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Türk),是古代的游牧民族,在公元六世纪至八世纪活跃于亚洲,曾经创建了强大的游牧政权,没落后,突厥后裔分布在东亚、中亚、东欧、
中东等地,并与当地民族融合同化,形成了多个新的民族。
“突厥”一词最早出现于
天宝史籍《
周书》中,有“兜”“联盟”等含义,突厥原名“Türk”,有“力量”“出现”“法律”“海边住民”等多种解释。突厥人有狼的子孙说、高昌北山狼裔说、漠北索国说、
平凉市杂胡说、海神后裔说等各种历史传说,关于突厥人的来源,主要有匈奴说、
铁勒说、乌孙说、塞种说、
钦察汗国说等。突厥起先受匈奴、
柔然的统治,
元钦元年(
公元552年),突厥首领
阿史那土门建立了突厥汗国,其弟
木杆可汗率兵消灭柔然汗国,一统漠北、西域,使突厥汗国迈入最强盛的阶段,其疆域辽阔,东至辽海,西至
里海,南至
阿姆河,北至贝加尔湖,第四任可汗
佗钵可汗去世后,突厥汗国爆发了汗位之争,国力衰弱,最终分裂成东、西两个突厥汗国,之后,
中原地区唐朝强盛,先后灭亡东、西突厥汗国,并且设置羁州府,管理突厥降众及原有的疆域,
李治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突厥阿史那氏贵族
阿史那·骨笃禄反叛唐朝,建立
后突厥汗国,虽然强盛一时,但终因为内部争斗,被回纥汗国消灭。突厥人口构成非常复杂,既有突厥本部人口,也有被征服
铁勒诸部、西域诸国、东方诸藩等地的人口,还有汉人、
粟特人。
突厥汗国实行的是可汗一元制集权统治下的多元制权力结构,存在父死子继、
兄终弟及、伯叔继承、叔侄相续等多种汗位继承方式,职官采用
分封制和职位世袭制,主要有叶护、设、
特勤、达干、俟斤、俟利发、啜、匐、吐屯等。军事上可汗辖中部,两个小可汗分领左右两翼,西突厥汗国设立了东西两厢各五部制,外交上主要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突厥人擅骑射,食肉饮酪,住庐帐,披发左,穿皮革,以车马代步,有独特的婚俗和葬俗,有成
丁礼,每年的五月要祭拜先人窟和天神,经济上以畜牧业为主,也有农业,重视商业贸易,手工业有
冶炼业、木工业、纺织、
渔业、擀毡业等。突厥人有自己的语言,并且创造了突厥文,在文学、哲学、艺术、音乐、舞蹈方面都有发展,突厥早期信仰萨满教,之后增加了佛教、袄教、景教。
族称来源
“突厥”一词最早出现于
唐朝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周书·宇文测传》:“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之后亦见于《
北史》《
隋书》《
酉阳杂俎》等史籍中。“突厥”这个词的来源和意义,有多种说法。
岑仲勉、斯密特(J.Schmidt)、可毕连(Gobelentz)、斯科特(Schott)、布克奇(Bunkacsi)等学者认为,突厥人曾经居住在金山之阳,因为金山形似兜鍪,而突厥人俗称兜鍪为“突厥”,于是把“突厥”作为自己部落的称号。
中原地区清末学者
丁谦认为,突厥与
古代史籍中的“
铁勒”“敕勒”“铁勒”为同音异译,意思是“联盟”。
日本突厥史学家护雅夫将“突厥”解释为“强有力、盛大、气力、刚毅”。
在公元7-8世纪的突厥碑文中,“突厥”被写作“Türk”,在古代维吾尔文和
阿拉伯语史料中,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11世纪70年代
喀喇汗王朝的突厥语言学家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Mehmud Qeshqeri),将“突厥(Türk)”解释为“最成熟最旺盛之时”;
匈牙利东方学者缅美黎(Ármin Vámbéry)解释为“出现”,即“被创造;生物”;
俄罗斯东方学者
巴托尔德(W.Barthold)认为“Türk”一词与古突厥语碑铭中的“törü”词有关,意思是“法律、习俗、依法修改的、统一的民众”。
西方学者对“突厥”,也有不同的解释。法国汉学家
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认为,汉语“突厥”是由属于
蒙古语系的
柔然人介绍到中国来的,是蒙古语“Türk”的
复数形“Türküt”的汉译;费俄克(K.Fiok)认为,“突厥”是“海边住民”的意思;
德国突厥学者
弗里德里希·缪勒(F.W.K.Müller)认为,“突厥”可以解释为“力量、有力量、气力、有气力的”;马仁(L.Bazin)认为“Türk”是从“törü-mek”一词演变而来的,最初是“存在、形成”的意思,其后是“发展”的意思,再后是“完全发展”的意思,最后是“气力、力量”的意思;法国学者
勒内·格鲁塞(René Grousset)解释为“强壮”。
族源
历史传说
“狼的子孙”说
《
北史》《
隋书》等史书中记载,突厥人的祖先以
阿史那姓为姓氏,曾经住在西海岸右边,拥有独立的部落,受匈奴统治,后来,部落被敌国所灭,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敌国士兵见他年纪小,不忍心将
他杀死,遂斩断了他的四肢,遗弃在荒野草地,一只母狼救了这个小男孩,并且将他抚养成人,长大后的男孩与母狼交合,母狼遂有孕,敌国得知男孩没有死,便派人将他暗杀,还想一起除掉母狼,神灵帮助母狼逃到了高昌西北山,生下十个男孩,他们各自成家,繁衍后代,各为一姓,其中就包括阿史那氏族,因为聪明贤能,阿史那氏族被推举为首领,为了纪念母狼,阿史那在牙帐门外悬挂绘有狼头的旗帜。数世后,
阿史那姓族人口逐渐增多,当阿贤设成为首领后,率领部众离开了山洞,臣属于当时强大的
柔然。
“高昌北山狼裔”说
《周书》中记载,突厥人的祖先以阿史那为姓氏,拥有独立的部落,受匈奴统治,后来,部落被敌国所灭,有一个小男孩,只有十岁,敌国士兵见他年纪小,不忍心将
他杀死,遂斩断了他的四肢,遗弃在荒野草地,一只母狼救了这个小男孩,并且将他抚养成人,长大后的男孩与母狼交合,母狼遂有孕,敌国得知男孩没有死,便派人将他暗杀,同时也想一起除掉母狼,母狼逃到了
高昌国的北山,并且生下十个男孩,他们各自成家,繁衍后代,各为一姓,其中就包括
阿史那姓氏族,数世后,人口逐渐增多,他们于是离开山洞,居住在金山之阳,臣属于当时强大的
柔然,为柔然汗国的锻工。因为金山形似战士戴的兜鍪,而突厥人俗称兜鍪为“突厥”,于是把“突厥”作为自己部落的称号。
“漠北索国”说
“索国之狼”说
《周书·突厥传》中记载,突厥人的祖先居住在匈奴的北面,一个叫漠北“索国”的地方,部落
铁木真兀格名叫阿谤步,有十七个兄弟,其中一个兄弟是狼所生,名叫伊质泥师都,能感应灵气呼风唤雨,娶了夏神和冬神的女儿作为妻子,生了四个男孩,大儿子名叫讷都六,居住在跋斯处折施山,一个儿子居住在契骨部落,位于阿辅水(今西伯利亚之
阿巴坎河)及剑水(今
叶尼塞河上游的乌鲁克穆河)之间,一个儿子居住在处折水沿岸,一个儿子变成了白鸿。由于阿谤步软弱无能,部落被敌对部落所灭,讷都六召集了阿谤步离散的部众,想办法解决了部落的生存问题,实力逐渐增强,被推举成为了新的部落首领,称为讷都六设(“设”是部落首领之号),并以“突厥”为号。讷都六有十个妻子,他们所生的儿子都继承了母亲的姓氏,第十个妻子的儿子姓
