等“秉节直,持正道”,尽职尽责辅佐东宫太子齐王,政绩颇著。明太祖钦赐“国子先生”。
《明史》中这样介绍周斌:
周斌(1331~1394年)字质夫,洋中人。明洪武五年(1372年)举乡试,授建宁教授。任上,一心兴学课徒,培植后秀。他素来健谈,言论风生。与郡有司所论皆政教大计,从不言及私事,彼此非公事不私谒。时值明朝初立,兵革未息,社会不宁,教育弊端颇多。为修废起弊,砥砺学行,他严立教规,督诲门生;勉其振肃士风,励志求学;对贫苦而勤奋的青年奖掖揄扬。周斌颇有知人之明,任建宁教授时,学生杨荣出身微贱,家道贫寒,见其气质不凡,倾力指授。一日,他对文敏说:“子器识非凡,他日之进,惜予老不及见也,宜益自勉!”文敏在他教诲下学问大进,后果成名,位居师相。周斌家训亦严,孜孜课子,其子周缮精通六艺,并以善画称著,时人莫不服其识才眼力和教子有方。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明太祖派兵平定云南省境内元兵残部。翌年诏天下大庆并选拔人才,周斌撰贺表呈送,皇上阅后深感满意,“有金币之赐”;还在便殿召见他,询以治国大计。他评论时政,褒善贬弊,侃侃直言,无所避忌,故以直节见重于时。十六年,周斌任国子监司业。一到位,即不辞辛劳地课艺训诲,偕同僚属督导诸生。国子监里常是灯火通明,吟诵之声达于午夜。
他平时严于律己,约度明信,诚恳而平恕,诸生无不悦服,其风范亦为士子所崇尚。
十七年,召还京都,为齐王府左长史。他“秉直节、持正道”,尽心竭力辅佐齐王,政绩颇著。数年后,因奔母丧回乡。染疾病卒于家。
周斌死后,于洪武戊寅年(1398年)十一月初一日葬于洋中镇棋盘山,祀于乡贤祠。钦赐匾额“国子先生”(背面“文献之里”)。明邑人陈云鹭访其居后,写诗赞云:“卓行高居万丈巅,才华器识总超前,平蛮赋献丹枫重,太学名称北斗悬。”周斌遗有《学古斋集》,今已佚。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自然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经济
文化
纸扎艺术
铁枝技艺
戏曲
民间工艺
特产与美食
交通
社会
人民生活
文体
教育
医疗卫生
旅游
风景名胜
古建筑及遗址
红色旅游
代表人物
周导
周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