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庄街道隶属青岛市城阳区,位于
崂山区西麓,城阳区东南部,
白沙河中游,中心位于东经120°28′,北纬36°16′,东靠崂山区北宅街道,西与流亭街道、西北与城阳街道毗邻,南接
李沧区,北与
惜福镇街道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4.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总面积84.4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底,辖50个社区,截至2015年底,全街道共有户籍人口7.2万人,常住人口约17万人。
2014年,街道生产总值完成148.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87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3.8%。
2020年7月,获得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夏、商、
西周公国(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07年)为莱夷地。
春秋时(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初为介国、夷国、莱国等诸侯国属地,中期归于
齐国。
战国时(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属齐国隶
即墨区。
秦时(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秦灭六国之战废
分封制设郡县制,属琅郡不其县。西汉时(公元前206~公元8年),仍属琅琊郡不其县。
东汉时(25~220年),为
东莱郡不其县。三国时期,归魏国(220~265年)青州东莱郡不其县。
晋朝时(265~316年),属青州
长广郡不其县。
南北朝北魏时(386~534年),改属光州长广郡不其县。
北齐(556年)废除不其县,划并于光州长广郡
长广县。
隋朝(581~618年)统一
中原地区后,一度重置
不其县,不久又将不其县并于即墨县,属东莱郡。唐时(618~907年),属
河南道莱州即墨县。宋时(960~1127年),为
京东东路莱州
东莱郡即墨县。金时(1127~1279年),属
山东省东路莱州定海郡即墨县。
元时(1206~1368年),先后属山东东西道
益都路即墨县、般阳路
莱州府即墨县。明时,属山东省,初隶青州府即墨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归莱州府属胶州即墨县。
清代,属山东省登莱青道莱州府胶州即墨县。
乾隆(1736~1795年),直隶莱州府即墨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6日,
德国占领
青岛市后,
白沙河以南地域划入德国胶澳租界,余则归属莱州府胶州即墨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白沙河以北地域属山东
胶东道即墨县。民国三年(1914年),白沙河以南地域
日本驱德国而代之。民国十一年(1922年),
北洋政府将租界收回改为胶澳商埠,白沙河以南地域属胶澳商埠,白沙河以北地域辖治不变。民国十六年(1927年),道制废除,
即墨区直属省辖,白沙河以北地域仍属之。民国十八年(1929年)4月,胶澳商埠改为青岛特别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青岛特别市改为
青岛市,
白沙河以南地域属之。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白沙河以南地域属伪青岛特别市,白沙河以北、曹村河以西地域仍属伪青岛特别市即墨乡政处。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6月30日,伪青岛特别市政府设崂山行政办事处,夏庄区、仙家寨区属崂山行政办事处,白沙河以北、曹村河以西地域属伪青岛特别市即墨行政办事处。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分属青岛市崂山行政办事处和即墨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1日,夏庄全境解放,属胶东区南海专区崂山行政办事处。
1950年5月1日,改属
胶州专区崂山行政办事处。1951年4月,属