阿史那姓。讷都六死后,部落的人想在讷都六的儿子里选择继承者,于是让讷都六的儿子们来到一棵大树下,约定谁跳得最高,谁就继任为首领,阿史那年幼敏捷,跳得最高,于是被推举成为首领,号称阿贤设。
“索国之牛”说
《
酉阳杂俎》中记载,突厥的祖先居住在索国,有一个名叫泥师都的人,娶了两个妻子,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儿子变成了白鸿,他对剩下的三个儿子说,你们可以跟随着牛,于是三个儿子紧随着牛,牛在行进过程中排泄出的粪便,都变成了肉和奶酪。
“平凉杂胡”说
《隋书·突厥传》中记载,突厥人的祖先姓阿史那氏,公元4至5世纪初期曾经在西北平凉(今甘肃平凉)生活,是杂胡中的一支,
拓跋焘灭亡匈奴人
沮渠蒙逊北凉政权后,阿史那率领突厥五百家投奔柔然政权,居住在金山(今阿尔泰山)之阳,为柔然人冶铁锻造。因为金山形似战士戴的兜鍪,而突厥人俗称兜鍪为“突厥”,于是把“突厥”作为自己部落的称号。
“海神后裔”说
《酉阳杂俎》中记载,突厥人的祖先名为射摩舍利海神,拥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居住在阿史德窟西边,与海神女相爱,海神女每天晚上派一只白鹿迎接射摩入海与其相会,到天亮的时候再派白鹿送射摩出海回家,这样暮合晨离的婚姻生活持续了十几年。有一次,射摩召集各部落,为次日的围猎做准备,晚上海
喜鹊告诉他,次日狩猎时,会出现一只金角白鹿,它是从射摩先辈诞生的洞窟中跑出来的,射摩如果能射中它,两个人的婚姻便可继续,如果射不中,两个人就得分开。第二天的猎场,果然有金角白鹿出现,射摩与部众们将其包围,但就在射摩要将它射杀时,金角白鹿要逃出猎场,紧要关头,来自呵尔部落的人射中白鹿,射摩大怒,挥手斩杀了呵尔部落的首领。晚上海神女对射摩说,由于他亲手杀人,血气腥秽,两个人的缘分到头了。从此之后,在举行祭天仪式时,射摩部落就要用呵尔部落的成员献祭,后来甚至还用呵尔部落的人献祭旗帜。
突厥来源
关于突厥的来源和族属问题,学界众说纷纭,主要有五种说法。第一种,突厥来源为匈奴说,一些学者根据《周书·突厥传》《
北史》《
通典》等文献,认为突厥与匈奴
同源,是匈奴的“别种”,但
岑仲勉等学者认为,正史中的“别种”,一般是“别部”的意思,不能成为同源的依据,何况根据考古发掘,匈奴是蒙古利亚人种,而突厥远祖接近
欧洲人种,他们不可能是同源。第二种,突厥来源为
铁勒说,
王真、
马长寿等学者认为突厥起源传说以及活动区域与铁勒相类或相同,突厥的远祖为丁零,但以
段连勤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在
文言文史料中,突厥与铁勒无论是居地、语言、经济等方面,都有区别,不可能是同源。第三种,突厥来源为乌孙说,以
钱伯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突厥的起源传说、活动区域及族名等与乌孙相似或相同。第四种,突厥来源为塞种说,
薛宗正、
芮传明等学者,分析了汉文史料所记载的五种突厥起源传说,认为突厥是居于
咸海北部的塞种,突厥先民应该与西方民族有所接触。第五种,突厥来源
钦察汗国说,以陈恳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阿史德、舍利等突厥氏族可能与钦察有关,“鲜卑”之称与“舍利”“薛延陀”名称有关。
历史沿革
突厥汗国之前
汉朝时期,匈奴强盛,突厥是被匈奴统治的民族之一,并且作为“丁零联盟”的成员之一,辅助丁零诸族反抗匈奴。
东汉末年,
匈奴衰落,丁零联盟瓦解,突厥离开于都斤山(今
杭爱山),进入“金山之阳”地区游牧,逐渐发展成了十个部落,组成了部落联盟。金山之阳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还蕴含了丰富的矿产,突厥人逐渐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冶铁技术,他们利用地利之便,将铁销售给其他民族,并且在往来贸易的过程中,吸收着外来文化,迅速发展,然而,此时
柔然强盛了起来,建立了柔然汗国,突厥被其征服,成为其奴隶式统治的“锻奴”。
突厥汗国
突厥汗国的建立
公元6世纪,柔然汗国因为连年与中国
南北朝时期的
北魏、西魏等政权交战,国力日渐衰弱,而突厥却迎合了西魏王朝意图遏制柔然汗国的战略需求,与西魏王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且在其扶持下,通过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和紧密的外交活动,悄然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元宝炬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柔然汗国与
铁勒族交战,突厥抓住有利战机,果断袭击并且打败了铁勒族,招降了五万铁勒部众,实力大增,为了进一步提升政治影响力,突厥首领
阿史那土门向
柔然提出了联姻的要求,却遭到了柔然统治主阿拉的拒绝和羞辱,土门大怒,杀死柔然汗国的使者,断绝了与柔然汗国的臣属关系,转而向西魏寻求联姻,五年后,土门娶了西魏长乐公主为妻,正式与西魏结成了政治同盟。
西魏废帝元年(
公元552年)正月,土门发兵攻打柔然汗国,并且在怀荒北大胜,柔然统治主阿拉瓌被迫自杀,柔然汗国遭受到重创,元气大伤,太子庵罗辰、阿拉瓌的堂弟登注、登注的长子库提等人率部众,逃奔到中国的
北齐王朝,柔然汗国的其余势力拥立阿拉瓌的叔父
邓叔子为主,土门于是自号伊利可汗,建立了突厥汗国。同年,土门去世,其子科罗被拥立为可汗,号
乙息记或阿逸可汗,他继续发兵攻打
柔然,并且在沃野北木赖山击败邓叔子,次年,乙息记可汗去世,其弟俟斤(又名燕都)继位,号
木杆可汗。
突厥汗国的扩张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九月,契丹兵犯北齐王朝,北齐
高洋高洋亲自率兵出征,契丹大败,十万余人与数十万牲畜被俘,木杆可汗率突厥军队乘机向契丹发起进攻,契丹再次大败,一部分契丹人投降突厥,另外一部分契丹人被迫逃往
高丽,突厥占领了契丹原有的疆域。之后,突厥击破契骨(又称结骨、
纥骨、戛斯),引起北荒震惧,契骨及各杂部
铁勒均臣服于突厥。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十二月,
木杆可汗发兵攻打
柔然汗国,柔然汗国兵败,举国逃奔到
北齐,北齐文宣帝高洋亲自率兵攻打突厥,以接应柔然汗国的部众来降,突厥兵败,北齐追击突厥至朔州,突厥请降,并且献五万匹马向北齐示好,北齐文宣帝高洋立阿拉瓌之子
菴罗辰为柔然汗国统治主。然而,庵罗辰对北齐与突厥和好的政策不满,于次年率兵反叛,北齐派兵镇压,庵罗辰的妻子儿女等三万余柔然人被俘,庵罗辰侥幸免于一死,之后不知所终,突厥乘机发兵攻打柔然汗国残余势力,
邓叔子无奈率部众投奔西魏,不料突厥与西魏交好,西魏权臣
宇文泰答应了突厥使者的要求,斩杀了包括邓叔子在内的三千余柔然降人,柔然汗国的残余势力彻底被铲除,柔然汗国宣告覆灭,突厥占领了柔然汗国原有的疆域。
拓跋廓二年(公元555年),
高昌国与突厥签订盟约,臣服于突厥。次年,
木杆可汗率领突厥军队与西魏军队联合击败
吐谷浑,削弱了吐谷浑势力。
宇文邕保定三年至四年(公元563年至564年),突厥联合北周,数次攻打
北齐,使北齐损失惨重;为了取得西域的统治权,突厥与西域强国厌哒时常交战,突厥的叶护、
阿史那土门之弟
室点密可汗,利用厌哒与
中亚强国
波斯之间的不和,将女儿嫁给波斯国王库斯老一世,与波斯正式结成联盟,彻底击败了厌哒。之后,突厥与波斯又因为利益而起了纷争,室点密再次联合了东罗马,连续不断地攻打波斯,占领了波斯的部分领地,最终独霸了丝绸之路中段的贸易。
突厥汗国的衰弱
北周武帝天和七年(公元572年),木杆可汗去世,其弟
佗钵可汗继位,他钵可汗在位期间,联合北周覆灭了北齐,突厥汗国持续发展。九年后,他钵可汗去世,遗命木杆可汗之子
阿波可汗为可汗,然而,大逻便不是木杆可汗的嫡子,以乙息记可汗之子摄图为代表的突厥势力不服,坚持拥立他钵可汗之子菴罗继位,菴罗虽然继位了,但大逻便忿恨,多次辱骂菴罗,菴罗无奈,只能让位于摄图,号“
沙钵略可汗”。沙钵略可汗自己居于汗国中部,在于都斤山(今
杭爱山)设牙帐,立自己的弟弟
叶护可汗为
突利可汗,统辖突厥汗国的左翼,同时,为了笼络菴罗、大逻便,立菴罗为第二可汗,居于汗国东部
土拉河流域;立大逻便为阿波可汗,居于汗国西部。
宇文阐大定元年(公元581年),
杨坚夺位,建立
隋朝,沙钵略可汗的妻子是北周赵王
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她为报灭国之仇,怂沙钵略可汗入侵隋朝,沙钵略可汗也想要消除汗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在次年向隋朝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隋朝不敌,突厥军队在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等地抢掠而去。隋文帝杨坚大怒,听从了
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之计,派使者去拉拢阿波可汗,离间突厥内部,沙钵略可汗得知消息,袭击阿波可汗的属地,杀了阿波可汗的母亲,俘虏其部众,阿波可汗无奈,只能西投
室点密可汗之子玷厥,即
达头可汗。沙钵略可汗知道
高昌国北部的
贪汗可汗与阿波可汗交好,于是夺取了贪汗可汗的部众,废其汗位,贪汗可汗也投奔了达头可汗,沙钵略可汗的暴政引起了其他势力的不满,也纷纷投靠了达头可汗,达头可汗实力大增,而阿波可汗在达头可汗的支持下,开始反击,沙钵略可汗大败,被迫进入
内蒙古地区,向
隋朝称臣。
突厥汗国的分裂
杨坚开皇七年(公元587年),
沙钵略可汗去世,临死前认为自己儿子
阿史那·雍虞闾性子懦弱,遗命其弟
叶护可汗继位,号“叶护可汗”。叶护可汗继续向隋朝称臣纳贡,并且得到了隋朝的支持,攻打
阿波可汗,阿波可汗兵败被擒,其部众推举鞅素特勒之子为
泥利可汗,次年,叶护可汗在西征的途中,中流矢而亡,雍虞闾继位,号“都蓝可汗”,立叶护可汗之子
启民可汗为
突利可汗,居于汗国北部。都蓝可汗继位后,收继了大义公主为妻,在大义公主的煽动下,都蓝可汗时而向
隋朝朝贡,时而侵犯隋朝边境,
杨坚迫切想除掉大义公主,正好突利可汗派遣使者向隋朝请求和亲,隋朝答应了突利可汗和亲的请求,但提出除掉大义公主的条件,突利可汗于是向都蓝可汗进献谗言,都蓝可汗将大义公主杀死。
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隋朝将宗女
安义公主下嫁给突利可汗,引起了都蓝可汗的愤怒,都蓝可汗遂与隋朝决裂,原本他与
达头可汗是敌对关系,但是为了对付突利可汗与隋朝,都蓝可汗与达头可汗结盟,开始攻打突利可汗。两年后,突利可汗大败,逃奔隋朝,
隋朝册封突利可汗为“
启民可汗”,让其迁徙至
河套平原地区,同年,都蓝可汗被其部下所杀,达头可汗自立为大可汗,号“步伽可汗”,但达头可汗并不是突厥汗国的合法继承人,各方势力都不服,加剧了突厥汗国的内乱。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达头可汗攻打启民可汗,启民可汗得到了隋朝的扶持,在与达头可汗作战的同时,招降达头可汗的部众及属部,次年,突厥男女九万人向启民可汗请降,
仁寿三年(
公元603年),曾经被突厥统治的
铁勒、思结、伏利具、浑、斜萨、阿拔、仆骨、奚等十余部尽皆归附隋朝,而达头可汗的西突厥老巢也发生了叛乱,内忧外患之下,达头可汗被启民可汗和隋朝的联军打败,往西逃奔
吐谷浑,之后不知所终。隋朝送启民
可汗北归为突厥汗国的大可汗,而突厥西部拥立
泥利可汗之子达漫继位,号“泥撅
处罗可汗”,东西突厥分裂,走向各自发展的道路。
东突厥汗国
隋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启民可汗去世,其子咄吉世继位,号“
阿史那·咄吉世”,刚开始,始毕可汗也臣属隋朝,但隋炀帝想扶持始毕可汗的弟弟
叱吉设,来抗衡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大怒,发兵攻打隋朝,并把隋炀帝围困于避暑之地
汾阳宫遗址(今
山西省宁武县境内),与此同时,
隋朝爆发了大起义,
梁师都、
刘武周等割剧政权都向始毕可汗称臣,始毕可汗的势力开始强盛,并且有了入主中原的想法,在进攻
太原市时,始毕可汗与
李渊达成协议,助其灭隋,以此获取了和亲之约及巨大的利益。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始毕可汗去世,其弟俟利弗设即位,号“处罗可汗”。处罗可汗有继续扩张的野心,为了遏制新建立的
唐朝,他接纳并扶持隋炀帝之孙
杨政道为隋主,但他还没有来得及攻打唐朝,就于次年去世,其弟咄苾即位,号“颉利可汗”,并以始毕可汗之子
突利可汗为突利可汗,统领东突厥汗国东部。颉利可汗继续扶持隋朝残余势力,对抗唐朝,因突厥兵强马壮,经常入侵唐朝边境,让
李渊坐立难安,甚至一度产生了迁都的念头。武德九年(公元626年),
玄武门之变后,颉利可汗率二十万大军兵临
长安,
天宝秦王李世民独自出城,与颉利可汗杀白马结盟,颉利可汗退兵。
武德十年(公元626年),西突厥汗国属部薛延陀首领
真珠可汗率领七万余部众投靠颉利可汗,但夷男看出东突厥汗国已经外强中干,于是联合
铁勒诸部,率兵反叛,颉利可汗命令自己的儿子欲谷设及突利可汗率兵镇压,却接连战败,颉利可汗问罪突利可汗,突利
可汗心生怨恨,投靠唐朝,大大削弱了东突厥汗国的实力。三年后,在夷男的带领下,薛延陀部连战连胜,颉利可汗被逼迁徙到
内蒙古地区地区,夷男于是自称可汗,建立薛延陀汗国,唐朝趁机派
李靖率兵攻打颉利可汗,
李世民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颉利可汗被擒,东突厥汗国实际上已经灭亡。东突厥汗国的残余势力拥立宗亲勃继位,号“
车鼻可汗”,但薛延陀汗国强盛,车鼻可汗带领族人艰难生存,之后,薛延陀汗国被唐朝消灭,车鼻可汗也被唐朝所擒,东突厥汗国的残余势力败亡。
西突厥汗国
西突厥汗国的强盛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因为西突厥汗国泥撅处罗可汗过于严苛残暴,以薛延陀为代表的