青岛市崂山行政办事处。1953年6月,青岛市崂山行政办事处改为青岛市崂山郊区,仍属之。1961年10月5日,
崂山区撤区置县,其隶属不变。1988年11月17日,崂山撤县改区,仍归其辖治。1994年4月23日,青岛市行政区划调整,设立
城阳区,整建制划入城阳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夏庄街道中心位于东经120°28′,北纬36°16′。东与崂山区
北宅街道毗邻,南与
李沧区接壤,西边、西北和北边分别是
流亭街道、
城阳街道、
惜福镇街道。街道总面积84.4平方千米,南北最大
纵距为11.5千米,东西最大横距为14.5千米。
地质
夏庄地处
崂山区西麓,石门山下,属
胶东半岛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为深海丘陵地带区,位于中朝古陆胶辽地质的南部,构造体系属新
中原地区系第二隆起代的构造部位,元古代晚期震旦纪(距今19亿~57亿年),吕梁运动时期形成复背褶皱。距今1.9亿~0.8亿年的燕山运动晚期,从
地壳深处上涌的炽热熔融
岩浆,在地面以下几千米的地方冷凝结晶,形成了质密坚硬、结晶程度高的崂山
花岗石。中生代末期(距今23亿~067亿年)至
新生代(距今067亿年以后),地壳抬升,上面覆盖的岩石和泥土被风化剥蚀,流水冲刷,使花岗岩露出地面,造山运动使崂山进一步抬升。到新生代中期,经过多次
海侵海退和外营力的再造,逐步形成现在的地质轮廓,主体为崂山花岗岩。域内地势东陡西缓,因花岗岩侵入形成崂山山脉、三标山脉,中部形成丘陵过渡带及
白沙河等河流下游冲积成的小
冲积平原。
地形地貌
夏庄域内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山区属
崂山区支脉,最高山峰是石门山,属切割剥蚀地貌类型,起伏大,切割深,沟壑纵横,中部、西部为丘陵、平原剥蚀堆积地貌类型,平地丘陵,河谷盆地交错,中部有黄埠岭,北部是白沙河冲积平地,总面积84.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48.6平方公里,占57.6%,丘陵10.4平方公里,占123%,平原25.4平方公里,占30.1%。
夏庄境内,白沙河以北,峪山区属三标山支。白沙河以南的东部,东南部山区属石门山支。石门山支以峪为标,向西分出南、中、北三条支脉,夏庄境内各山主要分布于中支和北支,山势走向东北,西南绵延。较高的山有石门山,锯齿牙,大腿崮,平岚等。
气候
夏庄属中纬度暖温带季风性气候,是低山、丘陵、平原半湿润温和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温度在12.6℃左右。光资源充足,热资源较丰富,降水量较多,湿润温和,四季分明。气候特征表现为春旱较冷回暖晚,夏无酷暑雨水多,秋季偏热降温迟,冬无严寒少雨雪。其特点是:春迟、夏凉、秋爽、冬长。
水文
夏庄的河流水系因受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影响,为季风雨源型,其水文动态随季节变化。主要河流是白沙河,有3条支流,分别是小水河、惜福镇河,峪河,均属
季节河。
白沙河发源于
崂山区最高峰“巨峰”北麓的“天乙泉”,经崂山区
北宅街道孙家村、乌衣巷、凉泉入
崂山水库。出库后西行夏庄、史家泊子、黄埠入
流亭街道,在港东、西后楼处入胶州湾。流长33公里,流域面积215平方公里,主要支流10余条,夏庄域内有小水河、
惜福镇街道河、峪河等,白沙河中下游段地下水丰富,水质优良,是
青岛市市区供水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夏庄域内总面积84.4平方公里,东部山区面积4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中部丘陵面积10.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西部平原为25.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1959年有可耕地2935.73公顷,果园683.33公顷,1979年有可耕地2432.4公顷,果园721.2公顷,1996年有可耕地1479.73公顷,果园面积988.8公顷。2006年耕地面积为811.6公顷。
水资源
夏庄街道是低山丘陵,平原半湿润温和农业气候区,降水量较多,水资源丰富,河流水系主要受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影响,其水文动态随季节变化很大,为季风雨源型。
地表水大气
降水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于汛期的6~9月,年平均降水量8572毫米。域内建有大小水库5座,设计总蓄水量5958万立方米,另有30处塘坝和多处