铁勒诸部纷纷反抗,泥撅处罗可汗兵败,势力向西收缩,
达头可汗之孙
射匮可汗得到了
隋朝的支持,攻打泥撅处罗可汗,泥撅处罗可汗兵败,被迫降隋,之后又降唐,但东突厥汗国
阿史那·咄吉世与泥撅处罗可汗不和,逼迫
天宝李渊将泥撅处罗可汗处死。泥撅处罗可汗降隋后,西突厥汗国在大可汗射匮可汗的带领下,征服了反叛的铁勒诸部,势力大增。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射匮可汗去世,其弟
统叶护继位,统叶护可汗有勇有谋,吞并铁勒,抵御
波斯,征服
西域诸国,并且任命西域诸国首领为俟利发,派遣吐屯监督统治,西突厥汗国实力更盛,然而,统汗护可汗自负强盛,不施恩于国人,部属皆怨恨,西突厥汗国内部矛盾重重。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西突厥汗国的属部葛逻禄反叛,统叶护可汗的
伯父,原本是西突厥汗国的小可汗,趁机将统叶护可汗杀死,自立为“莫贺咄侯
莫贺咄可汗”,但西突厥汗国的其余势力不服,遂爆发内乱,之前臣服的薛延陀部投奔东突厥汗国,其余铁勒诸部也纷纷脱离西突厥汗国的控制。西突厥汗国弩失毕等部族,想拥立威望更高的宗亲泥孰莫贺设继位,泥孰认为自己不是合法的继承人,推辞不受,转而拥立统叶护可汗之子咥力特勤继位,号“
肆叶护可汗”,肆叶护可汗击败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成为西突厥汗国的大可汗,但肆叶护可汗无能且多疑,攻打铁勒诸部,却反被打败,又忌惮泥孰,冤杀了功臣乙利小可汗,西突厥汗国上下震骇,人人自危。
西突厥汗国的内讧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西突厥汗国没卑达干、弩失毕等部族,联合袭击肆叶护可汗,肆叶护可汗败逃,不久身死。众人拥立泥孰继位,号“咄陆可汗”或“大渡可汗”,两年后,泥孰去世,其弟同娥设继位,号“咥利失可汗”,咥利失可汗即位后,立即改革西突厥汗国的政治制度,他将西突厥汗国分为十部,每部赐一箭,设立一个统帅,号称“十设”“十箭”“十姓”等,又将十设部落分为东西两厢,东厢号五咄六部,设立五大啜,西厢号五弩失毕部,设立五大俟斤。咥利失可汗想要通过制度改革来加强统治,但西突厥汗国的内部矛盾不但没有调和,反而加速了分化,反对派拥立宗亲欲谷设为
乙毗咄陆可汗,与咥利失可汗分庭抗礼,双方互相攻击,两败俱伤,之后,西突厥汗国一分为二,乙毗咄陆可汗占领了伊犁河以西,咥利失可汗占领了伊犁河以东。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乙毗咄陆可汗勾结咥利失可汗部下吐屯俟利发发动叛乱,咥利失可汗逃奔拔汗那(今费尔干纳),不久就去世了。弩失毕部迎立咥利失可汗之侄薄布特勤继位,号“
阿史那薄布”,然而,在乙毗咄陆可汗的攻打下,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兵败被杀,乙毗咄陆可汗自恃兵强,不仅攻破吐火罗国,还攻打
唐朝安西都护府,反对乙毗咄陆可汗的屋利啜等酋帅请求唐朝废其汗位,唐朝遂立咥利失可汗之孙为可汗,号“
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可汗派遣弩失毕部攻打乙毗咄陆可汗,乙毗咄陆可汗逃奔到吐火罗国,其部属贺鲁被迫降唐,之后,贺鲁趁
李世民去世之时,叛唐西逃,占据了乙毗咄陆可汗原有之地,自称“
沙钵略可汗”,并且击败乙毗射匮可汗。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沙钵略可汗命其子咥运率兵攻打唐朝廷州,攻占了数个县城,杀掠了数千人,
李治大怒,派兵反击,咥运惨败。两年后,逃奔到吐火罗国的乙毗咄陆可汗去世,其子颉苾达度设,号“真珠叶护”,率兵攻打沙钵略可汗,获得胜利。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朝苏定方、任雅相、萧嗣业等将领率兵攻打沙钵略可汗,沙钵略
可汗奔逃至石国,石国人将其擒获,送至唐军,唐朝遂将西突厥汗国的领地设置为州县,隶属于安西
都护府,西突厥汗国灭亡。
唐朝羁縻州府
东突厥羁縻府州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唐朝在朔方之地设置了顺州、州、
化州、长州,又将原来东突厥汗国占有的领地,设置成六州,左边三州设置定襄都督府,右边三州设置云中都督府,来安置突厥降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突厥降官结社率因为久在朝廷任职没有得到升迁而忿恨,聚集了旧部四十余人,刺杀唐太宗,行刺失败,结社率被杀,唐太宗认为突厥降众是个隐患,决定把突厥降众迁移至
黄河以北地区,后又迁移至阴山南北及
河套平原地区。
李治永徽元年(公元650年),
唐朝控制了整个
蒙古高原,于是把突厥降众迁移至此,设置狼山都督府管辖,之后又设置云中都护府(后改名为单于大都护府)和瀚海都护府(后改为安北都护府)分管
内蒙古地区地区和漠北地区,东突厥降众就这样在唐朝的管辖下,平静地生活了几十年。
西突厥羁縻府州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朝征服西突厥汗国,在其地设置陵、池两个都护府,其下设置六个都督府,其下又设置若干个州,任命
室点密可汗五世孙弥射为崐陵都护,号“
兴昔亡可汗”,统领五咄
六部,任命弥射族兄步真为濛池都护,号“继往绝
可汗”,统领五弩失毕部。虽然后来唐朝一直扶持室点密后裔为崐陵、濛池都护,但西突厥内部各势力经常内斗,对
唐朝也是时叛时降,局面混乱,势力日渐衰落,部落离散。之后,西突厥之地先后被西突厥分支突骑施部及葛逻禄部统治,
阿史那姓氏及唐朝都退出了统治西突厥的舞台。
后突厥汗国
叛唐自立
唐高宗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唐朝羁縻府州下辖的西突厥降众联合
吐蕃叛唐,单于大都护府管辖的阿史德温傅和奉职也趁机率领部众叛唐,拥立阿史那贵族
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其他二十四州纷纷响应,唐朝派三十万军队镇压,叛军大败,泥熟匐被部下所杀,温傅和奉职被擒。次年,颉利可汗从兄之子伏念率领部众叛唐,再次被镇压,温傅和奉职、伏念等人被擒后,唐朝统治者没有赦免他们,而是斩杀于都市,引起了突厥降众的逆反心理。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颉利可汗的旁系亲属
阿史那·骨笃禄自立为可汗,在其弟
默啜可汗、咄悉匐、阿史德贵族元珍及大臣
暾欲谷的支持下,控制了
阴山山脉南北,设牙帐于阴山之北的“黑沙”,此时,唐朝内廷斗争激烈,骨咄禄趁机带领突厥征服了
铁勒诸部,占据了漠北,成为
蒙古高原的新霸主,史称“后突厥汗国”,又称“
后突厥汗国”“北突厥汗国”。
后突厥汗国的强盛
武周
天授二年(公元691年),骨咄禄可汗去世,因其子年幼,其弟默啜继位,