平塘县,多用于农田灌溉。白沙河河道治理后,建有多处拦河坝,可拦蓄地表水150余万立方米。
地下水地下水靠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另外还有山前周边补给为主要形式的侧向补给和灌溉回归补给,并随汛期波动。由于小区域内水文地质不同,地下水分布也有明显差异。白沙河两岸
冲积平原地带及右河道中心地带含水层厚度5~10米,局部大于10米,含水丰富,水质良好,开采方便,多用于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山前,河肩地带冲积
土层及坡前平原含水层一般在3米以上,含水量较少。东部低山丘陵区山涧
谷地及山麓地带分布有
花岗石风化裂隙孔隙水,水量少,水质优,可拦蓄用之。全街道范围内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供需不平衡,局部缺水。
动物资源
植物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
黑松、
赤松、
落叶松、
柞树、梧桐、国槐、
刺槐、
水杉、
龙柏、
香椿、
臭椿、
毛白杨、银杏、
酸枣树、
杞柳、
桑树、山、竹子、映山红、
北柴胡、
野菊、蒲公英、艾蒿、苦菜、荠菜、葛子、
石竹青、
马齿苋、
苍术、
芦根、
茵陈蒿、
车前等。
药用植物资源细辛、蒿木、
紫参;中山区有
黄精、
桔梗、深山
沙参、
仙遗粮、
马兜铃、
玄参、元胡、
玉竹、
贯众、
挨砻地堵、
东北南星、
地榆、
蛇麻子、
麦冬、大戟、
苦香树、葛根、
乌头、苍术、
紫花地丁、沙参、挂蒌、单叶草、
益母草、
夏枯草、
旋覆花、
白头翁、枸杞、车前子、
丹参、
孩儿参、半夏、莞花、
瞿麦、威灵仙、
覆盆子、
豨莶草、龙胆、
紫苏、薄荷、
藿香、
侧柏、
远志、
徐长卿、
北柴胡、
湘蕾金银花、
络石、
栝楼、仙鹤草等。
矿产资源
花岗石分布于山区,储量丰富。峪、少山等地是天然矿泉水基地,水质优良,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硅矿在母子山、储量极少,无开采价值。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明代,即墨县设立7个乡,82个社。清沿明制,设7个乡,81个社,社下分村。
清光绪二十四年3月(1898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德日胶澳租界以警代政,白沙河以南区域分属沧口、李村警察支署辖治,其中沧口警察支署辖夏庄、太平庄、东黄埠、中黄埠、西黄埠、史家泊子、王家泊子、源头、少山、安乐、马家台、彭家台、高家台、丹山、西小水;李村警察支署辖崔家沟、黑涧、罗圈涧、
云头崮、猪头石、南屋石。白沙河以北区域先是沿
清代区划,民国初年(1912年),即墨县撤乡设设区乡,分别属仁化区训东乡、流亭镇和温良乡,其中训东乡辖东宅子头、
王家曹村、李家曹村、中曹村、辛曹村、石沟、冷家沙沟、张家沙沟、李家沙沟、东古镇、郝家营、刘家营、贾家营、华阴、峪;流亭镇辖寺后、东张家庄、前古镇、后古镇村;温良乡辖西宅子头村。
民国十一年(1922年),胶澳商埠设
李村区警察署辖7个分驻所、夏庄域内白沙河以南各村分属第一、第二分驻所。
白沙河以北地域仍为
即墨区县区乡所辖。
民国二十年(1931年)3月,夏庄区设立,1935年
青岛市扩大市郊,区域包括
惜福镇街道、夏庄及流亭的绝大部分,辖惜福镇、李辛、小庄、西荆、东荆、纸房、黄家营、
傅家埠、青峰、
宫家村、超然、科埠、前金、
后金、后庄、霞沟、河湾、院后、演礼、西葛、东葛、书院、棉花、吴贾村、
松树庄、南寨、王家村、郝家营、刘家营、贾家营、王家曹村、李家曹村、中曹村、辛曹村、石沟、冷家沙沟、张家沙沟、李家沙沟、峪、
华阴市、夏庄、太平庄、史家泊子、王家泊子、东黄埠、中黄埠、西黄埠、少山、源头、彭家台、高家台、马家台、秦家小水、刘家小水、丹山、安乐、仙家寨、狗塔埠、赵哥庄、双埠、女姑山、兰家庄、西后楼共63个村,罗圈涧、黑涧、崔家沟、
云头崮、
南屋石村、太和村属
李村区。寺后、东张家庄、前古镇、后古镇村属
即墨区县第五区流亭镇,西宅子头属第五区温良乡、东宅子头属第四区训东乡。期间,猪头石村更名为太和村。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
日本再次占领
青岛市,又进行行政区划,夏庄区部分村庄划出,与
四沧区的部分村庄组成仙家寨区。夏庄境域分属夏庄区、仙家寨区、李村区和即墨县辖治,其中夏庄区辖夏庄、
华阴市、峪、郝家营、刘家营、贾家营、冷家沙沟、张家沙沟、李家沙沟、王家曹村、李家曹村、中曹村、辛曹村、石沟,仙家寨区辖太平庄、史家泊子、王家泊子、东黄埠、中黄埠、西黄埠、少山、源头、彭家台、高家台、马家台、秦家小水、刘家小水、丹山、安乐,
李村区辖罗圈涧、黑涧、崔家沟、
云头崮、
南屋石村、太和村,即墨县所辖村庄不变。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6月,夏庄区、仙家寨区划归伪崂山行政办事处。夏庄域内分属夏庄区傅石乡、刘营乡、振青乡,仙家寨区丹山乡,李村区李村乡和即墨县第五区流亭镇、温良乡。其中夏庄区傅石乡辖西石沟、王家曹村、李家曹村、中曹村、辛曹村,刘营乡辖刘家营、郝家营、贾家营、东古镇。振青乡辖夏庄、
华阴市、张家沙沟、李家沙沟、冷家沙沟、峪。仙家寨区丹山乡辖太平庄、史家泊子、王家泊子、东黄埠、中黄埠、西黄埠、少山、源头、彭家台、高家台、马家台、秦家小水、刘家小水、丹山、安乐。李村区李村乡辖罗圈涧、黑涧、崔家沟、
云头崮、南屋石、太和村。即墨县所辖村庄不变。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仙家寨区合并于夏庄区,其境域仍沿1931年的区划。
1949年6月1日,夏庄全境解放,崂山行政办事处接管原夏庄区,其境域仍沿1931年的区划不变。
1960年10月~1961年5月,调整生产大队规模,将14个生产大队划为夏庄、太平庄、
华阴市、史家泊子、王家泊子、东黄埠、中黄埠、西黄埠、少山、源头、彭家台、高家台、马家台、安乐、秦家小水、刘家小水、方家小水、丹山一大队、丹山二大队、罗圈涧、瑞云、崔家沟、
云头崮、南屋石、太和村、郝家营、刘家营、贾家营、冷家沙沟、张家沙沟、李家沙沟、王家曹村、李家曹村、中曹村、辛曹村、石沟、新民一大队、新民二大队、后古镇、前古镇、东古镇、东宅子头、西宅子头、东张家庄、寺后、峪46个生产大队。
1963年2月~1966年7月,新民一大队、新民二大队合并组建新民生产大队,秦家小水生产大队、方家小水生产大队合并组建秦家小水生产大队,丹山一大队、丹山二大队合并组建丹山生产大队。
1984年4月4日,农村进行体制改革,撤销夏庄人民公社,设立夏庄镇,各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峪分为南坡、兰山、下峪、上峪、青峪、上蜜蜂涧、下蜜蜂涧、北河崖8个行政村。夏庄镇辖夏庄、太平庄、
华阴市、史家泊子、王家泊子、东黄埠、中黄埠、西黄埠、少山、源头、彭家台、杏杭、马家台、安乐、秦家小水、刘家小水、丹山、罗圈涧、瑞云、崔家沟、
云头崮、南屋石、太和村、郝家营、刘家营、贾家营、冷家沙沟、张家沙沟、李家沙沟、王家曹村、李家曹村、中曹村、辛曹村、石沟、新民村、后古镇、前古镇、东古镇、东宅子头、西宅子头、东张家庄、寺后、南坡、下峪、青峪、北河崖、兰山、上峪、下蜜蜂涧、上蜜蜂涧50个行政村。
2001年6月,夏庄撤镇设街道,所辖各村不变。
2003年8月,成立
夏塔路居民委员会。2004年9月,夏庄街道实施“村改居”,除夏庄仍保留村委会外,其它49个村全部改为社区居委会。
2006年,夏庄街道辖50个社区居委会和1个村委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12年,夏庄街道辖50个社区。政府位于
青岛市城阳区于书晖路。
人口民族
人口
1949年,夏庄域内有居民7596户,36760人。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将丹山、西小水、
云头崮等村划入夏庄人民公社,人口增加,共有居民8255户,42454人。1960~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全社人口由46474人减至44757人,减少1717人。1963年生活好转,人口急剧增长到48579人,1962~1963年,两年骤增3822人。1964年,实行
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到控制,“文革”期间,生育再次失控,1976年,人口达13729户,61262人。1986年人口达18414户,65162人,1996年人口达21658户,65199人。
1982年,全镇总人口为64508人,男性31726人,女性32782人,男性占49.18%,女性占50.82%,男女性别比为96.78∶100。
1994年,全镇总人口为66681人,男性33281人,女性33400人,男性占49.91%,女性占50.09%,男女性别比为99.64∶100。
2000年,全镇总人口65443人,男性31982人,女性33461人,男性占48.87%,女性占51.11%,男女性别比为95.58∶100。全镇有外来务工常住人口13002人,男性4710人,女性8292人,男性占36.23%,女性占63.37%。