唐朝面对后突厥汗国的实力,采取了安抚与拉拢的方针,默啜可汗顺势而为,于两年后向唐朝请降,被唐朝册封为左卫大将军,后又加授为“迁善可汗”。武周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部叛唐,
默啜可汗请命帮助唐朝讨伐契丹,但提出让唐朝归还突厥降众的条件,并且索取了大量物资及土地,契丹部兵败后,默啜可汗又得到了不少降众,势力更加壮大。为了开疆拓土,默啜可汗开始东征西讨,先后与
天宝、契丹、库莫奚、西突厥(十姓)、契骨、昭武九姓等国家或部族交战,征服了阿尔泰山以西及
阿姆河、
药杀水流域地区,其疆域西抵
咸海,其地东西万余里,控弦四十万,
后突厥汗国的势力达到顶峰。然而,默啜可汗在位末期,经常虐待部众,又忌惮功臣
暾欲谷,内部矛盾加深,部众叛离,以
铁勒为代表的属部纷纷发起叛乱。
李隆基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默啜可汗北讨九姓拔野古,刚开始九姓拔野古大败,默啜可汗骄傲自满,没有设防,在班师回牙帐的途中被九姓拔野古突袭斩杀。骨咄禄可汗之子
阙特勤当时负责镇守可汗牙帐,得知默啜可汗被杀的消息后,立即聚集旧部,发动
政变,将默啜可汗的儿子移涅小可汗、默啜可汗的弟弟们及默啜可汗的亲信们斩杀尽,拥立其兄
左贤王默棘连继位,号“
毗伽可汗”,阙特勤任左贤王,统领汗国兵马。毗伽可汗继位时,后突厥汗国刚经历了叛乱及政变,国势有所衰弱,毗伽可汗重用岳父暾欲谷,一边颁布各种法令,加强内部团结,一边与
唐朝友好,同时征讨乌古斯叛众,又多次对周围地区发动了扩张势力的斗争,国势复振。
后突厥汗国的灭亡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
阙特勤病逝,两年后,毗伽可汗被大臣
梅录啜毒死,其子伊然继位,但不久之后也去世,其弟
登利可汗继位,登利可汗的母亲正是欲谷之女婆匐,
毗伽可汗去世之后,婆匐没有按照突厥旧俗改嫁,而是与臣子斯达干私通,并且还干预朝政,国内部众尽皆不服。登利可汗两位从
叔父分别担任左设和右设,掌握了左右翼兵马,为了夺权,登利可汗与母亲婆匐密谋杀死了右设,左设判阙特勒自危,先下手杀了登利可汗,拥立毗伽可汗另外一个儿子为可汗,被担任
叶护的骨咄所杀,骨咄拥立前可汗的弟弟(即毗伽可汗的又一个儿子)继位,但没隔多久也被杀了,骨咄于是自立为可汗,国内部众不服,为了争夺汗位,
后突厥汗国政局混乱,血流成河,
毗伽可汗努力而来的大好局面不复存在,国力迅速衰退。
天宝(公元742年),被后突厥汗国征服的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部族反叛,将骨咄可汗杀死,并且拥立拔悉密首领为颉跌伊施可汗,默啜之孙勃德支特勒、毗伽可汗之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登利可汗之女余烛公主、阿布思颉利发等突厥贵族率领部众投降
唐朝,突厥一部分残余势力进入漠南,拥立判阙特勒之子继位,号“
乌苏米施可汗”。乌苏米施可汗在颉跌伊施可汗的追击下,于两年后被杀,其弟白眉特勒鹘陇匐继位,号“
阿史那鹘陇匐”,回纥又联合葛逻禄部将颉跌伊施可汗杀死,建立
回纥汗国(又称回鹘汗国),次年,回纥汗国杀死白眉可汗,后突厥汗国灭亡,,大部分突厥部众被新兴的回纥汗国统治,小部分突厥部众随毗伽
可汗之妻婆匐等贵族投降唐朝。
后裔变迁
各突厥汗国灭亡后,一部分投降唐朝的突厥降众内迁,与中原其他民族融合同化;一部分突厥后裔留在
中原地区北部,后来建立了沙陀王朝。“
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放弃了对西域的统治,突厥后裔成为
阿拉伯帝国的属民,于公元8-12世纪活跃在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的各个王朝,当阿拉伯帝国走向衰落时,突厥后裔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小王朝,分别是突伦王朝、加兹尼王朝、哈喇汗王朝、塞尔柱王朝、
花剌子模王朝,并且与当地民族融合同化。
公元13-16世纪,突厥后裔在
中亚、东欧、
中东等地区生活,逐渐与阿拉伯、
波斯等民族融合同化。
元朝崛起,一部分突厥后裔被迫迁徙到
小亚细亚半岛,与当地的希腊人、
亚美尼亚人融合同化,形成了不同于突厥人的土耳其人,并且趁
罗姆苏丹国分裂之际,建立了
奥斯曼帝国;另外一部分突厥后裔被蒙古帝国征服、统治,但
蒙古族逐渐被包括突厥后裔在内的民族所融合同化,随着东方卫拉特人及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突厥后裔的种族及文化特征进一步模糊。
疆域领土
突厥汗国势力最强的时候,其疆域辽阔,东至辽海,西至
里海,南至
阿姆河,北至贝加尔湖,
可汗的牙帐设在于都斤山(今
蒙古国境内
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东支);东突厥汗国势力强盛时,疆域东自
辽朝,西尽
吐谷浑、
高昌国诸国;西突厥汗国东至金山(今
阿尔泰共和国山),西至阿海(今
咸海),北至瀚海(今天山北麓),南至
疏勒国(今
昆仑山脉南麓)。
后突厥汗国最强盛时期,其疆域东西万余里。
人口分布
突厥汗国政权建立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张,受其统治的部族变多,人口数量变大,人口分布变广,人口构成也变得非常复杂。突厥的核心种姓是
阿史那姓氏和阿史德氏,突厥西部有十姓(后来分为两厢),分别是鼠尼施部、处木昆部、突骑施部、摄舍提部、胡禄屋部、哥舒部、阿悉结部、拔塞干部,还有处月部、处密部、沙陀部、葛逻禄部、车鼻施部、咽面部、弓月部、奚素突厥、乌护部、可萨部等多个部族,突厥所统辖还有铁勒诸族,分别是薛延陀、回纥、仆骨、
同罗、拔野古、浑、
契苾、骨利干、多览葛、都播、葛逻禄、阿跌、斛薛、奚结、契骨等,突厥统治时期的东部诸族有契丹、奚、室韦、地豆干、乌罗浑、俱勃罗等,这些部族,每一个部族有数千至数十万不等的人口。
突厥极盛时期,还统治了
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岭左五国、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岭右诸国、吐火罗道诸国,岭左五国分别是高昌、焉耆、
龟兹、疏勒、
金玉国,岭右诸国分别有
石国、拔汗那、康国、
曹国、米国、安国、何国、史国、火寻等,吐火罗道诸国分别有吐火罗、、帆延、宾、石匿、俱密、护密、骨咄、护时健、解苏、久越得建、多勒建,突厥向这些藩属国派遣阿史那贵族作为吐屯监国,甚至派遣军队进驻,每一个国家的有数千至数十万不等的人口。另外,突厥还有一些
汉族、
粟特人,汉人分为和亲公主的随从,在突厥出仕的汉人,因为兵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逃入突厥,散居在突厥之地的汉民和汉人奴隶,但粟特人多是丝绸之路的商贾,他们重视通商贸易,往来奔走于各个国家之间,很早就受到突厥的重用,粟特文甚至一度成为突厥文诞生前的官方通用文字。
政治制度
权力结构