2006年,全街道总人口67966人,男性32796人,女性35170人,男性占48.25%,女性占51.75,男女性别比为93.25∶100。
至2006年,全街道总户数25196户,67966人。
截至2015年底,全街道共有户籍人口7.2万人,常住人口约17万人。
民族
截至2000年,夏庄街道除
汉族以外有
蒙古族、
回族、
藏族、维吾尔族、
满族、
土家族、
苗族、
彝族、
布依族、
朝鲜族、
侗族。
经济
综述
2013年,街道生产总值完成132亿元、财税总收入11.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量17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249元;到账外资1.29亿美元、市外项目当年实际利用内资30.9亿元。
2014年,街道生产总值完成148.5亿元,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87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3.8%;市外项目实际利用内资完成36.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9.2%;到账外资完成1.57亿美元,同比2013年同比2013年增长30.8%;外贸进出口总量完成23亿美元,同比2013年增长42.2%。
第一产业
1984年,全镇种植蔬菜5397.9亩,总产量23447吨;1994年全镇种植蔬菜7900亩,总产量49000吨;2006年全街道种植蔬菜12923亩,总产量50230吨。全街道有养鸡专业户7家,蛋鸡、肉食鸡存养量40万只,其中田瑞牧业存养15万只,古镇禽蛋公司存养10万只,南坡社区有肉食鸡养殖户2家,存养肉食鸡6000余只,另外,还有多家小蛋鸡养殖户。
2013年,夏庄街道从事花卉生产销售的大小企业有21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生产基地10余家,花卉市场(展销中心)3处,花卉苗木种植、展销面积达6200余亩,主要培育展销
蝴蝶兰属、大叶惠兰、红掌、茶花、
耐冬、桂花、兰花、君子兰等上千个品种。除供应本地市场外,产品还销往北京、
上海市、
广州市等地区,以及出口
韩国、
日本等。
2013年,夏庄街道花卉产业产值达2.3亿元,占
种植业产值的39%;花卉亩均收入21000元,设施栽培亩均40000元,花卉产业从业人员3500余人,人均收入23500元。
2014年,夏庄街街道在原有18处农业示范园项目基础上,完成鸿得源、菜盛源两处现代农业示范园二期建设,培育了果蔬、花卉、苗木区域
错位经营的产业集群。四季生态采摘园借助蓝海平台在“新四板”正式挂牌,“夏庄田园”
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交易额30余万元,促使农业企业管理、营销与现代市场接轨。
第二产业
2014年,夏庄街道共有内、外资企业927家,累计批准利用内资项目509个,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418个。其中,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外资企业40余家,年出口过千万美元的出口企业20余家,投资过5000万元的
内资公司70余家;拥有7家世界500强企业多家国内百强企业落户。
2014年,夏庄街道生产总值完成132亿元,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6亿元,增长24.1%。到账外资1.29亿美元,增长43%;外贸进出口总量24.8亿美元,增长44.5%。
第三产业
2014年成功举办首届城阳山色峪国际露营休闲大会,夏庄采摘节等特色节会累计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销售收入约3500余万元。精准定位白沙河沿岸、中经二路、
黑龙江省中路、王沙路“一横三纵”的服务业布局,引进企业总部、创业孵化器、研发中心等项目25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5亿元、增长23.5%。
2014年,夏庄街道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5.1%,提升1.6%;重点服务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完成50%;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完成35%。
文化
地方风俗
夏庄地处崂山西麓,民风诚朴淳厚,恋乡守土,“其俗尚礼仪”,至于其婚嫁之礼,庆吊之仪均有特异,风俗的流行革除与社会变革、科学发展以及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息息相关。
饮食文化
夏庄地域的主食有馒头(俗名叫
石子馍)、
饼子(多用玉米或高粱面烙成)、
番薯、
地瓜干等。生日、节日吃面条、饺子。
小菜荤素菜肴品类不同,其调味以咸鲜为主,苦、辣、酸、甜较少。建国前,富裕人家主食有面、米、杂粮,副食有肉、鱼、蔬菜、水果。普通人家平日以地瓜、地瓜干、青菜为主食,咸芥疙瘩、
青萝卜等
腌咸菜就饭。婚、嫁、喜庆或
春节时才吃得好些,荒年则以
蕃薯叶、
食用野菜等充饥。80年代,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至世纪末馒头成为主食,粗杂粮少见,副食日渐丰富,肉、鱼、蛋、奶、蔬菜、水果成为日常食品。进餐习惯多是一日三餐。建国前后,农民农闲季节不再到田地劳作,为节省粮食改为一日两餐,叫“吃两顿饭”。
政治
交通
空港
夏庄距
青岛流亭国际机场2公里,距新机场约30公里。
4E级国际机场——青岛流亭国际机场可直达国内95个城市和国外14个城市,吞吐量超过1181万人。
海港
青岛港,2013年吞吐量达4.5亿吨,居全国第四,全球第七位。到“十二五”末,青岛港将在董家口港区再造一个3亿吨的青岛港,集装箱达到2000万标准箱。
铁路
公路
夏庄是陆路交通线路由集聚到发散转换的节点,门户中的“咽喉”。
青烟公路、青威公路、308国道等连接全国重点城市。
社会
文化事业
1975年10月13日,夏庄公社文化站成立,有站长1人,临时工作人员3人,拥有图书室、电影队。2001年6月,在机构改革中,文化站合并于文化科技服务中心,设主任1人,工作人员2~3人,主要职责是组织辅导群众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2006年,第三届社区文化节,辖区内21个企业单位协办,历时一月演出14场,其中社区居民、企业职工自编自演3场、68个节目,青岛市及周边区、市专业剧团演出8场、156个中黄埠社区文化节目,仅青岛市吕剧团就演出传统剧目3场。
教育事业
1903年德国胶澳总督府在源头
法海寺设立蒙养学堂,成为崂山地区最早的一所现代学校。1931年新建的青岛市市立法海寺小学校,是崂山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一所完全小学。20~30年代,夏庄地域先后建立了黄埠小学、夏庄小学、黑涧小学、丹山小学、营村小学、沙沟小学、曹村小学、后古镇小学,基本覆盖了整个夏庄地域。建国后,夏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5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在黄埠村建立青岛第六中学(现城阳二中),夏庄地域始有了完全中学。70年代普及小学教育,1991年,全镇实现
九年制义务教育法。此后,通过调整学校布局,改扩建学校,到2006年,全街道有初级中学2处,小学12处,成人教育中心1处,其中4处学校达省级规范化学校,5处学校达市级规范化学校,有市级示范幼儿园4处,一类幼儿园8处,所有学校均达到或超过青岛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工程标准。
截至2014年,夏庄街道内建有1所
高中、2所初中和1所科研院所。所在的
城阳区拥有4所全日制大学、5所职业技术学校和69所科研院所。
医疗卫生
2006年,全街道有城阳区第三人民医院、古镇整骨医院及社区卫生室120处,医疗床位422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6%。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截至2014年,夏庄街道内有城阳区第三人民医院、新太康医院、古镇正骨医院(二级骨伤专科)等多家医疗机构。
社会保障
2014年,夏庄街道安置残疾人新增就业10人;协调做好残疾人托养工作,目前,街道残疾人托养中心托养34人、居家托养服务13人,托养对象及家属满意率100%;依托街道社区中心创建夏庄街道残疾人文化体育基地1处,丰富残疾人精神娱乐生活。多种途径进行困难户救助,设立100万元周转金账户,目前共为12户困难户预借周转金15万元;通过金秋助学活动为35名困难家庭学子发放助学金26.5万元;2014年通过慈善捐款,救助城乡困难群众320余人,救助金额162.65万元。
旅游
夏庄域内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域内有7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省级的2处,市级的1处,县级的4处。