突厥社会由牧民、家族、氏族、部落等层次组成,其社会组织为部落制。“部落”是突厥的基本行政单位,“落”指的是突厥牧户或军事组织,每“落”大概由五人组成,一定数量的“落”构成“部”。突厥汗国是
可汗代表下的核心氏族、部落的贵族政体,实行的是
可汗一元制集权统治下的多元制权力结构,其政治权力体系由汗庭权力、“国人”(贵族)权力、部落基层权力组成。汗庭权力,指的是可汗在汗室宗族的支持下,独立行使的最高政治权力;“国人”权力指的是突厥贵族参加“国人”会议时,对重大国事进行商讨并且做出决定的权力,“国人”会议是汗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由突厥核心氏族、部落贵族组成,他们平时驻扎在各自的
领地,当有重大国事时才会赶赴到汗廷;部落基层权力指的是各个部落的首领在
可汗的指挥和调动下,负担税收、派驻兵员、调停仲裁部落纠纷等职责。
汗位继承法
在原则上,各突厥汗国采用的是父死子继和嫡长子继承的汗位继承制度,但实际在权力更迭时,因为宗族世袭制、国人会议、中原王朝王位继承原则、权力内讧、派系斗争等因素的影响,父死子继并没有成为汗位继承的定制,而是存在了多种继承方式,如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伯叔继承、叔侄相续以及兄嫂禅代等等。
分封制
突厥汗国的行政制度是分封制,即以可汗牙帐为中心,向外形成层层的统治圈,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为了方便管理,在突厥汗国的直辖区域里,大
可汗会分给兄弟子侄相应的领地和属民,封号为“可汗”(即小可汗)“
叶护”“设”等,
阿史那土门建立突厥汗国时,自居东方,占据
蒙古高原,让弟弟阿史那
室点密可汗当叶护,留居西方故地
准噶尔盆地,之后,阿史那土门系政权又分为三部,大可汗居中,两个小
可汗分别统领左右翼,阿史那室点密系政权则分十姓统治,并且把十姓分东西两厢各五部。
第二,对于周边如
铁勒、契丹、室韦等从属部落,突厥统治者则派遣“吐屯”官员,与当地部族官员一起统治;第三,对于相对独立或实力雄厚的部族,突厥统治者封其首领“可汗”或其他官职,并以联姻手段使其达到归顺的目的,如对契骨、葛逻禄等部族的统治。
官制
突厥的职官制度是在部落制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保留了部落社会中的权力结构,采用
分封制和职位世袭制,其中,重要职官由
可汗的宗族成员担任,主要有叶护、设、
特勤、达干、俟斤、俟利发、啜、匐、吐屯等。
法制
突厥汗国刑法所规定的罪名有反叛、杀人、偷盗、强奸、奸淫、伤害罪等。反叛罪是背叛可汗、谋害可汗以及违背汗国法制的行为,被规定为罪大恶极的罪行,处于死刑;除了作战中杀人,在其他地方杀人者皆处于死刑;偷盗军用马匹者,处于死刑,偷盗普通马匹和其他财物的行为,要赔偿十倍的财物;强奸罪分为两类,一是强奸未出嫁的姑娘,要赔偿大量的财物,二是强奸士兵的妻妾,判处死刑;斗伤人者,视伤者的轻重赔偿财物。另外,突厥汗国的刑罚手段还有体罚(囚拘、鞭挞)、流放、充军、沦为奴婢等。
经济
农牧业
突厥地处草原,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畜牧业。突厥的畜牧业很发达,饲养了羊、骆驼、牛、马等牲畜,且在不同的季节随着水草而迁徒游牧,其中,羊和马又是他们饲养的最主要的牲畜,羊是突厥人的日常食品,骆驼和牛主要用来当交通工具,马是突厥人的战略物资。突厥人非常注重养马,马的种类也很多,有在
蒙古高原腹地及
内蒙古地区地区饲养的,身矮、腿粗、有耐力、耐寒的“
蒙古马”;有在蒙古高原北部及贝加尔湖周围、叶尼塞河流域地区饲养的,毛色斑驳、马身高大的“驳马”“马”;有在
天山北麓伊犁河流域及
阿姆河、
锡尔河流域地区饲养的,神骏异常的“天马”“
阿哈捷金马”等。不过,突厥的畜牧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碰到干旱、
大雪等自然灾害严重的时候,则会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突厥人还依赖狩猎业,突厥人擅长骑术箭法,行动灵活,勇武剽悍,在没有稳定的食物来源时,以打猎维持生活,达官贵族还经常会举办狩猎活动,以展示自己英勇善战的一面。突厥汗国分裂后,开始出现了农业,但畜牧业仍然占主导地位。
手工业
突厥最擅长的手工业是治炼业,突厥人所炼的铁器,大都用于征战和生活用,有弓矢、鸣镝、甲肖、刀剑、
马具、生活用具的装饰品等;突厥的木工业也很发达,部落中的都播、弥列哥、饿支,即木马突厥三部,是专门从事木工作业的突厥人,能造车,有制作其他生活用品的技能;除此之外,突厥还有纺织、渔业、擀毡业、金银器等手工业。
商业贸易
突厥重视商业贸易,善于利用商业致富,商业是突厥人的经济来源之一,以经商带动经济是突厥的治国方针之一。突厥和中原政权有“朝贡”“恩赐”之类的官方贸易,也有在边境上的民间互市贸易,突厥汗国击败西域强国厌哒及
中亚强国波斯后,控制了丝绸之路中段,打通了中原政权和中亚的波斯、西方的东罗马等国家的商路,进行商业贸易活动,同时,与擅长经商的
粟特人合作,从中获取大量的利润。
文化
语言
古代突厥语以
阿史那姓、阿史德氏等蓝突厥贵族为核心的突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在类型学上具有语言黏着现象、
元音谐和律、语序固定等特点,具体而言,古代突厥语存在着增音、减音与语音交替现象,名词存在单数、双数、多数三种形态,有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工具格、位格、向格、从格等,形容词有
比较级、强调级、表爱级等分级,动词有否定式、条件式、形动词、副动词等形态变化,动词时间形态没有确切表示法,助动词形态相当丰富,连词很不发达。
文字
根据考古学发现,在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突厥是最早创造自己文字的民族,突厥文又称为“鄂尔浑-叶尼塞文”“鲁尼文”,在公元6-10世纪时期,不仅突厥人使用,
回鹘、契骨以及亚欧草原上的其他部族也广泛使用,并且流行于今新疆、甘肃一些地方和漠北广大地区。突厥文由38-40个符号组成,属
音节、音素混合型文字,字母表音,但仍残留个别
表意符号,其中4个字母表示8个
元音,b、d、l、n、r、s、t、j等8个
辅音用两套16个字母来表示,一套8个字母只跟后元音拼写,另一套8个字母只跟前元音拼写,其他的辅音各用一个字母来表示,还有3个表示双辅音的字母,书写方位可巅倒,辅音有清、浊之分,元音有圆唇、不圆唇之分,字形以点、线、弧组成,形体方整,从右往左横着写,不连写,词与词之间用两点分开,有异于印欧型文字,与
文言文、契丹文、朝鲜文较为接近。
文学
突厥族的文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历史传说为主的口语文学,一个是以突厥文碑文为主的书面文学。历史传说的主要内容有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对猛兽、猛禽的歌颂,对人类自强不息精神的咏赞。突厥建国以后,历史进入了有文字记录的时代,但通用的文字还是粟特文和汉文,