文化遗址有西宅子头龙山文化遗址、冷家沙沟龙山文化遗址、
霸王台商代遗址、古镇西窑顶东周遗址、财贝沟东周墓群等。这些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西宅子头出土的陶罐国内罕见,冷家沙沟出土的黑陶工艺先进,财贝沟出土的铜豆造型精美。
夏庄的古建筑,有崂山地区最古老的
佛教寺院法海寺,历史悠久的慧炬院、
道教圣地玉皇庙、
黄石宫,明代
兵部尚书黄嘉善少时读书的下书院,明代
礼部尚书兼
东阁大学士高宏图隐居的太古堂,
清代名宦
康霖生的康公祠。黄石洞石刻邱处机的《
青天歌》,太古堂有高弘图的《吾堂序》、《崂山九游记》人文景观。
宅子头龙山文化遗址
宅子头龙山文化遗址位于
城阳区夏庄镇宅子头村西,遗址南有
白沙河。1952年苗圃工人打井时,于地下4米深处发现工件泥质
黑陶罐、一件夹砂黑陶及一些陶片等,经鉴定为龙山文化遗物,因遗物发现于地下4米处,地表无遗物和遗迹暴露广故遗址面积不详。1982年,
青岛市人民政府将此遗址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冷家沙沟龙山文化遗址
冷家沙沟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城阳区夏庄镇冷家沙沟村西,遗址东端压在家沙沟村下,西至
贾家营村,南临白沙河,中有公路通过。地势东高西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遗址长约250米,南北宽200米。1981年12月文物普查时发现,1982年再次调查,发现一批右器和残陶器,其中一件黑陶片厚仅1.5毫米。从发现遗物分析,时代为龙山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现保存完好。1984年崂山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台商代遗址位于城阳区夏庄镇云头崮水库中心。原遗址三面临水,且高出地面约8米,东西长300米,南北宽约200米,由于河水常年冲刷,现仅存1/10。原有的小河已于1958年截为云头崮水库,使遗址成为孤岛。1953年发现后多次调查,发现一批石器、铜镞和陶器,并有许多灶址等遗迹。根据器物分析,确定其为一处重要的
城固宝山遗址。霸王台名称之由来,系当地村民在此处发现文物和红烧土,认为此外曾有人居住,就附会为
项羽的点将台。1984年崂山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窑顶东周遗址
西窑顶东周遗址位于城阳区夏庄镇东古镇村西,
白沙河支流西岸。遗址为东西宽100米,南北长300米,高约3米的黄土台地。自
清代末年起,就在此处建有窑场,因就地取土烧窑对遗址破坏严重。解放后曾有铜鼎、石器和陶片等物出土。1956年7月,考古学家主献唐率山东考古队来此发掘,出土许多骨器、石器、青铜器等,经考证为东周遗址。1984年崂山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财贝沟东周墓葬遗址位于安乐村西侧,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20米,深3.5~5米。因村民在此取土时经常发现铜器等文物,故得名“财贝沟”。1914~1939年,
日寇多次来此盗掘。1953年,在这里出土了铜鼎、铜嚼子。1955年,出土了铜豆、铜洗、石珠(中间通空)等。1974年,在沟西侧1.5米深处挖出墓葬8个,内有腹饰曲纹铜鼎、带提梁的铜壶、腹内阴刻双鱼的铜洗、耳部饰陶纹的铜舟及素面玛瑙杯各1件,其中有一铜豆,顶盘有盖,盖上有三个鼎立的环钮,可以倒置做盘用,下部为细高柄盘足,豆盘侧有对称的环耳,豆高40厘米,造型优美,工艺精致。
1956年文物普查时,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崂山郊区文化科对此做过专门考察,初步鉴定是东周遗址,定为
青岛市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
山东省人民政府将此处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海寺为千年古刹,名扬
胶东半岛,
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
北魏武帝时期(532~543年),是青岛地区最古老的
佛教寺院,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法海寺规模宏大,曾吸引无数名人观叹。明万法海寺大雄宝殿历
国子监祭酒周如砥的咏法海寺诗云:“云尽寒山石窦开,西风古寺一徘徊。树当十月犹
蓝色,碑载前朝总绿苔。护法曾闻天犬吠,听经曾有夜龙来。须知胜地宜樽酒,未许夕阳促客法海寺出土石刻回。”1994年
青岛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2001年,千年古刹焕然一新。
崂山水库
白沙河是
崂山区的第一大河,发源于巨峰天乙泉,河之中上游在群山之中。青岛市于1959年建成库容为5601万立方米的崂山水库。
崂山水库大坝的北端,叫神堂口,东去有千年古刹
慧炬院遗址、
高宏图的太古堂遗址、道家圣地黄石宫遗址、
清代名宦
康霖生的康公祠遗址;再往东,还有韩信瓦、狮子石、福字石等,电影《
两个小八路》在此拍摄。沿水库南岸自西向东依次是迎真宫遗址、洪门寺遗址,高僧自华的普通塔,还有诗人
黄宗庠、
黄垍父子的别墅镜岩楼遗址,远处是华楼宫。
丹山风景区位于夏庄街道丹山社区。东侧为丹山水库,
青岛—银川高速公路纵贯水库而过。丹山风景区钟灵秀,阳春三月,桃红李白一片花海,“丹丘春赏”,为
青岛市十景之一。前人有诗赞道:“樱花落尽逐芳尘,此际丹山浩荡春。万顷胭脂千岭雪,艳阳烘醉白头人。”
代表人物
宫仲(1831~1904)字伊真,南屋石社区人。少时家贫,好学苦读,入为即墨
生员。1898年,
德国租借胶澳后,南屋石村划入租界中,德国当局委任德人为李村区区长,颁布殖民法令。
张战戈(1917~1982)原名王守璞,从
母姓为张战戈,王家泊子社区人。1934年,在青岛参加反帝大同盟,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参加了由中共
青岛市市委领导的
青岛保安总队,历任胶东军区锄奸科副科长、南海专署公安局局长、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空军航空兵第15师政委、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优秀干部。
王哲(?~2000)原名王功哲,王家泊子社区人。193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不久,中共青岛市委遭到破坏,与组织失去联系,与
王云九、
张战戈三人自行成立党小组,王哲任组长,在
青岛市与夏庄一带开展活动。1937年冬,三人一起参加
青岛保安总队。王哲参加
抗日游击队后转入解放区,
解放战争中参加辽沈战役。
华丁(1912~1996)原名李启英,李家曹村社区人。1933年8月加入青年团,任青年团李村中学支部书记、学生会主席,期间经常去沧口纱厂散发传单,帮助工人成立工会,领导工人罢工,因此受反动政府追捕。1936年离开青岛,到达陕甘宁边区后,任安吴堡青训班科长、
鲁迅美术学院秘书。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宣传干部、编辑,三军二兵团科长等职。参加过抗日战争、
淮海战役,解放后任
装甲兵部科长、处长、学员大队政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李润生(1901~1967)原名李启,李家曹村社区人。辍学后去
沈阳市、青岛等地做木工谋生,目睹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立志救国救民。1937年在崂山参加李兆岐的抗日独立中队,1938年12月,随李兆岐去
龙口市,部队改编为
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六十五团,任团供给处副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事处(设在解放区)副主任、胶东铁路办事处副主任、胶东公安局副局长等职。
李代芳(1888~1973)李家沙沟社区人。先后在青岛礼贤书院和
金陵大学农学系学习。毕业后任职于烟台农林事务所,1923年任青岛农林事务所所长曾在中山公园修建了
小西湖。
高纶仕(1916~1973)杏杭社区人。少年时好习武术,1933年,代表青岛市参加华北地区国术比赛并获得
金牌。
黄埔军校第十四期毕业后,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侍从室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善后救济总署青岛分署主任、
青岛保安总队第五大队大队长。1948年,任青岛市保安旅
上校参谋长。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获得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