后突厥汗国诞生以后,由于突厥文的创造和广泛应用,突厥书面文学勃兴,迅速涌现了《噋欲谷碑》《阙特勒碑》《毗伽可汗碑》《翁金碑》等一系列为英雄纪功的书面文学精品。
哲学
突厥人
宇宙间种种的困惑,也做出了思考。突厥人认为,天、地、人是一起诞生的,三者本来浑然一体;在突厥,二、七、十这三个数字有着不同的重要意义,并且把七视为圣数;突厥人有十二生肖纪年法,即以十二种动物分别命名十二个年份;突厥人敬火、气、水、土,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价值观,但却把这四要素配以特殊的颜色、固定的方位,服务于等级森严的不平等制度,突厥人认为,气为尊,主东方,配蓝色;次为火,主南方,配红色;再次为土,主北方,配黑色;最次为水,主西方,配白色。
艺术
突厥人留下的艺术遗产包括实用的
工艺美术、
草原石人雕像及无名牧民制作的
岩画。突厥人会在马鞍、马镫、刀柄、剑鞘、皮带等器物上雕刻绘画,这些雕刻绘画生动地再现了突厥人游牧、射猎、骁勇、尚武的民俗和生活场景;突厥的草原石人雕像形态各异,但都面向日出的东方,是一种墓前标志,与突厥人敬天拜日、死而火葬的风俗相吻合,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古朴简洁的形态,身体比例虽然不相称,但将人物的手、脸面、五官等部位,刻画得工整真实有细节,具有写实的一面,也有写意的一面;岩画指的是绘制在山洞或岩石上的画,有硬物镌刻和颜料涂画之分,突厥人的岩画有敬天拜日的祈神场景,有描绘骑马射箭、衣食起居等的生活场景,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和独特的风尚、习俗,为探索古代突厥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价值。
音乐舞蹈
突厥人的舞蹈及音乐丰富多样,曾经广泛传播至中原、
中亚、西域等地。突厥的传统歌舞有胡旋舞、博弩儿舞、火炬歌舞、集体祈神舞等。胡旋舞是舞者双手叉腰、两腿弯曲成弓形、足尖着地,快速不停旋转的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形式;博弩儿舞与胡旋舞类似;突厥人每逢盛大节日或战争凯旋归来,就会举办大规模的群众性狂欢活动,白天祭天祈神,跳集体祈神舞,举办赛马、射箭、顶羊等娱乐活动,晚上则手持火炬,在草原上跳舞。突厥有《博弩儿曲》《突厥盐》等乐曲,据《突厥大辞典》所记,突厥人已经有了独特的乐队组织,有吹、弹、弦、打等各种类型的乐器,如名叫igεmε的弹拨乐器,名叫𐰜ubuz的
弦乐器,名叫tümrük的
铃鼓,名叫küwrük的鼓等。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突厥的宗教信仰分为原始宗教、佛教、
琐罗亚斯德教、景教。突厥人信奉的原始宗教是由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混合而成的萨满教,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天地、日月、水土、山河、树木等原始自然万物的崇拜;第二,对狼图腾的崇拜,突厥人以狼为图腾,认为狼代表着突厥的兴亡;第三,对祖先、鬼神的崇拜,突厥人会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祭祀“祖先”“天神”“地神”等,牧民们平时还会祭祀“鬼神”,即请萨满巫师跳神,另外,突厥人还相信占卜,喜欢问吉祥,认为天神会赐福降灾。
佛教
突厥人也信仰佛教。突厥人大规模信仰佛教是从
佗钵可汗掌权后开始,他钵可汗从
北齐掳掠了佛教沙门惠琳,
北周开展灭佛活动时,又劝留犍陀罗国法师阇那崛多,有很多僧侣也逃到突厥,他钵
可汗于是在突厥汗国内大力宣传佛法,并且把
文言文佛经翻译成突厥语,佛教开始得到广泛传播,他钵可汗去世后,突厥政局动荡,佛教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开始衰退,西突厥初期,统治者对佛教存有一定的戒心,但此时佛教已经扎根发芽,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者的戒心逐渐消失,佛教开始盛行。
袄教与景教
袄教,又名拜火教和
波斯教,崇拜光明,祭拜日月,基本教义是光明战胜黑暗。公元6世纪初,突厥开始信奉袄教,主要在西突厥传布。景教,是
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公元6世纪中叶传入突厥,但信奉的人不多。
社会风俗
家庭结构
突厥是游牧民族,他们以“庐帐”或“帐”为家庭单位,一个庐帐代表着一个牧民家庭。突厥的平民阶层主要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由父母和未成年子女组成,当子女长大并组建自己的家庭后,他们会分家独立生活。突厥的统治阶层和一些特殊的家庭实行一夫多妻制,并且存在收继婚、转房婚姻等习俗,男性家长往往有多个妻子及其子女,家庭成员除了父母子女之外,还有继母、同母异父兄弟姐妹。在有些突厥家庭中,男子结婚之后,还会前往丈人家居住,直到妻子生育后再回到自己家中,这种女婿也被视作家庭成员,被看作是儿子。突厥社会中存在收养制和寄养制,部分突厥家庭成员还包括“养子”。
在突厥家庭中,父权制占有主导地位,男性家长如祖父、父亲和兄长拥有绝对的权力,负责安排家庭的经济生产活动,如打猎、放牧、捕鱼、农作等,其他家庭成员必须绝对服从;男性对女性拥有主宰的权利,女儿在婚前是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和其他财产一样,归男性家长支配,由于夫权的影响,女儿嫁人以后,就完全成为男方家族的财产,受到丈夫和公婆的支配,要承担家务劳动,如照看家室和炉火、采集、制作食物、照顾小孩等,丈夫去世后,她们也不能转嫁给外族。另外,突厥家庭也存留了一些母权制残余,突厥可敦在汗国政治生活中拥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普通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事务上,也保留着有限的发言权。
发式服饰
突厥人的发式为“披发”“辫发”。“披发”就是头发不束而披肩,是古代北方民族常留的发式之一;“辫发”指的是把头发编为辫子,辫发有很多种,梳数个长辫条,垂至腰部,梳的辫数可以不等,梳辫的样式可以不同,另外,突厥还有用丝帛等裹发的习俗。突厥的
可汗及贵族也会戴冠,突厥腰带为蹀躞带,又称为“鞢”“䩞鞢”等,主要由带、带扣、带、尾、带头等部分组成;突厥的衣服为“左衽”“裘褐”,“左衽”指的是衣服左掩,“裘褐”指的是粗陋的衣服或御寒之衣,突厥人衣服的材质以马、牛、羊等动物皮毛为主,上层贵族还会使用珍贵的动物皮毛、丝绸、绵缎等。
饮食住行
突厥“食肉饮酪”,主要食物是肉,也有农作谷物、蔬菜等,饮品以乳汁品为主,也有
葡萄酒、
马奶酒、波斯酒等等。住所称为“帐”“庐帐”“穹庐毡帐”等,是以木条为支架,搭成方格纹样的毡包,形制上类似于今天的蒙古包,东面设门,顶上设有天窗,四周挂有壁毡,根据身份的不同,庐帐有大小和繁简之分,突厥可汗居住的穹庐称为“牙帐”“汗庭”,一般载于车,非常宽大,奢华,庐帐的正前方称为“庭”,是牧民举行葬礼、婚礼等仪式的场所。突厥人大多以马、驼、牛代步,在草场转移、搬迁生活必需品、打仗运输重时会用到车,突厥人的车有勒勒车、篷车、毡帐车、战车、货车等。
婚丧嫁娶
婚俗
突厥的早期社会曾经实行过对偶婚制,公元6世纪至10世纪,突厥的平民阶层实行一夫一妻制,突厥的统治阶层或一些特殊的家庭实行一夫多妻制。突厥的男女一般会在葬礼、婚礼、集会等场合中认识,如果某一个男子爱上了某一个女子,男方可以向女方提亲,女方家长同意后,双方议定聘礼,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中,如牛、马、羊、金银等,再选定吉祥的日子举办婚礼,届时亲朋好友都会来祝贺。
突厥有仆役婚俗,意思是男女双方订婚后,男方到女方部落生活(即“仆役”)一段时间,之后女方携厚重礼把男方送回本部落,并且成婚。突厥社会有收继婚、转房婚姻的习俗,这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习俗,即当女子的丈夫去世后,女子不得外嫁,仅限于在男方家族中再婚,如再嫁给丈夫的弟弟、继子、丈夫的侄子,甚至是嫁给同族的叔伯兄弟、同一氏族的其他男性,但不得与亲子乱婚,长辈不能接续晚辈的妻妾为妻。在突厥社会中,家族的男性不仅有再娶遗孀的义务,而且必须抚养遗孀的子女,如果本族中没有合适的接续人时,寡妇可以再嫁,儿子也可以随母到改嫁的人那里作为养子。
葬俗
在突厥,葬礼是非常隆重的仪式,有停灵、吊唁、火葬、待葬、安葬、举行葬宴等流程。当有突厥人去世,尸体会停放在庐帐中,子孙、亲戚朋友各杀牛、羊、马等牲畜,共同陈列庐帐前祭拜,在外的亲属都要赶来吊丧,帮助丧家办理丧事,供献祭品;家人亲属绕帐走马,大声呼号哭喊,走到帐门的时候,勒缰下马,对着死者以刀划面,放声痛哭,血泪俱下,这种行为要重复七次。
突厥人重视火葬,吊唁仪式结束后,家属要
占卜,选择一个合适的日期,用死者生前所乘坐过的马,驮着尸体和死者生前所用物品到焚场,点火焚烧,拣取骨灰,待时而葬;春夏时节去世的人,要等到秋冬下葬,秋冬时节去世的人,要等到春夏时下葬;骨灰下葬时,家属再次祭奠死者,仪式与吊唁时一样;骨灰下葬后,突厥人会在贴近坟墓之处,栽上一些石柱、木桩,作为标记,并且会刻画死者容貌形仪及生前所经历的战争场面,依照死者生前杀敌数目,树立相应的石头,称之为“杀人石”;一些贵族还会杀掉妻妾和奴隶来陪葬。安葬完死者之后,家属会设宴款待吊唁者,为期三天到七天,突厥未婚男女会盛装出席,在葬后宴会中寻觅配偶。
其他礼仪
除了婚礼和葬礼之外,突厥人还有成丁礼、祭祀仪式、围猎仪式、大汗继位仪式等。突厥男子成年时,部落会为他们举行成丁礼仪式,并且给他们授予新的名字,之后他们便具备了参与部落事务的权利与义务。祭祀仪式分为祭祖先及祭神,每年的五月八日,突厥
可汗都会率领部众祭拜先人窟,以此来增强宗族及部众的凝聚力,五月中旬,突厥
可汗会召集各部落,宰杀牛马,拜祭天神,每次征服一个部落以后,也要举行祭天仪式,表示对这一地区拥有统治的权力,每次举办完祭祀仪式后,一般都会举行围猎仪式,部落首领随同可汗,帮助他打猎,表明臣属关系。
突厥牙帐不仅是可汗居住的地方,还是可汗与臣僚商讨军国大事的地方,在牙帐内接待客人,是对客人的很高礼遇。突厥人认为可汗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天授的,可汗是日神的象征,新任可汗的继位仪式必须在“天神”的监督下进行。在举行继位仪式时,新任
可汗要坐地毡毯上,由贴身侍卫和心腹官员抬起,向着太阳,转动九圈,每转一圈,臣僚都要向新任可汗行跪拜礼,跪拜完后,可汗要骑上马,臣僚把帛绢缠在他的脖子上,用力拉扯,使
可汗感到窒息昏迷,臣僚接着问他能担任几年可汗,并且记下他的话语,以便将来验证。
军事
突厥的军事制度,脱胎于游牧民族的围猎制度,以部落组织为基础,以围猎编制为形式,以本部兵民合一制与属部
征兵制相结合,以高速度的运动为特征,其组织强度和骑射技术高于一般农业国家的军队。突厥汗国的军制一般是可汗直辖一部,可汗子弟分领左右两翼的制度,西突厥汗国原本是十姓统治,咥利失可汗对其进行过改革,将十姓设置左右两厢各五部,左厢号五咄六部,设立五大啜,右厢号五弩失毕部,设立五大俟斤。突厥军队最主要的装备是战马和兵器。突厥军队的战马体型与现代
哈萨克马近似,兵器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射远器、卫体武器、短兵器、长兵器,射远器包括弓矢和鸣镝,卫体武器有各式甲胄,短兵器有
马刀、匕首、剑等,长兵器有
长矛和马绊两种。
突厥拥有大量的兵员,由侍卫之士、控弦之士、三部分组成。侍卫之士又名“附离”,是维护
可汗安全的亲兵;控弦之士是由本部兵和属部兵组成,本部兵是来自突厥本部的普通牧民,属部兵是附庸部落的辅助兵员;柘羯是由
中亚昭武九姓胡组成的精兵。突厥是游牧民族,有游牧民族共同的特点,上马是骑兵,下马是牧人、马夫、马贩、兽医等,突厥军队一般在冰合时节入侵中原,大部队行动前会派斥侯部队侦察,属部兵员作为先锋,骑兵与兵步配合行动。突厥各个汗国都是军事行政的联合政权,兵权是政权的支柱,掌兵的职员称“设”,一般是可汗的心腹,有极端的排外性,突厥的吐屯及部落首领有直接征发兵马之权,在征战时,士兵会自带一部分家畜,作为军队的给养。
外交关系
突厥与周边国家、周边属部或部族之间的外交关系错综复杂,突厥汗国与大国之间,基本一直采用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为了击败
柔然,突厥与
西魏联合,为了控制丝绸中路的贸易,突厥先是与
中亚强国波斯联合,击败西域强国厌哒,之后又与东罗马联合,击败波斯。突厥与中原的各个政权,基于各自利益,时战时和,并且经常通过勒索式的交易方式,从中原政权获取大量的物资;突厥兴起之初,与
铁勒诸部一起对抗柔然汗国,但当突厥强大了起来,对待臣服的铁勒诸部,却横征暴敛,导致铁勒诸部不满,时叛时降;突厥羁縻统治西域诸国,与粟特商业民族合作经贸,控制丝绸之路,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突厥掌控东部诸族,征收贵重的狩猎品,并借用诸部力量牵制其他政权。
可汗世系
突厥汗国
东突厥汗国
西突厥汗国
后突厥汗国
相关评价
《北史》评价:“此说虽殊(指突厥的历史传说,如狼的子孙说、平凉杂胡说、漠北索国说),终狼种也。”
《新唐书》评价:“当此时,四夷侵,
中原地区微,而突厥最强,控弦者号百万,华人之职不逞皆往从之,之谋,导之入边,故颉利自以为强大古无有也。”“而突厥乃以失德抗有道,衰当始兴,虽运之盛衰属于天,而其亡信有由矣!”
历史学者薛宗正在所著《突厥史》中评价:“突厥乃活跃于公元六世纪至八世纪的亚洲古族,曾经创建了强大的游牧奴隶制汗国和辉煌的草原文化。”
民族史学者
何星亮、郭宏珍在所著《突厥史话》中评价:“突厥是公元六世纪中叶崛起的古代部族,它曾在历史上中国的北部和西北草原建立了强大的突厥政权,对
西北、
俄罗斯、
土耳其和
中亚诸国的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